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那關于總結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總結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總結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八年級物理考點總結篇一
1.什么是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物體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4.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合是n。1牛頓大約是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
5.實驗室測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
6.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彈簧測力計的用法:(1)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則要調零;(2)認清最小刻度和測量范圍;(3)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針是否回到零刻度,(4)測量時彈簧測力計內彈簧的軸線與所測力的方向一致;⑸觀察讀數時,視線必須與刻度盤垂直。(6)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圖就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具體的畫法是:
(1)用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2)延力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10.重力:地面附近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計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與質量的比值:g=9.8牛頓/千克,在粗略計算時也可取g=10牛頓/千克);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12.重垂線是根據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
14.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是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系。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粗糙些。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觸面光滑和減小壓力;(2)用滾動代替滑動;(3)加潤滑油;(4)利用氣墊。(5)讓物體之間脫離接觸(如磁懸浮列車)。
八年級物理考點總結篇二
幾何光學以光的直線傳播為基礎,主要研究光在兩個均勻介質分界面處的行為規律及其應用。
從知識要點可分為四方面:一是概念;二是規律;三為光學器件及其光路控制作用和成像;四是光學儀器及應用。
(一)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
2.平面鏡:對光路控制作用;平面鏡成像規律、光路圖及觀像視場。
(二)光的折射
1.折射定律
2.全反射、臨界角。全反射棱鏡(等腰直角棱鏡)對光路控制作用。
3.色散。棱鏡及其對光的偏折作用、現象及機理
應用注意:
2.解決折射問題的關鍵是畫好光路圖,應用折射定律和幾何關系求解。
3.研究像的觀察范圍時,要根據成像位置并應用折射或反射定律畫出鏡子或遮擋物邊緣的光線的傳播方向來確定觀察范圍。
4.無論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還是光的折射現象,光在傳播過程中都遵循一個重要規律:即光路可逆。
(三)光導纖維
全反射的一個重要應用就是用于光導纖維(簡稱光纖)。光纖有內、外兩層材料,其中內層是光密介質,外層是光疏介質。光在光纖中傳播時,每次射到內、外兩層材料的界面,都要求入射角大于臨界角,從而發生全反射。這樣使從一個端面入射的光,經過多次全反射能夠沒有損失地全部從另一個端面射出。
(四)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的條件是有兩個振動情況總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相干波源的頻率必須相同)。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兩種:(1)利用激光(因為激光發出的是單色性極好的光)。(2)設法將同一束光分為兩束(這樣兩束光都來源于同一個光源,因此頻率必然相等)。
(五)干涉區域內產生的亮、暗紋
1.亮紋:屏上某點到雙縫的光程差等于波長的整數倍(相鄰亮紋(暗紋)間的距離)。用此公式可以測定單色光的波長。用白光作雙縫干涉實驗時,由于白光內各種色光的波長不同,干涉條紋間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紋,兩邊出現彩色條紋,各級彩色條紋都是紅靠外,紫靠內。
(六)衍射
注意關于衍射的表述一定要準確。(區分能否發生衍射和能否發生明顯衍射)
1.各種不同形狀的障礙物都能使光發生衍射。
2.發生明顯衍射的條件是:障礙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長相比,甚至比波長還小。
(七)光的電磁說
1.麥克斯韋根據電磁波與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相同,提出光在本質上是一種電磁波?d?d這就是光的電磁說,赫茲用實驗證明了光的電磁說的正確性。
2.電磁波譜。波長從大到小排列順序為: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各種電磁波中,除可見光以外,相鄰兩個波段間都有重疊。
各種電磁波的產生機理分別是:無線電波是振蕩電路中自由電子的周期性運動產生的;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是原子的外層電子受到激發后產生的;倫琴射線是原子的內層電子受到激發后產生的;γ射線是原子核受到激發后產生的(伴隨α、β衰變而產生)。
3.各種電磁波的產生、特性及應用。
(八)光的偏振
(九)光電效應
1.在光的照射下物體發射電子的現象叫光電效應。(下圖裝置中,用弧光燈照射鋅版,有電子從鋅版表面飛出,使原來不帶電的驗電器帶正電。)光效應中發射出來的電子叫光電子。
ν0,只有ν0才能發生光電效應;②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強度無關,只隨入光的頻率增大而增大;③當入射光的頻率大于極限頻率時,光電流的強度與入射光的強度成正比;④瞬時性(光電子的產生不超過10-9s)。
4.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h-w(w是逸出功,即從金屬表面直接飛出的光電子克服正電荷引力所做的功。)
(十)康普頓效應
在研究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發現:有些散射波的波長比入射波的波長略大??灯疹D認為這是因為光子不僅有能量,也具有動量。實驗結果證明這個設想是正確的。因此康普頓效應也證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十一)光的波粒二象性
干涉、衍射和偏振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表明光是一種波;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又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表明光是一種粒子;因此現代物理學認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十二)正確理解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中所說的波是一種概率波,對大量光子才有意義。波粒二象性中所說的粒子,是指其不連續性,是一份能量。
1.個別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現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現為波動性。
2.高的光子容易表現出粒子性;低的光子容易表現出波動性。
3.光在傳播過程中往往表現出波動性;在與物質發生作用時往往表現為粒子性。
4.由光子的能量表示式也可以看出,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表示粒子性的粒子能量和動量的計算式中都含有表示波的特征的物理量?d?d頻率和波長λ。
(十三)由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思想推廣到微觀粒子和任何運動著的物體上去,得出物質波(德布羅意波)的概念:任何一個運動著的物體都有一種波與它對應。
(十四)天然放射現象
原子序數大于83的所有天然存在的元素的原子核都不穩定,能自發地變為別種元素的原子核,同時放出射線。
(十五)玻爾原子模型能級
1.定態假設:原子處于一系列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在這些能量狀態中的原子是穩定的。
2.能級躍遷:原子從一狀態躍遷到另一狀態,要輻射(或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
3.軌道能量量子化。
(十七)物質波:
德布羅意波:粒子散射實驗:結果是絕大多數的粒子沒有偏轉穿過,少數的粒子發生大角度的偏轉,極少數粒子偏轉角超過,個別甚至被彈回,由此可得結論: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旋轉。
(十九)原子的放射現象
1.天然放射現象:某些元素自發放射某些射線的現象稱為天然放射現象,這些元素稱為放射性元素。天然放射現象的發現,使人類認識到原子核內部具有復雜的結構。
八年級物理考點總結篇三
1、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最基本的測量,也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長度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 m ,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納米(nm)。
3、主單位與常用單位的換算關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單位換算的過程:口訣:“系數不變,等量代換”。
4、長度估測:黑板的長度2.5m、課桌高0.7m、籃球直徑24cm、指甲寬度 1cm、鉛筆芯的直徑1mm 、一只新鉛筆長度1.75dm 、 手掌寬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測量方法:
a 、測量細銅絲的直徑、一張紙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積法(當被測長度較小,測量工具精度不夠時可將較小的物體累積起來,用刻度尺測量之后再求得單一長度)
☆如何測物理課本中一張紙的厚度?
答:數出物理課本若干張紙,記下總張數n,用毫米刻度尺測出n張紙的厚度l,則一張紙的厚度為l/n 。
☆如何測細銅絲的直徑?
答:把細銅絲在鉛筆桿上緊密排繞n圈成螺線管,用刻度尺測出螺線管的長度l,則細銅絲直徑為l/n。
☆兩卷細銅絲,其中一卷上有直徑為0.3mm,而另一卷上標簽已脫落,如果只給你兩只相同的新鉛筆,你能較為準確地弄清它的直徑嗎?寫出操作過程及細銅絲直徑的數學表達式。答:將已知直徑和未知直徑兩卷細銅絲分別緊密排繞在兩只相同的新鉛筆上,且使線圈長度相等,記下排繞圈數n1和n2,則可計算出未知銅絲的直徑d2=0.3n1/n2 mm
b、測地圖上兩點間的距離,圓柱的周長等常用化曲為直法(把不易拉長的軟線重合待測曲線上標出起點終點,然后拉直測量)
☆給你一段軟銅線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圖冊估測出北京到廣州的鐵路長嗎?
答:用細銅線去重合地圖冊上北京到廣州的鐵路線,再將細銅線拉直,用刻度尺測出長度l查出比例尺,計算出鐵路線的長度。
c、測操場跑道的長度等常用輪滾法(用已知周長的滾輪沿著待測曲線滾動,記下輪子圈數,可算出曲線長度)
d、測硬幣、球、圓柱的直徑圓錐的高等常用輔助法(對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測出的物體長度可將刻度尺三角板等組合起來進行測量)
l 你能想出幾種方法測硬幣的直徑?(簡述)
①、直尺三角板輔助法。②、貼折硬幣邊緣用筆畫一圈剪下后對折量出折痕長。③、硬幣在紙上滾動一周測周長求直徑。④、將硬幣平放直尺上,讀取和硬幣左右相切的兩刻度線之間的長度。
6、刻度尺的使用規則:
a、“選”: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刻度尺。
b、“觀”: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測長度時,尺要沿著所測直線(緊貼物體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用零刻線磨損的的刻度尺測物體時,要從整刻度開始)
d、“看”: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e、“讀”: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記”: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也可表達為:測量結果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
練習:有兩位同學測同一只鋼筆的長度,甲測得結果12.82cm,乙測得結果為12.8cm。如果這兩位同學測量時都沒有錯誤,那么結果不同的原因是:兩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這兩位同學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則乙 同學的結果錯誤。原因是:沒有估讀值。
7、誤差:
(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測量工具 測量環境 人為因素。
(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儀器
(4)誤差只能減小而不能 避免 ,而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和主觀粗心造成的,是能夠避免的。
八年級物理考點總結篇四
1、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方向的規定:把正電荷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
3、獲得持續電流的條件:
電路中有電源電路為通路
4、電流的三種效應。
(1)電流的熱效應。(2)電流的磁效應。(3)電流的化學效應。
5、單位:(1)國際單位:a(2)常用單位:ma、μa
(3)換算關系:1a=1000ma1ma=1000μa
6、測量:
(1)儀器:電流表,
(2)方法:
①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
②電流要從電流表的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否則指針反偏。
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測量值。
④絕對不允許不經用電器直接把電流表連到電源兩極上,原因電流表相當于一根導線。
二、導體和絕緣體
1、導體:定義:容易導電的物體。
常見材料:金屬、石墨、人體、大地、酸堿鹽溶液
導電原因:導體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動的電荷
2、絕緣體:定義:不容易導電的物體。
常見材料: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導電的原因:幾乎沒有自由移動的電荷。
3、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下,絕緣體也可變為導體。
三、電路
1、組成:
①電源②用電器③開關④導線
2、三種電路:
①通路:接通的電路。
②開路:斷開的電路。
③短路:電源兩端或用電器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起來。
3、電路圖:用規定的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做電路圖。
4、連接方式:
串聯并聯
定義把元件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把元件并列的連接起來的電路
特征電路中只有一條電流路徑,一處段開所有用電器都停止工作。電路中的電流路徑至少有兩條,各支路中的元件獨立工作,互不影響。
開關
作用控制整個電路干路中的開關控制整個電路。支路中的開關控制該支路。
八年級物理考點總結篇五
1、擴散現象含義:不同的物質在互相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2、擴散現象例子氣體擴散現象例子:
(1)打開一瓶香水,很快會聞到香味;
(2)走進花園,很遠就聞到花香;
(4)硫酸銅溶液和清水的擴散實驗
(5)在清水中滴一滴墨水,墨水會自動散開
(6)開水中放一塊糖,過一會整杯水都會變甜固體擴散現象例子:
(7)鉛塊和金塊緊挨在一起五年后,彼此擴散1毫米
(8)長期堆放媒的墻角,墻壁內較深的地方也會發黑
(9)黑板上的子長久不檫就很難檫干凈
3、擴散現象說明了:
(1)、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2)、分子間存在間隙(典型實驗:水和酒精混合后總體積變小)
4、影響分子運動快慢的因素:溫度。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分子間的作用力
6、分子間同時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間存在引力的例子:
(2)固體很難被拉伸。
分子間存在斥力的例子: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
7、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都隨分子間距離的改變而改變
(1)當分子間距離過小,引力小于斥力,表現為斥力
(2)當分子間距離過大,引力大于斥力,表現為引力
(3)當分子間相距很遠,分子間作用力很微弱,可忽略。(如氣體分子;破鏡難重圓)
8、固、液、氣三態物質的宏觀特性和微觀特性
9、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都隨分子間距離的改變而改變
(1)當分子間距離過小,引力小于斥力,表現為斥力
(2)當分子間距離過大,引力大于斥力,表現為引力
(3)當分子間相距很遠,分子間作用力很微弱,可忽略。(如氣體分子;破鏡難重圓)
10、固、液、氣三態物質的宏觀特性和微觀特性
第2節內能
1、溫度:在物體的質量、材料、狀態相同時,溫度越高,內能越大。(如:如同一鐵塊,溫度越高,內能越大)
2、質量:在物體的溫度、材料、狀態相同時,質量越大,內能越大。(如:溫度相同的一大桶水的內能比一小杯水的內能大)
3、材料:在物體的溫度、質量、狀態相同時,材料不同,內能可能不同。
4、狀態:在物體的溫度、材料、質量相同時,狀態不同,內能也可能不同。
(如零度的水放熱后凝固成零度的冰,內能減小)
注意:內能是指物體的內能,而不是分子的。內能具有不可測量性。
改變內能的二種方式:熱傳遞和做功(對改變內能來說,這二種方式是等效的。)
1、熱傳遞
(1)、通過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太陽能熱水器;爐子燒水;鐵塊在火中加熱到發紅、一盆熱水放在室內,一會兒就涼了;用熱水袋取暖;冬天,對手呵氣。
(2)熱傳遞的條件:物體之間有溫度差。
(4)熱傳遞的實質:內能在物體間的轉移(吸收熱量,內能增加;放出熱量,內能減少。)
2、做功
(1)通過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古時鉆木取火;天冷了,搓搓手,手變暖和;溜滑梯_好燙;_和飛輪摩擦出火花;隕石進入地球,與大氣層摩擦升溫燃燒變流星;鋸條鋸木變熱;用鐵錘反復敲打鐵塊,鐵塊會升溫;用錘子敲打_,_變熱;用打氣筒給自行車打氣,過一會,氣筒壁發熱;壓縮氣體,氣體內能增大;氣體膨脹,氣體內能減小;開啤酒瓶時,里面的氣體把瓶塞頂出,瓶口溫度降低;燒開水時,鍋內水蒸氣頂起鍋蓋。
(2)做功的實質:內能和其他能的轉化(對物體做功,內能增加;物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少)
(3)關于氣體做功的兩個代表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