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可以幫助教師預測和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好備課和教學準備。掌握了教學工作計劃的編寫方法和技巧,同學們可以更好地組織和管理自己的學習。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一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透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潛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教學課件關于送別的詩歌。
一、以情導入:
2、過渡揭題:別急,我們暫且把這種思緒擱置一下,先來共同學習一首應時應景之作――其實是一首關于送別的詩歌。
播課件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穿插《出塞》)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群眾誦讀
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播課件(重點詞句)
播課件,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1、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課件出示)
2、那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齊讀一讀。
(課件出示)
四、拓展。
1、贈言示范
2、寫離別贈言(課件播放送別)
板書設計: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寫景:渲染氣氛――寒雨
敘事點出送別――送客
抒情:證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二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注釋:
1.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2.吳:古代國名,這里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3.平明:天亮的時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楚山:楚地的山。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后統治過這里,所以吳、楚可以通稱。孤:獨自,孤單一人。
4.洛陽:現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5.冰心,比喻純潔的心。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賞析:
據《元和郡縣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丹陽:“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王昌齡大約于開元末年受任江寧丞,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江寧屬今南京市,東鄰鎮江。王昌齡由江寧至鎮江西北隅的芙蓉樓,餞別友人辛漸,寫了兩首贈行詩,這是第一首。
此外,王昌齡還寫過一首《別辛漸》,其中有“別館蕭條風雨寒”句,“別館”即客館。庾信《哀江南賦序》云“三年囚于別館”。可見辛、王此別是在被貶滴或流落途中。芙蓉樓之別則是在一個陰雨的秋夜。“寒雨連江夜入吳”的“吳”,就是前文所說的江寧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平明”接上句,意謂次日清晨。“楚山”有的理解為友人經鎮江取道安徽入洛陽,安徽古屬楚國,故稱楚山。其實這里當是泛指南方的山。“楚”字只是與上句的“吳”字相照應。因為安徽不僅屬楚國,也曾經屬孫吳,而孫吳占有今長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蘇等地。所以“楚山”與通常所說的“楚天”一樣,也是指遼闊的南方。第二句還值得一提的是“孤”字的用法,它在修辭上被賦予的擬人化性質,能夠更好地體現作者的感情色彩,突出特定的氛圍,收到物我渾一之效。
《新唐書》王昌齡本傳稱“其詩緒密而思清”。他的絕句大都有這一特點,此首也不例外,特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細致精密,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正如俞陛云在《詩境淺說續編》中所云: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寫胸臆。其詞自瀟灑可愛。玉壺本純潔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謂纖塵不染。其對洛陽親友之意,乃自愿隱論,毋煩招致。洛陽雖好,寧動冰心。左太沖詩:“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自非攀龍客,何為欻來游”,正與同意。但此詩自明高志,與送友無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敘出芙蓉樓餞別之意。
“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所謂“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見于《宋書》卷九十二:“冰心與貪流爭激,霜情與晚節彌茂”。這是劉宋時代“清平無私”、“為上民所愛詠”的良吏陸徽的話,王呂齡取用“冰心”二字,當表示自己與“厲志廉潔,歷任恪勤,奉公盡誠,克己無倦”的'陸徽志同。“玉壺’’二字見于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是高潔的象征。此外,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的“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姚崇《冰壺誡序》的“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牽于宦情”之意。王昌齡的這一名句不僅包蘊了“冰心”、“玉壺”、“心若懷冰”、“玉壺之德”等語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與此詩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叫旗亭畫壁,見于唐代薛用弱《集異記·王之渙》條,其文曰:“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時風塵未偶,而游處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詩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忽有梨園伶官十數人登樓會宴,三詩人因避席隈映,擁爐火以觀焉。俄有妙妓四輩。尋續而至,奢華艷曳,都冶頗極。旋則奏樂,皆當時之名部也。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冷新謳,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俄而一伶拊節而唱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從明代起就有人提出懷疑,這里只引以說明王昌齡的這首絕句與高適、王之渙的優秀作品一樣,流傳人口,備受喜愛。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三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通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能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第一課時。
一、以情導入:
離別之際有沒有讓你牽掛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話想對他(她)說呢?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集體誦讀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心情。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一定要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特別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現在的情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表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1)試背——互背(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誦讀,默寫。
拓展: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四
原文: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解:
1、芙蓉樓:原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2、楚山:古時吳、楚兩地相接,鎮江一帶也稱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譯文: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
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五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透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潛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教學課件關于送別的詩歌。
一、以情導入:
2、過渡揭題:別急,我們暫且把這種思緒擱置一下,先來共同學習一首應時應景之作——其實是一首關于送別的詩歌。
播課件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穿插《出塞》)。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群眾誦讀。
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播課件(重點詞句)。
播課件,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1、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課件出示)。
2、那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課件出示)。
四、拓展。
1、贈言示范。
2、寫離別贈言(課件播放送別)。
唐-王昌齡。
寫景:渲染氣氛——寒雨。
敘事點出送別——送客。
抒情:證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六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了解古詩大意,體會詩人孤獨、苦悶的情緒。
感悟詩人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
一、復習導入。
2、這天我們在學習一首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板書課題,齊讀。
3、學習古詩,應從題目入手,你從題目中明白了什么?
總結:辛漸既是王昌齡的同鄉又是他的好友,辛漸即將回到家鄉,王昌齡在芙蓉樓為他送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三遍,讀準字音,句子讀通順。
2、指名讀,齊讀。
3、讀詩不僅僅讀準確,讀通順,還要讀出節奏,把詩讀好是有必須的技巧的,每行有幾個字?這叫七言絕句,王昌齡最擅長寫七絕詩,他被稱為“七絕圣手”這首詩是他的七絕名作之一。一般狀況下,我們能夠這樣讀:(出示劃好節奏的古詩)泛讀,自讀,指名讀,齊讀。
三、理解感悟。
學習前兩句。
1、理解后我們會讀得更好。請大家默讀前兩行,看看都寫到了哪幾種景物?(雨:什么時候下起了什么樣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樣的?詩中還暗含著兩個人物)。
2、請大家結合注釋,發揮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引導把詩意說完整)。
3、把你的想象帶入詩中讀前兩句。
師:窗外秋雨綿綿,芙蓉樓內二人相對而坐,飲酒道別,這此情此景,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凄涼,憂愁)。
師:這種情感凝聚在詩中的哪個字中?(孤)帶著這種感覺,再讀前兩行。
師: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蔚,之后因事被貶滴嶺南,在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職,在江寧數年,又遭人詆毀,再次被貶為龍標縣蔚,尨標鎮在十分偏僻,曾有許多的官員被貶于此地。他一生生壯志未酬,與好友分別,心中怎能不孤單,苦悶呢?再讀前兩行。
學習后兩句。
1、好友辛漸要走了,即將見到家鄉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可能會有哪些親友?(年邁的雙親,結發妻子,兄弟姐妹,友人)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后可能會問些什么?(他為什么不會來?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屢遭被貶?)。
2、這些王昌齡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別辛漸時只有一句囑托的話語,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3、引讀:
當友人問起時,王昌齡會豪邁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結發的妻子問起時,王昌齡還會深情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年邁的雙親問起時,王昌齡依舊堅定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4、冰、玉有什么特點?(純潔,透明,潔白無暇)。
5、王昌齡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里吶喊,是想表白自己什么?(不因兩次被貶而改變自己冰清玉潔的品質)。
6、王昌齡在被貶期間,他的許多好友都紛紛作詩來表達對他的同情和安慰,如詩人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出示這首詩)指名讀。但王昌齡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7、讓我們再次走進這首詩,走進王昌齡,齊讀整首詩。
三、拓展延伸。
王昌齡還擅長寫邊塞詩,其中最著名的是《出塞》課下搜集他的詩讀讀背背。
板書設計:
孤
冰玉。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七
原文: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透著寒意的雨灑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清晨,當我送別友人之時,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樣孤獨寂寞。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向你問起我,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一顆珍藏在玉壺中的冰一樣晶瑩純潔。
釋義。
“芙蓉樓”是黔陽(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鎮)的名樓,那還有王昌齡的石像和介紹。“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這首詩是作者在江寧做官時寫的。
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
連江:滿江。
吳: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地。
平明:天亮的時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
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的山為楚山。
孤:獨自,孤單一人。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一片冰心在玉壺:我的心如晶瑩剔透的冰貯藏在玉壺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
寫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據《唐才子傳》和《河岳英靈集》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后,他被任為江苧丞,幾年后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眾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八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夜,很涼。冷雨落在江上,“滴答,滴答”。江很大,仿佛與天相連,向遠望去,只覺得雨水滿天飄灑,整個世界都如同被籠在雨中——一切,都變得冷冰冰,涼滋滋的。
連夜來到吳地,清晨將要有好友離去,我要與他道別。
雨,下了一整夜。天未亮,我就穿好衣服,來到芙蓉樓,好友辛漸已經等候在那了。
我把頭埋進了辛漸的肩膀,不想讓他看到我悲傷的面孔,一只大手,緩慢的撫摸著我的背,漾起無限溫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不要哭了,不管我身在何方,咱們永遠都是朋友!永遠都是知己!”辛漸抽泣道,此時的他肩膀劇烈抖動著,已經淚濕衣襟,卻還安慰著我。
抬起頭,看著辛漸的眼睛:“友誼是心靈的結合!不管在哪里,就算是相隔萬里,我們的'心只要在一起,我們就永遠都是朋友。對吧?”
辛漸點頭,淚再次滑落,滴在衣服上。
緊摟辛漸,我說道:“辛漸,待你到了洛陽,如果我的親友向你問起我的情況,請你告訴他們,我不管身在何方,不管面臨怎樣的處境,我都會面帶微笑,用一顆樂觀的心來面對。雖然被貶,但我生活的很好,我的心就如那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我會永遠保持著冰清玉潔、高潔清廉的心態!”
雨,不知不覺地停了。遠方的太陽漸漸吐白。與辛漸擁抱,我知道,這可能是我們最后的擁抱,我知道,此一別,可能是永別!
向辛漸揮手道別,在無限不舍的包圍下,辛漸上了馬車。一聲長啼,馬車揚塵而去,我大聲喊道:“辛漸,勿念!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九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透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潛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第一課時。
一、以情導入:
離別之際有沒有讓你牽掛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話想對他(她)說呢?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群眾誦讀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1)試背dd互背(2)指名背dd齊背。
三、積累訓練。
誦讀,默寫。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十
教學目標: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透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潛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關于送別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以情導入:
2、過渡揭題:別急,我們暫且把這種思緒擱置一下,先來共同學習一首應時應景之作——其實是一首關于送別的詩歌。
播課件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穿插《出塞》)。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群眾誦讀。
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播課件(重點詞句)。
播課件,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1、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課件出示)。
2、那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齊讀一讀。
(課件出示)。
四、拓展。
1、贈言示范。
2、寫離別贈言(課件播放送別)。
唐-王昌齡。
寫景:渲染氣氛——寒雨。
敘事點出送別——送客。
抒情:證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十一
???2.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齡的高尚品質。
???。
???。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齡的高尚品質。
???。
???一.談話激趣,導入揭題。(預設3’)。
???師:現在大家已經是三年級了,我相信大家一定積累了很多古詩,誰愿意來展示一下自己,背誦一首古詩。(兩三位同學。適當點評。)。
???在盛唐時期就有一位擅長寫邊塞詩的詩人,叫王昌齡。他不僅擅長寫邊塞詩,他還擅長寫其他的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王昌齡寫的詩。跟老師一起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二、初讀古詩,感知內容。(預設20’)。
???1.解析試題。
???師:“請你自己讀一讀詩的題目,想一想,說一說你從詩題中知道了什么?”
???學生自讀——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王昌齡在哪兒了?”、“王昌齡去干嗎了?”(指導學生完整地解題。)。
???師:你很聰明,有的文章一看題目就能看出是寫什么的?
???“送”是什么意思?你能給“送”組個詞嗎?(理解意思,點出送別詩)。
???2.補充資料。
???簡介王昌齡。
???3.初讀詩句。
???師:來,請你們讀一讀詩句,想一想詩句都寫了什么?當然了,讀是有要求的。(出示讀古詩的要求:讀正確、讀流利、讀好節奏。)。
???(指名朗讀,相機點撥,及時評價,指導朗讀。)。
???師:讀得還不錯,哪兒看不懂?(生回答。先借助注釋自己解答——如果還有不懂的——請同學幫助——師解答。)。
???預設1(前兩句分析):我們理解詩意很重要的一種方法是借助注釋學習,看看注釋能不能幫到你。“寒”——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場秋雨一場寒,“夜入”和“平明”——時間跨度,展開想象:前一天晚上到達吳地,第二天天剛亮就要送別他的朋友,或許他們很早就出門了,也可能他們徹夜未眠,不舍得這個離別時刻的到來。“孤”——組詞解讀,孤單,孤寂,送走好友后,楚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站在高樓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煙波浩渺,陰沉的景象仿佛詩人此刻的心情一樣孤寂。
???王昌齡也可能想到了很多,但是他卻只叮囑了辛漸一句話: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出示冰心玉壺的圖片和典故。)。
???三、再讀古詩,感悟詩情。(預設:10分鐘)。
???(補充資料及寫作背景,引導學生體會王昌齡的品質。指導學生再讀,知道了意思,體會了心情,讀出味兒。)。
???預設:你讀出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請你寫到黑板上。王昌齡面對這寒雨,這孤山,是分別的離愁,更是詩人的心聲——無論多少凄風冷雨,詩人都堅如磐石,縱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潔。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度。
???面對這樣沁人心脾的詩句,李老師也忍不住想讀一讀了,孩子們,你們可以閉眼想象。(師配樂朗讀。)。
???美妙的音樂,也想為你們的聲音服務,誰愿意來嘗試一下。(指名配樂朗讀。)。
???四.反饋檢測,熟讀成誦。(預設7’)。
???師:孩子們,我們試著把這首古詩背誦一下吧。(生自由背誦,指名背誦。)。
???師:誰愿意來挑戰一下,第一關:跟老師對詩句。(指名1——2名學生。)第二關:老師跟你對詩句。(學生先讀詩題、作者和前兩句。)第三關:我會背。(指名全詩背誦。)。
???機動環節:
???1.短暫的一節課的師生關系馬上就要結束了,但是我們的情意并沒有結束。李老師馬上就要走了,你有沒有想對李老師的話。(指名交流,指導學生創編送別詩。)。
???2.我跟你們商量好了,想把小朋友們最優秀的作品展示出來,我們動筆把這首古詩寫下來吧。
???板書設計:
???????????孤寂??高潔。
????????????冰清玉潔。
????????????樂觀堅強。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十二
此詩當作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首詩為在江邊離別時所寫。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十三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本詩構思新穎,淡寫朋友間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前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別時的孤寂心情,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闊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雖名為送別,實際上卻是以表達個人的情操為著力點,學習本詩,有助于學生對王昌齡這位偉大詩人的了解。
設計意圖。
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字字凝練,句句雋永。第一句七個字就寫出雨的多個特點,必須要指導學生在咀嚼、體會、感悟。詩句的難點在于,如何理解王昌齡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壺中的冰。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解王昌齡當時的處境上。所以引入詩人的寫作背景,把“問”作為詩眼,引導孩子思考洛陽親友為什么會問,問什么,我為什么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壺”?在此基礎上,再來朗讀,深化了同學們對詩意的理解。
最后,把送別詩進行復習歸類,王昌齡名為送別,實際是要表達自己高潔的情操,果然比其他詩人高出一籌,不愧為“七絕圣手”。
原文呈現。
教學目標。
1、認識“芙、蓉、洛”三個生字,會寫“芙、蓉、洛、壺”4個字。
3、理解“玉壺”、“冰心”的含義,把握整首詩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
4、體會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精神品質。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解題導入。
1、老師吟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學生跟著吟誦)。這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出塞》。讀這首詩給你怎樣的感受?出示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擅長寫七言絕句,后人稱王昌齡為“七絕圣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詩家夫子王江寧”,作品有《王昌齡集》。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1)板書課題,齊讀。(板書:芙蓉樓送辛漸)。
(2)請跟我一起寫“芙蓉”,這兩個都是形聲字,字體對稱。
(3)“芙蓉”是什么意思?芙蓉是荷花的別稱。
還記得王昌齡的另一首《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3、讀詩首先要讀懂題目的意思:(王昌齡)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1)這樣,你你已經讀懂題目了?芙蓉樓在哪?讀注釋。
(2)“辛漸”是王昌齡的什么人?猜猜看。“朋友”是怎樣的朋友呢?
加一個詞語形容一下。我給你們講講他們之間的故事:當年王昌齡在江寧任縣丞,辛漸是他的好朋友。辛漸要從鎮江過江到揚州,然后北上到洛陽。王昌齡就送行一百多里,把辛漸從南京一直送到鎮江,晚上在芙蓉樓兩個好友喝酒話別,一直到天亮才依依惜別。
現在你覺得他倆是怎樣的朋友:知己好友。
二、讀通詩文,學習生字。
1、王昌齡在送別知己好友之時,寫了這首送別詩,到底說了什么呢?我相信你們早就會讀了。(出示)請同學讀。
2、提出洛、壺。洛是河流的名稱,加上草字頭就是“落”。展示“壺”字的演變。指導書寫“壺”。
3、再讀。讀詩注重節奏,加節奏號讀。讀詩講究音斷氣連,示范后請學生再試試。
三、品讀詩文,賞析感悟。
(1)雨:什么樣的雨?寒冷(寒雨),雨大(連江),時間長(夜)。
王昌齡用七個字寫出了雨的三個特點,果然,七絕圣手不一般。
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樣的?為什么說是“孤”呢?楚山非人,怎會孤獨呢?好友辛漸遠去,詩人感覺孤零零的,所以感覺楚山也孤零零的。
(2)景物中藏著作者的情感。
在這深秋的雨夜,綿綿不斷的寒雨下了整整一夜,茫茫的江面煙雨籠罩,水天相接。此時,天剛剛亮,王昌齡要和好朋友辛漸分別了,他會怎么說呢?(學生想象說話)。
2、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的這位“七絕圣手”怎么說?出示,齊讀。他為什么說這個呢?(我給你們講講背后的故事:王昌齡曾經在朝廷做官,為人正直,做官和清廉。因為對宰相張九齡被罷免表示同情,得罪了李林甫等人,被貶謫到嶺南。后來朝廷大赦天下,他回到長安。不久又被貶到江寧當縣丞,最后甚至被貶到龍標當縣尉。他的官越當越小。)。
(2)這次好友辛漸回洛陽,洛陽有許多王昌齡的親友,他們一定會問,會問什么?(學生想象說話)。
(3)所以,王昌齡對辛漸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引領個人讀,齊讀)。
(4)“冰心”給你怎樣的感覺?(純潔、透明的、冰清玉潔的)。
“玉壺”是晶瑩剔透的盛酒器,給你怎樣的感覺?(高尚的,純潔的,正直的)。
我王昌齡的心就像就像晶瑩剔透的冰裝在玉壺里一樣,高尚純潔。
所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5)王昌齡之前,“冰心”“玉壺”早已被人寫進詩里。(出示)。
“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是南朝鮑照的詩句,(人像垂下的紅絲繩一樣耿直,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清透)他就用玉壺冰比喻自己清透的人品。“離心何所贈,自有玉壺冰”是初唐詩人駱賓王的詩句。(離別的時候,我拿什么贈送給你,我這里自有如裝在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的真情。)駱賓王用玉壺冰比喻純潔的真情。
(6)王昌齡在送別辛漸時叮嚀,自己的心就像裝在玉壺中的冰一樣,晶瑩純潔又高尚,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詩流傳千古。這兩句詩好在哪里呢?他借著送辛漸表達自己的內心,用問答的方式,表達自己高潔的情操。果然是七絕圣手。我們齊讀,感受!
3、這首詩通過送別友人時候的表白,表明自己高潔清廉的品質。既寫了離情別緒,又寫了自己的志向與品格。真是七絕圣手。我們來背誦。
四、歸類復習,拓展延伸。
1、王昌齡一共寫了兩首,這首是天亮時在芙蓉樓送別辛漸時所作,另外一首描繪的是前一天夜里兩人在芙蓉樓里飲酒話別時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詩)。
《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言語相送)。
《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以酒相送)。
《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踏歌相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目光相送)。
《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心相送)。
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
寒雨楚山孤寂。
冰心玉壺高潔。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十四
1、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能正確默寫名句。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1初步感知送別詩。
指名讀題。了解題目的意思和正確讀法。
(3)看看這些詩的題目,你發現了什么?
2讀準字音,讀好句尾字調。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送別詩。
(2)這首詩連同題目、朝代、作者只有38個字,卻構思新穎,含蓄雋永,請你好好兒讀上幾遍。
3了解要素,把握詩歌主要內容。
(1)這首詩雖然短小,卻把事件的幾個要素都點了出來,你能找到嗎?請你快速圈出來。
(2)按順序一起說:
4教學一、二兩句,感受含蓄的離別情懷。
(1)好好讀讀一、二兩句,說說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秋天的雨會帶給人什么感覺?[是啊,雨帶給人惆悵、凄涼]板書:寒。
5教學三、四兩句,感受高潔的情懷。
送別友人哀傷通過是人之常情,但請同學們看這兩句。(出示后兩句詩)。
(1)指名讀。
(2)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心志。
(3)課件出示寫作背景:
(4)小練筆:詩人想向親友表達什么?
(5)感情吟讀:讓我們再一起來聽一聽詩人的心聲,感受詩人玉潔冰清的節操。
6配樂《陽關三疊》,吟誦古詩。
7認真抄默千古名句: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圣手”的名號。《芙蓉樓送辛漸》是王昌齡的七絕名作之一。
8同學們,只要我們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們懂得堅持,只要我們學會珍惜,我們的離別將不再是悲傷。
板書設計:
寒雨山孤。
冰心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十五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書讀背誦古詩。
2、了解詩句的大體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熟讀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體內容。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在過去三年里,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在不斷的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每一首詩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請同學背誦,說說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體會一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板書課題,請同學朗讀。
二、創設情境,了解古詩。
1、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范讀古詩。
3、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吳孤洛壺。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邊讀邊想:詩句中哪一句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三、指導自學。
過渡:這些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了解詩句。
1、請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板書:讀(劃停頓,熟讀)。
解字詞(借助注釋、查工具書)解詩句(串詞串句)。
解全詩(串句連詩)。
朗讀(體會感情,有語氣朗讀)。
2、小組學習。
3、學習匯報。(按學法匯報)。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場冷雨連著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間悄悄地來到吳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別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樣孤寂。
“洛陽親友如相問,”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問起我的景況,就請轉告他們。
“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晶瑩透亮,沒有受到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學習,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渡: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詩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感情,我們還需要了解詩的作者及背景,這是我們這節課增加的學法之一。
1、介紹作者王昌齡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與詩歌相結合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詩句,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1)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寫友情的句子)。
(2)體會詩人表達他和辛漸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你能把作者與友人深深的離別之情讀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不僅理解了詩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后我們可以多積累一些古詩詞。
[注釋]。
1、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點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理環境。雨后的清晨,天氣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個“孤”字,也形象地傳達了詩人此時的心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寫的是詩人對辛漸的叮嚀和托付之語。意思是說:你到達洛陽后,假如有親戚朋友詢問我遭貶后的近況,你可以告訴他們,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這兩句詩并不僅僅是詩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詩人以凜然的姿態對小人誹謗所進行的駁擊,表現出詩人不肯屈從于惡勢力的頑強斗爭精神。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實用16篇)篇十六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透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潛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教學課件關于送別的詩歌。
一、以情導入:
2、過渡揭題:別急,我們暫且把這種思緒擱置一下,先來共同學習一首應時應景之作——其實是一首關于送別的詩歌。
播課件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穿插《出塞》)。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群眾誦讀。
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播課件(重點詞句)。
播課件,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1、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課件出示)。
2、那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齊讀一讀。
(課件出示)。
四、拓展。
1、贈言示范。
2、寫離別贈言(課件播放送別)。
唐-王昌齡。
寫景:渲染氣氛——寒雨。
敘事點出送別——送客。
抒情:證明心意——一片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