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對自我情感和生命體驗的詮釋,它能夠喚起讀者共鳴并引發深入思考。閱讀一些優秀作文的范本,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思辨能力。
2023年家鄉的風俗廣東范文(13篇)篇一
每逢臨近春節的那幾天,村里熱鬧得很,婦女們忙著打掃房屋,男兒們則忙著殺雞宰羊,置辦年貨,最高興的莫過于孩子們了,他們都變成了“牛皮糖”粘得很,圍著母親要這要那。我的家鄉包的水餃與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都用圓形的面皮包,而我的家鄉則用梯形的面皮包,包出來像一個個“金元寶”
除夕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母親做的飯菜,看春節聯歡晚會,我不知道別人家是怎么樣,反正我們家是一定會看完的,這個習慣可能是在小時候養成的吧,午夜十二點還會放美麗的煙花,美麗極了。
第二天一般凌晨五點鐘就要起床,先給灶王老爺供上香甜可口的飯菜在吃早飯。然后去給爺爺奶奶拜年,他們會給壓歲錢,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哦。我回家后會先找爸爸給我的壓歲錢,我有一點不明白,別人家都是直接給孩子,而我父親非要藏起來,他還會給我指定范圍,其實不用指我也知道,一定夾在書里,可是我的書太多了找起來很麻煩,但找到后會有一種成就感。
忙完這些事后,新的一年便真的開始了。
2023年家鄉的風俗廣東范文(13篇)篇二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山西正月初一要吃餃子,吃餃子時還要鳴放鞭炮;廈門的人們元旦出門前還要用素果祭神;蘇州的人們元旦一早開門要放三炮,叫作“高升三級”。而我,還是最喜歡我們家鄉的習俗——搗年糕。
還記得幾年前,我就體驗過一次搗年糕。那天過年,我與爺爺奶奶一起去了鄉下的村子里。我好奇的問爺爺:“爺爺,我們這里要去哪里呀?”
爺爺笑著告訴我:“我們去搗年糕!”
當時我全然不知搗年糕是什么。于是我懷著疑惑和好奇,跟著爺爺奶奶來到了一個跟寺廟似的地方,爺爺告訴我這是祠堂。
看到這場景,我生怕他們配合不好那個大錘子打到另一個人手上。
爺爺告訴我,這就是搗年糕。于是我與幾個小伙伴一起上前也要打,可我們力氣小極了,連那錘子也拿不起來。
終于到了我最喜歡的環節,吃年糕。年糕端上來,冒著熱氣,我拿了一個,咬上一口,味道香甜軟糯,香氣在口中四溢。
2023年家鄉的風俗廣東范文(13篇)篇三
阜新是遼寧省很小的城市。那里比北京冷,也沒有像哈爾濱天天下雪那么冷。
阜新有很多風俗,比如在除夕夜里要開門迎財神。年夜飯里要有魚和丸子,有魚是因為“年年有魚”,丸子是因為希望家人團聚在一起。然后就要放煙花,放完了煙花才能回家吃飯,還有除夕當天只能吃兩頓飯。
說了一些除夕的風俗,初五的風俗也有很多,而且都很有意思。只要到了初五,除了要放煙花還有我認為最好玩的一項活動,還要吃一樣東西。
吃的東西是一個小朋友很愛在夏天吃的,那就是冰棍。冬天吃冰棍是只有在東北人們才做的習俗,但大家也就吃一兩根。好多人都會去冰場滑冰,因為阜新是一個小城市,所以只能在湖面上在凍一層結實的冰。
爺爺告訴我,好多老年人從小就在那里滑冰。直到現在,他們還有很多人來到冰場上堅持滑冰呢!
關于初五吃冰的這個習俗,好多人都是吃冰棍。我在網上查到,據說以前沒有錢去買冰棍吃,人們就在井邊上挖冰塊去吃。這樣吃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好多人都認為初五吃冰就可以讓你在新的一年里腰不酸、腿不疼、牙也不痛,干活渾身有勁!到現在為止,東北人一直沒有忘記這個習俗,我們家一直遵循這些習俗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家,每個家也都有很多有趣的風俗。希望你的家鄉里也一樣有很有趣的風俗。
2023年家鄉的風俗廣東范文(13篇)篇四
每個人都有自己美麗的家鄉,而每個人的`家鄉都有各種各樣的風俗,樣樣別出心裁,與眾不同,別有一番風味。就例如我的家鄉,保證有所不同。
我的家鄉在臨岐新華村,有一個愛做美食的奶奶,樣樣都會做。她懂得也很多,知道哪個節日要做哪個美食來給我們吃。
就比如大年三十那天,我們村并不會很忙,只不過是貼下對聯,掃一下墓,下午才會很忙,因為我們村的人更注重團聚。那天,我們都會叫來自己的親朋好友,擺出十幾張桌子,讓那些做菜好吃的人來燒菜,我奶奶也是其中一員,她要做暖鍋,因為她在村里算是暖鍋燒的最好吃的人。
快到傍晚,那一陣一陣的菜香撲鼻而來,一個個暖鍋冒著熱氣,幾位大人把分好的酒菜放在每個桌上面,從高處看,可以用人山人海這詞來形容,就像有人結婚時婚禮的樣子。
開始吃飯了,只見每桌的人打開暖鍋的蓋子,那正在沸騰著冒著香味的暖鍋,看看就夠讓人口水直流了,何況是大口大口地吃著,大匙大匙的盛著呢!
吃完了暖鍋,我們來到人民大會堂里面,坐在椅子上摸著那吃飽喝足的肚子,看著那一出又一出精彩的表演,獲得電玩具呢。這表演一結束,熱鬧才開始了,成群的小孩子們拿著火炮,噼里啪啦響個不停,直到晚上深夜才逐漸變小。
怎么樣,這就是我們老家過春節時與眾不同的分俗,我到現在也不知道這天為什么要做這些,但是我很喜歡我們家鄉的風俗。
2023年家鄉的風俗廣東范文(13篇)篇五
我的故鄉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會格外熱鬧,因為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端午節。
最終等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
早上,太陽還沒有鉆出被窩,人們就已經開始忙碌了。瞧!東家的孩子起了個大早,跑進跑出;西家的孩子也早早起床,忙前忙后;大人們則在屋里屋外一向忙活著。猜猜看,他們在干嘛?他們正忙著做端午節的特色食品——粽子。那里的粽子可謂一絕:白色的糯米摻著幾粒紅豆,顯得格外調皮;有的粽子包裹著豬肉,吃起來噴香可口;有的粽子包裹著蜜棗,包你吃了甜甜蜜蜜……并且,形狀也不一樣,有三角的,也有四角錐形的;有枕頭形,也有小寶塔形的;有圓棒形的,還有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的呢!
你到街上走一走,空氣中彌漫著迷人的粽子的香味。步入并不繁華的街道,小街小巷人山人海,挑東西的,拉家常的人,隨處可見。最熱鬧的要數村子里那片空地啦!看!里三層,外三層的人圍成了一個偌大的圓。人們期待著舞獅的隊伍快點登場。在一陣鑼鼓聲中,兩只漂亮的獅子登場了。他們左一下,右一下,像只笨拙的小熊。可愛極了!
時間像個頑皮的孩子,轉眼間,一點多了。人們排著長隊,又一次走出了家門,站在街道兩旁。年輕的小伙子穿上節日的盛裝,從街道中穿梭而過,到鎮上去參加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此時,鎮上那條不知名的河變得可熱鬧了。
夕陽西下,夜晚的靜寂替代了白天的繁忙。飯后,人們集中坐在空曠的平地上,樹陰下,打個火堆,圍著火堆盡情地跳著,唱著,饒有興趣地聊著午時的比賽。
家鄉的端午節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繁忙中帶著幾分悠閑。走在大街上,我的心境異常激動。因為,這也是孩子們的節日。
2023年家鄉的風俗廣東范文(13篇)篇六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蘊涵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對完美生活的向往。各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當然,過春節的方式也不一樣。
我的家鄉在歙縣武陽鄉,我們那里過春節和別的地方就不一樣,因為我們的習慣不一樣。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終一天,我們那里便改天換地了,到處都是喜氣洋洋。在這天里,人們在自家門上貼上春聯,放上爆竹,一片熱鬧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見面就互相道賀,樂得合不攏嘴。
在別的地方,人們就是過年時,吃一頓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節晚會……而我們這卻是另一番天地——熱鬧非凡。
我們這呀,白天一過,夜晚就更熱鬧了,到處是煙花,爆竹聲,天空上五彩斑斕,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煙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樓大廈,就算放煙花也只能一個人欣賞,一點都沒意思,而我們這天高地闊,只要有一家放煙花,大家都能看到,這種歡樂是城里人所體會不到的。因為能和大家一齊分享的歡樂才是真正的歡樂。
到了晚上5點左右,家人就聚在一齊吃團圓飯,那些在外打工的兒女們都已紛紛趕回家來和親人團聚,吃過年夜飯,大家歡聚一堂,說說笑笑,有講一年收獲的,有說對來年的愿望的,有對老人孝順的,有對兒孫囑托的……而老人們高興極了,能和兒孫見面,聽一聽兒孫們叫他,心里比吃了蜜還甜。
吃完了年夜飯,大家就在門前談天說地,我還經常讓外婆給我講故事,外婆給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我書上也看到過:
從前有兩個妖怪,一個叫“年”一個叫“夕”,他們每到春節就出來在人間搗亂,亂吃人家糧食,禍害別人房屋。之后人們明白了“年”怕紅色,“夕”怕響聲,于是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年”看見了就逃回了山上,“夕”還沒走呢,人們就制造了一種一點燃線就響的東西——爆竹,“夕”一聽到聲響就夾著尾巴逃命去嘍。從此,人們每到春節就貼紅對聯,放爆竹。
講完了故事,外婆就說:“我最喜歡這天了,因為在這天能夠看見兒女們,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點多,大家便看春節晚會,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會來,他們對外婆外公都很孝順,大家其樂融融,一齊看著春節晚會,心里別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會時,大家要是餓了,我們便拿出家鄉的特色小吃——糯米餅、肉絲面、甜酒糟,一邊吃一邊看。到了12:00時,也就是新年鐘聲一響起,大家都歡呼起來。一齊到院子去放煙花,只要誰家先帶頭,那可是一個接一個呀,此起彼伏,那煙花在空中一現,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導彈,有牡丹盛開……如果你家的煙花放完了,不要緊,你還能夠看別人家的煙花呢,這歡樂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煙花,大家還要出門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賀,到處是“新年好,恭喜發財”……有說有笑,真溫暖。
這就是我們過的春節,這種鄉村淳樸的美在城里是沒有的!這種親情是珍貴的,是金錢無法買到的!這種歡樂是幸福!春節,我們最喜歡的節日。
2023年家鄉的風俗廣東范文(13篇)篇七
家鄉的風俗有很多,有中秋節、端午節、春節等,這些節日有故事也有美食,不過外國也有節日喲!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要吃粽子,粽子里的陷多種多樣,深受人們的喜愛。有些人可能會把粽子放在水邊祭拜屈原。我的家鄉也有這樣的風俗,人們會把粽子放在水邊,再把一杯酒倒在地上,是敬屈原的,也是求平安的吧!過端午節時,還要劃龍船,那場面可熱鬧了!劃龍船還沒有開始時,就已經人山人海了,有時擠都擠不進去,所以最好來早點來。劃龍船開始時,現場更熱鬧了,人們會拿著粽子在旁邊大喊:“加油!加油!…”隊員們拿著槳奮力劃動著,哪一隊先到終點就會得到獎品,那獎品想都不用想當然是粽子了。
中秋節也是我過得傳統節日,中秋節必須吃美味的月餅,月餅的陷也有很多,人們都喜歡吃。關于中秋節的來源,也是有一個傳說的,就是嫦娥為了不讓一個小人得到仙丹,就把仙丹吃了,最后升天了,人們為了紀念嫦娥,就把這一天叫中秋節。中秋節的由來可真悲傷啊!不過,有些人會在月亮下拜月亮,可能是為了贊美嫦娥的高尚品質。中秋節是我最愛的節日,因為奶奶會給我講好聽的故事,吃晚飯時,難免會拿幾個月餅吃,奶奶有時要哄我,就會把月餅放在嘴邊,說幾個故事,再給我吃。
在我的家鄉,過中秋節,每人都要一口氣吃幾個月餅,月餅不僅外表好看,而且很好吃,所以我過中秋節總是開開心心的。
2023年家鄉的風俗廣東范文(13篇)篇八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且領土遼闊的國家,這就使得每個民族,每個地區在長期的發展中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是文昌。但是即使都在文昌,各個村、鎮的之間的風俗還是稍稍存在一些區別。我要說的便是我所在的村里的風俗。
送燈。
送燈是文昌傳統民俗活動,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舉行。今年村里的送燈活動我也參加了,當天的晚上,人們將提前準備好的一盞盞花燈拿了出來,這些花燈分有大花燈和小花燈。這些美輪美奐的花燈的制作可有講究了,尤其是大花燈,它的正面印有“招財進寶”“連生貴子”等象征吉利的詞或思古幽情的人物景畫,然后燈的周身還會貼上有72個大小紅“喜”字和36個“春”字剪紙。待時辰一到,就由一個“燈頭”領隊,從他家出發,村民們依序排成長隊,大人提大花燈,小朋友提小花燈,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挨家挨戶地沿村游行。在送燈游行的過程中,每進入一戶人家中還會進行送燈活動最出彩的部分——盅盤舞。盅盤舞的表演者分生、旦、丑三個角色,一般為十歲左右的孩童扮演。他們或手持瓷盤瓷盅相互撞擊或手搖彩扇,在“八音”(由嗩吶、秦琴、吊胡、喉管、竹簫、鼓、鑼、鈸八件樂器演奏而得名)的伴奏下,三人翩翩起舞,同時伴著節奏或唱或念。在送燈隊伍繞過整個村子一周后,他們最終目的地是村子的公廟。來到公廟,人們會先將花燈掛好,然后接著開始輪流到廟內舉行祭祖儀式,最后送燈活動才圓滿結束。
公期。
公期”也是海南文昌的另一種非常出名的地方文化習俗。“公期”本意人們是供奉、拜祭的神靈及祖先的生日。文昌多數地方的.“公期”大多都集中在了正月,這個時候正是農閑季節,所以“吃公期”也成為一種村里集體接待親戚好友的活動。
這就是我的,雖然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都屬于海南文昌。我深切地希望這些傳承于我們先人的風俗可以一直流傳至未來。
2023年家鄉的風俗廣東范文(13篇)篇九
在家鄉,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風俗過節,我們的風俗也不遜色于別的地區呢!
就拿離我們最近,也最喜慶的節日——春節來說吧!
春節,在我們家鄉,過得那叫一個熱火朝天,買肉,買糖,屯年貨,生怕去晚了就沒得挑了。還有做饃饃,殺公雞,拜社王爺等風俗。可你不知道吧,這還要分日子做呢!
我的家鄉,過春節啊,很講究,每天該干啥干啥,多做少做都怕壞了風俗。例如陰歷臘月二十八需要“把面發”,那就必須“把面發”,缺了少了都不行。還有春節得貼對聯,不貼,“福”就不來,也沒年味兒。還有吃餃子,象征團圓吉祥,春節就也得必須吃餃子。大年三十一晚,大家要熬夜通宵,小孩子還會收到壓歲錢,并且會對長輩說祝福語。
而第二天,則是串門送禮,祝福親人在新的一年里順心、健康、有才、進步。我們村里,還會有“會”。就是大家出來擺攤,還有人逛“會”。“會”上可有許多小孩兒見了兩眼一亮的:糖畫,棉花糖……那兒不僅有吃的`零食,面攤也有!賣玩具、衣服、首飾、掛畫的也很多,年味兒十足,大家也都喜氣洋洋的。十分熱鬧,人們肩膀碰肩膀,腳尖碰腳跟。
春節還有一個都有的風俗。過年回家,與長輩團圓。這也是。
不論何時何地都要帶著都要記在心里做在手上!
2023年家鄉的風俗廣東范文(13篇)篇十
宜昌人過三天年,垃圾堆在屋內,稱為“財寶堆積如山”、“關門守財”、“財喜盈門”;不向外潑水,稱為“財不外流”。初三傍晚開始做清潔,把存放在屋內的垃圾清掃出去,在大門口擺上香案,祭祀鳴鞭后,取下門前懸掛的柏枝“年寶”,當街燒掉,這個過程稱為“送年”。至此,三天內不做新鮮飯,不動刀、剪、針,不往外潑水等禁忌均告解除。婦女們解忌后第一件事就是拿剪刀、針線縫褲、襪,說是“要得富,先做褲”,“要得發,先做襪”。
正月初三一過,到正月十五前,在解放前的宜昌城里是喝春酒的好日子。訪親會友、應酬往來多在這段時間里進行。喝春酒必定要接春客,春客宴首先要親朋好友或生意上的往來戶發出請帖,視家境不同辦一桌或數桌不等。春客宴上豐富的菜肴自不用說,必有一道主菜是酥皮嫩餡、香軟可口的“春卷”。這道菜寓意著春天已經到來,言之“春臨大地”、“春意盎然”。春卷極富地方特色,面皮里除裹有臘肉、冬筍、豆干外,必配韭菜。老輩人講,“韭”與“九”同音,九為數之極,引申為“富貴長久”、“久久長壽”之意。
宜昌城里人十分看重辦春客宴,家境好的請廚師在家中包席,也有在餐館酒樓辦桌席的,還有的富戶或有名望的家庭,把春客宴辦在郊外的東山寺、鎮鏡山寺廟道觀里。東山寺內有座攬勝樓,四周風景宜人,一家人或賓客相邀圍坐在攬勝樓宴桌上,在春風拂面的日子里,飲春酒,吃春卷,觀賞大自然春色,又是一番情趣。
工商業戶年后開業前一天也可喝春酒,即初四至初六間要召集全店伙友聚餐“說話”,在席間決定店伙的去留。若有一店伙被請坐上席,則意味著該店伙飯后即被辭退。倘若老板不打算辭退人,會在席前聲明,要“大家隨便坐,還要麻煩各位今年再辛苦一年!”于是,皆大歡喜,席上頓時觥籌交錯,盡歡而散。
正月初九,民間俗稱“上九日”。據說這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初八晚上要為其祝壽,在家里點香燭,燒黃表,祭祀叩拜,吃宜昌人稱的“鴛鴦八”,就是正月初八對醪糟湯圓的稱謂。
初九也是個佛教的節日,宜昌人的習俗是到各寺廟上香游廟會,趕廟會成為宜昌又一道風景線。事實上春節期間,佛寺里的香火不斷,但此日是最旺的。“上九”赴各寺廟上香的人群絡繹不絕,個個身背黃色香袋,攜帶家眷,在佛像前頂禮膜拜,狀極虔誠。更有一些至誠的香客,遠到當陽縣境內的玉泉寺,往返一趟要二至三天。宜昌市民把“朝玉泉”看得很神圣。去者多為青壯年男子,行前齋戒三天,禁葷吃素,初八這天穿草鞋步行,也有少數騎馬的,趕到玉泉寺,初九凌晨起床爭上頭柱香。朝拜后回家,全家人以素食為其接風,此后方可開齋。
傅家堰鄉位于長陽、五峰西北交界,民間習俗多為長陽、五峰、鶴峰交融的民俗文化。農歷正月十五,“趕毛鳩”是傅家堰鄉的莊稼人驅野獸驅瘟神的祈禱祭祀活動。每到正月十五傍晚人們將包谷稈等農作物副產品堆積稻田坎點上火,于是四處火光閃耀,人們吆喝聲四起,遠近呼應。意欲祈禱野獸瘟神不傷害莊稼,實現豐收的愿望。并將此活動命名為“趕毛鳩”。
農歷正月十五,名曰“上元日”,俗稱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20世紀30年代前后,正月十五的“元宵”皆由各家自做,用糯米磨成漿,濾干后做成一個個包有或紅糖、或白糖、或桂花、或玫瑰、或豆沙、或糖拌芝麻、或糖拌核桃的小圓團,煮熟,全家老小都要吃上一頓“元宵”。當天,還有一有趣的習俗,有些盼望生育子女的人家,分明家中“元宵”齊備,卻偏要跑到別人家去“偷”一碗回來吃,別人家裝著未看見。也有將“元宵”做成“毛馃團”,是用糯米漿面包上臘肉、蒜苗、姜末等和鹽攪拌成的餡蒸熟后而食,很受人們歡迎。
民諺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故元宵節又稱“燈節”。在燈節里,宜昌城里大街小巷各戶人家在大門掛有各式彩燈。各走馬燈上的圖畫五彩繽紛,常見的圖畫除有花鳥魚蟲、山川景色外,更有令人喜于駐足觀賞的民間傳說故事——哪吒鬧海、大鬧天空、大戰長坂坡、八仙過海、嫦娥奔月、劉海砍樵、天仙配、白蛇傳等。高檔的走馬燈不僅中間的畫面轉動,畫面上制作的人物及肢體也能活動。如“唐僧取經”畫面上張飛擂鼓、關羽舉刀與蔡陽交戰等,皆有各自的連貫動作,活靈活現。還有一種叫“和尚戴帽子”的小型走馬燈,轉動起來兩個和尚相互作揖鞠躬,一頂僧帽在頭上換來換去,十分有趣。
正月十五的燈謎會,不同于街頭的熱鬧場面,這是一種別開生面的文雅活動。
春節期間,宜昌各縣市區也會有相關的燈會活動。
舞龍燈是元宵節的花燈會里最重要的一項。先定做好龍頭龍尾,正月十三到彩扎店鳴鞭取回龍燈,謂之“迎頭”。龍身少則9節,長龍有多至19節者。由舞龍頭者帶領,“龍燈沒有巧,只要龍頭玩得好”,龍身龍尾隨著龍頭上下飛舞,蔚為壯觀。龍舞演畢后,東道主賞丈余長大紅布,系于龍頭上。觀看龍燈舞的人常常擁擠到水泄不通的程度,時常有婦人抱小兒在龍燈身下穿閃而過,以祈求免疫避災,是宜昌龍燈舞的特有現象。
過去在宜昌,舞獅子也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項武技表演活動。舞獅人中的技藝高超者,由平地演上高空,方桌依次搭高五張、七張不等,最高者可疊到九張,最上一張翻置,桌腿向上。這種疊桌方式稱為“一炷香”。舞獅人踏步而上,進退盤旋,時時保持平衡和協調,最終達到登頂取紅(懸于上面的一段賞賜大紅布)。更有甚者,在頂層四“獅”腳對四桌腳,舞到極興奮時,舞獅頭者騎在舞獅尾者脖子上,舞獅尾者單腳立于一只桌腳上。適時東道主在街旁樓上伸出竹竿,竿頭挑有裝錢40至80元不等的紅包,上書“四季發財”。獅子擺頭用嘴咬著紅包,頓時鞭炮聲、鑼鼓聲、吶喊聲、喝彩聲響成一片。還有登峰造極者將方桌21張擺成金字塔形,舞獅“登高探空”,氣勢不凡,圍觀者數以千計。
2023年家鄉的風俗廣東范文(13篇)篇十一
我的家鄉春節的風俗很多,就拿剛過的春節來說吧。
不到春節,男女老少就都穿著漂亮的新衣,臉上掛著淳樸的笑容,迎接著新年的到來,每家每戶都張貼著紅紅的對聯和年畫。到處都敲鑼打鼓。小朋友們都去拜年、送賀卡。
到了夜晚,處處張燈結彩。有名的店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什么走馬燈、官燈、冰燈、紗燈……各式各樣。一旁,鞭炮聲、擦炮聲,響個不停,火箭炮、煙花,火光沖天。出門在外的人,必寧要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人們還要守歲呢!怎么樣。
我的還有許許多多,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我們那就歡迎你來我們家鄉江西做客吧。
2023年家鄉的風俗廣東范文(13篇)篇十二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頭怪獸名為“年”。它長著犄角,青面獠牙,身體龐大,在人類面前,它仿佛就是一座山。“年”常常在村子里禍害村民,村民們被害得痛苦呻訴,最后發現一個對付它的辦法——在門前貼上紅紙,放鞭炮。于是“年”就嚇得趕緊跑了,這就是關于春節的傳說。
老人們常說,過年一定要穿新衣服,寓意新的一年,節節高升。在我們家鄉,過春節拜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孩子們,早早地準備自己的拜年祝福。因為在我們這里,小孩拜年要給親戚朋友送祝福語,說得越好,給的壓歲錢就越多。所以,孩子們都在準備祝福,好在拜年時大顯身手,比別的小孩子技高一等,得到更多的壓歲錢,這莫過是孩子們最開心激動的事情了,心情就像過山車一樣刺激。
我也和那些孩子們一樣,在拜年的前幾天就開始準備新年祝福,準備好了一個大大的錢包。包是一個白絨絨的兔子形狀,單肩包,可以放很多壓歲錢。夜晚躺在床上,不由得想著明天的收獲。
拜完年后我問媽媽:“媽媽,我的壓歲錢呢?”媽媽摸了摸我鼓鼓的小兔包包說:“你個小財迷,當然少不了你的份!”
一天就這樣甜蜜高興的過去了,現在想起來,依舊是珍貴而又美好的回憶啊!
2023年家鄉的風俗廣東范文(13篇)篇十三
我的家鄉是福建,向海而生,四處討生活的福建人在哪里都有自己的食物家園。走南闖北,涉足海外,依然不改的家鄉風俗就是那一碗熱騰騰的餛飩。
大街小巷里,放眼望去,有各種各樣的小吃店,小挑餛飩的名稱隨著時代的變遷也變得有些名不副實,由走街串巷一根挑子到別具風味的小店。慢慢地美食街上的餛飩店都成為了特色小吃店,但店里的吆喝聲依然不改曾經的經典。每次回家鄉,只要能吃到餛飩,聽到那地道的家鄉吆喝聲我就心滿意足了。
餛飩是一種湯食,湯食中的餡兒滿足了口感和味覺的需求,而湯流進了我們的胃里,溫暖了我們的整個身體。人們常說,福建的餛飩就有那一種鮮美味,在不知不覺間,這也成了我們的地理標簽,于是,回家的人,要吃一碗家鄉的餛飩也就演化成了家鄉的習俗。
記得我第一次吃餛飩還是幾年前跟爸爸回家鄉,一路上風塵仆仆,回到老家已經是黃昏了,可我們一家人還沒吃晚飯,早已是饑腸咕嚕了。于是爸爸就帶著我們到了一個餛飩店,他說他小時候經常在這吃呢!不知道老店還在不在。但讓父親眼前一亮的是,幾十年的老店不僅還在,門簾也越發的威武了。爸爸點了幾碗餛飩,幾分鐘后,餛飩終于上來了,看著冒著熱氣同時又散發著香氣的餛飩,我想起來父親多次給我形容的家鄉美味,就有點期待。
只見餛飩有透明感,似乎古代形容美人的臉,吹彈得破。而且每個都包成精致的蝴蝶狀,這就有了一種體型美。我把它吹了幾下,放入口中,它滑溜溜的,好像在我的嘴巴里跳舞。當一口咬下,那一口餛飩,一股肉香頓時彌漫了整個口腔,它的餡肉質鮮嫩,口感爽嫩。而餛飩湯是原本單調的面湯,加上配菜和配料,烹煮后,湯和配菜、配料融入到一起,湯就變得更加有味了。滋滋有味吃了個底朝天,那味道,簡直幸福感爆棚!在那次之后,我就開始喜歡上了餛飩。
走過很多地方的路,品過很多鮮美的食物,唯獨帶著家鄉味的餛飩,讓我回味悠長,長大后慢慢明白,那餛飩里包的不僅是美味,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