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余華《活著》讀后感400字篇一
最近拜讀了余華的作品《活著》,作者認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余華認為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而他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所以他以異常冷靜地筆觸描述了福貴老人的一生,告訴我們活著就是活著。
翻開血紅的封面,主人翁一幕幕生活畫面清晰呈現在腦海里,合上書本已成記憶。福貴生于富貴家庭,年輕時放浪不羈,將家產揮霍一空,成為普通佃戶。后被強征入伍,九死一生逃回老家。在那樣的年代,生存不容易,福貴眼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個死去,最后只剩自己和一條老牛。老牛是他因同情從屠夫手中買下來的,這印證了那句話: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
福貴承受住了難以承受的苦難,垂垂暮年與老牛相伴,和老牛念叨著親人的名字,唱著歌謠: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在我看來,生命是載體,而生活是內容。不管我們一生要肩負多少責任,或者經歷多少磨難,再或者享受多少輝煌,都是由生命來承擔。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看輕生命,同時還應該積極樂觀地去面對那些或好或壞的事情。
余華《活著》讀后感400字篇二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
余華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與苦難造就了活著。
看書過程中對作者文筆無比佩服,用第一人稱講述他在田間遇到的這個叫福貴的老人的一生。卻又恨他,恨作者一次次給我們一點點美好,一點點希望,卻更把我們推向更大的深淵。
第一次大哭是有慶突如其來的死亡,那個早上還迷迷瞪瞪就跑去給羊割草,中午放學又光腳跑三四十里地回家割草,急急忙忙扒了飯回學校的有慶就這樣,被抽血死去。怎么能讓人接受呢?等看到鳳霞有了美好的家庭,卻又因為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好不容易生下的苦根,卻又因吃豆子而死。騙我的,生活還是這樣狗屎。
我無法再像一開始那樣批判福貴,將他不幸的開始歸結于自作自受。魯迅先生說人與人的悲歡并不相通,這個世界上也從未有過“感同身受”這回事。沒有經歷過,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蒼白而無力。
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是福貴,你能挺過這么多苦難,繼續活著嗎?我想我是不能的,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貴,可能也是這樣活著。
我以前也總覺得為了活著而活著沒有意義。有一段時間心理上出現了很強的抑郁情緒,其實什么也沒有發生,卻感覺自己在泥潭里。在深淵,在低谷,甚至對生活失望,對人際交往無感,其實活著就是活著沒有任何意義。我的經歷跟福貴相比不值一提。
現在我只想好好的活著,有意義的活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余華《活著》讀后感400字篇三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所活著,這是《活著》這本書中的中文版自序所提到的一句話。我并不懂這句話的意思,但在看完《活著》這本書之后,卻對它有了很深的感觸。
老人吆喝起來:“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的好,苦根也行啊。”其實這里只有一頭牛,叫福貴。可誰也不知道,這個名字卻包含了老人的一生。
在他年少時,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有著一個還算美滿的家庭。但是他爹因為得知他賭錢輸掉了所有家產后氣死在糞缸上。他娘沒過多久也隨他爹去了。女兒鳳霞得了疾病,變成了啞巴。兒子有慶給他們學校的校長——縣長的女人獻血,卻被醫生無情的抽干了他的鮮血以保住那個女人的命,他唯一的兒子死在了那個醫院。人民公社成立以后,他唯一的啞巴女兒終于找到了男人,一個偏頭,叫萬二喜。沒過多久,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時失血過多也死在了那個醫院。隨之,他的媳婦家珍也平靜的死了。只留下他的孫子苦根和他的女婿雙喜和他相依為命。后來,女婿在做工時被水泥板壓死,唯一的一個孫子也因為在吃豆子時撐死。只剩下他和那頭老黃牛。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人為什么要活著?
在讀完余華的這本書后,我想我知道了答案。
為了活著而活著。即使你回顧你這一生,發現自己只是一個過客,沒有留下什么,也沒有帶走什么,但你也要活著,至少你經歷過。
余華《活著》讀后感400字篇四
生命原本脆弱,你卻要堅強的活著。活著才能感覺生活的幸福真諦,只有在你遭遇不幸時,你才知道你要珍惜生命,享受快樂。
活著這部小說用一種輕松幽默的方式闡述了一個凄婉悲慘的時代命運。活著經歷了中國歷的大動蕩時期:抗戰、內戰、。富貴自甘墮落輸掉了祖宅,氣死了父親,妻子家珍帶著兩個孩子獨自離開,他被抓去做了壯丁,家破人亡。
妻子家珍與富貴團聚,鳳霞卻成了啞巴,弟弟不幸夭折。我覺得最令人痛心的情節是有慶的死和鳳霞收獲幸福初為母親卻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生命耗盡,生活的苦難告訴了他,只有在險些喪命時,才懂了幸福的真諦,人只有在孤獨絕望的時刻才會如此深切的想著一定要活著,一定要活著回家去。
中國在變,時代在變,人也在變,但是最痛莫不過白發人送黑發人,家珍親眼看著女兒死去,卻因為沒有經驗的接生員造成無法扭轉事實,這種母愛的痛又怎會輕易理解。
在鳳霞生孩子出現反動的接生員,營造了一個幽默搞笑的氣氛,教授吃了七個饅頭撐暈過去,這種方式表現的時代的迂腐,不然種種悲劇是不會發生的,這種情節令人感到悲哀憤怒,讓人的生命再次被詮釋得脆弱。
《活著》,這是一部意味深長的小說,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筆直的。活著才能體會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活著才能體會到挫折和不幸所帶給我們的種種,才會更加珍惜生命,活著是一種證明,更是一種歷練。
生命原本脆弱,你卻要堅強的活著。
余華《活著》讀后感400字篇五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可是我們只能沿著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當進取樂觀的處世至理,讀余華的小說《活著》,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異常大的改變。要說收獲,則無非是在感嘆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應當知足。
我認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為人的軟弱,因為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圣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沖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應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我走向新生,使自我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我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著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我的勇氣與智慧,那么在現實的世界里,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著心靈的不滿足幻想著換個環境,一味認為物質的困境使自我忙于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于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理解一襲又襲虛無的沖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著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為以往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著》,我想,理解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著,活著,活著。
余華《活著》讀后感400字篇六
讀完本書的時候剛好黃昏,黑暗一點點侵蝕,我仿佛在余華筆中走完了福貴的一生,見證了他的滿目蒼夷,失無所失。
一個嗜賭成性的紈绔子弟從輸掉家中一百畝土地開始的悲劇。他的一家老小,因為時間因為各種原因相繼離開了人世,到最后,只剩下他跟與他同名的牛,相伴走完剩下的路。
真實再現了當時大時代背景下的所見所聞。也許他只是那個時代的縮影,當時社會背景下大多數人的一生,在福貴身上,或多或少地體現出來了。
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人生太多無常,苦難才是常態。本書命名為“活著”,可在福貴的一生中卻要目睹親人一個又一個的離去。讀完本書,內心恐懼與蒼涼各占一半。恐懼的是你看著他家人一個接著一個的離開,你不知道你翻到哪一頁哪個人又因為哪件事死去了;蒼涼的是文末只剩下福貴與叫福貴的牛相依為命,光從文字都能感受到年邁的他有多孤獨,又有多痛苦。
故事的開頭時,他對著牛喊:“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起初看以為他只是哄牛隨意取的綽號,讀到后面才知道全是福貴家人的名字,不禁淚目,這么多年,福貴一直記掛著他們啊。
也許我們都不明白活著的意義,可是他們,光是為了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了。誰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請務必好好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