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通過記錄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借鑒他人的經驗,規劃自己的未來,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明朝的那些事心得體會篇一
明朝那些事是講的朱元璋從一個貧農到一代帝王的傳奇故事,其實就我而言不是很感冒歷史,總感到那些歷史書籍太晦澀難懂,太難理解。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讓我改變了這些看法,原來歷史也可以這么有趣啊!伴隨著當年明月的幽默風趣但又不失寫實的文字敘述風格我了解了明朝恢宏的歷史和對朱元璋這個開國皇帝的方方面面的了解!
自己的一些看法結合別人的說法自己希望從歷史中學習一些自己現實有教育意義的一些東西,其中感悟最深的就是成功者身上所具有的品格,和什么性格造成了這種成功,成功人的事跡能否復制,和有什么借鑒意義。自己的性格缺陷是什么自己離成功所需要的還有什么,有什么不足。我們能成為一個較成功的人么?至今我還無法想象朱元璋的背后到底隱藏了一股什么樣的力量。他有常遇春徐達這樣的大將為他打江山,有劉伯溫這樣的賢才異士為他出謀劃策,更有一群忠于他的人為他賣命。看了明朝那些事我看到了像朱元璋這樣的成功人士所有的特點,這可能對我們現實生活對我們有借鑒意義。
首先時勢造英雄吧,朱元璋生世坎坷,家庭是貧農,為地主家放牛,小時候最大的夢想也就是娶一個鄰村姑娘做老婆,生個兒子再為地主家放牛,可是就是這樣的小小的夢想也得不到滿足,當時元朝統治腐敗貪官污吏橫行,就這樣在幾個月內他的爸媽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相繼餓死,而死后他去求地主幫他把爸爸媽媽安葬了,可是被無情地拒絕了就這樣自己的夢想破滅了自己的父母辛勤了一輩子死后連個下葬的地方都沒有,要知道經歷了磨難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卻更加堅毅把困難當做了一種對自己的考驗。而朱元璋就是后者如果沒有種種不幸就沒有后來的朱元璋。于是我們看到了經過苦難洗禮后朱元璋滿臉的堅毅。
再者這樣的人肯定是天生具有領導的才能,因為接受能力好,學習快,反應敏捷,有一般人沒有的見解,并且相信自己的判斷,不會因為大家說就是對的,少數人說就肯定是錯的。懂得判斷。有句話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真理總是站在少數人身上。在書中作者不止一次的提到了這一點,不僅是面對一次次艱難選擇還是后來和陳友諒的殊死搏斗,都彰顯了朱元璋身上這種天生的敏銳。我想朱元璋他獨到的見解與自信是成就他邁向成功的一步。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跟著他有肉吃。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價值,對劉伯溫等人而言可以為天下蒼生謀福,而對湯和這些沒什么大志向的人來講小了就是可以得到榮華富貴,一展身手。何樂而不為呢?朱元璋在當時就是一支勢頭強勁大盤績優股。
最后也是自己感到很重要的一點,朱元璋在取得一點成績是不是沾沾自喜,和身上的一種永不滿足,在經歷了難以忍受的苦難之后,他的夢想再也不是取個媳婦生個娃那么渺小了,既然小的夢想不能實現何不來取得天下,讓所有的人在自己的腳下,即使夢想很大也有成績了,但朱元璋還是奉行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因為棒打出頭鳥,就這樣憑借自己的才能和自身的不懈努力,最后成就了一代帝王的傳奇。
明朝的那些事心得體會篇二
看完了明朝那些事,你有什么讀書心得呢?《明朝那些事兒》篇首是黑格爾的名言“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這便從一開始表明了作者的初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明朝那些事兒心得體會,希望你喜歡。
今天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第二十章最后的名將――藍玉。主要寫了朱元璋不放心北元,明洪武十三年和十四年向北元發起兩次遠征,都取得了勝利,但并未對北元形成致命的打擊,不斷騷擾明朝的邊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遠征,藍玉在歷次正沙漠的行動中只是擔任了幾次配角。藍玉是安徽遠定人,是常遇春的內弟。藍玉是一個要強的人,他從不會承認比任何人差。這次遠征無疑給藍玉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機會,朱元璋同意了藍玉的請求,給了他右副將軍的位置,主帥自然是馮勝。藍玉來遼東擊破了慶州的重兵把守,納哈出率二十萬隊伍投降明軍。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帶兵遠征北元,脫古思帖木兒丟下隊伍逃走,元軍投降,北元滅亡。
好詞:明目張膽、朝思暮想、百般無奈、無處不在、瓦解、震懾、洋洋得意、猙獰、兇神惡煞、不共戴天。
我欣賞的句子有:“其實他采取這一政策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本來在大都當皇帝的父親被逼得搬了家,親戚都被拉去吃牢飯,此仇實在不共戴天。”“這些明軍士兵用惡狼般的眼神看著他,臉上露出欣喜的表情,還大聲呼喊,很快,更多的明軍士兵圍攏了來他們一看珍稀動物似的眼神注視著他。他很榮幸的成為第一個俘虜。”
實現理想之后的藍玉任意妄為,讓朱元璋再次揮動屠刀。
《明朝那些事兒》是三十年來最暢銷之史學讀本,位列全國十大暢銷書之一。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是當年明月。
當年明月,原名石悅,1979年出生于普通干部家庭。2009年寫完《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事情。每一章節以充足的歷史資料為基礎,以年代和主要人物為主線,對明朝十七個皇帝和其他王公官丞進行敘述,尤其對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反映出封建社會的氛圍。
第一部就是主要寫了洪武年間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家境貧窮,三代農民,為地主放牛。父母早亡,朱重八出家入皇覺寺當和尚。元朝腐敗,25歲的朱重八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改名朱元璋,最后經歷一番苦戰,當上皇帝。后來不斷地排除異己,穩固皇位。
這本書很全面地寫出的朱元璋,有他的好處:驍勇善戰、深謀遠濾,還有他的壞處:為排除異已誅殺忠心耿耿的忠臣。讓人們能夠更清楚地看清朱元璋,看清和朱元璋有關的每一個人。
這本書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把明朝的歷史展現了出來。
《明朝那些事》這本書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記載了明朝的歷史,令人回味無窮。
這本書將朱元璋的成功之路完整的記錄下來了,講述了他為推翻元朝政治的英勇作為,讓人欽佩不已。一場場戰役都訴說著他的智慧,一個個決策都顯出他的敏銳,哪怕有時的一個錯誤也不會影響他在讀者心中的形象——勇敢、冷靜、敏銳、聰慧。為了推翻元朝的陰暗統治,朱元璋帶領起義軍一點點的把原稱霸一時的元軍,一點點的擊敗。他的英勇形象永遠留在讀者心中。他的成功不能只歸功于他一人,還有他手下的大將們和謀士——李善長、常遇春、郭興、湯和、劉基……他們伴著朱元璋坐上皇上之位。
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到元朝動亂,父母兄弟餓死,他覺得極其不解,覺得好人不是該有好報嗎?為了有口飯吃朱元璋當上了和尚,他做粗活還要兼職清潔工、倉庫管理員、添油工,他忍著。長期的困難生活,磨練著他的意志。朱元璋當了起義軍,從一個親兵長做到一個首領,他用自己的計謀打敗了強大的敵人。
讀完這本書,我更多地了解明朝的歷史,更加了解朱元璋,更加懂得了朱元璋當上皇帝的艱辛。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套我非常愛看的歷史讀物,尤其是第一部。這一本書先是由朱元璋的農民出身開始講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為止。敘述了明朝人民起義軍艱難的開國過程。名將如云的朱元璋pk擁有千軍萬馬的陳友諒,龍虎之間的戰爭,刀光劍影,誰堪問鼎天下?戰太平、驚天動地的太湖大決戰。臥榻之側埋惡虎,用計鏟除器小的張士誠。徐達、常遇春等不世名將勢如破竹,乘勝逐北直破北元王朝。更有明朝歷史上最大的謎團——永樂奪位、建文失蹤的靖難之役。高潮不斷,留給人們的只剩下一聲聲驚嘆。
一句話,我認為,這是一片知識的海洋,快樂的源泉!
日暮黃昏,重拾那本舊書,徐達遇春,夢回我大明王朝。
從小就對歷史特別感興趣,甚至到了癡迷的狀態,得到一本史書就絕不放過,《明朝那些事兒》也不例外。當年明月用十分詼諧幽默的筆調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一氣寫完,而我最欣賞也最為之敬佩的就是從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平靜的海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亂世出英雄!
1328年,隨著一聲嬰啼,在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的一個拖欠稅款的佃戶家里,朱元璋來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尸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鑄就了強大的心靈,他不會哭,因為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無能的表現。我懂了,堅強,是要成為王者的必備品質。
明朝的那些事心得體會篇三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帶給了我們恐懼與不安,也帶給了我們團結與感動,還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閱讀、去思考。疫情期間,廣為流傳的“歷史的每一粒塵埃,落到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這句話,讓我們看到每個人在抗擊疫情中的努力與付出,每一滴塵埃去創造當下的歷史,每一滴水匯入歷史的洪流。這份厚重與感動,也讓我想起了多年前讀過的《明朝那些事兒》,想從那些故事中去重獲信念與信心。
《明朝那些事兒》篇首是黑格爾的名言“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這便從一開始表明了作者的初心。他洞悉人性中的弱點和缺陷,對人物有自己的善惡評判,他沒有為自己喜歡的人物潤色修飾張揚其善,也沒有把自己討厭的人物刻意貶低舒展其惡,呈現給我們的不是直觀的數據事實,不是客觀的規律總結,而是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運用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在這個搭建的舞臺上,他們不僅僅是我們熟悉的歷史的參與者、創造者,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有血肉、有情感的人,在他們的人生中我們看到了信念、理想、責任與偉大,也看到了脆弱、無力和傷懷,正是這些情感的存在,才讓我們在有溫度的歷史中,去感同身受,保有敬意。
他告訴我們為夢想而遠游。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舉世壯舉眾人皆知,但他為夢想而生為夢想而亡的故事卻需要進一步探尋。他少年時遭遇戰爭家破人亡,身體致殘,但為了遠渡麥加朝圣,他靠信念與夢想支撐,圓了兒時遠航的夢想,最終在旅途中客死他鄉,在這里,我看到了一群堅守理想和良心的故人,也看到了一個堅守理想和良心的作者。
他告訴我們因守護而強大。土木堡之變,大軍新敗皇帝被俘,外敵入侵而明朝精銳戰斗力幾乎全軍覆沒,留給京城的不過是老弱殘軍,國家岌岌可危。于謙,一個從未行軍打仗的文官,在北京保衛戰中,他也恐懼、他也害怕,但他還是戰勝自己,肩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一生功績顯赫卻清廉自律,真正做到了他所寫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他告訴我們知行合一的意義。一代圣賢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創始人與實踐者。他年少天才,立下做圣人之志。他年少時對竹而“格”,從朝廷的六品官員貶到修文縣龍場鎮蠻荒之地,經受有生以來最沉重的痛苦,狂潮之中,依然像泰山一樣穩穩地站在那里,依然有一顆赤子之心,最終成功悟出“天人一體、知行合一”,創立“心學”,他的思想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大明王朝,甚至是現在。
他告訴我們如何度過這一生。洋洋灑灑百萬字,《明朝那些事》說盡明朝三百年興衰成敗,到結尾,不過是一個游山玩水的徐霞客。徐霞客說,“我只是個平民,沒有受命,只是穿著布衣,拿著拐杖,穿著草鞋,憑借自己,游歷天下,故雖死,無憾。”作者當年明月也用“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這句簡單的話作為結語。歷史的洪流之下,我們每個人如何過好這一生。作者給了我們又一種解答。他在寫這部書時,和你我很多人一樣,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他用自己的方式,向眾人講述這一段歷史,去想象、書寫這些歷史人物,讓平凡的崗位平凡的人生發出熠熠光輝。而你我,在每天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工作之外,在堆積如山、數字繁雜的文件和報表之外,是否也可找到這一份熱忱,挖掘這一分熱情,去感受、體驗、度過這個只屬于自己的平凡而不留遺憾的人生。
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的很多真相已經湮沒在時間中。或許《明朝那些事兒》不是傳統意義的歷史書,更像是歷史故事書。但他用動人的故事,讓我們對這段歷史燃起興趣,讓我們看到了徐達、常遇春、鄧愈、李文忠等名將,戚繼光、袁崇煥等奇才,還有唐伯虎的玩世不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霞客的游遍天下,他們從平面的課本中跳出來,用他們的故事給我們啟迪與力量。撫今思昔,愛之鑒之,我們不能從歷史中獲得教訓,但我們能從中感受到中國人的風骨與堅定,這種代代相傳的擔當與責任,必將讓我們華夏兒女眾志成城,以初心為燈,以信念為炬,點起一盞盞夜燈,去創造更多的輝煌!
明朝的那些事心得體會篇四
《明朝那些事兒》,網絡連載小說,作者當年明月,本名石悅。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一共7本。
我始終堅持著閱讀使生活更美好的信條,讀每一本好書,讓每一本好書美好著自己的生活。
記得曾無意間看到《明朝那些事兒》的動畫版,打那之后開始期待完整版的小說了。有幸去年在圖書館讀完全套,至今回想起來感覺依然美妙,恍若昨日,書中場景,歷歷在目。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從元末到清初歷代帝王將相所經歷的輝煌與衰敗,君與臣、臣與臣之間的勾心斗角,深宮大內的爾虞我詐。既有剛正不阿的忠臣悍將,又不乏卑鄙無恥的奸詐小人,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出身貧賤的市井小人,個個形象生動。一本書,更像一場劇,自己也置身其中,那些驚心動魄的歷史轉折點也要扼住讀者的咽喉一般,讓人時而緊張得滿頭大汗,時而焦急似熱鍋上的螞蟻,時而吃驚堪比中獎,時而平靜如行止于空巷。而整個過程似流水般自然,一氣呵成,文筆清新,且幽默風趣,一改歷史書枯味繁雜的形象,大膽結合當代社會之潮流時尚,帶給讀者全新的感受,很好地調動了廣大青少年讀者的興趣,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歷史文化新的求知欲望。
讀史使人明智,那么,當我們遇到像《明朝那些事兒》這樣好的書時,是否該有所行動呢?
明朝的那些事心得體會篇五
讀后感
高二語文組 滕大強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把〈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終于讀完了,雖然我沒有仔細的研究該書,但我從粗淺略讀中也能領悟到書中的一些精髓。
該書主要寫明朝的興起,興盛,衰落直到滅亡的整個過程。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末代皇帝崇禎皇帝200多年的歷史。從這部書中我感悟到很多,首先從開國皇帝朱元璋身上我看到了,一個人如果要想成大事,必要有一個遠大的抱負,并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夠忍辱負重,不拘小節,大的胸懷。他剛開始只是一個為一口飯吃而流離顛沛的人,他做過乞丐,當過和尚,然后參軍,當上將軍,一步步往上走,最后達到了頂峰。他之所以能搞在亂世中稱雄,我想除了他自己的能力之外,他的精神力量更加強大,永不言棄。但是他也是很兇狠,陰險的一個人,這從他當上皇帝后可以看出,開國功臣基本上都被殺了。還有洪武年間四大血案,整整殺了十多萬人。
謙站了出來,毅然決定守住城池抵抗到底,最終在于謙的領導下,成功的阻擊了敵人的入侵。這就是著名的京城保衛戰。然而于謙的人生結局是十分悲慘的,令人嘆息,被小人誣陷后,含冤而死,但他的精神時刻影響著后人。“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他的精神寫照。
書中的一些奸臣是令人十分唾棄的。最讓人無法忍受的就是魏忠賢了,他欺君犯上,殘害忠臣,魚肉百姓,無惡不作,總之,具備一切壞人的品質,搞得當時民不聊生,有苦不敢言。他還勾結外敵,控制前方軍隊,阻礙了前方士兵抵抗清兵,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他就是這樣一敗類。遺臭萬年。
還有,書中描寫大臣們明爭暗斗的場面對我們很有幫助。當今社會,如果想要生存下去,也應掌握一些厚黑學,懂得社會的規則,否則,出局的就是我們。但是有一點不要忘記,那就是時時刻刻都要有正義感。
辭講究,很是幽默,尤其是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于明朝實力衰退,國力弱,感覺多是惋惜之情。正是作者那句話“歷史并不幽默,幽默的是我”。
明朝的那些事心得體會篇六
被疫情幽禁在史上最長的寒假里(別問我為啥不出門,原因都知道),在家重溫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兒》。有些感想,今天一并在這里寫出來,權當和大家分享。(二三段扯淡,想看硬貨的直接第四段起)
不得不說,當年明月筆法不俗,再簡單樸素的事情也一樣能寫的蕩氣回腸。同時也佩服他的耐心與努力,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自始至終的堅持,已實屬不易。正如他所說:寫一本書,開始時三十來歲,寫完還是三十來歲,有趣。
《明朝那些事兒》中,雖有太祖的金戈鐵馬,大漠廝殺;成祖的七下西洋,萬國來朝;于謙的堅守帝都,扶大明于即倒;孫承宗的關寧防線,挽大明與將傾。但我最愛的還是那朝堂上一次次的明爭暗斗,生死一線。夏言打倒張驄,嚴嵩打倒夏言,徐階打倒嚴嵩,高拱上臺,張居正坐莊,端的是精彩萬分。
《明朝那些事兒》說是歷史,不如說是人生,而且是一場五味俱全的人生。舉個例子,明朝言官權力極大,但有一種人是言官絕不會彈劾的,那就是軍事文官。行伍出身,通常不按規矩來,你罵他他砍你。軍事文官中佼佼者如戚繼光,前線打仗一把好手,后方得罪的人倒也不少。為何沒人能罵動他?究其原因,還是時勢造英雄。當時的明朝倭患嚴重,你彈劾了戚繼光誰來抗倭?你上?因此,想要活得舒坦,就要把自己打造成獨一無二的人物。不要怪老天無眼,發現不了你這個人才,一但你能做到獨一無二,自然會有人來請你出山。老話說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走,唯有靠自己才是正途。
明朝吏治的復雜度絕無僅有,六部作為中央機構監管地方;又有監察科監管六部;吏部負責京察;言官負責舉報;權力大的人官職通常較小以平衡其權力。但這種復雜的吏治機構帶來的卻不是效率和相對民主,而是更低的效率和更強的集權。這證明了一點:越復雜的系統,越有空子可鉆。奧卡姆剃刀原理都懂?“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既然更少的機構就能做到同樣的效果,何不減少機構?明末白銀危機,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機構的冗余。到了崇禎帝,下決心精簡機構,裁撤人員,拿職級最低的驛卒開刀,沒想到一裁裁出李自成和張獻忠這對“活寶”。(明思宗這個“慘”人)古人說“大道至簡”,誠不欺我。
明與上一個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宋,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對開國功臣的態度。明朝開國功臣的存活率是中國所有封建王朝中最低的(基本都被殺了)。高調的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個個被殺,而較低調的耿炳文(只會守城),湯和(早早交出兵權,稱病在家)等人卻活了下來。這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太張揚,過于張揚容易被針對,還是低調點好。畢竟古話說的好“滿招損,謙受益”。結合我近一段時間里的成績起伏,不得不信啊。
”萬歷三大征“中明朝消耗幾百萬輛白銀,但三大征征完后卻依然國有余財,國力強大,這一切幾乎都可以歸功于張居正的治國天賦。萬歷皇帝(和他媽)還是很會用人的,張居正的確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有能力,有謀略,有抱負的‘五’有青年。而且萬歷對他寄予了充分的信任,這是張居正能成功的首要先決條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萬歷既然有將大半個帝國的最高權力交給張居正的魄力,那自然也會有治理整個明朝的實力。只可惜他比較懶,不然明朝中興于萬歷是絕對有可能的。
講完個例,再講講整體。明朝朝廷里的人又可以略分成兩類,小人如曹操,“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賢人如孔孟,“寧天下人負我,毋我負天下人”。兩端都不占便宜,小人如徐珵,自己挖坑自己跳;賢人如海瑞,過于偏激,非黑即白;兩端均衡,如張居正。隨機應變而不兩面三刀,朋而不黨,勾而不連,近君子時行君子,近小人時亦小人。剛柔并濟,智勇雙全,此乃國士。旁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固然可惡,可厭,甚至使人心生憎恨,而以君子之腹容小人之心更是養虎遺患,姑息養奸,后患無窮!
就扯到這兒吧,強推大家讀一讀《明朝這些事兒》這本書,當年明月是個好作家,說不定也能當一名優秀的史學家。
明朝的那些事心得體會篇七
這個冬天的夜晚,我終于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兒》。雖說窗外無輕揚的雪花,屋內也沒有溫暖的火爐,但我依然讀得很舒服。
在這本書的后記中,當年明月講述了很多他讀史和寫作時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說法,他所讀過的歷史故事中,幾乎無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劇結局。
想想我們的歷史,可以說真的是這樣。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來說不過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后一頁就慫了。”這大概是作者內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著書桌上那七本并不是很厚的書——大明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前后三百年的時光,就呈現在這寥寥數千頁的紙上。三百年,是十萬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萬九千八百小時,還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國的前前后后繁華衰落,都在這七本書中。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命運,他們每個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的的確確就只有幾頁。比如常遇春,這位大明開國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戰時自告奮勇,在其后幾年中參與了帝國建立的所有重大戰役。后北出大漠取得大勝,班師回朝,經柳河川時暴病而亡,年僅四十。即便是這顆耀眼的將星,在這本書中的記述,也不過就數頁而已。
春去秋來,斗轉星移,在這滄桑的轉換中我們終究還是把握住了一項權力——這就是能夠駕馭自己生命的過程。是的,如何去駕馭生命的過程,演繹出屬于你的精彩,是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自己的權力。或許每個生命都不能決定自己出生時的形態——或許我是一只飛翔的小鳥,或許我是一條游動的小魚,或許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入世的態度與方式:是鳥兒就要振翅翱翔于天空,是魚兒就要游川入海躍向龍門……每一個生命體都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精彩中去,去沖擊生命的極限。
面對最終的毀滅,我們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個過程。我們必須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裝點、盡情享受這個美好的過程。毛澤東說“萬類霜天競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個個體在生命的過程中盡情享受著自由的可貴與歡樂。
也許,生命的真諦就在于此——按自我獨有的方式去創造和經歷一個精彩的過程!
明朝的那些事心得體會篇八
最近看了一本書《明朝那些事》,以前很多人都跟武er推薦過,近來才翻開此書,感慨文字有趣,讀至作者論名將一詞這篇,略有所感,與諸君分享。
作者說道,在成為名將的路上,將經歷六個階段,除了極少數生下來就會打仗的天才,其他人都要經歷一個階段至另一個階段的學習。
第一階段叫做軍事理論,所有想成為名將的人,都需要經過很多軍事知識的累計,積累了足夠多的知識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但這時會有一些特殊的人,他們因為家里窮,買不起書,只能去實戰中學習,這其中的優秀代表就有李云龍同學。(哈哈哈哈哈,看到此處,忍不住)
這些特殊的同學因為良好的實戰經驗,可以跨過第二階段的學習,直接進入第三階段,因此,第二階段就是實戰,很多進入第二階段學習的學生,如果無法通過,他們就會被獲得一個非常有趣的稱號——紙上談兵。
實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豐富的理論知識是由高階學員總結而來,其中夾雜著他們的經驗與個性,而戰場又是瞬息萬變,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如果只是照搬他們的理論,顯然是行不通的。
歷經第一、二階段的淘汰賽,剩下的人,才開始真正地走上名將之路。當這些站在第三階段門口的勝利者,他們將學習的是帶給他們轉變的一課——冷酷。
所謂仁不帶兵,義不行賈,這種冷酷并非對待百姓,而是對待敵人,對待自己的軍隊,令行禁止,軍紀嚴明,即使親人觸犯軍令,也可以公正執法,當敵人的鮮血濺到眼瞼,也渾然不知,那么基本上,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歷練了。
如果說第三階段是殘酷的轉變,那么第四階段就是提升與沉淀。從第三階段走過來的人,眼神里有化不開的渾濁,人們直視他們會渾身戰栗,他們歷經地獄般的戰場,他們心如堅石。
第四階段的主旋律是——理智,戰爭是一場用人命做注的游戲,當敵人挑釁時,不被憤怒左右;敵人落敗時,不狂妄驕傲;敵人誘惑時,不沉溺其中,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理智。能通過第四階段的人,已經非常少了。
如果說之前的幾個階段盡然都是淘汰賽,那么接下來的兩個階段就是角逐賽。到了第五階段,剩余的人需要學習的是——判斷。
“這是名將的重要特征,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據,你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判斷。你要明白的是,你所掌握的是無數士兵的生命,而所有的人都等著你拿主意。”
在變化莫測的戰場中,如果能夠掌握其中的規律,在角逐中展露頭角,接下來只肖歷經最后一關——堅強,就能青史留名,萬古流芳。
最后一關,堅強,更像是一場與自己的對抗,雖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但當你真正面對幾萬人生命的消逝,能否依舊再敢手握兵權,從士兵們的尸體站立起來,去擊敗敵人;當你多次敗在同一人手下時,再交鋒之時,能否戰勝軟弱,禁得住兩股戰戰;如果可以從一次次的失敗中爬起來,向前,挑戰,孤獨地、痛苦地、血腥地走到終點,那么等待你的就是光榮與勝利。
“所以名將之路是一條艱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為。”
行文至此,感慨歷史總能給人一些經驗,職場一路與名將之路似乎也有那么一點點相似之處。
書中的徐達、常遇春、王保保都是名將,其中徐達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在與王保保的決戰之中,他冷靜、理智,用詭譎的理論知識、豐富的實戰經驗判斷戰機,一鼓作氣,身先士卒,以雷霆之勢破敵。他讓我不免想到最近的一句對蘇聯軍隊的戲言‘給我沖和跟我沖,顯然是兩回事’,在那次決戰的夜晚,徐達的一個決定讓他掌握了勝利的關鍵——親自上陣。
“最大程度發揮士兵的戰斗力,是將領的責任。一般來說將領們是利用自己的謀略和軍事調度來達到這一目的的。然而當戰斗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所有的軍事智慧都無法再發揮作用時,將領們只剩下最后一招,親自上陣。”
戰斗時,徐達將自己的部隊放在陣前,無論士兵在何處奮戰,都能看到徐達的旗幟,讓士兵們都有勇氣繼續戰斗下去,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卻也是唯一的辦法。
置之死地而后生,徐達做到了,一代名將,青史流芳。
明朝的那些事心得體會篇九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國暢銷書作家當年明月所著。
《明朝那些事兒》(最新圖文精印版)共有9冊,由于語言幽默、風趣,所以廣受讀者喜愛。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一部,叫做《朱元璋:從和尚到皇帝》。這一本通過大量圖片、延伸內容以及幽默生動的語言文字,為我們生動地介紹了朱元璋從一個討飯地窮和尚,后來起兵反元,最終擊敗其他起義軍和元朝,建立明朝的全過程。
朱元璋出生在貧困的農民家庭,小時候為了謀生就不得不去四處討飯,經常遭受冷眼和譏諷。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落魄潦倒的人,最終名震天下,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是什么造就了他?時代?有這個成分:如果當時元朝不腐敗,朱元璋也不可能消滅元朝。當然了,這個原因只是次要,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
他做事果斷,遇到困難冷靜沉著、不慌張,他還懂得堅持。很多次處于劣勢的時候,他沉著地指揮部隊,臉上毫無慌亂之色,最終反敗為勝,成功逆轉,他的這些優點功不可沒。
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當年明月對許多我們普遍的認識錯誤,進行了更正,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我們不再被錯誤觀念誤導。我覺得這是十分有價值的`。
《明朝那些事兒》適合我們閱讀,是一套很好的歷史書。
明朝的那些事心得體會篇十
《明朝那些事兒》的體裁到底是什么,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不是小說,不是史書,但無論如何,它確實是一部好看的歷史,它讓我們知道,歷史原來很精彩。
曾有人在博客上給這本書寫過這樣的推介語:文章以通俗小說的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制造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當年明月經過六個月左右的構思,把長達320xx年歷史的明朝畫卷展現在讀者的面前,以當下人的運筆方式、語言形式、創作格式,將明朝歷史娓娓道來,用輕松獨特的心態、幽默的筆觸,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明代歷史。
這部書從朱元璋講起,直至明朝滅亡,對明朝17個皇帝和其他王宮權貴甚至是一些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的展示。不僅以小說的創作手法,對人物的心理活動予以分析,讓人物形象立體豐滿;還通過對當時經濟政治制度的評述,使歷史畫面更加鮮活。在全書的結尾,作者加入了自己的人生觀點,讓人思考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謀略,什么是豪杰。借以提醒我們要對歷史有敬畏之心,同時也對未來充滿希望和追求。《明朝那些事兒》里的一樁樁歷史事件,在作者的筆下鮮活靈動,書中的歷史人物有追求、有苦惱、有狡猾、有良善,他們有時隱忍、有時妥協、有時猶豫不決、有時斬釘截鐵,這一切是史書中讀不到的韻味與靈動,扎實的歷史中滲透著玩世不恭的情懷,卻又形容和判定得恰如其分。有時甚至可以在這些人物身上看到自己,也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帶入歷史的角色中去思考,會被他們的智慧所折服,會為他們的命運感到揪心和遺憾,也想為他們的堅定和勇敢鼓掌歡呼。
整部作品的成功離不開作者扎實的史料收集能力,資料來源包括《明實錄》《明通鑒》《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余種明代史料和筆記雜談,作者對于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史書進行了整理和重新編排,為讀者呈現出了精彩的歷史。但是不得不說,語言魅力也是成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將每一件事進行梳理,用簡單的描述為讀者撥出頭緒,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也作出過一些猜測,也讓讀者一起思考,進行參與,將歷史故事化,這應該就是《明朝那些事兒》好看的秘密吧。
同樣地,在新聞寫作中,故事化的新聞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因為它適應新聞娛樂化、平民化和貼近生活的需要,這種寫作方式大大提高了新聞可讀性。平面化和現場感不強是紙質媒體的缺憾,而故事化新聞寫作引用了文學的表現手法,使得平面化的新聞報道變得豐滿而立體,極大地豐富了新聞報道的魅力。在新聞寫作中運用寫故事的方式,將新聞事件向讀者娓娓道來,更能夠引發讀者的興趣,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獲得更大的社會影響力。但新聞與文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裁,要求也不一樣,過度追求新聞故事化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它追求曲折情節的特點容易引發人為安排、主觀介入過多等不良后果,同時,新聞的故事化可能會屏蔽部分缺乏曲折情節但影響重大的社會事件,也可能會出現追求情節而損害新聞真實性的行為,這是不利于新聞事業發展的。
在20xx年10月23日晚發生的莫斯科人質劫持事件中,國內新聞媒體為了達到新聞故事化的效果,便使出了渾身解數,對事件過程和細節(即從車臣綁匪綁架人質到俄羅斯特種部隊反擊成功危機解除)極力地描繪渲染,故事成為媒介報道中唱主角的手法。“驚心動魄”“揭秘”“死亡”“生死戀”等頗能渲染氣氛的標題和字眼,自然扣人心弦,但也不免使得新聞報道淺薄化,給原本嚴肅的新聞題材帶來負面的影響。
總的來說,故事化的寫作可以使得文本更加精彩,但要非常注意在不同體裁中的靈活使用,在新聞寫作中更要把握好分寸,在保證新聞真實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故事化的寫法,使得能夠引發受眾的興趣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