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蘇菲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600字篇一
蘇菲sophie,在希臘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學在古希臘語里的本意即是“愛智”。本書重點在于哲學發展史的介紹,并不很側重哲學思想本身,書中關注更多的是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生命的意義在哪里”,并用容易讓人理解的例子來闡釋如何進行哲學性的思考。
文學是優美的,美學是怡人的,科學是嚴謹的,哲學是智慧的,也是與我們的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哲學是什么?它是耶穌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左右,在希臘演進的一種嶄新的思考方式。在神話故事領域,希臘神話無疑是鼻祖,而這也造就了希臘哲學的興起。當希臘神話被荷馬與賀西歐德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時,神話也就可以加以討論了。當人們的思考模式從神話發展到以經驗與理性為基礎的思考模式時,早期希臘哲學家的目標便形成了:為大自然的變化尋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釋。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于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只有哲學才能給予我們智慧。
在哲學領域,給出一個好的問題遠比給出一百個好的答案要困難得多。哲學家對哲學問題的回答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無法證明那些答案,但哲學家在研究問題時采用的方法卻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就像黑格爾說的,這些哲學性的思考,會使人類朝向有利的方向發展,我們會變得越來越了解自己。就像書中說的,哲學雖然不能回答問題,但至少我們可以順著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來越多的看到外面未知的領域。
哲學與科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發展密不可分,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智慧是哲學的本質,而人生是哲學的外在意義。我們現在談到的“以人為本”,其實早在公元前450年的雅典,已成為哲學家的興趣所在。當時,一個擁有人民議會與法庭等機構的民主制度正在雅典逐漸形成。談到雅典,就不得不說蘇格拉底(公元前470———公元前399年),他也許是整個哲學史上最神秘難解的人物。雖從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卻是對歐洲思想影響最重大的人物之一。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三位古典派哲學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了整個歐洲文明。蘇格拉底的神秘難解,使得一些在學說上大相徑庭的學派都可以宣稱他們是蘇格拉底的傳人。我們之所以能夠得知蘇格拉底的生平,主要是透過柏拉圖的著作,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后來也成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蘇格拉底尤善談話的藝術,從來不會明確指出別人的思想上的弱點,而是不斷提出問題,通過討論使對方逐漸認識到自己理論上的弱點,領悟哲學的真理。他“將哲學從天上召喚下來,使它在各地落腳生根,并進入各個家庭,還迫使它審視生命、倫理與善惡”。蘇格拉底認為“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知善者必能行善”,即對“關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的詮釋:人如果違反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樂的人就會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認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會為惡,因為世間哪有人會想要成為不快樂的人?這也許就是智慧的一個重大意義。
《蘇菲的世界》即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哲學,使我們從困惑走向覺悟,指引我們如何更好地生活。哲學史就像一出分成許多幕的戲劇,每位哲學家、每種學說都可以寫成一本書。一篇短短的讀后感連哲學世界的冰山一角都無法觸及,但以哲學的思維方式指導生活卻可以繼續……
蘇菲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600字篇二
“就在這時,門鈴響了,并要我開門拿包裹。”蘇菲隨手把門帶上后,便拆開了信封……
蘇非用手指著鏡子里的自我說:“你是誰”此時蘇非和我的腦子里想得是一樣的:我是誰不用說,我是莊子婷,可是這個叫莊子婷的人又是誰是我。得,又繞回去了:我是誰我居然不明白自我是誰,這不是太可笑了嗎我甚至無法去決定自我的長相、父母、家族,我更沒有選擇自我是人還是獸的權利,這不是太不合理了嗎但這些卻是我不得不理解的事實。
“世界從何而來”我不明白,說實話,到此刻為止沒人真正明白不是嗎
哲學問題是永恒不能改變的嗎是,也不是。有關于宇宙之類的各種事物的來源,各種各樣的類似問題在人類腦海里占據了幾千幾百年了,我還想不著,沒有人能夠解決或回答這些疑問,而人類也永遠不會停止自已的思考和探索。同時,隨著人類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的巨大改變,新的問題每一天會不斷冒出來,機器人會有自知力嗎人腦是如何進行運作的人類和機器的實質區別在哪里
這些問題太燒腦了,來我們說些能夠實時解決的。想要保護地球的多樣性,我們就應當徹底改變自我的思考方式、生活模式,把我們所處的時代當做生活的中心如同把地球當成宇宙的中心一樣可笑。對我們來說,當下自然是最重要的,最有意義的,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未來不重要,我們應當像尊重此刻一樣尊重未來。
我們是生活的主角,人類則是地球的主角。
蘇菲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600字篇三
青燈黃卷。我緩緩捻起書頁,思考著生命的命題,思緒隨著月色漸飄漸遠,化成無垠的惆悵。用哲學的眼光審視生活,直抵其核心。
蘇菲的世界》一書以跌宕起伏的偵探情節為背景,穿插著描述了世界哲學史。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從德謨克利特到笛卡爾……細致入微地表述了自古以來全人類的哲學信仰,帶我洞見了人類正在不斷變化的世界觀與自我價值取向。宗教信仰、自然宇宙、人類生命,世間萬物的各種事物不斷沖擊與交融,形成了當今現代社會的主流趨勢。
如果說人類哲學史是一條車軌,那么文藝復興時期就是一個最大的轉折點。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得一樣:“那是最昌明的時世,那是最衰微的時世;那是睿智開化的歲月,那是混沌蒙昧的歲月;那是信仰篤誠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陽光燦爛的季節,那是長夜晦暗的季節;那是欣欣向榮的春天,那是死氣沉沉的冬天;我們眼前無所不有,我們眼前一無所有;我們都徑直奔向天堂,我們都徑直奔向另一條路。”對于之前完全迷信宗教的觀念,在那個時代有所作為的哲學家身上已經蕩然無存。他們開始懷疑,提出泛神論的學說,提出上帝即自然的觀點,對后來柏拉圖提出理想型世界的理論影響深遠。介于時代背景的取向,有一部分人受到了教會的殘害。他們在這個時代的縫隙中躊躇獨行,他們的肉體亡于當代,而思想卻盛于千秋。
縱觀全書,從古至今人類都在試著詮釋著同一個命題——生命哲學,在這一主干下有若干分支。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則用這一宗教的學說與方式解釋著對生命的看法。顯而易見,他們從同一起點出發,走過不同的道路,但最終都抵達同一個終點。這就是哲學的妙處。我們不能用一個固定的框架定義某個學科,因為每一樣智慧都是相通的。依我拙見,所有的學科皆是哲學的分支,而他們的所有最終都要上升到哲學層面。
書中令我印象頗為深刻之處有三。
首先是公元前四百年的雅典神秘哲學家蘇格拉底。他對于人類最高智慧的認知一改前朝主流,提出最聰明的是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的人。這種觀點與我國古代的“大智若愚”之說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對人類本身自我認知的一大提升。他還指出,每個人只要運用自己的常識,都可以了解歷史。這對于當今對未來有無限憧憬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鼓舞,同時也正面表述出歷史與哲學的相互交融。
二是柏拉圖回歸靈魂的渴望。他執著于關注永恒不變的事物和流動的事物。而他的偉大之處在于,他不僅關心自然界中永恒不變的常量,也關心人類道德與社會中永恒不變的真善美。他將世界分成兩部分:感官世界和理型世界。他主張用理性去觀察萬物,而非一味依賴感官。這避免了進入形而上學的誤區,也奠定了后世以理性研究哲學的基礎。
三是犬儒學派對于生命幸福的追求。現在對于“犬儒”的定義與蘇格拉底學派下犬儒學的意義所指大相徑庭。記得犬儒學者戴奧基尼斯的故事,據說他住在一個木桶里,除了一襲斗篷,一支棍子與一袋面包之外,什么也沒有。有一天他坐在木桶旁,舒服的曬太陽時,亞歷山大大帝前來探望他。亞歷山大站在他的前面,告訴他只要他想要任何東西,他都可以賜予他。戴奧基尼斯答道:“我希望你閃到旁邊,讓我可以曬到太陽。”就這樣,戴奧基尼斯證明自己比亞歷山大這樣偉大的將軍更富裕,也更加快樂。對于該學派的學者,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部環境上的,真正的幸福從不依賴稍縱即逝的物質,而是在精神層面上如魚得水,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哲學是一個極大的范疇,且不能直接落實于紙筆間。關于哲學的思考完全是在意識與認知中完成的,縹緲而神秘,抓不住、吹不散。在生命命題中,我們總是在不斷尋求不同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幸福。每當我回望往事,以前總在追逐詩和遠方,執著于那種怡然自得的生活,但從未兩者兼得。如今放下執念,細細感受生活的樂趣與閑適,才發現詩和遠方就在身旁。哲學也是如此,越是死死抓住越無法觸摸,唯有在赤裸面對靈魂之時,才能感受到淡淡一抹余韻。
柏拉圖說:“每一種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不變形體的不完美復制品。”但在理性中摻雜感性,人類的完美就因為其自身的不完美。這種命題中思想的摩擦碰撞,看似矛盾實則合理,相輔相成,我想這就叫做辯證。
都說哲學有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深以為然。但同時,我也在思考“為什么會出現哲學?”如果沒有哲學,人類就不會有歷史。哲學是人類認知發展的體現,是人類自身對于理型世界追求的方式,也是實現人類文明螺旋式上升的指示。人類生活在自然中,必體現哲學,只是主體自身有無意識到而已。哲學是所有學科的最高級,同時也滲透在各種事物中。在哲學國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是與非,每一種思想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人類之所以稱之為人類,是因為其會思考。倘若人一生都沉醉在物質中追尋紙醉金迷、燈影搖紅,那么其一生必是麻木而無意義的。笛卡爾說:“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人類真正存在的意義不是活過走過,而是想過思考過。我們是人類,只有思考才會找到出路。且將新火試新茶,就讓這團哲學之火熊熊燃燒,傳承人類的思想文明;讓當代的少年打破民族沖突的桎梏,探索人類未來的最高智慧,詩酒趁年華!
蘇菲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600字篇四
最近閱讀《蘇菲的世界》一書,對書中提到的柏拉圖的學說深感興趣,作者熱情的贊頌“哲學家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恒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善”“永遠”美的事物上”,即永恒的真善美。柏拉圖卻做到了,他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千年之后當我讀到他關于理想型世界的學說時,我徹底地為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所折服,他當之無愧為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至今影響世人,為人們思考世界,觀察世界提供一種思路和方法論。
這本書記述了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信。就這樣,蘇菲每天都會收到這種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走進哲學,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拂絡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仍不斷接受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了。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所積累的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找到答案。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比她想的更怪異,更離奇了。
這本書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解釋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展……告訴人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本來我認為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文中的蘇菲她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開世界謎團和哲學的大門。并且,蘇菲她還具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這一點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們才有機會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哲學教授傅佩榮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哲學不是萬靈丹,但從來不去留意,愛好智慧的重要與前人的心德,那么注定將會陷于心靈之封閉與終結。這或許是這本書在世界各國廣受歡迎的原因吧:為使人從困惑到覺悟提供一盞明燈。是的,哲學會使我們醒悟。而這本書使我們走進哲學,使我們從困惑走向覺悟。
理性世界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是不完美的,萬物都是理型世界投影到現實世界的影子,是萬物的模型。所以世界上沒有50塊一模一樣的姜餅,但可以有50塊近似的姜餅,這些近似的姜餅都是由一個模型所制造出來的,這個模型就是理型世界。
那么我們推而廣之,人呢?人是否也是理性世界的投影?如果是的話,就可以解釋人為什么是不完美的,因為投影下的人類和萬物一樣,都是有缺陷的,但是人有和其他動植物不一樣,他可以通過主觀的能動性,比如,讀書,學習,法律等手段使自己變得完美,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總結為,人總是需要朝著完美的自我發展,追求理型世界中的自我。
而柏拉圖又言道,人除了有變化的身體外,還有不朽的靈魂,靈魂在回歸,或者是回憶起理型世界一切的過程即釋放靈魂的過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釋放靈魂或者都會釋放靈魂,只有真正釋放了靈魂的人才能回歸到理型世界中。
那么怎么能釋放靈魂呢?蘇菲的世界中并沒有詳細介紹,我們是應該按照朱熹所提倡的“明德至善,格物致知”還是說應該學習陽明先生的“心學”,達到“知行合一”呢?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的讓自己進步,把所學的和所知的相結合。
蘇菲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600字篇五
臨近放假,就連午自修的氣氛也浮躁了起來。早晨的悶濕攔不住下午的磅礴之勢,像是太多急促的鼓點,席卷了烈日暴曬下的世界,窗外只有首尾不見明滅掩映的灰和黑,一點點攀爬上整個蒼穹。你的眼神開始飄忽迷離,無暇顧及堆積如山的作業,連忙跪在椅子上向外探去。窗玻璃映出你一副驚奇而又專注的樣子。風云搖動,光影迷離。后桌的像是忍耐了很久的樣子,不屑的看著你,淡淡的說:“小孩子!”
望著大雨傾注的江南的你依舊。
已是春秋交接之際,草木開始肆意的膨脹起來。你用很慢很慢的步調走在操場的花壇邊,即使沒有天白顥顥,葳蕤茂盛的無名白花還是覆蓋了整個草垛,用鼻子靠近聞一聞,就有一股淡淡的青澀太陽的芳香,像是詩經里寫的“蘼蕪”。你興奮地指著她們給同行的女友,不料女友慢慢地扣好書包上珠光寶氣的搭扣,慢慢的說:“你不要用手指,像個小孩一樣,說說就好了。你喜歡的話,下次我帶你去花鳥市場看。”
你無言,沉默卻又耐不住好奇的注視著她們。
風空洞洞的吹過,一年又在你的驚奇之余過去。你像是不諳世事的孩子,世界那么大,你卻總是用自己柔軟而又憧憬的心去捕捉一瞬間的詫異,譬如一句對生命的輕輕地贊嘆。
你看見清晨淺淺的陽光里,繁星透過晨霧灑下的斑斑點點,一個老婆婆挎著菜籃子弓著腰走下石階,你看不清她臉上的表情,只是隱約的感覺,她的身影似曾相識,只是此去經年,柔弱如稻草。
還是早上很早,光線來不及照穿整條冗長的弄堂。你看見兩遍堆放的破箱子,鍋碗瓢盆,以及有點腐臭的垃圾桶,都只能在霧里圈出一圈淺淺的輪廓來。頭頂是深冬里飄蕩著的白寥寥的天光,你的思緒開始漫游到二次元,那個被笛卡爾喻為的“精神世界”。你開始想象你可以長上翅膀穿過這個不見首尾的巷子,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種從未體會到的自由與快樂。
你看見路燈,夜色朦朧里,把人行道上消防栓的影子胡亂的投射在廢棄的斷墻下,和著路樹的枝影虛實交錯的的掩映。你想到了恩培多克勒,想到了為了他為了哲學這項偉大的事業而毅然舍棄生命的悲傷,你很難過,因為你還不能體會那個時代的痛。
周末你和女友結伴去泳池玩水。你奮力向彼岸游去,周遭所有的建筑在幾秒中內只看的清輪廓。池底的燈散發的白光像深海里的游魚從一片淺藍中浮動出來,突然你想到了斯賓諾莎曾經說宇宙間只有一種實體,即作為整體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你有些困頓,因為現在的你似乎已經和世界融為一體。
你開始思考你是誰,思考宇宙從哪里來,像一個小小的哲學家。你捧著你的小書,時而望天,時而沉思。
這真的只是你單純的好奇嗎?你一遍一遍的問自己。似乎你永遠無法認為這一切的理所當然,刨根問底像是你特有的潛質。哲學的深奧你暫時還無法深刻的體會,可是你能可以看見大人們看不見的東西,譬如街邊赫然出現的一簇野菊花,你總是驚喜的停下腳步仔細端詳著,像是看透了她噴薄的靈魂。
“媽!媽!你看!多可愛的花!可是她們到底是怎么長成這樣的呢?”
“嗯。以后你就知道了。”她隨口敷衍著,“你這個小孩子,快點跟上來,要遲到了。”
像是蘇菲的小小世界,所謂的“你”,不過是潛在在另一個世界的“我”而已。
對了,這本書就叫做《蘇菲的世界》。
可惜世俗蹂躪,來年我來看此花時,還會這般驚奇嗎。
蘇菲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600字篇六
我們可以斷定的是柏拉圖關心的是永久不變的事物與流動的事物之間的關系。
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恒不變的事物,也關心與人類道德及社會有關的永恒不變的事物。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所以世界才沒有不會分解的物質。屬于物質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必然是由某種物質做成。這種物質會受時間侵蝕,但做成這些東西的模子或形式卻是永恒不變的。(比如雖然說人不可能踏進頭一條河流,但你不得不承認,河流在某一方面存在著共同點,只要它存在,必然會冠以河流的稱呼,雖然他在許多方面細細想來,是發生了變化的。)
對柏拉圖而言,永恒不變的東西并非一種基本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簡而言之,我們對于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確的觀念,但是我們卻能夠真正了解我們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比如,即使我們看過了許多個不規則的圓形,我們腦海中卻依然記住一個圓形內所有的角度加起來一定是三百六十度,也許這個圓形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不過我們依然清晰地感覺出來。)
柏拉圖認為世界可以分為兩個領域:其中一個是感官世界。(我們用自己的感官約略認識的世界。)另外一個是理型的世界。(我們用理性來確實的世界,這些理型或形式是恒久不變的。)
所謂理想國就是一個虛構的理想世界,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烏托邦!
蘇菲的世界讀書心得體會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600字篇七
兩個月,斷斷續續翻完《蘇菲的世界》這本小說(于我來說,也僅僅是小說),好吧,我只是看了個熱鬧。那么小說讀懂了么?大概…也許…可能吧!也不敢說,蘇菲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神秘,留給我的好像只有幻想的恐懼和語塞的尷尬。
恐懼
“蘇菲開始對著鏡中的自己扮鬼臉,就像她在家中浴室里做的一般。鏡中人也一如預期的跟著他的動作做。突然間,一件駭人的事發生了。有一剎那,蘇菲很清楚地看到鏡中的女孩同時眨著雙眼。蘇菲嚇得倒退了一步。”蘇菲嚇得倒退了一步。好勇敢的小姑娘!僅僅倒退了一步。而我,嚇得趕緊合上這恐怖的東西,關燈,睡覺!這是恐怖小說嗎?夜已深,再讀下去,注定要害怕得失眠了。實際上,還是幻想了很多,幻想假如我遇到了這樣一位哲學老師,會如蘇菲一樣勇敢嗎?會如蘇菲一樣好奇,進而去一探究竟嗎?顯然是不能的,僅僅是一段文字,就被嚇成這番模樣,慫!甚至不明真相地想好了這次讀后感的標題:《假如我是蘇菲》……真的失眠了!于是將它閑置了許久。假日里,瞥見了它。艾伯特是誰?席德又是誰?蘇菲和他們相見了嗎?好奇心還是驅使著我又拿起了它。“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我想說,好奇心讓我讀完了小說,卻完全忽略了它的實質:哲學。沒想到的是,尷尬來得那么突然,絲毫沒有防備。
尷尬
讀完小說的那天下午,第一節語文課,《生命與水》已接近尾聲:生物鐘是怎樣進行的?人為什么會生老病死?……雖然人體存在著許多不解之謎,但我們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人體一切奧妙都離不開水。話音剛落,一只小手高高舉起:“老師,我有一個問題,人死后有靈魂嗎?”我怔住了,許是蘇菲的影響,腦海中突然蹦出了這樣的想法:這孩子和蘇菲一樣也碰到了一位神秘的哲學老師嗎?抑或是蘇菲和艾伯特從少校的故事中走出來,操縱席德與少校已不能滿足他們,又來尋找下一個目標傳授哲學了么?還是席德與少校?(荒謬!荒謬!)
小的時候,對于這種問題,我也是困惑的很,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漸漸地淡忘它們了,如同書中所說,那種爬進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蟲,怡然自得的生活著,不覺地很佩服他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如何回答?像蘇菲的媽媽那樣,還是學校里的詭辯家?關鍵是我也不知如何詭辯。此刻,好想讓艾伯特或是少校,又或是喬斯坦賈德來回答,突然很后悔忽略了哲學的部分而只是看了個熱鬧,我想要是略讀懂了個一二,起碼還能詭辯幾句。“站在科學的角度來說,是沒有的!事實上,到底有沒有,老師也不知道。”什么答案?尷尬得溜出了教室……哎!悲哀悲哀!一個不受待見的詭辯家也稱不上了!
謬談就到此結束吧!再讀!再讀!說不定還能和他詭辯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