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歌德談話錄》讀后感篇一
談到拜倫,歌德同樣也說,世界對于他像是透明的,他通過預感就能表現世界。聯想的有效范圍總是有限,只有當題材與作家的天賦相適應才起作用。在天賦與預感的關系這點上,我們看法一致,都認為聯想之作用范圍大小,隨作家天賦高低的不同而變化。
有天才的人看見別人干什么總相信自己也能干;其實才不是這樣,最終將后悔浪費了精力。
h先生對歌德的評價:我從來沒見過一個人這么和藹可親,卻不減天生的高貴。他永遠偉大,不管他如何舉止謙和,如何降貴紆尊。
天才不能自生自長,自我隔離,而應拜在大師門下學藝,在大師調教下真正有出息。最近幾天我讀了一封莫扎特的信,信中對一位寄樂譜給他的男爵說了如下的話:‘我不得不罵你們這些半吊子作曲家,因為通常你們都有兩個問題:要么你們沒有自己的思想,于是就抄別人的來用;要么你們有自己的思想,卻不知道如何表現。’不是一語道破了么?莫扎特有關音樂的至理名言,不適用于所有的藝術門類嗎?
天才自然并非遺傳,但卻需要有一個適當的身體基礎。
一個人光有天才尚不足以通達世事,還必須地位顯赫,有機會觀看時代的賭徒出牌,并親身參與結果將有輸有贏的賭博。
《歌德談話錄》讀后感篇二
《歌德談話錄》是一本讓人受益無窮的好書。在書中,你會了解到精彩的論述和對白,還可以聽到歌德對莎士比亞、拜倫、雨果、司湯達等著名詩人、作家的細致評價,以及他對政治、文藝、哲學、自然科學、宗教等多方面的獨到見解。
老人的智者之言。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與他的藝術眼光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當他強調文藝的崇高目的時,是想讓人們充分注意到文學藝術對豐富、凈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義。
歌德不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開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預視全球地理文明的發展。就在1827年,他發下了三大誓愿:
一、開鑿巴拿馬運河,打通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
二、把歐洲的兩大河流多瑙河與萊茵河連接起來;
三、開通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從西歐到印度洋的航程。
他說:“我想經歷這三大事件,所以為了它們值得再活幾個五十年。”
《歌德談話錄》讀后感篇三
伴隨著頭痛,看完了朱光潛先生翻譯的《歌德談話錄》。最喜歡看朱老先生的后記,看他對歌德的整體評價。
我對這本書的熱愛是從后記開始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歌德所生活的年代,歌德身邊偉大的思想家朋友,還有歌德博覽群書,對政治、文藝、科學等廣泛的了解。
看歌德的談話錄,仿佛他就在我面前,我們對話,微笑,聊著一些深刻而美好的事情。也恍惚覺得自己就是他,有著英雄主義情節,現實主義思想。熱愛積極、樂觀、富有生命力的強壯的事物,不喜歡沉郁、腐朽、軟弱的一切。
我不是在歌頌歌德,像宗白華先生那樣不停地謳歌他、贊美他。我只是在思考,反觀自己的想法,有多少與他相似,與他一樣。
歌德的學習精神:“歌德對當時歐洲文藝動態是經常密切注視的,一部值得注意的剛出版的新書他往往立即閱讀,有時還沒有出版他就托人借得原稿來閱讀,例如杜蒙的《回憶錄》和英國功利主義開山祖邊沁的著作就是這樣到達他手里的。他不僅多次高度評價和他同年輩的席勒、法國詩人貝朗瑞、英國詩人拜倫和小說家司各特以及意大利詩人曼佐尼,而且還注意到年輩較晚的法國作家梅里美、司湯達、巴爾扎克和雨果,以及德國青年詩人海涅和普拉頓之間的論爭。這里還沒有談到他同樣關心的哲學、科學、建筑、繪畫、音樂等方面;也沒有談到他對印度、波斯和中國這些東方國家文藝的向往。”(p276)歌德對與知識獲取并不拘泥于一個專業、一種方向,而是廣泛地、包容地、虛心地去學習各種知識。他對社會思潮、對新近發生的事物、思想總是非常感興趣。
歌德的“天才論”:“他教導青年,一般不強調天才而強調勤學苦練。”歌德固然是像康德一樣覺得一個人的天賦很重要的,靈性是成就藝術家、詩人、哲學家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但是他也強調勤學苦練。我想,他所強調的勤學苦練與一個人要有靈性(人本身是天才)并不矛盾。即便有天賦和靈性,但如果缺乏必要的訓練,也不會成為真正的天才的。這是一個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天才不等于才能。朱先生說人僅憑天才不可成就大事,要成就大事需要靠集體,這樣的觀點或許是受毛主席的影響吧。這樣的影響在書中的很多方面都有體現。
歌德的文藝觀:“不要說現實生活沒有詩意。詩人的本領,正在于他有足夠的智慧,能從慣見的平凡事物中見出引人入勝的一個側面。”(p287)這需要靈感,只有天才才可如此敏感。同時也許沉淀,經歷,只有足夠的經驗也才能做到這樣。這是歌德基本的文藝觀。他還認為:詩人和藝術家應具有偉大的、健全的人格和魄力;藝術不但要反映客觀現實,而且要反映作者的主觀世界或內心生活,這二者還必須融會統一起來,成為“優美的、生氣灌注的整體”;文藝所表現的應該限于健全的、光明的、對人類有益的東西;想創作偉大的.作品,首先要有偉大的人格。
《歌德談話錄》讀后感篇四
《歌德談話錄》經過幾個月斷斷續續的讀,總算讀完了。
這本書購于天津,那是1983年。沒想到讀完它卻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然而,十年后還能讓人這樣有興趣地讀下來,本身就證明了它的價值。
其實還不止于此。要知道歌德已去世一個半世紀還多,他的言論能夠流傳下來,并能給人們以啟迪,的確是他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
在讀的過程中,見到一些至理名言和我認為極為深刻的東西,我就用筆畫上記號。有的'是對人生的見解,更多的是關于文藝創作方面的。特別是關于詩的思維和創作。也是因為我對這方面特感興趣。
讀這本書,研究歌德有用。作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文學家,不能說他談的一切都是真理。但從我的感覺,卻是到處都有著閃光點。這些閃光點是他集多年的思維探索的結晶。
我們往往從偉人的一句普通話悟出一個道理,正說明他的這句普通話是經過多年實踐和經驗的積累,只是不是以刻意的形式表現罷了。
收獲很大,不一一列舉了。
有時間還可以讀,還會有新的收獲。
這個談話錄是德國艾克曼輯錄的,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譯的,主要是關于藝術方面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