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后感100字 論語讀后感600字篇一
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告訴我們內心的從容緩和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
一個抑郁癥患者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建議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戲劇演員的演出,忘懷得失,那個患者滿面流淚地說,我就是那個戲劇演員。質疑我們在角色之外,還留有多大的空間,真正認識自己的內心呢?這樣的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凝神靜氣地閱讀,心領神會地頷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干。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盡量寬容。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有所樹立的,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也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社會競爭激烈,越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要調整好與他人的關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關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
論語讀后感100字 論語讀后感600字篇二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一段,是我學的最好的,接下來,我為你們解釋一下:
子貢說:“貧困而不對人阿諛奉承,富貴而不驕傲自大,這怎么樣?”孔子說:“這樣也可以,但還不如貧困而樂道,貴富貴而好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中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吧?”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因為我告訴你這一層意思,你能進一步領會到那層意思了。”
現在,我們社會中,也有這樣的人:
有些人家庭貧困,卻沒有對人阿諛奉承,卻在那里歡樂,一人一種對生命,對生活樂觀的激情。有些人富貴,但并沒有驕傲自大,而對別人實施好禮的人。之后,我們社會的小朋友們都在背《詩經》,《詩經》這本書給我們很多道理,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怎樣面對生活,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只要領會了這個一個意思,以后的路,我們就會領悟更多道理,在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在學校里,老師也給我們教做人的道理,不要阿諛奉承,也不要驕傲自大,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所以這句話值得我深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論語讀后感100字 論語讀后感600字篇三
五年級下學期,老師給我們每一個人發了一本《論語》。拿到論語的同學都很高興,并且大家也趕緊拿起書來閱讀故事和《論語》的內容。《論語》的封面配的是一幅山水畫。寫的還有‘經典必讀’四個大字。翻看書后,認真閱讀和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
《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經典書籍,也是人類語言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他言行的結晶。這本書教給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從書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寬厚人愛、在朝廷和宗廟能夠便便言,唯謹爾。書中教導我們做人要寬厚仁愛,做事要認真細心,學習要刻苦上進等等。其中一些充滿智慧魅力的妙語到現在仍有著深刻的啟迪作用。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這也是他的最高政治標準和道德標準。
《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的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孔子個人認為對學習要有濃厚的興趣,學起來才會輕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陽貨篇主要講了配臣專恣之事,孔子對女子小人的看法等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意思是古代的學生為自己而學,今天的學者是為人而學,并不是為自己而學習的。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更多的事情的話,請你去書中翻一翻,去領悟一下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品德吧!
論語讀后感100字 論語讀后感600字篇四
人們總少不了要學習,只有學思結合才能真正算學習。而論與之本書就是在叫我們學習,怎樣學習。
“學’’
子曰:“由,輝汝知之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之也。”至句話說我們學習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們應該誠信對待自己的學習,職業是孔子告誡我們不要自稱聰明,要分清至還是不知。對待一個新問題,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制裁是求職的正確道路。自欺欺人,最終騙不了別人只能影響自己的名譽。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已。”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經常復習過去學的知識,才會有更多的理解。我們只有深刻認識了過去,才能更好的學習新事物,新東西,新方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說我們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而同樣的每個人都有優點。這句話實際上是告訴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學問上我們還要多向他人請教。所謂“不恥下問”才能學得更多還會學得更加好。
“思”
子曰“學而不思則忘,思而不學則帶”這句話向我們認證了思考的重要性。勤求學問而不思就只會迷惑,若只是思考而不體驗學習也難獲得確實的知識和學問。有了學問沒有思想是沒有用處的,不能領會貫通新的知識也不會新的發現。相反的,思想事要學文來互幫的。因此可知思于學必須兩者關注,不學習終究一事無成,只學不像也會糊里糊涂。書只有讀到只一步了,才算是真正的發揮了作用。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知識是通向成功的要訣。我們只有在文化中汲取知識。只要我們學會學于思我們便打開只是世界的大門。
論語讀后感100字 論語讀后感600字篇五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貧窮的人羨慕富豪,因為他有讓他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而富豪卻羨慕那些平凡的人,因為他們很快活,不會整天杞人憂天地擔心錢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說的,快樂的事有很多: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現在的大人們,更注重物質化的世界,卻忽略了我國的傳統觀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卻恰似給我們亮了一盞明燈: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我的課外英語輔導班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一個有關她的學生的故事。那個學生學習很好,很受同學與老師們的歡迎,但是卻有同學發現那個學生偷同學們的筆和錢,從此,那名學生開始被同學們排斥,最終不得不轉學。
這正驗證了孔子的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
這些便是給我感受最深的語句。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后,我要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嘗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論語讀后感100字 論語讀后感600字篇六
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干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
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局促不安。
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前后照應
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
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