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教案 蘇科版七年級生物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會分析實驗現象,探究酵母菌的細胞呼吸方式。
(2)概述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原理和過程
(3)通過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提高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比較學習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學會用對比的方法識記并理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
(2)運用準確的生物學語言闡述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提高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樹立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
(2)養成質疑、求實、創新及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
(3)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系,滲透生命活動不斷發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學會用發展的觀點認識生命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細胞呼吸的基本過程及原理的應用。
2.教學難點:探究酵母菌的細胞呼吸方式及對實驗現象進行合理分析。
教學過程
【導入】問題探討
1.兩者的共同點是:都是物質的氧化分解過程;都能產生二氧化碳等產物,并且都釋放出能量。
2.不能。否則,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會迅速而徹底地氧化分解,能量會迅速地全部釋放出來,細胞的基本結構也就會遭到徹底的破壞。
3.在無氧條件下,細胞能夠通過無氧呼吸來釋放能量。但是,無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釋放的能量要少許多。
〖問題〗以“本節聚焦”發問,引起學生的思考注意。
〖板書〗細胞呼吸:是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戶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并產生atp的過程。
【講授】有氧呼吸
〖講述〗結合課本圖5-9來講述有氧呼吸的全過程。(適當可補充一些方程式)
有氧呼吸使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是生物體高效率地獲取能量的反應過程。其反應過程包含許多反應步驟,基本可分為三個連續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在細胞質的基質中進行,產生丙_酸和[h]并可釋放少量能量;第二階段在線粒體中進行,丙_酸和h2o脫[h]產生co2也可釋放少量能量;第三階段也在線粒體中進行,第一、二階段產生的[h]與o2反應產生h2o并可釋放大量的能量。三個階段有不同的酶參與催化。
細胞通過呼吸把光合作用貯藏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除小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大部分轉移到atp中,隨時提供生命活動的需要。
酶
〖板書〗
酶
〖小字部分的問題〗學生思考計算回答,教師提示。
有氧呼吸的能量轉換效率大約是40%。這些能量大約可以使2.3×1025個atp轉化為adp。
〖解釋〗因為1mol的物質含有6.02×1023個分子,所以,每氧化1mol的葡萄糖,則生成6mol的二氧化碳和6mol的水,并生成38mol的atp。在標準狀態標準狀態(是指作用物的質量濃度為1mol/l、ph為7.0、溫度為25℃的狀態。)下,1moladp形成1molatp,需要30.54kj的能量,那么,38個atp就需要1161kj的能量。每氧化1mol葡萄糖釋放出來的能量是2870kj,其中只有1161kj被保留在atp中,它們可供細胞生命活動利用。這就是說,有氧呼吸的能量轉換效率約為40%左右,其余的能量則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或作他用。
【講授】無氧呼吸
無氧呼吸是細胞在缺氧的條件下進行的,有機物的氧化分解不徹底,產生的能量較少。微生物的無氧呼吸通常稱為發酵,有兩種類型:酒精發酵和乳酸發酵。
酶
c6h12o6+2adp+2pi→2c2h5oh+2co2+2atp
酶
c6h12o6+2adp+2pi→2c3h6o3+2atp
從上述反應式可以看出,細胞在有氧呼吸時,吸收o2的量與放出的co2量相同,而無氧呼吸時不需要o2,但產生co2。這樣,如果某種生物呼吸時,吸收o2的量與放出co2的量相同,則該生物只進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種生物不吸收o2,但有co2釋放,則說明該生物只進行無氧呼吸;如果某種生物釋放的co2量比吸收的o2的量多,則說明該生物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同時存在時,哪種細胞呼吸占優勢,則要從co2的釋放量與o2吸收量的差值來計算。
【活動】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關系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不同點
反應條件
需要o2、酶和適宜的溫度
不需要o2,需要酶和適宜的溫度
呼吸場所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基質中,第二、三階段在線粒體內
全過程都在細胞質基質內
分解產物
co2和h2o
co2、酒精或乳酸
釋放能量
較多,1mol葡萄釋放能量2870kj,其中1161kj轉移至atp中
1mol葡萄糖釋放能量196.65kj(生成乳酸)或222kj(生成酒精),其中均有61.08kj轉移至atp中
相同點
其實質都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動需要
相互聯系
第一階段(從葡萄糖到丙_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條件下,在不同的場所沿不同的途徑,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產物:
蘇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教案 蘇科版七年級生物教案篇二
第三節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教學目標
1.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認識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2.解釋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植物葉片的機制。
3.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循環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重點和難點
1.解釋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植物葉片的機制。
2.探討綠色植物如何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形成保護森林、保護環境的情感意識。
教學設計
一、葉片的基本結構
1.練習徒手切片
2.葉片的基本結構。
二人小組練習徒手切片,制作菠菜葉橫切面的臨時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學介紹經驗。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觀察的效果一樣嗎?
方案一:使用顯微鏡先觀察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再觀察葉片的永久橫切片。根據《葉片結構示意圖》對比歸納葉片基本結構。
方案二:觀察圖《葉片結構示意圖》或模型自學葉片的基本結構。討論問題:“菠菜葉片的正面與背面的綠色一樣深嗎?為什么?”歸納葉片的基本結構。
方案三:四人小組用自己準備的不同植物葉片再次練習徒手切片,用顯微鏡觀察、對比,討論:“觀察到的葉片結構與課本示意圖的結構是否完全一樣?為什么?”進一步了解葉片的結構。巡回指導、提示,并及時地對做得好的同學給予肯定。
組織討論,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同學共同合作。
組織實驗,參與學生討論,對于發表獨持見解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
二、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葉片的機制
1.探究葉片氣孔情況。
方案一:二人小組實驗將一片剛摘下的葉片浸在盛有70℃以上熱水的燒杯中。觀察現象并討論問題:“葉片表面是否產生氣泡?如果有,比較葉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氣泡數目較多?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結論:一般葉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氣孔,而且下表皮氣孔數目多于上表皮。
方案二:二人小組制作新鮮的菠菜葉上、下表皮的臨時裝片;顯微鏡觀察;比較歸納結論。組織實驗,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指導學生實驗,點撥、引導學生。
2.探究氣孔開閉機制。
方案一:
1.制作菠菜葉下表皮臨時裝片,顯微鏡對比觀察新鮮的菠菜葉和萎蔫的菠菜葉制作的下表皮臨時裝片,主動發現問題“氣孔是怎樣構成的?為什么氣孔可以張開和閉合?是誰來調節的?是否與葉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關?”。通過觀察和討論實驗結果,了解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含水量與氣孔開閉有關。
2.顯微鏡觀察蠶豆葉下表皮的永久裝片。首先,自己猜想“氣孔開閉的機制”。然后在問題“保衛細胞的形狀是怎樣的?細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勻?受到拉力時伸展情況是否一樣?”的引導下,理解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葉片的機制。
方案二:
觀看氣孔開閉機制的動畫課件,討論“當保衛細胞吸水(失水)時,氣孔怎樣變化?保衛細胞壁有什么特點?”理解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葉片的機制。
方案三:
二人小組制作新鮮的幼嫩的蠶豆葉下表皮臨時裝片,顯微鏡觀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質壁分離),氣孔關閉。再滴加清水(質壁分離復原),氣孔張開。通過觀察實驗結果,討論推理氣孔開閉的機制。閱讀課文,p114最后一段,進一步理解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葉片的機制。
按課本要求畫圖。指導實驗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問題,通過合作,討論解決問題。
播放氣孔開閉機制的動畫課件;鼓勵學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
教師解釋甘油的作用,鼓勵學生大膽的推理氣孔的開閉機制。
3.練習繪圖
三、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循環的意義
1.蒸騰作用對植物自身的意義。
2.綠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中的作用按課本要求畫圖。
方案一:四人小組根據問題“俗話說:‘水往低處流’為什么植物體內水卻是往高處流的?動力是什么?為什么在炎熱的夏季,樹林里的空氣涼爽濕潤,而操場或馬路上的空氣就顯得燥熱呢?”討論、交流、歸納蒸騰作用對植物自身的意義。
方案二:觀察實驗現象,發現提出問題“甲、乙兩根枝條染色情況不同,為什么?”思考討論“蒸騰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義?想一想,對植物體來說,蒸騰作用還有沒有其他意義?”
歸納蒸騰作用對植物自身的意義。
方案一:觀察圖3-25“生物圈的水循環”,描述地球上水循環的過程,構建水循環的圖表。各組同學根據課前測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氣濕度的對比資料,扮演““小老師”分析講解綠色植物在水循環中的作用。
方案二:觀察圖“生物圈的水循環”,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環過程。討論總結綠色植物在水循環中的作用。提示繪圖的要求。
組織討論,鼓勵交流,引導學生作出解釋。
演示實驗(附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作出假設,討論歸納。
引導觀察、構建水循環圖表。鼓勵各組同學展示調查結果,發表自己的看法。
引導討論:p116《觀察與思考》的討論題。
1.培養熱愛自然、保護森林的情感意識。
方案一:
觀看錄像、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談一談自己感受。進一步認識保護森 林、愛護綠色植物的重要意義、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校園風氣。
方案二:閱讀課文(pll6最后兩段);談一談綠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壞,對生物圈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說一說自己應該怎樣做。播放錄像、展示資料,激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森林的情感意識。
引導討論,鼓勵發言,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森林的情感意識。附:(演示實驗)取甲、乙兩枝大葉的木本植物的枝條,摘掉甲枝條全部的葉片,保留乙枝條全部的葉片,將它們插入盛有紅墨水的錐形瓶中,移到陽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條葉脈微紅時,取出甲、乙兩枝枝條,用清水洗凈縱切兩枝條,進行觀察比較。(可放在實物投影儀上)
蘇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教案 蘇科版七年級生物教案篇三
《病毒》學案
一、學習目標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舉幾種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病毒。
3、關注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
二、導航快車
閱讀課本,根據相關問題認識一下病毒,自學中遇到的問題可以求助于本組同學,在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形態特征1)、當時的科學家為什么用普通顯微鏡可以看見細菌,卻未發現病毒呢?
2)病毒與細菌,動植物細胞相比是一種特殊的生物,從結構方面談談你的理解。
2生命活動1)、病毒能否獨立生活?他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
2)、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為什么說它屬于生物?談談你的看法。
3病毒的類型
病毒種類繁多,你能給病毒分類嗎?請說出你的分類依據。
4與人類的關系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及平時對病毒的認識,談談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三、獨樹一幟
學生提出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四、自主廣場
1.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細胞結構的是()。
a、細菌;b、水螅;c、煙草花葉病毒;d、蚯蚓。
2.下列生物屬于病毒的是()。
a、痢疾桿菌;b、結核桿菌;c、痢疾桿菌噬菌體;d、大腸桿菌。
3.下列敘述中不屬于病毒特點的是()。
a、個體微小,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b、沒有細胞結構;c、在寄主細胞里進行繁殖;d、可以獨立生活。
4.噬菌體屬于下列哪一種病毒類型()。
a、無脊椎動物病毒;b、脊椎動物病毒;c、植物病毒;d、微生物病毒。
5.下列哪一項不是人類利用病毒為人類服務的實例()。
a、無脊椎動物病毒制成殺蟲劑;b、給高燒病人注射青霉素;
c、用噬菌體治療燒傷病人的化膿性感染;d、給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
6.病毒殼體的組成成份是:
a核酸b.蛋白質c.多糖d.脂類
五、拓展遷移
1.分析資料回答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末,人們視艾滋病為一種可怕的疾病,它是由于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簡稱hiv)后引起的一種致死性傳染病。hiv主要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使機體逐漸喪失防衛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種病原體,因此極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腫瘤,最終導致死亡。艾滋病患者受到歧視。艾滋病從發現至今還不到20年,但它在全球所引起的廣泛流行,已使3000多萬人受到感染,1000多萬人失去了生命。
(1)、你知道預防艾滋病日是哪一天嗎?
(2)、預防艾滋病的標志性圖案是什么?
(3)、如何看待艾滋病患者?
2、病毒容易傳播,且易導致傳染病流行,冬天來了,有時你會患流行性感冒,你是如何患病的?你又采取了什么措施預防病毒性傳染病?以后應養成什么樣的衛生習慣?
蘇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教案 蘇科版七年級生物教案篇四
第2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第3節伴性遺傳
姓名班級組別使用時間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說明什么是伴性遺傳;
2.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①男性多于女性;②交叉遺傳;③一般為隔代遺傳;
3.舉例說出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4.舉例說出性別有關的幾種遺傳病及特點:伴x隱性、顯性遺傳病及其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1.閱讀課本,劃出知識點。掌握基礎知識,紅筆標出重、難點以及疑點。
2.小組或者組間進行討論、交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探究合作的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重點、難點分析】
學習重點:型性別決定方式;2.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遺傳的規律。
學習難點: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遺傳的規律。
【使用說明】:本節的重點是伴性遺傳的特點。學習時應結合實際問題,從事例入手,找出基因在性染色體上,隨性染色體遺傳的特點,將這些特點遷移到不同的事例中去解決問題。
【知識鏈接】:與基因在常染色體的遺傳進行對比。聯系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并應用到實際中去。
【自主學習】
一、基本概念:
性別決定:
常染色體:
性染色體:
二、人體細胞內的染色體:
常染色體:有對,與性別決定無關。
性染色體:有對,男性為,女性為,是決定性別的染色體。
三、性別決定的方式:
1、xy型:①雄性:常染色體+;雌性:常染色體+。如:人的紅綠色盲。
2、zw型:①雄性:常染色體+;雌性:常染色體+。如:雞的性別。
3、色盲由隱形致病基因控制,該基因只位于上,在上沒有。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的特點: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具遺傳現象。即致病基因由男性患者通過他的女兒傳給他的,女性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如病。
4、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一種伴x性遺傳,女性患者的基因型為xdxd和xdxd,男性患者的基因型為xdy。特點: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具有。男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
5、y染色體上遺傳病的特點是:患者全部是;致病基因父傳,子傳孫。如:外耳道多毛癥。
【合作探究】
1、什么是伴性遺傳?
2、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用遺傳圖解表示以下幾種情況)
⑴色覺正常女性純合子與紅綠色盲男子結婚,他們的后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型如何?
⑵女性色盲基因攜帶者與正常男子結婚,他們的后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型如何?
⑶女性色盲基因攜帶者和男性色盲患者結婚,他們的后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型如何?
⑷色盲女性和正常男子結婚,他們的后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型如何?
【當堂檢測】
(c級)1、一對夫妻都正常,他們的父母也正常,妻子的弟弟是色盲。請你預測,他們的兒子是色盲的幾率是()a.1b.1/2c.1/4d.1/8
(b級)2、血友病的遺傳屬于伴性遺傳。某男孩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均正常。血友病基因在該家族中傳遞的順序是()。
a.外祖父→母親→男孩b.外祖母→母親→男孩c.祖父→父親→男d.祖母→父親→男孩
3、在右圖所示的人類系譜圖中,有關遺傳病最可能的遺傳方式為()。
a.常染色體顯性遺傳b.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c.x染色體顯性遺傳d.x染色體隱性遺傳
(a級)4、決定貓毛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基因型bb、bb和bb的貓分別為黃、黑和虎斑色。現有虎斑色的雌貓和黃色雄貓交配,問:
(1)能否生出虎斑色的雄貓?為什么?
(2)假設交配后生下三只虎斑色的小貓和一只黃色小貓,它們的性別分別是()
a.全為雌貓或三雌一雄b.全為雄貓或三雄一雌
c.全為雌貓或全為雄貓d.雌雄各半
(3)假設生出的后代中出現一只虎斑色雄貓,那么,這只貓的基因型(包括性染色體)應為。試解釋產生的原因。
蘇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教案 蘇科版七年級生物教案篇五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說明它們的異同點。
③掌握呼吸方式的判斷并會利用呼吸作用方程式計算。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發現問題能力。
②通過分組討論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處理信息、合作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③通過辨析等評價方式,培養學生能夠在一定的情境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做出合理判、正確結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希望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之間交流、合作精神。
②讓學生知道理論來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不斷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重難點
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及原理。
2細胞呼吸原理和本質
3根據呼吸作用方程式的相關計算
教學過程
【導入】本課導語
生物體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而且能量的直接提供者atp,atp中的能量主要儲存在高能磷酸鍵中。對于生物體來說atp中的能量都可以來源于呼吸作用,本節課主要來復習細胞呼吸。
【活動】細胞呼吸學生活動
活動1
問題1:生物體內有多種供能物質,各種能源物質在供能上有怎樣的關系?
問題2:細胞呼吸是atp的主要來源,atp還有哪些來源呢?
【講授】請兩個同學寫出細胞呼吸反應式,引導出細胞呼吸類型、概念和過程的復習。
ppt分別展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完整過程,提出相應問題
問題3:有氧產物co2、h2o中的氧原子的來源?
追問:如果提供18o2,可以產生放射性c18o2嗎?
問題4:有同學認為反應式中的“能量”就是“atp中的能量”,對嗎?
問題5:為什么不同生物的無氧呼吸產物不同呢?
最后,討論辨析:
1、沒有線粒體的生物就不能進行有氧呼吸嗎?
2、有線粒體的生物就一定會發生有氧呼吸嗎?
總結: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產生co2和水;在無氧的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co2。
【講授】細胞呼吸講授
引導學生理解實驗結果,總結細胞呼吸方式。總結細胞呼吸方程式。引導學生利用方程式計算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練習】細胞呼吸練習
1.酵母菌在有氧時進行有氧呼吸,無氧時進行無氧呼吸,將酵母菌放在含有培養液的密閉的錐形瓶中,測得co2的釋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則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為
a.1∶6b.1∶3c.1∶2d.1∶0
解析:用“并列比較法”解。此題中的酵母菌既能進行有氧呼吸,又能進行無氧呼吸,此時co2釋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由此可知生物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反應式可以看出,有氧呼吸時o2的吸收量與co2的釋放量相同,假設o2的吸收量為1mol,則因co2的釋放量是吸收量的2倍,所以共釋放co2的量為2mol,有氧呼吸時釋放的co2量與吸收o2量相同,因此也是1mol,那么無氧呼吸釋放co2的量則為1mol。又由上述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反應式可知,有氧呼吸產生lmolco2需要消耗1/6mol葡萄糖,而無氧呼吸時產生1molco2需要消耗1/2mol葡萄糖,則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為(1/6)∶(1/2)=1∶3。答案:b
【測試】細胞呼吸當堂測試
.有一瓶子有酵母菌的葡萄液,吸進氧氣的體積與放出二氧化碳體積之比是3:5這是因為
a有1/2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b有1/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c有2/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d有1/4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作業】細胞呼吸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