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篇一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涪陵白鶴梁,我是你們的景區導游,小李,我會熱誠為大家服務,給大家有一個精彩和難忘的旅程。
在長江與烏江的交匯處有一座古巴國的故都——涪陵,在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有一道長1600米,寬約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鶴群居梁上,展翅嬉戲、引頸高歌,白鶴梁由此得名。
在這其貌不揚的地面建筑之下,正掩藏著白鶴梁一段驚世駭俗、耐人尋味的前世今生。那么接下來,就請大家跟我一起去探尋這白鶴梁的前塵風華。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一樓序廳,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白鶴梁最大的一尾石魚,它雕刻于清代,長3。1米,重達3。5噸。白鶴梁上共有石魚18尾,而我們的鎮館之寶是始刻于唐廣德元年的“線雕雙鯉”,請大家跟著我上二樓,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兩尾石魚就是我們的鎮館之寶了,前面的一條是雌魚,身長1。08米,口銜蓮花;后面的一條是雄魚,身長1。07米,口銜蓂草,它們身上的鱗甲各有36片,我想大家已經猜到了,六六大順嘛,六是非常吉利的數字。
民間有句諺語,說的是“燕子低飛蛇盤道,大雨不久就來到”,大自然的天氣預報可謂是五花八門,而我們白鶴梁更是為人類的天氣預報譜寫了一段傳奇歷史。1963年,考古專家來到白鶴梁上進行考察,驚奇的發現,兩尾石魚眼睛的高程,與涪陵當地水文站的零點水位在同一水平線上,比1865年英國人在武漢江漢關水文站所設立的第一根水尺,要早1100年。這意味著,早在1200年前,我們的先輩就已經對當地的長江水位有了一個非常準確的記錄。大家請跟著小李走,后面的朋友請跟上。
好了,朋友們,我們現在所處位置是水下博物館內的交通廊道。請大家注意看了,從這些廊道上的參觀窗口便可看到真正的白鶴梁題刻。白鶴梁題刻匯集了唐宋以來千余年各派書家遺墨,薈萃了有“顏筋柳骨”之稱的顏真卿、柳公權等名體書法于一梁,大放異彩,千古流芳,因此白鶴梁又被譽為"水下碑林"。這里的題刻、圖像斷斷續續記錄了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于研究長江中上游的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都有著重大的史料價值。
都說四川有都江堰,咱們重慶有白鶴梁,雖然兩者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們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因為它們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都是我們的老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并且造福了千千萬萬的子孫后代。
好了,朋友們,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就由大家自由參觀,如果大家覺得透過這參觀窗口還不足以滿足你們對白鶴梁的好奇的話,也可以通過前面的水下攝像頭處,通過移動操作,全方位多角度體驗白鶴梁的魅力。現在是兩點五十分,三點五十在此處集中,不過一定要注意安全,祝各位玩的愉快。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篇二
? ? ? ?大家好!
我是來自重慶——旅行社的導游,我姓—,大家叫我小—就可以了,這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別看—師傅年紀輕輕,駕駛技術可是一流的喲,所以我們大可放心乘坐。在這里,我代表——旅行社對各位團友的光臨表示最衷心的歡迎,同時,也希望在我們兩的真誠服務和各位貴賓的支持下,在重慶的享受得到一個圓滿的快樂的旅程。
白鶴梁題刻位于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相傳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后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
白鶴梁上還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并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石銘”之美譽。
白鶴繞梁留勝景,石魚出水兆豐年。
白鶴梁上的石魚石刻,有著重要的科研和史料價值,又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歷來為世所重視。它既是長江枯水位的歷史記錄,又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余(魚)”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鶴梁上刻有“枯水季節,若石魚出水面,則兆年豐千年如許”的石刻題記。
之后我們去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已于20xx年5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整個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就是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一個保護殼體。 游客朋友們可下到帶參觀窗的水下通道,透過玻璃舷窗欣賞白鶴梁題刻。保護體內還安裝了6排、150組燈源,每組燈源由9個小燈組成,而每個小燈里又藏著8個聚光和散光燈。白鶴梁水下保護體將猶如一個璀璨的水晶宮。游客朋友們可在長江防護大堤上建造的`陳列館內,根據自己的需要,操作攝像頭,通過電腦屏幕,從不同角度近距離觀賞白鶴梁。同時,少數專業人士,還可通過潛水的方式參觀白鶴梁。
好了,現在我們前面馬上就要到景區了,請大家做好下車準備,去感受這神奇的景觀吧。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篇三
? ? ? ?大家好!我是負責你們今天講解的導游員,大家可以叫我小賴,首先感謝和歡迎大家進行本次旅游,我會熱誠為大家服務,讓大家有一個精彩和難忘的經歷。在開始此次游覽之前,我想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鶴梁。
白鶴梁位于重慶市涪陵區城中心的長江之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于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游景區,是浩瀚江水中的巖砂質天然石梁。它自西向東延伸,與江流平行,呈14.5度的斜度向江心傾斜,常年伏沒江中,只有每年冬春季之交,水位較低時才會部分露出水面。梁上有石刻碑文160余方(尚有部分題刻淹沒水中),題刻的書法藝術造詣較高,刻工精湛,不過,因三峽高位蓄水,為防淹沒,特建水下博物館以保護題刻,20xx年2月開工,20xx年底竣工。
白鶴梁,古稱巴子梁,關于其名稱的來歷,一說是因為白鶴群聚集梁上得名白鶴梁,還有一說是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后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它是涪陵城區長江之中的天然石梁,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自唐代廣德元年以來,石梁上題刻有眾多詩文圖案和長江枯水水位,距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上所刻的石魚是古代水文觀測標志,石刻文字題記則是古代水文觀測的記錄,是極其重要的水文歷史資料。其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余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白鶴梁上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并呈,還有淺浮雕、深浮雕、線雕、呵圖案、花邊等,風格各異,精彩紛呈,其水下碑文之多,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堪稱世界水下一大奇觀。
由于三峽工程的興建,位于淹沒水位線下的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沉沒于江底。為了保護好這一水下瑰寶,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建造水下博物館,該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的保護罩體工程設計名“穹頂”,位于題刻正上方,呈橢圓形將整個題刻平面覆蓋。水下保護罩體墻外設有游人參觀通道,游客可由岸上經鋼制廊道乘自動扶梯進入水下保護體內,分三種方式參觀:透過廊道玻璃觀看,通過水下攝像頭觀看和身穿潛水服潛水觀看。
時間如流水 ,關于游前簡介我就先說到這兒,我們馬上就開始正式的旅程了,大家做好準備了吧,那好,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親眼見證吧。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篇四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涪陵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游覽參觀。我是你們本次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小黃。非常高興有機會可以為大家服務。愿迷人白鶴梁和我服務可以為大家帶來一段輕松預約旅程。
下面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白鶴梁概況。涪陵白鶴梁位于重慶市涪陵區城北長江之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于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游景區,是浩瀚江水中巖砂質天然石梁。石梁全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共有題刻165段,石魚18尾,觀音兩尊,白鶴一雙,主要分布在長為220米中段石梁上。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題刻常年沒于水下,只有冬春季節江水枯落時才露出水面。不過,因為三峽高位蓄水,為防止白鶴梁從此以后淹沒水中,所以在2003年2月開始修建水下博物館用來保護題刻,水下博物館于2007年年底竣工。
白鶴梁,故稱巴子梁。關于其名稱來歷,一說是因為白鶴群聚集在梁上而得名,還有一說是相傳唐代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后來得道,乘鶴西去,故名白鶴梁。梁上石刻常年沒于水下,只有在冬春季節江水枯落時才露出水面。古代人以刻石魚作為枯水水標。每當江水退、石魚見,就意味著一個少雨枯水周期已經過去,豐收年景即將來臨,因此又有“石魚出,兆豐年”之說。
白鶴梁共記載了自唐朝迄今1200年間72個年份枯水資料。石刻魚中最著名為唐代所見魚和清代重鎬雙魚,并作為原始枯水水標,經現代勘測:“唐代所見魚腹高相當于涪陵水文站歷年最低水位平均值;清代雙鯉魚眼高大體上等于川江航運部門涪陵地區水位零點”。經1200多年歷代沿用,古代先民通過長期對枯水周期認識、觀察并掌握枯水變化規律結果,而石魚水標每三五年小露一次,十年大枯一次,六百年為一個極枯水位級。不少細心人將石魚出水時間,觀魚者姓名、籍貫和石魚露出江面到枯水線距離用尺量測出來,刻在石梁上,日積月累就形成了1200多年極其珍貴水文記錄。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至今保存完好一座以“石魚”作為枯水標志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題刻還有著重要藝術價值。梁上題刻縱橫交錯,篆、隸、行、楷、草皆備,顏、柳、蘇、黃俱全,還有少數民族文字題刻,題刻多出自歷代名家之手。以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大詩人黃庭堅題名最為珍貴,除此之外還有朱昂、吳革、晁公武、劉忠順、龐恭孫、劉師文、王士禎等700余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題記,匯集文學、書法、繪畫、題刻藝術為一體,可謂歷代名家書法之大成,素有“水中碑林”之譽。
隨著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興建,舉世聞名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沉沒在水下,為了保護這一人類珍貴文化遺址,采用了極富創造性“無壓力容器”保護方案,在原址上修建了“水下博物館”,對白鶴梁題刻實施有效保護。2009年白鶴梁題刻水下博物館建成并對外開放。白鶴梁博物館由水下保護體、參觀廊道和交通廊道、地面陳列館三大部門組成。人們可從地面陳列館通過坡形交通廊道扶梯下到水平交通廊道,然后進入參觀廊道,透過專用窗口觀賞題刻,也可以通過水下攝像系統實時將影像傳播到地面陳列館演示廳進行全方位觀賞。這一極具創新設想已成為世界上獨具特色水下博物館。
好了,白鶴梁基本情況我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接下來就讓我帶領大家一起去感受白鶴梁獨特魅力吧。請大家注意安全跟我走。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篇五
有一年秋天,爸爸帶著我到白鶴公園游玩。一走進白鶴公園,兩排桂花樹像威嚴的士兵迎接我們似的。雖然有些桂花含苞欲放,但是還是能聞到一絲絲撲鼻的香氣。
沿著一級級的臺階往上走,就來到了三岔口,斜坡上的美人蕉可迷人了,有白的、黃的、粉紅的、紫紅的……種類繁多,十分美麗,我仿佛進入了仙境一般。爸爸叫了我一聲,我才慢慢回過神。那花實在太美了,雖然我是走了,但我的頭卻時不時向花叢看去。
走過斜坡公路,便來到了南湖,視野一下子開闊了。遠處山頂有一座南山寺,福佑整座涪陵城。清風吹來,湖面波光粼粼,閃爍著迷人的光點。近處,垂柳依依,柳枝隨風舞動,就像仙女的青絲。旁邊的的'桃花枝上已經沒有花了,就像一位沉默的老人。走累了,我們就在湖邊的小亭里休息,坐在石頭象棋上,想象那些刀光劍影,戰鼓隆隆的場面。
當我們往回走,就看到了湖中的.一組白鶴石雕。為什么這里會有白鶴呢?傳說古時候涪陵江水中有一座石梁,叫白鶴梁,每年仙鶴在這里飛翔,鳴叫。所以,涪陵因白鶴而出名,白鶴因涪陵而忘返。
太陽已經偏西,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美麗的白鶴公園。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篇六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涪陵白鶴梁,我是你們的景區導游,小李,我會熱誠為大家服務,給大家有一個精彩和難忘的旅程。
在長江與烏江的交匯處有一座古巴國的故都——涪陵,在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有一道長1600米,寬約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鶴群居梁上,展翅嬉戲、引頸高歌,白鶴梁由此得名。
在這其貌不揚的地面建筑之下,正掩藏著白鶴梁一段驚世駭俗、耐人尋味的前世今生。那么接下來,就請大家跟我一起去探尋這白鶴梁的前塵風華。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一樓序廳,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白鶴梁最大的一尾石魚,它雕刻于清代,長3。1米,重達3。5噸。白鶴梁上共有石魚18尾,而我們的鎮館之寶是始刻于唐廣德元年的“線雕雙鯉”,請大家跟著我上二樓,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兩尾石魚就是我們的鎮館之寶了,前面的一條是雌魚,身長1。08米,口銜蓮花;后面的一條是雄魚,身長1。07米,口銜蓂草,它們身上的鱗甲各有36片,我想大家已經猜到了,六六大順嘛,六是非常吉利的數字。
民間有句諺語,說的是“燕子低飛蛇盤道,大雨不久就來到”,大自然的天氣預報可謂是五花八門,而我們白鶴梁更是為人類的天氣預報譜寫了一段傳奇歷史。1963年,考古專家來到白鶴梁上進行考察,驚奇的發現,兩尾石魚眼睛的高程,與涪陵當地水文站的零點水位在同一水平線上,比1865年英國人在武漢江漢關水文站所設立的第一根水尺,要早1100年。這意味著,早在1200年前,我們的先輩就已經對當地的長江水位有了一個非常準確的記錄。大家請跟著小李走,后面的朋友請跟上。
好了,朋友們,我們現在所處位置是水下博物館內的交通廊道。請大家注意看了,從這些廊道上的參觀窗口便可看到真正的白鶴梁題刻。白鶴梁題刻匯集了唐宋以來千余年各派書家遺墨,薈萃了有“顏筋柳骨”之稱的顏真卿、柳公權等名體書法于一梁,大放異彩,千古流芳,因此白鶴梁又被譽為"水下碑林"。這里的題刻、圖像斷斷續續記錄了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于研究長江中上游的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都有著重大的史料價值。
都說四川有都江堰,咱們重慶有白鶴梁,雖然兩者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們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因為它們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都是我們的老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并且造福了千千萬萬的子孫后代。
好了,朋友們,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就由大家自由參觀,如果大家覺得透過這參觀窗口還不足以滿足你們對白鶴梁的好奇的話,也可以通過前面的水下攝像頭處,通過移動操作,全方位多角度體驗白鶴梁的`魅力。現在是兩點五十分,三點五十在此處集中,不過一定要注意安全,祝各位玩的愉快。
涪陵白鶴梁導游詞篇七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涪陵白鶴梁,我是你們的景區導游,小李,我會熱誠為大家服務,給大家有一個精彩和難忘的旅程。
在長江與烏江的交匯處有一座古巴國的故都--涪陵,在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有一道長1600米,寬約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鶴群居梁上,展翅嬉戲、引頸高歌,白鶴梁由此得名。
在這其貌不揚的地面建筑之下,正掩藏著白鶴梁一段驚世駭俗、耐人尋味的前世今生。那么接下來,就請大家跟我一起去探尋這白鶴梁的前塵風華。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一樓序廳,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白鶴梁最大的一尾石魚,它雕刻于清代,長3.1米,重達3.5噸。白鶴梁上共有石魚18尾,而我們的鎮館之寶是始刻于唐廣德元年的“線雕雙鯉”,請大家跟著我上二樓,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兩尾石魚就是我們的鎮館之寶了,前面的一條是雌魚,身長1.08米,口銜蓮花;后面的一條是雄魚,身長1.07米,口銜蓂草,它們身上的鱗甲各有36片,我想大家已經猜到了,六六大順嘛,六是非常吉利的數字。
民間有句諺語,說的是“燕子低飛蛇盤道,大雨不久就來到”,大自然的天氣預報可謂是五花八門,而我們白鶴梁更是為人類的天氣預報譜寫了一段傳奇歷史。1963年,考古專家來到白鶴梁上進行考察,驚奇的發現,兩尾石魚眼睛的高程,與涪陵當地水文站的零點水位在同一水平線上,比1865年英國人在武漢江漢關水文站所設立的第一根水尺,要早1100年。這意味著,早在1200年前,我們的先輩就已經對當地的長江水位有了一個非常準確的記錄。大家請跟著小李走,后面的朋友請跟上。
好了,朋友們,我們現在所處位置是水下博物館內的交通廊道。請大家注意看了,從這些廊道上的參觀窗口便可看到真正的白鶴梁題刻。白鶴梁題刻匯集了唐宋以來千余年各派書家遺墨,薈萃了有“顏筋柳骨”之稱的顏真卿、柳公權等名體書法于一梁,大放異彩,千古流芳,因此白鶴梁又被譽為"水下碑林"。這里的題刻、圖像斷斷續續記錄了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于研究長江中上游的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都有著重大的史料價值。
都說四川有都江堰,咱們重慶有白鶴梁,雖然兩者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們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因為它們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都是我們的老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并且造福了千千萬萬的子孫后代。
好了,朋友們,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就由大家自由參觀,如果大家覺得透過這參觀窗口還不足以滿足你們對白鶴梁的好奇的話,也可以通過前面的水下攝像頭處,通過移動操作,全方位多角度體驗白鶴梁的魅力。現在是兩點五十分,三點五十在此處集中,不過一定要注意安全,祝各位玩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