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怎樣寫報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報告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報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夠幫到你喲!
春節的調查報告春節的調查報告篇一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這些有關春節的古詩詞無一不是古代人過春節最有力的歷史印證。
自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也有人說道,春節的年味越來越淡了。于是,我對我國的春節傳統文化進行了調查。
正所謂“百里同風不同俗”“各處鄉村各處例”,根據我的調查,在中國各個地方的人都有不同的文化習俗。北方人愛吃臘八粥,粉條,凍梨,粘豆包,而南方人多吃湯圓,年糕,紅燒魚,扣肉。不同的食物就連吃的不同的日子也有不同。
通過我的調查得到,中國人普遍會過小年。在這一天,各個家庭的婦女都會帶著孩子們一起拜神這預兆著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人們都會過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年二十五,就是家家大掃除的日子。再往后,到了除夕,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必須有魚,象征年年有余,再者,要有雞,象征著吉祥如意。大年初一,第一件事是要“開門炮仗”,接著要拜年、占歲、吃齋等。而大年初二是回門的日子,各個家庭里又添了幾分喜慶。
在以往中國的春節里,大家都要貼春聯,放鞭炮。大年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晚。大街上還有各種舞龍,舞獅,人們都喜歡去逛廟會,猜燈謎,年味兒十足,城市里,農村里,所有人激情四射,一片熱鬧聲,一片歡笑聲,一片紅。
是啊,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們炎黃子孫,卻沒有將那些傳承下來的習俗發揚光大。春節,是于中國人而言最重要的節,所以我們更應當重視它。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但是,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也應該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和家人一起享受這最美好的時光。
春節的調查報告春節的調查報告篇二
一年一度的春節就要到了,街里小攤上有擺花燈,賣鞭炮春聯的,有賣老母雞大肥鴨的,行人熙熙攘攘,臉上都掛著一副笑容,整條街熱鬧非凡。過年的氣氛是越來越濃了。
中國農歷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最喜慶的傳統節日,也象征著團結、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當然也有具有神奇色彩的傳說,傳說有個叫“年”的怪獸,非常兇狠厲害,年一來則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但是“年”怕紅色,于是人們貼紅春聯,掛紅燈籠,放紅鞭炮把“年”趕走。第二天人們到處祝賀“年”被趕走,好運到來。也叫做“賀新春”。
經過調查,大約有56%的人認為春節是有現實意義的。32%的人認為春節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人們不再需要過春節。而另外12%的人則表示無所謂,過也行不過也未嘗不可。
贊成的人認為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它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而且我國的春節也形成了特色的春節風俗文化。
是不用說,還有各個電視臺的精彩節目大放送,在你空閑的時候讓你給你看個夠!
不贊同的人則表示如今的春節早已失去了現實意義。以前的春節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和對來年的祈盼。而現在的春節在許多方面發生了變化,并且讓人不滿意。比如在消費金額方面大大提高。尤其是春節送禮這一方面支出相當大。春節期間商家趁機賺錢,商品迅速漲價。說起春節送禮,有50%的人基本上會送煙酒茶類,時尚大方拿得出手;30%的人會送食品、補品、保健品高雅實惠;還有20%的人說干脆送錢,不知買什么合別人的心意,所以不如直接給錢,簡單方便。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不過一般給人拜年都會送禮,所以這讓商家看到了商機,提高商品價格,趁機賺錢。除此之外正月里家里來人,首先買菜、煙酒、飲料就要花上好幾百,其次燒菜做飯也比較累、麻煩。所以有的人直接給請到飯店去吃一頓,花銷更是大。還有壓歲錢,有一個小孩給100元的,有200元的還有更大方的給500元。可想而知春節的消費額度的確是讓人承受不起。經調查顯示:15%的人消費較少只有幾百元,40%的人消費中等達上千元,25%的人干脆在外地不回家,還有20%的人消費竟達上萬元。這樣的春節完全是錢辦出來的,的確是失去了原始的意義。令人不滿意的還有春運買票,坐車。在外地的打工者、上學的大學生等都急著趕回家過年還有春節期間出遠門走親戚,這不僅造成了春運期間人流量、車流量增加使得交通擁擠,而且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也不斷上升,其中醉駕情況也較嚴重。人一多就混亂,什么不良現象都有可能出現。春運期間買票也令人頭疼。汽車票提價就不說了,關鍵是人多,排隊既傷神又費力還耽誤時間。惹得人們滿口抱怨。整個春節是需要精力付出和人命幣支持的呀!
另一小部分表示無所謂,春節和其它節日一樣只是一個形式,春節有利也有弊,過不過對他們并無多大影響。如果過大家都會有春節消費,再說錢在哪都是花,盡盡孝心表表心意也未嘗不可,如果不過那也行,既省錢又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而且有的單位開工比較早,過了年就得上班,他們又和平常一樣忙,當然這樣春節支出就不會很高,而且春節對于他們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所以他們表示有沒有并無大礙。
社會上主體不同對春節的看法都不同。普通老百姓覺得過年好,他們對過年寄有簡單樸素的愿望,祈禱全家平平安安,幸福安康,全家人一起吃個團圓飯,看春節年歡晚會,守歲迎新,正月里走走親戚聯絡感情,就比什么都開心,只圖個平安、團圓、熱鬧、高興。商人也覺得過年好,他們生意紅火,財源滾滾來,自是高興。學生老師也贊成,放假了可以好好休息,不用像在學校里那么忙,那么累,那么緊張還有壓力感。而那些在外工作的高薪人員,則不贊成,年假里沒收入,又高消費而且耽誤工作,浪費時間。都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各抒己見。
總的來說,贊成春節的人還是占大多數。畢竟春節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節日,寄托著人們的美好夙愿,祥和安定也是人們一直以來的追求。春節所形成的特色風俗文化,不僅早已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也受到了外國人的一致好評。這對中國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傳承和弘揚作用。現在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逐漸增強,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結合越來越緊密。西方節日對中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圣誕節中國人照樣過得很紅火,很喜慶,甚至也有平安夜送蘋果之說,還有圣誕搞特價促銷優惠等活動,較之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端午有過之而無不及。過西方情人節更是不用說,大街上處處可見情侶,手拿玫瑰花的更是隨處可見。中國傳統情人節七夕,既有凄美的愛情故事又有流傳的優美詩句反而有許多人記不起或者根本就不重視。所以春節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節日,彰顯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作為龍的傳人,華夏子孫繼承并弘揚民族傳統節日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新的一年更是代表著新的開始,人們也會更加充滿新春的朝氣和激情,頭發甩甩,拋去過去一年的不愉快;換種心情,期待新的一年有更好的突破。努力工作,好好學習,生活既充實又愉快。
春節固然有不好的一面,但只要我們正確對待,以積極地心態來看,就不會再對春節持反對或無所謂的態度。
在21世紀,作為中國人,我們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除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
春節的調查報告春節的調查報告篇三
春節文化的魅力,使春節成為最有凝聚力的節日。每當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游子都紛紛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每年一度上億人次的“春運”高潮,說明了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與春節相關的年俗,早已由一種禮儀漸變為一種打在每個中國人身上的烙印、一種融入每個中國人血脈的習慣、一種浸入每個中國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活動目的:
活動形式
1、了解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每一個華夏兒女最期盼的日子。讓學生較全面地了解與新年有關的知識,從形式上的過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進而了解春節的由來、禮節及相關習俗。
2、到超市、飾品屋、節日禮品屋等進行參觀、調查、訪問,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并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術收集有關各地民族春節的信息。培養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匯總和應用的能力。
春節的調查報告春節的調查報告篇四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所以,在這個節日里面也有很多的習俗。借這個調查機會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于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后,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團聚在一起吃團年飯。當然,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長輩家里吃。對于團年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有很嚴格的規矩的。在我們家。每年的團年飯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魚和雞是必不可少的菜。魚象征年年有余,而雞又是廣東人最喜歡的食物。它們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呢!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時整放鞭炮也是一種特殊的習俗,它寓意著“辭舊歲,迎新春”.對于迎接新春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守歲”這么說吧,“守歲”其實就是指從大年30到初一期間不睡覺。對于大部分年輕人來說,這是玩的最好時間。當然這也不是盡然的,有些老當益壯的老年人也會和著年輕人們一起鬧新年呢!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鄉鎮會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如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給紅包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給家人鄰居拜年也是有規矩的,在大年初一,必須去爺爺奶奶家拜年,初二的時候則必須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初三和初四才能外出給街坊鄰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總之,新年新開始。我相信在充滿激情、熱鬧的20xx年里,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夠健健康康,開開心心!
春節的調查報告春節的調查報告篇五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調查方式:
調查對象:
調查內容:
調查目的:
南北方農村地區春節風俗調查報告
——以皖北和鄂西南農村地區為例
【調查人員】 王坤,趙春光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
【調查地點】 皖北農村(花園村),鄂西南農村(九毫堤村)
【調查方式】 實地調查,查閱資料,尋訪老人等
【調查目的】 為響應院系對寒假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激發學習體驗,并與專業緊密結合,增強專業素養,我們于20xx年1月——2月10日分別在各自家鄉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氣氛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順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調研活動。通過此次調研,我們能夠了解各地春節的節日特色及民俗民風,并進行比較,從而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摒棄封建迷信。
【調查內容】
【前言】
春節是最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在每個華夏子孫的心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域廣袤,不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民俗,春節亦是如此,春節的習俗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特色。而春節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春節的習俗逐漸被新一代人所淡忘。我們通過此次調研就是希望能夠具體了解各地春節的節日特色和民俗文化,進行簡單比較,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摒棄封建迷信。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迎新,祈求豐收等為主要內容。在皖北地區,廣義的春節是指臘月初八至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而在鄂西南地區,春節在廣義上只指每年的最后一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廣義的春節則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一般鄂西南地區的民眾過春節的時候都只過四天,過完就算是春節完畢,開始新一年的準備和活動了。等過過完了十五,大人們都會說年也過完了,節也過完了,忌諱也可以除掉了,同時,小孩們也不能調皮了,不然就不會像過年那些時間不管孩子怎么淘氣也不會責罰的那樣簡單了。一江之隔,南北差異總是明顯的,究其根源,還是各自當地自古就延續下來的文化傳統在發揮作用。
臘月初八,即我們平時俗稱的“臘八”。皖北地區的農村,在這一天早上,要吃臘八飯,就是把幾種雜糧(大米,小米,馓子,豆腐,豆皮等)放在一起熬成粥,咸淡皆有。關于臘八粥的傳說,有一種是朱元璋(安徽鳳陽人)當皇帝后,為不忘從前的艱難經歷而教育后人 的,也有別的相關的傳說,但大都與勤儉節約相關,這也表達了不忘先祖的勤儉之美德。而在鄂西南地區,當地居民是不過臘八節的,這樣的猜測可能和臘八節的起源中的主人公朱元璋不是湖北人有關,反正鄂西南地區的民眾是沒有臘八節的概念的,這也符合南方地區的飲食上主產大米有關。臘八節畢竟是八中糧食的綜合食用,這在鄂西南地區是沒有生存的飲食文化土壤的。
始丟棄了。
臘月二十五——二十八,在這幾天才能真正感受到春節的氣息,因為這幾天的在農村的活動并沒有固定的哪一天,所以在一起進行闡述。在皖北農村這幾天要蒸饅頭和包子,并不是像平時一樣,首先數量上要多的多,其次蒸好第一鍋饅頭的時候要放鞭炮,并拿兩個饅頭,兩個包子(一個饅頭一個包子在放在一個碗里)分別祭祀玉帝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天老爺”和灶王爺。所以在這一天很多家庭都要從前一天半夜就起床,而忙到很晚,從時間上的忙碌也凸顯對春節的重視。另外在皖北農村地區多自己做很多面食,多為油炸,有丸子,面葉等,俗稱這一天為“過油”。鄂西南地區則是開始準備長達四天過年的食物、鞭炮和走訪親戚的禮物了而到如今,禮物則開始用簡單實用的現金代替了,這和現在農村青壯年大多平時不在家,過年匆忙趕回來過個年,在對年長親戚表達感情的務實觀念有關。同時,一年一年的,農村地區打工返鄉過年的青壯年對自己的顏面也是越發的看重了,這體現在對除夕夜對鞭炮和禮花的使用數量和質量上有所體現。如果一家中的鞭炮放的時間越長,放的禮花越貴,則表示這一家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財源很旺盛,家庭鬧的很好。新年即將來臨之際,要置辦年貨,洗衣,洗被等,在此我就不贅述。
臘月二十九,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鄂西南地區上墳的習俗則是在正月初一清晨,即“出行”,表示新年早起勤奮的意義。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皖北農村仍保留這一風俗,去上墳的多為家里的長者,但是現在也有年輕人,沒有女性,這也是古代重男輕女的表現。同樣的,鄂西南地區的上墳多是每家每戶的壯年人和小孩,表達對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婦女則是沒有資格祭祖的,同樣的這是古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但是今年在鄂東南地區則有所改變,體現在家族女性開始進入族譜中了,這是社會上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現之一,代表了現在文明的進步。
除夕,多為大年三十,是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20xx年春節沒有大年三十,臘月二十九為除夕)一般這一天為吃、喝、玩、樂的日子,張貼春聯,福字等。皖北地區當地有個風俗,如果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張貼春聯的,去世一年兩年分別紫色和黃色春聯,去世三年以上方可重新貼紅色春聯。許多地區在當天晚上全家團圓吃年夜飯,守歲,在凌晨時吃餃子。在皖北農村過年豐盛的正餐為除夕中午,而晚上是吃餃子。吃飯之前燃放鞭炮,多為一年之中燃放最長的鞭炮,表示對這一天的重視和紀念。鄂西南地區則不同,在這一天之前,家中必須有人燒紙錢給祖先,即“包包袱”,表示祖先的陰間也要子孫為其準備過年的錢,讓祖先過個好年,表達子孫后代的孝順之意。這一天家中人必須早起,小孩們做家中衛生的全面打掃,寫、貼對聯和福字,大人們同時準備中午的團年飯,飯準備好后,家中男性成員必須洗手靜臉,準備香燭鞭炮和祭祀食品,去當地土地廟祭拜土地,祈求土地神的賜福。完畢后,家中開始吃團年飯,在擺放碗筷餐具時候,都要多準備一到兩幅,菜肴中也必須要有魚,以示年年有余之意。家中如果有成員未回家過年,堂屋大門則只能半關,后門全關,只有全家人吃飯都吃完比后才能開門,然后年飯吃完了則開始個人的活動,所謂個人的財路而已。走訪拜年此時可以開始。同時,家庭成員這天必須洗澡,所謂洗盡污穢,迎新發財之意。
大年初一,除夕夜晚,春晚成為了全國家家戶戶的一頓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談笑風生,守歲過節。當凌晨的鐘聲敲響,寂靜的夜晚便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鳴,這也昭示著新的一年的到來。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如果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說這樣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皖北農村地區仍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早飯是伴隨著鞭炮生開始的,吃的是除夕下午的包的“素餃子”,在當地俗稱“扁食”,初一的早上不能吃葷。早飯過后,給老年人拜年,會象征性的收到壓歲錢。隨著通訊技術的進步,電話,信息,網絡也成為拜年祝福的重要手段。
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元宵節全國各地都有燃放煙花炮竹,點燈過節等共同習俗。在這里我只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皖北農村的一些特色。如臘月底一樣,要蒸饅頭,數量較多,但是與其不同的是,這次也蒸面燈(用面粉做成燈的形狀,有燈座),還要單獨蒸“月燈”,代表十二個月(每個“月燈”上都有花邊,花邊的數量代表月份)。據老人說,剛蒸好的十二個月燈里蒸餾水代表著來年所代表月份的降水量,而且比較精準。如貼春聯一樣,當年家里有人去世的,在這一天也是不能蒸饅頭和面燈的,到傍晚時分,村莊里其余各家都會給他們送去兩個饅頭和兩個面燈,在茅山派術數中據說是需要“集萬家燈火,借以還陽或者轉世”。鄂西南則簡化些,食物跟春節一樣,加上在祖墳上點燈籠,和自己點燈籠之外,與皖北地區無異。
【結論】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春節有著新的內涵,同時春節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作為文化遺產專業的學生,自身存在著對民俗和民風的敏感性,我們身處于一個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自然應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本應是大眾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眾的文化訴求。春節,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在保持傳統文化和接受現代生活方式中找到一個契合點,構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在與時俱進中解讀我們的春節文化,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
歷史文化學院 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