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的大學》讀書筆記3000字篇一
說起對高爾基最好的人,那自然是他的外祖母,在高爾基心里外祖母是一個善良,真誠,自信,對世界充滿希望的一個人,也就是她在高爾基內心種下了一棵善良的種子,才使高爾基不管身處多么骯臟的環境也沒有成為一個殘暴冷漠的人,為了上大學,高爾基離開了外祖母,這對他來說是多么痛苦的事,也不知道以后什么時候才能再見到外祖母或者根本就見不到。
然而,現實還是給了高爾基一個巨大的打擊,外祖母因為疾病纏身去世了,面對這個事實,高爾基表現得出乎意料的淡然,好像早已做好了隨時接受這個消息的準備,可是有一件是卻讓他悲痛和憤怒,外祖母憑借著討飯來養活其余的親人,然而在一次乞討時因為摔了一跤而在床上躺了好幾天都不能行動,一直到死為止,這期間其他親人沒帶外祖母看過一次病,我們無法想象得出高爾基有多么的絕望,也許他比萬箭穿心還痛苦。
來到客山,高爾基在一個朋友家住了下來,朋友家并不富裕,甚至還要為每天的糧食而犯愁,為了不給朋友家添麻煩,高爾基一大早就出去了到晚上才回來,他還在外面找了工作,是為了解決吃飯住宿的問題,高爾基干過各種活兒,都是一些異常辛苦的工作,一天有一大半時間在忙著,但是高爾基沒有絲毫的抱怨,而是以一種樂觀,淡然,平常的心態來面對它們,對他來說也許能夠吃飽穿暖住好就是一件幸運的事了。
上不了大學,殘酷的命運最終讓高爾基慢慢地失去了信心,他內心的憂愁,苦悶,繁瑣無法得到排解,他對世界,對未來感到一片迷茫。然后他做出了一個決定--自殺,不過幸運的是,上帝好像對高爾基的露出了憐憫之情,子彈并沒有打中心臟,他在休息了一段時間就恢復了,這也成了高爾基不愿提起的尷尬往事,隨后他又去了農村,在那里他幫一個小雜貨店買點東西,然而農村的生活絲毫不比城市的好得了多少,最終雜貨店被燒成灰燼,連那些對他來說最寶貴的書也燒光了,沒有辦法,無法在這里待下去的他又踏上了新的旅程。
在這段時光里,高爾基接觸到了各種不同的人,從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內心善良,為了人們美好未來而奮斗的人,這類人往往讀過很多的書,知識豐富,思想高尚,他們經常聚在一起,讓思想進行碰撞,交融和做愛,以便生產出新的思想火花,這些思想就是人類擺脫貧窮和苦難通往幸福之門的鑰匙,這些對高爾基的影響是巨大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另外一類是冷漠,丑陋,自私自利,眼里容不下他人半點好和以抓弄他人為樂的人,他們表面上表現的老實,與自己無關的樣子,內心卻無時無刻不在算計著他人,他們對好人進行攻擊,對思想者的好心幫助表示不屑,他們就是這樣的愚昧無知,好心的思想者慘死在他們手中,這是多么大的悲哀,與生活的貧窮和苦難相比,思想精神的貧瘠更讓人覺得可怕。
《我的大學》讀書筆記3000字篇二
我一拿到《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我就如饑似渴得把它看完了,合上書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本書是由俄國的馬克西姆.高爾基寫的,他生于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歲時,他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生命的斗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含了生活的艱辛,從而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話經驗。
我雖然生活在新社會,不知道舊社會是什么樣,但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舊社會是什么樣。
這本書告訴我們了一個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堅持到底,永不退縮。
這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著作,是高爾基三部曲的第三部。講了:在一個中學生的股動下,阿廖沙來到喀山準備讀大學,卻發現夢想根本實現不了,只好在復雜的生活環境中小心工作,并認識了很多有思想的熱心人,自己也成了一個有抱負有責任感的新青年。
我一下就想到了今年陜西省高考理科狀元李寧寧,她家也很貧困,可是她考上了北大,北大還免了所有學費,還給了獎學金。所以,如果生活在現在的社會,只要學習成績好,不用為錢發愁。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的第三部,小說記敘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著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不久便參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動,可俄國的腐朽和個人的困境使他自殺未遂而受傷,傷愈后,他帶著新生的力量離開了喀山,重新踏上了流浪的道路。
高爾基(1868―1936年)是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今高爾基城)。
高爾基的爸爸是木匠。高爾基童年喪父,從小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就開始獨立謀生,高爾基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貧窮和受人欺負的家里度過的。
苦難、辛酸,磨練了他的斗志;他在為別人做保姆時,勤奮學習,次被主人罵;有時差點油燈被眼睛熏壞。
是啊!只有讀書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我的大學》讀書筆記3000字篇三
暑假的一天傍晚,吃過晚飯后百無聊賴,隨手翻起了書桌上的一本書,封面看起來毫無特色,但翻開書頁后,突然眼前一亮,隨后,好像在一股強大的魔力吸引我看了下去……直到我輕輕地關掉了書頁,我好像才從那奇妙的文字樂園中掙脫出來,但我的身心好像還沉浸在里面,一種幻妙的感覺涌上心頭。我感覺我的心靈似乎經過一次洗滌,它把我積在心頭的污垢沖刷得無影無蹤,頓時文思泉涌,感慨良多,似乎用一根手指輕輕戳一下,它就會噴薄而出。
我不禁佩服起這本書的作者,翻開仔細一看,原先它的作者叫做“馬克西姆高爾基”。他出生于伏爾加河畔諾夫戈羅城(今高爾基市)的一根工匠家庭。他幼年喪父,之后寄居在外祖父家,高爾基從小飽受苦難生活的折磨,只讀過兩年小學,十歲時,母親去世,外祖父的作坊破產,他從此告別“童年”,來到“人間”在黑暗社會的底層掙扎度日。苦難生活使他親身體會到人民的痛苦,看到社會的丑惡,他憎恨丑惡現實,同情人民疾苦,努力探索革命的道路。
啊!原先就是這么一位飽受苦難歷經折磨的人,寫出了這部文學巨作,難怪書中一些底層人物刻畫得那么細膩,逼真,如尼克拉的母親,她讓我感受到了母親的光輝照耀下溫暖,這個“瘦弱矮小,面色蒼白的可憐寡婦從市場回來,她把買回的東西放在廚房的桌子上,懷著苦楚的心境想盡辦法去解決難題:怎樣樣用這一小塊劣質的肉為三個正長身體的健壯青年人――――就算自我不吃,做出一頓足夠吃的美餐呢?”她性格沉穩,溫順和倔強,作者用生動的比喻寫她的這種性格:“就像一匹已經精疲力盡的,拉著重車爬坡的老馬,即使明白無能為力,卻還拼命地往前拽。”她的廚房技藝也令人嘆服,具有“復雜的廚房經濟和化學戲法。”她靠愛心和聰慧養活著自我的兩個孩子,還有“我”這個相貌平平,不懂禮貌的小流浪兒。
還有一個人物使我深刻,他雖是一個貌不驚人的老工人,可是他卻是一個有正義感和反抗精神,對現實生活有清醒地認識,充滿社會智慧、活潑可愛熱忱的老頭。作品寫他的外貌令人難忘:“一對病態的灰眼睛在深色眼鏡上和耳朵后邊都留下了銅綠的斑點兒,紡織工們都把他稱做‘德國佬’,因為他每次刮臉時,都要在嘴上留一小撮唇髭,在下巴上留一小束濃密的花白胡子。老人身材中等,胸部寬大,充滿了愉悅的心境。”一個親切趣味而又個性鮮明的老頭形象寫得呼之欲出。
作品寫他的語言貼合人物身份和個性。“我已經活了五十七年了,我的小家伙。”“馬真實一種聰明的動物。它們是怎樣被訓練出來的呢?”“我只是一條無尾巴的喪家犬,而人民都是戴著鎖鏈的狗。”“火星在各處不時地冒出來,可是那些鬼東西把它們都撲滅了。”“人們不會一向忍耐下去,總有一天會爆發,把自我那些無味的生活都砸得粉碎!”“我們要戰斗到底!掐死這些青蛙,打死這群小鰾魚!”
作品寫他的行動,表現他的正義和反抗,寫他聽說雅柯夫死了:“舉起手開始發牢騷,背著手走來走去,不是地咳嗽著,嘴里嘟嘟嚷嚷……”寫他幫工人老伙計打水兵:“立即摘下眼鏡,投入戰斗中。”
一個多么活潑、可愛、熱忱的老頭!
這本小說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之三《我的大學》,它經過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生活和追求光明的歷程,反映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人民的生活歷史和無產階級新一代的成長。寫實的現實主義風格為人們敘述了一個真實的“我”。“我”的充滿辛酸,痛苦的生活經歷,“我”逐步走向成熟的豐富多彩的人生。“我”身上洋溢著青春活力和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鮮明生動,各具特色。異常是作家筆下的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作家對于景物、環境、人物肖像和心理的描述更讓人贊不絕口,生動形象的語言從生活中來,更好地表現了生活。
這部小說令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了人活在這個世界就是要不斷地探索和追求真理,勇于探尋自我的夢想,即使前方的路已是荊棘遍地,也要堅定執著地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