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張桂梅老師的事跡的心得體會和感悟張桂梅老師事跡的心得體會從道法篇一
在民族中學時,曾經有一個班令老師們頭疼,張桂梅卻主動要求擔任班主任。她進山找回那些不讀書的學生,為看住那些晚上總想跑出去的學生,她把行李搬進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們漸漸接受了張桂梅,感覺“就像在家里,和媽媽住在一起”。但是,男生們不知道,他們粗重的鼾聲、夢話和腳臭,常常讓張桂梅睡不好覺。她甚至從下午開始就不敢喝水,擔心晚上起夜時學生趁機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張桂梅在宿舍里鋪了兩張床,一張自己睡,一張留給需要特別關心的學生。為了隨時關照學生,她睡覺不脫衣服。有個和張桂梅住在一起的學生,始終不肯和她多說話。這期間,張桂梅在食堂打飯時,摔了一跤,肋骨斷了三根。她沒有住院就又回了學校。每天早晨仍然5點起床,但要靠學生抱起來;夜里很晚睡下,還要忍著疼痛和學生聊會兒天。3個月后,這名學生抱著張老師大哭起來,說一定不會辜負張老師。
如今,張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腫塊,頭上還有骨瘤,她的肺出現了問題,嘴唇經常沒有知覺,但她仍然每天拿著小喇叭喊起床,喊吃飯,喊跑步,喊睡覺……“我要讓孩子們知道,我一直就在她們身邊。”張桂梅說。
為給學生解饞,張桂梅每個月輪流帶著學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張桂梅去付賬時,學生發現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湊足了錢。學生們這才知道,張老師每頓飯只舍得吃兩角錢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費僅3元。
她至今還在用一部老式諾基亞,手機里存著學生和家長的電話,“聽說智能手機容易壞,怕換手機后這些電話號碼會丟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別人買給她的。華坪縣委給她7000元置裝費,讓她買套西服去北京開會。她卻用這筆錢為學校買了臺電腦。
她把獲得的3萬多元獎金,捐給了災區;5000元的勞模獎金,一次性交了黨費;30萬元的“興滇人才獎”獎金,捐給了華坪縣丁王民族小學;昆明市總工會千叮嚀萬囑咐撥給她治病的兩萬元,她也捐了;她甚至還想預支自己的喪葬費,把這些錢用在山區孩子們身上。
張桂梅老師的事跡的心得體會和感悟張桂梅老師事跡的心得體會從道法篇二
隨著鈴聲響,一位老師拿著話筒喊著:“下來吧,下來吧!”400多名來自山上的孩子,正在為改變自己和家庭的未來,拼盡全力奔赴而來,從視頻中可以看出這些孩子99%還是愛讀書的,因為她們嘗到了不讀書的苦頭。這位老師的初衷是救人的,孩子們越苦讀老師就會越苦教,而這位胸前佩戴黨徽臉上蠟黃的老師就是張桂梅,她扎根貧困山區,全身投入教育事業,卻彰顯出一名普通黨員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正是瘦骨如柴的張桂梅,奉獻了一生創辦了國內一流的華坪女中。1996年,張桂梅調到云南華坪女中教書,后來,她患腫瘤后,鄉親們救了她并捐錢,為了報答鄉親們,她能做的就是教書來報答他們的恩情,在2008年創辦了免費華坪女中,剛開始她也遇到了困難,有很多女孩子放棄上學,回到家里待嫁,張桂梅就去家訪,她要帶這些女孩走出大山,可是這是大山里的傳統習慣。訪問一兩家就覺得心里很難過,沒有米了,沒有衣服了,她就去送可就是不聽張桂梅的,可是她沒有放棄,這些孩子不懂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里的女人也不懂,她知道解決低素質的母親,解決低素質的孩兒,一定得讓孩子讀書。
她牢記立德樹人使命,不忘初心。辦學的愿望終于實現了,從剛剛開始她改變了一個女孩子,成績從五分,到考上二本,她是這么做到的呢?每天晚上都要孩子們有點收獲,要不她就會覺得會白干,每天陪在女孩子們身邊,女中的老師們平均年齡在30歲,她要求老師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只要有學生在,星期六星期天從不休息,這讓顧家的我慚愧。張桂梅頂著社會的壓力和社會的質疑,直到孩子考到670,孩子們的成績離不開張桂梅的付出,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女高。
她與命運抗爭,對黨忠誠一生。因為長期奔波,身體大不如從前,她說“只要能吃飯就能熬得住只要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其實張桂梅在剛調來華坪女中的時候,就是有病的,各界都捐錢給他治病,她就想大家都這么希望她活著,就要好好的活著,活著就不能白活,有些人不明白她這樣做,在她的內心當中,信仰支撐著她,共產黨人的信仰就是拋頭顱,灑熱血,背后強大的信仰力量讓她守護著女高這個大家庭,如果沒有政府,沒有共產黨,也不會有華坪女中,她告訴孩子們要熱愛校園,更要熱愛國家,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國家,這里也成了她和孩子們共同的家,這就是她的家國情懷。
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學習她那種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學習她愛生如子、精心教育學生的品質,學習她遠大抱負和家國情懷。她是與命運之神抗爭的典范,我要時刻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在教育工作中努力工作奉獻自己。
張桂梅老師的事跡的心得體會和感悟張桂梅老師事跡的心得體會從道法篇三
2007年1月,一場以向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麗江市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張桂梅為何與"感恩”產生聯系,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記者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
出生于1957年的張桂梅,年輕時不僅長得非常漂亮,而且性格開朗,能歌善舞,對生活充滿憧憬。她原本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夫妻雙雙在大理市的一所中學教書。但正當夫妻倆沉浸在甜蜜、美好的生活中時,不幸卻突然降臨到他們的頭上,她的丈夫得了不治之癥。為了給丈夫治病,她東奔西走到處借錢,能夠借到錢的地方都借了,該花的錢都花了,但丈夫的病還是不見好轉。1995年,身患癌癥的丈夫離她而去,張桂梅陷入極度的悲痛之中。后來,在同事的幫助下,她決心重新振作起來,為了擺脫令她觸景生情、傷感悲痛的環境,1996年8月,張桂梅從大理調到華坪,在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開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張桂梅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但這些磨難更加激勵起她對生活的愛和希望。想想那些學生期盼的目光,她咬緊牙關,回到學校把檢查結果鎖進抽屜。這一切,她沒有告訴任何人,一直堅持到把學生送進考場才住進了醫院。1997年7月,張桂梅做了腫瘤切除手術。手術后,醫生要求她必須注意休息,最少要調養半年。可是為了學生,她在手術后的第24天,又走上了講臺。
發生在丈夫和她自己身上的兩次磨難,使她想到,人與人之間是多么需要理解、幫助和支持呀!如果沒有華坪人民,她的生命將無法延續。她說,她的生命屬于華坪,把全部精力奉獻給華坪人民。正是由于這種感恩的心態和情懷,張桂梅把人間最偉大的母愛獻給了他的學生和那些失去父母而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張桂梅老師的事跡的心得體會和感悟張桂梅老師事跡的心得體會從道法篇四
每到假期,張桂梅帶著面包、礦泉水,坐車去山里家訪。12年來,張桂梅的家訪路長達12萬公里,最遠時要坐10個小時車。
第一屆學生家訪時,張桂梅走一家哭一家。有的人家里連衣服都買不起,寒冬里穿著一件單薄的外衣,除了物質貧窮,人的精神狀態也糟糕,男人提著一個大煙袋懶洋洋閑坐,女人穿得臟兮兮,目光呆滯地看著人。
有的村子一個大學生也沒出過,有女孩考到女高后,村里開始陸續有高中生。
有個女孩全市統考中數學只考6分,張桂梅去女孩家家訪,希望女孩的父母讓她轉學或讀職高。到那一看,整個山頭僅剩女孩一家板房,女孩的爸爸殘疾,獨自一人操勞的媽媽將搬離大山的心愿寄托在女兒身上。
家訪結束,張桂梅給這家人辦了貸款。她把女孩叫到跟前,“家庭這樣,你說咱們怎么辦?”最后女孩考上了大學。
對家庭關系不和的,張桂梅會想辦法調解。有個女孩四五年沒有跟父親說話,一次唱歌大合唱,張桂梅把父親從山里接出來,讓女孩站在父親身后唱《我的老父親》,父親聽著聽著哭了起來,父女關系改善不少。對不懂事的女孩,張桂梅會直接讓女孩對著母親跪下。
張桂梅像一個大家長。宿舍樓2層以上的門長年開著,張桂梅隨時進屋查找學生是否帶手機,看到學生日記也翻。有一次,張桂梅翻到一個女孩給一個男生寫的情書,她把女孩叫到面前,讓她停止談戀愛。女孩很生氣,說她翻日記違法。
“狗屁,這是我的地方。”張桂梅說。
去年,張桂梅翻到一個學生寫給自己的一封信,一看內容,女孩要自殺。信里說,父母常年酗酒,活著沒有意義。張桂梅害怕了,她去女孩家里訪問,發現女孩父母醉得不省人事,等了3小時,父母清醒了,張桂梅將信的內容念給他們聽,讓他們寫下再也不喝酒的保證書。不過保證書是寫了,可這個父親不喝白酒,改喝啤酒了。
張桂梅的眼睛像鷹一樣盯著女孩們。她看到有個學生3年穿一件外套,給她生活費,讓班主任格外關照。為了省錢給哥哥看病,一個學生經常不吃晚飯,獨自留在教室唱歌。張桂梅發現后很心疼,告訴她好好吃飯才能有力氣學習,考出去才能改變自己的家庭。
多年后,周云麗才懂得校長當時的一番苦心。讀大一時,她回校看望張桂梅,抱著校長開玩笑,“你再打我一頓。”從云南師范大學畢業后,周云麗回到華坪女高,成為一名數學教師。
張桂梅老師的事跡心得體會(精選篇3)
張桂梅老師的事跡的心得體會和感悟張桂梅老師事跡的心得體會從道法篇五
2008年香港教育工會組織了“向張桂梅老師學習分享活動”,一行30多人到了兒童福利院看望張桂梅老師。
香港教育工會的副理事長李副秘書長臨行前,特意遞了個信封給這位領導,說“張老師身體虛弱需要加強營養,建議每天喝袋牛奶,但沒有冰箱牛奶不易存儲,上半年我給了她3000元囑咐她買個冰箱,昨天去她住房看沒有買,這筆錢都用孩子們身上了!這里面有2600元,請你在張老師搬到新的兒童福利院時,幫忙用這筆錢給她買個冰箱,拜托了!”這位領導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副秘書長的用心良苦,接受了這個重托。
可還沒等到張老師搬新家,組織安排這位領導到了新的崗位,臨行前他到兒童福利院看望張老師,一是辭行,二是把李副秘書長的心意告知張老師。他誠懇地對張老師說,“請您不要辜負李副秘書長的心意,一定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這筆錢只能用來買冰箱……”再三囑托后便離開了。
半年之后,這位領導到新福利院看望張老師,發現宿舍里除了原有的書和物件外,沒有看到冰箱的影子!“牛奶只是我喝,孩子們卻沒得喝,我怎么能喝呢?”張老師說到。
萬般懊悔之后,這位領導陷入沉思,每天喝一袋牛奶于常人不過是平常之事無可厚非,況且身體健康需要,張老師卻視為奢侈,孩子們有的她才能有,有人說張老師“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真誠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