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時間,并確保學習目標的達成。在以下的中班教案范文中,您可以找到一些有關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靈感。
三只小猴子的教案中班(模板13篇)篇一
一、以手指游戲的形式導入活動主題,激發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
師:《猴子蕩秋千》的游戲你們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玩一玩這個游戲好嗎?
二、借助圖片理解第一段歌詞內容。
1、兩只猴子被鱷魚吃了,三只聰明的猴子逃到了家里,你們瞧它們都在干什么?
3、師幼一起按節奏完整學念歌詞。
4、幼兒完整地學念歌詞。
三、學唱歌曲。
1、師幼完整學唱第一段(唱2—3遍)。
2、看看床上還有幾只猴子?(兩只)那我們一起來唱唱吧。
3、最后剩下幾只?(1只)這句歌詞有點不一樣,你們聽!
4、完整學唱歌曲1-3段。
四、表演歌曲。
1、請幼兒借助肢體表演歌曲。
2、請幾名幼兒上來扮演小猴子在床上跳,沒請到的小朋友一起幫忙唱歌。
3、全體幼兒表演歌曲。
五、學唱歌曲第四段。
1、你們看床上靜悄悄(理解靜悄悄)猴子們不知跑到哪兒去了,床上床下都找不到,你們知道猴子去哪了嗎?(幼兒猜測)。
2、在哪呀?(出示圖片2)。
3、學唱第四段。
六、完整學唱歌曲。
七、安全教育:學會自我保護。
三只小猴子的教案中班(模板13篇)篇二
活動目標:
1、在游戲過程中逐步學唱歌曲,初步體驗歌曲的詼諧和幽默。
2、有初步的安全意識,懂得不能在床上、沙發上亂蹦亂跳。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感受歌曲詼諧幽默的特點,能聽著音樂游戲。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在傾聽和做動作及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逐步學唱歌曲;理解歌曲的.教育含義。
活動難點:
遵守游戲規則,體驗參與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圖片兩張,圖1上的猴子可移動;
2、猴子頭上摔的“包”三個。
活動過程:
一、看圖片,熟悉歌曲內容。
1、借助圖片,分段學唱歌曲。
(2)范唱歌詞第一段,提問:三只猴子在床上跳,發生了什么事?(引導幼兒用唱的方式把猴子在跳的事情說出來)媽媽對它說什么了?(旋律1)。
(3)范唱第二、第三段,提問:現在床上還剩幾只小猴子?我們來聽一聽,最后一只小猴子怎么樣了?(旋律2、3)。
小結:原來三只猴子跳著跳著都從床上掉了下來,頭上摔了一個大包。
2、幼兒欣賞歌曲一至三段。(歌曲一)。
我把這首有趣的歌錄了下來,我們一起聽一聽。想唱的小朋友可以放在心里唱。
3、幼兒看圖片跟隨歌曲一起演唱。(旋律第二遍)。
三只調皮的猴子,媽媽剛把他們喊下來,這會他們又爬上了床。我們一起唱歌把他們喊下來吧。
4、幼兒演唱,教師用動作和口型提示。(旋律第三遍)。
這次,老師不幫忙,請你們自己來喊。如果還不大會的可以看老師的口型和動作。
二、以游戲的形式繼續熟悉歌曲。
1、幼兒用身體各部位表現猴子。(歌曲二123)。
2、幼兒集體表演“許多猴子在床上跳”。(旋律第四遍1加滑音)。
三、演唱歌曲最后一段,觀察圖片,了解小猴子在床上跳的嚴重后果。
1、小猴子們從床上掉下來以后都受傷了,他們會去哪里?
出示圖2,唱歌曲最后一段。(旋律第五遍1)。
2、小猴子們傷在哪了?
小結:看來,在床上、沙發上亂蹦亂跳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以后,我們不要在床上、沙發上跳來跳去了。幼兒園里有一種床叫蹦蹦床,我們可以在那跳。
活動延伸:
我們一起去幼兒園的蹦蹦床上跳一跳吧!跟隨音樂有節奏的跳出活動室。(歌曲三)。
活動反思:
《三只猴子》是一個比較有趣、易于被孩子理解接受的音樂活動,旋律也比較簡單,孩子們很容易就能掌握。再加上形象的圖片和有趣的游戲,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在這個活動的游戲環節,孩子們很容易興奮,但因為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游戲也進行得熱烈而有序。在活動中穿插鋼琴伴奏,這在平時的一些活動中并不常用,但效果卻出奇得好,所以在以后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應盡量提供孩子鋼琴伴奏,以便更準確、更有效的學習。
三只小猴子的教案中班(模板13篇)篇三
1、嘗試運用看圖譜的方法,理解記憶歌詞,并學唱歌曲《三只小猴》。
2、有初步安全意識,知道不能在床上亂跳。
歌曲的音樂猴子圖片自制歌曲的圖譜。
一:開始部分。
讓幼兒欣賞音樂,引出主題。
二:基本部分。
1、師:請幼兒說一說從音樂中聽到了什么?
2、老師出示猴子的圖片,讓幼兒觀察。
(2)兩只猴子在床上跳,有一只猴子頭上摔了一個包,媽媽急的大聲叫,快快下來別再跳。
(3)有一只猴子在床上跳,他的頭上摔了一個包,媽媽急的大聲叫,快快下來別再跳。
3、放音樂,幼兒聽音樂有節奏的跳。
4、出示音樂圖譜,讓幼兒跟著圖譜有節奏的跳。
師:讓幼兒分小組(三個一組),放音樂,有節奏的跳。
讓幼兒用拍手的形式打節奏。
5、老師唱歌打節奏,讓幼兒聽節奏跳(唱一只猴子時,一個小朋友跳,兩只猴子時,兩個小朋友跳......)。
三:(1)讓幼兒自己在桌子上擺出節奏譜(xxxxx......)。
放音樂幼兒跳,老師指導。
(2)老師打節奏,讓幼兒分組表演。
四:猴子們頭上起包了,讓幼兒猜猜猴子們去哪啦?放音樂。
三只小猴子的教案中班(模板13篇)篇四
1、在游戲過程中逐步學唱歌曲,初步體驗歌曲的詼諧和幽默。
2、有初步的安全意識,懂得不能在床上、沙發上亂蹦亂跳。
3、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幼兒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及肢體的表現能力。
4、體驗歌唱活動帶來的愉悅。
三只小猴子的教案中班(模板13篇)篇五
1、在游戲過程中逐步學唱歌曲,初步體驗歌曲的詼諧和幽默。
2、有初步的安全意識,懂得不能在床上、沙發上亂蹦亂跳。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感受歌曲詼諧幽默的特點,能聽著音樂游戲。
活動重點:
在傾聽和做動作及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逐步學唱歌曲;理解歌曲的教育含義。
活動難點:
遵守游戲規則,體驗參與游戲的樂趣。
1、圖片兩張,圖1上的猴子可移動;。
2、猴子頭上摔的“包”三個。
一、看圖片,熟悉歌曲內容。
1、借助圖片,分段學唱歌曲。
(2)范唱歌詞第一段,提問:三只猴子在床上跳,發生了什么事?(引導幼兒用唱的方式把猴子在跳的事情說出來)媽媽對它說什么了?(旋律1)。
(3)范唱第二、第三段,提問:現在床上還剩幾只小猴子?我們來聽一聽,最后一只小猴子怎么樣了?(旋律2、3)。
小結:原來三只猴子跳著跳著都從床上掉了下來,頭上摔了一個大包。
2、幼兒欣賞歌曲一至三段。(歌曲一)。
我把這首有趣的歌錄了下來,我們一起聽一聽。想唱的小朋友可以放在心里唱。
3、幼兒看圖片跟隨歌曲一起演唱。(旋律第二遍)。
三只調皮的猴子,媽媽剛把他們喊下來,這會他們又爬上了床。我們一起唱歌把他們喊下來吧。
4、幼兒演唱,教師用動作和口型提示。(旋律第三遍)。
這次,老師不幫忙,請你們自己來喊。如果還不大會的可以看老師的口型和動作。
二、以游戲的形式繼續熟悉歌曲。
1、幼兒用身體各部位表現猴子。(歌曲二123)。
2、幼兒集體表演“許多猴子在床上跳”。(旋律第四遍1加滑音)。
三、演唱歌曲最后一段,觀察圖片,了解小猴子在床上跳的嚴重后果。
1、小猴子們從床上掉下來以后都受傷了,他們會去哪里?
出示圖2,唱歌曲最后一段。(旋律第五遍1)。
2、小猴子們傷在哪了?
小結:看來,在床上、沙發上亂蹦亂跳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以后,我們不要在床上、沙發上跳來跳去了。幼兒園里有一種床叫蹦蹦床,我們可以在那跳。
我們一起去幼兒園的蹦蹦床上跳一跳吧!跟隨音樂有節奏的跳出活動室。(歌曲三)。
《三只猴子》是一個比較有趣、易于被孩子理解接受的音樂活動,旋律也比較簡單,孩子們很容易就能掌握。再加上形象的圖片和有趣的游戲,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在這個活動的游戲環節,孩子們很容易興奮,但因為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游戲也進行得熱烈而有序。在活動中穿插鋼琴伴奏,這在平時的一些活動中并不常用,但效果卻出奇得好,所以在以后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應盡量提供孩子鋼琴伴奏,以便更準確、更有效的學習。
三只小猴子的教案中班(模板13篇)篇六
設計思路:
本活動是在小班《熊的故事》這一主題背景下開展的,幼兒在前期已經對大小比較有了一定的經驗,并且對《三只熊》的故事有極大的興趣,因此結合音樂活動,將內容延伸到音樂中的低音與高音,通過熊爸爸與熊媽媽的形象,使幼兒在游戲中熟悉、辨別低音與高音。
活動目標:
1、在到小熊家做客的游戲情境中,試著根據聽辨音的高低表現三只熊的特征。
2、愿意跟唱歌曲,感受家庭的甜蜜。
3、通過聽、唱、奏、舞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與合作能力。
4、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并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能夠進行大小比較。
2、材料準備:
ppt、音帶。
3、重難點:
聽辨音的高低活動過程:
媒體操作:播放第一張ppt一、小熊出來玩。
1、小小熊來了今天有個好朋友要來和我們一起做游戲學本領,看看是誰呀?
(出示小熊,并與幼兒打招呼)今天的天氣可真好啊,小熊們,讓我們一起出去玩吧!
媒體操作:點擊第一張ppt上的喇叭按鈕,旋律律動小熊玩累了,我們回家休息吧。
2、小熊的家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一起去熊寶寶家做客,想不想去呀?我們先來看看熊寶寶的家。
小結:在這幢美麗的大房子里住著三只小熊,熊爸爸,熊媽媽,熊寶寶,他們相親相愛的生活在一起。
二、到小熊家做客。
1、熊爸爸來開門我們一起來敲敲門,聽聽小熊家的誰會來開門呢?
小結:聲音聽上去低低的、重重的,果然熊爸爸走出來開門了。
媒體操作:點擊第二張ppt,出現熊爸爸熊爸爸長得什么樣?
熊爸爸長得那么胖,它會怎么走路?(請個別幼兒學學)。
小結:熊爸爸胖胖的,肚子圓滾滾的,走起路來慢悠悠。我們一起來學學熊爸爸走路。(幼兒模仿,教師鋼琴低音伴奏)2、熊媽媽來開門我們再敲敲門,聽聽這次誰會來為我們開門。
小結:聲音高高的、很好聽,熊媽媽來了。
媒體操作:點擊第二張ppt,出現熊媽媽熊媽媽長得什么樣?
小結:熊媽媽很苗條,走起路來扭扭扭。"(幼兒模仿,教師鋼琴高音伴奏)。
三、三只熊來表演。
1、三只熊唱起來小熊一家請我們到他們的房子里去玩。
媒體操作:進入第三張ppt后,先點擊ppt中的喇叭,緊接著再播放ppt中的flash聽,熊寶寶一家還為我們唱起了歌呢。
媒體操作:進入第四張ppt,點擊ppt中的喇叭(教師先念歌詞后范唱)。
3、小小熊跳起來。
想不想和熊寶寶一起來跳跳舞呢。(教師帶領幼兒模仿)這首好聽又有趣的歌的名字就叫做《三只熊》。下次再到小熊家去做客吧!
四、結束活動附歌曲歌詞:
活動反思:
教師在活動中提問準確,能關注幼兒的表現。當個別幼兒出現不合拍時教師能及時的指導,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注意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聆聽音樂以及用聲勢動作表現音樂時幼兒情緒好,回答問題積極主動,在最后的合作中能專注的看指揮,達到三聲部合奏的效果。
在活動中也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師對重點目標的達成度關注的不夠,如果請幼兒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演奏中能調換一下角色會更好。另外在樂器的擺放和樂器的選擇上在進行細致的斟酌會取得更加令人滿意的效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只小猴子的教案中班(模板13篇)篇七
1、在多次感受歌曲的基礎上,發現歌詞重復的規律,并學唱歌曲。
2、感受數量遞減的規律,理解其含義,記憶歌詞并學唱歌曲。
3、能與合作表演的同伴相互支持與協作。
4、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動準備】。
1、在活動室地面上用線畫兩根“圓木”。
2、磁性教具1套。(包含池塘背景和3只小青蛙)。
3、號碼牌2套。(數字為1—3)。
4、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集體復習歌曲《頭發、肩膀、膝蓋、腳》。
1、師:讓我們一起來唱《頭發、肩膀、膝蓋、腳》這首歌,邊唱邊整齊地做動作。
2、師:這一次,我們把歌詞“頭發”藏起來不唱,用拍手來代替。
(二)幼兒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
師:今天,我們要學唱一首新歌,唱的是什么小動物呢?請你們聽一聽、猜一猜!(教師彈奏旋律,只唱歌詞中“啊嗚啊嗚啊嗚”和“呱呱呱”)。
師:你們猜是哪種小動物?說給大家聽一聽!
師:你們猜得對不對?聽我來唱一唱!(教師邊范唱歌曲,并演示磁性教具)。
(三)幼兒感受歌曲內容,并初步學唱。
1、師:小青蛙去游戲,開始的時候,共有幾只青蛙坐在池塘邊的.圓木上?(教師出示3只青蛙,放在磁板上)3只青蛙已經準備好了要去捉蟲玩游戲。現在我們一起來唱一唱!(教師邊演示教具邊帶幼兒學唱全曲)。
(四)教師播放音樂磁帶,幼兒進行表演唱。
1、師:我要請3個小朋友扮演青蛙,蹬在“圓木”上游戲,誰愿意來試試?(教師給請到的“小青蛙”每人掛一個號碼牌)。
2、師:你們看,3只青蛙跳水的順序已經排好了,誰是第一個?誰是第二個?……現在請按號碼牌順序蹬在“圓木”上。大家來看看,他們蹬的順序對不對?現在我們一起唱歌,唱到青蛙“跳進池塘”時,“小青蛙”就按著順序跳水,然后到自己的座位上和大家一起唱歌。
3、師:你們看,池塘邊有兩根“圓木”呢!這次我們可以邀請更多的小青蛙來游戲了!
4、教師先請3個幼兒,等他們自主排序之后,再開始游戲。
【活動延伸】。
教師根據幼兒掌握序數概念的情況不斷增加游戲難度。在以后的音樂游戲中,有意識地要求幼兒控制排序的時間,總結出更多的合作經驗。
三只小猴子的教案中班(模板13篇)篇八
1、積極參與活動,感受歌曲幽默詼諧的風格。
2、在傾聽,做動作及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逐步學唱歌曲前三段,并感受第四段歌曲的氛圍。
3、有初步的安全意識,懂得不能在床上亂跳。
1、歌曲圖譜一份,小猴指偶若干,節奏卡×××× ×××××若干份。
2、音樂磁帶,錄音機
一、出示圖片“床”、“小猴”指偶,引出主題。
師:孩子們,這是什么?床可以用來干嘛?
師:再看看,這是什么?
師:今天呀,這床和三只小猴會發生非常非常有趣的事情,想知道嗎?我們一起來聽一首歌,歌曲里會找到答案的。
二、學習歌曲的前三段。
1、傾聽音樂,初步感受歌曲的內容。
師:孩子們,你聽到了什么?
2、再次傾聽,感受歌曲內容。
師:我們再仔細聽一遍,聽聽歌曲里都唱了什么?
3、通過圖譜感受歌曲內容。
師:你們小耳朵真靈哦!老師把你們剛剛聽到的畫成了圖譜,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4、通過游戲進行節奏練習:×××× ×××××。
5、通過多種形式初步學歌詞
(1) 圖譜學歌詞。
(2) 邊打拍子邊念歌詞。
(3) 配上旋律,幼兒念歌詞。
6、教師引導幼兒用默唱的方法學唱歌曲。
7、教師引導幼兒用發出聲音的方法學唱歌曲。
三、學習歌曲的第四段。
1、請幼兒猜測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增加活動的趣味性。
2、教師通過指偶,范唱歌曲的第四段。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會這樣?請你們告訴小猴子以后要注意什么?”
4、通過看圖譜邊打拍子學說歌詞。
5、配上旋律學唱第四段。
四、引導幼兒嘗試完整演唱歌曲。
1、看圖譜學唱歌曲。
2、配上旋律學唱歌曲。
3、通過指偶游戲學唱歌曲,感受歌曲詼諧幽默。
五、幼兒扮演小猴子,教師扮演猴媽媽演唱歌曲,在愉快地氣氛中結束活動。
三只小猴子的教案中班(模板13篇)篇九
1、積極參與活動,體驗并初步學習歌曲的詼諧、幽默的風格。
2、在傾聽及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逐步學唱歌曲前三段,并感受第四段歌曲的氛圍。
3、培養初步的安全意識,懂得不能在床上亂跳。
1、手偶表演(小床一張;玩偶小猴三只)、粉色小包包三個
2、表現歌曲內容的圖卡十二張、字卡:三只猴子
3、猴媽媽頭飾五個、小猴胸飾十二個
一、韻律活動《猴子爬樹》
老師帶上胸飾,做猴媽媽與孩子一起表演。
師:小猴子們,跟著媽媽一起去爬樹吧。小猴子們可真乖,爬樹的時候都會注意安全。可是,還有三只猴子可調皮了,想知道他們是怎樣玩的嗎?那就請你們看個節目,節目的名字叫《三只猴子》(出示字卡)
二、觀看表演,組織討論。
1、教師操作小猴玩具,通過表演演繹歌詞內容。并念最后一句:趕快下來別再跳。
2、通過提問理解歌詞內容。
1)誰來說說三只猴子是怎樣玩的?(教師根據孩子的回答,進行簡單歸納,并分別出示相應的'圖譜)分段練習說歌詞。
2)教師示范念歌詞。
師:我把小猴子玩得事情連起來說一說,就變成一手好聽的兒歌了,想不想聽?如果你會的也可以跟著老師一起念。
3)引導幼兒學念歌詞。
師:好聽嗎?你們要不要試一試?(跟著老師念一遍)
師:好聽的兒歌如果配上好聽的節奏,會怎樣呢?聽你們聽一聽。(跟著鋼琴節奏念一遍)
三、幼兒學唱歌曲
1、教師示范清唱歌曲。
師:好聽的兒歌還可以用好聽的歌聲唱出來呢。仔細聽好了……
2、幼兒隨樂學唱歌曲,重點練習第二句。
師:你們想試試嗎?你覺得那一句話唱起來有點困難?(重點練習)
3、學習有表情的演唱。
1)師:你們覺得小猴子在床上跳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開心)一起用開心的樣子唱一唱。摔了一跤后感覺怎樣?誰來學一學?媽媽在喊得時候,心情又是怎樣的呢?(分句學唱)
2)那我們唱的時候,把猴子開心、摔了一跤很痛和媽媽生氣的樣子表現出來是不是會更好聽呢?一起試試看。
四、 歌曲表演。
1、教師邀請三位幼兒合作示范表演。
2、分組表演。
幼兒每四人一組,自由分配角色表演。
五、感受第四段歌曲的氛圍,并滲透安全教育。
那我們也要來讓小猴子知道以后不在床上亂跳,應該說什么呢?(幼兒討論)老師也想用歌聲告訴他們,讓我來試試看。唱“以后不要再高的地方跳,頭上就不會有包包,保護自己很重要,做個開心的乖寶寶。”
三只小猴子的教案中班(模板13篇)篇十
1、感受歌曲的詼諧幽默風格,理解歌詞的意思。
2、在傾聽和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逐步學唱歌曲。
3、有初步的安全意識,懂得在床上亂跳是不安全的。
圖譜兩張
一、導入
猴媽媽有三個頑皮的猴寶寶,它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在床上跳,這次它們發生了什么事?我們來聽一聽。
二、創設情境,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
1、教師范唱歌曲第一段
提問:(1)有一只猴子怎么了?
(2)媽媽看見了是怎么做的?
(3)媽媽叫了什么?
2、這只猴子下來了嗎?(沒有)那我們一起幫媽媽喊它下來
3、范唱第二段。看看床上還有幾只猴子?(兩只)這會又怎么了,聽!
4、范唱第三段。最后剩幾只?(一只)這次歌詞有點不一樣,你們來聽一聽。
提問:跟前面兩句哪里不一樣?
三、幼兒學唱歌曲1—3段
1、幼兒看著圖譜跟著老師唱1——2遍
2、邊玩游戲邊學唱1——2遍
師:“這首歌好玩嗎?現在老師身上也有三只調皮的猴子,看,一只在這里(拿出一個胳膊),一只在這里(拿出另一個胳膊)、那第三只猴子在哪里呢?哦!原來在這里(伸出一條腿)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邊玩游戲邊唱歌吧!
(用變魔術的方法把兩只胳膊,一條腿變成了三只猴子,并和教師一起邊唱邊做游戲)
3、請3名幼兒上來扮演小猴子在床上跳,全體幼兒伴唱1—2遍。
師:現在猴子又來到了我們中五班,在哪里呢?誰愿意來當猴子?請三個幼兒上來扮演猴子,全體幼兒伴唱(當唱到每段歌詞的第二句句末時,在其中一只“猴子”頭上貼一個“包”,唱好一句下去一個站旁邊)
四、教師范唱第四段,幼兒感受歌曲詼諧、幽默的情緒
1、師:中五班的猴子都回到位置上了,咦!那三只頑皮的猴子怎么也沒在床上跳呀!你們看床上靜悄悄,猴子們不知跑到哪兒去了,床上床下都找不到,(教師運用歌曲里的歌詞來慢速的有節奏的念出來)你們知道猴子去哪了嗎?(幼兒猜測)
2、教師范唱第四段
提問:三只猴子在哪?(出示圖片2)
3、三只猴子怎么了?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情?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
4、跟唱第四段1—2遍
五、完整邊扮演邊唱歌曲
六、結束
師:“今天我們學了《三只猴子》這首歌,知道了床上是很危險的,不能在床上亂跳,要不然也要像那三只猴子一樣送到醫院里去,記住了嗎?”
三只小猴子的教案中班(模板13篇)篇十一
傾聽教師的示范演唱,分辨各聲部、感受多聲部歌曲特有的此起彼伏的美感。
通過分辨、模仿學習,在合唱中堅持自己的聲部,并初步體會與其他聲部和諧合作的愉悅。
熟唱歌曲《三只猴子》的第一聲部。
歌曲音樂;鋼琴。
1、聽音樂拍節奏。
師:"你們會不會把這首歌的節奏拍出來呢?"
2、帶領幼兒跟著樂曲拍手感知節奏型︱x x︱xx x︱。
3、嘗試在︱x x︱xx x︱的節奏型中加入襯詞:"別、跳、別跳、跳",并跟著音樂節奏說唱襯詞。
1、欣賞教師合作表演的二聲部合唱《三只猴子》,發現二聲部演唱的特點。
師:"今天,我和另外兩個老師要為你們演唱《三只猴子》,請你們仔細聽,在欣賞完后回答問題:我們三個人唱的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哪里不一樣?"
2、學習二聲部合唱。
(1)教師唱歌詞,幼兒嘗試配唱襯詞。
師:"下面我和你們一起來唱這首歌,你們想演唱哪一聲部?"要求:堅持自己的聲部,不要把襯詞唱丟。
(2)教師播放樂曲,幼兒加入二聲部襯詞。
要求:能跟上音樂的節奏,把襯詞唱穩。
(3)幼兒分兩個聲部嘗試合作演唱歌曲。(小組長帶領,交換聲部)要求:把旋律拉高,襯詞唱低,要學會控制音量,唱出兩聲部歌曲特有的此起彼伏的美感。
1、欣賞老師表演的三聲部合唱。
師:"下面我們三位老師還要為你們表演合唱,請你們仔細聽我們唱的是不是一樣,哪里不一樣?"
2、教師、幼兒、客人老師一起表演三聲部合唱。
五、簡單小結,自然結束。
三只小猴子的教案中班(模板13篇)篇十二
1.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旋律,學唱歌曲,并用動作表現歌詞內容。
2.根據手指游戲的提示及反思,記憶歌詞內容。
3.在合作游戲中感受母親對小猴子的關心,知道要保護自己和同伴的安全,不過分用力抓握。
幼兒玩過“五只猴子蕩秋千”的手指游戲。
教師:猴媽媽有三個頑皮的猴寶寶,它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在床上跳,這次他們發生了什么事,我們來聽一聽。
(1)清唱歌曲1-3段,引導幼兒整理情節和歌詞順序。
教師:你聽到了什么?
教師:媽媽急得怎么樣?叫什么?歌里面到底是怎么說的,我們來聽一聽。
(2)教師清唱第二遍,引導幼兒準確聽辨歌詞。(允許幼兒跟唱)
教師:開始發生了什么事?歌里是怎么說的?(帶領幼兒說清歌詞練唱第2句。)
兩只猴子跳的.時候發生了什么?一只猴子呢?還是“有一只”么?
教師:媽媽大聲叫什么?歌里是怎么說的?
(1)教師邊做手指游戲,邊歌唱,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三只猴子蹭蹭蹭,跳到我的這張床上來啦!看看他是怎么跳的哦!
教師表演。
教師:用哪幾只手指表示?唱到哪一個字的時候(別)把猴寶寶拉下床的?
(2)帶領幼兒分段玩手指游戲,學唱歌曲。
教師:記得及時把猴寶寶拉下來哦!
第一段結束。教師:現在還剩幾只猴子呀?(檢查幼兒是否伸出的是兩根手指)
兩只小猴子聽好間奏哦!
第二段結束。教師:現在還剩幾只猴子呀?(一根手指)一只小猴子聽好間奏哦!
第三段結束。
只剩一只猴子的時候,是“它的頭上摔了一個包”還是“有一只猴子頭上摔了一個包”?
有人說是“它的”,有人說是“有一只”,我們怎么才能知道到底哪個是對的呢?
(3)完整隨音樂游戲一次。
(1)教師與全體幼兒游戲,強調手指都要縮回去。
教師:這次你們都來做小猴子,我現在是魔力猴媽媽,手在空中一抓,你們的小猴子全都被怎么樣?(抓到了)是三只都抓到了么?(每一次抓到一只)什么時候小猴子縮回去不跳了?(別再跳)
(2)教師與個別幼兒游戲,引導其余幼兒觀察。
教師:你來表演三只猴子,猴子的部分就由你來唱,好么?我來表演媽媽,媽媽的部分就由我來唱。
教師:我是怎么抓住他的?(抓住手指,然后松開)
要用力抓么?(不能)為什么?(猴寶寶會疼的)
什么時候抓?(趕快)
(3)幼兒之間游戲,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教師:這次女孩子做猴媽媽,男孩子做三只猴子。猴媽媽要注意什么?誰來說一說?(輕輕的抓)
幼兒合作游戲,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三只小猴子的教案中班(模板13篇)篇十三
1、在傾聽及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逐步學唱歌曲前三段,并感受第四段歌曲的氛圍。
2、積極參與活動,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歌曲。
1.關于三只猴子歌曲的圖片6張,節奏型卡片教師用2張。
2.《三只猴子》音樂、伴奏
一導入,打招呼問好。
老師:小朋友,你好!(依次出現一些小動物圖片,請幼兒問好)
幼兒回答:***,你好!
請幼兒做動物動作,老師來問好!
二傾聽,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詞內容。
1播放《三只猴子》的音樂,請幼兒傾聽。
1)提問:你聽到了什么?歌曲里有誰?有幾只猴子?它們在干什么?
2)再傾聽歌曲一次。
3)幼兒回答提問,當回答正確時,老師唱著歌曲拿出相應的卡片。
師:猴子們為什么在床上跳,如果說我們跟著歌曲有節奏的跳,可能就不會摔跤了!
2.請幼兒聽著音樂,想象自己在蹦蹦床上,邊聽音樂邊跳一段。
3.出示節奏卡,引導幼兒有節奏的跳。
師(邊出示節奏卡邊說):我們現在這樣跳,按節奏一拍跳一下,大家試試看。
4.1)請幼兒3個人組成一組,手牽手聽音樂來跳。
2)改變節奏型,老師唱歌,孩子拍手。
3)聽旋律,孩子牽手跳。
5.分組跳,一組幼兒在前面表演跳,剩余的孩子和老師一起唱。
三.在充分傾聽熟悉旋律的基礎上,學唱歌曲
1.集體唱
教師:現在老師來播放音樂,我們一起跟著旋律來唱一次。
2.分角色唱。老師扮演媽媽,幼兒扮演孩子,再交換
師:那我們唱的時候,把猴子開心、摔了一跤很痛和媽媽生氣的樣子表現出來是不是會更好聽呢?一起試試看。
3.觀看視頻跟唱。
4.表演唱
師:面向老師一起來唱一次。
四.五、感受第四段歌曲的氛圍,并滲透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