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指向上級機關匯報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工作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問題的報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報告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報告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資本論閱讀報告篇一
比如,關于“錢生錢”這一經濟現象,例如股票投資或者銀行存款等經濟行為,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在西方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它把這一現象歸納為“貨幣的時間效應”或“貨幣的時間價值”這一經濟學概念。它表現為貨幣經歷一定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所增加的價值。貨幣的時間價值主要取決于消費者的流動性偏好、邊際效用、消費傾向等因素。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途徑。”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者所耗費的勞動力決定,而貨幣則是商品的一種價格標準,同時也執行的價值尺度的職能,是價值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貨幣是不能自我增值的。
顯而易見,兩種理論在這一經濟學概念的解釋上起了沖突。在西方經濟學中,貨幣有自我增值的屬性;而政治經濟學否定了這一概念。該如何解釋這兩種思維的沖突呢。在對《資本論》的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中,我發現它對西方經濟學的很多問題早已埋下了伏筆。即使這一經濟學概念的出現遠遠晚于《資本論》的形成,但它依然可以對這一新生事物進行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解釋。當然,這需要推導和歸納。
在政治經濟學的框架下,既然貨幣是勞動所創造出的商品的價值尺度與價格標準,當然不能自我增值。但資本的運動可以創造新的價值,而貨幣可以被轉化為資本來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后,新的商品便產生了。商品被售賣后,實現價值和價格增值。誠然,由于沒有新的勞動,資本購買與商品售賣不會產生新的價值,只有當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結合時才會產生新的價值,因此貨幣的時間價值是由勞動者的勞動所創造出的。換句話說,貨幣的時間價值就是這種資本運動中的增值額。此時,炒股的股利或者存款的利息就成為了勞動者剩余價值的一部分,這部分剩余價值將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分配,貨幣所有者將貨幣作為資本投入,也會獲得應有的報酬。
所以,貨幣時間價值,在政治經濟學的解釋中,實質上是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一部分增值額的轉化形式,是勞動者的勞動所創造的。對于貨幣所有者來說,它表現為讓渡貨幣使用權應得到的報酬。對于貨幣資本的使用者來說,它表現為使用貨幣而必須支付給貨幣所有者的成本。
因此,我們可以分析出兩種理論沖突的原因所在。西方經濟學未能解釋勞動與價值的關系,“錢生錢”只是一種忽視了勞動的片面性描述。真正對它的完整性描述應是“勞動生錢,錢換勞動,勞動再生錢”。而錢的擁有者也就是資本擁有者,則享受了這一勞動成果,換句話說也是剝奪了其他勞動者的剩余價值。當然,根據分配規則的不同,資本擁有者也有可能在分配中損失原有的資本,在現實層面會表現為虧損,但其虧損的價值只是被重新分配給了其他人,在整個市場還是表現為價值總量的提升。這種價值總量的提升也具有時效性,這種提升在市場中的表現通常是滯后的。這也解釋了在社會不斷創造價值的過程中,股市的暴跌與經濟衰退,只是在短期內微觀效應內表現為了社會價值量的減少,是一種經濟周期的現象而已,如果把經濟的波動周期完全包含在內,股市的漲跌,經濟的衰退與活躍,在周期內都會表現為社會總價值量的增加。
這都是在《資本論》中沒有涉及到的問題。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馬克思根本無法接觸或者預測這些經濟活動的發展,因此它的理論在當今必然是過時的。但我們不能對它失去信心,一部分過時并不能說明完全過時,沒有任何一本書或者是思想是一成不變的真理,我們都要對其進行新的探索和解讀。遺憾的是,無論是在國內或者國際上,在大學教育中,學校更重視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解釋,雖然西方經濟學較《資本論》在時代上更領先,但理論的正確與否與時間毫無關系,如果能對《資本論》進行新的解釋與發展,那么這本著作便永垂不朽。
當然,《資本論》因其時代背景,有些理論已經過時,但它開創的勞動價值論學派,在西方經濟學大行其道的今天,依然可以作為解釋經濟學現象的理論藍本。只不過需要我們對它進行新時代的解讀與升華,在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基礎上,不斷創造出新的思想與論點。我相信,勞動價值論在新時代并未過時,只是囿于時代局限,它缺少后人的進一步探索與解釋。經濟學者大多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對它舊有過時的理論進行批判,忽略了它的理論基礎;而政治學與哲學家缺少經濟學的知識,難以在當下對其進行經濟學角度的理論創新。希望我在未來的學習科研生活中,結合我自身的經濟學專業知識與政治學哲學的理論知識,對《資本論》在新時代進行更新更有效的解讀。
資本論閱讀報告篇二
第一篇??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資本流通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資本家在市場上將他的貨幣轉化為商品,即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第二階段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活動,即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結合產生新的商品(剩余價值在此階段產生)。第三階段是資本家將新生產出來的商品在市場上換回更多的貨幣。
?有一些部門生產出來的并不是物質商品,比如交通運輸業。交通運輸業出售的東西就是流通本身,它的價值同樣等于提供交通運輸服務的生產要素價值與運輸工人產生的剩余價值之和。如果運輸是服務于商品生產過程的,這些價值則轉移到所運輸的商品中去繼續流通,如果運輸是服務于個人消費(比如旅游)的,則該價值就和消費一同消失。
?資本的循環中,每一階段都是以前一階段為前提的,而每一階段又是前一階段的前提。從總體的角度來看,社會總資本中的各個組成部分是同時分別處在資本循環的不同階段的,這樣就實現了社會總資本循環的連續性。“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不僅包含階級關系,包含著建立在勞動作為雇傭勞動而存在的基礎上的一定社會性質。它是一種運動,是一個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循環過程”。
?資本的流通中會產生費用,這種費用分為兩種。一種是社會需要之外產生的費用,例如貨物積壓造成的儲備費用,資本記賬的會計費用等;另一種是產品本身性質決定的流通中必須支付的物質資料和勞動力,例如商品被運輸到市場上售賣所產生的費用。前一種是不計入商品價值的,后一種要計入商品的價值。
第二篇資本周轉
?資本的循環是不斷重復發生的,把循環看成是周期性的過程,就是資本的周轉。
?一部分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價值是一點一點的轉移到產品中去的。在完全被消耗之前,它在參與產出產品的同時,它還以自身獨立的形式保留了一部分價值。(如機器)用于購買這部分生產資料的資本被稱為不變資本。
?另一部分生產資料,例如原材料、煤炭等,在生產過程中其價值是完全轉移到產品中去的,必須不斷的更新才能維持生產。同樣的,在資本使用勞動力期間,勞動力作為價值源泉再生產出了超出其本身的價值,從資本的角度來看,它預付給勞動力的部分全部(并且超額)的體現在了商品中,同時,勞動力也必須不斷的購買和更新(不論是重新雇傭工人還是按周期性的發放工資)。因此,投入這兩個部分的資本被稱為流動資本。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是按照不同的周期周轉的,同一固定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也是按照不同的周期周轉的。但是從價值角度來看,這些不同的周轉周期在質上的區別消失了,因此我們可以算出一個流動資本的平均周轉周期,并把這期間固定資本周轉的價值計入其中,成為該資本的周轉周期。
?資本的周轉期間由產品的生產期間、勞動期間、商品的流通期間共同影響。對于單個資本來說,在剩余價值率一定的情況下,周轉期間越短,榨取同樣剩余價值所需要的預付的資本就越少,資本的年化剩余價值率就越高。從社會角度看,周轉期間較短的產業的工人在使用資本家預付給他們的貨幣購買生活資料時(從社會中取走產品時),能夠更快的以自身生產的產品投入社會作為補償,而周轉期間較長的產業工人這樣做時,相當于只從社會中取走了產品而暫時未投入等價的產品,宏觀上看,這為資本主義社會運行的紊亂創造了條件。在計劃經濟中,這種紊亂可以通過事先的調節和計劃來避免,而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紊亂只有在發生之后才能夠滯后的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