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對所經歷的事物的理解和領悟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一種反思和總結。通過記錄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借鑒他人的經驗,規劃自己的未來,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古代知識心得體會篇一
古代的知識充斥著智慧和文明,蘊含著豐富的人類智慧。通過深入學習和研究古代知識,我有許多心得和體會。首先,古代知識重視修身養性,強調道德倫理的修養。其次,古代知識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重視實際應用。再次,古代知識強調思辨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推理和探索解決問題。最后,古代知識鼓勵個人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能力。
古代知識強調修身養性,強調道德倫理的修養,這對于當代人們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古代哲學家們強調個人修養和道德品質的培養,認為只有通過自身的修養和道德力量,才能為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在今天,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和社交方式的多樣化,道德倫理在社會問題的解決中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可以從古代知識中學習到如何培養道德品質和公德心,以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
古代知識重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強調實際應用。古代中國的科技和工藝水平在某些方面達到了令世人嘆為觀止的高度,其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實際應用來驗證理論,并進行反思與改進,使得古代科技得以發展和進步。這一點對于今天的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的發展來說,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古代知識注重思辨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推理和探索解決問題。古代哲學家提出了許多充滿智慧和深刻思考的問題,通過邏輯推理和辯證法的思維方式,來探索問題的本質和解決方法。這些思辨方法對于培養人們的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創造力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代,我們也面臨著許多復雜的問題和挑戰,通過學習古代的思辨方法和思維模式,可以更好地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復雜情況。
古代知識鼓勵個人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能力。古代學者們主張個人的獨立思考和批判能力,鼓勵人們不拘泥于傳統觀念,勇于創新和突破。這對于培養人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成果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該學會獨立思考,對于各種觀點和問題保持審慎和懷疑的態度,勇于質疑和探索新的知識領域。
通過對古代知識的學習與研究,我深刻體會到古代知識的重要性和價值。古代知識不僅是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今天生活和工作的指導。我相信,通過深入學習和探索古代知識,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智慧的寶庫,進一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古代知識心得體會篇二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故此在家庭里面尊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于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孟子說:“養老尊賢,俊杰在位,則有慶”(注:《孟子·告子下》)。“慶”就是賞賜。古代這種傳統禮儀,對于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系,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著重要作用。
說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說教上,也并不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規矩和養老的禮制。《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注:《禮記·祭義》)。就是說,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對于同長者說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確的要求。如《養蒙便讀》說:“侍于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注:《養蒙便讀·言語》)。《弟子規》又說:“低不聞,卻非宜”。總之,上至君王貴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重要標志。任何形態的社會,都需要尊敬老人。不僅因為老人閱歷深,見聞廣,經驗多,勞動時間長,對社會貢獻大,理應受到尊敬;同時,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青年人的體貼、照顧和幫助。作為一個有禮貌的現代青年,對長者和老人,應該做到:路遇主動謙讓,乘車主動讓座,在商店、戲院等公共場所,應盡量考慮到為老人創造方便條件。
關于敬賢,三國時候有個典故,叫“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能,要請他幫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答應。從此,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發揮,為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平時不敬賢,到了緊急關頭,賢才就不會為國分憂。不是賢才不為國家著想,而是國家緩賢忘士,如此“而能經其國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親士》)。今天我們提倡發揚古代“敬賢之禮”,須賦予現代新人才觀的內容,就是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當今社會,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種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大至國家民族,小到公司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都必須擁有強大的人才隊伍。只有從思想觀念到具體行動上尊重、愛護人才,使全社會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形成足夠強大的人才隊伍,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在古代,婚、喪和節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定得格外詳盡而周密,從服飾、器皿到規格、程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具體的規定。今天,我們要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禮儀文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貴在適宜。即如二程所主張:“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注:《二程集》程氏外書卷六)。可見,儀式的規模在于得當,適當的文飾是必要的,但文飾過當就會造成奢侈浪費,偏離禮規的要求;而過于吝嗇,妨礙到儀式的實行也是不得體的。古人這種見解非常精辟,對我們今天舉行各種儀式具有指導作用。
在當今的社會活動中,舉行各種儀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開張、兒女婚嫁,各種節慶活動,都有不同的儀式。我們要把握好各種儀式的規模,就必須掌握好適度的原則,要使必要的儀矩同現代文明相結合,相關的活動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華而不實。我們尤其要反對那種借婚喪慶典之機,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現象;反對那種認為儀式越隆重越好,越豪華越合乎禮規的做法。如:當今不少新婚夫妻為使婚禮夠排場,擺闊氣,互相攀比,搞到債臺高筑,造成巨大浪費。甚至有些領導干部不顧影響,為子女以權謀私,收受大宗賀禮,助長奢靡之風。這既不符合我們優良傳統,又不符合我們的國情、民情。
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注重文明禮貌。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據以促進人際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范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梁。它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序,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其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經驗之淡,無論過去和在,都給人以啟迪,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1)與人為善:
與人相處,為善當先。而這個“善”,應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禮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注:《禮記·曲禮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熱情,而內心虛偽,或是僅僅內心尊敬,而毫無表情,都是不夠的。應該表里一致,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摩擦,進而互敬互愛,友好相處。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如果只對上層人士獻其禮敬,以財勢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實是小人所為。《論語·子罕》載:孔子看見穿喪服、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相見時,即使這些人年輕,孔子必定站起來。行過別人面前時,一定快步走過,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體諒別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強人所難。不苛求別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強求別人接受不喜歡的東西。古人說:“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論語·顏淵》)”,就是這個意思。在與人交往中,幽默與善意的玩笑往往給人帶來輕松愉快,但決不可戲弄取樂。如果拿別人姓名為笑料,或給人起不雅的綽號,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時顏之推就曾對此種不敬氣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戲。或相指名為豚犢者,有識旁觀,猶欲掩耳,況當之者乎”。
(2)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是禮貌待人的一條重要準則。就是說,接受別人的好意,必須報以同樣的禮敬。這樣,人際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種良性循環中持續下去。因此,《禮記》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注:《禮記·曲禮上》)。對于受恩者來說,應該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在古人眼中,沒有比忘恩負義更傷仁德。孔子說:“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注:《禮記·表記》)。可見,“以德報德”,有恩必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養。當然,往來之禮,也該適度。送禮的本意,在于表達敬意答射之意,所謂禮輕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莊子·山木》篇說所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一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于進德修業。古代思想家曾經拿禽獸的皮毛與人的儀表儀態相比較,禽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是不成為人了。古人對儀表的要求,不免過于繁瑣。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面。
(1)衣著容貌:
《弟子規》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些規范,對現代人來說,仍是必要的。帽正紐結,鞋襪緊切,是儀表類觀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整,鞋襪不正,往往會使人產生反感甚至惡心,有誰會親近這樣的人呢。當然,衣著打扮,必須適合自己的職業、年齡、生理特征、相處的環境和交往對象的生活習俗,進行得體大方的選擇。濃妝艷抹,矯揉造作,只會適得其反。
(2)行為舉止:
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注:《論語·學而》)。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注:《論語·顏淵》),處處合乎禮儀規范。
(3)言語辭令:
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的一面鏡子。古人所謂“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注:《易·乾文》)。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論語·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說,上天生人,于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面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當然古人并是要求人們少言少語,而是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論語·衛靈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古代知識心得體會篇三
古代知識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石,它們承載著前輩們的智慧和經驗。通過學習古代知識,我深刻地體會到其珍貴之處,并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心得體會。
首先,古代知識教會了我謙虛。在古代,知識傳承主要通過師徒制度,學生需要師傅教育引導。古代的學者們追求博學多才,他們摒棄了自負和浮夸之態,虛心去學習、研究各個領域的知識。這種謙虛的品質使他們走上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沿。也正是正因為這一點,我學到了謙虛的重要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時刻保持一顆謙遜的心態,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和批評。我發現,謙虛使我能夠更加包容他人,同時也能夠不斷完善自己。
其次,古代知識教會了我堅持不懈的精神。古代的學者們經歷了許多的艱辛努力,才獲得了這些寶貴的知識。他們對知識的追求從不懈怠,他們勇于攻堅克難,在困難面前毫不退縮。古代知識的傳承者們經歷了多年的苦讀,甚至是一生的奮斗,他們的堅持精神無疑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正是因為有了這份堅持不懈的精神,我才能夠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不退縮,保持前行。
第三,古代知識教會了我深思熟慮的能力。古人在研究和探究知識的時候,他們經過長時間的閱讀、思考和實踐,得出的結論往往是經得起推敲的。古代知識中包含著前人的思辨和智慧,這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教會了我在做決策時要深思熟慮。古人的知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反復思考和實踐得到的。只有經過充分的思考和實踐,才能夠獲得真知。
第四,古代知識教會了我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古代,知識的傳播主要依靠口口相傳,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學會獨立思考和判斷。古人并不是盲目奉行他人的觀點,而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問題。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古人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發現。我深受其啟發,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了獨立思考的習慣。我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本質和關聯因素。這樣的能力使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
最后,古代知識教會了我融會貫通的能力。古代的學者們追求的是博學多才,他們對不同領域的知識都有著深入的了解。他們能夠將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獨特思想。這種融會貫通的能力使他們能夠迎接各種復雜的情況,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通過學習古代知識,我也明白了要培養這種融會貫通的能力的重要性。我開始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同時注重學習如何將不同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系統的思維。這種能力的培養使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決問題。
總之,通過學習古代知識,我體會到了其珍貴之處,并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心得體會。謙虛、堅持不懈、深思熟慮、獨立思考和融會貫通的能力都是我從古代知識中學到的寶貴財富,它們將伴隨我一生,并指引我在學習和生活中走向更加寬廣、輝煌的未來。
古代知識心得體會篇四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時期,我國古代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并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中國的禮樂文明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古代的“禮”和“樂”起源于遠古的原始崇拜。《禮記·禮運》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其貢獻的禮品、擊土鼓而作樂,便是最早的禮樂儀式。到了傳說中的五帝時期,雖然帝王的領袖地位和遞相禪讓產生了“禮”的意識,但是禮的制度還未產生。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為家,各親其親”,于是“大人世及以為禮”,“禮義以為紀”,禮儀制度才逐漸建立起來。夏禮因文字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難知其詳。商禮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發現,以及《史記·殷本紀》有較多的記載,則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禮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漸完備和成熟起來。“樂”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產生,《莊子·天下》說:“黃帝有《咸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到了周代,“樂”的內容不斷豐富,形成了相應的制度,當時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的記載,周樂有數十種之多。周代還設有專門的機構“春官”規范和管理樂舞,并在春官下設大司樂授“樂”,教國子“樂德”、“樂語”和“樂舞”(《周禮·春官》)。
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備起來的,因為這時不僅形成了系統的禮樂制度,而且賦予禮樂以豐富的人文內涵。周代形成的冠、婚、喪、祭、朝、聘、鄉、射以及職官制度等禮儀、禮制和禮義,主要保存于流傳至今的儒家經典《儀禮》、《周禮》、《禮記》等三禮之中。周代盛行的“六代之樂”及樂德、樂語、樂舞等內容本記于《樂經》,然《樂經》“失于秦火”;好在“禮樂相須以為用”,不少樂制的內容可以在“三禮”中的禮儀制度中看到,而專述樂義的《樂記》也保存在《禮記》之中。另外,古代的“樂”是歌樂舞三位一體的,按照楊向奎先生的考證,周樂的歌詞部分可以在《詩經》中找到,如《周頌》。
《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左傳》文公十八年記:“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在禮樂文明形成的過程中,周公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制禮作樂,不僅將遠古至殷商的禮樂加以改造和發展,形成系統化的典章制度和行為規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倫理的深刻內涵。孔子是發展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他的貢獻一是繼承、推廣和宣揚禮樂文明,整理、傳播了記載古代禮樂文明的儒家經典“六經”。二是他以禮樂為解說對象,著力彰顯禮樂文明的精義,強調禮樂文明的人倫教化和治世功能。
禮樂的表達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薦獻、進退揖讓;黃鐘大呂、干戚羽旄是禮樂之美,但是欣賞盛美的儀式并不只是為了滿足耳目之歡,更重要的是要體會禮樂文明引領人向善的本義。孔子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禮記·樂記》說:“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這些論述旨在說明,禮樂文明美的形式是為了表達善的內容,而其中美是次要的,善才是主要的。孔子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在這里,他就是把仁愛作為禮樂引領人向善的一個目標提出來的。因此,認識禮樂文明,重要的在于把握其中的要義。
禮樂文明中“禮”的要義有數端。其一,“禮”是人性的基礎。《禮記·曲禮》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把“禮”作為區別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標準,所以“禮”是人類文明社會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二,“禮”的重要作用在于規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禮使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謙讓;使人區別事物或行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該做和不該做的。“禮”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和正義。其三,“禮”也是一種道德規范,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因此,禮樂文明更強調通過禮教,使社會規則內化為人的內心尺度。其四,通過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既強調了“和為貴”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單純為和而和,不能是無原則的和,這個原則就是守禮。在彼此遵守社會秩序的情況下達到和諧,才是最美的境界。
禮樂文明中“樂”的要義也有數端。其一,“樂”的社會作用重在和諧精神。《禮記·樂記》曰:“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樂”是協調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相處。其二,“樂”注重有秩序的協調。《樂記》說:“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徴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種人物,說明要有序協調,才能奏出和諧之樂。其三,“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樂記》曰:“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孝經》也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即樂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樂安寧,生命長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們要聽雅樂,遠淫音。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秩序也。”(《禮記·樂記》)秩序與和諧是禮樂文明的主旨。《樂記》說:“樂者為同,禮者為異。”是說樂的作用在于協調上下,禮的作用在于區別次序。然而,禮和樂雖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卻是相輔相成的。在遠古傳統中,“禮”即人文,是涵蓋一切,包括“樂”在內的。到了周代,禮、樂雖各有制度,但是“樂”畢竟仍是禮制的一個方面,“樂”的“和”也是為實現“禮”而輔助、服從于“禮”的。《樂記》說人受外物的引誘會喪失天性,產生貪婪、殘暴、欺詐等邪念,于是先王制禮樂,用以調節人心。“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就是用“樂”之“和”,彌合“禮”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將“禮”、“樂”相提并論,就是因二者之結合,能起到平衡與調和的作用。
先秦禮樂文明經歷代沿革,具體內容有變而主旨不變。摒棄舊禮中的貴賤之分,汲取禮樂文明的秩序、和諧理念,對于中國,對于世界,都具有現實意義。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禮樂文明的主旨具有值得開掘吸取的價值。禮樂文明的秩序與和諧理念,既有內在的源于自覺意識的道德規范,又有外在的帶有約束性的行為規范。用一定的禮儀形式來調節人們的行為方式,可以加強社會的親和力,并對人的社會化施予積極影響。禮樂內在的道德修養,可以達到人性的平衡、升華,生發“禮尚往來”、以“誠”相待、以“信”相許、以“義”相重的情操,從而實現主體與外界的和諧,群體的和諧,社會的和諧。
改革開放的中國正敞開胸懷,面向世界,與各國人民一道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努力。禮樂文明的秩序、和諧理念,無疑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實現各國人民建設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追求。
古代知識心得體會篇五
保持頭發清潔,修飾得體,發型與本人自身條件、身份和工作性質相適宜。男士應每天修面剃須。女士化妝要簡約、清麗、素雅,避免過量使用芳香型化妝品,避免當眾化妝或補妝。表情自然從容,目光專注、穩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潔,在正式的場合忌有長指甲。
2、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場合不應將手插在褲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識的小動作。女性站立時雙腿要基本并攏,腳位應與服裝相適應。穿緊身短裙時,腳跟靠近,腳尖分開呈“v”狀或“y”狀;穿禮服或者旗袍時,可雙腳微分。
3、坐姿
入座時動作應輕而緩,輕松自然。不可隨意拖拉椅凳,從椅子的左側入座,沉著安靜地坐下。女士著裙裝入座時,應將裙子后片攏一下,并膝或雙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雙手放在膝蓋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雙腿(一般不要超過肩寬),雙手自然放在膝蓋或椅子扶手上。
離座時,應請身份高者先離開。離座時動作輕級,不發出聲響,從座位的左側離開,站好再走,保持體態輕盈、穩重。
4、走姿
行走時應抬頭,身份重心稍前傾,挺胸收腹,上體正直,雙肩放松,兩臂自然前后擺動,腳步輕而穩,目光自然,不東張西望。
遵守行路規則,行人之間互相禮讓。三人并行,老人、婦幼走在中間。男女一起走時,男士一般走在外側。走路時避免吃東西或抽煙。遇到熟人應主動打招呼或問候,若需交談,應靠路邊站立,不要防礙交通。
5、服飾
服飾是一種文化,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精神面貌和物質文明發展的程度;著裝是一門藝術,正確得體的著裝,能體現個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公務場合著裝要端莊大方;參加宴會、舞會等應酬交際著應突出時尚個性;休閑場合穿著舒適自然。全身衣著顏色一般不超地三種。
古代知識心得體會篇六
(一)題材
2、邊塞詩:反映邊塞戰爭生活的艱苦和軍旅生活的種種體驗,以及征人、思婦的離愁別緒;抒發為國立功的豪情壯志和不滿現實的情緒;描寫邊塞風光、異域風情。邊塞詩的主要藝術特點是:格調雄渾豪放、慷慨悲涼,境界闊大、雄奇壯美。邊塞詩的佳作以樂府歌行和五、七言絕句居多。
3、送別詩:這也是最早出現、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主要抒寫離情別恨,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表達深情厚誼,或用以抒發別離之愁。因為送別常與登山臨水相聯系,故又稱“山水送別詩”。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別董大二首》(高適)等。
4、思鄉懷人詩:思念故園、親人、朋友,有一類詩作抒寫詩人的相思離別之苦和羈旅惆悵之思,不直抒胸臆,傾訴衷情,而是落筆對方,通過側面描寫來烘托詩人的苦恨離情,品讀這類詩作,常常給人以曲折有致,情韻悠長之感。王維《九月九憶山東兄弟》抒寫作客他鄉的思家念親之情。“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前兩句直抒胸臆,以漂泊異鄉的孤獨落寞來反襯佳節思親的焦灼、深摯。不經迂回,直奔題旨,形成高潮,出現警句。再如杜甫的《月夜》。
5、羈旅詩:通常表現客居他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這些感情是人類亙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鳴。
6、愛情詩:這是以愛情(包括悼亡)為題材的詩,也稱“情歌”、“閨怨詩”。愛情詩自《詩經》起,源遠流長,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離別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牽牛星》、《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鵲橋仙》(“纖云弄巧”秦觀)等等。
7、哲理詩:這是一種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有的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琴詩》,朱熹的《觀書有感》等。此外,有些詩雖不是哲理詩,但其中有的詩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等),也應注意。
8、諷喻詩:這是以嘲諷或勸喻手法,揭露社會黑暗、世態炎涼,表達人民或正人直士呼聲的詩歌,亦稱“諷喻詩”,有時也稱“政治諷刺詩”。諷刺詩同樣源遠流長,自《詩經》起直到現代從未消失。如《碩鼠》、《伐檀》、《蜂》(唐?羅隱)、《題臨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譏貪小利者”元代無名氏)等等。
9、詠物詩。這是借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擬是其常用手法。這類詩先秦兩漢已出現,唐以后佳作漸多。如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李白的《白鷺》、杜甫的《歸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于謙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10、詠史懷古詩:它直接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歌詠的題材,“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借助詩歌抒發歷史興亡之感、托古諷今、托古寄慨、評說歷史事件和人物。如詩歌:《蜀相》、《華清宮絕句》、《題烏江亭》;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念奴嬌?赤壁懷古》。.詠史詩的內容:1)對人或歷史表達緬懷之情,或追慕古賢、渴望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2)通過仰慕憑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現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苦悶。3)對昔盛今衰的感嘆,詠古實為傷今,諷喻社會現實。
11、詠懷詩。詠懷詩以吟詠個人抱負,反映或諷刺社會為題材的詩歌,比興、象征、聯想等是其主要手法。詠懷詩也源自《詩經》,是古詩中最重要的詩歌之一。如屈原的《離騷》、《涉江》、李白的《行路難》、《將進酒》、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蘇軾的《定**?沙湖道中遇》,陸游的《書憤》等等,都是令人感動的詠懷名作。
(二)體裁
詩 體裁(形式)上分:古體詩、近體詩(八句為律詩、四句為絕句)。
2、按照風格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蕩。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古代知識心得體會篇七
清初,后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也可作家常打扮。它是用本人頭發梳成,因為這種發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后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兩把頭
清中期,梳頭時,先固定頭座,再放上發架(有木制的,也有鐵絲擰成的,形似橫著的眼鏡架 ),把頭發分成左右兩把,交叉綰在發架上。中間橫插一長扁方(插在發架的兩個孔內),然后用針把發稍和碎發固定牢。兩把頭后面的耳邊的垂發,梳成扁平狀,末端用發帶束起,微微上翹,形似燕尾。
架子頭
架子頭發式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因在髻中襯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稱“架子頭”。這種“架子頭”是滿族婦女出席隆重場合時的盛裝,摘下鈿子,便是平時的打扮。
但戴架子的抓髻式發式是用本人的頭發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飾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幾朵鮮花、絨花等分量較輕的裝飾性物品戴,限制了頭飾的大量使用。
古代知識心得體會篇八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是古代婦女插于鬢發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發髻的作用。一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
月紋步搖
流蘇步搖
左:鍍金點翠鳥架步搖 右:金鑲玉步搖
清代鑲玉蝶戀花玉步搖 清代銀鍍金點翠壽字穿珠步搖
左:金器鹿首步搖冠 右:花樹狀步搖冠
鈿是把金屬寶石等鑲嵌在器物上作裝飾:寶鈿、螺鈿、金鈿、翠鈿。古代一種嵌金花的首飾。
古代知識心得體會篇九
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因為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古往今來與馬有關的詞句和詞語比較多。
先秦·屈原《離騷》——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漢·佚名《孔雀東南飛》——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
魏晉·曹植《白馬篇》——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唐·李白《將進酒·君不見》——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元朝·關漢卿《正宮·白鶴子》——花邊停駿馬,柳外纜輕舟。
明朝·徐渭《賦得風入四蹄輕四首·駿馬四蹄風》——駿馬四蹄風,形容有杜公
各朝各代都有關于馬的詩詞和文章,與馬有關的詞語更是數不勝數,比如馬到成功、天馬行空、心猿意馬、走馬觀花、老馬識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