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與他人分享,啟發他人的思考。以下是小編挑選的一些讀后感佳作,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思路和參考。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一
寓言有良多種,譬如《拉鎖封寓言》、《克拉姆林寓言》等。我今天看的這本書就叫做《中國古代寓言精選》。
這本書中聚集了古代的一些寓言精髓。寓言的意義就在于每個寄意,寄意就是每個寓言告訴讀者的事理。我每讀完一個寓言故事,都會細細品味它的寄意,所以讀完這本書后,我就懂得了許很多多的人生大事理。
雖然說這是寓言“精髓”,可是這本書中每個寓言都很是具體。有的.寓言家喻戶曉,有的卻無人知曉。
這本書不像其他寓言書,他的故過后面并沒有直接寫明寄意,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慢慢品味,如許就可以使讀者的理解更加深一層。使事理刻進心中。
這一個個故事充分地表現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我想,這些故事一定是老百姓們一傳十,十傳百才創造出來的吧!這每個故事都體現了中國的氣概。是什么讓這些民間寓言流傳至今的呢?是——智慧。
看了這書,我覺得古代的老百姓真厲害啊!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二
相傳上古大禹年間,大禹大分天下為九州。當時便于官員的管轄,劃分地界大多采取以山之行、川之向為劃分的標準。而為了盡可能多的拓展自己治下地域的面積,各主事官員也是借助仙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各自較著勁,由此演繹了一幕幕膾炙人口、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新昌鄉西嶺腳村仙人橋的故事便是眾多故事中顯為奪目的一例。
故事是這樣拉開帷幕的:話說,古時在劃分常山縣與毗鄰淳安縣的縣界時,土地爺與當地仙人就劃分標準發生了分歧。土地爺主張以山高為界,以山的高處為界(即現新橋鄉塘關村上界牌自然村),仙人則力主應按水流為界。兩人你來我往,從晨曦微露到繁星閃爍,爭得面紅耳赤,仍然誰也說服不了誰,兩人各執一詞。于是兩人商定來日再定。
仙人駕鶴而歸,途中暗忖,“土地爺一意孤行,要按山高為界,與自己所執意見相距甚遠,如此相持不下,莫說明日,就算三年五載也未必解決,”眼見快到家門,突然他心生一計,不覺暗自發笑……于是仙人按下云頭,來到位于淳安縣內的白馬鄉朱沙河處,連夜搬運石頭至常山縣內的新昌鄉西嶺腳以東(現仙人橋橋址處),開始了造山運動。
話說土地爺,自已覺得仙人十拿九穩會依自己主見,便心生暢快披星戴月的往土地廟趕,途中突覺眼皮跳得厲害,不覺憂從心生,暗思莫非仙人會違背意愿與己不利?想到此處于是撥轉腳步向前趨行。土地爺趕到朱沙河附近,四處探訪。從一村婦口中聽聞一怪事。村婦言:“剛才曾見一人大半夜在河東側趕一群鴨子,當時覺得很奇怪……”
土地爺聽后,心中明白,卻也是一籌莫展,奈何不得。頓時眉頭緊鎖,不時突覺靈光一現,計從心來。土地爺心想:“你暗渡陳倉,施請君入甕之計;我來個將計就計,讓你前功盡棄”。古時,土地爺掌管天亮時辰。
這時,土地爺來到河東側,果然發現了仙人在搬運石頭,便等待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眼見朦朧處一山的雛形漸成,土地爺掐準時機,提前一個時辰天亮,而天亮后,仙人已無法指揮河中石頭來造山,而所壘之山卻仍未成型,并且中間缺了一大口子。面對土地爺,仙人羞愧難當,為彌補所犯錯誤,便在缺口處用木頭搭成一橋,以便當地百姓往來通行。此后此橋便稱為仙人橋。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三
讀了《寓言故事》這本書后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內心深受感觸。
讀著這些故事,道理一個一個鉆進了我的腦海里。其中有很多道理讓我刻骨銘心。比如:烏鴉和狐貍這則故事告訴我不能輕易地相信別人,不然會讓別人給騙了。狐貍和山羊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不能聽信他人的話,如果聽信他人的話,下場就會和那只羊一樣,在井里出不來。一直困在里面,而狐貍踩在它的背上跳了出來。
比如說:有時候謊言會被有警惕的人識破。像狐貍、公雞和狗結為好朋友,晚上它們睡在一起。天快要亮了,公雞就起來,打開明亮的嗓子叫醒勤勞的人們該起來干活了。這時,一只狐貍出來尋找食物經過這里,發現有一只公雞。狐貍便對公雞說讓他下來欣賞一下他的嗓子,聰明的公雞發現了狐貍的陰謀,便說讓它去問一下屋子里的狗可不可以開一下門。于是,狐貍就進門,就被狗撕成了碎片。
還有嬋和狐貍的故事也告訴我們要對他人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在這則故事中,狐貍被聰明的嬋給耍了。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講自己無能為力,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這則故事是狐貍和葡萄。故事中狐貍看見了葡萄饞得直流口水,想去摘葡萄吃,可是想盡了辦法但怎么也摘不到葡萄,便失望地走了,走時嘴里卻說著只怪時機還沒有成熟而已。
讀《寓言故事》的收獲可真大呀!下次我一定要多讀一些其它的書,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
【一】古時候,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里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鐘”。......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四
在課堂上,我學會了兩則寓言,它給我的感悟很大,也成為了我的指明燈。
其中1篇是《白兔和月亮》,我明白了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出得失之患,擁有了不一定幸福,有時放棄也是智慧。其實,做財富的主人有可能會成為財富的奴隸。人類慧心已泯總以為擁有就是幸福,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有放棄即得利益的。
還有一則故事,也讓我感受深刻—《落難王子》:因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會迫使你正視和迎戰災難,不讓自己被災難打敗。認識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難的,世上也沒有不可忍受的苦難,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我想起了落難王子從前聽到的悲慘的故事時,希望厄運不要到他頭上,但是,厄運總會到的.。當他承受了厄運時,他有了對人生的感悟!
每個人都要承受厄運,而且每個人都承受的了,就像王子所說的:“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我希望每個人都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勇敢面對厄運!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五
我喜歡課外書,最喜歡看《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書中每一個寓言故事看似很普通,但卻都隱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
書中我最記憶猶深的寓言故事是《守株待兔》,故事的原文是: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登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偶然發生的,我們不能把偶然的事情當成必然要發生的事,不要抱著僥幸心里,妄想不勞而獲。雖然這些寓言都只是人們編造出來的,但卻又讓人覺的無比真實,從中的道理十分耐人尋味。
讀完這本書后,更讓我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
文檔為doc格式。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六
今天,我讀完了老師向我們介紹的四本書中的一本書—《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做人應該怎樣做。這本書中雖然都是一些古代的寓言故事,但是后面的話卻是句句有理。
這本書中的故事很多。例如:葉公好龍、刻舟求劍、狐假虎威等等、井底之蛙。
這本書交給我們的道理很多:刻舟求劍的道理是:不要老是停留在一個地方思考,要學會換位思考。
井底之蛙的道理是:井底的青蛙目光短淺,要學會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
我看完書時就想:我以后一定不能想井底下的青蛙一想,目光短淺,我要做一個目光長遠的人。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七
中國古代寓言是一本從古代事例告訴了我們一個個做人的道理的書,書中的情節有趣,一個個的事例告訴我們一個個的道理。
比如《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講的是東郭先生是個有愛心的人,狼被獵人追趕,向東郭先生求救。東郭先生救了狼,但狼想把東郭先生吃了,一位農夫走過來,想了個辦法救了東郭先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相信惡人的話,因為不管他們說得多么好聽,都是欺騙,好讓你上他的圈套。
還有《賽翁失馬》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好和壞、禍和福都不是絕對的。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我還喜歡《不龜手藥》這個故事,它告訴我們,做事只要開動腦筋,克服保守思想,樹立新觀念,讓我們明白在不變的情況下,要懂得隨機應變,就能讓自己的東西發揮最大的用處。
看著這本書,我不禁聯想到我自己,如果面臨同樣的情形,我該怎樣去面對呢?
書中的故事數不勝數,一本好書不僅增長了我的見識,還教會了我生活中為人處世的道理,我要多讀書,讀像中國古代寓言這樣的好書。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八
“這人可真可笑!”我大笑起來。
這人?什么人?有這么可笑嗎?你一定會問,我說的可是書里的一個人啊!是哪本書?就是—《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是告訴我們許多道理的一本有趣的書。比如“拔苗助長”是告訴我們食物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違背了規律,就必然失敗。還比如“守株待兔”是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一次偶然,就等著下一次一百分之一的偶然了。再比如“狐假虎威”講的是不能借別人的威風來占領地位的。還有,“大象和小花貓”告訴我們再強大的人也有自身的弱點,再卑微的人也有閃光之處。“喜鵲和螞蟻”說的是你如果幫助了別人,別人也會幫助自己。“黔驢技窮”告訴我們,不要裝腔作勢,要切實學習過硬本領,不然遲早會被揭穿的。“螳螂捕蟬”寫的是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不計后果。“杞人憂天”告訴我們千萬不要陷于毫無根據的憂慮之中。“因小失大”告訴我們貪圖小利的人往往成為別人利用的對象而貽笑大方。“驥遇伯樂”告訴我們人要得到應有的愛護和常識。
我最喜歡的文章是“蟬的新生”,這篇文章的大意是:一只幼蟬從土洞里爬出來了,它爬上了一顆小樹,一動也不動。慢慢的,它的舊皮脫落了,一點點巨大的痛苦使它戰栗。但是它還是將舊皮脫了下來,它自由多了,大叫一聲:“知了—!”;我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它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凡事都要先經歷風雨,才能見彩虹。
我太喜歡這本書了!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九
我國古代周朝的時候,有個天子叫周穆王,他特別喜歡玩耍作樂和到處巡游。
那時,從西方一個很遠的國度,來了一個很會變戲法的人,人稱“化人”。這化人本事很高。他跳進火里卻不傷毛發,他會躍上高空站立云端,能將一座城市從東方搬到西方,還會輕松自如地穿墻進壁等等。穆王簡直將他看做是天神下凡,對他是言聽計從,照顧得很是周到。
有一天,化人邀請穆王到他那里去玩玩,穆王便拉著他的衣袖,騰空上升,到了半天云里,進到了化人住居的宮殿。這一下,穆王真是大開眼界了。這里的宮殿金碧輝煌,莊嚴燦爛,到處鑲嵌著珍珠和美玉。穆王在這里所受的款待,無論是眼睛里看的、耳中聽的,嘴里嘗的,絕非人間所有。后來,化人又請穆王另到一處,只見各種各樣美麗的光影和絢麗奪目的色彩,把眼睛都炫耀花了;又聽見各種各樣悅耳動聽的音樂,把心里都震蕩得迷亂,陶醉了。穆王被所見所聞弄得心神不定,便不敢久留,請求化人帶他回去。化人用手將穆王輕輕一推,穆王便從半空中墜落下來,猛地醒了。噢,原來穆王還好端端地坐在殿上,左右一切如故。穆王心中奇怪,便問左右的人:剛才自己到哪里去了?左右的人回說:“并沒到哪里去,只不過打了一個迷糊。這時,旁邊坐著的化人開口了:“我和王上只是去神游了一番。根本無需身體動彈哪!”這一下,穆王嘗到了神游的甜頭,不由游興大發,心想神游都如此有趣,那真正的游玩更不知有趣多少倍呢!于是,穆王心中也沒國事了,也不惦記百姓了,他一心要駕著他那八匹駿馬拉的車子,去周游天下。
說起穆王這八匹駿馬,可真是來歷不凡。它們是有名的御者造父從夸父山上得來的野馬經過馴養以后獻給穆王的。這些野馬,原是穆王的祖父定了天下后散放在夸父山的戰馬的后代子孫,在野性中還保留著祖先的英武氣概。而且,造父不僅善于駕馬,還善于養馬,這八匹駿馬都是他一手調養出來的。它們有的奔跑起來都足不踐土,有的比飛鳥還快,有的能夜行千里,有的背上生有翅膀……神奇非凡。造父把這八匹駿馬獻給穆王之后,穆王就叫人把這些馬養在東海島的龍川附近。那里有一種草,名叫“龍芻”,人們都說:“一株龍芻化為龍駒。”那些駿馬吃過之后,更是神奇無比,天下無雙了。
周穆王動身去巡游天下了。他叫造父替他駕了八匹駿馬拉的車子,帶了大幫隨從,選定了好日子,出發了。他從北方轉到西方,在陽紆山見了水神河伯;在休與山見過性情平和溫良的帝臺;在昆侖山游覽過黃帝的宮殿;在赤烏族接受了赤烏人奉獻的美女;在黑水封賞了殷勤接待他的長臂國人……最后,到了大地的西極——崦嵫山,見到了他平日思慕已久的西王母。
文檔為doc格式。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十
我有幸在寒假前夕,得到語文老師推薦專門閱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俗話說“一本好書,可以滋養人的一生”、“讀一本好書,如同交了一位高尚的朋友”。做為三年級的我,第一次讀無插圖且字體很小的厚本書,剛開始我根本不習慣,沒有耐心讀下去,更別說專心致志的讀了,我讀到三十多頁就準備放棄了!
我的舉止被細心的媽媽看到了,她溫和地開導我說:“孩子,你已經是中年級的學生了,試著去理解故事的內容和蘊含的哲理吧”,在媽媽的勸說和每天的睡前陪讀中,我漸漸地喜歡上這本書了!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本書收集了古今中外無數智者對人生精辟的總結。后來我不僅能輕松閱讀,而且還擴展了知識面,豐富了我的內心世界,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每一篇優秀的寓言故事中,都有名師導讀、精華賞析、相關評價,能幫助我理解故事的內容和寓意。我都會認真的思考其中蘊含的道理,真是發人深省、啟迪智慧的一本書啊!
讀完了這本書,更令我感到我們偉大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十一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住著三個美貌的仙子,她們玩夠了那天上的宮殿和彩云,沒有地方可玩,想找個地方玩一玩。到什么地方去呢?她們早就聽說長白山上有個天池,池水像鏡子一樣清澈透明,池周圍飛禽走獸,樹木花草樣樣都有。怎么才能從天上下來呢?三仙子三姐聰明伶俐,她用采來的白云做羽毛,用披上羽毛的胳膊當翅膀,搖身變成一只雪白的天鵝。兩個姐姐也學著她的樣兒,從天上飛下來,落在了長白山上的天池旁邊。
三個天鵝仙子下凡來,正趕巧被三個獵人看到了。這三個獵人是同胞三兄弟,老大二十歲,老二十八歲,老三十六歲。兄弟三人都能射箭,斗獸,他們整年在長白山里鉆來鉆去,靠打獵為生。
兄弟仨朝天鵝落地的地方奔去,追到天池邊上,見三只天鵝變成了三個美貌天仙,脫下衣服“撲通”,“撲通”,跳進天池水里,立時把三個兄弟驚呆了:從長這么大還沒見過這么漂亮的姑娘呢!老大說:“讓她們給咱們做媳婦該有多好啊!”老二說:“就怕人家不干。”老三小心眼最靈,他說:“咱們把她們的衣裳偷偷拿走,她們回不去天,就得留在地上。”老大、老二覺得老三說的辦法好,就一起悄悄來到天池旁邊,將三個姑娘的衣服拿走了。
三個仙子在天池里洗澡,邊洗邊玩,邊玩邊樂,等到日頭快落山了,大姐說:“咱們該回去了。”二姐、三姐說:“走吧!”可上岸一看,衣服沒有了。三個仙子急得哭了起來。正在這時候,兄弟三個走到姐妹三個跟前,老大把自己身上的獸皮衣服脫下來,披在大姐身上;老二把自己的獸皮衣服脫下來,披在二姐身上;老三把自己的獸皮衣服脫下來,披在三姐身上。
三個兄弟領著三個姐妹離開了天池,在大森林中架起干柴,燒烤鹿、牛、豬的肉。再拿出石刀把烤熟的肉切成小塊塊,請三個姐妹吃。吃完,老大扯著大姐,老二扯著二姐,老三扯著三姐,各自進了自己的小馬架子。
三個姐妹過膩了天上的生活,從來沒穿過這么暖和的獸皮衣服,沒吃過這么香的烤肉,更沒有過丈夫的恩愛。她們舍不得這人間的生活,干脆不走了。
三個姐妹在人間一年,學會了鉆火、烤肉、縫皮衣。又都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她們和丈夫相親相愛,過得很美滿。
一晃又過了兩年,一天,大姐對兩個妹妹說:“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咱們已經出來三天了,哪天給玉帝知道了,就要受到天規懲罰。趁時間不算長,快回去吧!”
兩個妹妹也覺得不回去不行了,弄不好丈夫、孩子也得受連累。三個姐妹找出了丈夫收藏起來的衣裳穿在身上,胳膊一抬,兩腳起空了。地上的三個孩子,都兩歲多一點,剛會答答話,見三只大鵝在頭頂來回飛,一齊指著著小手,說:“鵝,鵝!”
兄弟三人打獵回來,不見了妻子,只聽孩子說:“鵝,鵝飛走了!”一找衣服也沒有了。知道三個仙子回天上去了,就對孩子說:“那鵝,就是你們的娘,知道嗎?”
傳說滿族人管母親叫鵝娘。就是從這兒起始的。后來受到漢族人稱呼母親為“媽媽”的影響,叫成了“訥訥”。
兄弟三人的妻子走后,三個孩子漸漸長大了。后來這三個孩子順松花江走到與牡丹江匯合的地方,覺得那里寬敞,就定居下來。后來兄弟三人的后代家口越來越多,三支人分開,各支都有了自己的姓,三支人分為三姓。因此這地方就叫做“三姓”了。
三個仙子回到天上,吃飯不香,喝水不甜,日夜想念人間的生活;可又不敢把真情泄露出去,只好藏在心里。就這么過了九百九十九天,正趕上王母娘娘開蟠桃會,天兵天將們把守不嚴,姐妹三個一合計,無論如何也得到人間看一看,就是看上一眼,也免得這樣牽腸掛肚。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十二
寒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書名是《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書中講述了三十九個神話故事,每個故事都精彩絕倫。其中,《龍女拜觀音》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故事的主要內容如下:
東海龍王有一個女兒,名叫龍女。龍女活潑可愛、人見人愛。有一天,龍女聽說,小漁鎮在舉行燈會,也吵著要去。可是龍王不肯答應,他對女兒說:“你還很小,人間很危險,不能去!”龍女不聽勸,又哭又鬧,但是不管她怎么鬧,龍王就是不答應。龍女想:那我就一個人偷偷去看!她變成漁家少女的樣子,來到人間。街道兩旁有各種各樣的彩燈,龍女非常開心,這兒看看,那兒瞧瞧,沒有注意到閣樓上有人往下潑水,她沒有來得及躲避,水潑到了她身上。變成人形的龍女如果碰到水就會變回龍形,知道大事不好了,于是她趕緊來到海邊,痛苦的癱在地上,眼看就要變成龍形了,龍女趕緊使了個障眼法,將自己變成一條大魚。更糟糕的是,被漁夫發現了這條大魚,高興極了,立刻將魚拖到街上買。幸好這一切被觀音菩薩看見了,她命令善財童子去救龍女,龍女得救了,但是她私自到人間的事卻激怒了龍王,龍王將龍女趕出了龍宮。可憐的龍女無依無靠,再次被觀音菩薩搭救。時間長了,龍王又開始想念龍女,可龍女跟著菩薩再也不愿回到龍宮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龍女當初沒有聽父親的話,偷偷來到人間,遇到了各種危險,差點丟了命;其次,沖動是魔鬼,龍王一氣之下趕走了女兒,之后又開始想念她,但后悔已經來不及了。我們可不能犯同樣的錯誤哦!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十三
今天,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鷹、穴鳥和牧人的故事。受益匪淺。
鷹從一處高高的懸崖上飛下來,抓走了一只羊羔。
穴鳥見了那情景,驚羨不已,也想仿效一下。于是,他啪啦啪啦地從空中飛下,落到一只公羊的背上。然而在他把爪子扎進羊毛后,爪子便被羊毛纏住了,任憑他怎么撲動翅膀,也飛不起來。
牧人看見了,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便趕緊跑過去,把穴鳥捉住,截去了穴鳥翅膀上那些強勁的羽毛。
傍晚時,牧人把穴鳥帶了回去,給自己的孩子們。孩子們詢問那是一只什么鳥,牧人回答說:“我明明知道他是一只穴鳥,可他自己卻想成為鷹。”
這個故事說明:無論做任何事情,人都應該認識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盲目行事。否則,就會事與愿違,甚至釀成惡果,成為別人的笑料。
戰國時期,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自恃熟讀兵書,以軍事家自居。沒有實踐經驗的他在秦軍的吹捧下迷失了自我,也蒙蔽了當時的趙王。趙王置眾人的勸說,甚至是趙奢的遺囑于不顧,讓趙括取代廉頗去率領趙軍和秦軍作戰于長平。結果40萬趙軍被活埋,留下了“紙上談兵”的千古笑談。由此看來,不能認清自我給人帶來的危害有多大啊!
認識自己的同時,要求我們做事不要盲從,要對各種形勢有科學的判斷和前瞻性。中國人的盲從心理特別嚴重,往往開始時,一個人望天,最后就會有一群人望天。上個世紀90年代初,出現了下海經商的熱潮,一些政府人員、公司職員甚至是學校教師也卷入商海大潮中。這幾年全國出現了炒股熱,都想大撈一把,可是卻經歷了目前股市的低迷,讓很多股民擦亮了雙眼。做事情應該有自己的理由,而不是因為別人都在做。學會理性思考很重要!
不能清醒認識自己在教育方面表現更為普遍。一些家長往往對孩子產生不切合實際的幻想,于是拔苗助長,結果事倍功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教育失敗的案例。自法國鋼琴家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獻給愛麗絲等優美的樂曲流行在華夏大地以后,很多家長紛紛給孩子買鋼琴、請教師,希望孩子成為將來的`鋼琴家。于是給孩子設定目標,在哪個時間段,水平應該達到什么級別。強大的壓力剝奪了孩子的快樂。我還清晰的記得以前看過的一則報道。
勤能補拙是良訓、天道酬勤……這樣的道理我不反對,不過,要在某個領域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我個人認為只是勤奮還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天賦。試想如果讓劉翔去練舉重,讓占旭剛去練110米欄,即使是他們訓練再刻苦,恐怕連國手也成不了。
我們大家建立博客、加入圈子、發表帖子,應該以交流思想、發表見解、記錄感悟和提高寫作水平為目的。如果認為自己獲得幾篇精華帖,就要求自己寫出李杜那樣的古詩、寫出徐志摩、戴望舒那樣的現代詩歌、寫出余秋雨那樣的散文、寫出新華日報社那樣的時評來,顯然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是明智的選擇。
認識你自己,這是成功者必備的一項素質。否則,古希臘大石柱上不會鐫刻這句話作為指導蕓蕓眾生的箴言。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十四
在《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亡羊補牢的故事。雖然是一個小寓言,但讀了以后,我卻明白了對自己的錯誤不能忽視。
讀了這則寓言,我想到了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我們犯了錯誤不能不以為然,要及時改正。有的錯誤,我們不去改正,認為對我們沒有什么影響,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如果這些小錯誤出現在大問題上,那么就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比如在森林里就會發生火災,這會使我們國家遭到巨大的損失。學習上也是一樣,在做練習的時候,如果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到單元測試時,這樣類似的題目就會白白丟很多分。所以我們練習時應該特別用心。讀了這則寓言我明白了,學習工作中出了差錯,應該設法盡快補救,否則你可能會終生后悔莫及。
文檔為doc格式。
中國古代故事讀后感(精選15篇)篇十五
我從經典寓言故事中選了一篇叫朝三暮四的文章。
講的.是:從前有一個很喜歡猴子的人,家里養了一些猴子。他很了解猴子性情,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情。為了養活猴子,他盡量節省家里人吃的口糧,用來給猴子吃。后來家里的糧食實在不夠吃了,他便想把猴子的食物減少一些,用橡子喂它。他對猴子說:“以后我每天早晨給你們三顆橡子,晚上給你們四棵橡子,這樣夠吃了吧?”猴子們都嫌少,一個個憤怒起來。他想了一會兒,就改口對猴子說:“早上三顆,晚上斯克,你們嫌少,那我們就改一下吧:每天早上四棵,晚上三顆,這樣你們該滿意了吧?”猴子們聽了都很滿意,就蹦蹦跳跳地跑到主人跟前,領取口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