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作文能夠通過巧妙的結構安排和線索鋪設,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閱讀優(yōu)秀作文范文,可以開闊自己的寫作思路和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一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劃,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明代起有大量關于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jié)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jié)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我們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jié)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jié)祭月后,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二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已經是中秋節(jié)了。我剛走進金筆作文的教室里,就聽見了一陣歡呼聲,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跟著我去看看吧。
一上課,只見老師從一個盒子里拿出了兩塊又大又圓的月餅,同學們看著口水都要流下來了。月餅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金燦燦的,月餅的表面雕刻著很精致的圖案??吹竭@里,我第一時間想到了做月餅的`師傅該有多么的艱辛啊。仔細一看,月餅上面還鑲嵌著“鏡湖工廠”幾個字。我輕輕一聞,一股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頓時,我的口水止不住地涌出來。我心想:這個月餅真香啊,一定很好吃!
正在這時,老師仿佛看出了我們的心思,她把月餅放到了一個大盤子里,“嗖嗖嗖”幾聲之后,兩大塊月餅就被切成了幾小塊兒。“哇!老師的刀功真厲害??!”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贊嘆起來。老師給每人發(fā)了一小塊兒,我拿著月餅仔細觀察了一下,里面的餡大概有6種:花生米、瓜子仁、冰糖、黑芝麻、葡萄干和紅綠色的果脯絲。原來這就是老師說的五仁月餅呀!我咬了一口,太香了,月餅在冰糖的甜膩中還帶有一點酸,而且皮薄餡香、香甜可口、甜而不膩。
中秋節(jié)是一個團圓的節(jié)日,今天我們能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吃月餅,真的太幸福了。祝老師和同學們開開心心,幸福團圓!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三
在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中秋雖然成型最晚,但影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秋節(jié)的功能性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調整,并且貼近民眾生活的需求。除夕、清明、端午,都與某些不安定的元素結合在一起,惟有中秋,圍繞著“秋月”與“圓月”,形成了勞作實踐與詩意棲居、況味自然與敦化人倫的完美融合,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可以起到安頓精神的節(jié)日,雖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節(jié)俗內容,但是能讓中秋節(jié)保持自發(fā)傳承的動力,是其在不同社會時期所表現(xiàn)與發(fā)揮出來的一以貫之的“社會功能性”。
從中唐到明清,“圓月”中貴人倫、重親情的主題逐漸突出,形成了民眾的情感認同空間。
節(jié)日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概念,即使是同一個節(jié)日,在不同歷史時期,它的文化功能也會根據(jù)不同的社會需求而發(fā)生相應變化。
學術界普遍認為中秋節(jié)肇始于中唐,依據(jù)是中唐開始出現(xiàn)了大量的文人賞月玩月詩。唐代的科舉制讓大量文人有機會通過考試進入朝廷為官,隨之而來的,是為了科舉考試和被舉薦機會而產生的文人遷徙大潮。他們背井離鄉(xiāng),聚集在長安、洛陽、揚州等地,努力擴大自己的社交圈,期待著命運的垂青。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宮的仙話在社會上開始傳播后,文人們發(fā)現(xiàn)中秋滿月最適宜“玩”,這一方面是為了附會“月宮仙境”,另一方面也是借賞月來抒發(fā)自身的人生境遇。于是以八月十五為時間點的“玩月詩”井噴似地出現(xiàn)了。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四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是全國人民的節(jié)日,每個地方習俗各不相同,但是都代表著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寄托著人么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向幸福的彼岸。中秋節(jié)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五
明清之后,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一種新的道德價值思維方法正在破土而出,它所反映的是從“人的依賴性”到“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歷史前進的方向。在這樣的時代中,中秋的節(jié)俗就更加世俗化,《陶庵夢憶》卷5中就有相關記載。同時,與明清時代內收的社會形態(tài)一樣,節(jié)日的內斂性開始顯現(xiàn),中秋由注重公共活動逐漸收攏到注重家庭內部的成員交流。正如《燕京歲時記》所云:“每屆中秋,是時也,皓魄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jié)也”,表現(xiàn)出澄凈清幽的天上圓月,圍合寧靜的院落,親密和洽的親人,三者在這一刻達到混融合一,親人團圓成為中秋節(jié)俗的明確主題之一?!兜劬┚拔锫浴分姓f:“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蓖瑫r,重視親友之間的人情往來,親友之間要互送月餅、瓜果等過節(jié)的東西。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泵總€家庭成員在中秋夜因為團圓油然生出安全感、舒暢感和溫馨感,即中秋賞月節(jié)俗倫理功能的根源所在。總體來看,明清之后中秋節(jié)俗的功利性內容顯著增強了,節(jié)日表現(xiàn)的公共性與家庭性這兩者之間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內在張力,使得“圓月”中貴人倫、重親情的主題逐漸突出,形成了民眾的情感認同空間。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六
中國有好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伴隨著很多的傳統(tǒng)美食,端午吃粽子,臘八吃臘八粥,過年吃餃子等等。而我最喜歡的就是中秋節(jié)的月餅了!每一年的中秋節(jié)我興的事情就是能吃到好吃的、各式各樣的月餅。月餅是我過中秋節(jié)不可缺少的東西。月餅它圓圓的,象征著團圓。反映的人們對家人團圓的美好愿望。???每年,我們家里都會收到很多不同口味的月餅。有冰皮月餅、伍仁月餅、鳳梨月餅還有蛋黃白蓮蓉月餅等既好吃又美味的月餅,聽了都讓人流口水。
我最愛吃的就是蛋黃白蓮蓉月餅了!一口咬下黃亮亮、軟松馨香的月餅,露出了金黃色的蛋黃。那味道,賊好吃!尤其是里面的蛋黃,口感醇正,色澤誘人。每年中秋節(jié)的時候,看著圓圓的月亮,吃著圓圓的月餅。那種感覺,這是好極了!
記得在上一年,我和爸爸媽媽外公外婆還有我的好朋友們,一起度過了那個愉快的晚上。那一天,在我們家樓上的露天的天臺那,我們舉行了一個中秋聯(lián)歡會。我們有說有笑,賞著月亮,吃著月餅,還有我們自己想出的中秋詞語接龍游戲。就在那一個中秋節(jié)的晚上,讓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美好的回憶,也讓我從此愛上了中秋節(jié),愛上了月餅。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七
今天,陳老師首先請了兩個同學上來表演怎么吃的,第一個是:王一達;第二個是:周子琛,他們上來后,陳老師說:“開始?!敝茏予÷龡l斯理地把包裝紙撕開,而王一達,卻像一直猛獸使勁的撕,但是還是撕不開,他臉上流露出憤怒的表情,逗得我們捧腹大笑。周子琛把包裝紙撕開后,用手一點一點地把月餅的外面一層撕下來,然后再慢慢地放進嘴里,這更是逗得我們哄堂大笑。王一達死了一會終于撕開了,他把月餅拿出來,分成兩半,再把一半放進嘴里,說他像野獸也不太夸張。再看看周子琛,她還是慢條斯理的撕一點下來,慢慢地放進嘴里,真是淑女中的淑女哇。
他們表演完了后,陳老師叫我們自己吃。這是大家都拿出自己的月餅,大家的月餅真是各式各樣,五花八門??!有超大的月餅,有雪月的月餅,還有······大家把自己的月餅撕開,有的用了吃奶的勁才撕開,有的輕輕一撕就開了。我的同桌胡鈺璇她去找劉芮汐借了了一把叉子,我本以為,她要用叉子把月餅劃開。結果,使用叉子叉在月餅中間,把月餅叉起來,放在嘴里一咬,我看她的表情應該味道還不錯吧!我的這個包裝紙,像有鋼鐵不壞之身一樣,怎么都撕不開,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只撕開了一個小口,最后,我憤怒了決定用“必殺技”牙齒咬,忽忽終于開了。我的月餅比較特別,像一個面包一樣,但又像一個包子,哎,“四不像”。我從上面一咬,哇!有事肉松,有事牛肉!good!我的“四不像“沒想到這么好吃!good!good!
文檔為doc格式。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八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碧K東坡一首《水調歌頭》膾炙人口,寫出了無數(shù)人在佳節(jié)之際倍感強烈的相思惆悵。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中秋節(jié)。說起中秋節(jié),大家首先便會想到拜月、賞月、吃月餅等習俗,但人們對這些中秋習俗大多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中秋節(jié)到底是如何產生、怎樣變化的呢?它在日益現(xiàn)代化的今天又有哪些新的傳承意義呢?本文擬對中秋節(jié)的起源、形成與演變進行分析,談談中秋節(jié)的現(xiàn)代傳承和發(fā)展。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九
晚上,我們一家正在忙碌:我看書,媽媽拖地,爸爸學習。忽然我跑進房間,拿出月餅發(fā)起口令:“來來來,吃月餅!”一邊大叫一邊亂跑,媽媽大笑爸爸也大笑,異口同聲道:“說到吃,你比誰都快。”我啍了一聲,拿出昨天過節(jié)吃剩下的月餅,開始發(fā)了。
在我的'邀請下,爸媽都來了,我們一人拿一個,開始吃,并且越吃越有勁,我看他們這樣,笑了:“都是吃貨嘛?!蔽覛g天喜地地從客廳拿出許多零食,開開心心地抱到陽臺,媽媽哭笑不得,說:“你這是開零食聚會呢!?”我仔細打量著媽媽,又瞧瞧爸爸,正想說他們穿得不得體,媽媽打斷了我說:“你別說了,越扯事兒越多,吃完月餅一起看月亮吧!”
昨晚月亮放假了沒出來,今天該值班了吧?我啃著月餅抬頭望望天,哇!月兒像玉盤一樣,又圓又亮,爸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也許是真的吧。這時,我吃著月餅賞著月兒,不由想起李白的詩句:——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這個“中秋夜”,過得真爽快!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十
月餅通常是指人們在中秋節(jié)這個特定節(jié)日里吃的餅,通常為圓形。但現(xiàn)在已有各種各樣的了。漢族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飲食習俗。據(jù)說起源于唐代?!堵逯幸娐劇吩涊d:中秋節(jié)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苯涍^元明兩代,中秋節(jié)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義。經清代到現(xiàn)代,月餅在質量、品種上都有新發(fā)展。原料、調制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F(xiàn)在,月餅不僅是別具風味的節(jié)日食品,而且成為四季常備的精美糕點,頗受人們歡迎。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并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梢娺@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jié)吃。至于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jù)。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十一
“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對!這就是徐凝寫的《八月十五夜》,讀起這首詩,不由使人想念起每年的八月十五夜。大家都知道中秋節(jié)有賞月和吃月餅的習俗,可今天不同哦,我們同學聚在一起吃月餅,理令人興奮!
大家?guī)У脑嘛炇乔姘俟?,就連包裝也是各式各樣,你看!有的是鐵盒子的,就像給它穿了件堅硬的盔甲;有的是紙盒子的,似乎是一個害羞的小姑娘不敢露出她的廬山真面目。大家迫不及待撕開包裝,??!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老師請同學上臺表演吃月餅。俞若洋第一個上去了,她斯文的咬了一小口,好像很舍不得的樣子,許可翔接著上去了,他狼吞虎咽地把月餅吞了下去,回到座位上,連忙喝了一口水,大家都擔心他有沒有噎著。最有趣的要數(shù)姜敏潔了,她的月餅足有一個鐵餅那么大,是我們的三四倍呢。
老師一聲令下,大家開始吃月餅。我的月餅圓圓的,油亮亮的,我毫不猶豫塞進嘴里,嘴里立刻溢滿了芝麻和果仁的香味。最后我們還一起分享了姜敏潔的超級大月餅。
大家在濃濃的香味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十二
原始崇拜中有自然崇拜觀念。其中,土地崇拜觀念的起源與我國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對土地神的尊敬與崇拜形成了“春祈秋報”的儀式活動。“秋報”即在農業(yè)豐收時節(jié),用收獲的農產品來祭祀土地神,感謝大地之神對人們的恩賜。而自然規(guī)律下的大收獲季節(jié)即在秋季,這與中秋節(jié)飲食風俗的形成也有很大關系。
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在世界各國都很普遍,在我國古代也頗盛行?!抖Y記·月令》中曾記載日月崇拜情況:“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薄跋υ乱韵Α奔粗冈谇锓种辜腊菰律?。
原始崇拜活動在君權制社會中發(fā)展,逐步得到統(tǒng)治者的認可并固定下來,擴大了其在民間的傳承,從而大大推動了中秋節(jié)風俗習慣的形成。由此,原始的秋報儀式與拜月風俗逐步上升為固定禮俗,逐步傳承為中秋節(jié)賞月拜月等節(jié)俗。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十三
今天是中秋節(jié),媽媽告訴我:“中秋節(jié)的月亮是最圓的,我們晚上一起吃月餅賞月吧。”我急忙問媽媽:“媽媽,為什么中秋節(jié)要吃月餅???”媽媽說:“吃月餅是我們名族祭月拜月的一種儀式,月餅也是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的象征。”
爸爸還告訴我,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月亮都要圓,要亮。中秋節(jié)也叫“團圓節(jié)。”我們一家人口里吃著香甜的月餅,聽著爸爸給我們講了很多月亮的故事。
這個中秋節(jié)我學到了很多關于中秋節(jié)的知識,這真是個有意義的中秋節(jié)?。?/p>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十四
一個事物能否世代相傳,就看它是否具有普遍認知的價值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功能,否則認同感無從談起,持續(xù)感自然表現(xiàn)難以為繼。
在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中秋雖然成型最晚,但影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秋節(jié)的功能性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調整,并且貼近民眾生活的需求。除夕、清明、端午,都與某些不安定的元素結合在一起,惟有中秋,圍繞著“秋月”與“圓月”,形成了勞作實踐與詩意棲居、況味自然與敦化人倫的完美融合,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可以起到安頓精神的節(jié)日,雖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節(jié)俗內容,但是能讓中秋節(jié)保持自發(fā)傳承的動力,是其在不同社會時期所表現(xiàn)與發(fā)揮出來的一以貫之的“社會功能性”。
從中唐到明清,“圓月”中貴人倫、重親情的主題逐漸突出,形成了民眾的情感認同空間。
節(jié)日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概念,即使是同一個節(jié)日,在不同歷史時期,它的文化功能也會根據(jù)不同的社會需求而發(fā)生相應變化。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十五
今天是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是一家團圓的日子,風俗是吃月餅。
媽媽買來一袋月餅,我拿出一個仔細觀察,月餅像胖胖的小寶寶睡在盒子里,看見包裝袋上寫著“泰國香椰”四個字。我撕開包裝袋拿出月餅,月餅圓圓的還帶著花邊。我捏了一捏,有些松軟。又聞一聞,香噴噴的,讓我當時就想咬一口。我再用刀子把月餅切開,里面包著像沙子一樣疏松的餡。最后我又咬了一口,?。≌嫣?,是椰蓉的感覺,我最喜歡的味道。
爸爸還告訴我,月餅的口味很多,有五仁的、豆沙的、水蜜桃、草莓、棗泥、蓮蓉、蛋黃等好多呢!
月餅真好吃,我喜歡吃月餅,也喜歡過中秋節(jié)。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十六
學術界普遍認為中秋節(jié)肇始于中唐,依據(jù)是中唐開始出現(xiàn)了大量的文人賞月玩月詩。唐代的科舉制讓大量文人有機會通過考試進入朝廷為官,隨之而來的,是為了科舉考試和被舉薦機會而產生的文人遷徙大潮。他們背井離鄉(xiāng),聚集在長安、洛陽、揚州等地,努力擴大自己的社交圈,期待著命運的垂青。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宮的仙話在社會上開始傳播后,文人們發(fā)現(xiàn)中秋滿月最適宜“玩”,這一方面是為了附會“月宮仙境”,另一方面也是借賞月來抒發(fā)自身的人生境遇。于是以八月十五為時間點的“玩月詩”井噴似地出現(xiàn)了。
從詩歌來看,賞月詩描述的場景多在塞外或異鄉(xiāng)、或獨酌或與兩三同僚、知己賞月;內容除了對月夜景色的狀摹、由明月普照而生發(fā)出的旅愁閨怨,還有月宮中的兔、蟾蜍、姮娥,吳剛,和對月宮仙境的遐想。唐代的中秋玩月詩歌的詩境通常是比較清冷的,如“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李樸《中秋》)更是襯托出一種不同于人間的別樣氛圍。中秋在肇始之初就融合了自然與個體在時代的命運,賞月詩更是文人們經驗世界的心靈化,“秋月”是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忍受巨大孤獨和寂寞的文人們寄托情懷苦悶的情感對象物,而月宮的美好傳說,飄渺的仙境,長生的象征,又象征著文人的“詩意”審美和對功成名就的“圓滿”人生境界的追求。在開放而氣象萬千的唐代,人人都希望建功立業(yè),但是個體在大時代中的命運卻難以把握和捉摸,中秋成為特殊時間節(jié)點下的文人們安頓精神、寄托人生理想的物象認同空間。
宋代,中秋習俗已經廣泛滲透在社會各個階層。商業(yè)城市崛起,市民階層形成,傳統(tǒng)人文臻于成熟,人本追求凸顯,“閑”與“適”,對于宋人來說,既是藝術境界,也是人生境界。宋太宗年間,皇上正式下令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因此宋代的中秋,不同于唐代的“清冷”,《東京夢華錄》卷言:“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鄙鷦拥孛枥L了北宋時期開封市民中秋之夜賞月的熱鬧情景。從皇宮貴族到普通市民,自成人到孩童,通宵達旦,整個社會都沉浸在中秋夜的狂歡之中。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社會財富增加,較之前的傳統(tǒng)儒家“嗜欲眾而民躁”和“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形成的拘謹、簡樸、素樸的民風發(fā)生了轉變,特別是“重利趨商”啟動了人的本性欲求中所固有的、久遭禁錮的享樂欲望。這樣恣意尋樂之風不獨為富貴之家所獨享,“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中秋節(jié)日賞月的全民狂歡,“秋月”成為民眾在一年辛苦勞作后,通過消費,慶祝豐收宣泄的正規(guī)渠道,形成了民眾社會生活中的功能性認同空間。
美味的月餅初中(優(yōu)秀17篇)篇十七
中秋節(jié)到了,我一起床就看見媽媽買了各種各樣的,千姿百態(tài)的月餅,有白色的小兔,橙黃色的小熊,綠色的烏龜?shù)取?/p>
我打開了一個月餅,一股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我捧著這個雪白色小白兔月餅,它有的腦袋胖乎乎的,眼睛像兩顆豆子,鼻子下面有兩條弧線,倒過來像一只海鷗,它的耳朵是豎起來的,笑瞇瞇地看著我。它的耳朵、眼睛、鼻子就是凹下去的,我對它愛不釋手,不忍心吃掉它,但經不起誘惑,我輕輕咬一口它的臉蛋,露出橙黃色的餡好好吃,我一口就把個頭不大的它干掉了。我情不自禁的又撕開一個包裝袋,一只橙黃色的小熊跳入我的手中,它胖乎乎的身體,棕紅色的毛發(fā),半圓形的耳朵,中間凹下去像個迷你游泳池,我覺得還可以養(yǎng)小魚,我咬掉了小熊的耳朵,咦是豆沙餡的,慢慢吃中間還有一個蛋黃沙餡的,慢慢吃中間還有一個蛋黃沙糯綿蜜,那口感讓我回味無窮,吃完后口腔里還迷留著濃郁的香味,太幸福了!三下五除二就一連吃了五個月餅。
媽媽笑著說:“你知道嗎?月餅雖好但不能多吃。它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