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小吃小吃篇一
初到貴陽,上街隨便走一走,便在黔靈大酒店附近遇到一家小餐館,這是一家專門經營當地小吃“腸旺面”地方,小店鋪面不大,前來就餐的客人卻不少。
一碗“腸旺面”大致由米粉、雞腸、雞血、雞肉和紅油、辣椒粉、雞湯或骨頭湯等構成。此外,客人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添加醬油、醋和紅油等作料。
我覺得腸旺面味道滿不錯,只是紅油和辣椒粉多一些,滿滿一碗米粉連湯帶面幾乎都是紅紅的、辣辣的、油油的,吃起來火燒火燎的很舒服。當然,由于個人口味不同,不習慣這種飲食的背包客,最好還是不要嘗試。
貴陽店鋪都比較有特點,不論經營日用雜品百貨,還是當壚沽酒叫賣各色小吃,顧客來店鋪,不論購物還是進餐,都可以毫無障礙地登堂入室。也就是說,這些店鋪根本沒有門和窗的概念。
貴陽小吃一條街以烤肉串兒為主,雞肉串、豬肉串、魷魚串、臭豆腐串等等。烤串兒價格不菲,肉串個頭卻不大。然而,奇怪的是,我們被人請吃了一晚烤串兒大餐,直到最后也沒有發現烤串中最常見、尚不可或缺的羊肉串。后來聽說,在貴州,特別在貴陽養羊人特別少,是怕放牧破壞了青山綠水?是貴陽人不喜歡吃羊肉?還是由外埠運進羊肉價格太高?不得而知。
貴陽有一道名為“絲娃娃”的小吃,很為當地人樂道。所謂“絲娃娃”,一只小碗口大小的薄面餅,將豆芽及若干種切成絲狀的新鮮蔬菜包裹成襁褓狀,故名。其吃法大致與東北人吃春餅節拍差不多,只不過要先在一只小碗里用匙舀來“辣椒水”(以辣椒粉為主的調味汁,其中有醬油、醋、味精等)灌到包裹好的面餅里。看當地人津津有味的吃相,我很不以為然,覺得這種“絲娃娃”與咱們東北那嘎達春餅相比,無論是面餅大小、含肉量、口味輕重,還有大快朵頤,吃起來那股豪爽勁兒都差遠了。
貴陽花溪米粉十分有名,每逢節假日,許多市民都會攜家帶口來這里品嘗美味。
花溪米粉是由大米做原料而成的一道美食,白白的晶瑩剔透,形狀既象鮮族冷面,更象用水泡過的細粉絲,吃起來有如“過橋米線”,只不過有些糯滑,不象粉絲那樣“散”罷了。米粉米粉,用大米做的粉條,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花溪王家牛肉米粉”鋪面不大,臨街處有一口煮湯大鍋,一位年輕女子將作成團狀的米粉一份份放到大碗里,再由另一位女子向碗中放入牛肉等作料,最后加入煮沸的老湯。米粉中油很多,厚厚一層紅油,很辣很燙味道很濃也很重,吃到嘴里有種很滑爽的感覺。
青巖古鎮的“黃老伯玫瑰糖”,是當地著名特產,這是由麥芽發酵后,加入糯米粉和玫瑰花手工制成。
貴陽機場附近的“鼎罐城”,是依山就勢而筑的具有濃郁苗族風情的美食城。它有兩個比較顯著的特點,一是名鍋——酸湯煮魚和米酒(當地人稱此酒為biangdang酒,意為米酒好喝后犯酒勁兒,人在不知不覺中便醉得一塌糊涂)另一則是苗族小妹的勸酒歌。這里需要特別提示一下,貴州當地人習慣將從事服務行業的`年輕人稱為小妹兒或小弟。他們在稱呼小妹兒和小弟時,常常要帶些嗲嗲的發音,聽起來很舒服。
“酸湯煮魚”是一種特色火鍋,酸湯為苗族人用糯米釀制而成,魚則是產自烏江,形似北方鲇魚,被當地人稱為“江團魚”的魚。魚湯酸辣,魚肉鮮嫩,米酒甜糯。席間,酒至半酣,五六個盛裝苗族小妹從外魚貫而入,領頭小妹手持牛角杯,在姐妹們很嘹亮很風情的祝酒歌聲中,逐一為客人敬酒,牛角杯中的米酒直接入口、入喉、入胃,一步到位,絕不拖泥帶水。
“你喜歡,也要喝,不喜歡,也要喝,不管喜歡不喜歡,都要喝……”這就是貴陽人的待客之道,熱情而且不由分說。
小吃小吃篇二
鳳眼珍珠是贛州龍南縣的土特產,客家人把這道菜稱為“精珠子”或“精珍珠”。幾乎所有客家人都喜歡這道菜,因為鳳眼珍珠既可以當菜又可以當主食。
鳳眼珍珠,又稱珍珠粉,珍珠米。是一種特色風味小吃,主要原材料是番薯粉。為客家人的傳統名菜,生產歷史悠久,每逢年過節或請嘉賓時,都是筵席上的一道主菜。
據說,“鳳眼珍珠”這個名字的來由,還有個小故事呢!
后來欽差臨走時,徐思莊特地送了一大袋鳳眼珍珠讓欽差帶回京城,皇上品賞后,也愛不釋口,鳳眼珍珠成為歷代貢品。
的確,鳳眼珍珠是一道絕世的民間美食。我也尤其愛吃,煮好的鳳眼珍珠熱氣騰騰,幽香襲人。食之口中,覺得柔中帶韌,潤滑可口,味美難喻,吃上幾口,腸胃舒適,腦清目眀。除外,鳳眼珍珠湯還有滋補,清熱,降壓,醒腦,眀木的作用。怎么樣,口水流出來了吧!
如果你來到龍南,可千萬別忘了吃一碗鳳眼珍珠湯哦!
小吃小吃篇三
今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我來到了燦爛輝煌的火宮殿品嘗它們的特色小吃和傳統小吃。
火宮殿又名火官殿、乾元宮。原為火神廟、始建于1577年。1747年、1826年兩次重建。火宮殿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正殿為火神廟,左為觀音殿,右為財神殿,建筑宏偉。
我走進火宮殿大門,來到惟牌樓和大門之間的空地上。在空地上有一個金碧輝煌的火爐,粗一看,發現火爐上燃燒著烈焰的“火”,但走近仔細一看,發現那“火”只是一塊鮮紅的布,風把布往上吹,所以才形成了活生生的“火”。穿過惟牌樓,眼看在我正對面的是火神廟,火神廟是長沙火宮殿的火文化的體現,我國古老的氏族部落時期,人類已廣泛地利用火來煮食、取暖,當因用火不慎,常造成災難。為減少火災,約公元前26-21世紀,帝王就任命有專門管理火源的火官。因祝融管理火源有功,死后葬于南岳衡山,并建祝融廟。為紀念這位火官。在長沙坡子街便建設了“火神廟”。火神廟右邊是財神廟,左邊是觀音廟。
在廣場中,有一座舞臺,上面寫著四個醒目的大家字:“一曲薰風。”在節日時,各種名間傳統藝術表演,匯集一堂,在此表演,形成獨一無二的廟會。
火宮殿建筑不但獨特,而且小吃也非常美味。
我走進餐廳,坐到一個座位上,順手點了一些傳統小吃:臭豆腐、糖餃子、黑芝麻湯圓等。不一會兒,菜都上齊了,我便細細地品嘗起來:臭豆腐不愧是“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啊!當你聞一聞時,會有一股豆腐臭味。但吃時滿豆腐的湯汁涌躍而出,那種辣味直入心胃。糖餃子外脆內嫩,外面有脆脆的、金黃的表皮,上面還粘滿了糧,使人一見就起愛慕之心了。黑芝麻糊湯圓就更不用說了。
火宮殿輝煌的建筑和美味的小吃使我瀏覽的很精彩也很快樂,我為長沙有這樣獨特的景點感到驕傲。
小吃小吃篇四
我吃過好吃不上火的牛肉耗辣椒,肉非常新鮮的壯饃,還有美味的羊肉泡饃,但我最喜歡吃的是燴面。
制作燴面很簡單,把面條放入鍋中,再往里面放入牛肉、香料,香料剛放,燴面店門口頓時擠滿了人,仿佛聞見了燴面的香氣,最后把燴面和配料放進碗里,再倒入一些美味可口的湯,讓人垂涎三尺。
有一次,我和媽媽準備去吃牛肉面,但剛拐進小巷,就看見一個飯店門口車水馬龍,抬頭一看,“胖民燴面”四個大字映入眼簾,讓我口水直流,于是我對媽媽說:“我不吃牛肉面了,我想吃燴面。”“我們不是事先說好吃燴面了嗎?”“不嘛,不嘛,我不吃牛肉面”,我拉著媽媽的手撒嬌道。“我就想吃燴面”。“好,好,吃燴面,吃燴面。也不知道燴面哪兒吸引住你了,每次出來吃面,燴面是必須的。”媽媽嘟嘟囔囔。
買燴面的人排成了一條長龍,店內高朋滿座,我們只好排在最后面,隊伍一點一點的向前移動,我的腿都站酸了,終于輪到我們了,我快步跑向前,“阿姨,要兩碗燴面。”我眼睛往店里快速一掃,看見兩個空座位,我招呼媽媽:“媽媽,快來,這兒有座位。”十分鐘過去了,面還沒有上來,我著急地問媽媽:“面怎么還沒上來啊,快餓死我了?”“快了,快了,再等下。”媽媽安慰我。
在我的耐心等待下,面終于上來了,我顧不得形象,看見這一條條的燴面好像在向我招手,“來呀,吃我呀。吃我呀!”頓時我的口水流了下來,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筷子把燴面往嘴里送,“哇,真好吃。”雖然吃過很多次燴面,但是每次吃燴面時,總還是禁不住誘惑,我繼續大口大口地吃著燴面。你看,這塊牛肉,外焦里嫩,肥而不膩,美味。聞著香菜發出來的香味,真是讓人留戀忘返。最后,該喝湯了,我用勺子舀了一口,倒入口中,感覺立刻神清氣爽了,真的太好喝了。你看,碗里干干凈凈的,我連湯帶面吃得精光。
世界上有很多美食,卻都阻止不了我對燴面的喜愛,我最喜歡吃我們濮陽的——燴面!
小吃小吃篇五
山水不同,風味各異。我們耀州的風味小吃――咸湯面,雖不及北京的烤鴨、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名氣大,可也別有風味,頗受耀縣人的寵愛。
大概是因為我們耀州盛產小麥的緣故吧,我們的祖先早在數百年前就創造了這種獨特的面條吃法。咸湯面要從前一天晚上做起。用適量咸水將面粉反復揉和好,扯成或寬或窄的面條,煮熟撈出,涼透,拌上熟蘋油,儲存在盤里。第二天清晨,將下過面的湯燒開,放入食鹽、小茴香、大茴香、花椒、胡椒、丁香和桂元等十幾種原料配成的調合粉,加上豆腐片和捏碎的豆腐塊。將一碗白里透黃的面條,用調好的滾煎煎的湯透幾遍,將面透熱,澆上原湯,再加上生姜末、生蔥(韭)花及油潑辣子,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咸湯面就捧在了手中。碗內生姜黃、蔥韭綠、油辣紅、豆腐白,五顏六色,鮮艷悅目,令人垂涎三尺。這種咸湯面吃起來辛辣出汗,筋韌爽口,令人回味無窮。嚴冬臘月,當你瑟縮發抖時,一碗咸湯面,保叫你周身透熱;盛夏酷暑,當你茶飯不思時,一碗咸湯面,準讓你食欲大振。
經濟實惠,食用方便,老少皆宜――咸湯面以其獨有的魅力得到耀州人的青睞。5角錢一老碗,3角錢一小碗,再泡上一塊鍋盔或一個蒸饃,實實在在一頓飯。不想吃豆腐還可以再少一角錢,而且隨便一只碗、一雙筷子,隨便一片地方,或蹲或站,簡簡單單就是一頓飯。人人買得起,人人吃得高興。每天清晨,咸湯面館前聚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端著碗的,有滋有味;排隊等的,急不可待。不論是干部,還是工人,不論是趕集的,還是搭車的,全都爭先恐后,就連一些學生的早餐也都改在咸湯面館里。有些夫婦,不愿花時間做飯,便全家出動,來吃現成的。
咸湯面原本是鄉里人進城趕集的充饑便飯,如今卻演變成了城里人的生活快餐。現代化的潮流催促著耀州人前進的步伐。改革開放了,經濟搞活了,傳統的咸湯面也在適應時代的快節奏了。
咸湯面,這種風味小吃,展示了我們耀州傳統的民俗文化,是我們耀州人民淳樸、敦厚性格的體現,是我們耀州人精神風貌的一個縮影。
美哉,耀州咸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