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xiāng)年俗作文500字 家鄉(xiāng)年俗作文300字初一篇一
衣。特別是小朋友,過年一定要買一身新衣服。有萬象更新的意思,也有驅(qū)邪降吉祥的意思。
食。我的家鄉(xiāng)襄陽,過年關(guān)于吃的習(xí)俗最多。吃美味的臘八糑之后,農(nóng)家就開始殺年豬。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過小年之后,家家便忙著做甜酒、炸米花、蒸年饃、炸油條等等。我最愛吃姥姥炸的油條!特別是大年除夕那天的那頓團年飯,講究特別多。有幾個菜是一定要做的,比如青菜、白菜、黃豆芽、圓子、全魚等。青菜寓意“清清計計”,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不生病。白菜寓意“百事大吉”,凡事順利。在我的家鄉(xiāng),豆芽也叫“長菜”寓意“長財”。圓子意味著全家團圓,和和氣氣。全魚不能吃完,要把魚頭和魚尾留著,意味著有頭有尾、年年有余。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吃餃子,寓意“得元寶”。
住。在臘月二十三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打掃衛(wèi)生,送灶神。由于過年都要講吉利話,而小朋友不懂事。所以,家里的春聯(lián)特意寫上“童言無忌”。大年夜,主人會在堂屋中燒一個平時準(zhǔn)備的干樹疙瘩。老人說,除夕夜燒樹疙瘩火,徹夜通明,紅紅火火,新的一年里就會喂養(yǎng)出大肥豬來。除夕夜,全家圍著樹疙瘩火守歲,長輩打發(fā)小孩子們壓歲錢。在零點時分,這個新舊交替的時刻,家家燃放煙花爆竹,迎接喜神、財神進門。不少農(nóng)婦還忙著把外面的木柴朝廚房里拿,拿得越多越好,這又叫“新年柴(財)進門,滿屋堆金銀”。另外,正月初四之前,不倒垃圾。不然,會倒掉新年的財運。
行。襄陽農(nóng)家一般正月初一不出門,在家拜父母、守財神,初二才開始出門拜年,相互走動,恭賀問候。走親訪友,大家都會帶著禮物,也叫新年“見面禮”。而且,為祝愿新的一年里出門順利,襄陽人多會在門外的大樹上貼上“出方見喜”、“出入平安”等納吉祥的春聯(lián)。
過去襄陽農(nóng)家還有個“鬧春客”的習(xí)俗。就正月十五之后相互請左鄰右舍吃飯,過“二道年”、“喝春酒”熱鬧熱鬧。這一“鬧”就一直“鬧”到二月二,才算過完“二道年”,人們才一心一意投入到春耕生產(chǎn)第一線。
家鄉(xiāng)年俗作文500字 家鄉(xiāng)年俗作文300字初一篇二
大年初二,收到弟弟年前從老家給我郵寄來的食品包裹,里面裝的是家鄉(xiāng)的糍粑。我迫不及待蒸一點吃,香甜、可口的糍粑讓我頓生思鄉(xiāng)情,也讓我回想起小時候過年打糍粑的習(xí)俗。
年前打糍粑,是家鄉(xiāng)習(xí)俗。我的老家在湖北農(nóng)村,記憶最深的是小時候大人們忙年的情景。農(nóng)歷臘月到了,村子里開始忙碌起來,家家戶戶都在為過年做準(zhǔn)備。殺年豬,磨豆腐,打糍粑,燙豆折……過年的食品大多是自家出產(chǎn)的,新鮮,營養(yǎng),味道純正,稱得上綠色食品了。為過一個豐盛年,大人們在臘月間都很忙碌,從早忙到晚,和農(nóng)忙時節(jié)差不多。這時候,小孩子們也來打打下手,為忙年出一把力。
我記得打糍粑的時間一般在農(nóng)歷臘月中旬左右。這段時間,農(nóng)村開始有了過年的氛圍,村子里沒有閑人,炊煙幾乎整日不絕,家家戶戶都在忙。要打糍粑,先要定好日子。因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一個大石臼,村里只有一個,大人們就得商議一下誰家先誰家后,排一個大概時間表,一來提高石臼的使用效率,二來各家各戶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浸泡大米。石臼,過去是舂米用的,厚重、結(jié)實。這個時候被拿來作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正好物盡其用,派上用場。
要出好糍粑,原料是關(guān)鍵。我的家鄉(xiāng)地處江漢平原與鄂北山丘交界地帶,這里四季分明,日照、光熱、水源等自然條件優(yōu)越,盛產(chǎn)各類優(yōu)質(zhì)大米。到了打糍粑的日子,選用自家出產(chǎn)的上好糯米,用平時來擔(dān)糧食的籮筐裝上,挑到全村人吃水用的堰塘邊,在水里淘洗得干干凈凈;擔(dān)回來,倒在幾個大的木盆里,用清水浸泡。浸泡的時間有定規(guī),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要恰到好處。有經(jīng)驗的人只用手指捏一捏,就知道大米浸泡好了沒有。將浸泡好的糯米,倒入甑中,用一雙特制長筷子將糯米扒拉平整,然后插幾個“氣孔”,蓋上甑的蓋子,把甑放到鍋里,鍋中上水,灶里添柴,點火開蒸。柴火有講究,要文武結(jié)合,始用稻草燃料類的文火“熱身”,繼之以劈柴類的武火加力。武火威力大,慢慢就聞見了甑中糯米散發(fā)出的陣陣清香。
那時節(jié),天氣陰沉,雪花飛揚。早有兩三個互相幫忙的身強體健的壯勞力抬著石臼來了,主人家的小孩跟在后面,懷抱幾根打糍粑用的圓木棒。雪地里,留下他們深深淺淺的腳印。石臼和木棒在上一家剛用過,只需簡單清洗,石臼放在堂屋,木棒放入水缸。灶里的火很旺,很猛。“上汽了”!糯米蒸好!揭開蓋子,一位大力士將甑環(huán)抱起來,將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三個人一人一根木棒,開始在石臼中用力“鼓搗”。他們圍著石臼,邊鼓搗邊轉(zhuǎn)著圈交換位置。打糍粑可是一個力氣活,有人累得冒汗喘粗氣,有人脫掉棉衣只穿單衫,直到將熟糯米鼓搗成熱糍粑,再也看不見米的蹤跡。小孩子們看著聞著就嘴饞,叫著要嘗一嘗。就有人用洗干凈的熱毛巾在石臼中抓一把,一團糍粑就到了小孩子的手中,嘴里。
糍粑打好了,在地上放一個較大的簸箕,擦洗干凈,里面撒一層細米粉。幾個人用木棒將石臼里的糍粑攪成一團,合力舉起,放置到簸箕里。用熱毛巾將這團糍粑慢慢撫平,厚薄均勻,覆蓋整個簸箕。讓它涼幾天后,主人家就把糍粑分條切塊,放在小缸小桶里,用清水浸起來。吃的時候,撈起來晾干,煎、煮、蒸、炸,都成!用優(yōu)質(zhì)純正糯米打出來的糍粑品質(zhì)佳,韌性好,好吃又好看。
那時候,糍粑不僅自家人吃,還可以用它招待客人!簡單、方便又實惠。過年了,來拜年的人擠滿一屋,主人家在置辦酒席待客前,每人先來一大碗豬腿蓮藕煨湯,里面就有幾塊油煎過的金黃色的糍粑。這在當(dāng)時,可是很加勁、很給力的招待呀!
家鄉(xiāng)年俗作文500字 家鄉(xiāng)年俗作文300字初一篇三
光澤年俗,是光澤年文化的一張名片,內(nèi)容豐富,耐人尋味,每個光澤人都以此為榮。
光澤縣地處閩北山區(qū),歷史悠久,民風(fēng)古樸,文化積淀深厚,民間過年的風(fēng)俗由來已久,豐富多彩。據(jù)清版的《光澤縣志》記載:“人性獷真,俗尚樸素。”每當(dāng)年前的10多天,家鄉(xiāng)人就開始忙里忙外地大掃除,擦洗桌椅門窗,清理一年留下的塵埃污垢,俗稱“掃塵”。農(nóng)歷大年二十三,家家戶戶在廚房置灶神香案,供酒茶果品,點燃香燭,在鞭炮聲中舉香拜天,禮送灶君“上天言好事”,俗稱“送灶君”。直到大年三十年夜飯后,又在灶臺上貼有“司命灶君神位”紅紙,擺上香燭果品,放鞭炮舉行禮拜,迎接灶君“下界降吉祥”,俗稱“迎灶君”。二十四至二十六,是“過小年”,家家戶戶弄些酒菜慶賀一番,商家店主請受雇師傅伙計幫工,以酒酬勞,續(xù)用和解雇在此講清,錢也付清,次日放工讓人回家。接著家家戶戶打糍包文子,蒸糕、炒瓜子花生、殺豬,俗稱“忙年”。到大年三十,貼春聯(lián)年畫和窗花,供祖宗,備年飯,這晚最為隆重,晚餐也最為豐富,家家團圓,俗稱“辭歲”。飯后小輩向長輩行禮,長輩向小輩發(fā)紅包,俗稱“壓歲錢”。然后一家人圍爐而坐,吃瓜子花生果點,講年成,講往事,到半夜,俗稱“守歲”。子時一人出去放炮,引萬家鞭炮轟鳴,俗稱“封門”。第二天一早,每家開門放炮,大大小小換上新衣,將昨晚的飯菜熱一下吃,開始接待親友拜年,人們出門也相互道喜,走親串友拜年,天天吃酒娛樂到元宵。這些天晚上有燈舞到處發(fā)帖,進行上門到戶表演,以慶吉祥。中間還有逢春,謂之“新春大似年”,家家戶戶要備酒放炮慶賀,俗稱“接春”。到正月十五,各家辦席團聚,然后外出觀燈看戲,熱鬧半夜。元宵過后,諺云:燒訖門神紙,各人忙生理。該外出做什么就做什么,表示年已過去了。
豐富的年俗增加了光澤小縣的年味,是家家戶戶過年的大事,是小縣城一道過年的風(fēng)景。
光澤人對這年俗看得很重,千百年來沿襲著這古老傳統(tǒng)的年俗。不管日子怎樣,年一定要過好,一年的積蓄花光就是為了過好年,這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每家過年一定要打掃干凈,如哪家沒打掃,旁人就會說你家的“閑話”。過年不管窮人富人,都要做新衣,實在做不起的也要換上干凈的衣服。記得小時候,我家日子也不寬裕,有一年母親沒有多少錢,只給弟弟做了一件新衣服,我和姐姐沒有,就在地上打滾哭著要。母親最后沒辦法,向人家借錢讓我們穿上了新衣。今天想來覺得萬分慚愧,也銘記著父母對子女的愛。在家鄉(xiāng)過年不打罵孩子似乎是定規(guī),最記得一年,鄰家一調(diào)皮的孩子放炮扔在別人家里,這家大人出來罵幾句,馬上街上二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就出來干預(yù),讓罵聲止住。過年不討債在家鄉(xiāng)似乎也是約定俗成。不準(zhǔn)上門討債,如誰上門討債被罵不管再有理都沒人同情,讓借債人過上一個好年,這也是家鄉(xiāng)人人性的美德和人心淳厚的標(biāo)志。過年,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因為不管貧富家家都會有好衣穿,好食吃,有鞭炮玩。特別是小輩拿一包糖到長輩家拜年,長輩都得掏一點壓歲錢,多少不限,回去也不用交給大人,自己可以自由地花。還有街上每晚燈舞流動,整條街都熱鬧。有時還請來戲班,你可以連著幾天坐在臺下邊磕瓜子花生邊看戲,那本地著名的三角戲、茶燈戲、贛戲讓你如癡如醉,回味不已。
盡管時間過去了多少年,盡管人事更迭了多少代,光澤的年俗都亙古不變,作為年文化一直傳承下來。里面包含著多少濃濃的人生情結(jié),是老人們的懷念,是中年人的期盼,是青年人的希望,是幼小人的夢想。讓你多少次咀嚼、多少次回味,一直沉浸在那美好氛圍中。歲月留下美好的東西,一直刻印在你的生命里,不會被歷史的風(fēng)塵所掩沒。我們揮之不去這歷史留下的文化情結(jié),更揮之不去那寓于其中的樸素鄉(xiāng)情、親情、人情的風(fēng)味。
哦,光澤的年俗,是光澤人過年文化千百年的積淀,如一本厚重的民間文化風(fēng)俗大書,讓每一個光澤人從童年到老年讀之不盡,受用無窮。現(xiàn)在時代發(fā)展了,光澤的年俗賦予了許多新的內(nèi)容,更為文明、健康、歡快,有文化品位,給光澤的過年帶來了新的氣象。但我還是懷念光澤那過去的年俗,古樸、真誠、實在,寓意了光澤人對年的崇拜和感情,尤其是它伴隨了我整個童年的時代,帶給我童年無數(shù)的歡樂和懷想,讓我一生為之充滿美好的夢想與回憶。
家鄉(xiāng)年俗作文500字 家鄉(xiāng)年俗作文300字初一篇四
鄉(xiāng)下過年,總是莊重而熱烈。忙年雖沒有一個具體的儀式,但卻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因為在鄉(xiāng)親們心中,舊歷新年一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為了把年過好,是一定要忙活一番的。在這個過程中,鄉(xiāng)親們主要是做一些過年的準(zhǔn)備工作。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屋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滿街走。”這是流行在廣大北方地區(qū)的一段忙年順口溜。在我的鄉(xiāng)下老家,上述工作大致相同,但順序上卻已不甚嚴格。
其實進了臘月門兒,忙年就開始了,只是越接近年根兒,才越顯得忙活。忙年之初,主要體現(xiàn)在購物上,而購物,又主要是體現(xiàn)在趕集上。
鄉(xiāng)下把臘月里的集市叫做“年集”,年集上各色貨物一應(yīng)俱全,人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往往一直從清早趕到天黑。像一些干貨、大料、白酒、粉條、蠟燭香火、鍋碗瓢盆等易于存放的用品,鄉(xiāng)親們會早早備下,以免拖到年根底兒價格會上漲。過去人們把年前最后一個年集稱作“窮漢集”、“懶漢集”,意思就是說有些人或窮或懶,只有挨到最后一天才不得不去置辦一點過年的東西。
你可別小看這趕年集,購物其實也很有講究。譬如說碗筷吧,不管家里缺不缺,人們也要象征性地添置上些,而且一定要買個雙數(shù)。后來我才弄明白:增加碗筷是希望來年家里添丁增人,比如娶媳婦、生孩子;買個雙數(shù)是為了“好事成雙”;“筷子”寓意為“快快生子”……另外,高條香買幾把,大蠟燭買幾根,燒紙買幾刀,春聯(lián)買幾副,也大致有一定之規(guī)。
小年過后,忙年的內(nèi)容就更加豐富了。過去的人們?nèi)兆舆^得窮,多數(shù)家庭沒有冰箱,只有到了這時候,才開始備置一些雞鴨魚肉之類的年貨,買回來放在室外背陰處,利用隆冬季節(jié)的寒冷天氣存放著。除此之外,就是做一些灑掃庭除和煎炒烹炸工作了。
辭舊歲,迎新年,掃屋子家家都要進行。鄉(xiāng)親們?yōu)閳D過年吉利,過去連掃屋子也要找個“好日子”。“好日子”通常按著黃歷上來,指的是沒有任何禁忌的一天。現(xiàn)在的人們已經(jīng)不太顧忌這個,找個沒有風(fēng)雪的晴好天氣,就把里里外外徹底打掃干凈了。如果有條件,還可以把窗戶、大門都重新油漆一遍,看上去會更加光鮮靚麗。
與此同時,就是準(zhǔn)備過年的食物了。就面食來講,有兩樣?xùn)|西必不可少,一是餑餑,二是年糕。餑餑是一種半球形的面食,家家戶戶都會用最好的面粉來做。由于餑餑是過年時的當(dāng)家主食,所以人口多、親戚多的家庭,常常要蒸很多,有的甚至要蒸二、三百個,這樣一來,整個正月里就不用再忙著做干糧了。年糕用黍米粉做成。黍米面和好之后,再在上面按幾顆紅棗,放在鍋里蒸熟即可。出鍋的年糕呈金黃色,幾顆紅棗點綴其上,煞是好看。年糕須趁熱吃,吃在嘴里會感到又甜又黏,而冷卻的年糕是沒法兒吃的,這與南方的糯米年糕比起來,無論是做法還是吃法都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年糕取“年年升高”之意,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時候家里的男人們也沒閑著,他們常常被主婦們調(diào)派著殺雞宰魚,炸藕盒、炸雞塊、炸魚段、燉豬頭、煮豬蹄……家家戶戶的院子里都飄蕩著一股股香味。人們之所以要把這些食物在年前都忙著準(zhǔn)備好,就是想著在年后吃的時候方便一些。那時候親戚們已經(jīng)開始互相串門兒,客人們來了后,因為手下有了幾個現(xiàn)成菜,也就不至于手忙腳亂了。
等終于到了年三十兒,忙年也就基本結(jié)束了。這時家家便又響起了剁餃子餡的聲音,新的一年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