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通過選材、組織結構、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精心設計和處理,能夠充分展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能力的一種文體,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令人讀后百感交集,引發共鳴。我們來看看一些優秀作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象鼻橋寫象鼻山(實用14篇)篇一
一天早晨,小兔興高采烈地出去散步。它來到清澈見底的河水,心想:怎么辦呢,我還要到河對岸呀!這時,一只小刺猬看著一座座高大的山,想:我怎么才能更接近的看到高大的的山呢?于是,大象和長頸鹿,大象用鼻子接著左半部,長頸鹿用自己的脖子接上了右半部,搭成了一座橋。小兔踩著大象的鼻子,開開心心地過了橋,小刺猬踩著長頸鹿的脖子,把高大的山看得一清二楚,四只動物高高興興地笑了。
象鼻橋寫象鼻山(實用14篇)篇二
從小就聽媽媽說,桂林的象鼻山如同真正的大象一般,美的不得了,許多人去了象鼻山都連連稱贊。
暑假,我去了這個迷人的地方——象鼻山,桂林的象鼻山真應了宋詩人的那句畫,桂林山水甲天下!在這兒,你會發現漓江和桃花江匯合處的水,是那么清,清的可以看到江底的水草,是那么靜,靜的沒有一絲波紋,像是一只驕傲的大象的腳下踩著的一塊美麗無比的綠色水晶。
水中有許多漁船,飄蕩在水面,船上都站著一兩只捕魚的鳥兒。一些漁夫悠閑地坐在船上垂釣。走在水里,涼爽舒服極了,正好給燥熱的天氣降降溫。水也不深,剛好漫過小腿。站在水中,想象自己就是一朵出水芙蓉,禁不住暗自得意。美麗的象鼻山倒印在水中,仿佛兩只大象在親呢。如果晚上過來,月亮倒印在水中,兩月兩象,一江一船,那種景色,是多么雅致!難怪有詩寫道: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
象鼻橋寫象鼻山(實用14篇)篇三
白鱘個體大,肉味鮮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7.18%,脂肪為5.64%,肝臟中蛋白質含量為8.71%,脂肪為8.20%;卵巢中蛋白質含量為13.47%,脂肪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測定的17種常見氨基酸,其各種氨基酸的含量均與中華鱘相同。由于營養豐富,歷來被視為食用珍品,江蘇、上海一帶把鰣、槍(白鱘)、d和甲(中華鱘)列為淡水四大名魚。此外白鱘的藥用價值也與中華鱘相同。
由于過度捕撈和其它原因,資源日趨下降,現已臨瀕危。由于生態環境惡化,白鱘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逐年減少,個體越來越小,如今白鱘瀕危狀況已不亞于大熊貓,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用不了幾年它可能永遠消失。
象鼻橋寫象鼻山(實用14篇)篇四
初次性成熟年齡為7~8齡,個體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生殖季節約在3~4月,產卵場所在長江上游重慶以上,水流較急流速約0.49米/秒、水深10米以內、底質多為巖石或鵝卵石的河段,比較集中的產卵場在江安縣附近的長江河段和四川宜賓柏樹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四川省宜賓縣柏溪鎮對岸約500米江段是主要天然產卵場。
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隨水漂流發育,幼魚至長江口肥育生長。白鱘性成熟年齡雌魚為7齡,雄魚為5齡。1983~1986年,在繁殖群體中捕獲雌魚13尾,年齡為7~15齡,體長179~281厘米,體重25~102千克;雄魚22尾,年齡為5~10齡,體長156~214厘米,體重12.6~47.5千克。成熟卵粒灰黑色。體長174厘米,體重31千克雌魚懷卵20萬粒。
象鼻橋寫象鼻山(實用14篇)篇五
今天,我們來到桂林玩。
來到桂林的第一天,我們就去了桂林最有名的象鼻山游玩。
象鼻山景區是中國首批4a級景區,是桂林最開發的景區之一,擁有千年的'歷史。因景區內有一座山酷似一頭引頸吸水的大象而得名,并將它定為桂林市的城徽。象鼻山位于桂林市內桃花江與漓江匯流處,是桂林名山之一;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巖、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緊靠江邊,漓水流貫其間,如水中浮月。
走到象鼻山腳下,看到了水月洞和象眼巖,我感嘆到:“象鼻山真奇妙!”
象鼻橋寫象鼻山(實用14篇)篇六
一天,天氣紅辣辣的,我和媽媽準備好行李就勿勿忙忙的跑出家門到公交車站,我們倆等了好長時間公交車還是不來,媽媽說:“我們坐出租車吧!”我們坐上出租車,出租車很快地到了我們坐大客車的地方。
人差不多都全部到了,我們就出發了。
開了好長時間我們才到了象山,到了象山之后,已經是中午了,我們只好在一家酒店里吃了飯,我們吃好飯,導游說:“我們先去酒店睡一下再去松蘭山的沙灘,這樣精神足一點。”
我們去了酒店,到了房間,放下行李,然后我就去睡覺了。
時間到了,我們大家拿著沙灘用的工具紛紛乘電梯到下面,導游已經在下面等我們了,導游又換了?媽媽說:“這是這里的導游。”等大家到齊了我們就出發了,我們大家乘著大客車,還有人給我們唱歌助興,聽著動聽的音樂,我覺的特別舒服。
一路上導游給我們介紹了象山的特產、象山的風景區,還給我們講了象山的體育館,象山的體育館它的造形好象一只輪船,到了松蘭山的沙灘,我們大家叫著都跑到了沙灘,我一下子跳了起來,沙子好燙啊!連忙穿起了鞋子慢慢地走著,我走到沙灘過去一點我就把鞋子脫了。然后我換好游泳衣,拿著救生圈下了水,浪花一卷一卷的卷過來我被浪花吹起來好玩極了。
好了之后,大家都走上了客車準備去下一個景點。
二天的象山之旅很快結束了,雖然我感覺很累,但我很開心!
象鼻橋寫象鼻山(實用14篇)篇七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來自開心旅游公司的導游,我姓肖,名恬芯,你們就叫我肖導吧!我非常榮幸此次能和大家一起游覽象鼻山,希望大家在旅游完后對我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謝謝大家!
這次我們主要游覽的是象鼻山的山腳,山腰以及山頂。在這里我要提醒一下大家:希望你們在觀賞美景時,不要亂涂亂畫,不要隨地吐痰,要文明觀賞。很快地,我們就要到達象鼻山山腳了。
我們現在來到了象鼻山的山腳,大家可以抬頭往上看,這座山像不像一頭巨大無比的大象。正因為它像大象,所以人們才稱它為“象鼻山”。
關于象鼻山,還有一個故事呢,我們邊走邊說吧:傳說在一個平靜的小鄉村里,每年的6月18日都會出現一頭大象在村里橫沖直撞。在998年的那一天,出現的不是一頭普通的大象,而是比以往出現的還要大好幾倍的大象。村民們看到這頭大象,急忙請出了收伏它的巨人。巨人把大象趕到了現在象鼻山所在的位置,隨后施法將大象永遠的困在了這里。
聽完這個故事,我們正好已經來到了山腰。現在是自由活動時間,大家自由觀賞,注意安全,我在這里等你們,有事可以來找我。
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又要開始前進了,我們要加快進程,去山頂休息一下,山頂的風景也更美。來到山頂,我們可以仔細感受山頂的美好風景。
此次的旅程還有10分鐘就要結束了,這十分鐘留給大家自由拍照,整理自己的物件,待會聽到我的口哨聲集合!
感謝此次大家的配合,謝謝大家,歡迎大家下次再來游玩!
象鼻橋寫象鼻山(實用14篇)篇八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文章,作者緊扣桂林山水的特點,敘述了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對于四年級的來說,除了個別新詞需以外,就是引用的兩句話,也能夠自學自悟來進行理解。
我設計的這堂課,旨在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和,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在讀和賞析中,讓學生達成共識:
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諧的。我們置身于這樣的美景中,心曠神怡,人與自然也是和諧共存的。由于孩子們課前都進行了預習,給課堂帶來了較好的效果。表現在幾個方面:
1、課文時都流利,即使是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也都從檢查中發現有了很大的進步。
2、課堂上對課文進行分析理解時,幾個同學很快就對課文的脈絡,文章的寫作手法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也由此看出孩子們的確在閱讀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礎和水平。
3、背誦的情況很好,絕大部分學生的背誦都能過關并能接受老師和全班同學的檢查。就本節課而言,我努力體現以下兩點:
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朗讀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通過讀為學生展現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水特點的,結合想象,說說對桂林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并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著在品讀、評讀、誦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熏陶。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在比較感知中,學生對句子差異看得特別清晰,幫助學生領悟語言內涵,獲得語感。對于三組句子的比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水美。通過第一組句子的比較,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形象美;通過第二組句子的比較,讓學生體會語言的情感美;通過第三組句子的比較,讓學生體會語言的韻律美。這樣,層層剖析,步步深入,由語言的變化帶動情感的升華,體會贊嘆之情,體會漓江水的獨特美。最終使學生既體驗到語言之美,又體會出情境之美,達到語言美和情境美的統一。然后創設寫話訓練,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當然在課堂上這一點做得還不是很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改進教學方式。
還有一些思考就是如何提高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該說到了高年級會出現兩極分化比較嚴重的現象,好學生令人驚奇,學困生讓人擔憂。我想我更應該反思的是,如何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利用有效資源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象鼻橋寫象鼻山(實用14篇)篇九
疊彩山、伏波山、象鼻山……都是桂林的名勝,而象鼻山是桂林的象征。現在,就讓我來談談象鼻山吧。
象鼻山地處漓江邊。從遠處看,就象一只活生生的'大象在河邊飲水。只見它把長長的鼻子伸進清澈見底的漓江水里,貪婪地喝著,好像在說:“好甜好淳的水啊!”象鼻山上長滿了茂密的樹木,就像給它披上了一件綠色的衣裳。有霧時,白霧環繞著象鼻山。象鼻山仿佛在云霧中緩緩蠕動,就像一頭大象慢慢向我們走來。
象鼻山山腳下的水月洞是著名的“象山水月”景點。晴天時,這半圓形的山洞倒映在水面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就像一輪明月。有霧時,水月洞周圍白霧繚繞,水里的倒影被白霧遮擋住了,仿佛高掛天空的半月。有時候,它像俏皮的孩童悄悄地撥開云霧,露出半邊臉來,有時候,他它又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霧里不敢出來。
象鼻山以它獨特的豐姿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啊!象鼻山,你是桂林的象征,你是桂林的驕傲。我愛你,象鼻山。
象鼻橋寫象鼻山(實用14篇)篇十
春天,象鼻山上就“萬物復蘇”了。象鼻山上恢復了昔日的光彩。鳥兒唧唧喳喳地叫著,像是在說:“春天的象鼻山真美啊!”小草從土地里探出了嫩綠的小腦袋,欣賞著四周的風景。花兒們百花盛開,給春天帶來了熱鬧的氣氛。
夏天,在烈日下的象鼻山上,一只只知了坐在唱哼著動聽的歌曲,好象象鼻山有這好多個嘴巴在歌唱一樣。象鼻山上花兒都還是那樣的艷麗,綠草如茵。一陣風吹來,花香撲鼻而來。
秋天,象鼻山多么會打扮自己呀——枯黃的小草作為襯衫,晶瑩的露珠作為珍珠項鏈,還在水中跟魚兒們玩游戲呢。
冬天,象鼻山上的花草樹木死了。象鼻山像一只被凍成冰的大象一樣,在水中一動不動的。
總之,桂林的象鼻山,隨著不同的季節而變的……。
象鼻橋寫象鼻山(實用14篇)篇十一
象鼻山又稱象山。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這一百看不厭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匯合處。山形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臨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與象身之間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說它“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則構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觀,使歷代詩人吟詠不止。洞內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愛國詩人張孝祥、范成大和陸游的作品最為有名。陸游雖然沒有到過桂林,但對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詩和信札寄給當時任昭州(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則“命工刻與崖石,與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腳有石級小路通上山頂。山頂平展,綠樹成蔭,當年太平軍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頂的東端有明代的實心磚塔,因嵌有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塔身好似圓形寶瓶,又像劍柄,又有人稱之為瓶塔或劍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創與唐代的云峰寺,寺內陳列著太平天國的歷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這里原來還有個開元寺。唐代的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漂到海南島,在北歸的途中,經過桂林時,居住于開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講法傳經。可惜古寺早廢,只留下這座佛塔敘說當年盛事。象鼻山,景色優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標志,最令中外游人喜愛。
象鼻橋寫象鼻山(實用14篇)篇十二
今季,我來給大家介紹的.是_桂林的象鼻山。介紹象鼻山的什么呢?那就請看下文。
春季,象鼻山上就“萬物復蘇”了。象鼻山上恢復了昔日的光彩。鳥兒唧唧喳喳地叫著,像是在說:“春季的象鼻山真美啊!”小草從土地里探出了嫩綠的小腦袋,欣賞著四周的風景。花兒們百花盛開,給春季帶來了熱鬧的氣氛。
夏季,在烈日下的象鼻山上,一只只知了坐在唱哼著動聽的歌曲,好象象鼻山有這好多個嘴巴在歌唱一樣。象鼻山上花兒都還是那樣的艷麗,綠草如茵。一陣風吹來,花香撲鼻而來。
秋季,象鼻山多么會打扮自己呀_枯黃的小草作為襯衫,晶瑩的露珠作為珍珠項鏈,還在水中跟魚兒們玩游戲呢。
冬季,象鼻山上的花草樹木死了。象鼻山像一只被凍成冰的大象一樣,在水中一動不動的。
總之,桂林的象鼻山,隨著不同的季節而變的……。
象鼻橋寫象鼻山(實用14篇)篇十三
象山公園位于廣西桂林市中心漓江和桃花江的'交匯處,占地11.88公頃。這座山以一只站在河邊,伸著鼻子喝著漓江綠洲的巨象命名,被譽為桂林山水的象征。公園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山、水、洞、島、亭、臺、階、步道、文物古跡,美不勝收,引人入勝。象鼻山,又稱象山,是公園的主要景點。它的山形像一只停在漓江邊喝水的大象。它生動而迷人,被譽為桂林的市徽。山前的水月洞彎曲如滿月,穿山而過,清澈的河水從洞內穿過,洞影映出江面,構成了“水下明月,水上漂月”的奇觀,“象山水月”成了桂林獨一無二的景觀。水月洞神秘而迷人的歷史啟發了從古至今的作家和詩人。洞內外石壁上現存石刻50余處,多為宋代雕刻。象山南麓有唐代修建的云峰寺,象山東、西麓有百余里曲折的艾山。山頂平坦,樹木掩映,小徑幽僻;明代建筑莆仙塔聳立于此,高十余米。它以塔的北側用青石雕刻的普賢像命名。蒲仙塔如劍柄,寶瓶,古樸凝重;游客站在山頂,神清氣爽,遠眺,桂林山城盡收眼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輔相成,使古老而年輕的象山獨具魅力。香山公園經常舉辦各種花卉展覽,游客在其中漫游,但當他們看到陌生的山,清澈的水,安靜的洞穴和迷人的花,他們在仙境中,流連忘返。桂林之旅從象山公園開始。
從濱江路沿著河岸走,可以看到香山的全景。“穴如長波,生明月”。象山公園第一景是“象山水月”。大約12000年前,地殼抬升,漓江水面從2km寬開始不斷縮小。一個長17米、寬9.5米、高12米的透明圓孔,被位于大象鼻子和大象之間的東山腳下的河流侵蝕,即“水月洞”,又名朝陽洞。河流穿過洞,洞穴像明月一樣漂浮。有句詩說:“水下有明月,明月浮水上。水月不去,水月還流。”香山河對面,膠州綠竹叢生,果樹繁茂,竹籬茅舍。如果是雨季,云蒸霧散,村舍綠樹仿佛都蒙上了薄紗,古人稱之為“潿洲煙雨”。它被列為桂林八大景點之一。此時的巨象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在煙雨中歷歷在目。象山水月被視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向往的景點。
象鼻山的軀干和腿之間。大約12000年前,地殼上升,漓江萎縮,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形成了一個東西通透的圓孔。它長17米,寬9.5米,高12米,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香山記》載“有一石洞,可對對,形圓而長。它一半入水,現在水位高了,所以它的洞穴也不時有它的大小”。
水月洞,又名朝陽洞,面朝太陽。但洞在水面上,像明月浮動,十分傳神,所以隱水之名一直沿用至今。“香山水月”是桂林山水奇觀之一,文學士屬文賦句,令人嘆為觀止。宋吉北部處士的《水月洞》詩中有這樣一句話:“水底有一輪明月,明月浮在象鼻山的水面上。“水不會在月中流動,水會在月中流動”這句話,詳細地描繪了天上的月亮、山洞和水下的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跡。象山的水月與南面的月巖相對,一個掛在天上,一個漂浮在水中,形成了“漓江兩個月亮”的奇特景觀。
朝陽閣建于宋代窯洞,清代改名德岳樓。洞內現存摩崖石刻50余處,如張孝祥《朝陽閣詩序》、范成大《退水月洞明》、陸游手抄本等。
朝陽亭。
在建于宋代的象鼻山水月洞,亭子早已廢棄。然而,800多年前,圍繞著水月洞的命名,貴州兩位前巡撫背靠背的筆墨官司,一直是這里游人的永恒話題。原來,南宋第二年(公元1166年),張孝祥在水月洞一直呆到很晚,不久又故地重游。由于洞口向東,亭名、洞名、巖名都是“朝陽”,描述它的《朝陽亭序》應該在水月洞北墻上。后來,范成大掌管桂,持不同意見,恢復原名,寫《府水》碑文,刻于董南壁。
象眼巖。
莆仙塔。
從遠處看,普賢塔像插在大象背上的劍柄,又像一個古董寶瓶,故稱“劍柄塔”,或“寶瓶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為雙層八角須彌座。在二樓基座的北面,有一尊用青石雕刻的“南天普賢菩薩”。普賢塔位于象山之巔,不僅與桂林山水的傳說不謀而合,也印證了很多亞洲國家傳說中普賢菩薩騎象,象背寶瓶象征和平、美好、幸福的說法。象鼻巖毗鄰水月洞,以象鼻山的樹干命名。巖石高1.9米,寬3.3米,長13.5米,面積44.5平方米。巖口臨河,朝東,呈長條形封閉狀態,里面涼爽,可以俯瞰河流。明朝學者毛炳泉曾經在這里讀過《周易》。后人在巖口刻上“閱石”二字,稱此石為“滇義山窗”。萬歷定州(1577年)春正月修剪,有石刻題“賓泉山人深開此洞”。明代詩人張翔寫過一首詩,名為《訪毛炳泉與點義山窗》,詩中有《千頃水與光涵屋》、《山窗靜觀周易》。詳見水月洞摩崖石刻。
象鼻橋寫象鼻山(實用14篇)篇十四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你們就叫我黃阿姨吧。”黃阿姨綻放開了笑容:“大家早以知道桂林山水了吧!我們游玩的這條漓江中有許多石灰巖,這些石灰巖地形遍布,使得桂林諸山奇峰林立,例如疊彩山、象鼻山、伏波山。它們猶如巨象、玉筍,形態各異。從遠處望去,桂林的山處處是景,處處是畫,那畫中的山鋒利的少,秀美圓潤的多。今天我們要游的是象鼻山,這座山因酷似巨象伸鼻吸水而得名。”
“這里原來真有一只巨象嗎?”一個小女孩嫩聲嫩氣地問到。“這我可不知道。”黃阿姨笑的更開心了。“不過我知道幾個關于象鼻山的傳說呢!”“快告訴我們!”大家齊聲喊到。“我這就說。”阿姨娓娓道來。“第一個故事是這樣的:這頭象原是玉皇大帝身邊的一位大將。一天,它悄悄來到人間,看到了美麗的桂林,玩得忘掉了吃飯、睡覺。后來,它病倒了,當地人們細心照顧喂飯喂藥。大象病好后知恩圖報,幫助桂林人疏通水利,灌溉良田并想留在人間。玉皇大帝得知勃然大怒,立即派托塔李天王前去捉拿。當大象正在漓江喝水時,不幸被李天王用箭射死,化為象鼻山。”
“這將它刺死。那只大象便化作了象鼻山,從此靜靜的屹立在了漓江邊,長長的鼻子伸于江水之中好似正在從江里汲水。”“看來巨象也被桂林的美麗景色吸引住啦。”小女孩再次說到。
黃阿姨接著為我們介紹桂林。她說,象鼻山的山下是水月洞,是由象身及象鼻自然形成的圓洞,清清的江水貫流,悠悠的小船蕩過。站在象鼻山腳,看青山聳翠,秀竹翩躚,江面小船兒悠悠,岸邊煙霧繚繞。
“還有許多詩人題過詩呢!”她突然話鋒一轉:“宋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就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致;明代孔鏞有詩贊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百日相看不厭多。”“看來桂林名氣好大哩!”坐在我后面的小男孩叫起來。”
漓江像蜿蜒的玉帶,纏繞在蒼翠的奇峰中,乘舟游漓江,可觀山形、倒影、碧水、青山、牧童,還有遠古的傳說、古樸的田園人家、清新的呼吸,難怪學者百姓,無不為之傾倒。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飲水漓江,景致極佳,讓人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