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我喜歡春節,因為春節是中國禮儀最重要的節日。游子可以回家歡聚,大人可以放個小長假,小孩子可以領大紅包。
大年三十那天,街上都掛上五彩繽紛的'彩燈,小區大門上也都掛上了紅紅的燈籠,看起來喜氣洋洋的。有的人手里還拎著剛買的年貨和禮物,各家門口都貼上了寓意美好的對聯。因為今年是豬年,所以我們家中間也貼上了一個萌萌的小金豬。
在家里,媽媽和奶奶花了幾個小時才把年夜飯做好。桌上紅燒肉和醬汁兄弟在說悄悄話;鱸魚在盤子里游來游去;木耳和洋蔥在一起跳舞;還有一盤盤的餃子,它們擠在一起像在取暖;最中間有一個桃心的蛋糕,蛋糕上面還有一只巧克力的金豬。這時爸爸站起來說:“大家舉杯,慶祝新的一年!”“哐”一聲,杯子在桌子中間組成了一個小小的花形。歡笑聲、音樂聲、鞭炮聲,把大家在過去一年的傷心往事都清除了。
年夜飯吃完之后就該守歲了,可我的眼皮已經開始打架了,感覺站著也可以睡著了。過了一會兒,十二點的鐘聲響起來了,奶奶穿著新衣服,拿著誘人的紅包準備發給我們。我們興沖沖地跑到奶奶跟前,對奶奶磕頭說著新年的祝福話語。就連妹妹也奶聲奶氣的對奶奶說:“奶奶,新年快樂!”奶奶笑著把紅包分給我們。拿著奶奶的紅包,我們就進了房間,把奶奶的紅包和祝福放在枕頭下開心地睡著了。
大年初一,我們在院子里放鞭炮。煙花在天空中綻放出不同的形狀,好像也在開心新年的到來。這時奶奶問我們知道為什么要放鞭炮嗎?我們都搖了搖頭,奶奶告訴我們,古時候有一個吃人的怪獸叫年,每年過年的時候它都會下山來吃人,大家每天都很害怕。但是有一次,大家發現年害怕放鞭炮。從此以后,每到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放鞭炮驅趕年獸。大家聽得很認真,也增長了知識。
我喜歡春節,可以發紅包、吃年夜飯、可以親人團聚、防鞭炮等等。我喜愛這個節日!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春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華夏子孫文化的傳承。千百年來,一年一度的春節都會勾起游子們對親人和故鄉的綿綿思念。不論身處何處,或近或遠,都會在除夕前期趕回家中,與家人團聚。
在如今,這個充滿現代文明的社會中,春節期間更是不乏濃厚的年味。貼春聯,掛燈籠,包餃子,做年糕,家家戶戶都忙著置辦年貨。街道上,巷子里無不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都說現在的社會交通發達,想到哪兒就到哪兒。可是,不論什么都滿足不了背井離鄉的人們急切的回家心情。
我在新聞上曾看到過這樣一對夫婦。他們為了能夠讓一家人過上好日子,背井離鄉來到廈門打工,已經有四年沒有回家過春節了。無盡的思念,使夫婦二人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他們的家鄉遠在湖北,4年前僅有兩歲的女兒和已有60歲的老母親在一起生活了四年。那對夫婦,在回家的時候為女兒買了新衣服,給老母親買了棉衣和一頂羊絨帽子。竟不忘了帶上甲魚等一些特產與他們一同千里奔波。
是啊!在春節期間,四面八方的人們都在期盼家人的團聚,與家人一起嘮嘮家常。而在這一時段,最繁忙的就是春運,因此這也成了人們年年討論的話題。
現在,春節已經結束,回首想想,要問我哪的年味最濃?我會一口回答:“車站。”因為在車站里,有著無數期待著回家的人們。他們將回家的希望寄托在那一輛輛汽車上。所以說年味最濃的時候車站,是一輛輛回家的車上。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我的家鄉在一個孤落的小村里。那里沒有城市的繁華,沒有城市的璀璨,但片刻的清幽、卻會留住永恒的微笑和洗刷不掉的農家淳樸。
記得寒假中最讓我難卻的就是春節十二點鐘的那個瞬間。
就這樣緩緩的、我的眼神停在那根細而銳利秒針上。
那一刻我拼住了呼吸,一切仿佛都停止了,但唯有它、還在一點一點的完成一輪生命的變遷。
在整個屋子里靜靜清晰“滴滴答答”的回聲。甚至連屋外的剛探出頭的嫩草也不再舞蹈。
一縷縷皎潔的月光照射在空地上,仿佛一段光滑的絲綢搭成的橋梁,準備迎回2021年的冬天,送來2022年的春韻。
快了.....快了!
十二點鐘距離近在咫尺,365天的馬拉松,最后到了尾聲。
“滴滴答答"聲仿佛細細流水般,愈來愈烈清晰,愈來愈強烈。他來了。
”當~當~當......“
春韻一乘著徐徐的微風到來了。
那風、是暖的..........
一顆綠色的種子埋在了地下,等待萌發,因為它本就是大地......
剎那間隆隆的鞭炮聲洋溢在了整個村里。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說起安慶的春節,與別地也沒有什么在不同之處,不過想起,也確是饒有些趣味的。
家里春節,該是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的罷。這一天,家里往往會做甜食來吃。聽老人說是得讓灶王吃甜了嘴上天。以前小,當故事聽聽,現在早已知是一種鄉俗說法罷了。從這天起,各商鋪里也都紛紛布置起來。過了二十三,閑不過幾天,到二十八,便又要開始除塵了。
按我家的風俗習慣,孩子在這一年的最后一天,一般可以不像往常那么早起床,也可以過一天近乎“隨心所欲”的時光。中午的飯菜,比起平時,可能會比較豐盛一點,基本都是一家三中在一塊兒吃。吃完,母親洗碗時,孩子和父親會一起去貼對聯。家里還講究一種說法,對聯貼得低了,得說“高升”;貼得高了,得說“發財”;貼得正了,不偏了,還得說一句“平平安安”。這說法倒也不知靈不靈,興許只是一種美好的心愿罷了。
貼完,回家洗個澡,換上新年衣裳;若是巧了,遇上本命年了,還得穿件紅色的。之后,便去父母雙方的老人家拜個早年。走之前,若是晚上天黑前不回家的,就得把每個房間的燈開了。此時的燈,又可講做“全堂紅”,家里說法是,在新年里好讓財神上門。
在我家,父母帶著孩子先是去外祖父母家的。一路上,倒也是處處洋溢著喜慶的節日氣氛。晚上雖還未到,調皮而心急的孩子們往往拿著炮出門放放,先過過癮。所以走在街上,這兒“啪”的一聲,那兒“哄”的一響,雖令人有些始料未及,卻也增添了好些許年味兒。臨街的店鋪,也紛紛關門,準備回家過年;店老板在這一天,也不管是賺著還是沒賺著錢的,個個臉上也都樂呵呵的。大街上,仍紅火的生意,怕便是那賣春卷皮兒的了;人們排著很長的隊,也就是圖個不知為啥的講究了。
晚上到了祖父母家。家里親戚幾乎都來了。奶奶樂呵呵地將平時都不用的大圓桌搬出來,燒了許多菜,擺了滿滿的一桌。年夜飯,估摸便該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了罷。吃罷,一家人便坐在一起閑聊,等著看春節晚會。十二點整,便上陽臺放炮。窗外如同白晝一般,燈火通明,一派姹紫嫣紅的景象。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中國春節期間各種祭祀、社交、禮儀繁多,由此衍生了多種吉祥物表達新春祝福。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鄭一民說,春聯、年畫、爆竹、壓歲錢、花燈等五種吉祥物具有代表性。
春聯又稱"對聯",最初是一種避邪的東西,后來與文學、書法對接,成為春節期間家家院門、屋門必貼之物,表達喜慶吉祥。中國春聯品種繁多,凡是有門之處幾乎都要貼。中國人喜歡紅色,到處貼滿用紅紙寫的春聯,也是用吉言教育后人。
年畫內有各種故事,在中國諸多年畫中以雞畫、魚畫、娃娃畫較為普遍,因為雞表示吉祥,魚意味著錢糧有余,娃娃則象征人丁興旺。
爆竹又稱鞭炮,大年初一清晨要燃放,農村祭神、祭祖時要燃放。爆竹聲后,紅紙滿地,人稱"滿堂紅",預示來年大吉。
春節期間,長輩在晚輩行拜年禮后會給壓歲錢,目的是囑咐孩子新的一年平安吉祥、茁壯成長。
花燈在中國歷史悠久,春節期間掛花燈是追求光明、紅火和美好。各種花燈爭相輝映,烘托了喜慶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