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柳州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許多英雄人物。這些人物有的是在歷史上有極高地位的皇帝,有的是為百姓打抱不平的民間英雄,他們用自己的行為詮釋了什么是英雄。本文將結合我對柳州歷史英雄人物的了解,談一談對他們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贊嘆恭王、范仲淹等人
柳州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之一恭王,他是廣西清朝時期的勢力領袖,對柳州和廣西乃至整個國家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在他的治理下,柳州城內建立了銀塘街、城西街等許多古街;他還多次資助柳州考場等許多重要建筑的修繕。而作為開國元勛,范仲淹在柳州建立了張富民、岑文本、董鋪廂等許多良師益友,對柳州的教育事業、人才培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都用他們自己的智慧、辛勤付出,為柳州的發展帶來了許多的貢獻。
第二段,欽佩趙臨沂、袁崇煥等人
柳州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之一如袁崇煥,他是明朝末年的抗倭名將,他的抗倭業績在當時乃至后世廣受贊譽。而趙臨沂則是名副其實的民間英雄,他的不畏強暴、善于打抱不平的事跡,不由讓人對他油生欽佩。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勇敢、正義,讓柳州人至今仍對他們懷念不已。
第三段,感慨陳插天、錢學森等人
柳州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之一如錢學森,他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學家和火箭科學家,被稱為“航天之父”。而陳插天則是一位民間查干,他堅定不移地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甚至為此失去了一條胳臂,他的英勇事跡感人至深。他們的事跡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是柳州精神的永恒象征。
第四段,佩服楊春霖、劉建慶等人
柳州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之一如楊春霖,他是一位國畫大師,也是柳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他對柳州和中國畫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劉建慶則是推動柳州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人物,他所領導的柳州市城市建筑規劃成果被譽為是新中國城市規劃的典范。他們身上所展示出的藝術、智慧、勇氣等等讓我們不由得佩服不已。
第五段,總結反思
正如一些名人所說過的那樣,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了解他們的歷史和文化,才能找到那個地方的靈魂。通過了解這些柳州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我們會發現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柳州精神。在柳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他們所做出的貢獻必將被永遠銘記,而我們這一代人也應該從他們身上汲取力量,發揚他們的英雄精神,為柳州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出身于書香世家,受酷愛讀書的父親的熏陶,從小也博覽群書,尤其喜歡看忠臣烈士的英雄故事。文天祥十分敬佩楊邦乂、胡銓這些前輩英雄,立志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二十歲時,文天祥高中狀元,從此走上了坎坷仕途。
當時的南宋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內有政治腐敗,外有蒙古人頻繁南下攻宋。文天祥在朝廷中權位低微,空有一腔報國之心卻始終得不到重用。后被外放到地方,擔任負責斷案的官員,一直沒有參與抗擊外族侵略的機會。
1274年7月,年僅四歲的宋恭帝即位。蒙古人見南宋政權交替,內部動蕩,便派二十萬鐵騎借機進犯南宋。南宋軍隊倉促應戰,根本無法抵抗蒙古鐵騎的猛烈攻擊,城池相繼陷落。蒙古鐵騎很快便打過了長江,南宋都城臨安岌岌可危。朝堂內外一片混亂,官員紛紛外逃,太皇太后緊急下詔,要求各地進京勤王。
然而,宋軍將領都被蒙古軍隊打怕了,如此大的一個王朝,僅有文天祥和張世杰兩人響應。文天祥以一介文人的瘦弱身軀挑起了與蒙古鐵騎斗爭的重擔。他捐獻所有財產,并募集大量軍費,組建了一支三萬人的抗元軍隊,立即開赴臨安。
但南宋政權已經腐朽不堪,丞相陳宜中及大部分官員都主張議和,連太皇太后都準備攜年幼的皇帝投降。
文天祥對南宋政權徹底失望,他離開臨安,趕往福建南劍州招募士兵繼續抵抗元兵。之后,文天祥協同各地抗元義軍,轉戰福建、廣東、江西等省,一路收復了眾多州縣。
1278年冬,元軍開始大舉反攻,義軍節節敗退,文天祥戰敗被俘。
元軍將文天祥關押在戰船上,趕往崖山剿滅南宋將領張世杰。抵達崖山后,元軍將領張弘範威逼文天祥寫信勸張世杰投降。文天祥不由想起了慘死的家人和沿途破敗的村鎮,憤怒地說:“你也曾是宋朝的將領,投靠了蒙古人,為虎作倀,殺戮了多少百姓?你難道不感到羞愧嗎?讓我勸張世杰投降,休想!”張弘範聽完,仍不死心,他再三威脅強迫文天祥就犯。
文天祥不予理睬,他凝望北方,悲壯地吟道:“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聽完文天祥的詩,不由被他那慷慨赴死的決心所打動,沒有再為難他,將他押送到元大都,交給元世祖忽必烈處置。
躬身拜了一拜,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忽必烈見文天祥誓不投降,十分生氣,便下令給文天祥戴上沉重的枷鎖,將他關進暗無天日的牢房,以此消磨文天祥的意志。就這樣,文天祥在獄中一待便是三年。這三年中,他不僅沒有消沉下去,而且不斷寫出大量的詩作來激勵自己。流傳千古的《正氣歌》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1282年12月,忽必烈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當文天祥來到大殿之上,滿朝文武已在兩邊垂手而立。面對著人人畏怯的元世祖,文天祥昂然不懼,只是躬了躬身,根本不行跪拜之禮。元世祖也不怪責,緩緩對他說:“只要你投靠朕,對朕忠誠,馬上就可以做我大元朝的宰相,榮華富貴唾手可得。”文天祥回答:“我已是大宋的宰相,又怎么可以做元朝的宰相?沒什么好說的,讓我一死就夠了!”元世祖見文天祥居然敢當著滿朝文武的面頂撞自己,十分氣惱,便下令處死文天祥。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元兵殺死在柴市,終年四十七歲。文天祥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不惜犧牲自己,奮起反抗外族侵略,所表現出的浩然正氣、不屈氣節深深影響著后人。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名人,這些名人身上散發著正能量,我們日常中多加學習名人們這些勵志的事跡。歷史名人的故事流傳至今,我們要把這些事跡留在心中,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歷史英雄人物的勵志故事,供大家參閱!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并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于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后待秦軍力竭之后才進攻。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并聲稱他叛國反楚。于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后,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后退的打算。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并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后,項羽于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里?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叁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后,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愿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后,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后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從范圍上分,可分為集體事跡材料和個人事跡材料。集體事跡材料是體現群體的先進事跡。個人事跡材料是體現個體的事跡材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英雄人物事跡,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生于戰火紛飛的年代,關羽從不忘記自己的道義,對兄弟不棄不離。中平元年,劉備組織了一支義勇__參與撲滅黃巾__的戰爭,關羽就在其中。他們桃園結義,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一生追隨劉備,不辭__苦,隨身守護。
關羽智勇雙全。與劉備下邳失散,關羽陷身曹營,劉備去投袁紹。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單人匹馬,保護二家皇嫂千里尋兄。為護得皇嫂周全,關羽被逼無奈,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__。同年關羽進攻荊州北部樊城,曹__派大將于禁救援。當時大雨令漢水暴漲,于禁所率領的七__都被大水淹沒,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而關羽則乘勢坐大船進行攻擊,大破敵__,威震華夏。
他忠義兩全,為報曹__恩義,放他敗走華容道。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劉備的天下大業,用自己的一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敘寫了一個大大的忠字。真是可歌可泣!
岳飛(1103-1141),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時勤奮好學,并煉就一身好武藝。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為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岳飛投軍后,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同年,金軍攻破開封,俘獲了徽、欽二帝,北宋王朝滅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趙構登基,是為高宗,遷都臨安,建立南宋。岳飛上書高宗,要求收復失地,被革職。岳飛遂改投河北都統張所,任中軍統領,在太行山一帶抗擊金軍,屢建戰功。后復歸東京留守宗澤,以戰功轉武功郎。宗澤死后,從繼任東京留守杜充守開封。
紹興七年,岳飛升為太尉。他屢次建議高宗興師北伐,一舉收復中原,但都為高宗所拒絕。紹興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檜與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納貢。這使岳飛不勝憤懣,上表要求“解罷兵務,退處林泉”,以示抗議。次年,兀術撕毀和約,再次大舉南侵。岳飛奉命出兵反擊。相繼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大破金軍精銳鐵騎兵“鐵浮圖”和“拐子馬”,乘勝進占朱先鎮,距開封僅四十五里。兀術被迫退守開封,金軍士氣沮喪,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不敢出戰。
在朱先鎮,岳飛招兵買馬,連絡河北義軍,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直搗黃龍府。他激動地對諸將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岳飛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他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
岳飛回臨安后,即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紹興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金兀術要求“必先殺岳飛,方可議和”。秦檜乃誣岳飛謀反,將其下獄。紹興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于臨安風波亭,是年岳飛僅三十九歲。其子岳云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寧宗時,岳飛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飛善于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未嘗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岳飛無專門軍事著作遺留,其軍事思想,治軍方略,散見于書啟、奏章、詩詞等。后人將岳飛的文章、詩詞編成《岳武穆遺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趙云?他可是三國里的英雄人物,想當年在長坂坡殺的是七進七出,當今,在我們班里也有一位“趙云”,他也常常殺得我們全校七進七出。
古代趙云在長坂坡單騎救主,當代趙云在桌子上單騎救機。
前天,老班不在,這下可如我們愿了,就像被囚禁了多日的小鳥,突然之間打開了囚籠,飛向了藍天。不知是誰折的紙飛機飛到了風扇上,這下,我們班可炸開了鍋,都在想方設法的把飛機救下來。因為老班臨走之前給我們下了通牒,最好別惹事,不然,有我們好看。
“快開風扇!”“拿粉筆扔下來!”“拿棍子捅下來”……
“我來”這時,只聽一人大叫道:“不就是一個風扇嗎,有什么好怕的,天塌下來我頂著!”我們都送去了佩服的眼光。只見“趙云”拿著拖把,想把飛機捅下來,可是自己的身高太矮了,于是,他騎著關羽的“赤兔馬”(桌子)終于把飛機救了下來。
心隨思動,自己搖身一變,成為了即將護送匈奴使回國的大漢使者——蘇武。匈奴向來是個兇狠的民族,這次匈奴可汗向外宣稱自己是晚輩,又放回了之前被扣留的漢使,皇帝見有和好跡象,便命我前來交涉。
越過千山萬水,我來到了匈奴。蠻夷之地,到處是兇神惡煞的目光,想給我下馬威嗎?我可是大漢使者,于是我一一“回敬”了那些目光。匈奴單于給人的感覺很傲慢。當我說明來意,并送上大批財物之時,單于更加狂妄,這讓我想起了“夜郎自大”。
一個多月過去了。一天晚上,副官張勝神色慌張的來跟我說他闖禍了,我仔細一問,原來他與別人密謀,準備劫持匈奴王后,結果人家被捉,恐怕會將陰謀和盤托出。我當時只覺天昏地旋。這個老小子,唉!自己當初會選他做副官,完全是因為他沒主見,這樣自己就可以為所欲為。我沒有罵他,畢竟他也是受人蠱惑。可惜自己的“完美計劃”就這樣被那小子破壞了。自己想到了逃跑,但如果自己逃跑,匈奴必會問罪于大漢,大漢天子一怒,會殺我全家。我的小嬌妻,我那三個可憐的孩子。顯然,我不能跑。自己索性來個一死一了百了。到時說不定,漢天子會頒個“因公殉職”獎給我,追我為特等功臣,說不定還有大批獎金。有了這筆錢,他們娘四個應該可以無憂了。
主意拿定,我便跟著來召喚自己的士卒去見審訊官。一到場地,自己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拔出配刀自殺,大庭廣眾之下,我可不怕沒證人。可我的“如意算盤”又打錯了。主審那小子見我自殺,怕自己還未問出個一二三來,犯人就死了,落個審訊不力的罪名,就立即叫人尋醫。結果,我被一個黑診所的大夫放在火坑上,那廝還在我背上蹦來跳去。想我也堂堂漢使,竟落得如此地步!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自殺雖未成功,但自己那利索的一刺使自己在匈奴出了名,有的人甚至以為我是神仙。于是,有人向單于進諫說我能使公羊下仔,還說我能不吃不喝幾年不死。可恨得是那愚蠢的單于居然相信了,說公羊不產崽,就不許我回來。然后我在北海放了十九年羊。
最后,一個曾經跟過我的人對來匈奴的漢使說明了我的情況。那人很驚訝,他們早以為我死了,并且將我追為了英雄。漢天子為了樹立品牌效應,更是把我的事跡神化了。
衣——全家均穿粗布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綢衣,岳飛便道:“皇后與眾王妃在北方過著艱苦的生活,你既然與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這么好的衣服了。”自此李氏終生不著綾羅。
食——一次,留部將郝晸進餐,碰巧一個葷菜也沒有。赦晸進送酸餡,岳飛嘗后,把剩下的當作“晚食”。
犒賞——戰時,南宋對隊伍犒賞極厚,岳飛從來不取一文,全數分給將士。有次一名部將貪污賞銀,立斬。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縱觀中國歷史長河,英雄不計其數,他們像天上閃耀的繁星,一直閃爍到今天。能夠在歷史的長卷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定有過人之處。其中,有一部分是在封建社會壓迫下的女性,她們絲毫不比那些大丈夫遜色,在那些動亂的年代,成為安定天下的巾幗英雄。人稱“嶺南圣母”的冼夫人就是一位出色的女性。
冼夫人家境很優越,家族世代為南越的首領。冼夫人自幼聰穎過人,足智多謀。由于南越部落較多,在隋朝之前的動亂年代,部落之間常常爆發戰爭。冼夫人自幼沒有女兒嬌弱的性格,而是喜歡追隨父親和哥哥馳騁疆場。她似乎天生就有一股霸氣,得到高人傳授武藝和韜略之后,不但能夠彎弓執刀與敵人戰斗,而且對于行軍布陣也很有自己的見解。經過幾次部落之間的戰斗之后,她深得同族的尊重和信賴,甚至南海的一些部落都望風歸附。
苗裔首領馮融看中了冼夫人的才華,于是為兒子馮寶向冼氏求親。馮寶新任高涼 郡太守,長得一表人才,又是官宦世家,冼氏自然是答應了這門親事。冼夫人嫁于太守馮寶,輔佐丈夫,開始了她輝煌的一生。
548年,侯景在壽陽發動叛亂,梁朝計劃在采石礬抵抗叛軍渡江,以另一支精銳部隊偷襲壽陽,使得叛軍不能前后相顧,以此瓦解叛軍。但是朝廷誤命通敵的蕭正德為平北將軍,蕭正德表面備戰,暗地卻資助叛軍,于是侯景順利渡江,梁武帝被圍困在臺城,梁朝岌岌可危。這時廣州都督蕭勃征兵火速救援臺城,高州刺史李遷仕久蓄異志,謊稱有病,遲遲不肯應敵。冼夫人看穿李遷仕推脫應敵,一定是有謀反之意,于是和丈夫假裝去送軍資,李遷仕中計,毫無防范地打開城門,冼夫人下令攻城,將李遷仕獨守的空城一舉攻下。進而與長城侯陳霸先在湖石會師,擊潰叛軍。
之后,陳霸先擊潰侯景,趁機取代梁朝稱帝,南朝瞬間更朝換代。在數年之中,長江流域烽火連天,嶺南地區卻安然無事,這是因為冼夫人的治理。這個時候,馮寶已經病逝,陳霸先顧念舊時和馮寶一起作戰的友誼,特命冼夫人的兒子馮仆為陽春郡太守。570年,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陳霸先鞭長莫及,冼夫人就近聯絡百越酋長共同抗敵。歐陽紇誘扣冼夫人的兒子馮仆為人質,冼夫人不顧兒子的安危,立即發兵守境,助陳朝平定叛軍。冼夫人功不可沒,被敕封“石龍太夫人”。
陳朝經過三代皇帝,到了陳后主手中時,終被隋文帝所滅。南北朝時的對峙局面雖然得到統一,但是嶺南地區尚未歸附隋朝,嶺南各族便推選德高望重的冼夫人為首領,維持地方安定,嶺南地區儼然一個獨立國家。此時冼夫人已經六十多歲,當地民眾都稱她為“圣母”。知道陳朝已滅后,為了避免干戈,百姓受苦,冼夫人深明大義,歸附隋朝,從此南北正式統一。冼夫人被冊封為“宋康郡夫人”。
嶺南王仲宣不服隋朝,發動叛亂。冼夫人已經接受了隋朝冊封,自然有救助朝廷的責任,于是派孫兒馮暄率兵平亂。可是馮暄戰敗,冼夫人又派幼孫馮盎前往,而且親自上陣,很快就平定叛亂。從此南疆一片安謐,隋文帝大加贊賞,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譙國夫人雖然不是什么官位,但是隋文帝卻授予冼夫人印信兵符,全權指揮嶺南六州兵馬,而且給予遇到緊急事故可以不先奏報朝廷而見機行事的特權。
冼夫人坐鎮嶺南,明大體、識大義,懲治貪官,招撫部族,使嶺南的政務緊緊有條。冼夫人此時已經年逾古稀,但是仍然策馬巡視。
南北朝是我國的大分裂時期,這個時期朝代更迭非常頻繁,這樣的歷史環境造就了冼夫人這樣一位雄杰。她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增進了民族之間的團結,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她的軍事才華同樣出眾,一生經歷大小戰役無數,運籌帷幄,敵人聞風喪膽。
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冼夫人在混亂的年代脫穎而出,做成了許多男子漢也做不成的大事。冼夫人雖然經歷了三個朝代,但是她始終忠于自己的部族,忠于自己的職守,使嶺南地區安定繁榮長達半個世紀,對于一位女性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周總理曾稱贊她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六
事跡材料屬于公文文體,人物通訊屬于新聞文體。事跡材料對于本系統本部門實際的針對性更強,事例敘述更為實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英雄人物及事跡,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1136年(紹興六年)初,由宰相張浚兼任都督諸路軍馬事,于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北伐中原。張浚命令岳飛進軍襄陽,作好直搗中原的準備。
二月,岳飛于鄂州(今湖北武漢武昌)發布討伐偽齊的檄令,并積極做好進軍襄陽的軍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飛悲痛不已,目疾復發,他一面奏報朝廷,一面自行解職,扶母靈柩至廬山安葬。并接連上表,乞守三年終喪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飛忠孝難以兩全,趕回軍中,七月正式誓師北伐。岳家軍兵分兩路:一路往東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統領,直奔鎮汝軍,牛皋早年在汝州魯山縣寶豐村同金軍作戰,此時重返故地,精神抖擻,一戰即攻克汝城,生擒偽齊守將薛亨,緊接著又乘勝攻克潁州,為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貴、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進軍,在攻克盧氏縣后,又西取商(陜西商縣)、虢(河南靈寶),東下伊陽(河南嵩縣),一路繳獲糧食十五萬石,降眾數萬。楊再興大敗偽齊張宣贊人馬,收復長水縣(今河南洛寧縣西);王貴在收復虢州后,又率軍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等縣城,席卷了商州全境。
岳家軍北伐大捷,宋廷為此下詔嘉獎說:"遂復商於之地,盡收虢洛之城","長驅將入于三川,震響傍驚于五路"。
收復商、虢等城后,飛向朝廷請示:如形勢有利,將命王貴、牛皋兩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黃河,與太行忠義民兵配合作戰,收復河北失地。但他的進軍計劃沒有取得朝廷支持。于收復盧氏、長水之后的第十七天,終因“孤軍無援”和“以糧不濟”,不得不退師鄂州。
岳飛奪回商、虢等地,偽齊劉豫大為震驚。是年九月,劉豫籌集三十萬人馬,號稱七十萬,向淮西發動進攻。高宗得報后,認為劉光世、張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線,要調岳飛軍沿江東下。詔書到達鄂州時,飛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猶豫,立即向九江進發。趕到九江時,淮西戰事已告結束。
完顏兀術看到岳飛移軍東下,中線空虛,有可乘之機,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與偽齊合兵,向襄漢地區發動猛烈進攻。飛接到多地的告急軍情后,當機立斷,調集二萬精銳第三次出師北伐。
岳飛出師到達各地之前,部將寇成、王貴、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敵人進攻。岳飛大軍開到前線,給守城將士以極大鼓舞,軍威更振。商州轉危為安。襄漢戰線也因岳飛大軍的到來,敵軍不戰而退。飛又準備收復蔡州,因見州城防守嚴密,“勢不可攻”,乃作罷。
按照朝廷“規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飛此時已勝利完成任務,加之所帶軍糧有限,便決定還師鄂州。
飛撤軍前,為避免遭敵追擊,命王貴、董先向蔡州城發動一次進攻,以作掩蔽。但飛軍撤退的消息傳到敵營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擊。董先、王貴等率軍退到白塔地方,李成親率劉復、孔彥舟等十員大將,合力追來。飛率軍迎擊,經過激戰,擒獲偽齊將領數十人,俘數千人,馬三千六百匹,衣甲器仗無計其數。敵兵尸體填滿溪谷,擁墜入水而死者無算。
《三國》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趙云,并且我認為他是個大英雄。本人是很敬仰英雄的。在《三國》中,趙云似乎是為“英雄”一詞量身定做的角色。他在歷史中受到人們的尊敬和贊揚,也是《三國》作者羅貫中熱情贊美的英雄形象。雖被劉備稱為“渾身是膽”,但他并不是一介赳赳武夫,還有許多美好的品質和超凡之處。
一.趙云深明大義。當他投奔公孫瓚之時,為的是仁政。而“仁政”是他的思想及追隨目標。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封建社會中,有這樣的想法,遠見,是多么地不易啊!而趙 云投奔君主是為了天下太平,而不為己名己利,這種品質十分高尚,也很難得。
二.趙云忠直敢諫,有長遠之見。在素日里,趙云向劉備提出的建議無不透出長遠之見,而劉備采納后效果見佳。但在關羽敗走麥城致死后,劉備欲伐吳,被趙云勸告不要這樣做。趙云分析了當下局勢及后果,但劉備沒有納諫,毅然出兵,后致兵敗,蜀氣大傷。這恰好說明了趙云有戰略眼光,心中有大局。
三.趙云謙虛謹慎。在蜀國,從未見趙云因不滿自己的地位而抱怨過。自己有功,也不自傲,不爭功奪利。他既不像張飛有怨則報,也不像關羽身攜傲氣。在趙云身上,更多的是謙虛謹慎的態度。而他在排兵布陣上也極為心細,在《三國》中毫無差錯。
而無論是君主劉備,還是將軍相士們對趙云的評價都是極高的。就連《三國》作者羅貫中似乎也對趙云“情有獨鐘”。在正史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份細致描繪,不惜花費大量筆墨去表現他的精細、機智、勇敢。而人們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趙云單騎救主等事跡更是表現出趙云的人格特點。人們為他建立石碑與祠堂等,皆是對其的肯定。
“常山趙子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我的榜樣。
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被千古傳誦的一代詞人。本無心爭權奪利,一心向往歸隱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無意,他曾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他嗣位時,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進貢,茍安于__南一隅。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荒靡的生活,風格柔靡,但是這并不是他向往,他甚感空虛無奈;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李煜詞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
后主前期詞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
漢帝為了答謝匈奴單于的善意,命蘇武帶領軍團出使匈奴——一個荒涼的國度。因為“虞常事變”,蘇武等人被扣押,面對名和金錢的誘惑,面對酷法嚴刑,有人屈服了,得到了榮譽富貴,而蘇武始終不肯向匈奴單于面向稱臣。為此,他被流放北海邊牧羊,條件十分無理——公羊生仔,蘇武才能獲釋歸漢。
茫茫北海,一望無垠,地凍天寒,人跡罕見,蘇武身上單薄的衣服,飽經風雪的洗禮,支離破碎,僅能蔽體,早已失去御寒的功效,寒風似箭刺入骨子里。蘇武饑食氈,渴飲雪水,心中卻依然守信諾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悠悠十九年,已是兩鬢花白,終于有了回國的機會回到祖國的那一刻,高抬頭顱,蘇武激動地流下淚水。
蘇武的英雄氣節譜寫一曲正氣歌。他的故事讓我流淚,走在秋風中的我,讀懂了如何忠誠!
岳飛從小就是一名充滿熱血的男兒,他希望自己能夠報效祖國,果然在少年時期,其他異族人侵略大宋,岳飛這個時候馬上要求投身于軍中,她的母親和父親也明白他的心思,并沒有說什么話,只是他的母親在岳飛投身軍中臨走的時候在岳飛的背上刻上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字是直接刻在肉里的,這樣一輩子都無法消失了。于是就這樣岳飛來到了軍中。
岳飛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是來干什么的,所以他就在軍中勤奮好學并且一心報國,最終在戰場上他終于獲得了賞識被提升為小隊長,慢慢的他的官職越來越大,成為了一名統軍的將領,而這個時候朝廷開始出現了向敵人求和的意向,然而這個時候岳飛正在前線殺敵,勝利在望,奸臣秦檜利用手中的職權召回岳飛。
岳飛看著目前大好的形勢,他向朝廷上書,立下了軍令狀,希望朝廷再給他時間,他可以把敵人趕出國土,可是朝廷一心求和,岳飛無奈至極,其實朝廷已經和敵人談好了,只要大宋殺掉岳飛,那么談和的事宜就可以談了。朝廷竟然幫著外人殺害自己的將領。
岳飛思考一番,最終還是聽朝廷的命令。“班師回朝”。身邊的人勸他,事到如今,不如自己反了,聽從朝廷的命令就是死,可是岳飛深知自己背上的幾個字的含義,最終還是放棄了勝利在握的戰場回到了朝廷。
到了朝廷,岳飛把自己的想法和朝廷說了,然而換來的卻是莫須有的罪名,最終被朝廷殺害。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流傳至今,仍是大家學習的經典案例。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七
當農民軍在西南進行艱苦抗清斗爭的時候,東南沿海一帶的人民也在鄭成功的領導下進行抗清活動。鄭成功是鄭芝龍的兒子,他們父子都在唐王政府為官,后來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則繼續抗清。鄭成功以廈門、金門為據點,曾先后圍攻福州,攻克臺州。清朝派人招降,遭到他的嚴詞拒絕。
順治十六年(1659年,永歷十三年),鄭成功聯合浙江張煌言等發動了一次大反攻,從海道溯長江,直達南京近郊,占領了鎮江、蕪湖等四川三府二十四縣。他們的行動與李定國的起義軍遙相呼應,使清廷大為震動。但由于戰略上的錯誤,鄭成功在南京被清兵所擊敗。為了建立根據地,鄭成功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永歷十五年)率大軍在臺灣登陸,次年,趕走了竊踞臺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鄭成功在臺灣設置承天府,建立行政機構,奉南明永歷正朔,招徠大陸難民,屯田墾荒,又派遣漢族“農師”向高山族人民傳播先進的生產技術,加速了臺灣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康熙十二年(1673年,永歷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后起兵反清,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云南,尚之信起兵廣東,耿精忠起兵福建,鄭成功子鄭經也乘勢攻占了泉、漳、溫州等地。吳三桂等三人都是漢民族的敗類,他們起兵的目的是為了與清朝分割土地,因而他們得不到廣大人民的支持。三藩的叛亂歷時八年,為清兵所平息,而鄭經也退回臺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永歷三十七年),清朝政府派臺灣降將施瑯大舉進攻臺灣,鄭成功孫鄭克塽戰敗投降,堅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裝斗爭至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