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鳥的篇一
山林里有各類鳥兒。小時候,我時常尋找鳥巢,捕捉小鳥。
發(fā)現(xiàn)鳥巢,便隔天觀望一次。有時惟恐母鳥懼不返巢,就按山里人的習俗拔一根眼毛放入鳥巢。從母鳥下蛋,到孵出小鳥,漸漸羽毛豐滿,即連巢端來家中喂養(yǎng)。我選擇最佳的食物,盡心盡力,但沒有一只小鳥能逃脫夭折的命運。
我從未關(guān)注過小鳥的死活,我只覺得有趣、快樂。直到發(fā)現(xiàn)那個令我終生難忘的黃雀鳥巢。
黃雀鳥巢隱藏在茂密的叢林,有五只小鳥。我連窩端來喂養(yǎng),到第八天,眼看小鳥們?yōu)l臨死亡,我忙將鳥巢端回原處。
成群的黃雀鳥飛舞在我的周圍,嘰嘰喳喳,很凄厲,就像要啄去我的眼睛、心肝……我顫栗了。慌不擇路逃出了叢林。
放心不下,次日我前去窺視,五只小鳥全死了。我難受,悲哀彌漫身心。
我在山坡修筑一座小墳,為五只小鳥舉行了葬禮。
黃雀母鳥凄厲的鳴叫久久回響在我的耳邊……自此,我不再捕捉小鳥。
小時候,我為了自己的快樂,犧牲了無數(shù)小鳥的生命;我以為給小鳥更好的生存條件,卻剝奪了它們自由的生活。每一種生靈都有適合自己生存和歸宿的家園呵。
小鳥們,請原諒我!
鳥的篇二
相信大家都看見過關(guān)鳥的鳥籠子,而我們今天的故事,就要從我家陽臺上的一個空鳥籠子說起。
從前,我養(yǎng)過一公一母兩只并不純種的虎皮鸚鵡。母的那只是綠色的,我叫它“可兒”。公的是黃色的,我叫它“波兒”。自從進入了籠子,這兩只鳥就一直鬧個不停。我精心照顧了它們一個月,天天回來后第一件事就是給它們喂食喂水,清理排泄物,忙得不亦樂乎。
就這樣,我一直喂它們,喂了將進一個月后,因為我要考中學,爸爸決定把它送人,我一聽到這個決定,立刻又哭又鬧,死活不同意。后來爸爸嘆了口氣,說:“那好吧,我把籠子門打開,現(xiàn)在是八點,九點之前,如果它們還不飛走,那就把它留下。”我一聽,擦了擦淚水,搬了個小凳子,坐在籠子前,注視著鳥兒的一舉一動。
八點十分,波兒用頭探了探開著的籠門,我心里頓時一緊,莫不是現(xiàn)在就飛出去吧,可是,波兒并沒有出去,只是扭過頭繼續(xù)吃鳥食,我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八點半,鳥兒有些蠢蠢欲動了,一會兒把頭伸出去,一會兒又扭頭看看我,把頭縮了回來。
八點五十,波兒率先飛了出去,可兒緊隨其后,鳥籠頓時變空蕩了。
鳥的篇三
魯迅先生的一生,就像沒有腳的鳥,勤勤懇懇,以愛國,救國為己任,生無所息,“死而后已”。
在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的黑暗時代,魯迅先生懷著滿腔醫(yī)學救國的熱情,以救國為己任,東渡日本求學。當先生在電影看到中國人民被日寇砍頭示眾,周圍擠滿了看到同胞被害卻麻木不仁的人群,內(nèi)心受到了震撼后。先生毅然決然地向藤野嚴九郎提出要棄醫(yī)從文,他認為“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為不幸的。”因此,先生立志用手中的筆桿來抨擊黑暗的社會,來喚醒沉睡的中華民魂。
世人皆知,魯迅先生是很少宣誓般莊嚴激昂地高喊“我愛祖國”。相反,先生筆下更多的是充斥著對舊社會的黑暗和腐朽。人們總是會對自己所愛的事物加以褒揚,而先生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將她的渾噩腐朽一一羅列出來用筆桿子來“吶喊”,來喚醒人們。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愛之深,責之切”吧!正因如此,我們才看到“狂人”眼中“吃人”二字下深深掩埋的腐朽的封建家庭制度;“孔乙己”身上背負的世態(tài)炎涼和封建科舉制的罪惡;“阿q”在壓迫剝削下的自輕自賤,麻木健忘。因為愛,先生呼吁“救救孩子”,因為愛,先生大聲吶喊!
國家的腐敗,民魂的麻木,使先生一度感到彷徨,苦悶。他再一次拾起筆桿子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先生所追求的。“祥林嫂”的凄慘,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的控訴;“涓生與子君”的悲劇,是對社會壓迫又一次深刻的思考;“四銘”道貌岸然下藏著的一團邪念,讓人不寒而栗。如此種種。先生為愛產(chǎn)生了彷徨,彷徨那些麻木無知的靈魂,偏見愚昧的人民。先生渴望用筆桿子喚醒他們,拯救他們。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先生渴望社會安寧而光明。
魯迅先生的一生,像沒有腳的鳥,沒有停歇,卻充滿了愛。他,以愛為己任,以救國為己任,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勤懇來服務人民,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豪情來喚醒人們。
鳥的篇四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呀飛,飛呀飛不高”這首歌表達了我們渴望自由的情感,我也不例外。
父母給我報了許多課外班,到了周末,上午語文,中午素描,晚上歷史,作業(yè)都要擠出時間寫才能寫完。上完課外班后已經(jīng)是九點多多了,我還要帶著倦意寫作業(yè),寫完后恨不得直接趴在桌子上睡覺。
我渴望飛翔,努力拼搏后長大成人,報效國家,飛出這“囚籠”,在快樂中自在學習,不受逼迫,在知識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當然,我知道,想要“一飛沖天”,我必須努力奮斗、拼搏。就像現(xiàn)在,我必須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好的高中、大學,掌握過硬的本領(lǐng),將來才能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干出自己的一番事業(yè)來。
我想,父母和老師就像養(yǎng)育我們這群小鳥的老鳥,教室就是我們的巢,等我們長大成人了,翅膀硬了,我們一定會沖上云霄,用自己的才能回報祖國、回報社會,回報父母老師。
在我渴望自由飛翔的同時,我絕不會忘了給我高飛資本的父母、老師們。
鳥的篇五
鳥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不僅外形美艷,歌聲更是一流。我家門前的樹上,便有鳥生活。
每一次,當我心情煩躁時,悅耳的鳥啼聲總會驅(qū)趕我心頭的煩悶,取而代之的是愉悅。平常,我會時不時為這些鳥兒們送去食物。不久,我們便熟了。
不知什么時候,鳥兒們產(chǎn)下了一窩蛋。經(jīng)過我的精心照料,小鳥們破殼而出了。我由衷地為它們高興。
每天,我看到鳥兒們都“撲啦啦”飛走,過一段時間后又回來喂小鳥食物,它們嘴里叼著時候,很準時。
漸漸的,小鳥們也學會飛翔,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小鳥們剛學會飛翔時自己都很詫異,一雙翅膀用力地上下?lián)淞柚w在空中。由于是小鳥們第一次飛翔,飛得扭扭歪歪,像一架斷翼的飛機。這稚嫩的飛翔,讓我捏了一把汗。
原以為鳥兒們的生活會十分幸福,可惜好景不長,小鳥被抓走了。那天,小鳥們的父母出去覓食了,剩小鳥們在巢中。小小的鳥巢哪能困住天性愛玩的小鳥們。它們一起飛出了鳥巢,去外面玩了。
可小鳥們拙劣的飛行使得它們被抓走了。我一路尾隨,發(fā)現(xiàn)了一處專賣小鳥的地方,我沒有看到那幾只小鳥,但我相信,那幾只小鳥一定被關(guān)在某個籠子內(nèi)。被關(guān)在籠中的小鳥們的'啼聲依然是那么動聽,可總感覺少了點什么——是自由!被關(guān)在籠中的鳥兒失去了自由。
我回了家,發(fā)現(xiàn)小鳥們的父母發(fā)了瘋似的,到處在尋找小鳥的蹤跡,它們圍著那棵樹一直盤旋,可惜,可一切都是徒勞,小鳥已經(jīng)被抓走了。
第二天,我發(fā)現(xiàn)樹上的鳥已經(jīng)不見了,它們離開了這個傷心之地。而我家的門前,再也聽不到鳥的啼叫聲。
鳥的篇六
正是北國千里冰封的時節(jié),想不到在南國新會卻是一派小陽春的天氣。這天,我們?nèi)ビ[聞名遐邇的“小鳥天堂”。
“小鳥天堂”無愧于“天下奇觀”這一贊譽:一顆已有幾百歷史的古榕樹“一樹成林”,竟能枝繁葉茂,盤根錯節(jié),覆蓋著一個小島。遠看像一株株珠簾從半空中垂下,有的低垂于靜靜的水面,有的則沉沒在湖底,尤其是那些彩斑駁的枝干,崢嶸突兀,千姿百態(tài),無論你從哪個方向顧觀察,也難以分出主干與枝干。
所謂奇觀,不僅僅是古榕樹,還有那成百上千只在此棲息的鷺群。黃昏時分,他們盤旋飛翔,像一片片云彩。那里落戶的鷺有三種:白鷺、灰鷺、麻鷺。早晨,它們飛出去到處覓食,黃昏后歸宿。此時灰鷺又驚翅起來夜巡,再于晨曦中回家小憩。它們按時輪換,和睦相處,簡直比一家人還親……日復一日,年夏一年,很難想象它們是如何共飲一湖水,同棲一小島的。
當然,這奇觀的構(gòu)成在于人為,當?shù)厝硕嗌倌陙砭宛B(yǎng)成了保護綠化、愛護鳥兒的情操,他們甚至定下禁令:不準在“鳥的天堂”附近地區(qū)鳴放鞭炮,不準任何人登上小島一步。
巴金老人當年來此參觀后,禁不住撰文贊美這小鳥的天堂,而后,又親筆為此處奇觀題子“小鳥天堂”。“小鳥天堂”原名是雀敦,此一改名,分外添色,讓本來就充滿詩情畫意的游覽勝地更洋溢這分外誘人的春色。
鳥的篇七
祖父在世時,很喜歡鳥。
那時,我們住在一所老式平房中。門前院子里,是幾株頗有些年紀的老榆樹,長得很高大,也很茂盛。每天清晨或黃昏,便有幾只鳥兒在枝葉間蹦跳歡鳴。每當此時,祖父便來到樹下,于一片鳥鳴聲中,悠閑地打起太極拳來。若是身體不適,祖父便會拄著一根已經(jīng)泛白的黃楊木杖,斜靠著一墩方石,靜靜地看,靜靜地聽。
父母是知道祖父的這個嗜好的,幾次提出要買鳥雀給他養(yǎng)著玩,一來可消遠觀之苦,二來可解閑時之悶。可是祖父總不答應,有時勸得急了,還會硬邦邦地來上一句:“籠子里養(yǎng)的,我不喜歡。”于是父母只有黯然,而我只有愕然。我是喜歡養(yǎng)在籠子里的鳥雀的。鄰居便有一只籠中鳥,那是只畫眉,淡黃的絨毛,淡黃的嘴,時不時發(fā)出幾聲輕鳴,叫人聽了忍不住想要走過去,用手指撫摸它。
“那真正的鳥在哪兒?”
“我們明天就去找它們。”
第二天,天還沒亮,我和祖父便起身去尋找“真正的鳥”。
走過一段路后,我們于天亮之前,到了一片竹林。周圍一片漆黑,紡織娘和蟋蟀在腳下的草叢中吟唱,竹林時不時地發(fā)出“沙沙”聲,那是風在吟詠。
“它們究竟在哪兒?”我問祖父,也問自己。
“再等等吧。”祖父說。
于是我靜靜地等著。正當我開始煩躁時,一聲清脆的鳥鳴傳入耳中,像是從高山之巔涌出的一泓清泉,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回蕩,我的心也隨之激蕩起來。和這聲音相比起來,之前的蟲鳴與風詠都要黯淡許多。
黑暗漸漸褪去,濃重的夜氣已幻化成一團薄霧。一束束微紅的陽光從竹葉的縫隙中漏進來,鋪在草地上,形成一個又一個小光點。在這日光霧氣中,偶爾能見到鳥雀的影子,但它們一閃而過后,便了無蹤跡,只留下幾根晃動著的竹枝。
“這才是真正的鳥!它們生于自然,又生活于自然。它們的跳躍飛翔、一鳴一行中,無不體現(xiàn)著自然的精神、自然的韻律。而那些籠中的鳥呢?它們就食于人,又受制于人,缺少了自然的靈氣。它們的模樣是為觀者而生,它們的叫聲是為聽者而發(fā)——有什么可愛之處呢?”耳邊傳來祖父的話語。
聽了祖父的一番話,再想想竹林中那些歡快的鳥兒們,我恍然大悟:真正的鳥,是屬于自然的。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