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哲學的故事讀后感200字 哲學的故事讀后感800字篇一
多讀哲學故事,可以開啟心智。讀完這些哲學故事,讀者們的感受是什么呢?往下看。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哲學的故事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哲學的故事讀后感篇一
假期里,我看了張景中院士獻給數學愛好者的禮物----《數學與哲學》一書,書中主要內容包括了“萬物皆數”觀點的破滅與再生、哪種幾何才是真的、變量·無窮小·量的鬼魂、自然數有多少、羅素悖論引起的軒然大波、數是什么、是真的但又不能證明等。由于具體的數學問題多如繁星,數學家往往整天埋頭于解決數學問題,無暇關注數學發展中出現的“矛盾”。但數學史告訴我們,恰好是“矛盾”的一次次解決,才導致數學發展的飛躍與深化。
張景中的書《數學與哲學》就是對數學發展中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用通俗的講法向大眾展示當時的爭論內容與形勢,及以后的解決辦法及數學的飛躍發展。例如關于數,是否僅有自然數及由它產生的有理數就夠了。那么√2是什么?這就導致無理數的產生。在歐氏幾何中,不少人企圖給出第五公設的證明,但都失敗了。這導致非歐幾何的產生;無窮小量的應用與定義,導致嚴格實數極限理論的建立;無窮集合的比較;集合定義的確定及哥德爾定理,等等。每經過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數學思想都得到飛躍,從而使數學得到質的發展與飛躍。翻開西方數學史或哲學史,人們會發現一個有趣而重要的現象:西方數學與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種聯系不但源源流長,而且綿延至今。追溯起來,數學與哲學自西方哲學誕生之日起就結下了不解之緣。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是數學家;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對數學的深入研究上得出了“萬物皆數”的著名哲學命題;大哲學家柏拉圖相信數是一種獨特的客觀存在,由此產生了數學上的“柏拉圖主義”??進入20世紀,圍繞著數學基礎研究所產生的三大流派更是把兩者的關系推向了高峰。在這兩千多年結伴而行的漫長歲月里,哲學與數學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介于兩者之間的問題。比如:如何理解數學的真理性?什么是數?如何理解無窮、連續概念?等等。對這一系列問題的研究與探討,促成了對數學進行哲學分析的數學哲學分支的確立。然而,由于問題的復雜,涉及面的廣泛,分歧的眾多,一般人對之只能望而卻步,對有關數學哲學研究有一個概貌了解都成為一件困難的事情。書中,對有關數學哲學問題及數學與哲學的關系等都能以淺顯平易的話語娓娓道來,做出極為清晰的解釋。
為了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更容易為一般人所理解,作者還不時加入非常恰當的比喻。比如在論述數學的真理性問題時,指出對現在的數學家來說問題不在數學結論是不是真理,而在于選擇適當的結構。那么這種選擇是不是完全隨意,沒有標準呢?不是。哪些結構要增加,哪些結構要修改,信息仍來自科學實踐。如何能把這樣重要的道理講清楚?書中打了一個比喻:“當一個顧客到裁縫那里訂做服裝時,顧客可以指責尺寸錯了,顏色錯了,布料錯了,等等。
一旦服裝設計不針對具體的人,就沒有對錯問題,只有選擇問題。這里有各式各樣的服裝,請您試穿。你不合適的那種服裝,說不定是另一位顧客最喜愛的呢!如果裁縫以此為理由而隨心所欲,不調查體型,不研究心理,不適應潮流而亂做一氣,那也只有關門。數學家把結構作為研究對象,好比是不再單為固定的顧客加工服裝了,他面向普遍的需要,他占領廣大的市場。”(引自《數學與哲學》117頁)深奧的數學哲學觀點通過生活中的常識一解釋就變得非常明白易懂了。在書中還提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如用“模糊的哲學與精確的數學——人類的望遠
鏡與顯微鏡”來描述數學與哲學各自的特點;認為“數學的領域在擴大。哲學的地盤在縮小”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對自己的部分數學研究工作做了新穎的哲學分析。
如他從自己舉例子證明幾何定理的研究出發,探討了關于演繹與歸納統一性問題;用連續歸納原理說明實數系與自然數系的共性等。看完這本書之后,我還查閱了一下張景中院士對于數學教學的觀點,覺得也很受啟發,比如他認為如果只是把課本編得簡單一些,但考試仍然很難,那么學生就不會真正“減負”。他主張“多學少考”,課本不妨略深一點:如果學的深度不夠,學生很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考試簡單一些,孩子們才能在輕松中尋找數學的樂趣。此外,在小學和初中的課程設置中要加強對幾何的學習,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輕幾何而重數學運算。美國是在數學教育方面花氣力最大的國家,但是連美國人自己也承認他們的數學教育收效不大。
他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教材的編寫中將幾何砍掉得太多了。圖形不是枯燥的,是容易理解的。一開始學數學,孩子們可能還不能理解數學的很多妙處,因此應該通過圖形的運動變化吸引他們的興趣。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步引導孩子用代數、運算的方式直至微積分的方法解決幾何問題。同樣,教師對培養孩子們的數學興趣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認為,最糟糕的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學習一個公式后做幾十個類似的題目。數學教學的改革也不能只著眼于講什么、不講什么,先講什么后講什么,教師應該下功夫研究在課本之外,有沒有與眾不同的、更好的表達方式。
哲學的故事讀后感篇二
我曾經在無意中讀過一篇報道,介紹臨沂市羅莊區冊山鎮中學一位數學老師劉建宇,他在數學課堂上講哲學,甚至講外國的哲學家,更有甚者在進畢業班前夕和學生看世界杯足球賽,沒有任何作業。結果怎么樣呢?他的初二學生參加臨沂市統考,比初三的成績還好,奧林匹克競賽,他一個班獲獎的學生占臨沂市獲獎人數的半壁江山。劉建宇說數學教師應該是哲學家。因為不少哲學家都研究數學,蘇格拉底是數學家,馬克思愛好數學,一研究微積分他就感覺輕松了。
一個農村初中的數學老師,就思考得這么深刻,真讓人嗟嘆。我也是一名數學教師,從他的故事讓我對哲學產生了一種向往。以我對哲學的無知和對數學的淺薄認識,張院士的這本書非常適合我,讀起來愛不釋手,作者對有關數學哲學問題及數學與哲學的關系等都能以淺顯平易的話語娓娓道來,做出極為清晰的解釋。為了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更容易為一般人所理解,作者還不時加入非常恰當的比喻。
比如在論述數學的真理性問題時,作者指出對現在的數學家來說問題不在數學結論是不是真理,而在于選擇適當的結構。那么這種選擇是不是完全隨意,沒有標準呢?不是。作者認為哪些結構要增加,哪些結構要修改,信息仍來自科學實踐。如何能把這樣重要的道理講清楚?作者打了一個比喻:“當一個顧客到裁縫那里訂做服裝時,顧客可以指責尺寸錯了,顏色錯了,布料錯了,等等。一旦服裝設計不針對具體的人,就沒有對錯問題,只有選擇問題。這里有各式各樣的服裝,請您試穿。你不合適的那種服裝,說不定是另一位顧客最喜愛的呢!如果裁縫以此為理由而隨心所欲,不調查體型,不研究心理,不適應潮流而亂做一氣,那也只有關門。數學家把結構作為研究對象,好比是不再單為固定的顧客加工服裝了,他面向普遍的需要,他占領廣大的市場。“(引自《數學與哲學》117頁)深奧的數學哲學觀點通過生活中的常識一解釋就變得非常明白易懂了。這種比喻看似順手拈來,實則需要作者具有深入淺出的功力才能做到。
讀了三遍,還是有好多疑惑,比如:文中提到的排中律是什么?實數的連續歸納法是什么?數學上的連續性與人的感性上的認識連續性是不是一回事呢?我的數學素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對文章的理解,作者基本是從數學的視角出發對一些哲學問題做出闡釋的。或者說,這是一本以數學家的眼光分析哲學問題的書。
比如作者對芝諾悖論、白馬非馬詭論、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等問題都從數學家的立場給出了巧妙解釋。讀完全書,數學與哲學的深層聯系還是似懂非懂。不過對我的工作有所啟示。數學課堂教學可以將哲學內涵具體化,比如說知識的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一題多解、多解歸一、多題歸一,處理問題的發散與集中的觀點。性格智慧內涵也包括解決問題的意識、探究意識、解決問題以后的反思意識、反思問題后歸納意思、解決面臨問題時的主要矛盾意識,能夠體現到任何事物的研究所遵循的認知、理解、歸納、升華的規律意識,讓學生懂得學習不是單一的獲取知識技能,他更應該包括獲取技能的方法和擁有沒有最好只好更好的良好的學習心態,讓學生更多的掌握精于討論,善于反思的觀點,從而實現學生性格智慧的轉變。
哲學的故事讀后感篇三
大約13、4年前,在一本英文雜志里看到羅素的《我為什么活著》,他說,“對真知難以抑制的好奇、對人類苦難不可遏止的悲憫、愛,是他活著的三大動力”。那時年輕,容易被這些飽含“冷靜的激情”文字深深地打動了,把它全文抄寫在筆記本上。
提到羅素活著的三大動力,就說開幾句吧。羅素這幾句話,其實,跟古希臘三賢的智慧、跟哥倫布的探險、跟美國人上天入海的探索,其精神是同一的,這種同一的精神貫穿在西方人思維歷史中――就算黑暗的中世紀也沒有斷絕(畢竟,大學、教授都源自教會,經院哲學中似乎也不缺縝密的邏輯)。在我看來,西方精神的內在實質是:以思辨和邏輯的利器,樂此不疲地探知世界――自然、社會、人本身。
中國人不一樣,中國的大哲(漢以后基本是大儒)們所說的至理名言、被奉為道德楷模英雄人物所說的豪言壯語,都是關于人與世界(自然、社會、他人、自我)的妥協或者人與人爭斗的,或者是當權勢力所“頒行”的,如,什么“天人合一”之類、蘇軾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雷鋒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試問,有多少人的生存改善是因為雷鋒式的“服務”?)等等,而且,人與人爭斗是實質、是主旋律,人與世界妥協是斗爭失利者心理解脫的階梯和托辭,是次旋律。所以,這一切東方智慧的核心就是“人斗人”――斗不過了,就說要“合一”、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勝利者要保持勝利地位、讓受奴役者從思想上放棄抵抗,就托天命、頒圣賢書。
扯這么遠,只是為了說明《思維的樂趣》之可貴。王小波,是我捧起他的書就愛不釋手的作家,在我看來,他的作品是這樣的:以良知為本、以生命為價、以邏輯為針,不斷扎向半個多世紀前后以來一直在延續和深重化的現實的惡。
關于良知,想起馬克?吐溫的一段話,大意是:再沒有比良心更無用的東西,如果良心變成一只小狗,我一定把它溺斃。可見,良心本來是造物賦予每一個人的,只是現實的惡迫使人一點點把它給消滅了。
讀《思維的樂趣》,或者說讀王小波成熟期的文字,有三種享受:文字之趣、哲思之辯、閱盡人情世態之超然。
其文字,幾乎字字句句都很拙樸,似乎所用的每個字都只需要小學畢業就會讀會寫,但是串成句子、寫就篇章,卻似乎很難找出第二人可以有這種寫法。
也許是研究邏輯的父親的潛移默化吧,其文通篇幾乎全是邏輯推演,把不起眼的小事以一種小兒斗嘴的樣態鋪陳開來,滿紙閑話,通篇機鋒。
如果,你有幸如王宮里的快樂王子,不知生之艱險;或者,你正身受世事艱辛,卻自嘆命運不公而不知道有更多的人一樣生存艱辛或更艱辛;如果“大人們”如君父般抹去歷史陰毒殘冷的一段,讓追溯者無從回視。那么,你可以去看王小波的雜文,可以去看這本《思維的樂趣》,它就像一種特別的史書,把沉淀在個人記憶里的小事件偶爾翻揀、東拉西扯,而那被抹去的時代,就以清晰的高像素呈現。
王小波的雜文,似乎都是閑扯,卻絲毫不扯淡。他是因人之難而痛,因痛之徹而思,因思之深而文。
智者的呢喃如夏晚的涼風,在無解的沉悶中送來心靈的清涼,愿你喜歡這如風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