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篇一
7月,根據小崗村支部書記沈浩同志事跡改編的電影《第一書記》已經在全國上映了,我們由單位組織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我做為一名共產黨員在看完《第一書記》后,心中感慨良多。
小崗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從那時起,他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小崗村的經濟建設工作中,這一干就是六年。
在影片中,導演沒有刻意的去素造人物,也沒有弄的很煽情,電影從一始就沒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以真實的角度記錄了一個真實的沈浩同志,優秀的劇本,經驗豐富的導演,和具有深后演藝經驗的男演員,通過這些影視人員的努力,我們在大銀幕上又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沈浩同志,發現他還活在人們的心中,沈浩同志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并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他是典范,但不應該被神化。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獲的喜悅。電影把這些真實地情況呈現出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
當片頭音樂響起時,鳳陽縣的古城墻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電影院里的觀眾非常安靜的在觀看,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對于在采訪過程中聽人描述、查看資料而想象的場景,電影的畫面、聲音等等帶來的,是更直觀具象的沖擊力。比如,影片所呈現的沒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崗村,與我所見到現在的小崗村的巨大反差,更讓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義,他所付出心血的意義。
電影《第一書記》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在另人感動的同時,一些細節的處理卻又非常幽默,引發了觀眾的會心一笑。通過這部電影,我了解到,中國基層工作者的艱辛與不易,對于沈浩勇于改變小崗村面貌的精神十分欽佩。
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了思考。回想起在安徽采訪結束準備返程的那一天,我們一群媒體同仁抓緊最后的時間,聚在一起交流對沈浩的理解和看法。沒有人要求我們這樣做,只是在知道許許多多關于他的真實后,心底里受到了觸動。這種觸動,已在采訪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會帶給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
《第一書記》著重挖掘了沈浩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重現了他最感人的生活細節,記者在觀看影片時發現,導演沒有故意把沈浩塑造成高大全的英模形象,而是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會在每個人身邊出現的普通人,片中他遇到困難時也會有激烈的思想斗爭、面對家人和工作的矛盾時也會焦慮,這些都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形象豐滿的沈浩。此外,片中表現的沈浩訪貧問苦、招商引資、建紀念館、修自來水、新村規劃、經濟種植、土地流轉、遷墳建廠等事跡讓在場的觀眾無不為之動容,當看到小崗村村民為了挽留沈浩三次集體摁下紅手印的情節時,一些女觀眾開始悄悄抹淚。影片的最后,年僅45歲的“第一書記”沈浩因積勞成疾突發心臟病,倒在工作崗位上,小崗村人傷心欲絕,第四次摁下紅手印把沈浩的骨灰留在了小崗村。
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篇二
很早就聽說過沈浩同志的事跡,所以當單位組織觀看電影《第一書記》時,我便早早地趕到影院觀看這部電影。這部影片采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沈浩同志從安徽省財政廳到小崗村任職6年來的點滴歲月和心路歷程。
為了解民情民意,沈浩同志用一個多月時間就將全村跑了兩遍。誰家缺糧,誰家少柴,誰家收入低,誰家有困難,他都一一記在心里,并想方設法給予幫助。小崗人說:“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親近”,小崗人最喜歡他“嗓門大,老遠就跟人打招呼”。6年時間,小崗村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熟悉小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鄉親們在想什么,怕什么,要什么。
沈浩的事跡告訴我們,一個領導干部,不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要始終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都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去了解民情,扎扎實實、充滿感情地去讀懂民意,進而用是否“真為群眾辦好事、真為基層辦實事”的標準衡量工作的得與失,不斷用群眾“答不答應、滿不滿意、喜不喜歡”來校正工作標準。
平心而論,有些干部也想把工作干好,也想為群眾多辦實事,也想當沈浩那樣的好公仆,但往往苦于不了解民情民意,不知道群眾最關心的是什么,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是什么,群眾最需要解決的是什么,所以,常常是工作不知從何處下手,分不清主次矛盾,干了不少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雖然自我感覺汗沒少流,心思沒少用,可群眾還是不滿意。癥結所在,就是因為沒有沈浩那樣的調查研究,沒有沈浩的“民情日記”,沒有沈浩那七雙滿是基層泥土的鞋。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我們每個領導干部,都應像沈浩那樣,用心體察民情,時時刻刻想著群眾,多做順民心得民意的好事,只有這樣,群眾心里才會真正有你的位置。
坦率地說,觀影過程中我數次潸然落淚,為沈浩,為沈浩精神,更為無數像沈浩一樣的好干部。
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篇三
我們學習“第一書記”,首先要學習他的精神。我黨在近一百年的歷史沉淀后,留給我們去繼承的優良品質很多,這些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地去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質。優秀的個人素養是黨員的基本要求,這個是我們今后做好工作的基礎,沈浩同志在任職小崗村第一書記以前,這樣的素質就已具備,尤其是他那種強烈的為人民服務的愿望,是他做好基層支部書記的強大動力。這里我理解為基層支部書記要有強大的“精神力”,引用雷鋒同志的話就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黨的優良傳統是我們獲得精神力的源泉。
基層支部書記要善于學習,我們要時刻關注所處環境的實際情況,深入學習黨的科學發展觀,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用科學技術武裝自己,并且應用于實踐,沈浩同志在到小崗村前是在省財政廳工作的,但是他在剛到小崗村村民大會上表現出的對農業科技的認識,征服了村民,這些都是在沈浩同志善于學習的基礎上的;基層支部書記要善于創新,善于探索,要敢于“摸著石頭過河”,這樣我們才能在不斷地工作中,不斷提高整體的實力,如果我們因循守舊,畏縮不前,其結果一定是固步自封,缺乏生命力,為了解決小崗村“出行難”的問題,沈浩同志敢想敢做,硬是在京滬鐵路線上架起了一座高架橋,正是沈浩同志的這種敢于創新的精神,小崗村才真正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基層支部書記要睿智,要善于洞察問題的主要矛盾,要在工作中能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用智慧、敏銳的眼光找出問題的關鍵,外企落戶小崗村,給小崗村帶來了無限的發展良機,在這期間遇到很多問題,沈浩同志抓住了問題的主要矛盾,問題也最終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基層支部書記的能力要求有哪些呢?
基層支部書記的特征要求我們必須具備以下的能力:領導與合作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與協調能力。
領導能力必須建立在明確、清晰地政治工作理念,扎實的政治素養,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理論水平駕馭全局,用自己的工作熱情和先進理念去打動黨內外同志;同時,還要和群眾密切合作,通過合理的方法,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發揮集體的力量,這樣才能達到整體大于局部的效果。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創新來源于強烈的進取意識,我們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努力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地在黨內融入新鮮血液,這樣,我們的改革之路才能有不竭的動力。
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基層組織中,需要支部書記的溝通與協調。支部書記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深入調查群眾面臨的困難處境,通過與政府或者是企業的協調,為大家解決難題。沈浩同志在這方面無疑是非常突出的,他出任“第一書記”的每一天都是在溝通與協調,可見做好這一點的重要性。
拿自己和“第一書記”來對比,我深感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進一步學習沈浩同志的事跡,提高自己的素質,完善基層支部建設,為我們生科院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篇四
星期天晚上,我們學校的同學都整齊的坐在教學樓前觀看第一書記,這是我們這個學期第一次觀看第一書記。
唐李妹,14歲,家里還有兩個雙胞胎弟弟,父親已經永遠離開了三個孩子,母親外出打工四年從未回家,姐弟三個住在一間破舊的房子里相依為命。
姐姐用稚嫩的雙肩撐起了這個家,承擔本不應該屬于她這個年齡的責任,不僅要學習干家務,還要照顧兩個弟弟。
14歲的年紀,別的孩子都還在父母的關愛中成長,享受父母無私給予的愛,可唐李妹儼然成了家里的大家長,沒有和同齡孩子般歡樂的童年,一顆幼小的心靈下隱藏了多少心事,多少心酸?
唐李妹雖然才有14歲,可卻把弟弟照顧得很好,弟弟對于他的依賴遠遠勝過四年未見過面的母親。
晚飯很簡單,只有一碟青菜,方便面對于我們來說只是幾元錢而已,可他們卻從未吃過,第一次吃到方便面,姐弟三個覺得那是很美味的食物。
想想自己,父母每個星期給自己的零用,自己每周又能省上多少錢呢?沒有體會到掙錢的辛苦,只享受父母的關愛,我覺得自己真是太任性了,以后要多關心父母,不要再那么任性。
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篇五
7月號,單位組織我們去看根據沈浩同志事跡改編的電影《第一書記》,這部片子屬于主旋律影片,看完電影后,我被沈浩同志的事跡深深感動的同時,又發現這部影片與以往主旋律電影有很大的不同,不刻意的去煽情,真實的去塑造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符號,通過導演與演員專業的表演,沈浩同志的真實形象展現在了我們眼前,讓人感覺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實隨和。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干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干事創業,勤奮務實,勇于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圣職責,直到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干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雖然很多人已經看過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跡,但是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墻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所有觀影的人們都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與以往的宣傳資料不同的是,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從電影的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
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干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為了解民情,沈浩初到小崗村一個多月時間就對全村108戶跑了兩遍,男女老少他沒有不認識的。誰家缺糧,誰家少柴,誰家收入低,誰家有困難,他都一一記在心里,并想方設法給予幫助。小崗人說:“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親近”,小崗人最喜歡他“嗓門大,老遠就跟人打招呼”。6年時間,小崗村處處留下他的足跡,他熟悉小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鄉親們在想什么,怕什么,愛什么。
沈浩的點點滴滴再次告訴我們,一個領導干部,不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要始終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都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去了解民情,扎扎實實、充滿感情地去讀懂民意,進而用是否“真為群眾辦好事、真為基層辦實事”的標準衡量工作的得與失,不斷用群眾“答不答應、滿不滿意、喜不喜歡”來校正工作標準。
平心而論,有些干部也想把工作干好,也想為群眾多辦實事,也想當沈浩那樣的好公仆,但往往苦于不了解民情民意,不知道群眾最關心的是什么,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是什么,群眾最需要解決的是什么,所以,常常是工作不知從何處下手,分不清主次矛盾,干了不少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雖然自我感覺汗沒少流,心思沒少用,可群眾還是不滿意。癥結所在,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沈浩那樣的調查研究,沒有沈浩的“民情日記”,沒有沈浩那七雙滿是基層泥土的鞋。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我們每個領導干部,都應像沈浩那樣,用心體察民情,時時刻刻想著群眾,多做順民心得民意的好事,只有這樣,群眾心里才會真正有你的位置。
沈浩在個人生活上一點也“不講究”,卻在履職盡責上一絲也不含糊。他殫精竭慮、夙興夜寐,心里裝的全是群眾,他在小崗的6年,是村里發展最快的6年,是村民受益最大的6年,也是小崗村樹立新形象的6年。他說,黨員干部不把自己當“客人”,群眾才不把你當“外人”。
方志敏在《清貧》一文中寫道:“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沈浩的“不講究”啟示我們:越是在個人生活有條件“講究”一點的今天,廣大黨員干部越是要保持艱苦簡樸的作風、淳樸的本色,與群眾唇齒相依、冷暖同心。
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觀看第一書記心得體會篇六
為了解民情,沈浩初到小崗村一個多月時間就對全村108戶跑了兩遍,男女老少他沒有不認識的。誰家缺糧,誰家少柴,誰家收入低,誰家有困難,他都一一記在心里,并想方設法給予幫助。小崗人說:“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親近”,小崗人最喜歡他“嗓門大,老遠就跟人打招呼”。6 年時間,小崗村處處留下他的足跡,他熟悉小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鄉親們在想什么,怕什么,愛什么。
沈浩的點點滴滴再次告訴我們,一個領導干部,不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要始終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都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去了解民情,扎扎實實、充滿感情地去讀懂民意,進而用是否“真為群眾辦好事、真為基層辦實事”的標準衡量工作的得與失,不斷用群眾“答不答應、滿不滿意、喜不喜歡”來校正工作標準。
平心而論,有些干部也想把工作干好,也想為群眾多辦實事,也想當沈浩那樣的好公仆,但往往苦于不了解民情民意,不知道群眾最關心的是什么,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是什么,群眾最需要解決的是什么,所以,常常是工作不知從何處下手,分不清主次矛盾,干了不少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雖然自我感覺汗沒少流,心思沒少用,可群眾還是不滿意。癥結所在,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沈浩那樣的調查研究,沒有沈浩的“民情日記”,沒有沈浩那七雙滿是基層泥土的鞋。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我們每個領導干部,都應像沈浩那樣,用心體察民情,時時刻刻想著群眾,多做順民心得民意的好事,只有這樣,群眾心里才會真正有你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