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鼓浪嶼篇一
漫步鼓浪嶼楊富安陜西商洛我們欣賞了華安土樓后,從廈門島鷺江碼頭,輪渡幾分鐘就抵達隔海相望被譽為“海上花園”的鼓浪嶼。鼓浪嶼位于廈門島西南面,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只因島西南方有一礁石,每當潮起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后因此而得名。鼓浪嶼是廈門最大的一個衛星島,常住居民2萬人,面積1.78平方公里,素以“海上花園”享譽中外,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島上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樹木繁茂,鳥語花香,空氣清新,崗巒起伏,錯落有致,讓你感到心曠神怡。島上海岸線蜿蜒曲折,幽谷靜謐,峭崖嶙峋,巖石崢嶸,山海相擁,自然造化,人工雕鑿,讓你感到美不勝收。這里的碧海、藍天、陽光、沙灘、礁石、峭壁、巖峰、林木、奇草、異花、鷗鳥相映成趣,鬼斧神工,構成了絕妙美侖的熱帶海濱風情圖。
鼓浪嶼街道狹窄短小,縱橫交錯,清潔幽靜,商鋪林立,游人如織,商業繁華,極顯經濟特區的繁榮,彰顯改革開放的前沿,展示美麗中國的窗口。鼓浪嶼小樓紅瓦,建筑奇特,具有濃烈的歐陸風格,如古希臘的三大柱式陶立克、愛奧尼克、科林斯,羅馬式的圓柱,哥特式的尖頂,伊斯蘭圓頂,巴洛克式的浮雕,門樓、壁爐、陽臺、鉤欄、拱窗,掩映在熱帶林木里,鱗次櫛比,爭相斗妍,異彩紛呈,洋溢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
漫步鼓浪嶼潔靜幽雅的柏油小道,聽不到車馬喧囂,機器轟鳴,不時能聽到悅耳的鋼琴聲,悠揚的小提琴聲,輕快的吉他聲,動人優美的歌聲,伴以海浪的節拍和幽靜的環境,使音樂成為鼓浪嶼特別靚麗的風景線。我們經過小徑拐彎處,被優美悅耳的閩語歌曲和伴以清脆動聽的吉他和鉉聲吸引駐足,在樹蔭下小憩享受清涼,傾聽藝人的自彈自唱。我不禁好奇詢問這位街頭藝人生活來源、執業資質、藝術追求等問題,藝人拿起身邊的執業資格證書讓我看,告訴我他是經過政府批準的,每三年通過考試考核,像他那樣有證書的藝人全島僅有十人,并在固定地點擺攤設點,演唱藝術家自創的歌曲,取得游人的贊助,或買藝人錄制的光碟磁帶,或進入歌舞廳伴奏演唱,取得一定的經濟收入。他還說,鼓浪嶼稱為“音樂家搖籃”和“鋼琴之島”。
小小島嶼就有鋼琴600臺,密度居全國之首,這里有音樂學校、音樂世家、音樂廳、交響樂團、鋼琴博物館。鼓浪嶼音樂人才輩出,群星璀璨。蜚聲中外樂壇的鋼琴家殷承宗、許斐星、許斐平、許興艾,中國第一位女聲樂家指揮家周淑安,聲樂家歌唱家林俊卿,男低音歌唱家吳天球,著名指揮陳佐湟,就出自該島。我聽著藝人的介紹和他現場演奏的歌曲,被他的才藝深深感染,慷慨地買下這位藝人的兩盤光碟,不愧“音樂之島”之行。
行走在島上,被眾多的美食吸引,其中最為有名的小吃葉氏麻糍、黃勝記黃金香肉松、汪記餡餅、海蠣煎、面線糊、魚丸,讓游客莫不品嘗,必帶一份回家。晚上夜宿鼓浪嶼,被依山面海古樸雅致的家庭旅館和溫馨浪漫的南國夏夜所迷戀,忘記旅行勞苦,難以入眠,推窗遠眺,那代表著自然景象的日光巖、代表著異國建筑風格的八卦樓、代表著音樂島鋼琴造型的候船廳和矗立在覆鼎巖上的鄭成功雕像,無不在各色燈光映襯下熠熠發光,金碧輝煌。
鼓浪嶼篇二
;我算不上鼓浪嶼的“原住民”,但我在鼓浪嶼出生。
但在我的生命里,我是實實在在陪伴著鼓浪嶼長大的。
那段日子并不是鼓浪嶼輝煌的記憶。1938年5月,日本侵略者攻陷廈門,風聲一緊,不滿周歲的我躺在母親懷里隨著全家“跑反”回到南安。幾個月后,才重返鼓浪嶼。因為鼓浪嶼是“萬國租界”,日本侵略者雖然虎視眈眈卻暫時還未踏進與廈門只窄窄一水之隔的這座小島。但鼓浪嶼是個不滿兩平方公里的孤島,一應物資,甚至連淡水,都得依賴廈門。廈門一淪陷,大批難民涌進鼓浪嶼,而鼓浪嶼周邊的海面盡被封鎖,物資之匱乏可以想見。當時在廈鼓之間的輪渡碼頭,都有荷槍實彈的軍人、警察把守,森嚴壁壘,不知什么軍事目的,查禁“走私”恐怕是主要的。那時候,孤立無援困在島上的有些人家,會冒險從廈門把幾斤大米縫進細細長長的布袋纏在腰間,偷偷帶回鼓浪嶼,日子的艱難可見一斑。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便輕易地從廈門跨進鼓浪嶼。鼓浪嶼的外國領事館撤了,“番仔樓”里的華僑走了,鼓浪嶼頓時顯得空曠起來。招搖過市的只剩下日本侵略者閃閃的刺刀、臺灣浪人的驕橫和狼狗的狺狺。這是鼓浪嶼最陰郁的年月。在我的印象里,那時候鼓浪嶼的女人比男人多。男人都出洋了,固守在家的多是他們的眷屬。我們這個大家庭,祖父之下,父親有八個兄弟兩個姐妹,在男人們出走后,各房便分開四散避難,只我們一家依然守在那幢帶有一個小院的“番仔樓”的底樓。僑匯已經不通,只有偷偷“走水”的僑批業者,在深夜里輕輕叩響你的窗欞,悄悄一聲“僑批到了”,便引燃了僑眷人家久旱逢甘露般的歡樂,他所帶來的不只是錢,還有親人的平安信息。鼓浪嶼碩大的熱帶花木照樣燦爛綻放,鼓浪嶼親吻沙灘的海浪依然浪漫喧嘩。9月的臺風從多雨的菲律賓一路奔襲而來,高高的樹木如瘋婦一般披散著長發凄厲地呼號著,掀開緊閉的窗戶想告訴你的是幸還是不幸?我伴著鼓浪嶼走過那艱難的八年,那是我的一整個童年!
陽光瑞麗地照在院子里兩株高過圍墻的米蘭,那是日本戰敗后的1945年10月,祖父、父親和伯伯、叔叔們從菲律賓歸來,四散分離的各房讓冷清了幾年的這個家重又熙攘擁擠起來。我在陌生而又似曾熟悉的親人們間,開始感受歲月的歡好,也開始體味一個大家庭聚合離散的必然命運。
在我十歲的時候,我們搬到廈門。沒過幾年,我初中畢業后又回到鼓浪嶼。我就讀的那所師范學校,就設在鼓浪嶼著名的毓德女校的舊址,它的左鄰是“萬國俱樂部”舊址,對面也是當時某幢已荒草萋萋的著名園林——我們自己動手在那兒建體育場和食堂。我開始學會用自己的眼光來審視鼓浪嶼,感受它的熱情,它的優雅,它的歡樂和它的憂傷。我們常常在晚餐后踏著夕照的余暉,沿著穿過“萬國俱樂部”的林間小路,在浪花拍岸的大德記海濱浴場,快樂地唱著憂傷的俄羅斯民歌。當月光粼粼漾在海面,我曾經為它寫詩:“最愛鼓浪嶼青色的夜/鳳凰木上一彎新月……”我喜歡清晨在海邊漫步,登上礁巖看輝煌的日出把輕漾的波浪染成一片血色的玫瑰海;也喜歡在黃昏退潮的沙灘躑躅,海在遠遠的地方喘息,仿佛一個飽經憂患的老人依著礁石輕撫自己斑駁的傷口。鼓浪嶼許多著名的別墅、建筑,大都門窗緊閉、樓空人稀,但不經意間你會從那雕花的彩鑲玻璃后面,聽到一縷琴聲悠悠傳來,正是肖邦那熱情澎湃的《波蘭舞曲》。當夜色輕攏,我從夜來香濃郁的幽靜小巷走過,身旁每一扇窗戶寂寂的燈光,都隱約在講述一個艱辛而多變的人生……這時候的鼓浪嶼是平和的,日常的,生活的,沒有大紅大紫、大喧大鬧,也沒有大災大難、大悲大苦。從靜謐中溢出的是一種你無法言說、也無須言說的美。天風海濤,只是它美的外表,從寧馨靜好中透出的美,才是它的內蘊。鼓浪嶼曾經是異國入侵者最早涉足的地方,也是無數華僑在海外拼搏歸來重建的家園,這份創造了鼓浪嶼繁華的恥辱記憶和光榮往事,漸漸都成為歷史與回望。我喜歡這樣的鼔浪嶼,居家少女般嫻靜的鼓浪嶼,沐浴西潮卻未失本土風韻的鼓浪嶼。在我遠離它的漫長時日,烙進我靈魂般讓我深深思念的鼓浪嶼!
日光巖下火熖一般的鳳凰花,熱情地開了一季又一季,像是在呼喚故人的歸來。幾十年后我踏上新建的鋼琴碼頭,穿梭在它摩肩接踵的人流里,我突然找不到我所熟知的那個鼓浪嶼了。
鼓浪嶼長大了,仿佛一個亭亭少女,長成一個簪花戴玉的少婦。
時間悄悄地改變著一切,有時很慢,慢到你感覺不到;有時卻迅猛異常,瞬息萬變,讓你無從準備,也無法扺擋。
讓我感到失落的是離儲家園不遠的中華路口那座大道公廟不見了。這座清咸豐年間請香于白醮保生大帝祖祠的興賢宮,廟前有一個榕蔭蔽日的大埕(廣場)和請戲娛神的戲臺。每年的正月元宵,鼎盛的香火中,來這里“乞龜”祈愿和“送龜”還愿的信眾,排成長長的隊伍,絡繹不絕,有些還是特意迢迢從海外歸來祭拜的。信仰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根柢。俗稱大道公的保生大帝,是閩南跨越兩岸的一尊最重要的民間保護神。差不多與廈門辟為通啇口岸同時興建的這座興賢宮,揳在一堆西洋建筑當中,曾人聲鼎沸,如今卻成為記憶。
歷史造就了鼓浪嶼。老鼓浪嶼人在榕蔭下談今說古的時候,會把鼓浪嶼的身世扯得很遠,從南宋年間的五龍嶼到明代陰差陽錯因閩南話諧音而來的鼓浪嶼(或說島上有一石,中有孔,浪擊礁石,其聲如鼓,稱鼓浪石而得名)。但鼓浪嶼真正走進世界,則是19世紀那場因鴉片而起的失敗的戰爭。這段大家熟知的歷史,帶來鼓浪嶼第一次歷史的“煥顏”。細數鼓浪嶼每一幢建筑的前世今生,從領事館到教堂,從“番仔樓”到“四落大厝”,都保留著一份歷史記憶,無聲地敘說著那些風云滌蕩的日子。鼓浪嶼被公認為“世界建筑博物館”,背后的殖民侵入史、華僑的創業史和東西多元文化的交融史,成為一個特殊的空間存在,糾結在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中,走過了整整一個多世紀。
在感受鼓浪嶼美麗新顏的同時,不免也會有一些失落。
鼓浪嶼的學校遷走了,那所創建于一百
三四十年前的英華學院、毓德女學、懷仁女校合并而來的廈門二中,搬回了廈門本島;鼓浪嶼的醫院也不見了,同樣興辦于一百二三十年前的著名的救世醫院、博愛醫院整合而成的廈門醫院鼓浪嶼分院,也搬離了鼓浪嶼。騰出的空間讓給了的游客。
鼓浪嶼還是個科學之島、文化之島。這座最多時也只三四萬人口(現僅有一萬余人)的小島,竟然走出了中國兩院的八位院士,他們是:化學家盧嘉錫、婦產科專家林巧稚、量子化學家張乾二、生物學家王應睞、船舶學家顧祥、高分子化學家卓仁瑞、礦產學家洪伯潛、病毒學家黃禎祥。八位中有六位畢業于英華中學,一位畢業于毓德女中,都是鼓浪嶼廈門二中的前身。還有結緣于鼓浪嶼的一批著名文化人,如漢語拼音文字的前驅盧戇章、文學家林語堂、語言學家周辨明、天文學家余青松、體育學家馬約翰、考古學家鄭德坤……如果把我知道的所有鼓浪嶼名人都列出來,那無疑是一片燦爛的星空。鼓浪嶼的生命力,在于它融合了多元文化旳歷史,還在于在這特殊環境中培育起來的鼓浪嶼人的智慧和創造。
對于一個曾經的老住民,今天的鼓浪嶼更多的是用來回憶,用來尋找的……
責任編輯 陳美者
相關熱詞搜索:;鼓浪嶼篇三
飄蕩在鼓浪嶼的街上。
密林中的小院,
依舊是往日的安詳。
歷史的藤蔓,
攀附在古老而滄桑的墻。
午后的院子,
氤氳著鮮花與蠣餅的香。
慵懶的陽光,
透過榕樹的樹蔭,
輕輕的,
灑在安樂椅上。
一杯清茶,一把魚竿,一曲風琴,
奏鳴了生活的交響。
海邊,
似乎有釣魚人在徜徉,
天邊,
似乎有海鷗在飛翔。
澎湃的波浪,
在沖擊著岸邊的石墻。
夕陽西下,
鳥兒歸林了,
人們回家了。
客輪悠長的鳴笛,
難掩我心底離去的感傷。
縈繞在我的耳邊,
再見了!鼓浪嶼,
這美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