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往往能夠突破老師的預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一些經典的優秀作文,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和靈感。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一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媽媽回到了故鄉西安,這里已經大雪飛揚。樹木、樓房、草地、街道等萬物都披上了白色的銀裝。
我和爸爸一起去參觀了西安的鐘樓。
鐘樓是正方形的,外表是用跟城墻一樣的灰色大專砌成的,鐘樓由三層組成,四面有四個像波浪一樣拱起的小屋頂,中間有一個像金字塔型的大屋頂,看起來像用一頂金色的帽子蓋上去一樣,屋頂的瓦都是綠色的,墻壁和屋檐都紅色的。
我和爸爸上到鐘樓的二樓,遠遠望去,有四條大街以鐘樓為中心,筆直的伸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看起來很壯觀、很雄偉。大街上的車穿流不息,兩邊商店的霓虹燈燈光閃耀,把城市打扮的更加漂亮,更加美麗,里面陳列了很多古代用的生活用品和古代樂器,里面的墻壁上還雕刻著許多栩栩如生的壁畫,非常優美。四周的房檐掛滿了非常大的大紅燈籠,增添了濃濃的節日氣氛。二樓的一個角掛著一個大大的鐘,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是用鐵鑄成的,是古代人用來報時的晨鐘。還遠遠看到一座跟鐘樓的形狀很相似的,就是鼓樓,鐘樓和鼓樓就像一對孿生兄弟矗立在西安的市中心。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二
西安鐘樓可謂聞名天下,它坐落于西安市中心,也就是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乘車圍繞鐘樓一圈,映入眼簾的是幾棵假樹。雖說是假樹,卻也給鐘樓帶來許多生機,它們像是忠實強悍的衛士,護衛著鐘樓,抵擋著從四面八方來的敵人。走近鐘樓,看著那灰暗色的樓墻磚,摸著那幾經風雨的城墻壁,仿佛是古人們智慧的鮮血在上面緩緩流淌。
鐘樓的'護欄、扶手都很特別。它們有一個共性,不管是護欄還是扶手,無論它們的中心是多么粗糙,可兩個面所相交的地方卻光滑無比。細心的人登上鐘樓時就會發現這一點。
鐘樓的門扉很精致,四十來扇門上都刻有圖畫,圍著房間外走一圈,可以看到紅木門外面分上、下兩個階層。上面一律是以六邊行為主體而雕刻的窗“花”。
可下面卻是以典故而雕刻的畫面,幅幅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每扇門上的都不一樣,這邊是李白邀月,那邊是卞莊刺虎。這里是木蘭從軍,那里是吹蕭引鳳。還有嫦娥奔月、紅葉提詩、班紹讀書、以及八仙的“玉照”……不光是門,走在鐘樓的屋檐外可以明顯的看到,鐘樓大體分三部分,樓頂、小樓檐、大樓檐,人們稱之為“重檐三滴水”。而里面也是分明的三層。在檐外仰望,除了樓檐,它下面還斜著伸出兩排椽子,一排是方的,一排是圓的,面對街口的一面還畫有圖案。顯得古樸典雅。
如果說房子外面的建筑是眼睛,那么房檐內的裝修就是眉毛,一對柔美絕倫的眉毛。它的梁、柱子、脊梁不是灰溜溜的,而是用礦物顏料裝飾的五彩繽紛,主要以紅、藍色為主,畫成花紋,有意思的是它的梁有上下兩根,兩根的花紋不一樣,但從下邊看,仿佛只有一根梁。看來,古時建筑鐘樓的工程師可得花一番功夫計量這個準確度了!
在窗戶上面有一些裝飾,也是為了加固房子,使用的是具有穩定性的三角形。而建筑師們別具一格的想法讓它看起來像一只牛頭。在鐘樓的拐角處,它的梁有所變化,三根長短不一的梁組合成一個三角形,更加穩固了房子的脊柱。在鐘樓的一個角,一口五噸沉的大鐘沉默的呆在那里,游人一敲響,便發出沉悶的“嗡嗡”聲。鐘樓鐘樓,以懸鐘報時文明。人到處為什么要建造鐘樓呢?還來源于一個故事,也流傳下這么一首詩。“天剛破曉霞蔚生,拋卻金幣樂無窮。
鐘7件,俑鐘18件,鈕鐘14件。38個音域,可以懸宮轉調。演奏的樂曲聲音宏厚,卻不讓人感到累贅。聲音輕巧,卻不讓人感到飄渺。演奏任何曲子都非常悅耳。編鐘可說時鐘樓的一大特色。但走到二樓,大廳內的展品也不遜色,有玉器、翡翠、字畫等,件件都是瑰寶,不是一般物品可與之媲美的。
二樓的護欄也與一樓的大不相同。一樓的護欄是石頭的,二樓則是木制的。相比之下,二樓護欄更能體現出這棟樓的木制主體,花紋也是很復古的。從二樓看下去,一樓的屋檐角上蹲了許多小動物,從上到下,它們的大小基本一樣,只是形態各異,身體和房檐一樣都是墨綠色的。也許這就是鐘樓的特色——以動物為主的裝飾吧!
夜晚的鐘樓并不寂寞,從樓腳下打出綠的、藍的、白的燈光將鐘樓照得明晃晃的,在加上樓里黃的紅的橙色的燈光,使它“光輝燦爛”“玲瓏剔透”。且明顯的對比出上下的顏色差。遠遠看去,就好像是一座水晶宮。它可是凝聚了古人們所有的才華、希望、憧憬、美好。這偉大的智慧的結晶。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三
我的家鄉在西安,鐘樓是我家鄉的一處美景。鐘樓是一座古代的建筑物,它坐落在市中心,它的四周有: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鐘樓剛好在這四條大街的中間坐落著。
每到春天的時候,鐘樓四周的花朵爭奇斗艷,美麗致極,讓這滿經滄桑、非常古老的鐘樓,顯得年輕了幾歲,鐘樓四周的麻雀,好像也被這美麗景象吸引住了,這些麻雀一次次、一遍遍的在鐘樓上空盤旋著、鳴叫著,好像在說:“啊!春天里的鐘樓可真漂亮呀!”
然而,冬天里的鐘樓跟春天里的鐘樓,簡直若判兩人,在鵝毛大雪的天氣里,鐘樓上堆積著厚厚的雪,鐘樓四周的花花草草也被潔白的雪花所覆蓋,這些花草和鐘樓融為一體,簡直是一派銀裝素裹。
朱熹的春日詩句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天給人給來了一片更新、萬紫千紅的感覺,所以我更喜歡春天里的西安和鐘樓的美景。
文檔為doc格式。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四
上回說到回民街在鐘鼓樓附近,那我們下一站就去鐘鼓樓。鐘鼓樓其實是兩棟遙相呼應的建筑,顧名思義,一棟上面是大鐘,一棟上面是大鼓。
登上鐘樓,一口巨鐘引入眼簾,那象般巨大的銅鐘被高高地掛在一個紅色的的木架上,光是邊上的木杵直徑就有二十多厘米。可以想象清晨那古老的鐘聲是怎樣將人們從夢中喚醒。
到了晚上,很多盞刺眼的燈光打在鐘鼓樓上,鐘鼓樓頓時變得金碧輝煌!媽媽說,那在建筑學上叫“光雕”。
鐘鼓樓真是古城西安的一大奇觀!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五
我的家鄉。
在西安,鐘樓是我家鄉的一處美景。鐘樓是一座古代的建筑物,它坐落在市中心,它的四周有: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鐘樓剛好在這四條大街的中間坐落著。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安鐘樓游記。
作文。
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上回說到回民街在鐘鼓樓附近,那我們下一站就去鐘鼓樓。鐘鼓樓其實是兩棟遙相呼應的建筑,顧名思義,一棟上面是大鐘,一棟上面是大鼓。
登上鐘樓,一口巨鐘引入眼簾,那象般巨大的銅鐘被高高地掛在一個紅色的的木架上,光是邊上的木杵直徑就有二十多厘米。可以想象清晨那古老的鐘聲是怎樣將人們從夢中喚醒。
到了晚上,很多盞刺眼的燈光打在鐘鼓樓上,鐘鼓樓頓時變得金碧輝煌!媽媽說,那在建筑學上叫“光雕”。
鐘鼓樓真是古城西安的一大奇觀!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媽媽回到了故鄉西安,這里已經大雪飛揚。樹木、樓房、草地、街道等萬物都披上了白色的銀裝。
我和爸爸一起去參觀了西安的鐘樓。鐘樓是正方形的,外表是用跟城墻一樣的灰色大專砌成的,鐘樓由三層組成,四面有四個像波浪一樣拱起的小屋頂,中間有一個像金字塔型的大屋頂,看起來像用一頂金色的帽子蓋上去一樣,屋頂的瓦都是綠色的,墻壁和屋檐都紅色的。我和爸爸上到鐘樓的二樓,遠遠望去,有四條大街以鐘樓為中心,筆直的伸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看起來很么壯觀、很雄偉。
大街上的車穿流不息,兩邊商店的霓虹燈燈光閃耀,把城市打扮的更加漂亮,更加美麗,里面陳列了很多古代用的生活用品和古代樂器,里面的墻壁上還雕刻著許多栩栩如生的壁畫,非常優美。四周的房檐掛滿了非常大的大紅燈籠,增添了濃濃的節日氣氛。二樓的一個角掛著一個大大的鐘,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是用鐵鑄成的,是古代人用來報時的晨鐘。還遠遠看到一座跟鐘樓的形狀很相似的,就是鼓樓,鐘樓和鼓樓就像一對孿生兄弟矗立在西安的市中心。
古老的西安真是多姿多彩,我愛家鄉。
我的家鄉在西安,鐘樓是我家鄉的一處美景。鐘樓是一座古代的建筑物,它坐落在市中心,它的四周有: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鐘樓剛好在這四條大街的中間坐落著。
每到春天的時候,鐘樓四周的花朵爭奇斗艷,美麗致極,讓這滿經滄桑、非常古老的鐘樓,顯得年輕了幾歲,鐘樓四周的麻雀,好像也被這美麗景象吸引住了,這些麻雀一次次、一遍遍的在鐘樓上空盤旋著、鳴叫著,好像在說:“啊!春天里的鐘樓可真漂亮呀!”
然而,冬天里的鐘樓跟春天里的鐘樓,簡直若判兩人,在鵝毛大雪的天氣里,鐘樓上堆積著厚厚的雪,鐘樓四周的花花草草也被潔白的雪花所覆蓋,這些花草和鐘樓融為一體,簡直是一派銀裝素裹。
朱熹的春日詩句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天給人給來了一片更新、萬紫千紅的感覺,所以我更喜歡春天里的西安和鐘樓的美景。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六
前段時間放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西安參觀了大雁塔,我高興極了。
大雁塔美麗極了!
大雁塔共分七層,每層都裝有四個小巧而精致的小窗戶。一層有個禪房,禪房里放有佛經、佛像,其中有如來佛像和觀世音菩薩的佛像等。
大雁塔的門框上,有優美的線條雕刻著唐代建筑圖案,美麗大方,是研究我國建筑史的重要資料。大雁塔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爸爸對我說:“大雁塔凝聚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汗水,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和毅力的結晶,我們現在要是不珍惜它,不保護它,怎能對的起我們祖先呢?”
順著樓梯向上攀登,到了第七層,舉目遠眺,西安市市容盡收眼底。看,前端是西北最高的建筑物——電視塔,左端是規模宏大的小寨版。整個大雁塔氣勢雄偉,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最引人注目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師徒四人的佛像,我仿佛進入了一個夢幻世界。我仿佛看見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著師父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上他們兄弟三人斬妖捉怪,擊退了妖怪們一次次的進攻,保護著師父最后終于取得了真經。
參觀完大雁塔后,爸爸媽媽還告訴我西安還有許多像大雁塔的古建筑。我覺得我們陜西有那么多名勝古跡,真是了不起,作為陜西人我們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
西安名勝古跡說明文小學三年級作文。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七
我的家鄉德陽,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且不說具有悠久歷史的玉皇罐,也不說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石刻長廊,單是那天人合一的東湖山公園就足以讓人留戀忘返。而燈火輝煌的寶塔——鐘鼓樓則是東湖山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我家就在東湖山腳下,吃過晚飯,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鐘鼓樓散步。
鐘鼓樓廣場的大門邊已經排滿了轎車,人們正三三兩兩、絡繹不絕地向廣場聚集。
這時已近黃昏,廣場前的石雕引人注目,幾個外地的游客正指指點點:一位美貌的女子半躺在石臺上,右手托起眉毛一樣彎彎的月牙,好一副“月上東山”的景象!通往鐘鼓樓的廣場大道上,擺滿了各種樣式的`花兒,它們競相開放,爭嬌奪艷,相互媲美。那“品”字形的菊花,仿佛告訴你要仔細品味鐘鼓樓的一切;那“心”字形的一品紅,近看就如一個個紅鈴鐺,微風一吹便會丁當作響。遠看則像一團“心”字形的火焰正在熊熊燃燒。而那雕刻在地面上的鳳凰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再往前便是噴泉池子,里面養了許許多多的錦鯉,大的如手臂那樣粗壯,小的就像水里的精靈,一閃便已不見。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八
今年暑假,我有幸隨媽媽去古都西安游了一回鐘樓。它坐落于西安市中心,是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興建的。雖然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但鐘樓仍然保持著原有的建筑風格和形態,被譽為“古城明珠”。
鐘樓面積達1377平方米,從地面到鎦金頂的高度是36米,樓基高8。6米,寬35。5米。鐘樓底部像一個城墻墩子,上面是一個亭子樣的閣樓,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
我們沿著北側的石階登上了華麗的第一層,首先看到的是四周漆壁上栩栩如生的雕刻,上面是遠古的傳說和故事,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伯樂相馬》《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走進樓廳,只見四根粗大筆直的柱子威風凜凜,它們高17米,名曰“沖天柱”。廳中有精美的楠木家具,還有五彩繽紛的吊燈。
其實,鐘樓的第一層便是最高的一層,但從外面看,卻有三層屋檐,上面的兩層屋檐在里面看是看不出來的。這種形式既起到了裝飾作用,又能使下層屋檐得到保護,真是一舉兩得。
站在莊嚴雄偉的鐘樓上,踏著腳下的青磚,扶著樓臺里的條石,欣賞著裝飾斗拱、形式優美的木檐……極目遠眺,整個西安城就在我們的腳下,我感到胸襟開闊。這精巧、古香古色的建筑表現了我國古代能工巧匠們的創造技術和豐富的智慧,顯示出我國古典建筑的獨特風格。它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古代中國的大小城池,都建有鐘樓和鼓樓。鐘樓上掛鐘,鼓樓上放置大鼓。每天黎明時分,人們敲響大鐘,打開城門;每天日落擊鼓,城門關閉。“晨鐘暮鼓”是古代百姓起居的重要信號。
西安鐘樓坐落在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點上。公元1384年,朱元璋稱帝時,害怕全國各地出現真龍天子與他爭奪王位,下令修建鐘樓以鎮龍氣。因樓上有一口5噸多重的大鐵鐘,每天早晨擊鐘報時,所以取名“鐘樓”。
鐘樓初建時,地址并不在現在的位置,而在今西大街的廣濟街口,與現在的鼓樓遙相對峙。明城墻建成后,由于城市中心東移,公元1582年,又將鐘樓整體遷移到現在的位置。現在的鐘樓,是中國六大古都現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鐘樓。從建筑規模、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衡量,西安鐘樓,居全國鐘樓之冠。
鐘樓樓體為磚木結構,從下往上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由地面至樓頂總高36米。
基座呈正方形,用青磚砌成,邊長35.5米、高8.6米,四面正中各有高、寬6米的券形門洞。
樓體為木質結構,共兩層,深綠色琉璃瓦,三重檐,每重四個飛檐翹角。樓的四周有回廊,環繞回廊,憑欄四望,可飽覽古城全貌。樓內有木梯可盤旋而上,里面陳列著許多明清瓷器和古代文物。樓里樓外雕梁畫棟,貼金彩繪,氣勢恢宏。門扇窗雕精美細致,突現了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每層的門扇上,都有大量浮雕,上面述說了古代經典的軼聞和典故。
樓上的大圓金頂,高5米,外貼黃金箔,在陽光照耀下,顯得金光燦爛,金碧輝煌。
在鐘樓的西北角,陳列著一口明代的大古鐘,它有5噸多重,古鐘的邊上鑄有八卦圖案。全國各地的.游人,都可以在這里擊鼓娛樂,享受旅游觀光的樂趣。
在鐘樓西北方向大約1000米的位置,古老的鼓樓與鐘樓遙相對峙。鐘樓與鼓樓之間,現已開辟成一個很大的鐘鼓樓廣場,這里有噴泉、草坪、停車場、美食城,還有西安最大的地下購物廣場——“世紀金花”。來來往往的市民和游客,不但可以在這里休閑、購物,還可以在這里游覽觀光。
在這里,我衷心的歡迎全國各地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大哥哥、大姐姐和小朋友們來我們西安觀光和旅游!到時我可以給你們當個“小向導”。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和姥姥參觀了陜西馳名中外的名勝古跡——西安鐘樓。
一下汽車,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鐘樓就呈現在眼前,翹首望去,它多么像臥虎蹲獅。
鐘樓位于西安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中心。樓頂覆蓋著琉璃瓦,紅橡綠瓦,交相互映。每層樓的四角翹起,猶如飛鳥展翅,形式典雅、優美。據說它的頂是木心金表的,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得金光四射,燦爛輝煌,為鐘樓增添了神彩。
我看到,如此高大的鐘樓基臺以上竟無一磚一石,全部是木質結構。樓分上下兩層,共有三個彩色飛檐,通高三十六米。上下兩層都有明柱迥廊。第一層的四面有雕刻著山水、人物、花卉的紅色大門可以進出。
跨進大廳,姥姥拉著我來到鑲嵌在墻壁內的石碑前,說:“西安鐘樓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許多鐘樓中修建得最好、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個,是我國重點保護文物之一。你應該了解一下它的歷史。”我耐著性子讀了起來。哦,鐘樓修建于明洪武年間,已經歷了數個朝代,在風風雨雨中度過了六百余年。解放后,政府數次整修,才使古老的鐘樓越來越容顏煥發了。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啊,好美呀!屋頂全是貼金彩繪,色彩艷麗,雕梁畫棟,有龍有鳳,奇巧無比,中心藻井的圖案更是別致。天花板上懸掛著八盞大宮燈,居中那盞,大得出奇,為燈中之王。
最使我心馳神往的是墻壁上掛著大畫家齊白石九十三歲時專為鐘樓作的十幅畫。他畫的蝦活靈活現,有的破水而出,雙鉗緊閉,軀體伸直;有的輕浮漫游,雙臂彎曲,長須擺動:只只蝦栩栩如生,活潑可愛。
大廳的中心陳設著古香古色的清代刻花桌椅和茶幾,造型雅致,做工精細。還有名貴的古瓷器,瓷器上面的彩釉花紋圖案,巧奪天工,令人賞心悅目,大飽眼福。這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凝結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廳內紅漆柱子最顯眼,我伸開雙臂量了量,兩個人才能合抱住。講解員劉阿姨微笑著說:“這叫通天柱,一直通往二樓。”我興致勃勃地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于是,我拉著姥姥的手要登二樓。劉阿姨和藹地說:“二樓整修,謝絕參觀。”
我們戀戀不舍地走出了莊嚴美麗的樓閣,來到平臺上,遙望終南秀嶺,俯視市容,綠樹成蔭。一座座新建的高樓拔地而起,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上的車輛如穿梭,行人絡繹不絕,好一派熱鬧繁榮的景象啊!此時此刻,我的心胸是多么寬廣,又多么自豪。
巍峨壯觀的鐘樓啊,您的美姿吸引了大童的游客,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一百多個國家的人們,你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古城西安的光榮。喜逢盛世的鐘樓啊,您為祖國燦爛的文化爭了光,添了彩。我愛您,更愛那給您恢復青春活力的社會主義祖國!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九
今年署假,我和爸爸媽媽回到了故鄉西安,這里已經大雪飛揚。樹木、樓房、草地、街道等萬物都披上了白色的銀裝。我和爸爸一起去參觀了西安的鐘樓。
鐘樓是正方形的,外表是用跟城墻一樣的灰色大專砌成的,鐘樓由三層組成,四面有四個像波浪一樣拱起的小屋頂,中間有一個像金字塔型的大屋頂,看起來像用一頂金色的帽子蓋上去一樣,屋頂的瓦都是綠色的,墻壁和屋檐都紅色的。我和爸爸上到鐘樓的二樓,遠遠望去,有四條大街以鐘樓為中心,筆直的伸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看起來很么壯觀、很雄偉。大街上的車穿流不息,兩邊商店的霓虹燈燈光閃耀,把城市打扮的更加漂亮,更加美麗,里面陳列了很多古代用的生活用品和古代樂器,里面的墻壁上還雕刻著許多栩栩如生的壁畫,非常優美。四周的房檐掛滿了非常大的大紅燈籠,增添了濃濃的節日氣氛。二樓的一個角掛著一個大大的鐘,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是用鐵鑄成的,是古代人用來報時的晨鐘。還遠遠看到一座跟鐘樓的形狀很相似的,就是鼓樓,鐘樓和鼓樓就像一對孿生兄弟矗立在西安的市中心。
古老的西安真是多姿多彩,我愛家鄉。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十
《西安美食》是一篇介紹美食的作文,是看西安的一個好視角。都是重慶是美食之都,看了浩文寫的西安,我也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和重慶媲美的地方。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在哪兒都能用,這次到西安,我們也會去品嘗這兒的特色小吃,而我會把它吃到底。
在車上導游介紹了到西安必吃的幾樣東西,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羊肉泡饃是把用面做的像餅一樣的東西,掰成大指拇大小的小碎片,泡進羊肉熬成的湯里,加點香辣子,就可以吃了。泡饃在羊肉湯里吸取了它的鮮味兒,吃在嘴里鮮香可口。羊肉泡饃要蹲著順著碗邊吃,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泡饃吃多了不消化,蹲著可以吃少點。
重慶也有肉夾饃,但西安的肉夾饃更好吃。西安的饃外酥里嫩,里面的餡切的很小,很入味。饃干、脆、酥、肉質細膩,芬芳撲鼻,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吃起來咸香適口,回味深長。香肉夾饃肉鮮嫩多汁,一咬,會感覺到口齒留香,皮脆脆的,餡香香的,就想著再來一口,不知不覺中,一個肉夾饃就吃完了。
褲帶面是西安特色小吃,也是西安八大怪之一。用褲帶來形容面條的寬和長,這種褲帶因為和別處不一樣,所以被稱為西安八大怪之一。它的賣法和我們重慶不一,我們按兩賣,褲帶面是按根數賣的,一根幾乎就是一根褲帶。具體如何吃這寬寬的面條,跟重慶小面一樣是有調料的,調料味道依個人所愛,酸甜苦辣隨個人口味。
這是西安的特色菜,有機會大家可以親自去品嘗一下!
說明文: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十一
西安鐘樓,是國內最大、最完整的一座鐘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鐘樓處于西安的中心地帶,是古城的地標之一,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并分別與西安城墻東、南、西、北四門相接。
西安的鼓樓,原先在西邊的廣濟街上,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在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將鐘樓遷徙到了鼓樓東邊,今天的位置。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下部為磚石結構的正方形基座,頂部為三重四面攢尖頂結構,覆著深綠色琉璃瓦,頂尖用真金鉑包裹。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約6米的門洞,門洞間互通,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門洞通過,如今門洞已封閉,周圍建有公路轉盤,地下有專供人行的通道。
進入鐘樓的入口就在這地下通道內,有樓梯可盤旋登樓。鐘樓內有一口仿制“景云鐘”,原件鑄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20xx年),現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里。
站在鐘樓上,能夠看到從鐘樓延伸出來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鐘樓周邊西安最繁華的商區、及不遠處的鼓樓。
游客在游玩鐘樓時,還能欣賞到美妙的訪古表演,每天日間6場,具體演出時間可詳見官網。在鐘樓和鼓樓之間為鐘鼓樓廣場,有音樂噴泉。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十二
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特別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馬上下。戰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特別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墻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在明代時期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回廊環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十三
西安的土特產很不錯,蘋果又脆又甜,石榴又大又紅,柿子又甜又軟,大紅棗也很甜……西安還有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主菜、碗大桌子擺不開、手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睡覺枕磚頭、姑娘不嫁外、唱戲吼起來、凳子不坐蹲起來。怎么樣,西安也真是夠奇怪的吧?在西安旅游,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兵馬俑。兵馬俑可是我們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陪葬的寶貝。秦始皇陪葬的東西可多啦!光兵馬俑就有一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還有很多的坑還沒挖掘呢!看著那些整齊的土兵、雕刻精致的戰車和陶馬,我心中禁不住贊嘆不已,沒想到我們中國古代的人,就已經那么聰明,雕刻藝術的水平也那么高,怪不得西安的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呢!西安還有一個更很好玩的地方,就是西岳華山。華山風景優美,但華山很高,海拔有多米。我剛開始爬的時候,還好,可到后來就累得大口大口地喘氣,爬一小會兒就得休息一下,我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爬到了北峰。站在北峰上往下一看,四周都是懸崖峭壁,真讓人毛骨竦然,我的雙腿都發軟了。太危險了,我們就開始下山了。下山,可是我的拿手好戲,我緊緊地拉著鐵鏈子,“蹭、蹭、蹭”地,沒過多久就來到了山下。到了山下的感覺真是好,我終于明白了什么叫“四平八穩”。西安旅游真好玩,我還想去呢!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十四
西安鐘樓有著悠久的歷史,應該怎么去介紹比較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安鐘樓導游詞,歡迎參考閱讀!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防御設施。我們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筑墻技術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環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的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繞,莊重穩健,是主將鎮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現,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生種種變化。現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00年后,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10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回廊環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里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于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于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里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現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十五
今年十一八天假,我去了西安,那里有許多小吃,但令我記憶最深的還是鏡糕了!
去西安吃小吃,我們選擇了一個比較有名的小吃街----回民街,我們走啊走,發現有一個人再做鏡糕,看到后,我仔細觀看起來,這是一位老奶奶在做,這里,你可以選擇花紋,也可以自己在手機上下載圖案,老奶奶手可巧了,什么圖案都可以畫下來。于是,仔細的開始看有什么圖案可以選擇。
我選擇了一個小兔子的,姐姐選了阿貍的,老奶奶聽后,看了看我們要做的圖案,便立馬動手開始做了,她拿著醬,左擠一下,右擠一下,不一會兒,一個小兔子便出來了,我左看看,右看看,喜歡得不得了,都舍不得吃了呢,再看看姐姐,“十分不情愿”的咬了一小口便不再吃了,我也要了一小點點,也不再吃了,我和姐姐比著不吃可不行啊,于是姐姐提出意見,我們兩個比賽,看誰先吃完,一聽比賽,我就來了精神,這兒咬一口,那兒咬一口,不一會便吃完了,“嗯,真好吃!”我高興地說道,可我這才發現,我的小兔子被我給吃了!我氣得撇著嘴,可姐姐卻在一旁幸災樂禍的說道:“買了,就是用來吃的嗎!”
這一次的鏡糕既好看,又好吃,我真想再吃一次!
西安鐘樓說明文(優秀16篇)篇十六
西安鐘樓是中國唐代以來保留最完整、形制最大的鐘樓,也是西安的標志之一。建于明朝中葉,高36米,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古代建筑物。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四周繁華熱鬧,是游客們必去的景點之一。我最近有幸參觀了西安鐘樓,并對此有了一些體會和感悟。
二、外觀與氛圍。
首先,西安鐘樓的外觀給人非常震撼的感覺。高聳入云的鐘樓,藍色琉璃瓦閃耀著太陽的光輝,十分壯觀。樓的四周是繁忙的街道和商鋪,人潮涌動,增添了熱鬧的氛圍。在街對面的廣場上,人們排起長龍,等待著每日的鼓樂表演,我感受到了西安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與人們對傳統的熱愛。
三、歷史文化。
鐘樓作為一座具有豐富歷史文化的建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導游的講解,我了解到鐘樓呈方形,每面都有眾多樓梯,登上樓頂可以俯瞰整個古城。這個設計在當時的古代非常獨特,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智慧與獨特。在樓內,還展示了一系列與鐘樓相關的歷史文物和建筑模型,讓人們更加了解鐘樓的淵源和意義。同時,鐘樓還有展覽展示西安古代文化和民俗,讓人們更加深入了解西安獨特而深厚的歷史文化。
四、觀景體驗。
登頂鐘樓后,我對西安市整體的觀感有了全新的認識。俯瞰下方,遠處的建筑屋頂仿佛變得微小起來,人潮如織的街道不斷涌動,形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同時,遠處的古城墻、大雁塔等眾多著名景點也一覽無遺,讓我感覺自己置身于一個充滿魅力的城市。鐘樓還設有觀景臺,可以近距離觀賞到鐘樓四周的歷史建筑,感受到古代建筑的細膩和獨特之處。我拍下了很多美麗的照片,留作永久紀念。
五、文化交流。
最后,我認為鐘樓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交流平臺。每天在廣場上都會有鼓樂表演和傳統文化展示,讓人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音樂與舞蹈。在游客中心還可以購買到各種與名人相關的紀念品和手工藝品,代表了西安的獨特風情。我在這里結識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彼此的文化和旅行經歷,增進了我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總結起來,西安鐘樓是一座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的建筑,它獨特的設計和壯麗的外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登頂鐘樓的體驗讓我對西安的整體感覺有了全新的認識,并為我提供了拍攝美麗風景的機會。在鐘樓周邊,我還有機會參與到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了解到更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西安鐘樓的參觀體驗讓我收獲頗豐,并且為我今后更加熱愛中國文化和歷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