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真實反映,它能夠給人以啟迪和思考。推薦一些有關優秀作文的相關書籍和文章,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寫作能力。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一
韓語稱“(秋夕)”“(仲秋節)”“(嘉俳)”“(仲秋)”“(嘉俳日)”“(仲秋佳節)”。是掃墓并用新收獲的谷物和果實祭祀先祖的日子。回鄉探親,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英文亦把朝鮮半島的中秋節叫做“韓國感恩節”(koreanthanksgivingday)。
中秋節也是越南兒童的一個節日。當晚,孩子們聆聽關于阿貴的傳說,去看舞獅,有的還得到父親給他買一個用來舞獅的獅子跟朋友們一起玩耍。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鯉魚燈出游玩耍,還預示長大“跳龍門”之意。
日本傳統的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團子,稱為“月見團子”。由于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獲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日本人也會賞月,稱之為“月見”,屋內會陳列賞月團子、芒草、芋等。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伙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借此表示問候與祝愿。
吃月餅、賞月、提燈籠游行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中秋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號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首都吉隆坡市內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柜,報紙、電視臺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為喜迎中秋營造了節日氣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華人社團當前舉行了提燈籠游行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游其間,服飾鮮艷的藝人和青年載歌載舞。
中秋節是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佳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唐人街熱鬧非凡,當地華僑華人舉行活動,歡度中秋節。華僑華人聚居區的主要商業街道張燈結彩,主要路口和進入唐人街的小橋上都掛上了彩幅,許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從中國進口的各式月餅。中秋慶祝活動包括舞龍游行、民族服裝游行、燈籠游行和花車游行等。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二
中秋節是中國比較大的一個節日,你知道成都中秋習俗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成都中秋習俗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成都人把中秋節叫做“月光會”,這大概是源于民間認為八月十五那天是月光的生日。那么中秋節成都人習俗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成都人在中秋節要抵攏的時候,一定要完成一項重要“業務”——收賬。對商家而言,在中秋前,把各種來來往往的貨款、尾款、賒賬、爛賬撿平抹光,大家都落得個不虧不欠,這過起中秋節來心頭才踏實、圓滿。
收完賬,各人就趕緊去買月餅、買麻餅、買核桃、柿子、石榴、板栗、梨子、佛手等果木回家,親朋好友之間再送送節禮,就等到十五那天全家大小向月膜拜——開始敬月光了。次日,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把丈夫拖到,提起月餅瓜果等趕回娘家去拜節。
中秋期間,古代成都各街舉辦的“月光會”頗負盛名,每條街道幾乎都會籌錢請戲班子演皮影戲酬謝月光神,其中金堂縣的“月光會”最為出名。據載,金堂縣“月光會”始于19世紀90年代初,會期一到,各地商家都會聞訊趕來,金堂張燈結彩,商客來來往往,商品琳瑯滿目。
十多年前,成都最常見的月餅是芝麻餅。成都人喜歡在圓面餅餅上,撒上芝麻烘烤成金黃色,中秋月圓之夜當成祭品擺起,祭完月神后,一家人分而食之。圓圓的金黃色餅餅寓意團圓,上面的芝麻又代表著多子多福、人丁興旺。
三是要有中秋節的特色。與其他節日不同的是,中秋節有其獨有的傳統禮品-月餅。但是現在月餅又不怎么受歡迎,而且太多太普通了。中秋送禮,要送出中秋節的特色和新意,送出中秋節的傳統和文化,這樣的禮才有意義,才能讓對方再眾多的送禮者中記住你的禮品,甚至下次見到您時還會主動提起來。
1、中秋節至,為你送上一輪多功能圓月,助你把煩惱穿“月”,讓心情喜“月”,和幸福一起吟風弄“月”!祝君闔家安康!
2、轉眼中秋已來到,明月高高掛樹梢。借向月兒抒情思,老爸老媽多保重,天冷加衣勿生病,兒在遠方莫掛念,有空一定回家轉。
3、明月灑光,灑出人間無限浪漫;桂花飄香,飄出大地五彩繽紛;月餅圓圓,圓出家人歡聲笑語;短信祝福,祝你中秋快樂!永遠平安!
4、一條短信送好友,詞簡意深;一句問候祝好友,意淺情濃。中秋節到了,祝你遭好運劈,被幸福打,受快樂磨,得健康病。
5、中秋祝福各不同,幸福快意藏其中,不與他人去爭鋒,我的問候悄悄送:團圓溫馨譜美夢,舉杯同慶親情濃,祝愿中秋好心情!
6、一輪月盈,滿腔情濃;一抔秋思,雙眸朦朧;一盒月餅,團圓家中;一同賞月,其樂融融;一條信息,表我初衷。祝中秋節快樂。
7、飽蘸中秋的月色,繪一幅故鄉的山水圖;奏響中秋的琴弦,唱一首思念的詠嘆調;邁開中秋的舞步,跳一曲團圓的開場舞。祝中秋快樂!
8、食月餅,賞嬋娟,合家歡樂慶團圓;月皎潔,風翩躚,幸福快樂滿心田;秋蟲鳴,情繾綣,短信祝您中秋節快樂美滿。
9、中秋月餅圓又圓,吃在嘴里香又甜。朋友情誼濃又濃,牽掛時刻在心間。月餅回味有時盡,朋友珍藏無限長。祝福朋友,中秋快樂!
10、中秋佳節,無以為寄,但送此句,以表吾心:千里明月寄相思,每逢佳節倍思親;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祝中秋快樂!
11、中秋佳節相思夜,月圓花好人喜慶;合家團聚把福續,溫馨康泰樂無邊;短信寄情祝幸福,化作月餅托遙思。祝你中秋快樂!
12、月到中秋分外明,明月代表我的心,把我祝福來傳遞!真誠祝愿,好運伴著中秋節,延續幸福到永遠!合家喜洋洋,開心又吉祥!
13、中秋節我拜托天上的明月,麻煩月光帶著我對你的思念,將祝福撒遍你的全身,捎去我的心聲:風起的時候,我想你!月圓的時候,我念你!
14、工作無論是忙是閑,聯系都不會中斷;離你不管是近是遠,友情永在心間;短信無論是多是少,祝福都深深包含。中秋節祝你好運連連。
15、月娥姐,月明明;月中有株婆娑樹;婆娑樹上掛紫微;紫微星出保平安,枝枝葉葉興旺生好子;月娥出來免災星;添財又添丁,祝中秋快樂!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三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后,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偷菜
在古代,許多地方流傳著中秋夜“做賊”的習俗。皓月當空,夜深人靜的時候,未婚少女們偷偷地出動了,她們躡手躡腳,借著月色摸到別人家的菜地上偷菜。
相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3、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4、吃月餅
我國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5、送月餅
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崇禎《嘉興縣志》稱,“十五是為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也有相同說法,“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么形成的?據說緣于“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乘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6、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并未滿足,于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7、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只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么區別。環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著粉紅色的臉蛋,表情不失童稚又透著一股英氣、機靈勁兒,非常可愛。
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后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1、準備美食
每個地方的中秋節都會有不同的習俗,比如妞妞這里就是每家每戶張羅一大桌的食物和裝飾品(每家都有一個用食物砌成的小塔,比如水果糖或者餅干),擺在路邊,音樂響起,祭拜月神,一條街看過去,很耀眼。那么,白天的時候,你就要幫父母準備好祭拜的東西,如果沒有什么習俗的話,那就去超市挑選精美的月餅吧。
2、家庭聚餐
和家人吃飯,閑聊也好,工作以后,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少得可憐,珍惜每一次的聚餐,不要玩手機和電腦,就好好地陪伴家人一天。
3、吃月餅賞月
找個露天的地方,和朋友吃月餅聊天賞月,說說各自的近況,搞笑的事情都可以。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四
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寧波一些人家,常常定在八月十六那天,下聘定親或迎娶新娘。舊時商界對中秋節頗為重視,至時祭月祀祖,宴請伙計,并由商會牽頭集資請戲班演戲。過去中秋也是商鋪的結賬日,據《余姚六倉志?風俗》記載:“中秋令節,商鋪咸結賬。”
請月姑
古時中秋之夜,寧波民間有拜月、祭月的習俗,也叫“女兒會”。明月東升之時,年輕女子在明堂設幾案祭月,將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為素色,家家戶戶露天設香案,上面擺放月餅及時令水果。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畢,用水洗眼,據說能凈眼明目,俗稱“求甘露”。
“請月姑”當初僅為小女孩的游戲。月亮為太陰,而男子屬陽,故有男子不拜或后拜之俗。男人們相約親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詩作賦,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罵秋,填詞唱曲,盡興而眠。
燒斗香
中秋燒斗香寄寓著人們祈求豐收的美好愿望。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當月兔東升時,家家戶戶都將斗香放置在庭院、天井或自己的店門口,香氣氤氳,整個院落彌漫在一片芬芳之中。如今燒斗香的習俗已絕跡了,可能連花甲老人也沒見過,古稀老人也要記性好的方能回憶起來。
龍舟競渡
中秋賽龍舟為寧波水鄉的民間習俗,嘉靖《寧波府志》云:“中秋各鄉祠廟為會祀神,作龍舟競渡,謂之報賽。”所謂“報賽”,即謝月神。賽龍舟主要在江東張斌橋東的塘河中舉行,鄞縣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舟上扎彩龍,遍插旗幡,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于耳,場面極為熱烈,競渡直至天亮。
放船燈
用對剖如缽的西瓜皮,或削竹鏟木制作船燈,上飾彩紙,綾絹、鮮花和小錦帆,內燃多支紅燭,中秋夕泛放于甬江之中,隨流緩緩漂去。每家出數十盞,往往聚至數千上萬盞,載沉載浮,火光閃爍,如點點繁星,蔚為壯觀。此風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間,即孝宗時代,《乾淳歲時記》載:“中秋夕浙江(錢塘江)放羊皮小木燈,名為‘一點紅’,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星辰。”其后不久,遠近仿效,寧波甬江遂有此俗。
寧式月餅
如今,新口味月餅層出不窮,但素面朝天的寧式月餅仍擁有不少忠實的擁躉。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甜的如玫瑰、棗泥、芝麻、白糖,咸的如三鮮肉月餅、火腿月餅;從餡料講,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
就餡料葷素而言:寧式素月餅有玉米蓉、芋艿蓉、栗子蓉、馬蹄爽等外面不多見的餡料,而玫瑰、綠豆蓉這些經典素餡經過特殊配方與烘烤工藝,也具有了不一樣的口感。而寧式葷月餅有火腿月餅、三鮮肉月餅。
其中“苔條月餅”是寧波中秋美食中的經典,為“寧式月餅”的代表,名聲在外。老字號升陽泰的傳統寧式月餅,就曾帶給幾代寧波人美好的回憶。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五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據現有記載,吃月餅的習俗最早源于唐代,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其美味可想而知。
2、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月下,設大香案,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全家有多少人就切成多少塊。
3、賞月
除了祭月,中秋節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吃食和酒,一群人圍在一起飲酒賞月。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六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福建省:浦城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寧中秋夜俗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中秋,兒女多于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來卜吉兇。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訊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紅叫[天公]。拜月的紅則做成豬羊的形狀,數目必是九豬十六羊。
廣東省: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后,便以其頭祭月,后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于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潞安中秋節宴節請女婿。永寧中秋夕恭祀太陰星主。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樓縣中秋祀城隍。
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請邊中秋有吹鼓手沿門鼓吹,以討賞錢,例同端午、除夕。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攜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四川省: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打糍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七
天色沒有完全黑下來,月亮就已經掛在天邊了。那一輪皎潔的明月,在八月十五的夜晚,顯得多么明亮啊。啊,月亮,此時的你,不僅明亮,更是純潔,美麗。圓月之下,千千萬萬個家庭在吃月餅,欣賞天空那一輪明月;更有無數海外游子,仰頭望月,也會思緒綿綿,也會有“月是故鄉明”的感受。這,大概也就是“千里共嬋娟”了吧。
我望著那輪明月,恍惚中,我覺得那就是一個巨大的月餅,安在天上,等著人們來品嘗;又好似一個白玉盤,裝著無數個家庭美好的愿望。一樣的月亮,伴隨了人類幾千年。每年的中秋,一樣的月亮。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八
豎中秋,拜月光,懂月意。“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之句,即春天拜太陽,秋天祭月亮。因為“秋”字從“禾”及“火”,寓“莊稼成熟”意。有好收成,自然要多謝月亮了。流傳至民間,就有賞花燈、制餅果、宰雞鵝、吃團圓飯、拜月、祭月、賞月等賀中秋的文化習俗。
《禮記》是記周代祭禮的書,中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之句,即春天拜太陽,秋天祭月亮。因為“秋”字從“禾”及“火”,寓“莊稼成熟”意。有好收成,自然要多謝月亮了。流傳至民間,就有賞花燈、制餅果、宰雞鵝、吃團圓飯、拜月、祭月、賞月等賀中秋的文化習俗。
吳庭璋最先講起佛山的"中秋古":"佛山人過中秋有3晚,十四晚是迎月,十五晚是賞月,十六晚就是追月。"意猶未盡,他還告訴大家,原來佛山人有個獨特習慣叫"豎中秋",就是拿2枝豎著的竹竿和1枝橫著的竹竿搭成架子,上面掛上燈籠,再放到屋頂和天井等空曠處。
“豎”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豎旗桿于樓臺上,掛點上燈籠,擺開茶果餅餌,一家人聚吃行樂,叫“豎中秋”。掛燈籠有“添侗之意,小孩結伴提著各式燈籠到處巡玩。
吮田螺:相傳,古人張古老生前喜食田螺,故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的人們每年中秋節以螺拜祭張古老,拜后大家一同吮食田螺,說吮螺會使眼睛更明亮;征對聯:老廣州多知道,1933年譚杰南、陳伯綺將位于第十甫的關姓大宅改建經營飲食,店號“陶陶居”。后為宣傳其制作中秋月餅之精,舉辦月餅征聯,請名士黃慈博閱評等第。
1、豎中秋,要盡興。古代流傳,有好收成,自然要多謝月亮了。流傳至民間,就有賞花燈、制餅果、宰雞鵝、吃團圓飯、拜月、祭月、賞月等賀中秋的文化習俗,因而,每年到中秋的時候,就要多吃點東西,多玩玩,這樣才能盡興。
2、小孩子過中秋,玩燈籠,寓意添叮往昔廣州人也不例外,且自有地方特色——“豎”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豎旗桿于樓臺上,掛點上燈籠,擺開茶果餅餌,一家人聚吃行樂,叫“豎中秋”。掛燈籠有“添侗之意,小孩結伴提著各式燈籠到處巡玩。
3、吮田螺和征對聯,讓豎中秋變得更有趣。相傳一故人張古老生前喜食田螺,故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的人們每年中秋節以螺拜祭張古老,拜后大家一同吮食田螺,螺會使眼睛更明亮;征對聯,話說譚杰南、陳伯綺將位于第十甫的關姓大宅改建經營飲食,店號“陶陶居”。后為宣傳其制作中秋月餅之精,舉辦月餅征聯,請名士黃慈博閱評等第。按照傳統的習俗過中秋,憶故人,確實別有一番風味。
1、豎中秋的節目之一:盼“月破”。盼月圓也好,盼“月破”也好,都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目標是一致的。這種民俗的差異,正好反映了我國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在多數人都盼中秋月圓的時候,在我國有些地方卻是盼望“月破”。居住在甘肅、青海一帶的土族,就有“打月亮”的習俗:中秋之夜,家家院子里放一盆清水,當圓月的倒影出現在盆中時,人們便不停地用小石子擊打,直把那輪圓月打得“體無完膚”。在魯西北的臨清一帶,過去也有“鉸月亮”的習俗:中秋節這天,家家都剪一個又大又圓的月亮貼在窗上,圓月中有傳說中的嫦娥或石榴、蓮花、牡丹、蝴蝶等。
按當地風俗,這圓月必須在當天撕破,這樣可以驅除邪氣,帶來好運。這風俗來源于一個傳說故事:當年姜太公封神時,封其妻為窮神。封后又對她不放心,擔心她坑害窮人,便令她“見破即回”。因此,人們撕破月亮,是為了讓窮神望而卻步,讓生活富裕美好。
2、豎中秋,拜月光,懂月意。“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之句,即春天拜太陽,秋天祭月亮。因為“秋”字從“禾”及“火”,寓“莊稼成熟”意。有好收成,自然要多謝月亮了。流傳至民間,就有賞花燈、制餅果、宰雞鵝、吃團圓飯、拜月、祭月、賞月等賀中秋的文化習俗。
3、珍惜豎中秋之時,為自家討了好兆頭。
八月十五中秋夜,豎旗桿于樓臺上,掛點上燈籠,擺開茶果餅餌,一家人聚吃行樂,叫“豎中秋”。掛燈籠有“添侗之意,小孩結伴提著各式燈籠到處巡玩。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九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蒙古族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團圓吃月餅。
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過中秋的傳統習俗是“跳月”。入夜,該族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們和頭纏布帶的小伙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地載歌載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得為之動情動容,越發顯得嫵媚皎潔。
仡佬族
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
朝鮮族
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當明月升空時,請數位被推選出來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廣西西部壯族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歷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征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黎族
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十
中秋,是民俗"四時八節"中的一個大節,因農歷八月十五居于秋季三個月之中,故得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自古而今,無數的佳句源于天上的那輪白玉盤。 又到了一年一度賞月品茶嘗月餅的最佳時節,在潮汕地區,中秋前后的天氣不熱不寒,秋高氣爽,宜人的氣候總能激發人過節的熱情,關于中秋習俗,在潮汕這一地帶還真不少。
首先是拜月,潮汕人稱為"拜月娘",體現出對大自然,對天象的一種熱愛,同時也體現人類的一種原始崇拜,對自然力的尊崇和敬重。潮汕人拜月,供品除月餅, 芋頭和其他果品,水果外,最具特色的還有化妝品和文具。化妝品美其名曰是個月娘梳妝打扮的,實際上則是年輕的拜月者祈求自己能變得越來越漂亮。拜文具是祈求讀書的小孩能更加的聰明伶俐,學習進步。這些習俗由來已久,寄托的都是人們的美好愿望。
另外的還有"男不拜月"之說,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了。 第二,是不可不說的中秋月餅,中秋月餅是潮汕人一年一度的傳統食品,潮汕的傳統月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正圓形的占絕大多數,意為好兆頭,在次日,沒有一個潮汕人無不品嘗一下月餅的滋味的。其中,芋頭和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潮汕月餅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咸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云片糕均為潮人送親戚之家假品,可說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 潮汕人過中秋的還有另一大習俗———燒塔。塔置與廣場路口等處,高1米以上,系用磚塊與碎瓦片壘砌而成。塔基留有塔口,便與支撐竹木等燃料,塔尖不密封, 以透煙火,燒時火舌從塔縫塔尖伸騰而出,加上噼噼啪啪的聲音,可謂有聲有色,大為壯觀。燒塔源于中秋夜百姓舉火為號上午抗元斗爭。
中秋節的芋頭也是不可忽略的主角之一。民諺云:"河溪(銀河)對中(音"冬"),芋頭珊珊(松脆之意)""河溪正對,芋頭食到畏。"中秋是芋頭大豐收和可口的時候,所以大吃芋頭成了中秋的一大樂事。
另外潮汕人過中秋還有蕩秋千這一習俗,古書說:"秋千者,千秋也。漢武、帝祈千秋之壽,故后宮多秋千之樂。" 潮語沒有把千秋倒轉為秋千,卻稱其為"丁秋",把蕩秋千叫為"疏丁秋","疏丁秋",這可能是和中秋的"秋"有關。昔日潮洲不少村落都在中秋節前后高塔" 丁秋棚",要蕩好長時間。蕩的越高越精彩,觀者掌聲如雷。
蕩秋千是潮汕地區中秋節期間一項很有益的民間體育活動。 舊時民俗,隨著歲月的遷移,一些已不復再現,但仍有很多流傳至今,成為中秋節潮人必備"節目" 一樣的月光,一樣的民俗,一樣的美好,依然是團團圓圓。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十一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其它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的習俗是: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我國農歷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中,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象葡萄、西瓜等象征著團圓的水果也被人們擺上餐桌。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恰好是莊稼成熟的季節,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中秋節各地風俗 臺灣中秋節的風俗
首先是祭月和拜月。一般認為中秋節的起源,是源於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習俗。後來,民間也漸興此風。到了明清時代,祭月時的供品,已形成規模: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上還會出售一種“月光紙”,上面會有月光、菩薩、宮殿,還有兔形人在月光下搗藥。祭月後,即將此“月光紙”焚燒。祭月的活動男士可以參加,但拜月的活動男士就不能參加了。所以在臺灣,“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當婦女們忙著置辦各種拜月的物品時,小孩子們也趁機跟著忙活。每值中秋,臺灣街市上都會賣一種用來供兒童祭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源于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姿如人形。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轉變成了“中秋”的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多樣:有武士形,商販形,還有剃頭師和裁縫師形等,其多樣化的造型豐富了兒童過中秋的情趣。
在臺灣農民中,過中秋時,則要祭拜土地公。此習俗是要感謝土地公保佑其有豐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在臺灣南部,森林茂密,農民們在中秋之日,還有祭拜樹王公的習慣。
除了拜月、拜土地公、臺灣民眾在中秋還有拜太陰星君、太陰娘娘的習慣,皆因太陰星君和太陰娘娘都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月亮之神,既然中秋要拜月,那就少不了要拜月神,以苗栗頭份的太陽宮為例,每年中秋為太陽娘娘祝壽的活動就包括奏表拜祭,念經祝壽,舉行月光晚會等。
臺灣還有一些和女性有關的中秋民俗,也很有意思。在中秋夜祈求長壽:臺灣民間相傳,中秋夜睡得越晚越長壽,尤其是少女在中秋夜晚睡,會使自己的母親長壽。
祈求孩子: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中秋晚上,倘能到人家菜園里偷摘到一個瓜抱回家,來年就會生個胖娃娃。
中秋夜深時,臺灣婦女往往會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表達了欲問卜的事後,還要請示出門的方向,然後持香出門,一路上聽到談話和歌唱時,便擲杯問神,直到得到神明的認可答案為止。
中秋節北京風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中秋節,俗呼為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于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為證"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里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春明采風志》里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并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卜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并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莊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仆錢,鋪戶放帳帖,每節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里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為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現在講究廣式月餅,過去“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餅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能放半年的,肯定不會是廣式月餅。 月餅源自民間祭祀,同樣,北京人常吃的點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間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從制-作-工-藝上說,油炸、蜜餞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連餃子,也是春節供后的食品。
月圓最是中秋明,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按我國歷法解釋,農歷八月居七、八、九三個月之中,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稱“中秋”。舊時的中秋節,有賞月、拜月、飲團圓酒,吃月餅等風俗,而中秋節又喜被人們看作團圓的象征,因而中秋節又稱團圓節。佳節之時,合家歡聚,賞月、飲酒、吃月餅,以示祝福,喜慶團圓。
中秋過節,始于唐代。中秋節的韻事是賞月,有唐明皇游月宮的傳聞,到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中秋節“臨軒玩月,安排家宴,團聚子女,以酬佳節”的記載,形成風尚。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流傳至今。蘇東坡有詠《小餅》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已將“月”和“餅”聯系在一起。
明代以來,有許多關于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記載。月餅用以祭月,及作為饋贈的禮物,流行于民間。《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百姓制作面餅互贈,呼為“月餅”。《熙朝樂事》也說,中秋,民間以月餅為禮品相互贈送,取團圓之意。《西湖游覽志》亦云:“中秋民間以月餅想遺,取團圓之義。”明末彭蘊章在《幽州風俗》中寫道:“月宮餅,制就銀蟾絮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年藥,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單顏。”說明廚師將嫦娥奔月的傳說藝術地再現于月餅之上。
到了清代,清統治者的宮廷生活皆襲明制,每遇中秋,便制月餅。為了適合本民族的飲食習慣,清宮月餅的餡心中摻入了奶油等,出現了“敖爾布哈月餅”、“**月餅”等特色品種。敖爾布哈為滿語,漢意是奶餅子。在塊形上,清宮月餅小者寸許,大者尺余。重量上,輕者盈兩,重者二十斤強。在品種上,除以上所舉**月餅外,尚有桃頂月餅、供尖月餅、自來紅月餅等二十余種。月餅的花色品種進一步斗奇爭妍。據說大的直徑有一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用做祭祀。
中秋節到來時,家家戶戶除吃月餅外,有些地區還有自己的應節食品,以增添節日氣氛。比如陜西西安一帶,每到中秋節,當地每家做饃,全家共吃一饃,稱“團圓饃”。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用大碗拓一個圓圈,象征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一塊,上站一個吃蟠桃的“小猴子”。饃在鍋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父母家則送饃上門,以示全家團圓不忘。在江蘇東臺一帶,每逢中秋節,則以藕橫斷為餅,包以碎肉,敷以小麥屑,入油鍋炸熟,謂之藕餅。俗稱“荷花”,寓意和睦團圓。
簫、嗩吶,敲起長鼓、銅鑼,歡歌曼舞直至深夜。
潮汕地區的許多人家于中秋之夜在庭院中設案供上水果、月餅祭月,俗稱“拜月娘”。祭月之后全家人邊吃月餅邊賞月。
隨著時代的發展,月餅種類越來越多,有蘇式、廣式、京式、潮式、滇式等百余種。月餅餡有豆沙、花生、百果、金華火腿等多種。餅皮上還刻有各種不同的圖案,外觀、口感更是各具特色,工藝越來越考究。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十二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1、“嫦娥奔月”的傳說
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讓侍女在月光下擺上供桌,上面放著嫦娥最愛吃的各種水果。鄰里鄉親也在自家院內擺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麗善良的嫦娥。從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中秋節。
2、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動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里,春播、夏收、秋獲、冬藏是主要的勞作活動。土地收成的情況,對于以此為生的人們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人們對于土地還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種之時,都會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賜予五谷豐登,這種活動被稱為“春祈”。
到了秋季,正是收獲的季節,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謝神的庇護,稱為“秋報”。八月十五是秋季收獲的季節,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3、與古代的祭月風俗有關
春分祭日,秋分則祭月,自古以來,秋分就是傳統的“祭月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現在的中秋節就是由傳統的祭月節演化而來。
有確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調至每年的八月十五,這就有了中秋節。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十三
說起中秋節的習俗,常見的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不過各個地方都有自身獨特的風俗來度過這個佳節,這些習俗也成為大家懷戀故鄉的方式。賞月這個中秋習俗由來已久,人們會在八月十五全家聚集到到露天的地方,一邊賞月聊天,一邊吃著各式各樣的節日食物。吃月餅也是中秋節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食品,不同的餡料、不同的制作方法使月餅更具風味,帶來濃厚的中秋氣息。對于身處異鄉的人來說,在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成為懷戀故鄉的普遍方式了。
南方大部分地方都會在中秋節會玩花燈,一個個不同材質、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花燈在月光下顯得光彩奪目。有的花燈做工精細,有的花燈簡單粗糙,但是每個花燈都寄托著一份誠摯的祝福,那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常常會看見孩子們提著各式各樣的花燈在街邊玩耍,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同樣是中秋節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臨近中秋節,滿街的'花燈勾起人們對故鄉的懷戀,記憶中的花燈閃耀和歡聲笑語催促著人們回家的步伐。
北方的中秋節習俗就更加豐富多樣了。山西大同把月餅成為團圓餅,會在中秋夜守夜;陜西西鄉的男子會在中秋夜泛舟登崖,女子則安排家宴,所有人都要吃西瓜;山西洛川的家長會帶領學生為師長送禮。雖然各地的習俗都不太一樣,但是對于中秋節的重視是相同的。人們都能在這些習俗中找到自己故鄉的影子,借著這些習俗懷戀故鄉的點點滴滴。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十四
老揚州在遵循著傳統的祭月習俗。這天晚上,女性們都要竟相在陽臺、庭院,陳設果品糕點,點燃香燭,向月禱拜直至深夜。在揚州,敬月的供品十分豐盛,有菱角、嫩藕、蓮蓬、柿子、石榴、芡實、栗子、芋頭、南瓜等,還有一盤魚,加上“月宮餅”,舉凡中秋時節成熟的瓜果都可以上供,越豐盛越好。這是婦女的節日,男性當然不應參與其中。
在揚州民間傳說中,吃月餅與農民起義是聯系在一起的:元代末年,老百姓想起義造反,但統治者監視嚴密,采取了十戶連坐的制度,老百姓不敢公開約定起義日期,有人提議把寫明起義時間的.字條藏在餅餡里,分送給大家,屆時一呼百應,揭竿起義,約定的時間是八月十五日。至今,揚式月餅的底部還貼有薄薄一小塊方形紙,其來源就出于此。后來,民間就一直有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揚州人自古就有中秋賞月的習俗。傳說中秋月圓之夜,在瘦西湖畔看五亭橋下,每個橋洞都能看見一個月亮,一共可以看到15個月亮。因此,每到中秋揚州人都爭著到五亭橋邊看這一月亮奇觀。
在揚州,有“照月求子”的舊俗,認為久婚不孕的婦女,在中秋圓月當頭時獨坐院中,清沐月光,此后便可懷孕。婚后的夫妻,也必須雙雙攜帶中秋月餅等禮物,向父母回報養育之恩。但是婦女又必須在中秋月夜之前返回夫家。凡外出辦事的人也都要盡可能在中秋節前返家,以便與全家中秋節團聚。
老揚州人認為月亮是一位神明,尊稱為“月亮公公”,而在祭拜“月亮公公”的時候,不光要擺上祭品,還要點亮“寶塔燈”(由銅絲將玻璃片扎成寶塔形的燈),必選購藕節相連、小枝不缺的“子孫藕”和籽粒飽滿、無空房的“和合蓮蓬”,還要供西瓜,并把瓜鏤刻成城垛形,謂之“狗牙瓜”,寓意吉祥,祈求“月亮公公”的護佑。
中秋當天,家家忙著包圓燒餅,應該是揚州城鄉一個特別的食俗。圓燒餅,顧名思義,寓意團團圓圓,另蘊含慶祝秋熟豐收之意。至今,許多老揚州包燒餅,還分供餅和食餅兩種。供餅是五只大小不同的圓餅,到敬月時壘成寶塔形;食餅的大小和數量不等。
揚州人拜月后分食月餅,又講究由家中主婦掌刀,按全家人口計算,不論在家或外出的人口,切成大小均勻的小塊,每人一塊,既不能破碎,又不能少切,未歸家者由其子女代食,如家中有孕婦,還要增加一塊,由孕婦之夫代食,以示家庭生活和美之意。
古揚州還有一個有趣的風俗,就是八月十六,出嫁的女子帶著小孩回娘家吃“餿月餅”。同樣的風俗還有端午節的第二天,出嫁的女子帶著小孩回娘家吃餿粽子。
在揚州,還有一種在中秋前后非常盛行的吃食,那就是爛面燒餅,由于制作精細,吃起來唇齒留香,松軟味美,所以廣受歡迎,不過由于爛面燒餅制作費時費力,且需要一定的技巧,所以現在會做爛面燒餅的市民已經不多了,只有一些老揚州還保留著這個傳統習俗。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十五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花燈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在湖南省與貴州省交界的懷化地區,流傳“偷吃”風俗。每到中秋這天,家家大門、后門都半掩半開;平時,鄉親們對小偷深惡痛絕,可這天,明知“小偷”進了屋,全家都裝聾作啞,視而不見,且為“小偷”準備豐盛的瓜果、月餅等,“偷吃”越多越高興。
在廣西壯族地區,有一個非常怪的中秋習俗,叫做“罵中秋”。相傳古代有位美麗的姑娘,不喜歡虛假的甜言蜜語,偏偏喜歡尖刻辛辣的罵語。有個青年人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愛上。姑娘嫁給了他。從此,當地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人發罵的風俗。當地風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因而形成一個不是以歡歌曼舞,而是以罵不絕耳為主要內容的奇特節日情景。
在臺灣中秋之夜,流傳著一種有趣的“偷菜求郎”習俗。中秋之夜,姑娘們踏著月光,往別人家菜圃中偷摘大蔥及蔬菜,摘到后便預示其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民間有“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的諺語。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游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后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并未滿足,于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
貴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習俗。要是誰家不生小孩,村里好心的小伙便在中秋這天趁著明亮的月光,來到地里,偷摘一個大冬瓜,刻畫出小孩的'模樣,再把準備好的小孩衣服套上,用竹籃裝好后敲鑼打鼓抬到這戶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后,將瓜放在床上與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將冬瓜煮熟進食,要是以后懷了孕,受瓜人得好好感謝這群小伙。
聽香是古代流傳在臺灣地區的中秋習俗。古時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占卜事情的吉兇。例如卜占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江蘇省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上月宮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則習慣以桂花蜜酒佐食。
舞火龍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芋頭是美味時令小吃,由于蝗蟲不食的特點,自古便有“平時菜蔬,荒年糧”的美譽。廣東有些地方過中秋節時,要吃芋頭。此時家家都要煨一鍋芋頭,合家團聚,一邊賞月,一邊齊享芋香之美味。中秋食芋,還有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中秋夜燒塔在江西吉安地區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浙江省山區流行“搶瓜”習俗。青年和孩子們分別在白天或晚上舉行搶瓜比賽,看誰最先搶到瓜。勝者,意味幸福吉祥,還可得到獎勵。
在我國福建一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一般是于廣場中搭一彩臺,布置成月宮景狀,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將一些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獎。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還手帕時,若“嫦娥”喜歡,則可交友往來,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結良緣。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桂花,十里飄香,沁人肺腑,古人贊云:“雖無艷態驚群目,卻有清香壓九秋”。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十六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賞月。
中秋節賞月中秋賞月是中秋節的傳統項目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加盛行,關于中秋的詩詞也層出不窮,包括辛棄疾的《木蘭花慢中秋》,蘇軾的《水調歌頭》。《東京夢華錄》更有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二):賞月吃月餅。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電信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三):賞月賞桂花。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四):賞月燒塔。
中秋夜燒塔中國南方的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地農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磚和瓦片以及樹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圓窯形,下寬上尖,內為空心,中秋晚上點燒,常常會有燒塔比賽,塔燒得越通紅越好,燒得越旺越有彩氣。
(五):賞月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秋收之際的中秋節,正是加強親族聯系、增進感情的好時機,是一年當中僅次于年節的饋贈大節。中秋節日饋贈,稱為“賀節”、“送節”、“追節”,也稱“送節禮”,陜西醴泉稱“送秋節”。往往在節前數日甚至月初就開始趕辦節禮,相互饋送,路上行人往來如梭。直到今天,中秋節前送節禮的習俗依然盛行,幾乎等同于年前送禮賀節。一般送禮要趕在節前,但也有在節后送的,如在甘肅洮州,中秋節后第二天以餅果饋送親戚。
作為團圓象征的'月餅和時鮮的瓜果都是饋贈佳品。其他節物各地多有不同,如在廣東東安要送糖飴;在湖南藍山,親友間多饋贈鴨;在江蘇六合,家家以菱藕、蹲鴟、糖餅相饋贈;在四川江津,中秋前一日互相饋贈糍餅,取意其圓;福建同安分節前一二日,親友間互送月餅、番薯、芋魁,中秋時以此祀先和祭神;在臺灣嘉義,節前人們互送月餅、文旦、麻糍,等等。
中秋送禮習俗頗多,如在江蘇地區,必要送禮的有學徒向師父送禮,分家的兒子給父母送禮,女婿要給岳家送禮,書塾學生要給教書先生送過節錢。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親戚之間互贈節禮。
母家給女兒家送禮,較為普遍的中秋送禮習俗。在河南新安,母家攜棗糕(用面疊作數層,下大上小,內夾棗)、月餅、梨、柿、石榴等看視女兒,稱為“送糕”。在山東泰安也有八月十五看閨女的習俗,節前家家戶戶買上月餅、鯉魚之類的禮物,挑擔、騎驢、坐車,去看望自家已出嫁的閨女。
對于新嫁女,母家送禮更為隆重。在浙江烏青,有新嫁女的人家要以盤或箱盛月餅,送至女兒家,叫做“致秋節”。浙江雙林的新婦之母家必備果品、粉圓(意為團圓)相送。在江蘇高郵,娘家給新出嫁的女兒送節禮,但不留餐。在福建福鼎,父母給已出嫁的女兒送中秋節禮,第一次送節稱“送頭年”,禮品要豐厚,以中秋粿、月餅為主,再加酒、雞、鴨。其中,中秋粿又有白粿(米漿加鹽蒸熟)、糖粿(米漿加紅糖蒸成)、肉粿(米漿加鹽、肥豬肉、蔥頭油、蔥葉等蒸熟)、芋蛋粿(也稱檳榔芋粿)等各種,粿圓味美,象征團圓。女兒收下中秋粿和月餅,其它禮品一般退回,再添上幾種禮品為壓禮。收下的中秋粿,切成一塊塊,分給鄰居和親戚、朋友,叫做“分頭年粿”。
有些地方會有要給外孫、外甥送禮的中秋送禮習俗。在福建藤山,凡為外祖父母者,必以中秋餅,附以鯉魚餅送給外甥孫。在江蘇高郵,外婆要在中秋這天送給外孫扎制“寶塔”,直到外孫十歲為止。在福建福鼎,當舅舅的每年中秋節都要送給外甥中秋餅和柚子,有幾個外甥就要送幾份,直送到外甥16歲為止。
當然,也有女婿要給丈人家送禮的中秋送禮習俗。如在浙江溫州,女婿送丈人的禮品,一般是一對鴨子加魚、肉、豆糕。回盤用三錦、粉干、雪梨。有外孫的,必須加大月餅和“賞月食”。在浙江樂清,中秋這天女婿、外甥、干兒需向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饋贈禮物,俗稱“望八月十五”或“望中秋節”,禮物有粉干、魚、肉等。女婿望第一個中秋要有鴨、魚、肉等六樣禮物,其余禮物則以月餅為主,其次是芋艿和茶食包等。送時還帶著絲竹伴奏,饒有情趣。
其他饋贈禮節,如在福建福鼎,當年有父母或長輩過世的人家,過中秋節時不能蒸中秋粿,要由出嫁的女兒或親戚給家中送來中秋粿和月餅,稱為“送孝”。在江蘇高郵,此日求婚者多帶著雄雞、鵝、藕、月餅去女家“追節”。這些都是一些很有風情的中秋送禮習俗。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風俗流傳在歲月中流轉,影響周邊的許多國家,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韓國的傳統節日,同時也形成了很多中秋送禮習俗。
日本的傳統中秋節叫芋明月,也叫栗明月,但現代日本人已經不過中秋節了。那天人們可以不工作,在家里呆著喝啤酒,不看月亮,看電視節目。由于傳統文化的衰退,年輕人都不知道節日的來源和意義,不管你是什么節日,只知道那天不用上班。
不同的是,中秋節在韓國被稱為"秋夕",是民間僅次于春節的盛大節日,有兩天的法定假期,加上周末的時間,就成為含金量不低的"黃金周"了。人們也在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thanksgivingday,意為韓國的感恩節,很多人都有互相饋贈禮物的中秋送禮習俗。在韓國,最受歡迎的中秋節禮物是親手制作的米糕,據說米糕里還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的含義,最能表達中秋一家團圓的氣氛。
在一些沒有中秋節的國度,他們對于送禮的態度是很自然的。當然也沒有那么多講究的中秋送禮習俗。如德國人過圣誕節不興送厚禮,一瓶香水、一條領帶、一張賀卡、甚至自制的蛋糕、果醬都是送給親朋好友的最好禮物。如果是為公事或外事送禮,他們就更注重禮品的意義。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十七
流行于廣西德保縣。最初這頊活動叫“請囊海”,“囊海”是壯語,即“月姑”之意,意為請月亮里的仙女大姐下凡與民同樂,但因為組織者和參加者都是女性,鬧的對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鬧哥孩”。
屆時,村里的老少男子都要來圍觀。在鬧臺上擺一碗米,上插數根燃香,一邊擺一碗月餅;鬧臺的兩邊各豎立一根柴擔,一根的頂部插一個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條和蠟燭;另一根頂部掛一雙鞋、一雙襪子和一塊面巾,婦女們圍鬧臺而坐,開始唱歌請月亮上的仙大哥下來與民同樂。
歌唱近一個小時后,數位女子站起來東跑西穿,人們即知這是仙大哥下來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大哥的化身。她們跑一陣后就在鬧臺前坐下,身子左右搖擺,口里說著含混不清的話。
這時其他婦女一起上前來問她們將來的禍福,仙人托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從此以后她們便是公認的巫婆。“哥孩”下來后,鬧臺周圍的婦女便開始對歌,內容一般不涉及愛情,多是有關史實、社會一類的,盡興方散。此后對歌還要持續數個晚上。
請月姑
同是中秋節這一天,廣西靖西、那坡一帶的壯族,姑娘們用艾葉水沐浴,梳妝打扮,打掃屋內外,用柚子葉水灑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長的竹竿豎在門前空曠地,頂上插一個插滿線香的柚子,香煙繚繞,作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
門前置桌,放上月餅、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頭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與小伙們圍坐在一起,推選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兩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別壓住雙眼和雙耳,旋轉頭部,以示正從月宮下凡。大家將月姑認作“同年姐妹”(義姐妹),請她對歌。大家發問,她作答,歡歌笑語,情意綿長。
罵中秋
廣西西林等地的壯族中有“罵中秋”的習俗。傳說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愛虛偽的甜嘴,卻欣賞尖刻的罵人藝術。有一個男青年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姑娘所種甘蔗的人,罵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動,嫁給了青年。從此,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入發罵的風俗。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十八
平陽的中秋節習俗與溫州風俗習慣相同,根據流傳的平陽中秋節的習俗介紹平陽中秋節有三錦、小擺設、送節等風俗。
農歷八月十五,家家戶戶吃月餅。外祖父、舅父給外甥送月餅。月餅有大月、三錦、空心餅等數種,平陽中秋節的習俗相傳民眾起來殺元兵,就是在月餅中藏字條,統一行動。“三錦”方言諧“殺緊”。
溫州還有一項特殊的習俗,叫“小擺設”,即在中秋前后,在一些商店,人家中堂上,放上幾張桌子,專門擺設各種小模型物品,有的擺文昌神廟,有的擺封疆大吏的衙門或者王、侯、將相的第宅,所有旌旗、對聯、樂器、花圃、樓臺、輿馬、燈彩、燭臺、幾案、盤碗等一應俱全,十分逼真。而且都縮小到九、十五厘米不等,材料則采用玉、銀、銅、錫、木、石等制成,一般人家不過二三桌,有錢人家為了炫耀自己富有,還專門雇匠,細工制作,特多的可擺十幾張桌,中堂擺不下,另辟房間陳列。
送節這天,親友之間饋贈,用鴨和三錦之類的月餅,這是重禮。也有專送大月餅和“賞月食”。婿家送丈人的禮品,普通是鴨一對,加上魚、肉、豆糕。回盤用三錦、粉干、雪梨,有外孫的,必須加大月餅和“賞月食”。
以上為平陽中秋節的習俗的特色習俗介紹,在中秋節時可參與以上中秋活動。
中秋日習俗(通用19篇)篇十九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湘西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她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愛上了月亮。最后,她還經歷了太陽制造的種種磨難,終于和月亮幸福地結合一起。
苗族父老為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著月亮的光輝,跳起苗家歌舞,并把這一風俗稱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白頭之好。
在威寧彝族回族自治縣的苗族男女青年中,流傳著一種傳統的戀愛方式——踩月亮。這里的踩月亮與黔東南的“游方”大同小異。
踩月亮就是每當清風明月時,小伙子們拿著蘆笙或木葉便走出家門,三三兩兩地來到山坡或高地上,趁著皎潔的月光,吹起動聽的蘆笙、木葉。優美動聽的樂曲呼喚著寨內的姑娘出來賞月,頗有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味道。小伙子的蘆笙或木葉吹 過三遍之后,仍不見姑娘的面,就說明姑娘已有對象或不喜歡這位小伙子,小伙子也不必再吹,若在吹則被認為不禮貌。
樂曲如呼喚來的姑娘,二人可通過對歌交談。次數多了,就產生了感情。感情通過對歌來訴說,愛慕之情通過歌來傾吐。等到二人情意相通時,也就是有了感情基礎,可互贈禮物表示定情。一般地說,小伙子送給姑娘的禮物是木梳、口弦或銀器之類,姑娘回贈的是自己親手織繡的花布帶等。
這種戀愛方式是在月光下進行的哦,故叫踩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