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范文的目的是向讀者傳遞信息,讓其對所講述的內容有清晰的認識。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各個領域涌現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報告,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啟發和靈感。
最新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熱門14篇)篇一
【1】地溝油的精煉:
(1)將地溝油加熱,并趁熱過濾。
(2)將過濾后地溝油加熱到105℃,直至無氣泡產生,以除去水分和刺激性氣味,
(3)在經過前兩步處理后的地溝油中加入3.5%的雙氧水,在60℃下攪拌反應20分鐘,再加入5%的活性白土,升溫至60℃,攪拌25分鐘可以達到最理想的脫色效果。
【3】稱取200g精煉地溝油和量取1000ml堿液分別置于兩個燒杯中,放在不銹鋼鍋里水浴加熱,用溫度計測量兩者的溫度達到45攝氏度時,將堿液和精煉地溝油緩緩倒入大玻璃缸里混合,加入50ml酒精,再放入不銹鋼鍋中水浴加熱,同時用電動攪拌棒攪拌。
【5】將皂液裝入準備好的牛奶盒里(即入模),放在溫暖的地方一星期后去掉牛奶盒(即脫模),然后切塊。可以看出表面成熟度高于內部。把這樣的肥皂放在陰涼通風處,任其成熟2星期左右。在這段時間里肥皂顏色會加深,水分逐漸蒸發,體積會縮減圖為脫模后的樣子,這張照片里是加入了丁香粉的肥皂。
【6】去污效果:將肥皂用水打濕放在沾有黑、紅墨水的手上揉洗一會,沒有大顆的泡泡,是細密的白沫,當然,很快就變成黑沫了;沖洗干凈后。清潔效果還是相當可以的!關鍵是洗完了真的不干燥,好像有甘油留在手背上。
最新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熱門14篇)篇二
1、明確蒸餾的原理,沸點和費點距的定義。
2、熟悉蒸餾的儀器裝置及使用。
3、掌握常壓下測定沸點的操作技術。
橡皮膠管、溫度計、圓底燒瓶、蒸餾接頭、直形冷凝管、接液彎管、長頸漏斗。
未知物1(30ml)。
把液體加熱變成蒸汽,然后使蒸汽冷凝變成純凈液體的過程,叫做蒸餾。它是分離提純有機物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蒸餾還可以測定化合物的沸點以及了解有機物的純度。
每一種純液態有機化合物在一定壓力下均具有固定的沸點,它的沸點距也是極小(1℃~2℃)。如果被測物不純,則它的沸點不固定,沸點距也很長,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是無法確定它沸點的。
沸點是液態有機物一個重要的物理常數,通過沸點的測定可以定性了解物質的純度。但是有一定的沸點,而且沸點距也極小的物質不一定就是純凈物。因為有些物質可以和其他物質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物,共沸物也有一定的沸點而且沸點距也很小。
根據樣品的用量不同,測定沸點的`方法可以分為常量法和微量法兩種。常量法是利用常壓蒸餾操作來進行測定的,在實驗室中進行蒸餾操作,所用儀器主要包括下列三部分:
1、蒸餾瓶:液體在瓶內受氣化,蒸氣經蒸餾頭支管外出。
2、冷凝管:蒸氣在此處冷凝。沸點高于130℃的液體用空氣冷凝管低于130℃者用冷水直形冷凝管。
3、接收器:收集冷凝后的液體。
1、從上到下安裝實驗裝置。加入未知液體和2-3塊沸石。溫度計的水銀球的上限應與蒸餾頭支管的下限相平。
2、打開冷凝水,再點燃酒精燈,開始蒸餾。
4、蒸餾完畢后,先停火,然后停止通入冷凝水。
最新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熱門14篇)篇三
有機化學又被成為碳化合物的化學,它的學習難度會相對較高,因此,學生想要學好這一部分,首先就要對它有個充分的認知。有機化學是一門重要的化學分支,涉及分子結構、反應機理和化學物質的制備。下面將分享三個觀點,介紹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一、系統學習基礎知識。
有機化學的學習需要建立在對基礎知識的充分掌握上。首先,學生需要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命名規則和結構特點。其次,也必須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不同原子和它們與其他化合物之間的鍵的性質。因此,迅速梳理和消化列表總結等簡單工具常常能夠加深各元素間特征類型和配位數的記憶。學生還需要學習有機分子的化學反應,這包括酸堿反應、取代反應、消除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等。高度關注如何通過化學反應設計出最優化的有機化合物可突破地球環境影響,從而為環保社會培育領軍人才提供協助。
有機物種類繁多,在學習的過程中依據每類有機物的結構,性質以及結構與性質間的關系,分類歸納每類有機物的通式和通性。如在《烴的衍生物》一章中,知識是以官能團為主線展開的,所以在學習衍生物時,要首先抓住官能團的結構特點去推斷衍生物的特性,再由性質進一步驗證其結構,充分認識結構決定性質的辨證關系。
為了更加形象地理解有機物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間的排列情況。利用第二課堂時間到實驗室自己動手組合ch4、ch2=ch2、ch3ch=ch2、ch3ch2oh等分子模型,以提高自己的空間想象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造能力等。
二、多實踐,增強運用能力。
有機化學的學習需要多實踐,以便學生能夠掌握實驗操作方法和學習內容的應用。例如,學生可以進行各種合成實驗,并熟練掌握實驗操作方法和技巧;還可以通過文獻調研和閱讀有機化學過程方面的論文提升自己,鞏固和拓展認識。此外,在實踐過程中與導師、助教、同學等交流溝通,充分利用他們的經驗和建議來激勵自己充滿創造性并得到及時反饋,另外不失為多角度理解知識的有效途徑。
許多學生在心底里對有機化學存在恐懼感,視有機化學為他們職業抱負的墳場。這個觀念又被學生們之間口口相傳的恐怖故事以及“為我的教授評分”的網址所強化,這正是很多出人意料的結果遷怒于社交媒體的原因。
有機化學確實很難。其難度源于以下幾個原因:1.有機化學中的概念是全新的,同時這些概念又很抽象,對于那些只專注于有形物體的人而言,“所有的牛都是黑色的夜晚”并不是寬慰之言。2.有機化學內容很多,有大量的學習材料,最重要的是不能落后。3.課程進度很快而且是累積的:既不能忘記雜化和幾何,還希望能理解后續的內容;既不能忘記立體化學,還希望能理解后續的內容。4.許多學生已忘記了普通化學中所學的大部分內容,像酸性、堿性、熱力學概念、化學動力學等需要連續的強化。
我告訴我的學生們,他們將會發現以下的策略是非常有用的,對數學和物理也適用。1.首先,每天花一個小時學習有機化學。關閉你的智能手機,它會使你愚蠢。關閉電視或其它噪音源,它會分散你的注意力。找一個安靜的場所,集中注意力。同時完成多個任務僅是個虛想。沒有人能夠同時專注做兩件事,兩者會互相減損。這將只能是浪費時間。2.閱讀下次課所布置的課本內容。這樣你將會為下次的授課做好準備,曾被視為很難理解的內容將變得易懂。3.演習章內習題。首先做示例習題,每個這樣的例題,可以在下文馬上找到正確答案,看你的理解是否正確。再做接下來的習題,答案在附錄里。如果你答對了,非常好。如果答錯了,確保找到錯誤的原因。4.完成上次課內容相關的所有章節的習題。不必做每個習題的所有部分,除非必須。做習題1的(a)部分,習題2的(a)部分,等等。這樣你一次查看所有的習題。如果你不懂某一個問題,返回來,弄清楚為什么。5.無論你做什么,切記勿把上課變為單純空洞的記憶練習,這樣也不會持久。要學習基本概念。他們適用于科學上的任何事情。
像這樣的訣竅無需按字面意思來理解,這類通用方法是有效的。保證。
三、掌握相關技能,深入研究前沿。
有機化學的第三步是掌握相關技能以及深入研究最新進展。這包括熟練掌握化學式運算,如分離某一特定分子;了解基本的儀器和測量技術,如紅外光譜、質譜、核磁共振等;并且要時刻關注科學界的最新發展和最新研究前沿,例如關注有機化學的高質量期刊(如nature和science),加強對前沿領域的關注學習,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工作,更好地了解該學科的未來方向。
無論是學哪一門學科,哪一部分的內容,學生首先要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參與。結合老師編寫的學案,認真預習,把難理解、看不懂的知識記錄下來,到課堂上仔細聽老師分析、講解。
學習有機化學的一般規律或者方法是:結構、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制法(工業制法、實驗室制法)、一類物質,這也是學生應該構建的基本的有機知識框架。在這一基礎上還需要探究無機物與有機物的根本區別,明白有機物的獨特魅力,斷鍵的含義。
有機物種類繁多,在學習的過程中依據每類有機物的結構,性質以及結構與性質間的關系,分類歸納每類有機物的通式和通性。
如在《烴的衍生物》一章中,知識是以官能團為主線展開的,所以在學習衍生物時,要首先抓住官能團的結構特點去推斷衍生物的特性,再由性質進一步驗證其結構,充分認識結構決定性質的辨證關系。
有機化學東西這么多,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方法絕對不是值得提倡的。我們要學會按照一定標準分類,最普遍的一個分類就是按照官能團來區分。
簡單來說,就是按照雙鍵、叁鍵、羥基等等來分類,分類可以不用很詳細,但是就是要把有相同點的東西放在一起。分類完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逐個把每一類物質具有的的性質、會發生怎么樣的反應了解清楚。
在有機化學的學習中,我們通過弄懂一個或幾個化合物的性質,來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質,從而使龐大的有機物體系化和規律化,這是學習有機化學的基本方法,但是,不同間的事物在考察普遍聯系性的同時,還要認識其發展性和特殊性。這就需要我們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更全面、深刻地認識有機化學知識。
先從烴開始,先把各官能團的性質記一下,化學反應就沒問題了。然后把鑒別各物質的方法搞清,但別弄混。把幾種反應類型弄明白。各種反應其實都是各官能團的反應,所以官能團的性質要了然于心才行。理解著記憶,關注物質的結構與性質、掌握反應機理,不要偷懶,早讀也可以背一背。
總之,有機化學的學習需要系統學習基礎知識、多實踐并增強運用能力、掌握相關技能以及深入研究前沿。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有機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實驗技巧,并為未來的實際應用和進一步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最新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熱門14篇)篇四
3.學習并掌握固體有機化合物的提純方法:脫色、重結晶。
1.用苯甲醛和乙酸酐作原料,發生perkin反應,反應式為:
然后。
2.反應機理如下:乙酸肝在弱堿作用下打掉一個h,形成ch3coococh2-,
1.主要藥品:無水碳酸鉀、苯甲醛、乙酸酐、氫氧化鈉水溶液、1:1鹽酸、活性炭。
2.物理性質。
主要試劑的物理性質。
試劑用量。
試劑理論用量。
1.儀器:150ml三口燒瓶、500ml燒杯、玻璃棒、量筒、200℃溫度計、直形冷凝管、電磁爐、球形冷凝管、表面皿、濾紙、布氏漏斗、吸濾瓶、錐形瓶2.裝置:
圖1.制備肉桂酸的反應裝置圖2.水蒸氣蒸餾裝置。
產率:6.56/7.4xx100%=88.53%。
1.產率較高的原因:
1)抽濾后沒有干燥,成品中還含有一些水分,使產率偏高;
2)加活性炭脫色時間太短,加入活性炭量太少。
2.注意事項。
1)加熱時最好用油浴,控制溫度在160-180℃,若用電爐加熱,必須使燒瓶底離電爐遠一點,電爐開小一點;若果溫度太高,反應會很激烈,結果形成大量樹脂狀物質,減少肉桂酸的生成。
2)加熱回流,控制反應呈微沸狀態,如果反應液激烈沸騰易對乙酸酐蒸氣冷凝產生影響,影響產率。
最新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熱門14篇)篇五
現有制造電池、蓄電池的原理是電化學反應。電極是不同種元素、不同種化合物構成,產生電流不需要磁場的參與。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電極的鐵鎳蓄電池(注1),但鐵鎳蓄電池放電時沒有外加磁場的參與。
通過數次實驗證明,在磁場中是可以發生電化學反應的。本實驗報告是研究電化學反應發生在磁場中,電極是用同種元素、同種化合物。
《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不同于燃料電池、磁流體發電。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長方形塑料容器一個。約長100毫米、寬40毫米、高50毫米。
(2):磁體一塊,上面有一根棉線,棉線是作為掛在墻上的釘子上用。還有鐵氧體磁體30*23毫米二塊、稀土磁體12*5毫米二塊、稀土磁體18*5毫米一塊。
(3):塑料瓶一個,內裝硫酸亞鐵,分析純。
(4):鐵片兩片。(對鐵片要進行除銹處理,用砂紙除銹、或用刀片除銹、或用酸清洗。)用的罐頭鐵皮,長110毫米、寬20毫米。表面用砂紙處理。
2、電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于要讓指針能向左右移動,用表頭上的調0螺絲將指針向右的方向調節一定位置。即通電前指針在50微安的位置作為0,或者不調節。
3、"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是直流電源,本實驗由于要使用電流表,一般的電流表指針的偏轉方向是按照電流流動方向來設計的,(也有隨電流流動方向改變,電流表指針可以左右偏轉的電流表。本實驗報告示意圖就是畫的隨電流流動方向改變,電流表指針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轉的電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講的是電流流動方向,電流由"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正極流向"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負極,通過電流表指針的偏轉方向,可以判斷出"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正極、負極。
4、手拿磁體,靠近塑料瓶,明顯感到有吸引力,這是由于塑料瓶中裝了硫酸亞鐵,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5、將塑料瓶中的硫酸亞鐵倒一些在紙上,壓碎硫酸亞鐵晶體,用磁體靠近硫酸亞鐵,這時有一部分硫酸亞鐵被吸引在磁體上,進一步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6、將磁體用棉線掛在墻上一個釘子上讓磁體懸空垂直不動,用裝有硫酸亞鐵的塑料瓶靠近磁體,當還未接觸到懸空磁體時,可以看到懸空磁體已開始運動,此事更進一步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注:用另一個塑料瓶裝入硫酸亞鐵飽和溶液產生的現象同樣)。
7、通過步驟4、5、6我們得到這樣的共識,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8、將塑料瓶中的硫酸亞鐵適量倒在燒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亞鐵。可以用飽和的硫酸亞鐵溶液,然后倒入一個長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實驗是用的飽和硫酸亞鐵溶液。裝入長方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為40毫米。
9、將鐵片分別放在塑料容器中的硫酸亞鐵溶液兩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由于兩個電極是用的同種金屬鐵,沒有電流的產生。
10、然后,在塑料容器的外面,將鐵氧體磁體放在某一片鐵片的附近,讓此鐵片處在磁埸中。用電流表測量兩片鐵片之間的電流,可以看到有電流的產生。(如果用單方向移動的電流表,注意電流表的正極應接在放磁體的那一端),測量出電流強度為70微安。為什么同種金屬作電極在酸、堿、鹽溶液中有電流的產生?電位差是怎樣形成的?我是這樣看這個問題的:由于某一片鐵片處在磁埸中,此鐵片也就成為磁體,因此,在此鐵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而在另一片鐵片的表面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的數量少于處在磁埸中的鐵片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數量,這兩片鐵片之間有電位差的存在,當用導線接通時,電流由鐵離子多的這一端流向鐵離子少的那一端,(電子由鐵離子少的那一端鐵片即電源的負極流向鐵離子多的那一端鐵片即電源的正極)這樣就有電流產生。可以用化學上氧化-還原反應定律來看這個問題。處在磁埸這一端的鐵片的表面由于有大量帶正電荷的鐵離子聚集在表面,而沒有處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鐵片的表面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數量沒有處在磁埸中的一端多,當接通電路后,處在磁埸這一端的鐵片表面上的鐵離子得到電子(還原)變為鐵原子沉淀在鐵片表面,而沒有處在磁埸那一端的鐵片失去電子(氧化)變為鐵離子進入硫酸亞鐵溶液中。因為在外接的電流表顯示,有電流的流動,可以證明有電子的轉移,而電子流動方向是由電源的負極流向電源的正極,負極鐵片上鐵原子失去電子后,就變成了鐵離子,進入了硫酸亞鐵溶液中。下圖所示。
11、確定"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的正、負極,確認正極是處在磁體的位置這一端。這是通過電流表指針移動方向來確定的。
12、改變電流表指針移動方向的實驗,移動鐵氧體磁體實驗,將第10步驟中的磁體從某一片上移開(某一片鐵片可以退磁處理,如放在交變磁埸中退磁,產生的電流要大一些)然后放到另一片鐵片附近,同樣有電流的產生,注意這時正極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電流表的指針移動方向產生了變化。
如果用稀土磁體,由于產生的電流強度較大,電流表就沒有必要調整0為50毫安處。而用改變接線的方式來讓電流表移動。
改變磁體位置:如果用磁體直接吸引鐵片電極沒有浸在液體中的部份的方式來改變磁體位置,鐵片電極不退磁處理也行。
下圖所示磁體位置改變,電流表指針偏轉方向改變。證明電流流動方向改變,《磁場中電化學反應》成立。電流流動方向說明了磁體在電極的正極位置。
此演示實驗產生的電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認為此演示的重點不在于產生電流的強度的大小,而重點是演示出產生電流流動的方向隨磁體的位置變動而發生方向性的改變,這就是說此電源的正極是隨磁體在電源的那一極而正極就在磁體的那一極。因此,可以證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是成立的,此電化學反應是隨磁體位置發生變化而產生的可逆的電化學反應。請特別注意"可逆"二字,這是本物理現象的重點所在。
通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證實:物理學上原電池的定律在恒定磁場中是不適用的(原電池兩極是用不同種金屬,而本實驗兩極是用相同的金屬)。
通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證實:物理學上的洛侖茲力(洛倫茲力)定律應修正,洛侖茲力對磁性運動電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轉力。并且洛侖茲力要做功。
通過實驗證實,產生電流與磁場有關,電流流流動的方向與磁體的位置有關。電極的兩極是用的同種金屬,當負極消耗后又補充到正極,由于兩極是同種金屬,所以總體來說,電極沒有發生消耗。這是與以往的電池的區別所在。而且,正極與負極可以隨磁體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這也是與以往的電池區別所在。
《磁場中電化學反應》電源的正極與負極可以循環使用。
產生的電能大小所用的計算公式應是法拉弟電解定律,法拉第電解第一定律指出,在電解過程中,電極上析出產物的質量,和電解中通入電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電解第二定律指出:各電極上析出產物的量,與各該物質的當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數是1克當量的任何物質產生(或所需)的電量為96493庫侖。而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所消耗的功應等于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所用的力乘以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的距離。
1、在多大的鐵片面積下,產生多大的電流?具體數字還要進一步實驗,從目前實驗來看,鐵片面積及磁場強度大的條件下,產生的電流強度大。如鐵片浸入硫酸亞鐵溶液20毫米時要比浸入10毫米時的電流強度大。
2、產生電流與磁場有關,還要作進一步的定量實驗及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如用稀土磁體比鐵氧體磁體的電流強度大,在實驗中,最大電流強度為200微安。可以超過200微安,由于電流表有限,沒有讓實驗電流超過200微安。
3、產生的電流值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a-t(電流-時間),還要通過進一步實驗畫出。
4、電解液的濃度及用什么樣電解液較好?還需進一步實驗。
由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在書本及因特網上查不到現成的資料,可以說是一門新學科,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驗證。此文起拋磚引玉之用。我希望與有識之士共同進行進一步的實驗。
我的觀點是,一項新實驗,需要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不同的地點重復實驗成功才行。
注1、《蓄電池的使用和維護》一書中講到堿性鐵鎳蓄電池的內容。
作者:重慶桐君閣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劉武青&。
最新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熱門14篇)篇六
2、知道化學反應中往往會吸收熱量或放出熱量。
【實驗儀器和試劑】。
試管、剪刀、砂紙、塑料薄膜袋、2mol/l鹽酸、氯化銨晶體、氫氧化鈣固體、鎂條。
【實驗過程】實驗1。
步驟:向一支試管中放入用砂紙打磨光亮的鎂條,再加入5ml2mol/l鹽酸,用手觸摸試管外壁。
現象:
有關反應化學方程式:
結論:
實驗2。
步驟:向完好的塑料薄膜袋[高二化學實驗報告(共2篇)]中加入約7g氫氧化鈣固體,再加入氯化銨晶體,排除袋內的空氣,扎緊袋口,再將固體混合均勻,使之充分反應。
現象:
有關化學方程式:
結論:
【問題討論】。
實驗1.2中反應物能量總和與生成物能量總和的相對大小有什么關系?
班級:
姓名:
座號。
【實驗名稱】探究銅鋅原電池。
1、通過實驗探究初步了解原電池的構成條件;2.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實驗儀器和試劑】。
鋅片、銅片、稀硫酸、導線、靈敏電流計、燒杯。
【實驗過程】。
【問題討論】。
分析構成原電池需要哪些必要條件?
最新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熱門14篇)篇七
3.學習并掌握固體有機化合物的提純方法:脫色、重結晶。
1.用苯甲醛和乙酸酐作原料,發生perkin反應,反應式為:
2.反應機理如下:乙酸肝在弱堿作用下打掉一個h,形成ch3coococh2-,
1.主要藥品:無水碳酸鉀、苯甲醛、乙酸酐、氫氧化鈉水溶液、1:1鹽酸、活性炭。
2.物理性質。
主要試劑的物理性質。
試劑用量。
試劑理論用量。
1.儀器:150ml三口燒瓶、500ml燒杯、玻璃棒、量筒、200℃溫度計、直形冷凝管、電磁爐、球形冷凝管、表面皿、濾紙、布氏漏斗、吸濾瓶、錐形瓶2.裝置:
圖1.制備肉桂酸的反應裝置圖2.水蒸氣蒸餾裝置。
產率:6.56/7.4xx100%=88.53%。
1.產率較高的原因:
1)抽濾后沒有干燥,成品中還含有一些水分,使產率偏高;
2)加活性炭脫色時間太短,加入活性炭量太少。
2.注意事項。
1)加熱時最好用油浴,控制溫度在160-180℃,若用電爐加熱,必須使燒瓶底離電爐遠一點,電爐開小一點;若果溫度太高,反應會很激烈,結果形成大量樹脂狀物質,減少肉桂酸的生成。
2)加熱回流,控制反應呈微沸狀態,如果反應液激烈沸騰易對乙酸酐蒸氣冷凝產生影響,影響產率。
最新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熱門14篇)篇八
1、熔點:每一個晶體有機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點,利用測定熔點,可以估計出有機化合物純度。
2、沸點:每一個晶體有機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點,利用測定沸點,可以估計出有機化合物純度。
1、尿素(熔點132、7℃左右)苯甲酸(熔點122、4℃左右)未知固體。
2、無水乙醇(沸點較低72℃左右)環己醇(沸點較高160℃左右)未知液體。
溫度計玻璃管毛細管thiele管等。
1、測定熔點步驟:
熔點測定現象:1、某溫度開始萎縮,蹋落2、之后有液滴出現3、全熔。
2、沸點測定步驟:
冷卻)3記錄(當最后一個氣泡不冒出而縮進是為沸點)。
沸點測定現象:剛開始有氣泡后來又連續氣泡冒出,最后一個氣泡不冒而縮進。
熔點測定結果數據記錄。
沸點測定數據記錄表。
平行試驗結果沒有出現較大的偏差,實驗結果比較準確,試驗數據沒有較大的偏差。但在測量環乙醇的時候由于溫度過高導致橡皮筋脫落,造成試驗幾次失敗,經過重做實驗最終獲得了較為準確的實驗數據。測量未知固體熔點時由于前一個測的是苯甲酸,熔點較高,而未知固體熔點較低,需要冷卻30攝氏度以下才可進行實驗,由于疏忽溫度未下降30℃就進行了測量,使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后我們重新做了該實驗也獲得了比較滿意的實驗結果。
1加熱溫度計不能用水沖。
2第二次測量要等溫度下降30攝氏度。
3b型管不要洗。
4不要燙到手。
4沸點管石蠟油回收。
5沸點測定是不要加熱太快,防止液體蒸發完。
最新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熱門14篇)篇九
1:實驗目的,具體寫該次實驗要達到的要求和實現的任務。
2:實驗原理,是寫你這次實驗操作是依據什么來完成的,一般你的實驗書上都有,你總結一下就行。
3:實驗用品,包括實驗所用器材,液體和固體藥品等。
5:實驗數據記錄和處理。
6:問題分析及討論。
最新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熱門14篇)篇十
3,觀察玻璃杯內物質的變化情況,通過接觸感受杯子的溫度變化4,取下硬紙片,小心扇動玻璃杯口處的空氣,聞一聞有什么氣味實驗現象:將小蘇打加入玻璃杯中后,將白醋倒入杯中,蓋上硬紙片,輕輕的搖晃杯子,這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杯子里傳出了一陣陣的“呲呲”聲,并且,白醋中不斷的冒出了許多的氣泡,用手觸摸杯壁,好像杯子的溫度比以前降低了一些。
取下硬紙片,小心的扇動玻璃杯口處的空氣,用鼻子聞被手扇過來的空氣的氣味,可以聞到一股不是很濃的酸醋味。不是很好聞。實驗收獲:醋酸與碳酸氫鈉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水、和醋酸鈉。產生的二氧化碳在正常人的嗅覺條件下沒有氣味。但反應物醋酸具有揮發性,因此會有醋酸的味道,此外,反應產生的醋酸鈉也具有醋酸的氣味,同樣會產生醋味。
反思:用的玻璃杯不夠薄,可能使杯子溫度的變化不夠明顯。
最新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熱門14篇)篇十一
現有制造電池、蓄電池的原理是電化學反應。電極是不同種元素、不同種化合物構成,產生電流不需要磁場的參與。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電極的鐵鎳蓄電池(注1),但鐵鎳蓄電池放電時沒有外加磁場的參與。
通過數次實驗證明,在磁場中是可以發生電化學反應的。本實驗報告是研究電化學反應發生在磁場中,電極是用同種元素、同種化合物。
《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不同于燃料電池、磁流體發電。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長方形塑料容器一個。約長100毫米、寬40毫米、高50毫米。
(2):磁體一塊,上面有一根棉線,棉線是作為掛在墻上的釘子上用。還有鐵氧體磁體phi;30*23毫米二塊、稀土磁體phi;12*5毫米二塊、稀土磁體phi;18*5毫米一塊。
(3):塑料瓶一個,內裝硫酸亞鐵,分析純。
(4):鐵片兩片。(對鐵片要進行除銹處理,用砂紙除銹、或用刀片除銹、或用酸清洗。)用的罐頭鐵皮,長110毫米、寬20毫米。表面用砂紙處理。
2、電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于要讓指針能向左右移動,用表頭上的調0螺絲將指針向右的方向調節一定位置。即通電前指針在50微安的位置作為0,或者不調節。
3、"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是直流電源,本實驗由于要使用電流表,一般的電流表指針的偏轉方向是按照電流流動方向來設計的,(也有隨電流流動方向改變,電流表指針可以左右偏轉的電流表。本實驗報告示意圖就是畫的隨電流流動方向改變,電流表指針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轉的電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講的是電流流動方向,電流由"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正極流向"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負極,通過電流表指針的偏轉方向,可以判斷出"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正極、負極。
4、手拿磁體,靠近塑料瓶,明顯感到有吸引力,這是由于塑料瓶中裝了硫酸亞鐵,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5、將塑料瓶中的硫酸亞鐵倒一些在紙上,壓碎硫酸亞鐵晶體,用磁體靠近硫酸亞鐵,這時有一部分硫酸亞鐵被吸引在磁體上,進一步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6、將磁體用棉線掛在墻上一個釘子上讓磁體懸空垂直不動,用裝有硫酸亞鐵的塑料瓶靠近磁體,當還未接觸到懸空磁體時,可以看到懸空磁體已開始運動,此事更進一步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注:用另一個塑料瓶裝入硫酸亞鐵飽和溶液產生的現象同樣)。
7、通過步驟4、5、6我們得到這樣的共識,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8、將塑料瓶中的硫酸亞鐵適量倒在燒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亞鐵。可以用飽和的硫酸亞鐵溶液,然后倒入一個長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實驗是用的飽和硫酸亞鐵溶液。裝入長方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為40毫米。
9、將鐵片分別放在塑料容器中的硫酸亞鐵溶液兩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由于兩個電極是用的同種金屬鐵,沒有電流的產生。
10、然后,在塑料容器的外面,將鐵氧體磁體放在某一片鐵片的附近,讓此鐵片處在磁埸中。用電流表測量兩片鐵片之間的電流,可以看到有電流的產生。(如果用單方向移動的電流表,注意電流表的正極應接在放磁體的那一端),測量出電流強度為70微安。為什么同種金屬作電極在酸、堿、鹽溶液中有電流的產生?電位差是怎樣形成的?我是這樣看這個問題的:由于某一片鐵片處在磁埸中,此鐵片也就成為磁體,因此,在此鐵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而在另一片鐵片的表面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的數量少于處在磁埸中的鐵片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數量,這兩片鐵片之間有電位差的存在,當用導線接通時,電流由鐵離子多的這一端流向鐵離子少的那一端,(電子由鐵離子少的那一端鐵片即電源的負極流向鐵離子多的那一端鐵片即電源的正極)這樣就有電流產生。可以用化學上氧化-還原反應定律來看這個問題。處在磁埸這一端的鐵片的表面由于有大量帶正電荷的鐵離子聚集在表面,而沒有處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鐵片的表面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數量沒有處在磁埸中的一端多,當接通電路后,處在磁埸這一端的鐵片表面上的鐵離子得到電子(還原)變為鐵原子沉淀在鐵片表面,而沒有處在磁埸那一端的鐵片失去電子(氧化)變為鐵離子進入硫酸亞鐵溶液中。因為在外接的電流表顯示,有電流的流動,可以證明有電子的轉移,而電子流動方向是由電源的負極流向電源的正極,負極鐵片上鐵原子失去電子后,就變成了鐵離子,進入了硫酸亞鐵溶液中。下圖所示。
11、確定"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的正、負極,確認正極是處在磁體的位置這一端。這是通過電流表指針移動方向來確定的。
12、改變電流表指針移動方向的實驗,移動鐵氧體磁體實驗,將第10步驟中的磁體從某一片上移開(某一片鐵片可以退磁處理,如放在交變磁埸中退磁,產生的電流要大一些)然后放到另一片鐵片附近,同樣有電流的產生,注意這時正極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電流表的指針移動方向產生了變化。
如果用稀土磁體,由于產生的電流強度較大,電流表就沒有必要調整0為50毫安處。而用改變接線的方式來讓電流表移動。
改變磁體位置:如果用磁體直接吸引鐵片電極沒有浸在液體中的部份的方式來改變磁體位置,鐵片電極不退磁處理也行。
下圖所示磁體位置改變,電流表指針偏轉方向改變。證明電流流動方向改變,《磁場中電化學反應》成立。電流流動方向說明了磁體在電極的正極位置。
此演示實驗產生的電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認為此演示的重點不在于產生電流的強度的大小,而重點是演示出產生電流流動的方向隨磁體的位置變動而發生方向性的改變,這就是說此電源的正極是隨磁體在電源的那一極而正極就在磁體的那一極。因此,可以證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是成立的,此電化學反應是隨磁體位置發生變化而產生的可逆的電化學反應。請特別注意"可逆"二字,這是本物理現象的重點所在。
通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證實:物理學上原電池的定律在恒定磁場中是不適用的(原電池兩極是用不同種金屬,而本實驗兩極是用相同的金屬)。
通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證實:物理學上的洛侖茲力(洛倫茲力)定律應修正,洛侖茲力對磁性運動電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轉力。并且洛侖茲力要做功。
通過實驗證實,產生電流與磁場有關,電流流流動的方向與磁體的位置有關。電極的兩極是用的同種金屬,當負極消耗后又補充到正極,由于兩極是同種金屬,所以總體來說,電極沒有發生消耗。這是與以往的電池的區別所在。而且,正極與負極可以隨磁體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這也是與以往的電池區別所在。
《磁場中電化學反應》電源的正極與負極可以循環使用。
產生的電能大小所用的計算公式應是法拉弟電解定律,法拉第電解第一定律指出,在電解過程中,電極上析出產物的質量,和電解中通入電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電解第二定律指出:各電極上析出產物的量,與各該物質的當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數是1克當量的任何物質產生(或所需)的電量為96493庫侖。而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所消耗的功應等于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所用的力乘以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的距離。
1、在多大的鐵片面積下,產生多大的電流?具體數字還要進一步實驗,從目前實驗來看,鐵片面積及磁場強度大的條件下,產生的電流強度大。如鐵片浸入硫酸亞鐵溶液20毫米時要比浸入10毫米時的電流強度大。
2、產生電流與磁場有關,還要作進一步的定量實驗及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如用稀土磁體比鐵氧體磁體的電流強度大,在實驗中,最大電流強度為200微安。可以超過200微安,由于電流表有限,沒有讓實驗電流超過200微安。
3、產生的電流值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a-t(電流-時間),還要通過進一步實驗畫出。
4、電解液的濃度及用什么樣電解液較好?還需進一步實驗。
由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在書本及因特網上查不到現成的資料,可以說是一門新學科,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驗證。此文起拋磚引玉之用。我希望與有識之士共同進行進一步的實驗。
我的觀點是,一項新實驗,需要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不同的地點重復實驗成功才行。
最新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熱門14篇)篇十二
1、了解復鹽的制備方法。2.練習簡單過濾、減壓過濾操作方法。3.練習蒸發、濃縮、結晶等基本操作。
四、實驗數據與處理1.實際產量:
2、理論產量:
3、產率:
實驗二化學反應速率、活化能的測定。
姓名:班級:學號:指導老師:實驗成績:一、實驗目的。
1、通過實驗了解濃度、溫度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2.加深對活化能的理解,并練習根據實驗數據作圖的方法。
三、實驗數據記錄及處理。
1、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求反應級數確定反應級數:m=n=。
2、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求活化能。
3、催化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實驗三鹽酸標準溶液的配制、標定及混合堿的測定。
1、了解間接法配制標準溶液的方法。2.學習用雙指示劑法測定混合堿中不同組分的含量。
三、實驗數據記錄及處理。
1、hcl標準溶液的標定結果。
2、混合堿的測量結果。
最新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熱門14篇)篇十三
cu(oh)2=[等號上面寫上條件是加熱,即一個三角形]cuo+h2o。
氫氧化銅沉淀加熱變成氧化銅和水。
分為6個步驟:
1):實驗目的,具體寫該次實驗要達到的要求和實現的任務。(比如說,是要研究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硫酸銅溶液的反應狀況)。
2):實驗原理,是寫你這次實驗操作是依據什么來完成的,一般你的實驗書上都有,你總結一下就行。(就可以用上面的反應方程式)。
3):實驗用品,包括實驗所用器材,液體和固體藥品等。(如酒精燈,濾紙,還有玻璃棒,后兩者用于過濾,這個應該是要的吧。)。
4):實驗步驟:實驗書上也有(就是你上面說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硫酸銅溶液生成藍色沉淀,再加熱藍色沉淀,觀察反應現象)。
5):實驗數據記錄和處理。
6):問題分析及討論。
最新有機化學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熱門14篇)篇十四
用已知濃度溶液(標準溶液)測定未知溶液(待測溶液)濃度。
酸式滴定管、堿式滴定管、錐形瓶、鐵架臺(含滴定管夾)。
實驗藥品:0.1000mol/l鹽酸(標準溶液)、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待測溶液)、酸堿指示劑:酚酞(變色范圍8~10)或者甲基橙(3.1~4.4)。
c(標)某v(標)=c(待)某v(待)。
(一)滴定前的準備階段。
1、檢漏:檢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體方法:酸式滴定管,將滴定管加水,關閉活塞。靜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有漏必須在活塞上涂抹凡士林,注意不要涂太多,以免堵住活塞口。堿式滴定管檢漏方法是將滴定管加水,關閉活塞。靜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如果有漏,必須更換橡皮管。)。
2、洗滌:先用蒸餾水洗滌滴定管,再用待裝液潤洗2~3次。錐形瓶用蒸餾水洗凈即可,不得潤洗,也不需烘干。
在0或者0刻度以下)注入錐形瓶中。
v1,讀至小數點后第二位。
(二)滴定階段。
管活塞,眼睛注視錐形瓶內溶液顏色的變化,直到滴入一滴鹽酸后溶液變為無色且半分鐘內不恢復原色。此時,氫氧化鈉恰好完全被鹽酸中和,達到滴定終點。記錄滴定后液面刻度v2。
2、把錐形瓶內的溶液倒入廢液缸,用蒸餾水把錐形瓶洗干凈,將上述操作重復2~3次。
(三)實驗記錄。
(四)、實驗數據紀錄:
c(待)=c(標)某v(標)/v(待)注意取幾次平均值。
[根據:c(h+)某v(酸)=c(oh—)某v(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