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浮士德讀后感浮士德讀后感篇一
“其實這個城市也是空蕩蕩的,你孤獨地站立在石頭森林里。所有的人都帶著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后猙獰的臉。圍繞在你的周圍,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聲。《浮士德》中惡魔靡菲對上帝說:這個世界就是苦海,永遠不會改改變”這個一段說明了《浮士德》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主要反映社會的黑暗。
讀了這本書讓我了解了社會的黑暗的一面,書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讀高中時得了奇怪的病,同學們不但沒有幫助他而是看是嫌棄·欺負·羞辱他,因而從此放棄了自己最愛的畫畫。但在好友滕汐告訴了他一個關于立志的故事,從此他開始奮斗最后成為光彩要人的畫家。這也告訴我以后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面對,在這篇文章中有一段徹徹底底的證明了。
“或許這個世界一直都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靠后臺和關系上位,有的人卻幸幸苦制作專輯卻無人過問。
有的人出生家才萬貫,有的人天生自卑,連自己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別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卻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報。”那么我們因該要奮斗起來還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奮斗起來可以讓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羨慕去吧!可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將永遠的把你踩在腳下!這個就就是社會的殘酷,在學校中就常常有這樣的例子,在畢業考試中那些比你分數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么她就可以比你上好的高中。你就被她永遠的踩在腳下。因此我們因該學會努力,把那些在我們之上的人踩在我們的腳下。
世界絕不會因為你做了什么而改變,但是你卻因世界而改變。
浮士德讀后感浮士德讀后感篇二
作為歌德的代表作,也作為西方詩劇的典型,《浮士德》有太多的奧秘和爭議。但謎團掩不住它的光輝,它依舊引來年輕人的癡迷。作為一個思想尚未成熟的高中生,我只能用直覺與常識揣測它的深意。
中世紀時,浮士德博士厭倦了經院生活,將靈魂賣給了魔鬼,條件是魔鬼帶他看遍世界、經歷人生百態。然后,他看到了酒徒的潦倒生活、皇帝的幽深宮廷,參與了魔鬼的省會和王位戰爭,先后愛上了瑪格麗特與海倫的幽靈,最終在獲得封地、建成城池后,在憂愁中死去。
全書文采飛揚、想象空靈,洋溢著濃厚的神話氣息與宗教情感。然而最令人著迷的是在中世紀與古羅馬的外殼下,暗中激揚的新哲學、新宗教。一切,都要從浮士德本人說起。
浮士德首先代表了一種自我解放。浮士德研讀哲學、法學、醫學、神學四大傳統學術,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煉金術、煉丹術,成為德高望重的大學者。然而凝固的學術并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千篇一律的贊揚滿足不了他的渴望。他精通神學、篤信上帝,卻將靈魂賣給魔鬼,只因為他渴望變革與快樂。在中世紀黑色地層的重壓下,即使如他這般禁錮已久的思想,都渴望著解放——盡管這“解放”在本人看來危險而罪惡。這種求變求新的熱望,屬于承壓的囚徒也屬于施壓領袖。歌德用這種極端方式展現了自我解放的力量。之后,浮士德歷經相思、自責等折磨,悔恨憤怒,卻唯獨不后悔離開經院,反而催促魔鬼帶他走向更遠。這種執著的“奮發向上”的意志,恰恰是人性中最獨特的部分。
浮士德雖投靠撒旦,但最終卻上了天堂。這又代表了一種新的宗教觀。與但丁的死板相對,歌德安排的這位內心向上的主角,雖然也曾罪孽深重,依然得到寬恕。這里的“救贖”已不是天主教廷的考評等第,而是以教為綱、從善如流、符合時代脈搏的新的評價標準。它與我們今天在歐美文化中體會到的寬容宗教相一致,是人文主義和新教的創造,這種宗教將信、善、望保存,把狹隘和偏激去除,使歐洲文化更為光彩奪目。
從更高層次上講,浮士德也許代表了整個近代西方人的靈魂。求變,即面臨信仰崩潰、無可憑依的危險;求新,即面臨失望、迷失、犯罪的可能,也許會迎來毀滅。浮士德渴求的是真與善的歡樂,美而壯的功績。但他不幸地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犯下了不少深重的罪業。這讓我們想起宗教戰爭、大革命、殖民掠奪和世界大戰。也許,“追求”這一行為本身具有悲劇實質:所得永遠不會多于所失。但我們總垂涎于新目標,因而甘愿把生命花費在滾滾東逝水中。在喪失中成長,在進步中遺忘,是人類思想悲壯而莊嚴的進行式。
浮士德讀后感浮士德讀后感篇三
陳晨,是我最喜歡的寫手,而《浮士德》這本充滿晦暗和現實丑惡的書,也是我最喜歡的。
我喜歡陳晨文字里帶出的關于夢想和感情的現實,喜歡那些筆觸帶有生活的真實,喜歡文字里透給我的相互感觸和生活經歷,也喜歡文字里殘存的對夢想執著的無奈。其實,喜歡只是一種相同的感情在內心形成的共鳴,至少告訴我們,還有人是理解我們的。不管是關于學校的,還是關于家庭的,我們都同樣擁有對生活的無奈,即使看得清,卻走不出來。于是慢慢的與幸福擦肩,變得歇斯底里,變得罪惡恒生,變得孤僻冷漠。
幸福,開始青黃不接。
生活就是一場關于罪惡遍地和追求幸福的幕劇,也是一場拒絕孤單的游戲。可是不管我們走多遠,還是擺脫不了孤單這個現實。
其實,像紀瀾那個世界一樣,我們的世界也是灰色調的,不存在所謂的公平和主人。我們看見遲海翔那樣的怪物也還是會產生厭惡的心理,也會嘲笑他,最好的情況也不過是漠視。并不會像想象中那樣給他關懷和溫暖,無數的遲海翔在我們自以為是的幸福生活里走向絕望的深淵。
即使有人一輩子在水深火熱中,靠麻痹自己過完一生;有人最后只能靠死來解脫;有人甚至以為自己已經死了,無欲無求,自甘墮落。這些都是生活,都是我們不想知道的同情和不幸福。
幸福,是虛幻,是假象。我們是靠這一場自我欺騙和麻痹才安然快樂地過了這么久,而且還會繼續麻痹下去,可是幸福早就青黃不接。
世界就這樣靜秋,我們在罪惡的深淵里,無法自拔。走不出來,陷不下去。
浮士德讀后感浮士德讀后感篇四
鬼靡菲斯特在一片對上帝的頌揚聲中,公然指責人世間的混濁丑惡,反對對上帝的阿諛,并且跟上帝打賭人性的貪婪。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使浮士德喊出“這一切都美呀,請你留住”。
這是浮士德玩弄了阿甘瑪麗,偷歡了海倫,協助國王作戰,獲得了海邊的一塊封地,準備實施圍海造田賜福于民的宏偉計劃時,瞎眼的他把靡菲斯特召人為他挖掘墳墓的場面誤認為是他那宏偉計劃開始實施時而發出的呼喊。
浮士德總是想擁有世間他認為最有價值的一切:美色、財富、國土、郡民……他什么都想要。他年紀雖然逐漸增大,但這貪婪之心毫不衰減。當他發現圍海造田這一最美的宏愿得以實現時,就禁不住喊出了自己的心聲,想把它留住。“占有最美的事物,得遂自己心愿。”我覺得這正是人性貪婪無厭的最大最有力的證據。
可惜,大家都把這部偉大作品的深刻思想給弄反了。
他們都認為,浮士德的所作所為正是人類不斷進取,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象征。
上帝認為人性是積極向上,永無止境的;魔鬼認為人是不會知足的()。
其實,上帝與魔鬼這一對雙胞胎,所說的話語看似不同,實際上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我認為,上帝造人,目的是在操控人——想想伊甸園的故事就可以明白了。我當然贊同魔鬼的意見:人的貪婪之心是世間不得安寧的根源,人是不會知足的。
然而,論者往往迷眼于浮士德的“請留住”這一句話,認為這是人性積極進取的體現。實際上同樣可以說,這正是人性“不知足”的最好體現。
于是,浮士德死了。
于是,靡菲斯特贏了。
而正當魔鬼按照當初與上帝達成的協議,欲占有浮士德的靈魂(他想消滅人的貪婪本性嗎?)時,上帝卻派使者來搶走了浮士德的靈魂。
上帝又耍了一回賴!
于是,人就永遠無止境的貪婪進取。
浮士德讀后感(三)
浮士德讀后感浮士德讀后感篇五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滿著悲劇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為線索,圍繞浮士德引發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劇。這篇詩劇中,魔鬼魔菲斯特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浮士德確實為核心,但其影響力遠遠不如魔菲斯特。因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認為人類是無法滿足的。他們最終必會墮落于他們的貪婪。而上帝卻認為盡管人類在追求的途中難免會犯錯誤,但最終能夠得到真理。于是魔鬼與上帝打賭,下到人間去誘惑浮士德。
浮士德為了尋求新生活,與魔鬼魔菲斯特簽約,把自己的靈魂抵押給魔鬼,而魔鬼則滿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認為自己滿足了,那么他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
于是魔鬼用自己的魔法,讓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經歷,他嘗過了愛情的歡樂與辛酸,在治理國家中顯過身手,在沙場上立過奇功,又在一片沙灘上建立起人間樂園……就在他沉醉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中時,他不由地說,自己已經得到滿足。就這樣,魔鬼收走了他的靈魂,可就在這時,天使趕來,挽救了浮士德的靈魂。這就是大體的情節。
魔菲斯特,書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雖然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獨特的個性,但是性格上的特點卻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鮮明。
因為是魔鬼。所以他有著一切人所有的壞品質。我認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將人們內心的邪惡表現在了臉上。而人們只是將其掩藏在心中罷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體現一個人的本質。因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舉止,處處符合他——一個魔鬼應有的損人利己行為。
他喜歡突然邪邪地笑,揚起嘴角,造出一個“魔菲斯特式的笑容”這個專有名詞;他喜歡一本正經地整人,不留一絲痕跡;他能見死不救,無論你是官大或權重;他能殺人不眨眼,居高臨下的瞥你一眼,讓你尊嚴盡喪。一切的一切,都因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個魔鬼,又能說明什么呢?他邪惡?他壞?
他可以在夜深人靜時,靜靜地思考別人的事,他能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輕蔑地對人類說:“造孽的不是人類自己嗎?”他能在別人急得團團轉的時候跑出來逗他開心。
真是個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讓你禁不住要愛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愛、無私,高尚的人類和上帝卻原形畢露。
野心、政權、陣風麥芒。貪婪財寶,惡狗撲食。表面稱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謙和禮讓,暗地私打算盤。遇到苦活累活,推給別人,嘴里還嚷著要給別人鍛煉。遇到困難雜事推給別人,嘴里還嚷著要給別人邀功請賞。
所以,我認為浮士德雖未主人公。但這篇詩劇成功之處在于魔鬼,在于魔鬼個性的鮮明。在于魔鬼邪惡,在于魔鬼躍然紙上,直觸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浮士德讀后感浮士德讀后感篇六
《浮士德》是德國大文豪歌德的一部詩劇,后來被改寫成小說。它是世界文學庫里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閃射著美麗迷人的光彩。它曾是馬克思“最喜愛的”一部德語文學著作,被他讀得滾瓜爛熟。正如研究《紅樓夢》有《紅學》一樣,在世界范圍內研究《浮士德》也已形成文學領域里的一個獨立學科,被稱為“浮學”。
《浮士德》給我們講述的是一個“異人”,一個永遠不安于現狀、永遠自強不息的德國男子的故事。他的一生痛苦曲折,卻敢作敢為,豪邁悲壯。
故事大體是這樣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托發生爭論,魔鬼認為世人的代表――浮士德野心勃勃,好高騖遠,永不知足,不會有好下場。而上帝認為浮士德在追求時偶爾誤入彎道,但最終會走上正途。他們打賭;由靡非斯托去引誘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自己高尚的追求;棄善從惡,成為魔鬼的俘虜。魔鬼靡非斯托下到人間,與已對追求感到厭倦和失望的老博士浮士德說,他可以讓浮士德永不安寧得到滿足,條件是浮士德要用鮮血做抵押,一旦有一天說出:“真美啊,請停下來”,就讓靡非斯托帶走他的靈魂。
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幫助下,喝了巫婆神奇的魔湯,恢復了青春,遨游了人間和神界,先后經歷了美好的愛情,對宮廷中的權勢財富的追求,以及對古希臘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都不能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后,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中,百歲高齡而且雙目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說出了決定賭局勝負的那句話,然后心滿意足地倒地而死。然而浮士德的靈魂,并沒有被靡非斯托抓進地獄,而是天使們奮力從魔鬼手中救出浮士德,護送著送上了天堂,因為他最終投身于替大眾謀幸福這一崇高的事業。
《浮士德》是一本說不盡的書,把它改寫成小說其實是一種冒險,因為誰也不敢說自己讀懂了它。書中運用了許多象征、隱喻手法。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浮士德》,筆者于是斗膽冒險試一試。在改寫過程中,筆者盡量扣緊詩劇原有的情節和文字,以免破壞它原有的內涵和美,只在可以想象的地方稍做渲染。
當我從第一章一直讀到第八章時,我開始覺得浮士是個只會享受的登徒浪子。我一邊厭惡地思考著浮士德的所作所為,一邊繼續往下讀――第九章:美夢成真。這章故事寫的太美了!里面有一段話不僅把我對浮士德的壞印象沖淡掉,還使我十分感動,淚水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這段話是這樣寫的:后來,他又得到皇帝的賞賜,有了自己的一塊封地,于是開始孜孜不倦地圍海造田。經過艱苦奮斗,終于使一片荒涼的海灘變成了美麗的花園。他已年近百歲,雙目失明,黑暗之中他仿佛聽到成千上萬的人在海邊勞動的歌聲。這時,他突然悟到:這就是自己要追求的目標――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去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他說:“我愿意看見這樣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做著自由的國民。”他情不自禁地喊道:“你真美啊!請停一下!”說罷,他倒地而死結束了他探索的一生。此后,他的尸體和靈魂,被上帝派來的天使接到天國去了。天空中,圣母和他的女友瑪格莉特迎接他,一起飛往最高的天堂。
德國作家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是德國文學中最杰出的作品。此書寫了近60年,它取材于民間傳說。作品通過浮士德一生不懈的追求,概括地反映了從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初西歐資產階級上升時期進步人士不斷追求光明、探索真理的過程。詩劇中的浮士德是個自強不息者。
浮士德讀后感(四)
浮士德讀后感浮士德讀后感篇七
《浮士德》這部史詩般的巨著,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詩人歌德傾注了六十年心血完成的。以前我讀過,由于內容的博大精深、跳躍性的思維、典故應用較多……造成了閱讀上的障礙——難以讀懂,就半途而廢了。當今人們讀書的狀況,如《浮士德》舞臺序幕里所言:民眾未必慣讀第一流的佳品,卻亂七八糟的讀得太多。
這些年,我自己越來越覺得,要讀書就必須讀一流的,翻閱十本平庸的書,不如用心讀一本經典。正巧,在圖書館看到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一翻,文筆還可以,那就先易后難吧。于是,在熟悉了基本內容后,再細細的拜讀原著,效果不錯。
談幾點自己膚淺的體會:
一個引人入勝的角色——魔鬼靡非斯特
本書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主要塑造了兩個代表性的人物,一個是代表善的正面形象的浮士德,一個是代表惡的反面形象的魔鬼靡非斯特。浮士德是生活在中世紀的一個飽讀詩書的博士,長年枯燥的書齋生活,使得他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但他的骨子里依然透著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魔鬼與上帝打賭:上帝認為,雖然人類會不斷的犯錯,但他們是積極進取、永遠向上的。而魔鬼則相信,施展他的魔力,用色情、權勢、財富、名譽……能引誘人類走上怠惰、墮落的道路。
于是,魔鬼與浮士德簽約:浮士德活著時,魔鬼永遠是他的仆人——滿足浮士德的一切需求;但只要浮士德在表示滿足的一瞬間,他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永遠做魔鬼的仆人。于是,人、惡魔、天使、幽靈、普通民眾……在人間、天國與地獄間,演繹了一場跌宕起伏,誘惑與反誘惑的如夢似幻般的悲喜劇。
惡魔靡非斯特能說會道,還能聲情并茂的唱歌。他語言詼諧、生動,滿嘴盡是鮮活的俚語、俗話,油腔滑調的俏皮話迭出,冷嘲熱諷,嬉笑怒罵,極盡能事。
他機智、聰明,善于應變,也許用狡猾一詞來形容更為貼切——畢竟他是惡魔呀。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在底層老百姓生活的酒店里演唱的那首《跳蚤之歌》,他將深得皇帝寵愛的貪官污吏比作跳蚤,揭露了他們欺壓百姓,胡作非為,以至于一人當官,雞犬升天的丑惡嘴臉;對德國封建專制的朝廷進行了尖銳、粗野的諷刺。
魔鬼常常正話反說,真亦假來假亦真,不禁令人捧腹。通過神氣活現的魔鬼,《浮士德》對大學課程的僵化、學者的迂腐、教會的黑暗與教士的虛偽貪婪、官員們無官不貪、皇帝的昏庸無能、封建專制的荒唐腐敗……進行了無情的譏諷與批判。
魔鬼的戲弄嘲諷,將中世紀丑陋的社會現狀和盤托出。讓我們加深了對黑暗的中世紀的了解。言為心聲:其實質是歌德借魔鬼的嘴,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他仿佛是作者的代言人。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角色;當然,他的本質還是惡的,常常表現得冷酷、瘋狂。
對這位譯者,充滿了敬意
《浮士德》是詩劇——全篇都是由不同體裁的詩歌組成的。我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詩劇。去年在閱讀《世界五千年》時知道:在古希臘,看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無論貧富,幾乎所有的公民都常常看戲。為了討得觀眾的歡心,劇作家們總是苦心孤詣地揣摩劇中的每一句對話,細心構思每一個故事情節。
因此,每一個詞句都那樣優美,每一段對話都安排得非常巧妙。古希臘的劇本都是用通俗的詩體寫出來的,那時培養了大批杰出的悲劇家和喜劇家;古希臘開創的戲劇,奠定了西方戲劇藝術的基礎,并一直延續至今,可見西方戲劇的歷史源遠流長。
《浮士德》原作是為在劇場演出的多幕詩劇,整部書都是用各類詩歌來演繹的。中文版有幾種:有全部是詩歌版的;我讀的是散文版:將德國的詩歌用流暢、優美的散文來體現作品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可見難度有多大!原著中的很多情節來自圣經、希臘神話、歐洲古老的民間傳說……故而俚語、俗語、典故、明喻暗示頗多。
譯者知識廣博、文字功底扎實、貼切翻譯,常常讓人感覺仿佛是在欣賞鮮活、詼諧、風趣的中國元曲。為了讓讀者順利的閱讀,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每一幕戲都有簡明扼要的解說,畫龍點睛的劇情分析,注釋詳細,往往帶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為了加深對原著的理解,很用心的附上一些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如借鑒、引用德國專家們的見解……用心良苦呀,這二百多頁的注釋——占原著三分之一的篇幅,讓我們獲取了很多哲學、神學、風俗、歷史、藝術等知識,受益匪淺。真是要感謝這位非常敬業的譯者。
對我來說,通過閱讀這些高品位的著作,用以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與觀察世界的眼光。后來發現,一旦基本讀懂后,再結合注釋,一幕戲,一幕戲的慢慢欣賞劇情、細細品味語言,越來越品出點味道。漸漸的,開始脫離注釋,全身心的沉浸于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劇情之中,仿佛置身于那個時代的德國劇場。深感《浮士德》猶如中國的《紅樓夢》,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獲。
這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從1994年第一版至2013年,二十年中十三次印刷,一共才發行近六萬冊。足以可見,曲高和寡呀。這位譯者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而經濟收入寥寥;與一些金玉其外炫耀一時的暢銷書不可同日而語,只有真品才能永垂不朽于后世。
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
這部不朽的詩劇,主要塑造了浮士德——一個滿腹經綸的知識分子,由于不滿現狀,進而竭力探索人生的意義。
劇中,魔鬼靡非斯特使用魔法引誘著浮士德,先從小世界的沉迷酒色,到大世界的官場、戰場、直至改造自然、為民造福……上天入地、驚心動魄,從這種種奇特的人生體驗,塑造了一個不斷探索人生真諦,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形象。
魔鬼靡非斯特也說:“如果你不走錯路,你就不會明事理。”與我們常說的,實踐出真知相吻合——魔鬼竟然也說出了人話?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之分,在人性中,也是善惡共存、共生的。
歌德憑借這兩位主要人物,道出自己的理念:只有努力,人不怕犯錯誤,但怕不努力!言外之意: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人活著,就要不斷的追求;哪天,追求停止了,生命的意義也就結束了。這僅僅是我自己膚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