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參觀兵馬俑參觀兵馬俑篇一
在五年級的課文中,學到了秦兵馬俑,當時我非常好奇:秦兵馬俑真的會這么壯觀嗎?今天我終于見識了秦兵馬俑的廬山真面目。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東邊臨潼的驪山腳下,兵馬俑博物館就在秦始皇陵的旁邊。一進入一號坑的展覽大廳,我不由得“哇”了一聲。站在觀看臺上俯視,一隊隊的兵俑和馬俑齊刷刷地屹立在坑道中,好壯觀呀!軍人們眼睛閃閃發光,炯炯有神,一個個威風凜凜,殺氣騰騰。他們一手拿著兵器,一手緊握拳頭,好像充滿了必勝的信心,正準備聽從將軍的號令,上戰場與敵人搏斗呢。
走近跟前細看,兵馬俑真是栩栩如生。更為神奇的是,人俑的面孔也都各不相同。額頭的皺紋流暢自然,發冠的質感令人稱奇。頭發和胡子紋理精致,千姿百態。盔甲上的鐵釘和銅片雕刻細膩,戰袍上的褶皺動感十足,連戰靴的底下都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圓點。
我原來一直認為,秦兵馬俑就是那種泥土的顏色。可看了博物館的介紹,真讓我大吃一驚。原來,兵馬俑在出土以前,居然都是彩色的!人俑的臉和手都是肉色的,嘴唇帶點粉紅色,頭上的發冠五顏六色,而身上的盔甲則是烏黑的底色點綴著大紅。可惜呀,兵馬俑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出土時接觸空氣,幾分鐘就氧化了,才變成了現在這種灰不溜秋的色調。
秦兵馬俑剛出土時也沒有現在的氣勢,而是一堆堆的陶俑碎片。經過考古專家的辛勤勞作,一片片的拼對和組裝,才使得將軍俑、武士俑、騎兵俑、車兵俑、步兵俑和馬俑基本上恢復了原狀,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氣勢磅礴的陣勢。據說,到現在還有好多碎片沒有拼對、組裝起來呢!二號坑還沒有全部開挖,三號坑是兵馬俑的指揮所,相當于現在的司令部。據說一號坑可能是右軍,二號坑大概是中軍,應該還有一個和一號坑類似的左軍,目前還沒有發現。我想象著秦軍聲勢浩大、奮勇殺敵的情景,內心十分感動。
更讓人驚嘆不已的是號稱“青銅之冠”的銅車馬。先不說那華麗的車身和惟妙惟肖的馭手(駕車人),單說那馬頭上的纓子和牽馬的韁繩,就會叫人震驚得目瞪口呆:纓子是用極細的銅絲做成的,銅絲比人的頭發絲還要細;韁繩由細銅絲環環相扣,至今連專家都還沒有找到環扣的接縫。
我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所震撼。秦兵馬俑,真的令人嘆為觀止!
參觀兵馬俑參觀兵馬俑篇二
西安的兵馬俑聞名天下,它高大威猛,神采奕奕,讓人望而生畏!但有多少人知道出土于徐州的漢兵馬俑呢?也許你會覺得它和秦兵馬俑一樣威風凜凜,可你想錯了,雖然都是陶俑,但它們卻有不一樣的身軀,不一樣的性格。
上個星期,我去徐州參觀的漢兵馬俑,當我看見所謂的漢兵馬俑時,驚呆了——它們的身高只有幾十厘米,最小的也只有10厘米,和高大的秦兵馬俑根本不是“一家人”。看著眼前嬌小玲瓏的漢兵馬俑,我怎么也不能把它和秦兵馬俑聯系上。
漢兵馬俑不僅體積不像秦兵馬俑,神態也不大相似。看,這個兵馬俑正同它身后的兵馬俑交流著呢,那個正襟危坐,嘴角露出笑容……它們千姿百態,有說有笑,仿佛勝券在握了。
聽導游說,這些兵馬俑大部分已經損壞,我們現在看到的完整的兵馬俑都是經過修復的,更奇特的是原來這些兵馬俑都是有顏色的,但和空氣接觸久了,顏色就沒有了,現在一號坑、二號坑都被挖掘出來了,只有三號坑沒有出土,人們正在努力研究,希望保留住兵馬俑的顏色,但目前還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我們也只能讓三號坑里的兵馬俑繼續長眠于地下。
那就讓我們好好學習,將來能研究出一種防止兵馬俑褪色的物品,更好的保護這美麗的漢兵馬俑。
簡評:小作者只是從課文中了解過秦兵馬俑的特點,如果實地看過秦兵馬俑,再將秦、漢兵馬俑作一比較描寫,更能抓住特點,寫出特色。
參觀兵馬俑參觀兵馬俑篇三
今天終于要去西安參觀兵馬俑嘍!我很開心。這可是我期盼已久的一次參觀啊!
在導游的介紹和我的期待中,秦始皇陵終于到了。我們買好票,頂著烈日走進一號坑。我剛進去就被它宏偉的模樣吸引住了。我跑到欄桿邊,邊看邊聽導游講解。這時我突然發現:那些人俑們雖沒有武器卻很有信心,好像隨時準備決一死戰。望著那一排排排列整齊的兵馬俑,我不禁被古人的高超技藝折服了。
接著,我們去了三號坑,參觀了鎮館之寶跪射俑,他身披戰袍、腳穿戰靴、神氣極了。不愧是鎮館之寶,他是所有出土的兵馬俑中唯一沒有損壞的。
最后,我們去了二號坑。怪不得導游說二號坑是最坑人的坑,原來只有兩尊兵馬俑。
出去以后導游問我們腳下是什么?有人說:泥,有人說:石頭,我說:四號坑。導游說:沒錯,聰明!因為現在科學水平不是很發達,為了看到彩繪兵馬俑,還要等發達了再挖。我想:科學再進步,還是要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
今天真是充足的一天,因為我參觀了我向往已久的兵馬俑。
參觀兵馬俑參觀兵馬俑篇四
今天小姨帶我去兵馬俑了,參觀兵馬俑的人真多啊!雖然是排了好久才進去的呢,但是里面的東西很精彩。我們請了一個導游阿姨講解兵馬俑,導游阿姨就仔仔細細給我們講解著,我們也認認真真的聽著。
里面分為4個博物館,第一個參觀的是資料館,主要講的不是兵馬俑,而是兩輛馬車,這是挖出來的,挖出來的是碎的,經過專家8年的修復,終于修好了,可是遺憾的是這兩輛馬車中有一輛是真的有一輛是假的。然后阿姨又帶著我們繼續參觀,我們看到了古代銅做的水壺,有很多樣式的箭,還有套馬頭的鏈子,樣子很像手鏈。導游阿姨說這可不是手鏈,這是專門套馬的,放在馬的嘴里,如果馬不聽話,嘴里的東西上的小刺就會扎到馬嘴,所以馬就乖乖的聽話了。
第二個參觀的是兵馬俑1號坑,一進去就看見了很多的泥人整齊的站在坑里。出來泥人還有很多的陶瓷碎片,這是為什么啊?阿姨很仔細的給我們講著,之所以會變成這樣,是因為他是埋在土里的,上面蓋著土和木頭還有席子;經過了很長的時間,泥土會塌下去,很多的兵馬俑都被壓成了碎片,所以就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第三個參觀的是兵馬俑3號坑,我驚奇的發現這個坑和其他的坑不一樣,為什么不一樣呢?是因為這個坑里鋪的有地磚,而且坑很小,里面的兵馬俑都是圍著墻整齊的站著,我還發現里面有兩個人帶著馬,可是馬后面怎么一個車都沒有拉呢?原來是這樣的:馬車是木頭做的,經過了很長時間埋在地下,都壞掉了。專家找不到碎片,所以無法將車修好。
第四個參觀的是兵馬俑2號坑,二號坑里全是土堆,兵馬俑卻很少,這是為什么呢?導游阿姨給我們講:“兵馬俑挖出來本來是彩色的,可是一見空氣顏色就自然掉落了,所以就沒有繼續挖掘。”我看見照片上面的彩色兵馬俑,他們實在和人太像了,特別逼真。而且那位導游阿姨還說其實過去都沒有這些顏色,都是自己配出來的顏色,你看過去的人多么聰明啊!阿姨還說這些兵馬俑都是美男子,都留著胡須,而且他們的頭發刻的特別細致和真人的頭發一樣,每個人的臉部表情、長相還有皺紋都不一樣,我還看到了幾個挖出來損壞比較小的兵馬俑,一個是跪射俑,一個是文官,一個是大將軍,還有一個是站射俑。我還從阿姨那里聽說跪射俑是出土損失較小的,其他的兵馬俑出頭損壞情況比較嚴重。
博物館里的兵馬俑可真多啊!看完兵馬俑我覺得很震撼,過去古代人精雕細刻把兵馬俑給雕刻出來,古代人可真是太聰明了。我的媽媽出來還給我買了一套秦兵馬俑的明星片作為永久的紀念。
參觀兵馬俑參觀兵馬俑篇五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特別喜歡跟著語文課本里的名山大川去旅游。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尋找一件當地有特色的物品留作紀念。色彩斑斕的蝴蝶、滿面笑容的火山石爺爺……這些可愛的小紀念品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我在書本中學習自然美景,在風景中體會文化精華。
新學期開學,翻開新的語文書,那篇《西安兵馬俑》深深地吸引了我,課文詳細地介紹了兵馬俑的恢弘氣勢和高超的制作工藝,這些那些精美的圖片讓我對西安古城充滿了向往。
從博物館出來,我發現路邊在賣按比例縮小的“兵馬俑”模型,做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看到它們我想,如果我買上一套帶回去給同學們看一看,摸一摸,他們一定對這些“小號兵馬俑”愛不釋手。
從西安滿載而歸,我把拍攝的兵馬俑照片仔細地整理出來,做了有關兵馬俑詳盡情況的幻燈片,并把一套兵馬俑模型帶到學校,跟語文老師建議我為大家介紹有關兵馬俑的內容。在語文課上,我為同學放映幻燈片,向大家講解:“身材魁梧,頭帶鶴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的是將軍俑,神態自若;體格健壯,體形勻稱,身穿戰袍,披掛鎧甲,手持兵器的是武士俑,威武強壯;身著短甲,下穿緊口褲,左手握弓箭,右手執韁繩的是騎兵俑,緊張嚴肅……”同學看到一張張精彩的照片,仿佛身臨其境,從不同角度欣賞到了神采奕奕的兵馬俑,體會到了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同學們有的聚精會神,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歡呼雀躍:“太棒了,真過癮!”當我把小兵馬俑模型拿出來時,同學們更是驚訝不已,他們沒想到不僅能看到兵馬俑的精彩照片,還可以親手摸一摸小兵馬俑。小兵馬俑在同學們手中小心翼翼地傳遞,大家仔細地研究著這些造型各異的兵馬俑發型頭飾、衣著打扮。同學們感慨萬千,這些兵馬俑,不僅僅是一件件藝術品,更是人類智慧和文明的結晶,象征著我們泱泱古國的燦爛文化。看到同學們欣喜萬分的樣子,我也高興地笑了。我不僅自己大飽眼福,也讓同學們分享了我的旅游快樂。課后,同學們紛紛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從不同方面了解兵馬俑,學習到了許多課本外的知識。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我們的學習不能局限在教室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可以通過許多方法來學習知識。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要學會分享,共同學習,才能更好地品味中國古老的文明。
參觀兵馬俑參觀兵馬俑篇六
說起此事,純屬巧合。1974年,農民楊志發兄弟在黃土坡上打井,碰到一個硬邦邦的彩繪陶俑,他不敢怠慢,把挖到的俑頭和陶片裝在架子車上星夜拉到縣文化館。館長是文物專家,判定此為二千多年前的秦代文物。這才揭開了兵馬俑的神秘面紗。
兵馬俑總面積為2萬多平方米,分為三個超級大坑,僅一號坑里面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就有6000余件。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制作之精美空前絕后,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將軍俑身材高大魁梧,頭戴雙卷尾冠,足穿雙口翹尖履,身穿雙重長襦,外披魚紋鱗甲,長發飄灑,昂首挺胸,神情莊重,目視前方。有的手握劍柄,有的揮動起長戈,威風凜凜,氣宇軒昂,果然有叱咤風云,決勝千里的大將軍風范。
文官俑則是另一種風格。他們頭戴烏紗,身穿長袍,腰系寬帶,足登高履,手捧笏板,循規蹈矩,神情安祥,有一股儒雅之風。
跪射俑由于位置較低,未受塌方損毀,故保持完整。他們左跪右蹲,瞄準前方,張弓搭箭,目不斜視,仿佛正在向敵陣射箭。他們身穿鎧甲,頭戴銀盔,幾乎武裝到牙齒——那是保護自己的安全吧。
古代沒有機械,無論是挖坑還是造俑,全靠原始的手工勞動來完成。古代勞動人民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創造了這項震驚世界的文化工程。
參觀兵馬俑參觀兵馬俑篇七
雖然今天是去西安最著名的兵馬俑博物館,但說實話,我一開始真的不想去。這是一個艷陽天,與前兩天的陰雨綿綿格格不入。而我,最討厭這種穿上外套熱的要死,脫了外套又要曬曝皮的天氣。博物館就更不用說了,人山人海,簡直可以硬生生把人烤成八分熟。
果然,館內與我預期的一樣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但我還是英勇地擠進了人潮,畢竟這是西安的標志,來西安不看兵馬俑,注定是會遺憾的。
終于擠到了前排,眼前豁然開朗。兵馬俑就在下面的探方里佇立著,安靜、又堅定地望著前方。這千萬兵馬的寂靜與游客的喧鬧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我忽然間產生一種錯覺,仿佛他們在等待著一個人,一個配將他們喚醒的人。于是千軍萬馬就這么在地下等待了千年,地下冰冷的空氣凍結了身上的彩繪,卻凍不住那種冷靜而又有耐心的目光。或者說這是一種悲涼的堅守。背井離鄉,不知妻兒老小的安危,只能默默地守住心底的最后一道防線。為什么要笑?因為不能哭。為什么不能哭?因為我們是秦軍!是啊,是秦軍,是鐵打不動的秦軍!用你那藏在心底的仇恨與狂怒鑄成的刀劍,刺向敵人吧!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原來這就是那支助始皇帝橫掃六合的軍隊。到這時,狂風怒吼,金戈鐵馬才緩緩在我腦海中退下,而后心中的敬畏之情才漸漸浮現,我不禁抬起手,試圖敬一個軍禮,卻撞到了旁邊游人的手臂,干什么呀?那人生氣地瞪了我一眼。
我暗自笑了笑,轉身擠出了人群。
參觀兵馬俑參觀兵馬俑篇八
清晨,我和爸爸坐公共汽車來到臨沂體育館。就看見館門前人山人海,非常熱鬧。來到售票口,我看見有老師帶著學生來的;有父母領著自己的孩子來的;還有的小學生和中學生是自己來的。他們都是慕名來觀看兵馬俑的風采的。我們好不容易才擠到前面,交上了票,進了展廳。
我和爸爸先參觀了展廳中間的一張展臺。臺上有幾個秦朝的立射俑,高約半米,外形十分威武,英姿颯爽。左邊和中間的幾個立射俑,左手拿弓,右手拿箭,昂首挺胸地站著,瞄準敵人,時刻準備放箭。可右邊的就不一樣了,這些立射俑全部向后面看著,似乎后面有敵人進攻,他們神情嚴肅,嚴陣以待,好像要把后面進攻的敵人一網打盡。
我和爸爸又參觀了另一張展臺。展臺旁有介紹說,這是兵馬俑中數量最多的士兵俑。只見一個士兵扶戟而立,一個士兵右手舉著一面盾牌,其他幾個手里拿著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兵器,他們好像在保衛自己的國家。
參觀完了兵馬俑,我想:西安兵馬俑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要是能看到西安真正的兵馬俑,那該多好呀!
參觀兵馬俑參觀兵馬俑篇九
去年,我和媽媽一起參觀了名揚中外的秦始皇兵馬俑。
參觀結束了,我陷入了沉思。腦海里總閃現著一個個兵馬俑的形象。以前,我聽老師講過,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今天,我親眼看到了。我為我能生長在這個有著燦爛文化的古國而感到無比自豪。
暑假里,我一游西安,參觀了秦始皇兵馬俑。
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周圍的大型陪葬俑陣,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的發現震驚世界。法國總統希拉克曾留言說:“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果真如此。走進兵馬俑的1號坑,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我真的是嘆為觀止了。
聽導游講,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俑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都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的。
我細細的觀察了兵馬俑一番,這才發現兵馬俑塑像的精致:俑的頭發都是一根一根刻出來的,眉眼鼻口逼真的像真人。俑的鎧甲層層密密,疊在一起。導游解說道:兵馬的鎧甲設計都是有目的的。這樣設計,戰斗沖鋒起來,人不會受到鎧甲的束縛,可以輕松應戰。哦,原來如此。可是真人需要用這樣的鎧甲,竟然連陶俑都“穿”這么精致的鎧甲,秦始皇對兵馬俑的設計可真是嚴格啊。導游告訴我:這鎧甲還不算點什么,你細細的看每個兵馬俑吧。我照做了。我發現每個兵馬俑的神情、姿態都各不相同。發現了吧?!導游笑著說,這1、2、3號坑中的這么多兵馬俑,沒有一個是一模一樣的!噢,我很驚嘆。
我們同著導游,一個坑一個坑參觀過去。這些兵馬俑相貌各異:有的沉穩剛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有的兇神惡煞,真可謂是栩栩如生。那些穿窄袖戰袍外套,披掛齊腰短甲,腳登緊帶獸皮鞋,頭戴防風帽的,顯然是些機警的騎兵。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
走出兵馬俑坑,我的心中十分激動。終于一覽兵馬俑坑的壯觀景象了,它展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沒錯,沒有看兵馬俑就不算到過西安!
早聽說西安有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那是聞名中外的奇觀。這次我在報紙上看見,兵馬俑要運到福州來展出,馬上就能親眼目睹我向往已久的兵馬俑了,我高興極了,馬上要求媽媽帶我去參觀,媽媽同意了。
一大早,我們就乘車來到福州博物館,買好門票,我們就朝大門走去,一進門,就看見一架氣勢磅礴四匹馬拉的古代馬車,上面有一個人駕御,原來它就是秦始皇的御駕——銅車馬。再往前走,在顯眼的地方擺著一把鋒利無比的刀刃,這就是青銅劍。聽講解員介紹,我知道青銅劍表面有著一層化學涂層,有良好的防腐性能,難怪兩千多年過去了,這把劍還是銀光閃爍。據說這把劍從來沒有被使用過。
不一會兒,我跟隨講解員來到了秦俑最多的地方,有高級軍吏俑、鎧甲武士俑、戰袍武士俑、鎧甲軍吏俑、跪射俑、立射俑和百戲俑。除百戲俑以外都是軍官類,百戲俑是雜耍藝人的形象。只見秦俑身著戰袍,排成幾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這些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都各不相同。這些威風凜凜的兵馬俑,使我贊嘆不已。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自己平凡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多么不平凡的奇跡呀!
今天真是我最最開心的星期天,讓我大開眼界,真是不虛此行啊!
清晨,我和爸爸坐公共汽車來到臨沂體育館。就看見館門前人山人海,非常熱鬧。來到售票口,我看見有老師帶著學生來的;有父母領著自己的孩子來的;還有的小學生和中學生是自己來的。他們都是慕名來觀看兵馬俑的風采的。我們好不容易才擠到前面,交上了票,進了展廳。
我和爸爸先參觀了展廳中間的一張展臺。臺上有幾個秦朝的立射俑,高約半米,外形十分威武,英姿颯爽。左邊和中間的幾個立射俑,左手拿弓,右手拿箭,昂首挺胸地站著,瞄準敵人,時刻準備放箭。可右邊的就不一樣了,這些立射俑全部向后面看著,似乎后面有敵人進攻,他們神情嚴肅,嚴陣以待,好像要把后面進攻的敵人一網打盡。
我和爸爸又參觀了另一張展臺。展臺旁有介紹說,這是兵馬俑中數量最多的士兵俑。只見一個士兵扶戟而立,一個士兵右手舉著一面盾牌,其他幾個手里拿著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兵器,他們好像在保衛自己的國家。
參觀完了兵馬俑,我想:西安兵馬俑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要是能看到西安真正的兵馬俑,那該多好呀!
今天我和媽媽去天津博物館看“秦兵馬俑”珍品展,從小我就在電視里看過秦始皇兵馬俑的新聞,今天我真是大開眼界。
秦始皇是戰國時期秦國的皇帝,年近13歲的秦始皇剛稱帝不久,就下令為他自己修建墳墓,他認為自己是開天辟地以來第一位皇帝,所以他處處要占第一。據說秦朝首都咸陽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大城市。講到這兒真令人贊佩。
來到展覽廳,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兵馬俑映入眼簾。跪射俑單腿撐地,另一條腿膝蓋向上,眉宇間透出警覺,一副蓄勢待發的模樣;步兵俑面目清秀,身材矯健,身上的盔甲制作精細,是秦軍中的主力軍;騎兵俑神情穩重,一手握住牽馬的韁繩;而將軍俑則顯得異常魁偉,特別是它們的鎧甲甲片小而細,前胸還系著彩色花結,足可看出他們的身份。
最為獨特的是中央的一輛馬車,它由四匹馬組成,在馬車的傘下有一位駕車人。車蓋是圓形的,馬車是方形的,代表著天圓地方。在每匹馬中都有橫梁,是為了保持馬的平穩性,也是為了使馬與馬之間保持距離。駕車人手中握著四條韁繩,在車上也有四條韁繩,這是為了保持車的`穩定性。這樣復雜而龐大的工程,凝結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通過參觀兵馬俑展,我感悟到了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他們能在幾千年前制造出巧奪天工的兵馬俑非常了不起。這充分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性和卓越的藝術才能。它不愧為世界第8大奇跡。
參觀兵馬俑參觀兵馬俑篇十
常常聽人提起兵馬俑,就連小學語文課書本上也有他的身影。兵馬俑究竟是多么壯觀呀,能吸引如此多人的贊賞呢!帶著疑問,我來到了世界聞名的西安兵馬俑。
艷陽高照的這天,我們早早的來到了博物館門口,很快便跟著導游進了博物館。
我們先來到了青銅館,這里邊的秦陵兵馬俑、彩繪銅車馬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青銅之冠”。而其中那兩輛青銅車是最吸引人眼球的。第一輛馬車是一輛開道車,它由四匹馬拉,相傳如果是皇家馬車,他第一批馬會頂著一個長長的東西,百姓們只要看到這個標志就要主動讓行了。
考古學家們還在一號車中發現了,目前出土的時間最早又最完整的一件秦盾。而在一號車中的御官俑的嚴肅中又透露出了一種自信與輕松,他身佩長劍,腰系玉佩,目光微微下視,專心致志。雙手雕刻的更是精細,甚至連發絲與指甲都刻的栩栩如生,維妙維肖,我們仿佛回到了秦朝,遇到皇室馬車而紛紛退讓。
鄰接的是依舊崇高的第二輛馬車,又叫安車,依然是由是匹馬拉的,中間兩條是服馬,旁邊的是驂馬。
兩輛馬車上的馬神態各異,造型生動,張大的鼻息仿佛在呼吸一般。它們各個耳若削竹,目似懸鈴,表面的鬃毛紋理可見,活脫脫的一個馬紳士啊!
看著看著,我肅然起敬,秦始皇留給我們的可真是奇珍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