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篇一
在我小的時候,有過很多夢想,我希望自已可以像一休一樣聰明絕頂可以像哆啦a夢那樣天馬行空;可以像黑貓警長一樣正義凜然,除惡揚善……但是,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她只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希望自己可以看到人世間的溫情,看到美麗的大自然景色,她的名字叫做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于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國南部拉巴馬州一個叫做塔斯甘比亞的小城鎮里。正當海倫一家人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時,一場大病奪走了她的視覺和聽力,在她的腦海、心里永遠停留在19個月,她開始變得任性,不顧及她的親人。這時,安妮·沙莉文來了,她成為了海倫的老師,是她改變了海倫,讓她變得懂事了,她學會了拼寫。最終,海倫考上了中學、大學,成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寫下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世界名著。雖然她一直處在在無聲無息的世界里,但是她卻譜寫了一首輝煌的人生之歌。
對于失明,大多數人覺得是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可是,海倫卻并不在意,在整個黑暗又寂靜的世界里,她靠著對理想的追求,和拿破化并列成為19世紀的世界名人。
我們要學習海倫·凱勒,學習她追求夢想的信念。現在我們都在圍繞習爺爺提出如何實現“中國夢”。“復習中華,強我中華”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中國已翻去了百年屈辱的歷史。我們的國力日益強大,人民安居樂業,生活蒸蒸日上,我們有強大的國防力量,我們上天入海……我們已經屹立在世界東方。但我們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些差距。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為縮小這個差距貢獻出自已的一份力量。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承載著祖國的未來,所以從現在起,我們要為夢想的實現而奮斗。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篇二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書,作者是美國的一位智障教育家——海倫·凱勒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寫到:第一天,我要看人們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我希望長久的凝視我親愛的老師,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龐,因為她為我打開了外面的世界。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動人奇跡。第三天,我將再一次迎接黎明的曙光,急于尋找新的喜悅。
對于世界上充滿五顏六色、千姿百態萬花筒般的景象,人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也許人類就是這樣,極少去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而渴望那些我們所沒有的東西。
假如我們只有三天光明,那么你會怎樣使用你自己的眼睛,你最想讓你的目光停留在什么上面呢?自然,我想讓我的目光停留在令我珍惜的東西上,以便在那即將到來的夜晚,將它們記住。
我們要向海倫·凱特學習,在困難面前,不要退縮。讓我們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生活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篇三
這學期,利用閑暇時間,我閱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一些部分,感受了一個真實的身殘志堅的感人故事。
馬克吐溫說:十九世紀有兩位令世界為之驚嘆的奇人,一個是拿破侖,另一位就是海倫凱勒。
泰戈爾曾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海倫凱勒的生命中也出現過失望,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新的希望。她的一生致力于慈善事業,照亮了人們前進的道路。正如她所說: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給無聲的世界帶來希望。
海倫凱勒是一位殘障教育家。年幼的一場大病奪走了海倫的聽力和視力。八歲時,海倫的父母找到了莎莉文小姐。在莎莉文小姐及其家人的幫助下,她先后進入帕金斯教育學校和劍橋女子學校學習,并在考入哈佛大學嘗試寫作。面對殘酷的現實,海倫勇敢地接受了挑戰。她不僅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命運的勇氣,還將自己的痛苦和幸福記錄下來勉勵后世。
與海倫凱勒不同,我們是健全的人,卻都淪為平庸之輩。
我生活的幸福,因為我明白感恩。
飲泉時感恩自然的瞬息萬變,行走時感恩鋪路工人的辛勞。海倫生活在黑暗中,所以寫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渴望。我們是否也能寫出《假如給我三天黑暗》的磨礪呢?我想那也許會讓我們更加了解真實的世界。
黑暗與光明皆由心而定。心中痛楚濃霧則蒙蔽雙眼,心懷感恩內心自有一幅光明的畫卷。
我們要像海倫一樣,在光明中成長,在感恩中成長。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篇四
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偉大的靈魂對話,《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我們再次看到書籍的意義。讀書之前,海倫和莎莉文都是任性自私、喜歡計較、報復心極強的“小暴君”;讀書之后,她們一天天安詳博大,懂得了愛與回報,生命變得強大而富有價值。
生理上的殘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盲聾啞了,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殘疾。唯有讀書才能喚醒心靈。海倫和莎莉文都是讀書有障礙的人,始終在孜孜不倦的閱讀。
在名人名言中有這樣一句話: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盲聾啞的人,卻創造了一個個不朽的傳奇。
海倫,用她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真諦,給世人留下了一曲難忘的生命之歌!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篇五
“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位高尚的人對話。”——這就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帶給我的最震撼的感受。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動,對海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海倫在一歲半時就失去了聽覺和視覺,命運對她是多么的殘酷啊!一想到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只有黑暗和寂靜,我不禁為她的遭遇感到不幸。但海倫卻在無聲、黑暗的世界頑強地活了下來。后來,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和幫助下,她戰勝了病魔,學會了講話和用手指“聽話”,并且掌握了五種語言!更難能可貴的是,海倫在根本看不見的情況下,靠用直的和彎的鉛絲做成幾何圖形的辦法學會了幾何。她憑著自己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24歲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后,她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為全世界盲人、聾人謀福利的事業中,受到許多政府和人民的贊揚和嘉獎。
讀完這本書,我多次感動得流下眼淚。沒有人不向往光明,沒有人不向往幸福,更何況對于一個一生都生活在黑暗的女子,光明對于她來說是個永遠的夢想。海倫·凱勒——這樣一個不怕困難,與命運頑強抗爭的奇女子,她雖然失聰失明,但我覺得她比身體健全的人更健全!誰說海倫看不見、聽不見,她所看到的和聽到的也許要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所看到的和聽到的要多得多。海倫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她給予陷入困境的人們極大的鼓舞。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感到慚愧。海倫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將要失明,那么,今天要看看什么呢?這個問題使我陷入沉思之中……想想我們現在是多么幸福,有美麗如畫的校園、寬敞明亮的教室、和藹可親的老師、健全無恙的身體,按理說我們應該好好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但是事實上,我們總是以條件差、困難多作為不努力、不上前的理由,但是,和海倫相比,這些困難是多么微不足道呀!
海倫·凱勒在書中諄諄教導我們,不要對我們周圍的世界熟視無睹,要睜大眼睛去發現,張大耳朵去聆聽我們這個世界的美,要勇敢地去發現和探索我們周圍的一切。我們應該像海倫·凱勒那樣堅強,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退縮,應該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積極進取,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我看到了光明的海倫·凱勒,也看到了更光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