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閱讀巴金文章讀后感600字篇一
小說中,有很多情節讓我感到悲憤,感到惋惜,感到痛心!但我暗暗為自我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激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中,梅、琴、鳴鳳、瑞鈺都有不一樣的性格和結果。梅,因母親的態度而與覺新擦肩而過,并早早地做了寡婦,在與覺新重逢后,又因自我的感情不能抒發而抑郁成病,吐血而死;琴,讀了幾年書,進取地與覺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婚姻,在覺新和覺慧的幫忙下最終取得了勝利,真心地在一齊,過著幸福的生活;鳴鳳,好一個烈女子!為了自我純潔的感情,不惜拋棄自我的生命也不愿毀了自我,我真佩服她在這個封建大家庭中毅然選擇這種壯烈的方式反抗;瑞鈺,一個善良貞靜的人兒,任人擺布,因肚子里的孩子受到眾人的排斥,被趕到城外的一間陰暗潮濕的房里,而他的丈夫覺新太懦弱,導致了她在生下云兒后離開人世,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這些女性人物表現出了在封建社會里有太多的人做了許多不必要的犧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著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不敢背負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理解了,忍受著別人難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沒有!失去了所愛的梅,失去了賢惠的妻子,失去了無數個反抗的機會,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終,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最終幫忙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覺民擁有提高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提高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我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忙,贏得了琴——一個提高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覺慧,不但擁有提高的思想,并且意志堅定,他帶著一個單純的信仰,不放棄,向目標大步走去,要做自我的主人,不要有一絲遺憾,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最終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感情,犧牲了一個原本完美的生命。高老爺的封建思想、整個社會制度、整個迷信奪取了多少人年輕的生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我把幸福爭過來!”我會和巴金一樣記住:青春是多么的可愛,我們正處于完美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活力,我們的心里洋溢著愛!那么就讓它作為我鼓舞自我的源泉吧!
閱讀巴金文章讀后感600字篇二
家,是將無情歲月裝點成溫馨時光的心靈歸宿;家,是把凍在心頭的堅冰用溫情融化的人生暖爐;家,是風中雪中遠程歸來的游子們心中堅定信念的來源之地。家這個字,無論何時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都是詩般的美好,它是一種信念,一種力量,支撐著我們在漫漫人海中敢于開拓。但在那個年代,那個社會,家這個字對于青年來說卻是一道真實可感的枷鎖,它不停地壓制著“她們”那顆鮮活跳動的心,就像一個巨大無比的網,籠罩出一片陰影,令人窒息。在巴金先生寫的《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不是高家祖孫幾代之間不同思想的激烈碰撞,反而是活躍在字里行間的那些俏麗的身影――那些個性鮮明的女孩們,梅,瑞鈺,鳴鳳的遭遇讓我深深為生活在那個黑暗封建的時代的少女感到同情與惋惜。她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來自不同的階層,擁有不一樣的人生軌跡,但都逃不過封建思想對她們的殘害與壓迫。
梅,正如她的名字一樣,她就像綻放在白雪中的一朵清冷孤傲的梅花,不爭不搶,但也從來沒有能力與勇氣為自己的未來爭取什么,她只是默默忍受著漫天飛揚的大雪,只能拖著早已被折磨的虛弱不堪身體計算著自己還能在無窮無盡的雪中熬多久。最后,她走了,她帶著怨恨,離開了人世。而這場悲劇的一切,開端竟幼稚的可笑――她的母親,在決定她終身幸福的前夕,與高家太太,即與梅情投意合,青梅竹馬的高覺新的繼母發生一次無謂的爭執,兩家太太抹不開面子,拆散了他們。這也是梅婚姻悲劇的開始,也是梅痛苦的根源。
而瑞鈺,高覺新后來的妻子,這個擁有親和力的善良女子,她真心的對身邊的人好,從不像其他太太一樣苛責下人,寬厚待人,對待她愛的丈夫,更是將所有的少女情懷傾注于他。愛屋及烏,對待被勒令待著家里不準參加學生運動的高覺慧,她也用女性細膩的關懷顧及了他,讓他來下棋,怕他一人待著心里煩悶。但順從與善良沒有給她帶來好結局,高老太爺死去后,快要臨盆的她被陳姨太一句“在家里生產,怕沖撞了,會有血禍”就被要求搬到城外偏僻潮濕的小屋去住,丈夫早已被環境壓迫的無力反抗,她只能流著淚點頭,最后難產死去也看不到丈夫最后一眼,因為“男人進了產房會走霉運”,覺新這次拼命反抗也無用了。
這兩位女子都沒有做錯了什么,相反,她們用自己的天性與純真為那個黑暗社會增添一絲不一樣的光輝色彩,但她們錯就錯在不幸生在了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她們的悲劇,不會是舊中國的個別現象,而是無數女子悲催命運的縮影。她們擁有富足的生活,但她們同時也被無數繁文縟節所約束,甚至她們連未來也不能自己決定。她們也擁有一定的學識,在新舊思想沖擊的社會,她們也有渴望自由的思想,因為懂得,所以想要反抗,因為反抗無力,所以反而加劇了她們的痛苦。家帶給她們的,既有短暫的溫馨也有長久的悲劇人生。家的意義,早已失去了光彩。
慶幸我們生活在新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幸福一往無前的奮斗。家的意義重新被鍍上光輝溫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