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反思作文150字 反思作文400字篇一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
《想北平》是1936年老舍先生應《宇宙風》雜志征稿之作,其時他已離開故鄉北平十多年,而此時的北平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形勢岌岌可危。特定創作情境、豐富復雜的情感,以及作家本人的創作風格等,造成了本文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如果我們用慣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把握主旨,學生或許能夠很快捕捉到作者思鄉這一主題,但本文形式特色、審美趣味和獨特性恐怕就只能雁過無痕,作者的苦心經營也必然被視為尋常筆墨了。
基于這種思考,我在設計前,先布置學生預習,撰寫閱讀體會并就文章內容與形式進行質疑。我希望從學生的閱讀體會和質疑問題中發現教學點。從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來看,大部分學生不太喜歡這篇散文,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多,五花八門。相對集中的問題有“為何反復說說不出口,后面又說了很多?”“為何要落淚了?”等等。其中有個學生的閱讀體會令我印象深刻,她寫道:
“語言我覺得很平淡,而且涉及的方面很多、很雜,我面對這類文章是理不了思緒的。我不是特別喜歡讀老舍寫的散文。讀文章時我的腦海里沒有畫面感,所以,我并沒有被作者思鄉情所觸動。一直都不太喜歡抒發思念、寫景的文章。”
這個學生的問題很具代表性。她其實提出了兩個文本閱讀的難題,一是如何理清文脈?二是如何讀懂情感?對于《想北平》這類不以寫景、敘事取勝的,且在行文思路、情感表達、語言風格等方面非常個性化的抒情散文,的確有不少學生會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似乎讀明白了,又似乎什么也沒讀出來。不知道該怎么讀,讀什么?由此,
我確定本堂課就以這個學生提出的兩大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試圖幫助學生形成一種閱讀思路:即從文本矛盾之處切入,理清文脈,體會作者匠心之所在;同時學會通過品味語言,關注表達,來走進文本深處,觸摸作者心靈。
二.教學策略的選擇:
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為了有效落實兩大教學目標,我采取了相應的教學策略,幫助并引導學生把握文脈,走進文本。主要有以下兩點:
1、比較品評,還原意脈。
學生閱讀本文感到沒有頭緒,主要原因大概在于此文與他們過去讀過的一些散文有較大不同。在他們過去閱讀經驗中,散文或以敘事為主,有明確的行文線索可供把握,或借景抒情,以景物為抓手,總之文章的意脈比較容易捕捉。但是《想北平》與一般抒發思鄉之情的散文行文方式不太一樣,開頭幾段似乎沒有在寫《想北平》,這就令部分學生費解甚至誤解,全然讀不出作者匠心獨具的妙處。而這正是本文獨特性之一。
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一閱讀障礙,我設計了一個比較品評的活動環節,用《故都的秋》的開頭與本文開頭進行比較,旨在引發學生發現本文開頭與一般抒情散文開頭的不同之處,進而激發思考:這看似沒有直接入題的開頭,與文章題目的內在聯系在哪里?稍加討論,學生很快撥云見日,理解老舍開篇的文字真實意圖是告訴讀者,本文要寫的是“我想我老舍的北平”,也就是確定了本文獨特的寫作視角,后文的一切內容都是從這一視角出發來寫的。接下去,讓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即以標題來觀照各段內容,辨析文章內容與標題的內在聯系。很快就理出了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系,還原了文章的脈絡。
2、揣摩聯系,披文入情。
學生閱讀本文最大的障礙恐怕是無法理解作者豐富復雜的情感。作者愛北平,想北平,這是顯而易見的,誰都可以讀出來,難的是無法被作者的思鄉情打動,無法理解作者何以想到“要落淚”。
為了幫助學生掃除這一理解障礙,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北平究竟給了老舍什么?老舍最珍愛的是北平賜予他的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細讀4——6段,試著走進老舍的內心。在討論環節,我著重引導學生關注文字的細微之處,通過聯想想象,聯系自己生活實際,聯系老舍人生經歷,揣摩作者的情感。學生很快就發現枝枝節節中的動人之處,比如“坐在,背后是城墻??”這一段,有個學生品出這樣的滋味:“我會想到一種坐在河邊慢慢垂釣的那些人,他們雖然不是做出什么大成就,但是他們內心會非常安逸,非常能靜下心來與自然融為一體,這就是那種可以在家里感受到的安逸與快樂。”在品讀第6段寫瓜菜果子的內容時,有學生關注到語氣詞“呀”的表達效果,并聯系到老舍《我的母親》的內容談到““人即使活到八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這是老舍在《我的母親》中寫道的。在本文中也有這樣的體現。北平作為一個家的象征,也是像母親一樣可以給他安全感,所以他在描寫北平的時候,會在內心認為自己還是一個孩子。大家都知道,童年象征著快樂與自由的。他認為,他在北平可以獲得
這種快樂與自由,所以他在寫本文時,會無意流露出一些孩子般的特性與與天真。” 最后再聯系寫作背景,讓學生聆聽最后兩段的錄音,體會“像我這樣一個貧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點清福吧”,這句話的含義,進而理解“要落淚”的原因。
透過文字,學生漸漸讀出北平給予老舍的溫暖、踏實、安全與寧靜祥和的“清福”,讀出老舍最珍愛的清福不僅僅是母親賜予他的,也不僅僅是家鄉北平賜予他的,更是那個和平的年代給他的。披文入情,學生不僅體會到老舍對家鄉的濃的化不開的熱愛,也體會到一個貧寒的人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一個漂泊的游子對家國岌岌可危的現狀之擔憂與牽掛,讀出了老舍的一片赤子情懷。
以上是本堂課可取之處。當然本堂課也有不少的遺憾,最大的遺憾在于課的整體感略顯欠缺。比如教學設計中除了梳理文脈,體味感情之外,還有一個內容就是關注寫法。目的是讓學生發現作者如何表達深切難言的情感,感受語言大師高超的表達技巧,加深對這種情感的理解。但是從授課情況來看,這一環節顯得生硬,沒有很好地與前后環節融為一體,和情感的體會有割裂之感。另外,品讀完4——6段文字之后,其實作者豐富復雜的情感就有了依托,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前文哪些情感濃烈的詞句。如果最后能夠再回扣前文,讀讀品品,那樣的話,整堂課的邏輯性或許會更強,學生也能對本文建立起更為完整的認知與體驗。
反思作文150字 反思作文400字篇二
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勇往直前,因為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遇到挫折的時候不要灰心,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遇到失敗的時候不要放棄,失敗乃成功之母,每次成功后付出的努力是常人的兩倍,好與差?這是個月考,考得好還是差?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學校。
坐在教室里,我的心都要蹦出來了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成績如期公布,猶如晴天霹靂。怎么會這樣考這么點,何況每科多加了二十分。這次怎么會比小學畢業考試考的還少?難道老師改錯了?可并不是我想的那樣,我難過的差點想哭。
語文怎么才75分?一定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這次月考的主要用于30%是緊張!每面臨一次考試,我就緊張得差點犯心臟病。把以前學過的全忘了還有一方面就是粗心,我打從小學開始,粗心這個壞朋友就一直伴隨著我直到中學,我竟完全不知道!直到這次月考發下來的試卷。做得那叫一個慘不忍睹。所以我要改掉粗心,走向細心。書寫要寫好,不能再涂涂改改的。考試的時候,沒掌握好時間,當別人寫完作文的時候,我競才開始做閱讀。結果我急急忙忙的先把作文給寫好了,做完了整張試卷時,才發現居然還有半個多小時。我沒把握好這半個多小時,只以為是認為自己能考高分。認為自己的答案有很多都是對的。以后只記得以后要多看書一個星期必須看完三本書,以前有時一個月看書的時間十分鐘都不到,想想以前我腸子都悔青了。這次的語文分數是我最差的一次。下次一定要考86分以上。
數學的絕大部分是粗心,算下來,因為粗心,我最少失了二十分,今后我一定改掉這個壞毛病,下次考個好成績。
英語也是粗心造成的,太緊張了,結果趕不上其他同學才考了100分。
今后必須多看書,無論干什么都要細心,不緊張。告別差成績走向好成績
反思作文150字 反思作文400字篇三
徐徐拉上初二的帷幕,我又馬不停蹄地向初三趕去。想要進入初三的大門,要先拿到一個初三通行證,那就是本次期末考試的成果。這既是對初二最客觀的總結,又是對初三最現實的展望。現在我想分析一下,看看我這個初三通行證上是否章印齊全。
對于本次期末考試,我總體上還是非常滿意的。地理生物穩扎穩打,為初中的學習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政治發揮正常,比上次有了明顯提高;歷史延續強勢,繼續班級領先;物理上下浮動,差距也屬正常;平時一向不是很好的數學這會竟然得了97分,在班級里也算名列前茅。只有外語和語文這兩科,令我不是很滿意。
我是小語種生,俄語以往在班級里一直是no.1,但這次掉到了第三,分數下了140分(滿分150),盡管老師說5分以內的差距都是正常,但對于一直當“老大”的我來說,這還不能讓人滿意。但是這樣的成績對應我的表現來看,也是合情合理的。本學期俄語生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有幾個女同學一下子開始猛踩油門,成績直線上升,已經對處于領先地位的我構成威脅,但我依舊不緊不慢地閑庭信步,在外語上的用功真的已經不如那幾位多了。期末之前,但別人都一點一點過課本的時候,我也在復習其它科目,直到最后一個下午我才草草地過了一遍。盡管我平時就掌握得比別人扎實,復習效率也很高,但畢竟沒有別人復習得細,百密總有一疏,復習的死角還是很多。每次考試,總會有外語考試難度的不同導致我們小語種班的成績差異,我也總是一次作為借口。但轉念一想,這次我就是在俄語生中,都沒有達到最高水平,又有什么資格抱怨難度的不同呢?
下次我在復習外語時一定要提前復習,一點一點地細致地過,爭取做到“無死角”,其實這次考試難度并不大,錯的題也都會,主要還是自己的原因。
至于語文成績的分析,我會單獨另寫一篇反思報告。
由于學校的制度,我們學校的.排名并不公開,盡管我不知道排名,但我認為這次考試我自己比上次有了不小的提高。在初三,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地超越自己,也超越比自己更強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