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第七天讀后感作文500字左右篇一
我對這本書的感觸特別深,被愛感動的同時也為世間的不平等和殘酷而感到惱怒。第一天,楊飛從轟然倒塌的廢墟中爬起,帶上預約號前往了殯儀館。殯儀館里竟然還分成了普通區、貴賓區和vip區。 余華展示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有錢人都趾高氣揚的走向進口焚尸庫,擁有著價值連城的墓地,且能確保自己的遺體完好無損。然而普通人靜靜的等侯著,走向國產的焚庫爐。楊飛就是這樣的普通人,并沒有墓地,不知去何方。余華運用諷刺的方式展現了現實社會中其實也是如此。第二天,他回憶了自己過去的婚姻。上流社會的李青死心塌地的跟在他的身邊兩年多,之后她卻厭倦了平凡、清平的生活,為一個海歸博士而跟他離了婚。后來李青第二次的婚后生活過的極其不幸福,結果自殺了。人們總是會被金錢所迷惑、對自己生活感到不滿,貪婪的追求更多,然而最后變得一無所有。楊飛和李青的愛情被現實所隔絕,但是兩人之間的掛念和愛一直存在著。第三天,楊飛講述了自己的出身。出生時, 從廁所洞里掉落到了火車鐵軌上,被楊金彪即時發現并辛苦拉扯長大。他年幼在楊金彪的細心呵護下茁壯成長。在閱讀這一章節時,我被他們的父子情深深地感動了,使我熱淚盈眶。楊金彪對楊飛傾注了無限的愛,他把自己的一身都獻給了楊飛!在工地工作時還把他綁在背上沖好奶粉放在胸前喂楊飛喝;為了照顧好他終身未娶;毫不猶豫地支持著他的工作事業;得了不治之癥離家出走為了不拖累他。親情和友情在冰冷的世界上留下了人性的溫暖,但世間的悲劇卻連續不斷。在之后的四、五、六、七天里,楊飛在一路上聆聽了許多亡靈的故事。有二十七個嬰兒被丟入河中;鼠妹因男友買假iphone給她而跳樓自殺;男友為她買墓地而賣腎……小說故事情節非常激動人心,采用倒敘的手法給我了殘酷和溫暖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批判了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余華在揭示世界上的種.種問題的同時不忘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讓我覺得在絕望中存在著希望。在享受閱讀這本小說時,我也更加認知到了現實社會中的爭論。余華關注了當下的現實生活,描繪了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并引伸出了人的存在和生命價值等問題的多個答案。可是在控訴社會上各種問題的同時,作者沒有解釋產生這些悲劇背后的原因,使我產生了一些對故事的疑問。這個小說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對人物形象沒有特別的深入。余華只勾畫出了人物的外貌形象,并沒有深層次的講述他們的人物變化和細節描寫。這樣缺少說服力,使我感覺他們是因為情節的需要而虛構出來的。但是小說情節和內容還是讓我看的津津有味、陷入其中,讓我開始思考現實中和書里世界的不同和相似度。
看完這本書后的第一感覺是被書中的世界和楊飛遇到的各種遭遇所震撼了。這本小說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我看的特別快。我極力推薦余華的這本小說。文章的語言十分簡練樸實,通俗易懂;內容引人思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故事讓人驚嘆、不由自主的思考起現實社會!
第七天讀后感作文500字左右篇二
小說《第七天》開篇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懸念:在死之后,去被火化之前會遇到什么?讓讀者有巨大的想象空間。本書以“我”死后在被火化之前所看所聽所感為視角,敘述了一個又一個的悲慘故事。第一天作者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他收到一個到殯儀館去火化的通知。那里是留給有墓地的人。但是有的人死后沒有墓地,就會齊聚在一個地方“死無葬身之地”。作者給這片凈土起了個冰冷的名字,但是這個地方卻是人們向往的暖巢。這里人人死而平等,無貴無賤,無悲無痛,無愁無恨。這片凈土宛如烏托邦安詳平和。在他們的眼中,得墓地者,得安息;死無葬身之地者,得永生。
余華以魔幻現實主義敘述全書,體現了作者對底層人民的人文關懷。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劉梅也就是“鼠妹”和她的男朋友伍超的悲慘故事。伍超起初因為想討鼠妹開心,卻因為不夠錢而買了高仿的iphone4s給鼠妹,一經對比卻被發現是高仿機。被騙的她一氣之下,卻尋找不到男友伍超。只好用在qq空間發布自己要自殺的詳細內容來引出男友。起初看到這一段時,以為網友的評論是勸阻她別想不開。殊不知,一翻過來看到內容卻讓我心中如墜入冰窟。網友紛紛推薦她自殺的方法和地點,大家都覺得這樣才是幫助劉梅的最好辦法。這里余華一筆帶過冷漠自私的社會,引人深思。每個人都為自己著想,本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在生活。故事后來遇到了肖慶,得知了伍超在她死后為她奔波買墓地,伍超自己也懷著深深的悔意,卻沒錢買墓地給鼠妹,甘愿找不安全且不合法的黑心商人賣腎換錢買墓地。讀到這里不禁潸然淚下,在他們眼中,不論什么金銀珠寶,亦或是美味佳肴,卻遠不及他們彼此的長相廝守。
曾經有魯迅《狂人日記》以精神病人的視角,有茨威格的《家庭女教師》以兒童為視角,有蒲松齡的《促織》以上帝為視角,而余華是以鬼魂為視角描繪的荒誕故事來直擊現實的殘酷。城市生活中無處不充滿負能量——欲望,金錢,權利逐漸綁架著一個又一個單純善良的人。渾濁的環境讓人學會世俗,學會不擇手段。這種.種變化放到當今,我們也許也在潛移默化的向這個方向改變著。“死無葬身之地”這片凈土中,不會有被虛偽的油布包裹的新聞媒體,不會有勾心斗角的爭權奪利,不會有非法器官買賣而犯下的悲劇……。權力,金錢主宰著生前,溫情,平等在來世永生。公共事件的受害者從生前帶了多少的真相。讓人有種生人聽死人講生前的感覺,感受到了底層人民的無助。
“死無葬身之地”就像一個理想的世界,人人平等,那不僅是余華所向往的,是所有人心中向往的。這本書號稱比《活著》更絕望,但是我在這種感受到的絕望中,在這個“死無葬身之地”中,讓我看到了無盡絕望里看到了一絲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