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浮士德有感篇一
一直覺得有一種思緒纏繞在心。我們的生命到底在追求什么?我不知道。
以前總覺得讀書、看書是一件很輕松的事兒。現在才發現,原來看書也很累,它觸動我們去思考,思考我們的人生,思考它的意義、它的價值以及我們的追求。
《浮土德》觸動了我。
《浮士德》被稱為歐洲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詩劇,分上下兩部,共一萬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紀德國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在傳說中,浮士德是一個追求世俗享受而把靈魂賣給魔鬼的術士。歌德借用這一題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個德國先進知識分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的形象。作品寫浮士德一生從書齋、市民社會小世界走向政治、歷史大舞臺的過程,其中經歷了求知生活、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情生活、政治生活、藝術生活、改造大自然這五個階段,從而總結了詩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經驗,也概括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知識分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精神探索的歷史。
套用蘇格拉底的話說,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這個世上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只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正是他幫助浮士德走出書齋,投身于實際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錯誤的同時摸索前進,魔鬼其實成為了浮士德在前進道路上不可分離的伴侶。
歌德的創作過程長達六十年。他從青年時代起即構思此詩,直到臨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說,這本身即是一種追求,對文學的一種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斷地學習新事物,探索新問題。而《浮士德》正是這種追求所帶來結果的最好驗證,可以說,是這種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幾百年來的經久不衰。
我想到了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紅軍戰士、共產黨員。他們追求的是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是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是這種追求支持著他們排除萬難,不怕犧牲,始終胸懷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換來了四萬萬中國人民的新生。我想到了雷鋒、焦裕祿、孔繁森、蔣筑英,他們追求的是無私。是這種追求支持著他們始終心存他人,就算最終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
當然,你一定會遇到困難、荊棘,追求的路不會永遠開滿鮮花。“在前進的路上會碰到困苦和幸福,但任何瞬間我都不會退卻。”追求是需要勇氣的,追求路上的任何困苦和幸福都是阻礙你繼續追求的絆腳石。然而,只要你跨過去了,那么你離你的追求就近了一步。當然,你退卻了,那么你便放棄了走繼續追求的路。你被困苦打敗了,你被幸福蒙蔽了雙眼,你停滯不前了,也可以說你放棄了追求。
生命中因為有了追求,所以精采,生命中因為有了追求,所以絢爛。有時候,追求甚至是支持你生命的支柱,你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沒有了追求,你的人生形如枯槁。無論你是怎樣地活著,轟轟烈烈也好,默默無聞也罷,你的生命都會因為你的追求而變得崇高。
了解你的追求,堅持你的追求,為你的生命多添一份色彩。
讀浮士德有感篇二
《浮士德》是歌德傾畢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詩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紀德國有關江湖術士約翰·喬治·浮士德的民間傳說。《浮士德》是一部長達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詩劇,第一部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場。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劇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與上帝打賭,認為人類無法滿足的追求終必導致其自身的墮落。上帝卻以為盡管人類在追求中難免會犯錯誤,但最終能夠打到真理。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間去誘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時已是1個年過半百的老學者。他畢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覽群書,鉆研各種學問,以求洞解自然奧秘。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這些知識毫無用處,而自己處身其中的書齋實在形同牢獄,使自己與大自然隔離了。他痛苦得想要自殺,到另一世界去尋求出路。復活節的鐘聲喚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萬物欣欣向榮的大自然和自由歡樂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回到書齋翻譯《圣經》時,竟然與"泰初有道"的思想發生抵觸。這時,他從效外帶回的卷毛犬化為書生出現在面前,浮士德問他的真實身份,他說自己是“作惡造善的力之一體”,其實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應做浮士德的仆人,帶他重新開始人生有歷程,條件是一旦他感到滿足,靈魂便歸魔鬼所有。浮士德與魔鬼訂立契約。
魔鬼帶浮士德來到魔女之廚,飲下魔湯,使他變成了翩翩少年,恢復了情欲。隨后他們來到1個小鎮,浮士德與平民少女瑪甘淚發生戀情。瑪甘淚對浮士德一往情深,為了幽會,他無意中給媽媽服了過量安眠藥,致使老人死去。她的哥哥瓦倫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劍下。在懾于社會輿論的重壓而新手溺死了與浮士德所生的孩子后,瑪甘淚身陷囹圄,被判死刑。其時浮士德正與魔女歡會,聞訊后趕來營救,但瑪甘淚已精神失常,甘愿受刑而無意逃走。浮士德在悔恨中離去。上帝寬恕了善良的瑪甘淚。第一部到此結束。
第二部開始,浮士德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治愈了心靈的創傷,隨魔鬼來到了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宮。其時王朝一片混亂,上層社會荒淫腐敗,百姓啼饑號寒,鋌而走險。而浮士德獲得皇帝的寵信,以多發行紙幣之法緩解了財政危機。皇帝異想天開,要求浮士德召來古希臘美女海倫以供觀賞。
魔鬼施展法術,于是香煙繚繞之中出現了海倫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幻影。浮士德對海倫一見傾心,當帕里斯擁抱海倫時,浮士德妒意大發,用魔鑰去觸帕里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在地,魔鬼馱起他溜出宮廷。官場黑暗令浮士德對政治大失所望,使他轉而追求古典美的寧靜與和諧。魔鬼將他帶回書齋。浮士德的學生瓦格納在曲頸瓶里造出了人造小人何蒙古魯土。何蒙古魯士領浮士德到希臘尋找海倫。二人結合,生下一子名歐福良。歐福良的形象是以英國詩人拜倫為原型的,他生來喜愛高飛,渴望戰斗,聽到遠方自由的呼喚,他如聞號令,奮不顧身向高空飛去,不幸隕落在父母腳下。海倫悲痛欲絕,不顧浮士德的苦留,騰空飛去,只將她的白色長袍和面紗留在了浮士德的懷中。它們化為云朵把浮士德托到這保,飛回了北方。浮士德對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滅而告終。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頓時產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他幫助1個皇帝平定了叛亂,得到一片海邊的封地。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驅使百姓為他移山填海,變滄海為桑田。此時,浮士德已是百歲的老人,憂愁使他雙目失明。魔鬼命死魂靈為他掘墓,浮士德聽到鐵鍬之聲,還以為是群眾在為他開溝挖河。想到自己正在從事的偉大事業,他不由得脫口贊道:“你真美啊,請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約倒地而死。魔鬼正要奪走他的靈魂,這時天降玫瑰花雨,化為火焰,驅走了魔鬼。天使將浮士德接至天上,見到了圣母和已為贖罪女子的瑪甘淚。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5個階段。這5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頭號的精神歷程。在這里,浮士德可說是1個象征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1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1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
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并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創建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并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浮士德的形象還有更高的哲學涵義。這主要表現在著名的“浮士德難題”以及面對這種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意識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2種矛盾沖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惡”的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發展歷程,更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超越自我,“不斷地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可貴精神。“浮士德難題”其實是人類共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將無法逃避的“靈”與“肉”,自然欲求和道德靈境,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選擇。這些二元對立給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1個有待解決的的內在的嚴重矛盾。
在《浮士德》中,這一矛盾貫穿了主人公的畢生的追求,體現為浮士德的內心沖突和他與靡非斯特的沖突的相互交織。從某種意義上說,浮士德的內心沖突同時也是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沖突的內在化的體現,而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沖突則同時也是他內心沖突的外在化體現。在與靡非斯特這“一切的障礙之父”、惡的化身結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謂危機四伏,隨時皆有可能墮落為惡魔的奴隸。
但是,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于實踐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這使他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而惡在這里卻從反面發揮1種“反而常將好事做成”的推動性作用。歌德辯證地看待善惡的關系,不是視之為絕對的對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系,揭示了人類正是在同惡的斗爭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深刻道理。這在詩劇的開頭時上帝有關善人須努力向上才不會迷失正途的議論,以及詩劇結束時天使們唱出的"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的歌詞中都得到了明確的體現。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復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溫主義于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揉一處,善于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浮士德》是一部無可指摘的完美之作。從思想上看,它有將政治革命消極為精神探索,將社會改造轉化為自我完善的傾向,這體現了資產階級固有的軟弱和妥協的本性,以及它作為剝削階級的掠奪性。從藝術上看,內容龐雜,用典極多,象征紛繁,使作品艱深隱晦,令人索解為難。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傾向,給一般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造成了較大的困難。
讀浮士德有感篇三
這就是《浮土德》觸動了我的一句話,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惡”的發展歷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稱為歐洲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詩劇,分上下兩部,共一萬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紀德國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在傳說中,浮士德是一個追求世俗享受而把靈魂賣給魔鬼的術士。歌德借用這一題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個德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形象。作品寫浮士德一生從書齋、市民社會小世界走向政治、歷史大舞臺的過程,其中經歷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藝術生活、改造大自然這五個階段,從而總結了詩人自我一生的生活經驗,也概括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探索的歷史。
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鮮明的個性,那就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斷探索的精神。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滿足現狀,享受現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斷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過迷惘,有過錯誤,但是由于他的自強不息,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最后能夠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個“每一天爭取上進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見到了圣母。魔鬼在詩劇中作惡造孽,引誘浮士德墮落,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浮士德的前進與成長。套用蘇格拉底的話說,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這個世上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只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正是他幫忙浮士德走出書齋,投身于實際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錯誤的同時摸索前進,魔鬼其實成為了浮士德在前進道路上不可分離的伴侶。
歌德的創作過程長達六十年。他從青年時代起即構思此詩,直到臨死前不久才告完成。能夠說,這本身即是一種追求,對文學的一種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斷地學習新事物,探索新問題。而《浮士德》正是這種追求所帶來結果的最好驗證,能夠說,是這種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幾百年來的經久不衰。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得到提升。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務必選取,而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于實踐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將使其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個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頑強向上、熱愛生活、尋找屬于自我的人生的品質。
讀浮士德有感篇四
《浮士德》的故事中蘊含著強烈的悲劇色彩,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交替的各種沖突:宗教和科學的沖突、理智和情感的沖突、因循和追求的沖突。
浮士德對未知事物感到激動,書給了他力量和希望,他感到自己知識不足,對自己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感到失望,他對學習的熱愛已經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曾經說過,浮士德得救的秘訣就在這幾行詩里。浮士德的生活使他變得越來越高尚和純潔,當他死后,他被上層世界永恒的愛所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得救,不僅是因為這個,還因為他不斷地行動,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克服錯誤,終于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我們應該從浮士德的追求、愛和希望中學習,我們必須善于學習,樂于學習,熱愛學習,做積極向上的人。面對浮士德,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糟糕表現感到羞愧,他是那么的喜歡學習。
浮士德的身體被毀了,但他的靈魂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進步的人,一個不斷反省并最終走上正確道路的人,最終會被拯救。這是浮士德形象在不斷追求生命本質和探索精神中的體現。
讀浮士德有感篇五
《浮士德》是歌德用六十年時間鑄成的大作,全書以劇本的形式講述了浮士德一生的奇聞異事,其中對話猶如詩律,時而激蕩時而溫婉。浮士德是個傳奇的人物,他與魔鬼梅菲斯特定下契約,用靈魂做賭注,若他被享樂所迷住,對某一瞬間說出:“停一停吧,你真美麗。”他就甘愿毀滅,他的靈魂將墮落,惡魔將給他的靈魂套上枷鎖,置于魔鬼的桎梏。而這一生的賭約,也是讓浮士德不斷學習、不斷凈化的過程,從迷茫中醒悟,從黑暗中升華,懺悔自己的過錯,從墮落邊緣得到救贖。經過這些歷練,最終浮士德的人格將得到完善,他也登上了更高更美好的境界,魔鬼梅菲斯特終究奪不走人性的美好善良。
天主認為:“人在奮斗時,難免迷誤。”浮士德就曾誤入迷途,但此后也受到內心譴責,懺悔自身。就如悲劇第一部中,他受梅菲斯特誘使,返老還童,愛上格蕾辛,卻釀成了格蕾辛悲劇,與她幽會,讓她給母親安眠藥卻意外害死了母親。其中歌德在梅菲斯特的語言中就善用典故諷刺當時社會的麻木,以及不良現象,或者說,這整部作品中就有歌德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對當時社會的鄙視與不滿。就比如情節中后來格蕾辛因懼怕生下私生子后要收到的恥辱而溺死了自己的孩子,遭法院審判,格蕾辛被絞死。而當時確有這條法律:少女私通要當眾身穿囚服對神父懺悔,于是因害怕羞辱而殺死私生嬰兒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歌德后提議廢除了此法。
在《浮士德》中,象征隱喻和鋪墊的手法也有巧妙運用。在浮士德問梅菲斯特有沒有禮物讓他送與情人,梅菲斯特說:“我確實看到一件東西,像是穿著珍珠的絲線。”他的話暗示了格蕾辛在不久的將來將會被處于絞刑審判,絲線象征處刑的繩子,而珍珠象征著眼淚。
作品中,歌德常涉及到神論,引用圣經中的典故。故事的起因,天主與魔鬼梅菲斯特打賭,也很容易看出是受圣經《約伯記》中耶和華和和撒旦的賭約啟發,不同的是約伯是受苦被苦難考驗,而浮士德是受享樂被誘惑考驗。
同時,對比手法也被靈活運用,光明與黑暗、真理與世俗、科學與迷信、惰性與追求,其中也包含了歌德的抱負以及理想。
梅菲斯特的奸計,在情感上的誘惑滿足,以悲劇第二部,海倫追隨兒子的死亡而告終,浮士德對美的追求轉而走上社會政治的道路。他為建功立業,殺了無辜老人百姓,他又一次于心不安,受到譴責,愧疚憂愁。但經過這些經歷,他開始想建造理想的人類社會,不懈努力,追求通過自身奮斗勞動來造福社會、爭取理想。
當這一理想實現,浮士德要對那一瞬間說:“停一停吧,你真美麗。”。于是他便毀滅了。似乎魔鬼得到了勝利,但當時浮士德所說的是他被享樂迷惑,而此時,他是渴望自由,積極奮斗,想繼續向前永不停滯。所以盡管肉身不在,但靈魂卻得到救贖,他的無私、渴望造福人民的理想是接近天國的境界。
雖說是悲劇作品,但魔鬼并未得逞,浮士德精神永在,不懈追求、爭取的熱血永在。
讀浮士德有感篇六
《浮士德》是德國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詩劇。它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永遠不安于現狀、永遠自強不息的德國男子的故事。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卻敢作敢為、豪邁悲壯。
故事是這樣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仛打賭。由靡非斯仛引誘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下自我的高尚追求,棄善從惡,成為魔鬼的俘虜。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忙下,恢復了青春,遨游了人間和仙界,先后經歷了對男女之愛、宮廷中權勢財富,以及對古希臘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均未能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后,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中,高齡而又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說出了決定賭局勝負的那句話,然后靈魂升上了天堂。
我想當時歌德所在的社會也是這樣的吧,歌德在文學、繪畫、自然科學的學習中不斷追求真理,在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中用心奔走,并在運動的失敗中進一步深化認識,成就了思想的高度與深度。
也許我們不能完全體會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封建,腐朽與罪惡,但是我們能夠從這本書里,這個小小的社會里感受到。
惡行者、偽善者表面風光無限,實則心驚膽顫!冥冥蒼天,炯炯神眼,原罪的顯現、欲望的暴露。聽!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淚的眾生相。有多少二戰戰犯逃過死刑靈魂卻終生受著煎熬,午夜夢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陰慘凄厲的催命聲;一些僥幸出逃的貪心的官常與親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擔心被一鍋端又忍受思親之苦;宗教觀念認為以上惡行足以下十八層地獄,最輕拔舌,重則刀鋸。
天堂地獄之在你一念之間。中國有句老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煉獄象征苦難,象征懺悔。天堂象征救贖這是永恒的主題。煉獄中的懺悔指人的一念,善念惡念,天堂地獄。
看到天堂的光輝,美夢將會成真!地獄惡鬼又再哀嚎,聽得我心碎心驚,拖住我的腳想讓我沉淪,而我卻渴望自由的翱翔,向往天堂的晨光。
最后浮士德在為人類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偉斗爭中,感到了最大的滿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后答案。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后答案無疑是用心的,但有著空想的性質。離開改造社會單純地改造自然,到頭來也只能是一個幻想。我要勇立時代的潮頭,我要縱身跳上時代的巨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
讀浮士德有感篇七
第一部1773年開始寫,一直到1808年才開始出版。第二部的開始是1832年到他的臨死前才完成,出版的時候辛勤的他已經安詳地睡著了。在這個期間足足花了將近60多年,花費了他畢生的心血!
《浮士德》這本書我從初二的時候開始看起,斷斷續續一直看到暑假才看完!《浮士德》是我迄今為止看得最深奧的書!看完之后也只是看到了大概,這個故事含有強烈的悲劇味道,讓讀者在品讀的過程中會有悲澀的感覺,會點點的觸感到一顆冰涼的心!在浮士德的身上反映出了新舊時代更迭期的各種沖突;貴族與平民,宗教與神學,理智與情感等等一些互相違背的事情,交融在一起,快速地轉化成為尖銳的矛盾!
浮士德對學十分的熱愛,在文中他說:“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遺憾的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鉆研。”同時,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他為了學,他放棄了自己:"為此,我才想魔發屈服,借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談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他對未知的東西感到興奮萬分,書本給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對自己的知識感到不足,對無法揭開大自然神秘的面紗感到失望……他對學的熱愛已經到達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說過,浮士德得救的秘訣就在這幾行詩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恒之愛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被拯救,不止是這樣,還因為他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最終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這是我們應該學的。還要學習他對學的追求,對學的熱愛,對學的希望。我們要善學,樂學,愛學,才是向上的人。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上進的人,一個不斷自省并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浮士德這個形象上所體現出的不斷追求和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對人性、對人的精神內涵與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兩重性使他處在上帝和魔鬼之間,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斷地追求知識與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遠的理想,會上升到靈的境界;如果他貪圖享樂,胸無大志,庸碌無為,且執迷其中不能醒悟,將墜入魔道,走向墮落。歌德認為,沉淪和進取的雙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對等,他的神性要強過魔性,他本質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奮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這就是所謂“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的結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請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獲得了滿足,也準備享受這滿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靈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靈魂帶到了天堂,因為“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終能救”,正可謂天道酬勤,上帝嘉許之。既然如此,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劇呢?這主要是因為,歌德相信人類追求至善是沒有止境的,但個體的生命卻是有限的。浮士德獲得了兩次生命,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達到終極的目標。他探索的五個階段,遠沒有窮盡人類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貪圖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來催人驚醒、奮進。魔鬼對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個引誘者,他也發揮著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說自己“老想作惡卻總是把善促成,我便是這種力量的一部分”,發揮的就是這一層意思。他主觀上在引誘浮士德走向墮落,客觀上卻起到了推動浮士德前進的作用。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個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說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構成人類天性的雙重性,乃至上帝的兩面性。總之,二者相輔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罪惡時,其實我們已經變成了天使!
讀浮士德有感篇八
作為歌德的代表作,也作為西方詩劇的典型,《浮士德》有太多的奧秘和爭議。但謎團掩不住它的光輝,它依舊引來年輕人的癡迷。作為一個思想尚未成熟的高中生,我只能用直覺與常識揣測它的深意。
中世紀時,浮士德博士厭倦了經院生活,將靈魂賣給了魔鬼,條件是魔鬼帶他看遍世界、經歷人生百態。然后,他看到了酒徒的潦倒生活、皇帝的幽深宮廷,參與了魔鬼的省會和王位戰爭,先后愛上了瑪格麗特與海倫的幽靈,最終在獲得封地、建成城池后,在憂愁中死去。
全書文采飛揚、想象空靈,洋溢著濃厚的神話氣息與宗教情感。然而最令人著迷的是在中世紀與古羅馬的外殼下,暗中激揚的新哲學、新宗教。一切,都要從浮士德本人說起。
浮士德首先代表了一種自我解放。浮士德研讀哲學、法學、醫學、神學四大傳統學術,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煉金術、煉丹術,成為德高望重的大學者。然而凝固的學術并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千篇一律的贊揚滿足不了他的渴望。他精通神學、篤信上帝,卻將靈魂賣給魔鬼,只因為他渴望變革與快樂。在中世紀黑色地層的重壓下,即使如他這般禁錮已久的思想,都渴望著解放——盡管這“解放”在本人看來危險而罪惡。這種求變求新的熱望,屬于承壓的囚徒也屬于施壓領袖。歌德用這種極端方式展現了自我解放的力量。之后,浮士德歷經相思、自責等折磨,悔恨憤怒,卻唯獨不后悔離開經院,反而催促魔鬼帶他走向更遠。這種執著的“奮發向上”的意志,恰恰是人性中最獨特的部分。
浮士德雖投靠撒旦,但最終卻上了天堂。這又代表了一種新的宗教觀。與但丁的死板相對,歌德安排的這位內心向上的主角,雖然也曾罪孽深重,依然得到寬恕。這里的“救贖”已不是天主教廷的考評等第,而是以教為綱、從善如流、符合時代脈搏的新的評價標準。它與我們今天在歐美文化中體會到的寬容宗教相一致,是人文主義和新教的創造,這種宗教將信、善、望保存,把狹隘和偏激去除,使歐洲文化更為光彩奪目。
從更高層次上講,浮士德也許代表了整個近代西方人的靈魂。求變,即面臨信仰崩潰、無可憑依的危險;求新,即面臨失望、迷失、犯罪的可能,也許會迎來毀滅。浮士德渴求的是真與善的歡樂,美而壯的功績。但他不幸地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犯下了不少深重的罪業。這讓我們想起宗教戰爭、大革命、殖民掠奪和世界大戰。也許,“追求”這一行為本身具有悲劇實質:所得永遠不會多于所失。但我們總垂涎于新目標,因而甘愿把生命花費在滾滾東逝水中。在喪失中成長,在進步中遺忘,是人類思想悲壯而莊嚴的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