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的記憶篇一
我的家鄉在貴州貴陽百花湖畔的一個小山村里。聽爺爺說,在很多年以前,鄉親們大多住在茅草房里,條件好一點的人家就住在瓦房里,一遇到下雨的天氣,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是常有的事。
整個村子里只有一條通向外面的泥巴路,天晴的時候,車輛一過,灰塵滿天,最受罪的是上學路上的學生,無處可逃,只能眼睜睜地在漫天塵土中繼續走著;下雨的時候,鄉親們有事外出,只能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泥濘不堪的“水泥路”上,出門時干干凈凈的一身打扮,回家時身上總有斑斑點點的泥污和臟水。
在村子的西北角,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樹,樹下有一口老井,整個村子里人畜用水都要來這里挑取。每到枯水的季節,老井里冒出的水供不應求了,挑水的人就會排起長長的隊伍,甚至在半夜三更的時候,都有村民打著手電來挑水。
至于吃的東西,聽爺爺說更是簡單得可憐,一碗米飯要摻入半碗玉米渣,條件艱苦一點的人家戶,飯里還要放一點野菜。往往一年的糧食,一家人大半年就把它吃得干干凈凈。剩下的日子怎么過?爺爺就去私人的小煤窯打零工,奶奶在家喂豬、洗衣做飯,操持一家人的飲食起居,小小年紀的爸爸和姑姑們,也要放牛打豬草,一起分擔大人肩上的重擔。
而現在的村子,已經找不到爺爺口中家鄉的影子。離我們村子不到2公里,一條便捷、干凈、快速的地鐵線已經開通了,叔叔阿姨們出門上班,不是開私家車,就是坐地鐵。村子里原來通向外界唯一的“水泥路”,現在變成了雙向行駛的柏油路,馬路兩邊安裝了新型的太陽能路燈,鄉親們晚上出來散步和跳廣場舞可方便了。
站在村子的入口處放眼望去,整個村子都是錯落有致的兩三層以上的小樓,家家戶戶的陽臺上、圍墻邊、院子里,都種著各種各樣的花草,如果你留心一點就會發現,品種最多、最受歡迎的花草就是各式各樣的多肉植物。媽媽說,多肉好養活,不用花費太多的心思。
現在,只要你有空閑、有心情,隨便去村子里的哪一家串串門,你會發現:屋子里窗明幾凈,有清晰的液晶電視,柔軟的皮質沙發,便捷的飲水機、洗衣機,儲藏蔬菜食物的電冰箱,燒菜的電磁爐……日常的家用電器應有盡有。
聽著爺爺的故事,看看現在的生活,我們真的很幸福,很滿足。我們生逢太平盛世,更應該珍惜學習的大好時光,學好一身本領,長大建設家鄉,報效祖國。
家鄉的記憶篇二
幾年不見,你還好嗎?記憶中的你是壯觀的,讓人一眼望不到盡頭;記憶中的你是平靜的,湖面上總是波瀾不驚;記憶中的你是大氣的,好像能包容世間的萬物。
對于在洈水的常住居民來說,飯后到洈水大壩邊走一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吹吹迎面拂來的微風,再賞一賞湖面的風景。好像洈水大壩對于當地人來說,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據資料顯示,曾經的洈水是一片被洪水和干旱蹂躪的土地。水、旱、病接踵而來,讓百姓們感到無處安身。但新世紀的到來,人們開始與大自然作斗爭。從1958年的9月開始破土動工,一直到1970年大壩才全面竣工。而后續的防洪加固、翻修壩坡一直延續到了1980年。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浩大的水庫工程,一共動用10萬的人民力量,以及凝聚了他們的智慧結晶。
我的爺爺就是這10萬分之一。他們夜以繼日,用不屈的脊梁,一塊接著一塊的運送著筑壩土石。對于當時的環境條件,可能最充足的就是人力,而那個時候所承受的困難,好像用語言都無法精準的描述出來。一天下來,身體早以是傷痕累累,全靠人們的意志力在堅持著。正是因為他們的堅持不懈,才換來如今來之不易的洈水大壩,都是用前輩們的血肉之軀換來的。他們不曾炫耀什么,卻讓人心生敬佩之感。感恩自己出身在這樣一個年代,未曾參與過苦難的曾今,卻能享受前輩給我們帶來恩惠。
對于我來說,10歲以前的記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洈水大壩。夏天來臨,湖邊總會聚集著玩耍嬉戲的人們。接著是坐著游艇在湖上尋找歡樂,湖中的碧島,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碧綠的湖水,讓人不禁遐想湖下面究竟藏著怎樣的寶藏呢。最喜歡還是大壩開閘的時候,那時候并不知道開閘意味著什么,只是覺得水噴涌而下,撞擊著形狀各異的石塊,而迸發出的水花,甚是壯觀。好像記憶中的水那一天都會變成彩色,著實好看。在我的家里也有著一堆關于洈水大壩的照片,那都是陪伴我長大的洈水記憶。感謝你的陪伴,讓我的生活充滿驚喜。
洈水大壩就是歷史舞臺上的一個奇跡,它以它博大的胸懷容納著1142平方公里的山川來水,也在養育著數十萬人。如今的洈水大變身,這也離不開無數的建設者們。與我記憶中的你有了很大的差別,唯一不變的是你雄偉壯闊,和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如果有時間,我會多去看看你,看看你這一路以來的變化。
家鄉的記憶篇三
——題記
家鄉,曾是我嬉鬧的地方,那綠油油的薄荷葉只有巴掌大小,采下幾片來放在嘴里,細細的嚼幾下,起身便躲在樹木后面,樹木很細,輕輕搖幾下便有大把樹葉掉下來,每一次我們都躲在樹木后面玩捉迷藏,細細的樹木后總有我們小小的身影。
躺在那里的發亮的草坪上,曬著暖和的日光,都會不自覺的想起幾件心事來,澤地上的雜草上有幾朵潔白的小花,我們總是想去?下小花來顯示自己的威武。我呢?是最大膽的一個。坦然地走進沼澤地,可當它吞噬我的腿時,我急了,淚水一下子流了出來,手上的那朵小花,也因沾染了泥土而失去了光澤在不停的抖動,多虧了朋友我才能從“食人魔”口中逃出來,從此我對沼澤地有了陰影,就算它干了,我也不會再進去了。
晚上明月高掛在天空,深深蟬鳴也唱出了內心的惆悵。“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舉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當時背的古詩不多,清涼的風兒一遍遍吹拂著草地,盤旋了一會兒便散開了。
不知哪兒來的風把我臉吹的通紅,就算包裹了層層圍巾也永遠抵不住家鄉的冷風,這兒壓根兒不會吹熱風,只有冷風在空氣中呼呼的猖獗著,咆哮著,東風如猛虎撲食一般。“可惡的風!”我用手用力的揮著那被空氣包容的風,然后使勁跺腳想把風趕跑,回應的只有山那頭傳來的回聲。
我開始不耐煩了,于是向前跑起來,我想超過那冰冷無情的風。冷冽的風如嘲笑一般在我耳邊呼呼作響,那臉又紅又僵硬,風大吼一聲,冰冷的雪花飄進了我的褲腿里去了。
家鄉的美至今還存在于我的心中,無法割舍。
家鄉的記憶篇四
橋是河流永遠的戀人。家鄉大大小小的河流多如牛毛,因此,在三千五百平方公里古蓼大地上,橋自然也就隨處可見了。
家鄉的橋,種類不同,形態有別,各具風姿。有獨木橋,很隨意地搭在又窄又淺的溪流上,展示著古拙樸素的美;有石板橋,架在滾滾東去的急湍上,讓來往行人感受到平坦和通暢;有石拱橋,別致大方,巧奪天工,將“長虹臥波”的詩情畫意渲染得淋漓盡致;更有高數十米、長十公里的淮河特大橋,筆直、寬廣、偉岸,氣度非凡,堪稱橋梁家族中的偉丈夫。
家鄉的橋,多是依著所在河流命名。“灃河橋”、“汲河大橋”、“牛角河大橋”……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這些橋,無不明明白白地昭示著所在的位置,赤裸裸地表達著對心中河流的癡愛。
也有少數橋是取人名的,比如霍邱一中校園內的“何林橋”。“何林”指的是霍邱籍著名文學評論家、首任魯迅博物館館長李何林,他一生著作頗豐,二十九歲就編著了中國第一部關于現代文藝思想論戰的史料集《中國文藝論戰》,隨后相繼寫作出版《魯迅論》、《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等一系列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據重要位置的光輝著作。李何林曾在霍邱一中讀過書,后人為了紀念他,就在校內的小河上建了一座橋,并用他的名字命名。橋因人而得名,人為橋而添彩,確是耐人尋味。其實,在家鄉,像李何林這樣的英才又何止一個兩個?蔣光慈、臺靜農、李霽野、韋叢蕪、韋素園、王冶秋、徐貴祥、柳冬嫵等享譽文壇的文人墨客是霍邱人,陶勇、楊國夫等叱咤風云的共和國將軍也是霍邱兒女。他們用自己的文才武略,從精神層面上架設起家鄉的另一類橋梁。
我老家附近的幾座青石板橋,傳說就與一條善良的青龍有關。在民間最為流行的版本中,這條青龍因為在大旱之年憐憫百姓,私自下凡行雨,結果觸犯天條,被處以極刑。青龍死后,魂靈不散,其身軀化為我家鄉的老街,眼睛變為甘甜的龍井和溫泉,爪子則成為河流上的一座座石橋,千百年來一直為老百姓帶來諸多福音。這個傳說,未必經得起考證,但確實為家鄉的小橋抹上了濃厚的傳奇色彩,引發人們幾多感慨幾多向往幾多遐思。
然而,并非每條河流都能感受青龍的神奇。記得我讀師范時,第一次去淮河,但見水流湍急,奔騰而下,兩岸阻斷,咫尺千里,一撥撥過河的人們無奈地等候著渡船的到來。當時我想,倘若青龍真的有靈,也該在此化爪為橋、方便民生才是。
家鄉的記憶篇五
在我的家鄉有一座橋,大都叫它沙河大橋。
它的橋身很堅固,全是用混凝土造成的。橋的下面,每側有一對水泥橋墩,像一個個巨人,叉開有力的雙腿,守衛大橋。橋面兩側有欄桿,每個石欄的小方塊都像正方體,上面刻著五角星,這些五角星就象征勝利。
直直的橋如一條線橫跨河面,堅實的橋墩屹立河心,橋下是流不盡的河水,橋上是走不完的行人。它把為人們開辟一條伸向彼岸的通道,當作最大的快樂。每日里,無數車輛從它身上走過,腳下流水一刻不停的沖擊著它。
晚上,站在橋上欣賞四周的美景,簡直就是一種享愛。天空中,滿天星斗忽明忽暗,像一顆顆寶石,像一粒粒珍珠。圓圓的月亮像個盤,鑲在滿天星斗之間,顯得格外皎潔。
啊,家鄉的橋,你雖然算不上雄偉,但你給大家帶來了方便,帶來了歡樂。我愛你,家鄉的橋。
我的家鄉在棗鄉臨澤。在臨澤縣城的東南方,有一個人們休閑娛樂的地方,它就是天鵝湖。在天鵝湖中央,又一座回旋別致的九曲橋,這座橋連著湖的東西兩岸,因為有了這座橋,才顯示出天鵝湖湖光水色的迷人魅力。
純天,萬物更生,冰消雪化,九曲橋旁邊的柳樹吐出了嫩芽,隨著春風舞動著,給九曲橋添加了一份生機勃勃的景致。這時你站在橋上放眼眺望四方,頓時,會感覺到自己置身于湖水之中,沁人心脾。
夏天,花紅柳綠,人們說說笑笑的走過九曲橋到涼亭上坐了下來,觀看美景,有時還全家人坐上船在九曲橋下面乘著陰涼,說說笑笑,感覺無比熱鬧。
秋天,落葉蒼蒼,九曲橋旁邊柳樹的葉子都變黃了,并且隨風飄落下來,像一只只金色的小蝴蝶在九曲橋上飛落,遠遠望去像一位畫家在回旋別致的九曲橋上有添加了幾分金黃的筆墨。
冬天,白雪皚皚,九曲橋下的湖面上結上了厚厚的.冰層,孩子們在這冰層上滑冰、打雪仗,快樂極了,有時玩累了,就靠在九曲橋下的支撐柱上休息休息。
晚上,是小橋最難受的時候,她孤單極了,沒有人陪她聊天,她就靜靜地站立在那里,等著又一個黎明的到來。
家鄉的橋,雖然古樸,但方便了人們的出行,給人們帶來了快樂,更促進了城市的繁榮,我喜歡她的平凡、質樸。
家鄉的記憶篇六
再一次徘徊在故鄉的小路,已是今非昔比的情狀了。轉身望去,原始森林珍貴的木材所剩無幾,美其名曰:豐富“餐桌文化”。閉上雙眼,還剩下些什么啊!河灘的`花仿佛輕輕地說: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總要舍棄些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有我放在心坎上的瘦瘦的牧笛,訴說著人類砍伐無度的劣行;在這菊花飄香的季節里,有我滿樹點點的酸甜,等待著勤勞的女子溫厚地擦拭;在這璀璨的夜空下,有我思念著的頑皮的羔羊,牽動著孩子們渴望的目光。
而今,依然是月朗星稀,微風徐來,我心底卻惶恐了起來。兒時的故鄉啊,幾年的漂泊沒有改變我堅守的記憶,卻顛覆了你原來的模樣。
我的故鄉,仿佛經歷了三萬六千載的你,被遺忘在人們記憶的角落。難道真要讓故鄉的小城融入現代的燈紅酒綠,真要讓故鄉的道路布滿“好心人”的挖掘嗎?有那么多人放棄了故鄉野菊的浪漫,似乎只有玫瑰紅酒才配得上情人的晚餐。廉價的沾著露水的溫室花朵甚至代替了野外紅豆豆花的一片熾熱情懷。
夢里,寂寞的人們告別漫漫的黃沙,故鄉的概念逐漸模糊。家在哪里?
我的故鄉,我多想依偎在你溫暖的臂彎,看你的過去——我珍藏著的那些珍貴的不忍心被歲月剝蝕的記憶。
家鄉的記憶篇七
今天老爸說要回老家,我從高高的資料書里探出頭,說我也要去,老爸很欣慰地笑了。我累得模糊的雙眼又看到點點綠色,那是家鄉獨有的標志,誰都不能侵犯。
往前走就看到明凈的河,不寬,卻一直通到路的盡頭。清澈的河水已經快要干涸了,只有深深的河溝證明它曾經容納過很多水精靈,任它們從自己身上流過,春去秋來,不斷地流淌,凝固,融化,又駛向遠方。以前下鄉,哥總喜歡帶我去河里游泳,他讓我背過身,自己脫了衣服,撲通一聲跳進河里。這時我就知道可以回頭了,于是我就咧著嘴傻傻地看哥在水里沉浮。金色的陽光撒下零碎的金子,在哥黝黑的皮膚上跳躍,當時的我覺得這樣的圖畫,真美。每次游完,哥總是千叮嚀萬囑咐,讓我千萬別告訴二伯講他游泳的事。我偷偷抿著嘴笑,他就狠狠地瞪我,“笑啥呢?聽見沒?”我就仰起臉,伸出手,哥很無可奈何地從口袋里摸出一個糖,放在我手心里。我騎上他,把糖放進嘴里,甜膩的味道充滿了全身,也把心兒塞的滿滿的。
到了家,我就嚷著要給奶奶上墳,大人不讓,我便撒開腳丫子先跑去地里了。奶奶的墳墓在一大片麥地的中間,周圍安靜得連風聲都是靜悄悄的,一說話就有遠方的回音傳來。對奶奶我是沒有什么回憶的,當她離開時,我還不知道什么是死亡。以至于當奶奶枯枝般的手漸漸變冷,全家哭聲一片時,我還在擺弄自己的玩具。但我確信奶奶生前很愛我,因為她的相貌至今我還記得,尤其是當她把熱紅芋放在我嘴里時,幸福的笑容。于是我每年都會很積極地來給她上墳,當紙灰滿天飛舞,炮聲陣徹山野時,我默默地祝愿這位老人幸福。
臨走時我用爸爸的手機錄下了這里的田野,山谷,小河和風聲。我想它們把我的記憶分走了,我得把它們帶回去,因為這是我對家鄉的全部感情。
家鄉的記憶篇八
小學六年間,每逢寒暑長假,唯一的休閑,就是回家鄉,也就是我的奶奶家。還記得當時每當踏上那段回鄉的旅程,我總是期待的倚著車窗,看著外頭的風景由鋼筋水泥,到田野風光。
回奶奶家的每一次,都是一場令人興奮的旅途。直到我初三那年的暑假。……。
車上的送風淡淡地吹來,我在車窗上輕吹口氣,霧氣消散后我隱約見到田間一抹日光燈的慘白。回鄉的樂趣不再,看著擋風玻璃前不停飛向的雨珠,我的心是失落的。
沿著木紋我摸向那生了綠的銅鎖,推開了老舊的木門,也打開了塵封已久的回憶。在庭院,爺爺的靈堂簡樸卻莊嚴,白色的鮮花與幾樣冰冷的素菜靜靜地貢在堂前。這樣的痛楚、失落。
告別式完了之后,我獨自一人走向街頭。依然沒生意上門的皮鞋行、早就洗好鍋子準備打烊的小吃店,一切景象,都跟當年一樣。我思索著,改變的或許不是家鄉,而是我自己。或許我早該明白,當年那我所知道的家鄉早已隨著我年歲的增 長而逐漸模糊,而如今,回奶奶家那僅存的溫暖又隨著爺爺的逝去而消失。
我走向家中,佇足在街口,試著努力回想起我記憶中的家鄉。往日的種種,仿佛與我相隔數十年,卻一丁點兒都記不起來。
家鄉的記憶篇九
我的家鄉,其實就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小縣城了,但是,在這個再也平常不過的的縣城中,卻有著我無法釋懷的感受,家鄉的任何人、任何物,包括那一草一木,都使流連忘返,使我沉醉其中。
小巷。
時間已抹去了往事,甚至,我已經忘了那記憶中的小巷是什么樣,它是否也已經和我一樣被時間抹去了記憶。
雖,我記得的并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在我的心中小巷中的那段時光,依然那么刻骨銘心。
槐樹。
春天,槐樹開花,雖然香味不濃,當沁人心脾,而我們每次兩兩聚在槐樹下,去摘那清香的槐花,去享受摘槐花的樂趣。夏天,槐樹長成了一個綠色的大傘,我們就在樹下玩耍,捉迷藏,跳皮筋那樣的快活、無憂無慮的玩著、笑著……秋天,那巴掌大的槐樹葉全部落下來,那場面真美,隨風飄舞!冬天,下著鵝毛般的大雪,那棵槐樹屹立在雪中,那么直,那么直,那么堅強。而我的童年也定格其中 。
雖,時光流逝飛快,似水流年,可那段日子,我一定會銘記心間。
大槐樹,摘槐花。童年結束了。
家鄉。
可能這就是記憶,內心最刻骨銘心的記憶,也是內心最軟弱的部分。
家鄉,童年的玩耍之地,可能這就是家鄉的意義所在。直到長大以后,我依然很懷念家鄉的記憶。
小巷。槐樹。家鄉。構成了我最刻骨銘心的記憶。
記憶中的家鄉,天那么藍,水那么清澈,人那么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