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朱自清散文讀書筆記摘抄篇一
快樂之于世俗是無處不在,隨處看到一張笑臉,聽到幾聲“哼哼”便構成了快樂。可是這樣的快樂只是瞬間所引起的短暫的歡愉,深層的快樂是豐滿而略帶傾訴的,它是心靈的溫存情不自禁地表露。甚至你不知為何而樂,但是你真的樂了,哪怕你的臉上還露出了悲傷,或者干脆你的臉上什么表情也沒有。
我所讀的《朱自清散文》便是這樣的一種深層的快樂。朱自清本人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有一種淺灰色的氣質。這也正應和了他所作文章的特點——沉靜、優美、淳厚。如同一杯消溶的咖啡在乳白的杯盤里打旋的曼妙與柔美。而他的快樂正是溶解在這獨特的品味深處的一絲清甜。
《朱自清散文》的快樂是《匆匆》而來的。“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他疑惑地,略帶焦慮地問著,然而“洗手的時候,日子從盆子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疑惑的雙眼前過去。”這樣的無奈與悲傷在朱自清的太息中越發清晰了。可是,這一切的發生是必然的。他開始注意到遷徙的燕子,開始等待再青的楊柳,他將自己投入到每一個迎面而來的日子中去。這樣,他也覺得快樂。是從憂愁中萌發的快樂,再用快樂去解讀憂愁。這是他的選擇。
帶著這樣的心態,他又神迷心醉于《歌聲》中了。他喜歡輕輕地、靜靜地融入那三曲清歌里。那是何等的舒坦與快樂。因為他追求快樂,他便置身于一個暮春的早晨,領略著霏霏的細雨,賞玩著做著清夢的群花,任憑東風吹來一縷縷的花香和大自然的滋味。不過這只是歌中所有的,卻被他那平靜如水的細膩心靈所捕捉,分解成了點點溫存,收藏到快樂的寶盒里。別人不一定擁有的,但是他擁有這樣一種尋覓快樂的眼光。
或者,他更喜歡在失落與惆悵的極致中提煉快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朱自清與平伯雇了一只“七板子”船。在游河的過程中,他們經過了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迷醉場景,又來到了荒江野渡、淡月疏林的秦淮河的另一頭。而心情則是由沉醉轉入窘迫再變為懊悔與惆悵。這是怎樣整合在一起的情感呢?作者似乎陷入了幻滅的情思中。然而細細回味作者心情波瀾變化的過程,實際上正是作者喜歡并陶醉于此的。還有如《荷塘月色》中作者寄予的那種情感,和他賞玩景物的角度,無不體現出朱自清對深層快樂的追求。
《朱自清散文》的快樂之不同在于他對快樂的另一種認知。他以不樂而樂,以獨處而樂,是對快樂真諦的深入的剖析,也是對憂愁世事的積極的看待。正因為他追求這種深藏在心底的微妙的快樂,才會有那樣包容萬物、吸納萬物、寄情于萬物的博大、超然的胸懷。
其實,真正珍貴的快樂往往藏在那些憂愁與哀怨的情感深處,等待著那些樂觀、充實而又細膩的心靈去發現。
朱自清散文讀書筆記摘抄篇二
《春》這本書看完之后,讓我有一種說不出的奇妙感覺。
每次讀都有一種神游其中的感覺,這種感覺很輕柔,每一次讀課文時,我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些景物,這種感覺很好玩,每次讀課文時,我似乎可以看到春天的風箏。那些可愛的風箏在天上飛,飛得很高。
《春》描寫的景物很真實,有花,有草,有雨,有風,也有風箏,小孩子。春沒有夏的烈,秋的愁,冬的無情。春只有可愛溫柔,春雨沙沙,春風習習,輕柔而可愛。春,不冬不夏,春天的雨細而密,春天的風,草,花,也是如此。風,溫而涼;花,多而美;草,嫩而綠,春天就是一顆流星,那么美麗,又那么短暫,春天是最美的。
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春》,讓我身臨其境,仿佛處在真實自然界中!
朱自清散文讀書筆記摘抄篇三
朱自清是一個大散文家,他為人學問均表現出中國知識分子正真的節操,他的文章令人佩服、羨慕,他是公認的現代散文和現代漢語的楷模。我很喜歡讀他的散文。他的文章很抒情,很有藝術魅力。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為寫實議論和敘事抒情兩大類。后期的更是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真是膾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藝術的最高成就。
最近,我在教學生學習朱自清的散文——《春》,它又引起了我的共鳴,我再次翻開《朱自清散文集》看了起來,這篇《春》引起了我更深的理解。朱自清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讀到這一段,心中充滿欣喜之情,這五顏六色,鮮艷奪目的色彩多美!
這美之所以能打動人心,是因為人們希望生命的形態也像五顏六色,鮮艷奪目這樣。有的人有大志,希望做大科學家;有的人安于平凡,希望安分守己,過家常日子;也有的人愿意東奔西跑,不斷變換工作環境,雖無大的成就,但卻充分體會品嘗工作的樂趣。有的人外向,言語滔滔不絕;有的人內向,輕易不向人表露內心。但所有這些,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生命都像這些花兒一樣鮮活,飽滿,充滿生命的芬芳。
你不能用一種生命形態去規范另一種生命形態,你也不希望這樣,猶如你不能因為喜歡桃花紅得像火,你就讓杏花、梨花都改變了顏色。你也許會說,我在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這些。是的,你在理性上不可能想到這些,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些景色描寫卻潛在地符合、迎合了你生命形態的趨向。
還有這幾句:“‘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這是一種充滿生命鮮活的溫情,足以使你飽受創傷的心靈、情感得到撫慰。人在現實社會中生活,總難免要受到許多委屈、傷痛,因此,特別希望得到一種溫情,這也是你讀到這段文字感到特別舒意的原因所在。
再看這一段描寫:“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罩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連續兩三天的雨,本來是最讓人心煩的,但當這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時,再配以充滿生機的樹葉兒的綠,小草兒的青時,就讓人感到了生命的滋潤。
而我們的生命總盼望著友誼、溫情、情趣、理解等等來滋潤我們的心靈,而這種滋潤,“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式的“潤物細無聲”是再適合不過的了。而夜色,又在催旅人回家,光的黃暈造成的溫柔,細雨給人的滋潤,正是人們心靈所渴求的家園。最妙的,還有這樣幾句:“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稀稀疏疏”,讓人感到了宇宙的大與人的小,但“靜默著”,又讓人感到了人因生命的滋潤、家園的安寧而底氣充沛、中氣十足。
不同的景,蘊涵著對生命的不同的描述與理解,這正是作者選擇、搭配不同景色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內在的思路,也許作者自己也意識不到這一點呢,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命感覺,按照自己的藝術理解去寫的。
總之,讀著朱自清的《春》,給人以啟迪,讓人感到韻味無窮,百讀不厭。你也許會說,是作者描寫的春色生動,感染、打動了你,我卻說這是《春》的意境魅力所在吧!
朱自清散文讀書筆記摘抄篇四
朱自清是一位我很喜愛的作家,在他的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那篇《匆匆》。
誰匆匆的走了,誰又匆匆的來,來去匆匆,而帶走一切。是時間,是我們寶貴的時間!它逝去時是那么的悄無聲息,不知不覺。
它一去而不返。說話時,它從你的一言一語中逃走;吃飯時,它從你的飯勺中溜走;洗手時,它從你的手指尖中流走……是讓人多么的無奈!感到惋惜。
作者所描寫的一切,都深深打動了我。我不禁汗淚如流。為何時間走的這么快,為何又不復返。它們到哪里去了呢。其實時間,是有痕跡的。一張張稚氣的臉上,經過時間的洗禮,會變得皺紋滿頰;年少時的健步如飛,如今卻蹣跚;鏗鏘有力的聲音,讓時間造化的蒼老。對于它的匆匆,我們怎能坐視不管。讓它揚長而去。這樣的話以后懊悔也來不及。應該讓我們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變得有價值。
比如說,讀一本書,拾取書中的精彩段落,學以致用;做一件好事,不留名也會被人默默稱贊;解一個難題,通過自己的思考將障礙物消滅,也是一種成長……還有好多好多,我們值得去做的事情,我們又何嘗不做呢。
就像我讀了《匆匆》,知道了時間的貴重,懂得了去珍惜它,使我不再虛度我的時光。這可能會改變我人生的路向,你說,我是不是突然間擁有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呢。
朱自清散文讀書筆記摘抄篇五
時間它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但卻又實實在在地在人們身邊無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豐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時光逝去的蹤跡。作者描繪了燕子去了來,楊柳枯了青,桃花謝了開的畫面,以自然物的榮枯現象、時序的變遷作渲染,暗示時光流逝的痕跡。
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個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無影無蹤,“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作者深感既然“來到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這一遭”,層次井然地揭示了題旨。朱自清珍惜寸陰的思想無疑與古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詩句,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箴言的精義暗合與共的伴侶。
引人注意的是,在時間的悄然流動中,在僅只六百余字的短小篇幅內,朱自清運用多種修辭方式,委曲盡致地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讓讀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動的脈絡。文章開頭,作者以三個排比句來描寫春景,把燕子再來,楊柳再青,桃花再開,跟與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相映襯,使人想起時光的流逝,引動思緒,點出題眼,以抒情性的設問句式,提出時間是被人“偷了”,還是“自己逃走了”的問題,深感時不我待。
然后緊接著前面的設問,引出另外的問題,作者把自己過去生命時間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時間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兩相對比。抒發了傷時而又惜時的感喟。在時光來去匆匆中間,以擬人化手法,賦予時光的象征太陽以生命,說太陽在自己身旁悄聲地挪移,伶俐地跨過,輕盈地飛去,作用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他借饒有情味的太陽之匆匆出沒,寄托奔涌的情思,深化題旨。
最后在第四段內,作者全用設問句來追尋自己過去生命“游絲樣的痕跡”,顯示了對生命價值的嚴肅思考和對生活執著的'追求,并以“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作結,與開頭反復和呼應,表現了難以平靜的心情。讀了這本書。我認為朱自清文章,寫的非常好,他用敘述的形式來寫這一本書,書中寫了一些道理。文章中的含義的道理。寫的讓讀者覺得很真實。的確是真實生活的記錄。
在文章中,朱自清還以語言具有節奏感和旋律感,在樸素平淡中散發出濃郁的抒情氣息,達到富于詩情畫意的美學境界。以格調、詞藻、情意和風神的美,深深吸引著不同時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