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傳承初三篇一
小時候經常聽外婆講“烏鴉尚有反哺之義,羊亦知跪乳之恩”,當時年幼不解其中之意。上了小學,學習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多多少少了解一些長輩們的艱辛,我覺得應該為長輩們做些什么。
奶奶、外公、外婆都七十多歲了,頭發白了,背駝了,腰彎了,腿腳也不靈活了。
爸爸和媽媽總是默默關心老人的藥什么時候吃完,家里有沒有新鮮的蔬菜,衛生需不需要打掃,有沒有要換洗的衣服等,擠時間回去送藥、送食物、干家務。
媽媽經常上網學習廚藝,學會了包餛飩,學會了做酸菜魚、水煮肉片等美味佳肴。空閑的時候就做好了裝在保溫飯盒里帶給我家幾位老人。
老人們生日時,即使沒有禮物,即使不能當面送上祝福,也一定打電話問候;節假日媽媽總帶我來到老人身邊陪他們聊聊家常。
看到爸爸、媽媽的辛苦,我也努力使自己變得勤快懂事,吃過飯后主動拿起抹布擦桌子,拿起笤帚掃掃地,放學后主動學習,爸爸媽媽總夸我長大了。
其實,我和爸爸媽媽并沒有做什么,換來的卻是奶奶、外公、外婆陣陣爽朗的笑聲,看著老人舒展的皺紋,我突然明白:孝,不需要做出多么驚天動地的事;孝,也不需要說出多么感人的話語;孝,更不需要送出多么昂貴的禮物。
傳承初三篇二
中華的文化含蘊深厚而久遠,傳承足有上千年,到現在依然留下了很多歷史和文化。在傳神的歷史長河中,我們體會到了古人的生活,感悟他們的是非功過。學習他們的文化知識,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見識和素養。
從史前的部落文化到傳說中的炎黃二帝再到上古三代夏、商、周,它們敘述著人類的起始和文明的開始。
在戰國時期,這個諸侯紛爭的亂世,人們的思想空前繁榮,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諸子百家掙鳴的盛世局面。它們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傳承于后世。
上千年的文化傳承,在這片神奇的九州大地上誕生,成就了一代代的名人大家,著出了一本本影響后世的名作。
古人留下的典籍名著多不勝數,它們的文化價值根本無法估量,所創造出的精神財富更是難能可貴。就用《論語》一書來講,它記錄了偉大圣人孔子的言行談論,告訴了后人為人處事的態度和方法,教導人們的道德行為,這對文人學士以至于所有人來說都是受益一生的圣典。即使是現在,老師依然會用它來教導我們。
文化做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象征,決不可缺失。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但也在影響著人,對我們一生的成長很重要,它無時無刻都在我們的世界中。它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增強著我們的精神力量,豐富著我們的精神世界。
因此文化的作用很重要,這也使得文化傳承變得尤為重要。我們要了解文化、學習文化、探究文化,不斷完善自己的文化儲備和素養,將祖先們一代代創造的精神文化財富繼續傳承下去。
傳承初三篇三
原來他們現在手頭的忙活確是為了準備一種特殊的年食——米糖,也叫麥芽糖。熬米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楚人將以發了芽的小麥磨成粉、晾曬,然后拿谷殼用暗火燃燒加熱這些以曬好的麥芽粉。將其保持到50-60攝氏度,再“拍作”,也就是發酵,往往前天中午“拍作”,第二天晚上才能用上。而且期間每隔一個時辰都要揭開看一看,谷殼是否有明火,不然就要“走作”也就是發酵失敗的意思。在這期間小孩是不能睡的,小孩要給以忙碌了一天的`大人“看作”。
聽說小孩們那時沒有電視看,更沒有手機玩。小孩們于是玩躲貓貓,以此來度過一個漫長的夜。到凌晨,大人們起來開工。他們會先用鼻子聞一聞看它是不是有一股淡淡酸氣,再嘗一嘗是否有股酸味。如果太酸太淡也就走了作。走作了的連給豬也不吃。人們將拍好的作用凈手將里面的汁水擠出來。汁液是棕色的,作渣給豬吃,而剩下的汁水倒入鍋里,人們一般一磨就是五十斤左右的小麥,汁水也相當不少,以前的大鍋一般裝了十分之七八,再用猛火燒使其沸騰。將水位燒下去,大概只留原來的兩層。有時大人用鍋鏟在里面舀糖水,這時的糖水也變的粘稠,慢慢傾斜。糖汁更像一塊白布一樣慢慢滑,薄而不透。這一步便要花去足足四五個小時。
大人們迅速架梯子,將一塊木斜置,用一根木棒來碾糖,這也上叫扯糖,將熱的糖汁倒在上面,便用木棒“呼拉呼拉”來回碾壓。大概五六分鐘糖汁便開始冷卻變硬,像一鍋稀的糖汁便被分成四五大分。變成一條一條的,這時大人便會將其中一根效好的遞給期盼已久的孩童,此刻的糖還有許些余溫。孩子們只要輕輕嘗一口,便瞇著眼睛說甜。
接下來大人們用剪刀將剪成三角形狀。把黏黏的糖放進早已準備好的炒粉里,這才算是一道年味制作完成。
糖條形狀,粗細不一,卻口道一樣。這就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兒時的記憶。
這一習俗想想很多同學也許從未聽過,但我今年春節期間長輩們帶我感受到了全部的過程。我們一群孩子邊放鞭炮邊享受這道特色年味,爸爸媽媽似乎回到了童年,和我們一起談笑風生。
爺爺卻略顯低沉地說“傳統的年味在慢慢淡出年輕人的生活。”
我說:“別擔心,傳承楚味年,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