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篇一
今日,我看了魯迅的《風箏》這篇文章。初看時,我覺得無非就是表達了作者的歉意。然而,細看后才知道他批判了某種封建制度禁錮了孩子,讓我懂得不要扼殺孩子天性的道理。
首先,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魯迅小時候不愛放風箏,他的兄弟愛放風箏。于是他禁止他兄弟放風箏,并把制作好的`風箏踏爛。長大后,他向他兄弟表達他歉意的故事。
看完這篇文章,我對年幼時魯迅的行為感到不解。為什么會有人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強加在他人身上,還不允許他人做自己喜歡的行為。其實,我覺得是那個年代的封建思想導致魯迅這種思想。因為文化對人的影響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但,其實不僅在那個年代,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附近也有這種事發生。就例如有些大人會不顧孩子的興趣,就盲目給孩子報幾個興趣班。當大人們看到其他小孩玩泥沙,跳皮筋時,他們冷嘲熱諷。殊不知,他們的小孩子喜歡就是玩泥沙,跳皮筋,而不是那些興趣班。他們這種行為就是把他們自己所喜歡的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卻不顧孩子的喜好!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別人未必所欲,所以要看別人是否愿意,而不是依據我們的標準強加于人!
俗話說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善良,好奇,頑皮的天性。然而,在他們懵懂無知時,早有家長對此行為早早定下許多規矩。
舉個例子,毛主席的政治秘書田家書批評他的女兒曾立,把正在曬太陽的毛主席的拖鞋埋在沙子里時。毛主席就調侃對他說:“你家孩子是想讓我曬多一會太陽嘛。”一邊親切抱著曾立。我們的偉人對孩子頑皮的天性尚如此寬容,然而在現在,我們許多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們在家搗亂和其他小孩玩泥土,打水仗時,卻立即發怒制止,甚至責打孩子,這就使孩子探索科學,自然的天性遭到了扼殺。
其實,許多家長是傳統教育的受害者,在現實生活中循規蹈矩,毫無開拓精神。在自己有小孩后,就繼續實行這種扼殺天性的教育方法。讓孩子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就正如:文章中魯迅的兄弟長大后,已全然忘卻魯迅小時候對他所作所為,并不怨恨他兄長,這就是被虐殺者并不認為被虐殺,認為這樣的管教是對的,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正當”。這可真是可惜了他的創造力的天性啊!
陶知行說:如果發現孩子有創造力,認識了孩子有創造力,就要去解放孩子的天性。所以,我們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因為正如《風箏》里所言: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篇二
追風箏的人是今天許多讀者心中最愛的小說,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聰明而勇敢的男孩阿米爾在阿富汗的變遷時期中的遭遇,他和他最好的朋友哈桑之間的友誼以及兩個人之間的激情與悲傷。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許多。在閱讀這本小說的過程中,我獲得了許多啟示和收獲,下面我想要分享我的一些讀書心得體會。
一、珍視友情
在阿米爾與哈桑的關系中,我看到了真正的友情,一個真正的朋友永遠不會離開你,他們會一直陪伴在你身邊甚至在最困難的時候。哈桑盡管長期受到了歧視與壓迫,但他始終堅定地陪在阿米爾的身邊,無論是面對任何危險或者是挑戰。追風箏的人讓我意識到了自己所珍視的朋友,并深刻理解了友情的真正意義。 我也自然而然地更珍惜與我相愛的朋友們。
二、“懺悔”的重要性
阿米爾的心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他回憶起過去與哈桑的回憶時,他充滿了悔恨和內疚。在他的心中,自己逃避懺悔的事實讓他感到痛苦。 在這段故事中,我體會到了懺悔的重要性。雖然當我們犯錯時,等待我們的是痛苦和掙扎,但是通過懺悔和道歉我們能夠銘記過去并放下心中的負擔,走向光明和希望。在懺悔中,我們能夠深入探究自己心中的真正感受,也能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
三、家庭的意義
破碎的家庭關系扼殺著阿米爾面對人生的勇氣,同時也是哈桑家的無須。家庭也是這個故事的主題之一,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無論我們去往何方,家庭和父母的支持總是能夠給我們勇氣和信心。家庭是我們成長道路上的基石,讓我們在跌倒時有依靠,在困難時有支持和幫助。在追風箏的人中,家庭的重要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闡述,讓我也更加珍視自己的家庭,也更加有了對父母的尊敬。
四、不同文化與隔閡
在這個故事中,不同文化造成的巨大隔閡在阿米爾與哈桑的故事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在文化差異的背景下,阿米爾想要保護他的朋友哈桑,因為他知道哈桑不會得到足夠的尊重和愛護。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呼聲在這個故事中表達得淋漓盡致,教會我對不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也讓我明白了要減少種族隔閡,要打破文化障礙。
五、面對黑暗,勇敢向前
在阿富汗那個充滿戰爭與動亂的年代,阿米爾經歷了無數的苦難和痛苦,但是他并沒有在這個困境中放棄。這個故事教會了我有關面對壓力和黑暗的勇氣和堅韌,不要扭頭離開,而是要勇敢面對并解決問題。 這種勇氣和決心使阿米爾成為了他人心目中的英雄,也是那些受難和痛苦的人們的榜樣。
在追風箏的人中,我們看到勇氣、愛情、友情和懺悔。故事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打動心靈的熱血沸騰的世界,留下了強烈的情感印象。它教給我們要珍惜朋友,尊重不同文化和堅強不屈,這使我心靈更加豐滿,非常感動和虔誠。 展望未來,我相信這個故事會影響并激勵更多的人,成為勇敢,堅強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篇三
人生漫漫長路,蜿蜒曲折,看似遙遙無期,卻亦轉瞬即逝,過去、現在、將來,回首歲月終究會成為回憶。被追逐的風箏,風箏的故事,和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是阿富汗夜空中最閃耀的星。
一部偉大的作品,大概不在于他表達了什么,而在于它沒有說出來的部分。仆人哈桑和少爺阿米爾,還清晰記得那年夏日,阿米爾用廚房的小刀在樹干上刻下他們的名字:“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蘇丹”,這是純真的詮釋,是孩童間的天真無邪,似一縷靜緩的溪水。他會給他念書,盡管目不識丁,但那份熱情經久不息,我喜歡哈桑說的那句話“日光還足夠亮堂,我們可以多念一個故事,多讀一章”,這句話像一抹暖陽,照亮我,洗滌我,帶給我力量,引領我前進。
孩童時光總是無邪爛漫,但也是如易破碎的午后斜陽。我能夠想像得到阿米爾想要得到父愛的那份心情,因嫉妒而別扭的心。能感受年少的他偷偷躲在小巷處權衡榮譽、友情,和那被懦弱吞噬顫抖的心。在那傾盆大雨的黑夜,拐角處的窺視,那陰冷的小巷,站在死胡同末端的哈桑……一切如夢魘般,一場夜色,卻成為了空氣碎片,時刻侵襲著那一幕。
風箏也許連著的是快樂和悲傷,也許連著的是沉甸甸的過往,或是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但那條成為好人的路和起飛的風箏一樣,是孤獨、是焦慮、是一次次搖晃、是一次次顛簸;也是不畏懼、勇敢嘗試、不輕易言敗。人性的路,大概亦是如此,尋找內心的風箏,尋找那份屬于自己的溫暖和港灣,去迎接那散落在我們生活每一個角落的絢麗陽光。
時針、分針、秒針,我們無所畏懼的活著,愛著,用生命的熱度追尋著那個風箏。也許故事結局并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走上了成為好人的路,便是幸福的!不虛度光陰,不留遺憾,不被懦弱侵蝕,無悔這份歲月。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篇四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非常著名的小說,它講述了一個年少時的阿富汗男孩阿米爾的成長歷程。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許多生動的情節和動人的故事深深觸動了我的心。通過這本書,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阿富汗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的魅力、悲壯和光榮,同時也從中獲得了一些重要的人生體驗和心靈感悟。
第二段:勇氣和責任感
在阿米爾的成長歷程中,最感人的莫過于他在彌補自己對哈桑的背叛之后,拼盡全力保護他的兒子索拉卓。這個過程中,阿米爾表現出的勇氣、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感覺到,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勇氣和責任感,去承擔自己的使命,去發揮自己的作用,去保護和幫助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第三段:父子情
在《追風箏的人》中,阿米爾與他的父親巴巴之間的關系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阿米爾不時地懷疑自己父親的真正感情,甚至認為自己的父親不愛自己,但當他最需要幫助時,巴巴總是出現在他的身邊,給他提供幫助和支持。這種父子情的流露,讓我感到了家庭的重要性,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庭愛的溫暖和力量。
第四段:永別與復仇
在小說的結尾部分,阿米爾與他的童年玩伴哈桑再次相遇,并且為對方而進行了自己的救贖行動。這個故事及其結束方式讓我感到心酸和震撼。從中我深刻地體驗到了永別和復仇這兩種情緒的真正含義。永別是一種痛苦和悲傷,需要我們懂得珍惜和感恩;復仇是一種憤怒和怨恨,需要我們學會寬容和釋懷。這些情感和行為都意味著我們需要面對自己的過去,以及接受和面對未來的挑戰。
第五段:結論
通過閱讀《追風箏的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說所體現的人性、情感和人生哲學,同時也從中掌握了一些重要的人生體驗和心靈感悟。這些體驗和感悟將一直伴隨著我,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面對各種困境和挑戰。同時,我也強烈地建議大家去讀這本書,去感受它對我們的啟示和思考,去品味它所帶來的知識和智慧。相信在這些體驗和感悟的滋潤下,我們將變得更加堅強和自信。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篇五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于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
"為你,千千萬萬遍"
阿米爾和哈桑,"無論如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朋友","因為歷史不會輕易改變,宗教也是。最終,我是普什圖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這些沒有什么能改變得了。沒有。"這些"不能改變的歷史",給了阿米爾背叛的勇氣和借口,并最終背負著這個罪惡。在那場追風箏的比賽中,那那條小巷之中,在那打開父親心門鑰匙的藍風箏與對友情的背叛中,我們再也看不到阿米爾眼中的澄清與歡愉。
對阿米爾來說,美國是個埋葬往事的地方。但,往事終究會自行爬上來,你會發現,原來它從未離開過你。
一條救贖之路,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篇六
有看過《追風箏的人》的嗎,我哭的壓抑不已看過這本書后才明白,原先,以前,伊朗也有過寧靜和幸福,有紳士,有淑女,有各種信仰的碰撞和習俗。
原先,有信仰的人,會那么堅定,就算身為仆人,在此刻看來有些愚昧的奴性信仰,堅定的那么讓人佩服。
原先,那個仆人的孩子哈桑是主人的私生子。原先,哈桑是主人翁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卻在不到30年的短暫生命里,一向忠心的做自我哥哥的仆人,“為你,千千萬萬”(不知為何,一寫到這句,我就想哭)。至死不知自我的真身份。
原先,在重視信仰的國度,信義的重要性已刻到骨子里,他們會正常的背叛,卻做不到靈魂安寧,所以,終身會背負靈魂的拷問。
好多情節已經模糊,我還會再讀一遍的,好書,讀多少遍也不多。
此刻能記得的就是,阿米爾在營救哈桑兒子及后邊的坎坷,哈桑那可憐的兒子,身為受害者,還在害怕上帝會嫌棄他的不純潔。他讓我哭了一遍又一遍。
主人翁的罪惡感來自于風箏,最后,阿米爾和哈桑的兒子,也就是自我的侄子放飛了風箏,但愿,小男孩的心靈能慢慢打開,在美國那片自由的國土,能慢慢恢復兒童該有的天真,忘記傷痕。
子時雪完全有感而發,可能有些胡言亂語的感覺。那本書,真的很值得一看。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篇七
“我睜開眼睛,望見藍風箏猛然扎下,好像輪胎從高速行駛的轎車脫落……”
空中的風箏,那僅剩一只的風箏——我想它是橙色的,那是一種富足、快樂而幸福的顏色,或許是黃色的,它是驕傲的象征。他換來的是爸爸嘴角邊亮起的一絲笑容,阿米爾把臉埋在爸爸溫暖的胸膛上,這種感覺真好,爸爸終于以他為榮。
那只藍風箏,從空中飄落,那只牽動心弦的風箏,也從阿米爾內心消逝。小巷的死胡同中,那個與阿米爾情同手足,甚至為了他可以拼命的哈桑,正以自己卑微的身世與能力與阿塞夫斗爭。很遺憾,命運在他的身體與心靈上刻下了永遠的烙印,不過他完全可以把藍風箏給他,回去告訴阿米爾“對不起,阿塞夫……”但他沒有,永遠不會也不可能這樣做,他像一只哈巴狗,永遠忠誠的跟隨著阿米爾少爺。然而親眼目睹這一切的阿米爾,什么都沒有做,挺身而出?呼救?不,都沒有。最終,阿米爾的自責與痛苦逼走了“為他千千萬萬遍”的哈桑。心中的風箏落了,留下的只有自私、懦弱與背叛。
“我側過手臂,一陣急劇的抖動之后,我們的風箏逆時針劃出一個半圓。我突然占據了上面的位置……”
多少年后,阿米爾帶著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再次放起風箏。他儼然成為了哈桑——破裂的嘴唇——就像哈桑的兔唇。被阿塞夫打得脾臟破裂,牙齒脫落,肺被刺穿,眼框裂開。這些肉體上的痛苦,換回了索拉博的自由,也擺脫了心靈的折磨。不再逃避,用自己的行動挽回曾犯下的錯誤。此刻,他放飛的是風箏,也是積壓的憂郁,自責與遺憾。他追的是風箏,也是索拉博嘴角微微的翹起,更是原諒與解脫。
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篇八
初讀書名,我感覺這是一本兒童小說。風箏————多么富有童趣的詞語,也象征著兒童純真的夢。書的封面上,一個小男孩拉著線,風箏在天空飛翔,在夕陽余暉下。
小說也讓我近距離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讓我了解到阿富汗這個對我來說陌生的國度。一個信仰安拉,社會等級森嚴,男權至上的國家。一個飽受戰亂,永不屈服的國家。戰爭的代價永遠是生命的踐踏,無論策略者有怎樣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往往就顯出人性的偉大。無論阿富汗多么像地獄,但總有一群人會相信這一切將會過去,這總有一天會成為天堂。這群人就是在阿富汗長大的人民,就想阿米爾的父親。人對故土的依戀,永遠不會改變。一花,一草,一磚一瓦,記錄著我們的成長。
小說追風箏的人是一個關于懺悔的故事,同時我也覺得是一個有希望的故事,只要心中有善良的種子,我們就可以把他追回來。小說給我的震撼是,我們并不是生而無畏,或許我們曾經懦弱,但現在可以選擇勇敢,那對我來說,也許曾經放棄過心中的執著,但現在我是否有勇氣把他追回來。就像阿米爾追回他的一樣。追回我的初心。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篇九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仆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當仆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
可命運的指針并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后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后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于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
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著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為什么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國,遠離硝煙彌漫的阿富汗,阿米爾仍然有著揮之不去的愁緒,仍然想著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故土,是哈桑,那個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對的人,讓他的心靈永遠處在懺悔與不安中。也許故事的結局并不完美。故事的結局,索拉博的不語和沉默以及放風箏時他的笑,讓我感到一絲悲傷,卻也有如負重釋。因為阿米爾追過,救贖過,勇敢面對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淋漓盡致。
書的后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于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于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