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個人在經歷某種事物、活動或事件后,通過思考、總結和反思,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感悟。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兒童探望老人心得體會篇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家庭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老人獨自生活,與他們交流的機會也越來越少。為了加強老人和兒童之間的聯系,一些學校和社區積極組織兒童參觀老人院,讓他們互相交流、了解和關心。我有幸參與了一次兒童探望老人的活動,親眼見證了這個可貴的經歷,對此我深感震撼和思考,下面將我個人的體會與心得分享給大家。
第一次走進老人院,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整個院子布置得非常整潔和溫馨,一群老人們微笑著圍坐在一起,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的神態。我們快樂地與他們一一打招呼,老人們則以溫柔的目光注視著我們。他們的嘴唇雖然已經皺紋縱橫,但眼神中透露出的光芒卻是年輕人所不能比擬的。我突然明白,老人們需要的并不是物質上的關愛,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和交流。
在與老人們的交流中,我體會到了他們的默默付出和深深的孤寂。有一位老人告訴我,他的子女和孫輩們都因為工作或學業繁忙而無法常常陪伴他,他自己很少有機會見到外界的朋友。雖然他每天都用盡全力打理自己的生活,但心里總是有一種無法排遣的孤獨感。這讓我深感自己的幸福和責任,我們的陪伴和關心對于他們來說是多么重要。
與老人們聊天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了他們的智慧和經驗。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寶貴的生活智慧,總是能夠給予我許多富有啟發性的建議。他們教會我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克服困難,如何珍惜時光和親情等等。這些話語不僅在當下對我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也會在我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指引我前行。
通過探望老人,我也學會了如何關心和照顧他人。在院子里,我看到有一位老人走路不太穩定,我立刻上前扶住他,他非常感激地笑了笑,說我是個懂事的孩子。我在老人面前表現出的那種關心和細心,讓他們感受到我對于他們的尊重和關愛。這讓我明白到,關愛并不只是說說而已,行動才是最真實、最直接的關愛。
在探訪老人的過程中,我也看到了幸福的笑容。有一位老人告訴我,孩子們來的越多,他們的心情就越好,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能從內心釋放出來的快樂。這讓我的內心也充滿了喜悅和滿足,我明白在兒童探望老人的過程中,我們不僅給了他們關愛,也獲得了彼此間的溫暖和快樂。
通過這次兒童探望老人的活動,我更加明白了老人們的需要和他們對兒童的重要性。我們的陪伴和關心可以帶給他們溫暖和快樂,而他們的智慧和經驗則對我們如同一盞明燈指引著人生的方向。讓我們行動起來,給老人們帶去更多的關愛,為我們的社會構建一個更加溫暖和諧的大家庭。
兒童探望老人心得體會篇二
在這個寒假中,我做了一件稱得上“厚德”的好事——探望村里的孤寡老人。
當我在社區的大堂里面看到布告欄中有一條活動消息:探望村里的孤寡老人吸引我的眼球。于是我興高采烈的向社區報了名。
到了活動的那天,我健步如飛地跑到了社區,又和一位社區阿姨拿著社區給的食用油和大米向老人家走去。路上,阿姨囑咐我說:“凡茜,進屋要叫爺爺好,奶奶好,知道吧!”“知道了,阿姨。”我回答道。
不知不覺中已經到了,剛一進門,就看見有一位女士,于是我趕緊叫了聲“阿姨好!”她沖我笑了笑,對我們說:“我是他們家的保姆。他們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男的在外工作,非常忙,沒時間來看他們,女的正在國外上大學,也不回來。所以,只好我來照顧他們。”聽完保姆的一番話后,我的心情是緊張中夾著興奮,嘆息中夾著激動啊!我迫不及待的進入臥室,只見兩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和老爺爺坐在椅子上,我趕忙叫了一聲:“爺爺好,奶奶好!”我們先把油和米放到一旁,阿姨說:“我們是來給您們拜個早年的!”爺爺奶奶的臉上頓時堆滿了笑容,這真是一種發內心的`喜悅。臨走前,老奶奶用她那布滿皺紋的手慈祥的撫摸著我的肩膀,仿佛有一切話語要對我訴說,但只是沖我一笑。
這件事以后,我對孝敬有了新的認識:孝敬父母、孝順老人等必不可少的好品質!作為一個少先隊員,我一定要關心弱勢群體,關愛孤寡老人!
兒童探望老人心得體會篇三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又讓我想起了詩圣王維寫的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里面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所以借此機會為長輩們多做點事,以表達敬意。今天過重陽節了,長輩們忙忙碌碌準備好晚餐,香噴噴的佳肴陸陸續續的端上餐桌,我主動幫忙把爺爺奶奶的碗先盛好湯,杯中倒上爺爺愛喝的米酒,然后叫大家吃飯嘍!
此時一大家子坐滿一大桌。用餐前爸爸提議先把每人每杯子倒滿愛喝的酒或飲料舉杯共同祝愿爺爺、奶奶:“身體健康,壽比南山。”我大聲說好,用一杯飲料同時敬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頓時他們高興地都說我長大了懂事了,豎起大拇指夸我真棒!還囑托我要好好學習。我聽了心里樂滋滋的,連忙說:“好的,您們放心我一定努力讀書,以后長了一定孝敬您們。”此時歡聲一片。晚餐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度過,一桌好菜大家也吃得津津有味,開心極了。
晚餐過后大約一小時,趁著家人都圍在爺爺、奶奶身邊拉拉家常、邊看電視,我就提議要求爸爸給爺爺洗腳,媽媽給奶奶洗腳,我幫媽媽和爸爸洗腳,結果大家詫異了說不要了,我執意要求要做,這就是孝敬老人的行為,希望每年重陽節都這樣,晚輩要給長輩洗腳,感受愛的溫暖。
結果都同意了,爸爸用桶、媽媽用臉盆裝了合適溫度的熱水,給長輩們洗腳,看著這個場景我似乎覺得很溫馨,爺爺奶奶剛開始覺得很不好意思,后面爸媽用真誠的行動感化了他們,爺爺奶奶接受了,享受了一生以來第一次的特殊的“洗腳”。看著爸爸媽媽用手輕輕地放入水中,順便輕輕地按摩長輩的腳,邊說邊聊,可有意思了。
爺爺奶奶一直笑盈盈的滿臉幸福的樣子,我看了很感動。過了一會爸爸媽媽給爺爺奶奶的洗腳任務完成,我主動用臉盆裝好水給媽媽洗腳了,我漫不經心地把媽媽的褲腳捆上去,把我這小手輕輕摸上媽媽的腳上,問媽媽:“水燙嗎?”媽媽說不燙。此時我抬起頭看到媽媽的眼眶濕潤了,紅了,我知道,媽媽這是高興,是幸福的淚水,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孝敬她們。
今年的重陽節過的很特別也很有意義。比往年就是不一樣,希望重陽節這天給長輩洗腳的做法一直在我們家延續下去。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這是一種傳統美德,讓我們一起行動吧!讓所有的家庭更溫馨、更和諧、更幸福!
兒童探望老人心得體會篇四
探望老人是一項富有溫暖和意義的活動,不僅可以給老人帶去慰藉和關懷,也能讓后輩更加明白家庭的重要和關系的珍貴。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似乎變得越來越疏離,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們更是容易被社會忽視。然而,通過參與探望老人的實踐,我深刻地體會到了老人的智慧和財富,也領悟到了家庭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段:認識的轉變
起初,我對探望老人這個活動并沒有太多的期待,心里想著可能會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也對老人的生活和話題感到陌生。然而,當我第一次踏入養老院,看到坐在搖椅上曬太陽的老人們,我內心的認識開始悄然地轉變。我發現老人們雖然行動有些不便,但他們臉上的微笑卻是那樣真摯,他們眼中透露出的智慧和寬容讓我感到敬佩。我反復思考著他們所經歷過的歲月,他們所面對過的困難,也對此產生了一份深深的尊敬之情。
第三段:與老人的交流
在與老人的交流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富有故事和智慧的談吐能夠帶給我極大的啟發。有一次,我見到了一位年邁的老奶奶,她告訴我她年輕時的故事,如何經歷戰爭、獨立和建設家庭。她的話語深深觸動了我,使我更加珍惜現在的平安和幸福。我也發現,與老人們交流的過程中,他們的煩惱和憂慮也能夠傾聽到,我在聆聽他們心聲的同時,也能從中學會如何面對困難和坎坷的一面,這種交流不僅豐富了我的見識,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知。
第四段:回家的思考
每次離開養老院時,我總會感到一股復雜的情緒涌上心頭。回到家里,獨自一人的時候,我會靜靜地回味著老人們的話語和眼神。我開始思考自己以后的生活,當我也變成老年人時,希望能有一個如此關懷和照顧我的家庭嗎?我開始感慨家庭的重要和溫暖,家人間的溝通和陪伴對于人的幸福來說是多么重要。我決定要更加珍惜眼前的親人,多花時間和他們在一起,不讓忙碌的生活把我推向更遠的距離。
第五段:結語
通過探望老人的實踐,我對老人們和家庭的理解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從最初對老人的陌生和不解到對他們的敬佩和尊重,我意識到老人們是一個家族的記憶和智慧的傳承者。他們身上的經歷和智慧不僅啟發了我對人生的思考,也讓我更加明白了家庭的溫暖和凝聚力。我將把對老人們的關懷和尊重傳遞給更多的人,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探望老人的行動中來,讓我們的社會更加溫馨和美好。
兒童探望老人心得體會篇五
今年春節,我過得特別高興,不是因為有了新衣服,也不是因為放了煙花,而是因為我和爸爸媽媽去看望了三位空巢老人。
過年前,爸爸接到了一個電話,是爸爸常去看望的陸爺爺打來的。陸爺爺的腿上有病,行動不便,他想吃沙溪一家店里的糕,我們立刻出門買糕。我們找了很久,才找到那家糕店,我們買好糕就立即前往陸爺爺家。
來到陸陸爺爺家,只見他正躺在床上。我們來了,陸爺爺想從床上爬起來,爸爸連忙讓他躺回了床上。陸爺爺感激地說:“小楊啊,你真是太好了,這么晚了還來送糕,我給你錢吧。”爸爸對陸爺爺說:“這只是我們的一點小心意,用不了多少錢的。”陸爺爺仍然堅持說:“錢你們就收下吧。”爸爸一再推辭,陸爺爺才放棄了給我們錢的念頭。我們坐了下來,和陸爺爺聊了很久。因為時間不早了,我們準備回家了。陸爺爺趕緊從床上爬下來,堅持要送我們。爸爸連忙說:“您快躺好吧,我們不用送了。”陸爺爺堅持要送我們,我們勸了他好久,他才重新躺回了床上。
第二天,我們帶著雞蛋、魚、肉、湯圓等食品,送到了李阿婆家。李阿婆十分令我敬佩,她身患尿素癥,卻十分堅強和樂觀。來到她家,爸爸在門外喊到:“李阿姨!”李阿婆聽見喊聲,便知道是我們來了,樂顛顛地從屋里走出來給我們開門。我們進了李阿婆家,把東西送給了她。李阿婆別提有多開心了,她家本來就窮,只靠開一家小店維生,尿素癥還使她每周都要透析兩次,我們送東西來對她來說是雪中送炭。李阿婆高興地說:“真謝謝你們。”我們對李阿婆說:“不用謝。”我們坐在椅子上,和她開心地聊了起來。李阿婆很瘦,臉上基本沒什么肉,架在鼻梁上的眼鏡快要掉下來了。盡管尿毒癥和貧窮使她嚴重缺乏營養,但看起來很精神,滄桑的臉上洋溢著微笑。回來的路上,我在心里暗暗發誓:我以后要向李阿婆學習,做一個堅強不屈,樂觀向上的人。
大年初七,我們帶著食品來到了第三位老人——陳爺爺的家里。進入陳爺爺家,我對陳爺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一定是個愛干凈的老人,他的房子雖然很舊,但是干凈整潔,讓人看了十分舒服。陳爺爺不僅愛干凈,還能說會道。跟他聊天時,他總是說個沒完,一會兒談到自己以前的事,一會兒又問到了我的學習,聽說我這次期末沒考好,便語重心長地對我說:“要上初中了,你上課時要認真聽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啊!”我聽了連忙點頭。陳爺爺就這樣和我們說了很久,最后,我們說要走了。陳爺爺十分舍不得我們走,我們已經走出他家一段路了,陳爺爺還跟著我們,一邊走路,一邊和我們聊天。最后,在我們的勸說下,陳爺爺只好依依不舍地回去了。今天,我在陳爺爺這里學到了不少,特別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句話讓我印象很深。
今年春節,我過得特別有意義,因為我讓空巢老人得到了溫暖。我以后也要多多做好事,讓更多的人得到快樂。
兒童探望老人心得體會篇六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九九重陽作文。在這個美好的十月,我們又迎來了一個敬老、愛老的節日——重陽節。
杜甫曾在這個節日,面對天穹,吟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樣的千古絕唱。
我原本以為,敬老、愛老,無非就是給老人買些補品,敬一杯香茶,捶捶腰、捏捏腿,這樣就是愛老了。可是在比我小的妹妹身上,我看到了重陽節里金子般的一顆心。
重陽節這天,遠在異鄉的.妹妹熙熙,寄來了兩條圍巾,一張卡片。卡片上歪歪扭扭的寫著幾行字:“爺爺奶奶,伯爸伯媽,姐姐好,我是熙熙。圍巾是我在活動課上織的,卡片是在剪紙課上學的。我們栽了一棵搖錢樹,祝伯爸888,發發發;祝爺爺奶奶重陽節快樂。”
雖然這禮物不如姐姐的補品貴重,不如爸爸的豆漿機實惠;不如姑姑的紫砂茶具典雅,也不如我的香茶味兒美。但這兩條圍巾令人感到溫暖,令人感到愛暖暖的味道;這張卡片雖然薄,但它凝聚了妹妹對爺爺奶奶沉甸甸的愛!
從那天起,我就讀懂了老人們的孤獨和對兒女的思念。我更愿意和爺爺奶奶在一起了,因為我知道,他們不只需要物質上的充實,更需要有人和他們聊聊天,說說話。每當看到爺爺奶奶上揚的嘴角,我總會欣慰地一笑——老人們不孤單了!
尊老、愛老、敬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們應該把這樣的好風格發揚下去。在此,我祝全天下老人重陽節快樂!
兒童探望老人心得體會篇七
在當代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探望老人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活動。作為一名義工,我近期參與了探望老人的實踐活動,這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體驗。通過這次活動,我不僅更加了解了老年人的內心需求,也收獲了很多感悟和體會。以下是我對于探望老人的實踐心得體會。
首先,通過探望老人,我意識到老人們的寂寞感和孤獨感是迫切需要我們關注和解決的問題。進入養老院的第一刻,我被周圍環境的安靜與寂寞所震驚。老人們面容憔悴,生活寂寞,相互之間的交流幾乎沒有。一位老人低著頭坐在角落里,神情黯然,這讓我深感心酸。于是我決定主動與他聊天,讓他感受到一絲關心。隨著我與他的交流,我漸漸了解到他的一些興趣和愛好。我為他找來了一本喜歡的書籍,和他一起讀起來,講述書中的故事,他的臉上綻開了久違的笑容。這次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探望老人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關懷,更是精神上的陪伴和慰藉。
其次,通過與老人們的交流,我感受到了老年人對家庭的思念和依賴。在探訪老人的過程中,我和一位家住外地的老人聊了很多關于家庭和子女的話題。他告訴我,他的幾個子女都已經在外地工作,很久沒有回家看望過他了。他眼中透露出濃濃的思念之情。我深感惋惜,也對這種現象表示擔憂。在現代社會,許多年輕人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時間回家陪伴自己的父母。這給老年人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孤獨感。我們應該倡導尊老愛老的社會氛圍,幫助老人重拾對家庭的期待和信心,讓他們在晚年也能享受到溫馨的家庭關愛。
此外,通過與老人們的接觸,我意識到忍耐和理解是我們在探訪老人時需要具備的素質。老人們隨著年歲的增長,身體機能都逐漸衰退,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困難與疾病。有的老人脾氣暴躁,有的性格內向,與他們交流的時候,我們需要保持耐心和寬容。我曾經遇到過一位性格很古怪的老人。起初,我不明白他的言行舉止,很難與他溝通。但我并沒有放棄,而是耐心傾聽他的傾訴,并通過溫柔的語言安撫他的情緒。漸漸地,他開始打開心扉,跟我分享他的喜怒哀樂。在與他的交流中,我深感忍耐和理解的重要性。只有靜下心來,才能真正聆聽老人們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最后,通過探望老人,我也深感到自己在成長和進步的同時,也能為老人們帶去快樂和幫助。每次探望老人,我都會帶上一些水果和小禮物。我注意到,老人們對這些簡單的禮物都非常珍惜,并且從中感受到一種被關懷和重視的溫暖。我很高興能夠給老人們帶去快樂,同時也與他們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在與一位老人聊天的時候,他告訴我,相處下來,讓他感到自己的存在仍然重要,這對于他來說意義非凡。這種快樂和滿足感也成為我參與探訪老人的推動力。
綜上所述,通過探望老人的實踐,我看到了老年人面臨的各種困難和需要;我被老人們對家庭的思念所觸動;我學會了在與老年人的交流中保持耐心和理解;我也感受到了帶給老人快樂和幫助的成就感。探訪老人不僅僅是一種社會責任,更是一次與老年人建立真正心靈交流的契機。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參與到探望老人的行動中,為老年人帶去關懷和溫暖。
兒童探望老人心得體會篇八
我們學院音樂舞蹈系全體志愿者群眾乘車去往我市某敬老院進行志愿活動。本次活動資料包括陪老人聊天,打掃衛生,表演節目等。
現對于敬老院之行感受總結如下:
經過同老年人的交流,我們發現,在敬老院居住的老年人大多數由于某種原因,造成生理上的疾病或殘疾,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潛力乃至自理潛力,加之其子女工作無閑暇時間予以照料或因子女不孝等種種復雜原因,老年人失去去所,不得不居住于敬老院。換言之,老年人居住在敬老院實屬無奈之舉。
據老年人反映,在敬老院居住的生活并不像外界宣傳的那樣幸福。工作人員雖能履職,但態度一般且對于老年人存在某種偏見,不能向老年人帶給全方位的照料。敬老院的伙食狀況同樣不容樂觀。據老人說,很少能吃到肉菜,飯菜的品質只能用一般形容,而且志愿者活動中由志愿者帶給的食品等福利也很少能到達老人手中。費用方面,敬老院對于一般需求老人的收費標準大約為1000元/人,對于需要空調或特殊照料的老人,收費標準會有不同程度提高。
老人在敬老院的生活百無聊賴,很需要提高物質生活水平,得到精神慰藉。大部分老人都對于志愿者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據反映,幾乎每個周末都會有志愿者到來,進行志愿活動。他們熱情地同我們交談,回答我們的問題。他們認為我們的到來并沒有為他們的生活帶來干擾,而是帶來了很多快樂,臨走時,他們依依不舍地同我們道別并期盼著我們的下一次到來。
經過此次敬老院之行,我對于敬老院的生活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真實的了解。此行使我明白社會上還有許多老年人需要我們發自內心的幫忙。
我認為,國家和社會就應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重視,加大養老領域的投入,提高養老金標準,并同時改造敬老院,美化敬老院環境,升級敬老院設備,提高衛生水平;同時要加強敬老院工作人員的挑選和培訓,尤其是思想道德領域的培訓,讓工作人員清醒地認識到老人們的這天將是他們的明天,使其發自內心地關心老人,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社會人士應加強思想道德素質,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榮辱觀,讓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充分發揚,作為子女要用心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給予其充分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慰藉,從根本上扭轉社會老齡化給老年人帶來的不利局面;還應用心轉變就業觀念,用心落實職業平等觀,減輕敬老工作發展阻力;并給予老年人更多關注和關心,讓老年人安享晚年。
而作為一代大學生,我們也要充分發揮自身熱量,充分利用每次志愿活動的機會為老年人帶來安慰,并要用心組織、策劃、實施每次敬老活動,使得敬老活動進行得有好處,真正到達減輕老年人心理負擔、提高老人生活水平的目的。要竭力避免形式主義行為的出現,避免在活動中擾亂老人的正常生活,采取正確、合理的溝通手段,認真傾聽老年人的訴求,如果可能,則尋找機會向有關部門反映所發現的問題,用心尋求解決方案。
總之,社會老齡化是這天中國社會人口形勢的特征之一,做好安撫老年人工作勢在必行,任重道遠,這需要社會各個階層、群體的共同努力,改變認識,加強修養,用心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