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寒假是幾月到幾月篇一
楊梅是一種深受大家喜歡的水果,它汁水飽滿,肉質細膩,爽口甘甜,稍微帶點酸,只要吃上一口,便再也忘不了它的味道。這個夏日的精靈,小時候特別常見,每每午后,總是會和小伙伴們爬上楊梅樹摘楊梅吃。紅色的不會去碰,只挑那些紫黑色的果實,把嘴里塞滿,一臉幸福地咀嚼著。
說起楊梅,那可是地道的中國水果,原產于我國東南部,野生種生長史可追溯到7000年以前,人工栽培最遲從西漢開始。人稱“江郎”的南朝梁代文學家江淹算是是將楊梅入詩的第一人了。
他在四言詩《楊梅頌》里稱贊楊梅“寶跨荔枝,芳軼木蘭”,對于楊梅的色、香、味、形及生長環境、裝盤品嘗更是描寫得極為形象而優美,“懷蕊挺實,涵黃糅丹;鏡日繡壑,霞綺巒;為我羽翼,委君玉盤”。
宋人尤愛楊梅。“綠蔭翳翳連山市,丹實累累照路隅。未愛滿盤堆火齊,先驚探頜得驪珠。斜插寶髻看游舫,細織筠籠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氣在,欲乘風露扎千株。”這是陸游筆下楊梅成熟時的盛況。詩人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楊梅果熟時滿山皆紅,人們喜摘楊梅運送京城的盛況,并把楊梅比作“驪珠”,證明楊梅在南宋確是身價超出百果。
楊萬里則形容楊梅“玉肌半酸生紅粟,墨暈微深染綠囊”。從未熟時的青綠,到初熟的微紅,乃至紅到發紫、發黑,這樣的楊梅便甜極。
北宋詩人平可正的《楊梅》,可能是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楊梅詩,尤其是頭兩句“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價千金”已成描述楊梅的范句,讓人久久傳誦。
楊梅,這是一種奇妙的所在,單單讓人聽到這兩字便口齒生津,一份油然而生的酸甜交錯肆意挑動著味蕾,讓人欲罷不能。明代嘉靖年間的大學士徐階有首《詠楊梅》:“析來鶴頂紅猶溫,剜破龍睛血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長安。”在徐大學士看來,楊貴妃定是沒有吃過楊梅,否則就不會讓人運荔枝去長安了。
古時很多文人都贊頌楊梅勝過荔枝。就連曾聲稱為了荔枝不辭長做嶺南人的蘇軾,在江南吃到楊梅立馬變心:“閩廣荔枝、西涼葡萄,未若吳越楊梅。”這一評價,出自這位美食家之口,自然吳越的楊梅就身價百倍了,故有“吳越楊梅冠天下”之譽。
每到夏天,江南最難熬的梅雨季鋪天蓋地而來,籠罩著漫長的潮濕與沉悶。而楊梅這種小紅果子,卻悄悄地由綠變紅,由紅轉紫。一樹的紅果累累,喚醒了人們的期待和味蕾。
楊梅最美味的時刻,就是剛剛從樹上采摘下來時。入口那一瞬間,汁水飽滿,甜中微酸,滿嘴生津。無錫的馬山、大浮都種有成片成片的楊梅林。一顆顆高大粗壯的楊梅樹猶如一把把巨大的綠傘,在碧綠的葉子下面透出許多紅點,那就是楊梅了,沉甸甸的果子就這樣掛滿枝頭。
楊梅就像一顆顆寶石綴滿枝頭,在陽光下仿佛閃著亮光,嬌艷欲滴。等待著人們將它摘下,放進嘴里,咬上一口,迸發出酸甜的汁水。
看著誘人的果子,聞著甜甜的果香,老遠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望梅止喝”的意境,這一刻才真正體會。呼吸著山林清新的空氣,拎著小竹筐,體驗一回果農的樂趣,身處其中,腳步都變得歡快輕盈了很多。在烈日下,吮一顆酸酸甜甜的楊梅,更是一種讓人回味無窮的享受。
楊梅因有微酸,古人食用時常常會加少許食鹽漬浸片刻,一可殺菌,二則減少酸味。唐代大詩人李白寫過一首《梁園吟》,就提到撒鹽食梅,“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
楊梅雖好,只是經不起時間的蹉跎,摘下來數小時就會變味,不出三日就要不宜食用——冰柜里的楊梅與新鮮楊梅簡直是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美好的事物總是等不起的。唯一的辦法是炮制楊梅酒,那紅粉佳人般美艷絕倫的楊梅酒同樣是備受人們的喜愛。
早在元朝末期,人們就知道配制楊梅酒,其口感獨特,香味濃郁,口味香醇,據《本草綱目》記載楊梅具有“生津、止渴、調五臟、滌腸胃、除煩憤惡氣”的功效,盛夏時節食用會頓覺氣舒神爽,消暑解膩。拉肚子的時候,喝下即可止泄,具有收斂作用。
又到了楊梅成熟的季節,嫣紅迭緋掛青枝。多少人喜歡的夏天就在這一口酸甜之中。
編輯:小慢
歡迎添加小慢微信:baicaolx,關注我們:無錫漫生活(id:xichengxiaoshi)
寒假是幾月到幾月篇二
2023年小學寒假是2023年1月12日開始,2023年2月6日結束。
2023年中學寒假是2023年1月8日開始,2023年2月5日結束。
2023年高中寒假是2023年1月15日開始,2023年2月5日結束。
2023年大學寒假是2023年1月9日開始,2023年2月11日結束。
但是每個地方的具體放假時間不一樣,所以這個時間是大致時間,僅供參考。如果想了解自己所在地區和學校的時間,可以上網查詢具體的信息或者學校校歷。
寒假是幾月到幾月篇三
各地休漁期都不一樣,不同魚類休漁期也不一樣,那么你知道什么時候是禁漁期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禁漁期一般幾月到幾月結束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以供大家參考!
2023年禁漁期為3月1號00.00到6月30號24.00禁漁期。
每年的3月到6月,這四個月的禁漁期間也是魚兒繁育的黃金時段,國家一直大力落實禁漁,最近幾年我國的魚業資源及種類明顯豐富了起來。
禁漁期是指政府規定的禁止或者是限制捕撈海內動物的活動的期間。其目的是保護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長或繁殖,保證魚類資源得以不斷恢復和發展。規定禁漁期是世界各國普遍實行的魚類資源保護制度,我國的漁業法規也明確規定了這項制度。按照我國《漁業法》和其他法規的規定,禁漁期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
魚類基因在人工飼養過程中會不斷退化,而野生魚起著魚類基因庫的作用,因此野生魚的減少會帶來長遠隱患,導致將來無魚可吃。長江主要經濟魚類性成熟的時間是3至4年,10年禁漁,將為多數魚類爭取2至3個世代繁衍,緩解當下長江魚少之困,也為長江江豚在內許多旗艦物種的保護帶來了希望,是對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舉措。
禁漁期捕魚的屬于違法行為,會被處以沒收漁獲物和違法所得,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等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會被處以沒收漁具,吊銷捕撈許可證等行政處罰;情節特別嚴重的,會被處以沒收漁船的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禁漁期捕魚的行為人涉嫌非法捕撈水產品罪。行為人如存在違反保護水產資源法規,在禁漁區、禁漁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撈水產品的行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寒假是幾月到幾月篇四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歷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2015年什么時候立秋,2015年幾月幾日立秋
立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歷8月7-9日之間)。通過日歷網的我們可以看出2015年立秋節氣是8月8日。
我國傳統上以立秋為秋季的開始,預示著暑去涼來。公歷每年太陽從北回歸線向南返回期間到達視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稱交秋,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由于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開始,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各地實際,但與黃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較大。立秋以后,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秋季的飲食原則應以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為原則,最好遠離那些辛辣、燥熱的`食物,適當多吃一些酸味的食物。此外,多吃滋陰潤肺的食物,以防止燥邪 傷害人體的陰液。如梨、番茄、蜂蜜以及乳品等都是最好的養陰食物。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后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7.5,20世紀=8.35。
例外:2002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風俗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后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國以來仍流傳在民間。如在商洛竹林關一帶,中秋節夜里,孩子們在月亮還未出來時,照例鉆進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樣東西回家。如果摸到蔥,父母就認為這孩子長大后很聰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為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人們視“摸秋”為游戲,不作偷盜行為論處。過了這一天,家長要約束孩子,不準到瓜田里拿人家的一枝一葉。商南縣的居民,在中秋節的晚上,吃罷月餅后,不肯長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沒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沒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聰明的人家去摸蔥。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個撂一個。”而是搬一個放在籠子里,然后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搬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搬。最后撈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后,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余歲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后,特別是包谷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他們把嫩包谷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谷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谷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谷宴就在田間舉行。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里,燒制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里,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這種秋田里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寒假是幾月到幾月篇五
陰歷:農歷丁酉年九月初四,星期一
干支:丁酉年 庚戌月 癸未日
每年陽歷10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天氣漸冷,開始有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這時中國黃河流域一帶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于播種三麥等作物。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秋晚地面上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結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結構疏松。
《逸周書.周月》:“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國語.周語中》:“火見而清風戒寒。” 三國 吳 韋昭 注:“謂霜降之后,清風先至,所以戒人為寒備也。” 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后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
此節氣中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中。
1、霜降時,人體脾臟功能處于旺盛時期,而又由于寒冷的刺激,人體的植物神經功能發生紊亂,胃腸蠕動的正常規律被擾亂,必然會加重胃腸功能負擔,所以胃腸疾病增加或復發。
2、霜降前后也是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高峰,雖然天氣變化不大,但是天氣逐漸變冷,如果調攝不當,一些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如過敏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上感等開始加重或發病。
3、霜降后,由于天氣開始變冷,晝夜溫差加大,寒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液運行不暢,所以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腦梗塞的發病率也開始增加。
4、其他,如老年人也極容易患上“老寒腿”(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