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秋祭月篇一
中秋,仲秋,月上中天,秋日之中。
中秋,的確是一個古老的節日,正如從不見那皎皎圓月在此日躲入蒼穹,從不見人們忘記這一天那般真。
應著媽媽的叮囑,我特意在這一天望向窗外,月兒很圓,好像手中香甜的月餅,圓潤而又讓人憧憬。這天并沒有星星出沒,仿佛特意將整片天空留與了明月,好讓其大放光華而不被掩沒。
我的思緒似又縹緲起來,竟模糊糊看到了小時在姥姥家過中秋的場景。姥姥是個有些迷信的人,每逢中秋,必要拜一拜才行。久而久之,這也成了我的樂趣之一,拿來祭拜的祭品往往是沒有用處的,可是,在鄉下,人們可舍不得浪費一點點糧食,祭拜后的祭品往往等上一會就成了我們這些小孩子的吃食,拿到了盼望已久的“零食”自然少不了要開心一場的。
祭拜完人們便也閑下來了,姥姥家就是這樣,過年吃團圓飯,中秋也少不得,這個時候就會叫上一大幫親戚其樂融融的坐在院子里的圓桌旁,吹吹冷風,吃吃月餅。這個時候,即使風兒再冷人們心里也是溫暖的。
可是,隨著我學業的增加,遙遠的姥姥家也再沒有時間去了,中秋熱熱鬧鬧的團圓飯逐漸演變成了三個人、兩個人、甚至一個人的家常飯。
為什么要在中秋這天看月亮?我可算是知道了。一來,設若有人,這便是圓圓滿滿的。但若是沒人,則又變成冷冷清清的了,可算讓人體驗了一把嫦娥的悲苦。
中秋和月兒是息息相關的,這點總是錯不了。
中秋祭月篇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首寫明月思鄉的詩,在中秋節時,在不少人心頭漾起。因為它正是中秋月景的寫照!
月兒像云翳一樣,疏忽了幾絲忐忑,幾許憂愁,透過庭院里如篩子般細眼的葉縫灑下絲絲銀光,輕風吹拂著柳葉……夜色真迷人啊!梧桐秋蟬輕鳴,草叢蟋蟀重唱,恰似三江東海去,又如春風撲面而來。月光靜瀉于地,灑下一片星輝。望著它,似覺曼妙,輕風月色弄清影,幽靜而恬美。夜色與光影交織,留下一片彩虹似的光,沁人心脾。
此時此刻,秋鎖春情,那清脆的秋思,都化為一絲絲、一圈圈的云霧,縈繞在心。似乎每個人到了中秋佳節,都不禁把自己視為詩人,抒發著君子情懷。
有了美景,怎少得了佳肴呢!就如李白形單影只,但甘愿舉起酒杯,邀賞明月,對影成三人。再望望明月,不知不覺的“搖椅”共賞月,并靜靜地等待,等待嫦娥的出現,等待月過陰翳月再復圓的時候。身處此景中,感受這一切,我雖然沒有李白的才氣,但內心充滿著想象,充滿著激情。
這時,家家戶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吃著月餅,有閑情逸致的還在賞月。孩子們一邊吃著月餅,一邊嬉戲著,好像過著一年中最熱鬧的春節。但似乎比春節更美,更令人陶醉。此時此景,如置身于歡樂的海洋里,沉浸在溫馨的幸福中。
中秋月圓,象征著家家戶戶和和睦睦、團團圓圓。只有用心的領悟,才能感受到每個節日都有它的文化內涵。這些傳統的節日,編織成了一個大大的中國結。
中秋祭月篇三
兩只小小的毛毛蟲,漸漸地,成長到了成蝶的季節。
天碧藍的。枝頭上,兩只小小的蛹掛在枝頭,等待著生命最光輝的時刻的來臨。
突然,一只蛹動了一下,綠色的蛹裂開了一條細小的縫,一個肥胖的身軀正艱難地從那條縫中,想要掙脫。它瘋狂地抽畜著,發出吱吱的聲音。
另一個蛹,也有了動靜。這是一只灰白相間的蛹,在陽光下閃爍著美麗的光彩,它微微地甩了甩身子,蛹殼只是開了個小口子,便沒了動靜。
綠色的蛹殼在被一寸寸的撕裂,里面的`蝴蝶也不動了。我心里一陣失落——它放棄了嗎?只愿意以逸代勞,坐等虛度時光?綠色的蛹殼經過了二個多月,早已并無多堅硬,為什么要放棄?可出乎我意料的事發生了:綠色的蛹忽然“咔”的一聲碎成了二半,從里面鉆出了一只蝶兒,它爬上最高的枝頭,在暖適的陽光下,舒展只屬于它的金紅色蝶翼,醞釀只屬于它生命的奇跡!它小憩了片刻,便展開翅膀,在萬花中游移,在群芳中斗艷,它是萬蝶中的一抹,但它驕傲,它自豪!它渡過了生命中最輝煌的時刻,它為自己而活!
反觀另一只蝴蝶,蛹殼風化了,一只丑陋的大蟲了拖著肥碩的身體,背著干癟的翼,在地上緩慢的爬行,沒過幾天,就餓死在了路邊,不復存在。
中秋祭月篇四
中秋已至,花好月圓,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一個人獨坐窗邊,享受難得的一份清靜。
烏云慢慢散開,隨著一縷青煙,逝去!燈光浮動,香氣妖嬈,窗外的桂花樹相映月色的朦朧,暗影中起伏的 高樓仿佛柳絮縹緲,向遠方溢去。一絲微風撫動我的眼睛,月光與風一起在天空中共舞。
月光又聚焦在皎潔的月亮,眼前好似出現蘇軾俯在床上的身影,舉著酒杯凝視天空,望著一輪明月回憶起自己的弟弟,在這中秋全家團圓之時,情同手足的兩兄弟卻異地他鄉,遠隔天涯海角,只能將一股深情寄予這輪明月,共享此時悲歡離合,不禁寫下千古絕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祭月篇五
在中原地區,有著更唯美的中秋團圓方式,名曰:祭月。
《禮記》載:“天子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指得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后來,仿照古代帝王的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興起了中秋祭月之風。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月的身影在名家詩篇處處可見。
似的月影鋪滿了戶戶人家的空地,鄉人勞碌的剪影悉如收盡眼底。圓桌上擺上四盆月餅,兩盆水果,瓜子和點心一小鵬盆堆在桌上,不久,倒是滿滿一小桌了。
幾個小孩捧著一個大而舊的鐵鍋,慢慢悠悠地放在麥地上。里面盛滿了木屑,香升正正地擺放在鐵鍋的中間,香升上還插著三根天香,所謂天香是那種很粗很長的香,這最重要的,點燃后上天便會知曉。當然少不了清香點燃了插滿鐵,這叫滿天星,叫象征大團圓。香燭兩邊各放一支,這香燭點燃后才是祭月開始。
我和幾個孩子聚在一起,全副武裝,向各家的麥地涌去。“快點,跟上,我們討吃的去嘍!”遠處一縷炊煙升騰而起,這就祭月游行的起點。這游行,可是重頭戲呢!哪家門前的孩童越多,證明這戶人的祭品越豐盛,場面越隆重。主人笑盈盈迎進孩子們,我們也毫不客氣,一哄而上,三下五去二,像餓狼一般將美食吞咽下肚。盤里很快就只剩下油漬,在月光下亮晶晶的,似乎拂了月色的塵輝。我的手指頭也亮亮的,把它放到嘴邊,輕輕吮吸,肚子里的饞蟲又被逗起來了,趕忙加快去下一家的腳步。
我站在麥田上,看月光照射麥田,想著“舉杯邀明月”恐怕是鄉人難以享受的境界,如此佳節,他們也只想著祭祀月神,望下一年的好收成。麥殘的時候,他們又要下種了。鄉人家那匱乏的糧食,也只有在今天才會如此豐盛,脹滿孩子們平日干癟的肚皮。田中的麥子疊成一片,與月光一起,在田地糾纏不清。我們用一些空虛清靈的詩歌歌頌蓮葉的美,永遠不及鄉人用他們的歲月和血汗在蓮葉上寫詩吧!
一宿起來,月收起了它在地上虔誠的身影,火熱的光明普照麥田之上。
中秋祭月篇六
去年中秋的夜晚,我懷揣月餅,獨自離開家,受月兒之邀,去附近的塘中看她。人聲遠了,小塘近了。解開小船,漂到塘中,收了槳,讓它浮在那里。
四周靜謐,夜空幽邃。月兒一動不動地懸在空中,比我懷中的'月餅還要圓,光亮朦朧柔和,置身其中,恍若仙景。
水中也有一個月亮,那莫不是月兒在照鏡子?風兒輕輕一叩,碎了,又聚了。水中的月影那么近,仿佛一伸手就是我的了,可是,她的高潔使她不屬于任何人。
月兒照著水,照著船,照著我。天色幽藍,但很晶瑩。幾粒星星悄悄地使著勁兒,但都不及她亮,都不及她美。滿塘閃動著的銀色鱗片,那是星星們的光點,她們慚愧了,不是嗎?一閃就不見了。柔和的月光,與這星星點點的閃亮互映著,恰到好處。不知怎地,今天的月兒仿佛特別好。噢,大概是因為她觀賞如畫江山的興致很濃,或許更因為今天是秋高氣爽的中秋。
月光像溫柔的網,密密的,長長的,從月亮一直織到水面,又在水上一層一層地疊了起來。我的船就浮在這疊起的網上。可以感覺到那網是軟綿綿的,濕漉漉的,那網里漫著的氣味是甜蜜蜜的,涼絲絲的,從鼻子一直鉆進心里。
水中偶爾有魚兒轉身時打出的水泡,經風兒輕輕一叩,一道長長的波帶著滅了的水泡向黑色的幕布那邊去了,幕動了動,波浪從幕下流到了天上。去吧,去吧,請捎去我對嫦娥的問候。
去年家鄉的月亮,中秋的夜晚,圓圓的月兒多美啊!
今年中秋也該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