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蘇武字高中蘇武字篇一
1、了解班固《漢書》,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識。
2、分析文中的對話描寫、細節描寫、對照映襯的藝術手法;提高翻譯能力。
3、認識蘇武的忠貞守節精神的意義和價值,學習蘇武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高尚品格。
體會對比手法、典型語言對塑造人物的作用。
一、預習新課
《蘇武傳》記敘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二、導學基礎知識
(一)寫作背景:
匈奴,是以游牧為主擅長騎射的民族。秦末漢初以來,匈奴首領以其控弦之士30余萬,東敗東胡,西逐月氏,北服丁靈,使“諸引問弓之民,并為一家”,不斷南下襲擾。漢高祖劉邦曾親征匈奴,卻被圍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親。后經過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后,至武帝時,國力空前強盛,漢朝開始了對匈奴的幾次大規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顯削弱,漢朝北方的威脅基本解除。漢武帝后期,戰爭雖時有發生,但規模已遠不如以前。漢朝的政策也由強硬的武力變為恩威并舉,雙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親善的舉動。但雙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窺探著對方的虛實。蘇武出使匈奴,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二)作者簡介: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少年時就能作文誦詩賦,長大后博覽群書,后任蘭臺令,經過20多年的努力,寫成《漢書》。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后來,班固因竇憲專權受到株連,死于獄中。其作品《漢書》由其妹班昭和同鄉馬續完成除《漢書》外,班固還是一個出色的賦作家,他的創作活動主要表現在他身體力行地提倡散體大賦上,其代表作《兩都賦》是以兩都(長安、洛陽)為題材的作品中規模宏大、別具特色、成就突出、影響最大的一篇,開創了京都賦的范例,直接影響了后世的創作,被《文選》列為第一篇。主要作品有《漢書》《兩都賦》《白虎通義》《詠史》等。
三、總體感知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蘇武留胡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
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紹蘇武被放歸漢的經過。
四、導讀理解
1、蘇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2、簡述緱王、虞常謀反的經過。
3、衛律是怎樣勸降蘇武的?
軟硬兼施
威逼:“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
利誘:“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
4、蘇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樣對待他的?
(1)肉體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嚙雪,咽氈毛”、“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等。
5、李陵是怎樣勸說蘇武的?
(1)終不得歸;
(2)家人不幸遭遇:
①長兄蘇嘉(長君),伏劍自刎
②弟弟蘇賢(孺卿),飲藥而死
③母親已死,妻子改嫁,兒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經歷;
(4)現在的皇帝不值得為他守節
6、蘇武是怎樣反駁李陵的?
(1)蒙受國家大恩,愿報恩;
(2)從君臣關系看,也應如此。
(1)蘇武處處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現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為匈奴的威嚇所屈,奮力抗爭。
(2)蘇武對衛律的始而威脅,繼而利誘,終而相逼等手段,一一從容卻之。在受審訊時,他自刎對之,義不受辱。匈奴欲以凍餓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計自救,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對李陵的勸降,蘇武以君臣和國家大義自剖心跡,欲以死明志。
(3)蘇武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處事得體,不失漢朝使臣的身份,正氣凜然,維護了民族尊嚴,感人至深。
蘇武寧死不降,杖節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氣節、愛國精神。
并不矛盾。蘇武在胡地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為準則。
匈奴對蘇武的勸降實際是關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帶來羞辱,所以要自殺以避免受審。后來,在審訊時被衛律威逼利誘,蘇武引刀自刺,以行動表明他堅決不投降的決心。
當匈奴知道威逼利誘無法征服蘇武,便要以摧殘蘇武肉體的方式來征服其意志。所以蘇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變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種艱難困苦中堅強地活下去,但活著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
從全文來看,蘇武將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慮的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所以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9、聯系課文,說說作者是如何運用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來刻畫蘇武的形象的。
①運用典型環境,烘托人物。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衛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僚、朋友的李陵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在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蘇武更是被置于死地。這些典型環境,使人物盡展忠貞不貳、義不受辱的品格。
②通過細節描寫,表現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例如寫蘇武的兩次自殺,第一次被“勝、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單于也欽佩蘇武的氣節。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等。
蘇武字高中蘇武字篇二
衛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氈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1.白:告訴。
2.益:更加。
3.降:使……投降。
4.以為:把……當作。
5.既:已經。
6.羝:公羊。
7.廩食:公家供應的.糧食。蘇武作為漢朝的使臣,匈奴理應供給吃的用的。
8.雨:下雨(作動詞用)。
9.脅:用威脅的手段
10.使:命令
11.乃(乃幽武):就
12,乃(羝乳乃得歸):才
13.嚙:嚼
14.徒:遷移
15.并:一起
蘇武牧羊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匈奴人認為很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產了小羊才準許蘇武回國。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
蘇武牧羊,歷史典故之一。匈奴單于為了逼迫蘇武投降,開始時將他幽禁在大窖中,蘇武饑渴難忍,就吃雪和旃毛維生,但絕不投降。單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蘇武更是不為所動,依舊手持漢朝符節,牧羊為生,表現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氣節。
蘇武字高中蘇武字篇三
父:指蘇武的父親蘇建,有功封平陵侯,做過代郡太守。
兄弟:指蘇武和他的兄蘇嘉,弟蘇賢。郎:官名,漢代專指職位較低皇帝侍從。漢制年俸二千石以上,可保舉其子弟為郎。
稍遷:逐漸提升。栘(yí)中廄(jiù):漢宮中有栘園,園中有馬廄(馬棚),故稱。監:此指管馬廄的官,掌鞍馬、鷹犬等。
通使:派遣使者往來。
郭吉: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親統大軍十八萬到北地,派郭吉到匈奴,曉諭單于歸順,單于大怒,扣留了郭吉。路充國:元封四年(前107年),匈奴派遣使者至漢,病故。漢派路充國送喪到匈奴,單于以為是被漢殺死,扣留了路充國。事見《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匈奴傳》。輩:批。
相當:相抵。
天漢元年:即公元前100年。天漢,漢武帝年號。
且(jū)鞮(dī)侯:單于嗣位前的封號。單(chán)于:匈奴首領的稱號。
中郎將:皇帝的侍衛長。節:使臣所持信物,以竹為桿,柄長八尺,栓上旄牛尾,共三層,故又稱“旄節”。
假吏:臨時委任的使臣屬官。斥候:軍中擔任警衛的偵察人員。
緱王:匈奴的一個親王。長水:水名,在今陜西省藍田縣西北。虞常:長水人,后投降匈奴。
昆(hún)邪(yé)王:匈奴一個部落的王,其地在河西(今甘肅省西北部)。昆邪王于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降漢。
浞(zhuō)野侯:漢將趙破奴的封號。漢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率二萬騎擊匈奴,兵敗而降,全軍淪沒。
衛律:本為長水胡人,但長于漢,被協律都尉李延年薦為漢使出使匈奴。回漢后,正值延年因罪全家被捕,衛律怕受牽連,又逃奔匈奴,被封為丁零王。
閼(yān)氏(zhī):匈奴王后封號。
左伊秩訾(zī):匈奴的王號,有“左”“右”之分。
受辭:受審訊。
輿:轎子。此用作動詞,猶“抬”。
相坐:連帶治罪。古代法律規定,凡犯謀反等大罪者,其親屬也要跟著治罪,叫做連坐,或相坐。
彌山:滿山。
膏:肥美滋潤,此用作動詞。
女(rǔ):即“汝”,下同。
斗兩主:使漢皇帝和匈奴單于相斗。斗,用為使動詞。
南越:國名,今廣東、廣西南部一帶。屠:平定。《史記·南越列傳》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王相呂嘉殺其國王及漢使者,叛漢。武帝發兵討伐,活捉呂嘉,因將其地改為珠崖、南海等九郡。
宛王:指大宛國王毋寡。北闕:宮殿的北門。《史記·大宛列傳》載,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宛王毋寡派人殺前來求良馬的漢使。武帝即命李廣利討伐大宛,大宛諸貴族乃殺毋寡而降漢。
“朝鮮”二句:《史記·朝鮮列傳》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派遣涉何出使朝鮮,涉何暗害了伴送他的朝鮮人,謊報為殺了朝鮮武將,因而被封為遼東東部都尉。朝鮮王右渠梟殺涉何。于是武帝發兵討伐。朝鮮相殺王右渠降漢。
乃幽武,置大窖中:又做“乃幽武置大窖中”旃(zhān):通“氈”,毛氈。
北海:當時在匈奴北境,即今貝加爾湖。
羝(dī):公羊。乳:用作動詞,生育,指生小羊。公羊不可能生小羊,故此句是說蘇武永遠沒有歸漢的希望。
去:通“弆”(jǔ),收藏。
於(wū)靬(jiān)王:且鞮單于之弟,為匈奴的一個親王。弋射:射獵。
武能網紡繳:此句“網”前應有“結”字。繳,系在箭上的絲繩。
檠(jìn/qíng):矯正弓箭的工具。此作動詞,猶“矯正”。
服匿:盛酒酪的容器,類似今天的壇子。穹廬:圓頂大篷帳,猶今之蒙古包。
丁令:即丁靈,匈奴北邊的一個部族。
李陵:字少卿,西漢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李廣之孫,武帝時曾為侍中。天漢二年(前99年)出征匈奴,兵敗投降,后病死匈奴。侍中:官名,皇帝的侍從。
長君:指蘇武的長兄蘇嘉。奉車:官名,即“奉車都尉”,皇帝出巡時,負責車馬的侍從官。
雍:漢代縣名,在今陜西鳳翔縣南。棫(yù)陽宮:秦時所建宮殿,在雍東北。
輦(niǎn):皇帝的坐車。除:宮殿的臺階。
劾(hé):彈劾,漢時稱判罪為劾。大不敬:不敬皇帝的罪名,為一種不可赦免的重罪。
孺卿:蘇武弟蘇賢的字。河東:郡名,在今山西夏縣北。后土:地神。
宦騎:騎馬的宦官。黃門駙馬:宮中掌管車輦馬匹的官。
太夫人:指蘇武的母親。
陽陵:漢時有陽陵縣,在今陜西咸陽市東。
女弟:妹妹。
保宮:本名“居室”,太初元年更名“保宮”,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屬之處。
春秋高:年老。春秋:指年齡。
位:指被封的爵位。列將:一般將軍的總稱。蘇武父子曾被任為右將軍、中郎將等。
通侯:漢爵位名,本名徹侯,因避武帝諱改。蘇武父蘇建曾封為平陵侯。
昭帝:武帝少子劉弗陵。昭帝即位次年改元始元。始元六年(前81年),與匈奴達成和議。
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附近。漢朝皇帝游玩射獵的園林。
京師:京都,指長安。
“武留”句:蘇武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出使,至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還,共十九年。
蘇武字高中蘇武字篇四
《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作者采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后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開始寫道:“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出使匈奴的這一背景,表明蘇武出使時的嚴酷歷史環境,同時交代了匈奴盡管“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卻只是因為“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的緩兵之計,并非真心和好。所以當漢武帝派蘇武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還朝,并“厚賂單于”時,“單于益驕”,這也是后來單于悍然扣留蘇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點記述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跡。這部分也是文章著力描寫的部分,以精彩的筆墨描寫了蘇武反抗匈奴統治者招降的種種斗爭情形。具體描寫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衛律軟硬兼施想迫使蘇武投降,被蘇武正氣凜然的怒斥所喝退,雙方矛盾斗爭激烈,場面緊張。接著寫匈奴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備受饑寒,接著流放蘇武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讓他牧羊。然而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蘇武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險惡用心。他手握漢節──國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維持著一個使者的使命。這時斗爭是相對緩和的,直接表現的是蘇武與自然環境做斗爭。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勸降。這段描寫不但表現了蘇武可貴的氣節,同時也刻畫了叛將李陵的復雜心態。他那尚未泯滅的愛國之情、羞惡之心在蘇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喚醒了,其內心剖白真實感人。李陵在勸蘇武時曾說:“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達對漢武帝動輒殺戮大臣的殘忍行為的不滿,也是《漢書》中少有的表現批判統治者的進步思想傾向之處。而蘇武與李陵的對答針鋒相對,波瀾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聲氣躍然紙上。此處蘇武的斗爭對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敵對陣營的故友,雙方的心態都比較復雜,而作者的描寫也很到位,是這部分最出彩之處。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一段,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課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看似平實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著作者諸多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回歸故國時已是“須發盡白”,一生大好時光都在煎熬中過去了,作者的嘆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為信念堅執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且榮歸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可以說這句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心聲。
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著力于環境及細節的描寫。如蘇武自刺一節,被置于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蘇”,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語言千錘百煉,儉省精凈,刻畫人物入骨三分,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合起來。
自從班固的《漢書》問世以后,蘇武的英名就反復出現在歷代的詩詞、散文、辭賦、戲曲、小說之中。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精神,一直為人們所稱道。《蘇武傳》附見于《漢書·李廣蘇建傳》。《李廣傳》基本上照錄《史記·李將軍列傳》,《蘇建傳》只有短短幾行,而《蘇武傳》則是班固傾全力為之的。在《漢書》中,此傳是最能顯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才華的優秀篇章之一。
堅強個性、民族氣節、愛國意志三個方面是構成蘇武形象的主要特征。作者在刻畫這些特征時頗費藝術匠心。
首先是剪裁得法。范曄稱贊班固“文贍而事詳”,“詳而有體”(《后漢書·班固傳論》),很為中肯。本文詳敘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經歷而略敘回國以后的事跡,這有利于突出蘇武的愛國主義精神。蘇武在匈奴一共十九年,作者對這十九年的生活也沒有采用編年紀的方式來描寫,而是詳寫匈奴方面勸降、逼降和蘇武的拒降。至于蘇武在匈奴娶胡婦生子的事情只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略提一筆。這同樣有利于突出蘇武的愛國主義精神。在略寫的第三部分,作者也不是一味簡略,對于蘇武身后得以畫圖麒麟閣的榮寵就寫得很詳細。由此可見,本文不僅做到了詳其所當詳,略其所當略,而且詳中有略,略中有詳,充分顯示了作者在剪裁方面的精思。
其次是對比鮮明。本文安排的對比主要有這樣幾處:一是與張勝對比。作者寫張勝的見利忘義、喪失骨氣,襯托了蘇武的深明大義和富于骨氣;寫張勝的遇事束手無策,對國家不負責任,襯托了蘇武的臨事不懼、對國家高度負責。二是與衛律對比。作者暴露了衛律賣國求榮的可鄙的內心世界,這就更加突出了蘇武的崇高的民族氣節。三是與李陵對比。李陵善于偽裝。他裝出滿肚子委曲的樣子,極力埋怨漢武帝對待臣下太刻薄。宋代呂祖謙曾經指出:“當陵之海上說蘇武,陵母固未誅也,而激切捭闔,指斥漢失,若必欲降武者,則此言豈可盡信哉!”(《漢書評林》引)盡管李陵后來又裝出關心蘇武生活的樣子,賜以牛羊,但蘇武確實沒有相信他的話。李陵斤斤計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而蘇武則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顧,一心一意為國家民族利益著想。兩種思想,兩種胸懷,有如天淵之別。李陵越說得委婉動聽,就越顯得渺小可鄙;蘇武越沉默寡言,就越顯得可敬可佩。事情發展到后來,連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構成了對比。開始時甘于充當一名無恥的說客,經與蘇武多次交談,方始認識到人間還有“羞恥”二字,不得不自訟道:“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這是第一層對比。動員蘇武投降時說得頭頭是道,及至看到蘇武回國時又哭得哀哀欲絕。這是第二層對比。他終于認識到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對于變節者來說,只配忍辱偷生,悄悄地茍延殘喘,但他連這點自由也沒有,必須身不由己地去充當說客,結果是扮演了一個可憐蟲的角色。當蘇武的英名彪炳青史之時,正是他的叛國者的靈魂被公諸于世之日。在李陵餞別蘇武的宴會上,蘇武不會片言不發,但作者卻不著蘇武一語,只是淋漓盡致地刻畫李陵悔恨、懊喪、羞慚的種種表現,對比的色彩異常鮮明。就蘇武形象的塑造而言,這也可以說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因為蘇武的光輝形象已經栩栩如生地活現在讀者的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