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眼中的風景篇一
時光猶如手中的細沙,即使緊緊握住,也會不斷的從指間的縫隙中向下流淌。記憶的沙灘,點綴著片片繽紛的貝殼,盡管被海浪撲打,被沙粒淹沒,它們永不褪色。
回憶從前,一個畫面一閃而過:那天,天空烏云密布,不一會兒,就下了傾盆大雨。學校門口,一個女孩正焦急地等待著什么,不斷地環顧四周,煩躁地跺了跺腳。前方的那條路上人來人往,每個人都歸心似箭,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平凡的女孩。正當她失望至極的時候,有一個留著劉海的女孩撐著傘從轉彎口奔跑到她的面前,雖然撐著雨傘,但衣服還是因為奔跑而濕了一大半。
“菲,真的對不起,我因為沖回家拿了一把傘而耽誤了時間……我們現在回家吧。”她解釋道。
原來,那天上學前,兩個女孩菲和夢相約放學后一起回家。誰知,放學時,天空竟下起了瓢潑大雨。兩個女孩站在校門口的走廊里,不知所措。眼看著雨越下越大,天也漸漸的黑了,這時,夢突然沖進大雨里,頭也沒有回。菲急了:“夢去干嗎,她瘋了嗎?”剛想追上去,可是雨實在太大,模糊了雙眼,人又太多,夢一下就消失在菲的視線里。
其實,夢怕菲會被大雨淋濕而感冒,便自己冒雨沖回家去,急匆匆地拿了一把傘,怕她等急,不顧身上衣服的潮濕,撐起傘又立刻向學校跑去。
“走,我們回家吧!”于是,在人群漸漸稀少的道路上,撐起了一把漂亮的小花傘,傘下的兩個女孩,笑得是那么快樂,那么無憂無慮,成了街道上最美的一道風景。
而構成這道風景的,是兩個女孩那純真而又無私的友誼。時間快速地流逝,這道風景卻永不會毀滅,它將深深留在我的記憶中,這份友誼也永不會變質,它將永存我心田!
我眼中的風景篇二
人生處處是風景,在我記憶中的那風景,是當初小學校園里,滿樹紅楓葉下的老師。
記得那天是金秋九月,一進操場,微風輕輕拂過臉頰,吹的紅楓輕輕搖曳,片片紅葉飄落在地,卻是一堂體育課和一位體育老師煞了風景。
“先熱身,跑個五圈!”那時的體育老師總是一身黑衣,身材肥胖,說話嚴厲,只偶爾開開玩笑。
當時非常痛恨跑步,對于我這種跑400米就累的要死要活的人,何況五圈,1000米呢!女生們頓時叫苦連連,互相絮絮叨叨,抱怨之聲紛紛揚揚,還好那時候老師讓慢跑,散著跑,不用按照隊形,但是要堅持跑完,不能走路。
這話過后,自然是少了些怨言,九月底,我們一群人穿著校服,頂著清風曜日,腳踏楓葉與跑道,緩慢前行。
但是有些人還是跑不動,比如我,后面三圈幾乎就是走下來的,只有到了老師附近才跑一跑,總體的速度就如烏龜的慢了。
等下課鈴打響后,我們再次集合,老師讓我們站在一片片楓葉樹下,自己站在我們面前,臉上表情不再嚴厲,變成了慈愛。
后來回過神來,仔細想想,也不知道是哪天,體會到老師的深意,而我們,漸漸的堅持,跑步也好了許多。現在我已經升入初中了,卻始終忘不了,那天的紅楓樹下,以及楓樹下的老師。
這便是我記憶中的那風景,真的很美。
我眼中的風景篇三
天穹如墨,靜默之中,唯有聞雨聲漸瀝。打開窗,清新的晚風拂過臉頰,大珠小珠自天落下,琵琶聲聲,輕攏慢捻間,勾起多少嘈嘈切切的回憶。
青青柳色
朝雨乍落,將將打濕道邊的塵埃。旅舍邊的楊柳被洗刷一新,在春風中陣陣揚起。柳下道旁,你舉杯,將濁酒一飲而盡。
西行此去,再歸或許是幾年、幾十年,又或是今生再難相見。常言道知音難覓,而摯友也將遠行。從此,這世上,怕是再也難尋下一位如此知音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細密的雨絲打在臉上,模糊了眼眶,也模糊了惜別之語。
夏日西湖
潑墨般的烏云將遠山包圍,翻白的雨滴若珍珠顆顆,傾灑入船篷。
一陣風起,將烏云雨點俱一并收攏而去。你端坐于望湖樓上,斟滿酒尊,俯瞰水天一色,云翻,雨瀉,風卷天晴,不由心胸激蕩,憑空而生出滿心的喜悅與豪情。研墨,凝思,揮毫一蹴而成千古名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獨剪殘燭
巴山,夜雨傾盆而下,漫過橫跨河岸的木橋,一葉小舟順流而下。
離別時她的問詢尚在耳畔,而你除了沉默也無言以對。秋去秋來,轉眼又是一年,雁群尚有北歸之日,你的歸期又在何時?綿綿秋雨之中,你垂目沉吟——“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當此際,你舉頭仰望灰暗的天幕,無限愁思隨秋雨纏綿。
雨打芭蕉,零落成韻,卻見煙雨蒙蒙之中,歷史長河波濤滾滾,多少往事隨風而逝。合上窗,俯首書案前,記憶中的風景逐漸暈染,鮮活著一段段微涼的回憶。
我眼中的風景篇四
成長的路上,我們看過了太多的風景,它裝點著成長路上的每個清晨和傍晚。那些風景,為人生畫上了精彩的一筆。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母親是天底下最疼愛自己兒女的。
母親的手,觸動了我的心靈。夜色中,我睡得正朦朧,房門卻被悄然打開,我迷惘中看見母親的身影,她用暖和的大手為我蓋上了被子。本來被寒風襲擊的我便頓時溫暖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那雙手不厭其煩地不知陪我度過了幾個寒冬。
這雙手所蘊含的豐富感情以及其中無限回憶,便是我成長路上的風景之一。
從青春年華,到白發蒼蒼,幾十年如一日,老師踏出了人生亮麗的軌跡。
每當新生的到來,你便伸手歡迎,畢業了你含淚相送。小小的教室里容納了你仁愛的心,是你們教會我們怎樣寫下自己的名字,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徜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多少個日日夜夜你無眠,多少回風風雨雨你踏過,你卻只盼鮮花滿園,桃李芬芳。
那知識海洋里的燈塔——老師,是我成長路上的另一道風景。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在落魄的時候,朋友的一聲問候讓我倍感溫暖;在生病的時候,朋友的一次關懷讓我感動不已;在開心的時候,朋友的默默陪伴讓我激動不已。朋友遠離家鄉時,常會給我打打電話,或許沒有太多的話語,但是靜靜地聽著便覺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志同道合者,乃真朋友也。朋友是我人生中必不可缺的一道風景。
走在充滿種種未知的人生路上,大千世界風景無數,多姿多彩讓人留戀,但這美麗的畫卷上最美的風景還是家人、老師和朋友。
我眼中的風景篇五
美麗的風景在你的記憶中將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它是“干凈”,幾乎沒有一點雜質。我不也不知道你會用什么方式去收藏,用最大空間的擺放,還是用最小的角落,把它與垃圾堆積在一起!
有一次,在網上看到一組圖片,看完后,我覺得非常感動。
是在一次車展,一位賓客拍下的一組圖片。是一組女生的圖片,他穿著公仔的套裝,頭上戴著一頂機車,而且還是在炎熱的夏天。他就這樣背著厚重的衣服,在烈日下,站了一天,是的,沒有錯,這是他的工作,她有責任把她的工作做好。當她穿上的那一刻,他再也看不見外面的風景,他曾多次摔倒,但是也沒有一個賓客去扶他一下,她每一次都是笨拙的站起,甚至有一些小孩還會嘲笑他。
等到賓客離開的時候,他才摘下頭套,露出他的容貌,那臉龐是那么干凈、純潔,這只是一個20出頭的年輕姑娘。
當一位車模用時下最流行的手機打著電話時,那位姐姐用羨慕的眼神看著車模,一直看著,看著,看著車模的背影。那位姐姐他大喝一口水,抱著她的“機車頭”走進了車站會場內。
那些車模都是靠臉吃飯的,幾乎從早到晚都是,但是那位打工的姐姐,打了一天的工都不可以露一下臉,這是多么大的差別啊!
真正的美麗,不是用刷子刷出的面具,而是取下所有面具后的容貌,那才是真實的,也就是最美的一條風景線!
美麗的風景不一定是最美麗的,但是至少他是可以牢記在一個人心中,永永遠遠的,不在乎關系的大與小,只在乎,你看待它時的角度!
我眼中的風景篇六
;摘 要:《五猖會》所敘之事非常簡單:在出發參加一次期待已久的賽會之際,魯迅被父親要求背誦《鑒略》,原本興致勃勃的一樁趣事由此而變得索然無味。不少論者認為這是魯迅對封建制度提出反抗的呼喊,這種解釋也成為了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五猖會》的主流釋義。筆者認為,魯迅在文章前半部分對賽會的描寫并非閑筆,重新解讀這部分內容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五猖會》;禮教;民俗;啟蒙
作者簡介:蘇美華,暨南大學中文系2015級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一、“回憶”的意義
《五猖會》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六年六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后收錄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朝花夕拾》的創作從1926年2月開始,到11月結束。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并添寫《小引》和《后記》,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1],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經先后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收于集中的《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三篇散文便是在此時所作。
《朝花夕拾·小引》中記錄了作者寫作這本散文集時的心境。“目前是那么離奇,心里是那么蕪雜”,“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這是1927年5月的魯迅,這時候的魯迅剛剛編訂完《野草》,而這《一覺》正是《野草》的最后一篇。《一覺》寫于1926年4月10日,文章中,魯迅有這樣一段話:“青年的魂靈屹立在我眼前,他們已經粗暴了,或者將要粗暴了。然而我愛這些流血和隱痛的魂靈,因為他使我覺得是在人間,是在人間活著。在編校中夕陽居然西下,燈火給我接續的光,各樣的青春在眼前一一馳出了。身外但有昏黃環繞。我疲勞著,捏著紙煙,在無名的思緒中靜靜地合了眼睛。看見很長的夢,忽而驚覺,身外也還是環繞著昏黃。”對于這段話的理解,許多人用“夢醒之后還有路”來解釋,試圖對魯迅的啟蒙戰斗精神加以強調。事實上,雖然魯迅在文中明確地贊賞了青年人的反抗精神,然而,魯迅對于這種反抗行為本身卻是有著隱隱擔憂的,“身外但有昏黃環繞”,黃昏之后呢?那便是無盡的長夜了。雖然有燈火接續著夕陽的光亮,但這微弱的光恐怕不足以抵擋無處不在的黑暗。但是魯迅說自己向來是不主張把自己的絕望帶給青年的,這一絲光亮是他留給青年也是留給他自己的一點信念。然而到了《朝花夕拾》,魯迅卻說“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如果說,一年以前的魯迅仍對青年的戰斗抱有一絲希望的話,這時的魯迅則是對這種“戰斗”和“啟蒙”生出了十分的疑惑。如果說之前的“一覺”還能給他一點“是在人間活著的感受”,那么如今無聊的生活卻讓魯迅生出“雖生之日,尤死之年”的感慨。
童年記憶便是在這些百無聊賴的時刻偶然閃爍。“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唯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魯迅曾坦言《朝花夕拾》的創作目的是“欲從紛擾中尋出寧靜”“因為不愿想到目前,于是記憶便在心中出土了。”[2]可見,“記憶”是“目前”最有效的遮蔽物。通過回憶往事重新尋找生命的發源與意義,這種精神的“返鄉”具有深刻內涵。
海德格爾說道:“詩人的天職是還鄉,惟通過還鄉,故鄉才作為達乎本源的切近國度而得到準備。”他還強調惟有離開家鄉而歷盡滄桑后重返故鄉的詩人才能真正領悟故鄉的意義。魯迅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由“聽將令”發文到重新審視這場“啟蒙運動”的意義,在這時候,魯迅選擇重拾童年記憶,這種“精神”的還鄉絕不僅僅只是單純的逃避紛繁現實回到童年無憂的氛圍之中,而是帶著一種審視的目光重新發現隱含在自己文化生命血脈之中的淵源。
二、《五猖會》——對民俗文化的再審視
《五猖會》是魯迅在“流離中所作,地點是醫院和木匠房”,與接下來的一篇《無常》情況大體相近,內容也具有連貫性,可將兩篇作為一個整體對照分析。迎神賽會是魯迅兒時家鄉的民俗活動,“五猖會”是其中一大盛會。據魯迅在后記所言,迎神賽會和做目連戲兼有禱祈和娛樂的功能。雖然這賽會在魯迅看來已經大不如明人所記的繁盛,然而我們在《五猖會》和《無常》兩篇中仍然可以一窺其時的鄉民對于賽會的重視。我們細看文章,可以發現魯迅對于民俗的深入思考,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批判。
迎神賽會的活動已經流傳許久。根據魯迅所記,明人張岱的《陶庵夢憶》中所描述的賽會“真是豪奢極了”,幼時的魯迅也常常懷著希望,能看到比前次更繁盛些的賽會,然而結果卻總是一個“差不多”。對于孩子們來說,比起背《鑒略》,賽會自然是有趣得多的。人到中年的魯迅又是如何看待這存留在兒時記憶中的民俗的呢?魯迅提到看《陶庵夢憶》所記載的賽會盛況,當時的人們不僅用十分隆重的辦法祈禱,且還要扮《水滸》人物和故事,魯迅問道:“這樣的白描的活古人,誰能不動一看的雅興呢?”言語中流露出對于這種盛舉消滅的惋惜之情。與明人記載的盛大賽會相比,魯迅幼時的賽會已有衰落之像,婦孺不許看,士子不屑于看,只有游手好閑的“閑人”才會去看熱鬧,而“我”關于賽會的知識也多半是從這些人的敘述中得來。相比明朝時期令人“雅興”大作的賽會,這時候的賽會作為一種舊俗已經失去了它被“士子”重視的地位,只有下層民眾仍將其當做一種精神寄托。
士子們對于民俗的態度何以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五猖會》記載,當時縣里有兩座特別的廟,一是“梅姑廟”,一是“五猖廟”,其中所供奉之神像都與“禮教”相悖。
《聊齋志異》在卷十四《金姑父》中也記載了會稽梅姑祠。相傳廟中所供奉梅姑原型為一馬姓女子,自小便許配了婆家,但未及出嫁對方便暴斃身亡,這馬姓女子堅決不再嫁,守節至三十歲亡故。族人及當地官府將其作為恪守封建禮教的典范上報并為其立祠塑像,以供世人效仿。不想,成神的梅姑卻一反在世時的忠貞。一趕考書生路過梅姑廟,為梅姑的美貌所打動,于是為其作詩一首以示愛慕。當晚,書生于旅店暴斃身亡,與此同時馬氏族人得到梅姑托夢,稱其已將書生招為夫婿,并要求信眾為書生立一塑像于梅姑像旁。馬氏族長為保族人名聲百般阻擾,結果族長與其家人相繼得病,求醫無果之下只得去梅姑廟立誓,以病愈換書生塑像。許愿不久,得病的馬氏族人紛紛痊愈,于是方圓百里鄉人紛紛出資翻修梅姑廟,從此信眾日多,香火繁盛。
魯迅稱此梅姑廟“特別”,是因為這梅姑神靈與“封建禮教”的格格不入。按照“禮教”的傳統,女子遵從三從四德,貞烈守節才是符合道德規范的,也只有這樣的女子才能在死后享受世人供奉和敬仰。梅姑在生前贏得了貞潔的美名,這美名的得來是由于封建世俗的強大壓力抑或是出自梅姑本心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死后的梅姑終于有了為自己的感情做主的客觀自由。據傳,到這梅姑廟里祈禱的信眾多為青年男女,梅姑勇于為自己的愛情斗爭的精神無疑感動了這些信眾,神廟香火的鼎盛也來源于民眾對于現世高壓的封建禮教下的追求自由愛情的向往。在這種意義之下,梅姑廟自然是“礙于禮教”的,而“士子”的不屑也事出有因。
再看五猖廟。關于五猖廟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但大致都認可人們修筑五猖廟的動機是為了祈求一方太平。據載,東關五猖廟始建于雍正年間,每年農歷四月十五五猖廟會以及其他時節,為了祈求太平村民們循例在此演戲敬神娛神。所演之戲便是《無常》一篇所載的目連戲,無常便是戲中最令人關注的角色。廟中的五個神像及其太太并未按照“禮教”約束,謹遵“男女之大防”,按“士子”們的看法,這鄉俗于“禮”不合,但其既長期流傳,他們只得將其“另作別論”加以搪塞。這兩座遭到“士子”鄙夷的廟卻是鄉民們的精神寄托,每年的賽會好比鄉民們的短期狂歡,這種情形引起了魯迅的思考。在《無常》中,這種思考更見清晰。無常是民間傳說中的形象,他的可愛可親在于理而情、鬼而人。無常的出場一掃之前劇情的陰霾,并使臺下的觀眾“突然高興而且緊張起來”:無常在臺上的夸張滑稽的表演使他拉近了與臺下觀眾的時空距離,他的七情六欲說明他不過是個普通人,同時他的剛正不阿的品格又滿足了觀眾懲奸除惡的民間理想,使觀眾暫時超離了處身的黑暗痛苦的現實世界。
將《五猖會》與《無常》兩篇看作一個整體加以觀照,我們可以發現,魯迅對所謂的“禮教”中不能兼顧人情的“公理”產生了懷疑,這種懷疑帶來的不是全面的“反禮教”。一方面,魯迅反對“禮教”中壓抑人性的夫權與父權,但是另一方面,魯迅對于這種包含著底層民眾的心愿與精神寄托的民俗形式表示了理解,并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禮教”二字成為一個可疑的對象,魯迅在文章中著意提到梅姑廟與五猖廟的“于禮不合”,然而,這在“士子”“君子”眼中的“禮”站在了“蒙昧”的鄉民們的對立面,鄉民們無權也無力表達自己精神的需求,這些“沉默的大多數”只能依靠廟里的塑像、賽會的狂歡來寄予內心對于公平正義的世界的期盼。當現實世界的話語空間遭到無限擠壓,這種精神的向往只能延伸到死后的世界,這是民眾對于強大的“禮教”僅能做到的反抗。魯迅作為新舊兩個陣營的“中間物”,他不同于一般“君子”們一味鼓吹西化與啟蒙,強烈的批判精神又使他能用銳利的眼光洞察被話語蒙蔽的真相。回到歷史現場,許多已被認可的觀念會被顛倒過來理解,從而使看似“不言自明”的地方反而成了重新思考的出發地。從舊經驗中獲取新認知,他比同時代的啟蒙者看得更遠更深刻。在“君子”們一味反對的“舊俗”之中,他發現了其中飽含了底層百姓無限的精神寄托,同時也蘊含著無限的民間智慧,現代化啟蒙話語的滲透使得這些古老的傳統被邊緣化,被誤解,“士子”們不再是傳統價值的守護者,他們試圖斬斷舊筋脈,以西方的血液來“重塑”民族的靈魂。魯迅發現了這其中的矛盾所在,他甚至花費了極大的心力去對“舊俗”進行了一番考究,并且用他自己的考究來對這些“士子”的無知嘲笑了一番。
“故鄉的風景,對于寂寞時代的魯迅,給予了豐富的糧食,給予了忍耐和超脫混迷的現狀的力量。”[3]魯迅在《五猖會》中所傳達的正是這種對于故鄉逝去的淳樸民俗的追溯與懷念,是對于底層民眾的深沉凝視與理解,是對于虛偽現實之下被壓抑的人性與正義的呼喊,也是對于高潮之中的“啟蒙”運動的一個頗有深意的追問。
注釋:
[1]《三閑集·〈自選集〉自序》.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我眼中的風景篇七
人生處處是風景,它是樹樹繁花與絲絲細雨,也是蕭蕭落葉和烈烈秋菊,它還是相互關愛的和諧剪影,更是數也數不完的開心事。在我的記憶中,也有一片記憶中永遠無法抹除的風景。
一年秋天,我還在上二年級。周末,母親帶我去爬了香山。火紅的秋葉掛在枝頭,被風吹的蕭蕭作響。鳥兒也開始叫起來,形成一道“秋風交響曲”。不知何時,我年幼的腿開始吃力,走一步退兩步的向下滑去,還好母親接住了我,并關切地背著我向上爬去。慢慢地,山頂越來越清晰,而母親的喘氣聲也越來越響亮,豆大的汗珠從母親臉上滑下來,浸濕了她的衣裳。
“媽媽,我自己走吧。”我喊道,而母親并不做聲,只是默默的向上爬。
山頂,秋風蕭瑟。望著山上紅葉蕭蕭凋零,心中便多有了一種味道,酸酸的,一點也不甜。
自從那次登山以來,三年我們都沒去過。這三年,母親的白發變多了,皺紋變深了,行動不再那么神氣了,之前的胃病更讓她顯得不再年輕。
又是秋天,我又與母親登香山,我扶著母親,正如多年前她背著我一樣。火紅的葉子還是一樣飄落,鳥兒還是一樣的鳴叫,可在我看來,他們已經不一樣。今年的風來得快,樹的葉子已經不知去向,而令我驚奇的卻是一棵葉子還綠著的小樹,它約有一人高,上面有一棵大樹,幫它擋風遮雨。我內心一個想法閃過,這不正是母親與我嗎?這不正是母親幫我擋住成長中的風雨嗎?又一陣風吹來,大樹搖搖晃晃,而小樹卻安然無恙,我心中又是一陣感概。
血紅的晚霞漸漸淡去,車上望向母親,再看向窗外,樹葉紛紛飄,有的紅的像血,有的黃的似黃河水,一種淡淡的悲傷流過心頭,才發現我已淚流滿面。
那片記憶也就定格在窗外的落葉了,可帶給我的,卻是深深的愛與對時間的感嘆。
我眼中的風景篇八
我記憶中的那一處風景,不是華麗的旅游景區,也不是美麗的花花草草。它,在鄉下,在陋巷,一個破門前,一張笑嘻嘻,布滿皺紋的臉。
可惜的是,那張臉我有些記不清了,可我怎樣才能讓那個輪廓清晰起來呢?
小時候,每當我回到我的老家,一敲門,便是這樣的場景:姥爺來開門,見了我們先是驚喜,接著就綻開幸福的笑容,他總會叫一聲姥姥的名字,然后開心地說:“快來看看看誰來了!”我的小腦袋使勁往屋里探,張著小嘴,滿心期待著。姥姥出來一看,平靜的臉上突然洋溢起慈愛的笑容,邁著不靈活的雙腿迎到我面前,蹲了下來,抱住了矮小的我。我也甜甜地向姥姥問好,姥姥笑得更是合不攏嘴:“好!戒戒好!姥姥想死你了呀……”我回頭得意地沖媽媽吐舌頭:“瞧,姥姥還是更愛我。”大家都在笑著,我覺得這是最幸福的時刻,一瞬間被愛所包圍,那是多么暖的滿足感啊!
時間久了,我也漸漸長成小女孩了,對姥姥的擁抱便不再那么期待了,有時甚至面無表情。姥姥就會納悶地問:“怎么了小寶貝兒?你不認識姥姥了嗎?”但是姥姥不在意我的冷漠,依舊見了我就會喜笑顏開。我也不明白自己當時是在羞什么、還是在耍什么酷。
很多年過去了,我對姥姥的愛成了秘密。媽媽要是知道,一定會十分難過。然而姥姥撲向我的那一幕最美的風景,已經永遠定格在腦海里。我后悔當年的年少無知,不知珍惜每次的相聚,如今想見,卻再也見不到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