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云邊有個小賣部讀后感心得篇一
—其實呢,對死去的人來說,每個在世上活著的重要的人,都是他們靈魂最亮的燈籠。他,他們總會放心不下,永遠都在尋找,一定能回來。
—這世上大部分抒情,都會被認作無病呻吟。能理解你得了什么病,基本就是知己。
—所有人的堅強,都是柔軟生的繭。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最舒服的是可以一直不說話也可以隨時說話。
—等待而已,也叫努力?是在等別人離開還是等自己放棄
—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滅以前,能夠照亮你一點,就是我所有能做的了。
這本書的前半部分平平淡淡,大概敘述主人公劉十三的身世,慘痛的情感經歷還有坎坷求學及工作生涯。媽媽的離開,對于劉十三而言,是他一生內心的隱痛。而媽媽走之前對他留下的期望,是劉十三一直到高考前都在執著著的夢。所以,從小,十三就比同齡的孩子更懂事,更好學。目的就是要上媽媽說的清華北大,就想去媽媽說的大城市里看一看。其實一開始我以為它會像一般的小說,劉十三在發奮努力后考上清華北大的,可終究這不是一部勵志小說,劉十三也沒有這樣的好運氣,是啊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的,可是盡管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會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努力過了盡力了不后悔就行。十三的人生就是在這么一直失敗中度過的,讓人覺得很沒勁,他干什么都干不好,但這樣的他不正像每一個平凡的我們嗎?明明一直努力,一直向上,可生活就是生活,它不是小說,不可能每一次遇到不順心的時候都會迎刃而解,不可能想要什么只要努力就足夠了。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努力的人。
后半部分真的很令人感動,外婆王鶯鶯明明已經查出了癌癥晚期,但她選擇不告訴十三,她了解十三,他會承受不住的,自己是他唯一的親人了。后來,明明已經病痛纏身的她開了一整夜的拖拉車,把醉醺醺的十三硬是背下樓,拖回了云邊鎮。這些,十三全都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醒來的時候就回到了家鄉,自己的外婆還是那么的神氣,總是懟他。
愛了十三差不多一輩子的女孩程霜,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她總是能在十三落魄時出現,不斷盡力地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十三。可是這樣好的女孩,在很小時候就查出了癌癥,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最終的命運,卻還是倔強地活出了自我,樂觀的面對一切。當十三終于漸漸放下牡丹,喜歡上這個倔強的姑娘時,程霜也離開了這個世界,最后留下了“我愛你,你要記得我。”這樣的話。程霜正如她的名字一樣,活著的時候傲氣凌霜,唯獨愿意對十三釋放溫暖,可霜就是霜,遲早會融化的,這是它不可抗的命運啊。
秦小貞原本和牛大田約好下班后趕去毛婷婷的婚禮現場,可誰能想到意外降臨,被王勇用斧頭砍到毀容,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珍惜身邊人和事,珍惜所相處的時間。生命是有光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像劉十三一樣,在山的這一邊,總想去那一邊去看看,看看那一邊到底是不是海,但真的到那一邊,也會發現其實這一邊也很好。人都是在成長,也一直在變化,所以,請珍惜眼前人。
云邊有個小賣部讀后感心得篇二
初次看見《云邊有個小賣部》,封面與封底照應的.幾句話,勾起了我的興趣。封面寫的是“寫給離開我們的人,寫給陪伴我們的人,寫給每個人心中的山和海”,周圍是高聳入云的山峰與云朵纏繞,遠處的太陽若隱若現,不知是夕陽還是朝霞的紅光與云際混合,兩個人兒一坐一立的在山峰望著遠方,畫面美好而令人向往。而封底寫著“寫給我們所遇見的悲傷和希望,和路上從未斷絕的‘一縷光’”,在我的心中,它已然列入了治愈雞湯類,而我緩慢地翻開了它。
讀畢,我打破了之前對它的定義,它對于我而言,不是雞湯,不能治愈,卻是警醒。印象最深的,是程霜對劉十三的愛,本就體弱的她為了劉十三逃出醫院,后來雖然回到了醫院,最終卻還是遺憾離世。她留下的《一縷光》及那動人的字條“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滅以前,能夠照亮你一點,就是我所有能做的了。我愛你,你要記得我。”讀到這段文字時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女孩子,她面帶微笑,神情平靜,笑容中帶著淡然與豁達,似乎看到了生命的終點;她眼中閃爍著淚花,而眼底是耀眼的星空,浩瀚無垠,她鎮靜地說出了這段話,話語中飽含不舍與遺憾,卻不卑微,美好又令人同情。
心中不斷回響的,是女孩對劉十三說的那句"如果下次再相見,我們就結婚吧。”未曾見過程霜,心中的聲音卻是那般清澈溫柔。我曾一度以為這將會是個美好的結局,可他們卻,沒有了下次,女孩去了另一個世界,不再回來,那段窮追不舍的單戀竟是這樣落下了帷幕。現實總是殘酷的,而這小說的結局卻也真實得令人無奈,有些告別,就是最后一面。
程霜對劉十三的愛,在那句“你就是她生前一直提起的劉十三啊。”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看到那句話時,我整個人定住了,心中流淌過一種奇怪的感覺,似乎在為那個女孩惋惜,又似乎在可惜這終未成眷侶的人們。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文字的力量,我驚嘆于作者筆下細膩的文字,佩服作者在這不經意見間卻給人瞬間一擊的文筆,也引起了心中陣陣感動。
也許,劉十三會后悔之前沒能走向程霜;也許,程霜會后悔愛上劉十三這個不愛她的男孩;也許,球球會后悔沒讓劉十三出面保護;也許王鶯鶯會后悔綁回劉十三……但人生哪有那么多也許,珍惜眼前那縷光,走向周圍每一個人,你終會慶幸,你留下了你心中的山和海。
云邊有個小賣部讀后感心得篇三
其實很久沒有完整地讀完一本書,因為讀書時光大多安排在上班路上的地鐵上。地鐵上雖不至人潮擁擠,但是手拿一本書,低頭看覺得累手又累脖頸,所以在地鐵上我更傾向于看電子書,微信讀書app也因此被我青睞!
在家里,我的時間很瑣碎,內心也有些疲乏,行為有些懶惰,如果不能在地鐵上讀書,那天的讀書一般都是無果。有點浮躁,有點不安。
一日學生來學校看我,見學生手中有一本書《云邊有個小賣部》,這題目也挺吸引我的。后來尋找書目時,再次看到這本書,我毫不猶豫選擇閱讀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張嘉佳,這大概是讀的他的第一本書!吸引我讀完,還賺走我的眼淚!
劉十三的成長經歷都不足以吸引我,唯一他和外婆王鶯鶯的婆孫情誼令我動容,為之落淚!
外婆王鶯鶯在云邊鎮開了一個小賣部,而劉十三作為王鶯鶯的外孫,是小賣部的繼承人。但是劉十三不屑于當這個繼承人,努力升學,想在大城市打下一片天地,最后還是外婆騎三輪車拉回一事無成且醉醺醺的劉十三回到云邊鎮。
外婆的愛,始終不是媽媽的愛。活在世上,能有外婆愛,也不能算極糟,至少有人愛。
看到劉十三和他外婆,我也想到我和我奶奶。
在我六歲時,在天津工作的爸媽,送我回四川老家讀學前班。在老家的我,學習從來不是我的強項。長大之后,小時候的學習絕不是我的回憶的強項。回憶總是圍繞著我的奶奶,確切地說:我和奶奶。
那時,我們村很流行父母在外賺錢,老人和小孩留守村落,我們家就是這種的典型。我和奶奶在家兩人在家,夏天她去趕集,會幫我買一支雪糕,到家雪糕都有些化了,但是吃到嘴里還是那么美。奶奶還會買些瓜子藏在枕頭下,一會拿點出來吃,一會又拿一點出來吃,生怕我一下吃完了。
和奶奶在一起,最喜歡下雨天。下雨天,奶奶不會早起忙農活,能和奶奶在床上賴著。下雨天,奶奶就能在家多陪陪我。如果晚上睡覺時在下雨,我又會纏著奶奶給我講故事。那些故事翻來覆去地聽,也聽不厭!因為奶奶是唯一一個給我講故事的人!
奶奶也會像劉十三的外婆一樣打我,拿著枝條到處追著我打,跑不過我,我總還是沒怎么挨打。為了逃避錯誤,讓奶奶心疼我,我還會哭得很夸張!小時候的我,又好像是個演員!
像我這一代人,和奶奶或者外婆生活在一起的人很多。
奶奶已經去世8年了,我仍然總是夢見她,夢里的她也生病了,總是讓我在夢里也很難過,但是也很慶幸還能夢見她!不知道奶奶和爺爺是否相遇。無神論者的我說這樣的話,著實荒謬!
云邊有我的思念,偶爾,經常……
云邊有個小賣部讀后感心得篇四
在《云邊有個小賣部》中,張嘉佳帶我們來到了那個遙遠、美好的小鎮。我們見證了小鎮青年劉十三的成長,并在紛繁復雜之后,找到生命中最深的感動。
劉十三,一個普通的.小鎮青年,普通到與你擦肩而過都無法引起你的任何注意。這個生于小鎮、長于小鎮的青年,一心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拼命地做題,拼命地學習,卻沒有得到夢想中的回報。在大學期間,他遇到了一個想要照顧一生的女孩,可是在付出一切后,那朵牡丹依然因為金錢與權勢離開了他。畢業后頻繁失業,四處碰壁,他的人生一片灰暗。
再灰暗的人生也會有光的。王鶯鶯和程霜就是他灰暗生命里的光。
程霜是劉十三的依靠,在程霜的“拉扯”下,劉十三成長并成熟。劉十三也是程霜的依靠,因為他,她才努力抗癌,多活了那么多年。他們之間早已不是簡單的男女之情,而是一種命運相連的息息相關。
外婆王鶯鶯是劉十三生命里的另一道光,她強勢、霸氣、犀利又柔軟。王鶯鶯依靠經營小賣部把劉十三養大,她風趣幽默,生活的重擔從來也壓不垮她。若是命運想要擊垮她,她定會抬起頭啐老天一口。她用歡樂面對世道的不公,也用歡樂填平了劉十三雖父母之愛的缺失。
劉十三是何其幸運啊!即使處在“像條狗一樣活著”的境遇中,也依然有光努力照亮著他。只要還有一縷光,劉十三就能生出更多對生活的熱愛。也許多年后,他也會成為一縷光,照亮別人!
張嘉佳說,這部小說“寫給每個人心中的山與海,寫給離開我們的人,寫給陪伴我們的人,寫給在故鄉生活的外婆。”張嘉佳用一個故事寫了真實存在的成長與改變,書寫了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感情。
當我們追求某樣東西的時候,就必須放棄某樣東西,這就是成長。成長的路上,注定會失去一些,但你會在失去時,得到彌足珍貴的感受。
感謝每一個出現的人,感謝每一個傷害你的人。愿你成為太陽,無需憑借他人的光。
云邊有個小賣部讀后感心得篇五
在上一周,我偶然發現了一本名叫《云邊的小賣部》的小說。當我看完開頭和引子就瞬間被這本小說所吸引了。因此我想給大家推薦這本書。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位名叫劉十三的少年與她唯一的奶奶王鶯鶯為核心所發生的一系列悲傷的故事。
他很淘氣,淘氣得讓她奶奶追著他打。他很善良,身邊的小野貓都喜歡他。他很堅強,瞞著親人在城里死拼工作。他很聰明,尋找機會拿下一份又一份保險。
年少的劉十三在暑假補習班第一次見到了他這一生最愛的人——程霜可惜天不盡人意,在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程霜就已經消失不見了,而在劉十三心里卻還藏著這個女孩的影子。時間過得飛快,劉十三已經大學畢業了。就在他承受著社會的毒打,迷失在茫茫人海中時,程霜又一次出現在了他的面前,幫助他渡過了難關。而在最后一次見面她已經躺在了病床上永遠離開了劉十三。
張嘉佳那細膩的文字把我一次又一次帶入了故事,無論是劉十三的奶奶王鶯鶯的去世還是女朋友程霜的離開都讓我們的主人公劉十三變得更加堅強。
而我們又何嘗不希望變成這樣呢?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把我們變得更加強壯讓我們往前的腳步變得更加堅定。
再而,我發現這樣看似平凡的劉十三的一生其實也并不是十分的無趣,他學會了怎么變對挫折,學會了如何正確的面對親情和愛情。他在尊嚴與金錢中選擇了前者。他這一生并沒有白來。其實我發現我們沒有必要一直去追求功名利祿的生活,金錢確實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但是在尊嚴面前它還是不值一提。
這本書是在我的好朋友的“慫恿”下看完的,其實發現這本小說是真的還不錯,所以也希望同學們可以看看。
云邊有個小賣部讀后感心得篇六
和孩子一起看完《云邊的小賣部》,我悟到了一個道理:有些人表達愛的方式就是對他好,又不想讓他知道。
在一個彩虹做成的云邊,小鎮里,有一家經營多年的小賣部,小賣部的主人是一個70多歲,愛打麻將,愛抽煙卷,能單手扶拖拉機,能做一手好飯菜的老婆婆,名叫王鶯鶯。她有一個相依為命的外孫,名叫劉十三。王鶯鶯也是一個飽經風霜的苦命女人,年輕時就沒了丈夫,還被趕出了夫家,獨自將唯一的女兒撫養長大,可到頭來女兒離家出走,臨死前還見不到女兒的最后一面,年少的劉十三從來不懂得王鶯鶯的苦。還在門板上刻,“王鶯鶯是小氣鬼”,經常對王鶯鶯說:“我要去大城市生活,你必須尊重我的夢想。”而王鶯鶯只會佯裝生氣道:“你不想跟我在一起,就隨便你。”但我想那時她的心里應該是很悲傷的吧。大學畢業后的劉十三在陌生的大城市里混的一塌糊涂,雖然他不說,但是外婆的王鶯鶯懂,于是她來了,她把心碎的他帶回了家。
王鶯鶯從來都不是一個幸福的人。可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堅強地捍衛著一切平常的事。總給別人一種大大咧咧聰明無比的感覺,可內心的她卻十分細膩堅強善良。她不識字可她會把女兒寄來的兩封信好好的藏在餅干盒里。她怕女兒是因為沒錢才不回家,還想著給女兒寄錢。她沒有文化,可能會把外孫的書籍的好好的保存,還會給年幼的外孫說,你看到云沒有?那些是天空的翅膀啊。她會在打麻將正過癮時突然撤離,只為了回家給外孫做好吃的萵苣炒肉,她還會在外孫失意潦倒時開一宿的拖拉機,拖著疲憊的身軀,只為把他從陌生的城市帶回云鎮。她對程霜對球球,對任何人都是好的。
王鶯鶯在農歷的12月23日離開了世界。
劉十三爬到了整個山的最高處。為王鶯鶯點了一盞燈,我相信她一定會看到劉十三為他點的那盞燈,因為那是回家的路。
我也會想如果有一天我也像王鶯鶯一樣離開我的女兒,她會是什么結局。生命里有些人不離開我們,我們就可以永遠不長大,可年輪會向前走,長大也是必然的。可長大的代價實在是太沉重了,沉重的我們這一輩子都放不下,也舍不得放下。云邊鎮,其實是每個人的理想的家鄉,無論什么時候回到家鄉,都還是從前的模樣。而我要做得就是陪伴她長大。
云邊有個小賣部讀后感心得篇七
蝴蝶死在路上,云邊藏著想念。
劉十三前半生的想念,真的全部藏在了云邊。
云邊是哪里?云邊是故鄉。
故鄉是什么?那是祖祖輩輩埋葬的地方。
劉十三的外婆,名字叫王鶯鶯的外婆,完全不是那種鶯鶯燕燕的鶯鶯。小賣部里的外婆是吝嗇的,云邊的外婆是溫柔有趣的,帶著圣潔光芒的那種。劉十三在那里嘗盡了世間所有的溫柔。
“你真的不肯回來,但我也真的老了。”可能劉十三的那次醉酒,付出的代價便是他認識到了外婆的蒼老。在那之前,外婆在劉十三的心里是手可摘星辰的偉岸英姿,麻將桌上大殺四方的將軍,說不算話就不算話。
所以啊,在后來的某一天,劉十三偷偷把他從來不會改動的本子上的“王鶯鶯是小氣鬼”改成了“外婆長命百歲”。
讀的時候,我想到了我的外婆,那個極溫柔又靦腆可親的老太太,老媽完美的遺傳了外婆所有的優點,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我家的外婆大概是被裹小腳摧殘的最后一代人,我從小就很好奇一雙那么大的腳是如何變成這樣小巧的,但直到外婆去逝我都沒敢看一眼。只是聽外婆說過,那種煎熬和疼。
我家外婆去逝的時候,很慶幸見了她最后一面。很不幸是,我沒敢仔細去看看那張當時已經無血色的臉。毫無知覺,氣若游絲,面白如紙,所有不好的形容詞全部體現在那張蒼老的臉上。但我相信,她應該知道我是在她旁邊的。就在我走出家門,還不到一個小時,她便真的走了。
我一直以為,當你帶著遺憾,留一些期待的時候,上天會眷顧一些,讓她能多留一點點時間。應該這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意愿。
劉十三的外婆去世之前,給他留了一支錄音筆,里面記錄了她想對劉十三說卻不敢當面說的話。平日里有些兇巴巴的外婆,在里面卻格外的認真。劉十三聽著聽著眼淚就掉下來了,“王鶯鶯騙人鬼”“王鶯鶯怎么不活一萬年”。
對于王鶯鶯來說,她唯一愧疚的大概是沒能留住劉十三的媽媽。雖然可能他的媽媽也完美的遺傳了外婆的所有優點,劉十三對此也深信不疑。劉十三說,他媽媽唯一的缺點,就是不在他身邊。
山這邊是劉十三的童年,山那邊是外婆的海。外婆說,她的故鄉不在這里。
當劉十三冒著除夕的封山大雪,把指引亡魂的燈籠掛在山的最高點時,云邊鎮就成為了他真正的故鄉。
除了王鶯鶯,對于劉十三來說,程霜就是另一個極為重要的人。
可能,從第一次見面的那聲“打劫”開始,這個散發著螢火蟲般光芒的女孩走進了劉十三的人生中,注定了他們以后所有的相遇。
程霜對劉十三說“因為你呀,是我生命中那么亮,那么亮的一縷光。”因為對于程霜來說,活著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最終,我們也期待的奇跡沒有來。她的離開,對于劉十三何嘗不是遺憾呢。
程霜說,“希望和悲傷,都是一縷光。總有一天,我們會相遇的。”
就像她留下的那幅畫,就叫做《一縷光》,想來便是她所有的遺憾吧。里面有留給劉十三的話:“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滅以前,能夠照亮你一點,就是我所有能做的了。”
就像小球球的作業里面寫的,“我最喜歡的動物是劉十三。他呀,又傻又窮,心軟,腿短,嘴笨,就是長的有點帥。他總會來福利院看我,可嘴里老叨念山那邊的海。我還有個喜歡的動物叫程霜。她去了一個叫新加坡的地方,卻再也沒有回來。我還有一個太婆,她有一個小賣部,坐落在云邊那兒。里面什么都有,就是沒有了往昔。”
就像書的后記中寫的:寫給我們內心卑微的自己。寫給我們所遇到的悲傷和希望,和路上從未斷絕的一縷光。
云邊有個小賣部讀后感心得篇八
一個萬籟俱寂的下午,我再一次翻開《云邊有個小賣部》,讀了起來。不知何時,淚水已大滴大滴地順著臉頰滾落下來……打開窗子仿佛就能摸到云朵,這是云邊鎮。有炊煙熏紅晚霞,有月光清洗小樓,有葉子翻起黃昏。小院里住著劉十三和外婆王鶯鶯,故事便從這里開始。
劉十三自幼與外婆王鶯鶯相依為命。王鶯鶯開著一家小賣部——鶯鶯小賣部,這是他們的經濟來源。而劉十三的媽媽在他兩歲時便離家出走,一直都沒回來過。少年時的劉十三努力學習,為了去大城市。劉十三四年級時,一個名為程霜的小姑娘闖進了他的生活。小姑娘長得像趙雅芝,一來就讓牛大田(劉十三同學)激動地哭了出來,讓劉十三覺得恍如夢境一般。然而程霜的性格與長相截然不同,她竟然在石橋下打劫,這讓大家對她的好印象煙消云散。可是,程霜其實得了癌癥,不久后,她因發燒便被接走了。這是他們的第一次相遇。高考后,劉十三離開了云邊鎮,到另一個城市上學。不幸似乎總能找上劉十三:在導師的幫助下千辛萬苦才得以大學畢業,失戀,一年都沒能轉正,賣保險時被上司(前女友的男友)百般刁難。但劉十三也算幸運,在小賣部買東西時拿錯了包,而那包竟然是程霜的,就這樣,他們又一次相遇。之后的一個夜晚,王鶯鶯開著拖拉機,來來回回二百多公里,將近一天一夜,把劉十三拉回了家。在云邊鎮,他與程霜再相遇。同時,面對工作群里的冷嘲熱諷,他一時心急立下一年賣1001份保險的賭約。在面館,他稀里糊涂地有了一個“女兒”——球球。后來,在王鶯鶯、程霜、球球三人的幫助下,劉十三完成了這個賭約。
故事的結局,與我想象的不一樣——王鶯鶯因為癌癥去世,程霜也在與疾病的斗爭中離開。這似乎是個悲劇,但程霜留下的那張紙條卻又喚醒了希望:“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滅之前,能夠照亮你一點兒,就是我所有能做的了。我愛你,你要記得我。”
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懂得作者為什么說“悲傷和希望,都是一縷光。”現在我懂了。書里,程霜雖然身患癌癥,但她遇見了劉十三,所以她想拼命地活下去。對她來說,劉十三是她生命中的一縷光。同樣,在劉十三跌跌撞撞的成長歷程中,也有一縷縷的光——王鶯鶯、程霜、球球……悲喜交加才是生活本色。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電影里演的那樣,一路向著陽光高歌猛進,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痛苦,但在那些悲傷里總會藏著點點希望。沒有人會一直住在陽光下,也沒有人會一直躲在黑暗里。所以啊,當你覺得自己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想想希望就在前方,再咬咬牙,總能過去的。當你回頭看的時候,你會猛然發現,原來我已經走了這么遠了,熬過了這么多孤立無援的日子。
一滴淚滾落,落在書頁上,暈開云邊鎮的景致輪廓,暈開劉十三的成長歷程。我懂了,原來生命注定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啊。
云邊有個小賣部讀后感心得篇九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大家想必有所耳聞,沒看過書也聽說過電影,鄧超白百何楊洋和杜鵑主演,在重慶拍攝的。我貢獻了一張電影票,電影拍得像mv,演員的表演比小說中作家筆下的人物更做作。
我看過張嘉佳的書,總體印象是這人夸張,矯情,煽情,但講故事的能力很強悍。
我點開廣告中這本新書,主要歸功于書名——《云邊有個小賣部》。這個書名的意象讓我想到了我的老家,一個海拔很高的山村,天空很低,云霧繚繞,村頭有個小賣部。常年在外的我,有過好幾次把家鄉訴諸筆端的念頭,卻無從寫起,所以正好借此機會,看看張嘉佳是怎么書寫他家鄉的。
試讀部分很快讀完了,還是張嘉佳的風格——人物喜歡無厘頭的互懟,互嘲,動作夸張,動不動掉眼淚啊摔倒啊等等,總之,筆下的人物都是刀子嘴豆腐心,從來不會正面地溫柔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個個都很鬧騰,八歲小孩和七十歲老太也不例外。
換成以前,我早就放棄這種書了,現實中人物不可能這么說話,行為也不會如此夸張。所幸人都是在成長的,我也不例外。隨著成長,我對小說的看法也在改變,之前我反感這類書,是因為我覺得小說就是要寫實,像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作家那樣寫,要想托爾斯泰那樣誠實,像福樓拜那樣客觀。但后來我開始意識到,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小說不能光靠寫實了。你花了幾頁篇幅描述的場景,可能電影里一兩個鏡頭幾秒鐘就呈現出來了。
小說本來就是虛構的,不管寫不寫實,只要讀者愿意相信就好。不然牛頓看到金庸的小說肯定會氣得掀棺材蓋。既然是虛構的,不僅要反映人的差異,還要擴大差異,以此反映現代人身上的分裂和異化,從而達到統一的目的。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張嘉佳的小說確實是擴大了人身上的差異,所以在某些人看來會覺得矯情和夸張。
另外,這部小說和他以往的有點區別:就是少了很多抒情的句子,以往那種郭敬明式的華麗的辭藻和毫無邏輯的轉折不見了,剩下的只是描述,呈現和簡短的敘述。出于對作者寫作動機和靈感的好奇,我翻開了張嘉佳的微博。他寫到,寫作本書是為了紀念外婆,所以省去了華麗的詞匯和句子,更多的是白描,也盡力減輕語言的分量,目的是盡可能少地干擾讀者的閱讀。喏,這就是我覺得這書值得一讀的原因,張嘉佳在此書中體現了一個作家重要的品質——節制。
舍不得花錢,從來都是看盜版書的我,果斷買了剩下的部分,并三口氣讀完。時不時被某些有趣的細節逗得忍不住發笑,像個兩百斤的胖子。這體現的是文學的另一個意義——減輕人的痛苦。
文學是沉重現實生活的反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