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看有感字觀看有感字篇一
“中國得益于改革開放,中國將堅定不移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深刻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深刻把握世界各國走向開放、走向融合的歷史趨勢,做出的鄭重宣言。
改革開放的40年,是中華民族砥礪奮進,中國人民萬眾一心書寫壯麗詩篇、完成偉大復興的40年。
為此,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改革辦、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拍攝的8集大型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從12月11日起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偉大歷程。
該片以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為主題,全景式回顧改革開放40年歷程,以風云激蕩的感人故事,鋪陳出一部國家民族砥礪奮進的壯麗史詩,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建立在我們黨長期奮斗基礎上,是由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響亮回答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其中體現出的決心和信心令人動容和感嘆。
40年來,中國正是以這樣的決心和信心推進改革開放,創造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跡。中國從落后的農業國家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人民從貧困走向小康,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我們將用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不斷深入推進,就一定能贏得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和偉大復興。
觀看有感字觀看有感字篇二
想著要去烏鎮走一遭,要去膜拜一下當代文學巨匠茅盾,就馬不停蹄地了解烏鎮,終于知道自己原本對烏鎮的了解多么簡單幼稚,只是流在皮毛。
烏鎮,在文化層面上,可以說是歷代文人精神的皈依地。南宋詩人陳與義,與當地文人交好,曾留下“三友亭”,傳為佳話;明代洛陽人茅坤,來到烏鎮,許是《昭明文選》給了他一束靈光,后來就有《唐宋八大家文抄》的面世;清朝翰林出身的嚴辰,以為“為學必先立志”,于是有了立志書院。
想那茅盾的童年,就曾在立志書院里讀過書;在庚寅年五月,我站在立志書院的門前,就一直在想,這碧水黑瓦的烏鎮,怎會如此耀眼,如此牽動我的心懷?那一刻走神,放佛頭枕烏鎮的月色入了夢,聽到書聲瑯瑯,看到書頁被一根根指尖拂動。
在茅盾故居旁側,和一位老先生攀談,說及茅盾,老先生說:“說茅盾,不能撇開他的母親。”一句話,令我思緒翻滾如潮,想到孟母三遷,想到岳母刺字,母親,在每個人的生命和成長印痕里都無法割舍的存在。
這位母親,一生最大的收獲,就是培養了她的兩個兒子。
茅盾中學畢業,面臨升學與就業的選擇。當地習俗,清貧人家的孩子,中學畢業后,就該去謀一份職業養家,何況茅盾又早年喪父,還是長子。但母親把娘家一千兩銀子的陪嫁,給兄弟倆平分下來,這樣,母親力排眾議,讓茅盾繼續讀書,后來,考取北大預科。
每個寒假,茅盾并不回家,而是和二十四史為伴。母親的決定影響了茅盾的一生,從此,他走出家鄉,走向一個未知的世界,那個世界交織了光和影,充滿了矛盾和希望。
茅盾故居在烏鎮觀前街17號。
觀前街很是恬靜,幽長的街道,給人望不到盡頭的感覺。感覺江南古鎮的小巷都是這樣的,拖著長長的自己的影子,走啊走,就像走入夢里似的,悠遠,綿長。與長長的街道相應和著,街面也不寬,兩旁盡是木結構的樓房,錯落有致的屋檐,織成一條此起彼伏的線條,自有韻味在其中。行走其間,慢慢地凝望兩邊的古樸房舍,感受這份寧靜,竟生出在這長住的念頭來。
我喜歡烏鎮的這種婉約和雅制,心里就想,烏鎮能夠留住陳與義、茅坤這些文化人腳步的,是否也是這種屋檐織成的線條,再加上昭明太子的痕跡?每個到烏鎮來的人,必定從東大街進入,沿著觀前街,,一直向西,走到春日的夢快要醒的時候,一個恍惚,就走進茅盾故居了。
穿越幽暗的走廊,就算已經進入到故居內部了,一行人拐進一間房,而我,順著走廊一直進去。
離開那個走廊,視線一下子開闊了,映入眼簾的便是院中的藤蘿架,我知道,架上有茅盾先生為孫女做的秋千,回想很多年前,茅盾和孫女在這里嬉戲,笑聲必定回蕩在這個院落里,抬頭凝望,院里極為陰郁,屬于南方特有的天氣。淡淡的流云里,還有沒有存留茅盾的音容?而那個喚他做爺爺的孫女,如今又會在哪里?會不會如我這般,在一個秋千架邊,懷念他的爺爺?我想,那是一定的。
銅像下面,是用黑色大理石雕刻的一本攤開的書,上面刻有《子夜》的手稿,想到雙橋鎮,想到石板路,對這一方養育了茅盾的水土更是心懷敬意,很多年,這些婉約的水和石板路流連在茅盾的筆下,而今,茅盾又為他帶來了多少榮耀?每年一次的茅盾文學獎頒獎大會就在這里舉行,對烏鎮,這是一個盛會,一次文學的盛宴。活絡的,不僅僅是文化,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安穩,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與茅盾對視,可以除去塵世的喧囂。
拐進西廂房,那里曾是茅盾晚年起居的地方。
西廂房是一大間,由一個大書櫥隔成兩間,外面起居室,放著茅盾當年從上海運來的一套沙發,茅盾晚年的時候,就在這里接見很多要人還有讀者。內室是書房,北窗下放著一張茅盾當年定做的大寫字臺,在一九三五年,茅盾就在這里完成了中篇小說《多角關系》。
西墻邊有一長桌,是茅盾練書法的地方,凝視著桌子上散發著古樸氣息的墨硯,想象著很多年前茅盾在這里揮動筆桿,偶爾凝神窗外的花草,偶爾扶著疲倦的腰身嘆氣,眼淚上了眼眶,想到霜葉紅于二月花,竟撲撲滴落下來,伸出手指觸摸那張桌子,仍舊不能自已,茅盾,這個用文字書寫了一生的人,此刻,會寂寞嗎?或者再沒有靜閑的一刻了!
走出房門,茅盾當年親手種植的棕擱和一叢天竹,現今棕櫚的枝干已超過七米多高的院墻,天竹郁郁蔥蔥,枝繁葉茂,它們當是延伸了茅盾文學的精髓要義,和茅盾的精神指向一道,給前來拜謁的后人以警醒和啟迪;也或者,他們代替了茅盾本身來迎接前來的文化人群,而茅盾自己隱身于葉叢間,再不現身,安心書寫另一個塵世的華章了。
這樣想著的時候,心里寬慰很多,微笑上臉,背靠著棕櫚樹干,側耳傾聽從樹心里傳來的低語,它們紛紛告訴我:平心靜氣,視浮名為塵土,才可以守得自己的本真。
從茅盾故居出來,又一次站在立志書院的門前,凝視門框上懸掛的“茅盾童年讀書處”的匾額,眼前就出現一個背著老式書包的孩童,在院子里蹦蹦跳跳的,一副天真但不幼稚的面容;穿過院落,抵達天井,頭上又是“有志竟成”的匾額,還有茅盾青年時的漢白玉雕像。
一襲白衣的茅盾,看一眼,說不出的端莊威儀,這與他一直擔任政治官員有關,身上自自然然的散發出一股凜然正氣,令一些心內固有的膽怯,矛盾和掙扎都會沉穩下來,也似乎有一種力量,回到你走出某種漩渦……佇立片刻,竟也心內坦然很多,浮躁和虛榮都已成為過眼煙云,消失得無影蹤了。
“箭云樓”作為立志書院的主建筑,這種重檐式樓閣,原是茅盾早年就讀的教室,現作“茅盾走過的道路”專題陳列室,成為茅盾故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張桌子旁靠定,看到櫥窗里有這樣一段話:“ 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極力用功勉成大器。”這當是茅盾最初的被肯定和斷言吧?尚在小學時候,就這樣被肯定一生的人有幾個?茅盾是一個異數!
退出立志書院,在觀前街站定,再次地想這烏鎮——從昭明太子在這里讀書開始,到茅盾在這里發奮,這千百年來的文化史中,書籍應該成為烏鎮的靈魂所在,也只有書籍,才可以讓人記住在烏鎮身上流過的所有印記,也只有書籍,才可以成為文化人前來拜謁的精神寄托!
觀看有感字觀看有感字篇三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這一句話并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付諸實踐,作為青年的我們,更應該在工作崗位上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刻苦鉆研,要發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觀看《時代楷模》有感,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一位95歲高齡的老人,用他的實際行動向我們證明了一位共產黨員的本色,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60多年的風雨歷程,他深藏功與名,默默奉獻,不求回報,將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前面,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踐行到實際行動中。
一個好榜樣,可以感召一群人、帶動一群人、凝聚一群人。觀看“時代楷模”后,受益匪淺,張富清老人說的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他說“作為黨鍛煉培養的一名干部,我應該堅決聽黨的話,不能和黨講價錢,黨叫我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哪里艱苦,我就應該到哪里去。”在解放戰爭時期,他不顧個人生死,多次沖到戰役最前面,炸碉堡、占高點、奮勇殺敵,為戰役的勝利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立下了赫赫戰功;1955年,部隊改制調整,已是正連職軍官的張富清放棄了軍隊職位,響應國家號召,到邊疆、山區支援祖國的建設,他來到了條件最艱苦來鳳縣支援經濟建設,他在這里一干就是一輩子,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黨和人民。
一直以來張富清老人都是默默無聞的付出,1955年轉業以來他從未向人提及自己輝煌的歷史,他也從來沒有利用職位為家庭謀過便利,無論在哪個單位,他總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動作為,為民造福,他的這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值得我們當代青年學習。作為新時代青年,應該立足于本崗位,做到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不務虛功,開拓進取。新時代,是屬于堅定者,奮斗者,拼搏者,屬于每一個為了夢想奮斗的我們的時代。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這一句話并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付諸實踐,作為青年的我們,更應該在工作崗位上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刻苦鉆研,要發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向時代楷模學習,他們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在他們的影響下,我們更應該勇擔重任,遇到困難不退縮,敢于直面困難,解決難題,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做一個有責任、講擔當的新時代青年。我們要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號召,以張富清老人為榜樣,積極弘揚奉獻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做新時代的奮斗者,以優異成績向新中國70華誕獻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2月15日晚黃金檔,《時代楷模發布廳》年終特別節目《閃亮新時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公司組織廣大干部員工踴躍收看特別節目,積極營造學習楷模、崇尚英雄、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
當晚,公司系統內所轄變電站、供電所、施工現場、黨員活動室、職工宿舍、員工家中,處處閃現著觀看節目的身影。廣大員工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通過手機、電視、電腦認真聆聽13組“時代楷模”的感人故事,并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動。尤其是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配電搶修一班班長、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隊長張黎明同志出現在屏幕前并再一次講述先進事跡后,公司系統干部員工反響強烈,大家紛紛點贊發圈,為身邊的楷模喝彩。
為更好地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弘揚“時代楷模”精神,唱響新時代英雄贊歌,2月15日,《時代楷模發布廳》特別節目《閃亮新時代》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節目回顧了包括天津濱海供電公司配電搶修班班長、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隊長張黎明在內的13組“時代楷模”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展現他們聽從時代召喚、自覺站在時代潮頭、用堅持與付出成就不平凡業績的楷模精神。
張黎明曾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時代楷模”“改革先鋒”等多項榮譽稱號。他31年扎根電力搶修一線,巡視線路8萬多千米,繪制線路地圖1500多張;帶領團隊累計開展技術革新361余項,獲國家專利148項,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節目播出前,國家電網公司印發《關于組織收看“時代楷模發布廳”年終特別節目的通知》,要求廣大員工深入學習“改革先鋒”“時代楷模”張黎明扎根一線、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積極營造學習楷模、崇尚英雄、爭當先進良好氛圍,凝心聚力推進“三型兩網”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建設。
公司各單位組織員工收看了節目。天津濱海供電公司配電運檢室帶電作業一班王立國是張黎明的徒弟。他說,要像師傅那樣,致力于服務濱海新區電力客戶,讓人們想用電時就有電。***縣供電公司配電運檢一班班長***說,要通過技術革新解決客戶在用電上遇到的問題,做好萬家燈火的守護者。***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輸電運檢室五班班長***說,作為一名巡檢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220千伏臺塔輸電線路的一線員工,要帶領隊員們像張黎明那樣甘于奉獻,確保輸電線路安全運行。
看了中央臺播出的"時代楷模"朱彥夫后,很多人哭了,不是因為他做出的事跡有多些,也不是因為他讓人們富起來,而是因為他那種永不退色的共產黨員的本色。
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他能從一個廢人變成一個比一個正常都強的人;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比每一個正常人所做事都超出尋常。
一是朱彥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一個在戰爭中生存下來的重殘戰士,沒有躺在功勞薄上享福,而是離開休養所回老家,瞞著老人,練習生存本領;用畢生的心血帶領村民致富,從不領取任何待遇,教育子女做人,還寫出兩本書。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二是朱彥夫的人品值得我們學習。他當村支書,從不領村裡一分錢。在自己並不富裕的情況下,還經常拿出自己的撫恤金幫助他人。自己的女兒出嫁,作為親生父親卻沒出一分錢給女兒買嫁妝,他是不願意買嗎?不是,他是沒有錢,他的錢用在別人身上啦。
三是朱彥夫的毅力值得我們學習。朱彥夫的毅力不僅表現在他的身體上,而且還表現在他一生不停地的為人民服務上。他為了實現人生價值,他堅持鍛練自理能力。大家可想而知,一個沒有四肢的人,連吃飯都困難,要達到正常上班、寫書、爬山,這個毅力得有多大啊。另外,朱彥夫從年輕起,堅持造福於民,一直到81歲,心裡還是想著百姓,從沒有想過自己。這種毅力又有多大啊。
一個用極限人生演繹人生極限的戰士,被譽為當代的"保爾·柯察金",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在和平建設時期,主動放棄榮軍休養所的特護待遇,回到家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長達25年,帶領全村群眾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展教育,使全村群眾逐步擺脫貧困落後狀態,過上溫飽殷實的好日子。退休后,他用嘴銜筆、殘肢抱筆,創作完成了33萬字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書寫了精彩的人生故事……他就是當今時代的楷模——朱彥夫。前幾天,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向社會公開發布的《時代楷模》朱彥夫先進事跡表彰會,受到了一次生動的黨性教育。
在觀看電視新聞播放先進事跡的過程中,我數次被感動得落淚。我在內心不停地問自已,到底是什麼精神這樣震憾我心,使我如此感動,我認為,主要還是朱彥夫感悟了精神之自由對於活著的樂趣,更重要的是朱彥夫作為一個普通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實現了自己精彩的人生。這正如新聞中對朱彥夫的評價:生動的詮釋了共產黨員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他的事跡可敬,可學!在全國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之際,發布《時代楷模》實現正能量的傳播可謂恰到好處。
朱彥夫的事跡與現實生活中個別跑官要官的人,真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些熱衷於跑官要官的人,大都認為自己很有才,而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他們自認為是工作環境太差、身份地位太低,束縛了自己"高水平"的發揮。這樣的人認為,只有有了好的工作環境、一定的身份地位,才能幹好工作,才能幹出一番事業。這種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走不出不良心態的怪圈,一旦心理定位"失真",必將產生言行的"失態",進而造成工作上的被動和失誤。
朱彥夫的先進事跡,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崇高追求,體現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身殘志堅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體現了一名傷殘軍人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奮鬥精神,是新時期基層黨員幹部的優秀代表,是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學習的好榜樣。我想,朱彥夫一定自認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來自凡夫俗子望塵莫及的高度,來自他強大內心啟發他人的參悟,來自以堅韌的創造生命的英雄主義,來自他的審美人生激發著更多的人進行的一場生命的反觀自照。
《時代楷模》讓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我被朱彥夫"凡人善舉"的精神感染,這極大地鼓舞了我的工作熱情,同時堅定了我做好本職工作的信念。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朱彥夫的感人事跡教育我們,要善於從小事著眼,從人民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出發,只要用心去做,照樣可以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業績。其實,做好小事,同樣能展示自己的能力;紮根基層,同樣可以有一番作為。黨的好乾部孔繁森曾經說過: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朱彥夫用鮮血換來幸福生活,卻主動放棄,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愛,這就是黨員的最高境界。
觀看有感字觀看有感字篇四
朋友是在你無助的時候,給你一次關懷的擁抱。朋友是在你走向歧路的時候,指引你去正確的道路。朋友更是你學習的榜樣。
她!熱愛舞蹈,一雙大而清澈的眼睛鑲嵌在那一張圓溜溜的小臉蛋。寶石般的眼睛里透露出智慧的光芒。她!就是呂伊蕊。
“叮鈴鈴。上課鈴聲響了起來。同學們以端正的姿勢等待莊老師的到來。只見數學老師嚴肅地走進教室,以端正地在黑板上寫了一道難上加難的奧數題。見到這一題,大家都吃驚了,急忙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可是,大家絞盡腦汁,還沒攻破這一題。時間可不等人,便慢慢地溜走了!此時,大家都無計可施了。莊老師見大家都無動于衷,便想講解。沒想到,一只小手自信地舉了起來。“誰?大家都東張西望。一看不知道,看了嚇一跳。原來是數學課代表呂伊蕊呀!老師便叫了呂伊蕊。只見她面不改色,神情自若地講了起來。莊老師邊聽邊滿意地點了點頭,嘴巴不時地漾起了一絲微笑。我們驚呆了,用敬佩的眼神齊刷刷地向她看去。話音剛落,教室里的寧靜被一片片熱烈的掌聲劃破了,大家的手掌都紅了,但還是不愿意停下。
“喂,呂伊蕊,你說的可真好,那你為什么悶悶不樂啊?你應該為你自已說的答案感到自豪啊!”我向她投去羨慕的眼光。“沒什么,我只是僥幸而已,再說驕傲跌在門口,謙虛走遍天下嘛!”她對我笑了笑。頓時,我驚呆了,心里不時鉆出一股暖流。
她!我不由地為自己有這樣的朋友感到自豪。她!更是我的榜樣。
觀看有感字觀看有感字篇五
內飾件分公司技術部開展觀看《大國工匠》主題教育日活動,大國工匠,匠心筑夢。有的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點漏點,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高超的藝術創造著中國史上的一個個奇跡,但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對專業執著,甚至是癡迷。
寶劍鋒從磨礪出。他們文化不同,年齡有別,但都擁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熱愛本職、敬業奉獻。他們技藝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還有人檢測手感堪比x光般精準,令人嘆服。他們所以能夠匠心筑夢,憑的是傳承和鉆研,靠的是專注與磨礪。
就中國高鐵事業而言,無論是回首歷史,還是展望未來,都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轉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一車間電焊工,高級工人技師,公司首席操作師李萬君。李萬君對于中國高鐵事業的發展,是創造歷史的基石,是技術革新的先鋒。他從一名普通焊工成長為我國高鐵焊接專家,是“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的杰出代表,被譽為“工人院士”、“高鐵焊接大師”、“大國工匠”。榮譽等身,卻依然手握焊槍活躍在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公司的生產一線。30年的工作生涯中,一個個焊接技術難題在他的焊槍之下得以攻克。李萬君與工友們的矢志不渝的堅持與創新,讓中國高鐵真正實現了“貼地飛行”,并駛向世界。
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資料之一。筑就人生美麗夢想也好,踐行核心價值觀也罷,既不是虛無縹緲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成功之源”,就根植在你我他的職業道德里、情感良心中。表面上,愛崗敬業是利他的;實質上,愛崗敬業也是利己的。換言之,它是滿足社會需求與實現個人價值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