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去婁山關的路線篇一
1.認識會寫“娥、婁、蹄、咽”4個生學。
2.朗讀、背誦并默寫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感受紅軍大無畏的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重點難點:
1.重點:朗讀、背誦并默寫課文;理解詞的大意。
2.難點:感受紅軍大無畏的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長征》電視劇片斷。
2.讓學生補充知道的長征故事。
3.屏幕出示文中的插圖,說說:這幅圖,你看到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學生發問之后,師相機點撥,屏幕出示相關內容。
①毛澤東簡介
②婁山關地點簡介
4、引入課題
師簡介:憶秦娥——詞牌名婁山關——題目
二、誦讀文本,初步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指名試讀或試背,另外的同學注意糾正字音。蹄ti:注意聲母不是d,咽ye:多音字。
2.同桌交流讀。
3.男女分組讀。
4.全班齊讀一次。
5.全班試背一次。
7.引讀:哪句寫的是此次戰役的時間、環境?
哪句寫的是紅軍戰士行軍的情景?
哪句寫的是紅軍跨越婁山關的情景?
哪句寫的是勝利后看到的景色?
8.師生共同總結:上闕寫的是紅軍拂曉時向婁山關進軍的情景;下闕寫的是黃昏時紅軍攻克和越過天險婁山關的情景。
三、自主、合作閱讀,理解文本。
1.合作閱讀,疏通文意
2.指名回答
3.師點撥重要字詞的意思:烈:猛烈、碎:細碎
咽:本文指在寒風中聽到軍號聲時斷時續,漫道:不必說
4.屏幕出示全詞譯文
四、再讀廣本,感詩境,悟詩情
1.分組比較閱讀下面兩組詞句,回答問題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一、二大組(a)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問題:①兩句各抓出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②兩句應讀出什么語氣,為什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三、四大組(b)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問題:①哪些詞句用得好?為什么?
②這兩句應讀出什么語氣?為什么?
③想象并說明紅軍戰士在行軍和跨越婁山關時的心理活動。
2、生合作探究
3、生匯報a題,師點撥
①第一句的景物有:西風、長空、大雁、白霜、殘月。
第一句的景物有:蒼山、夕陽(第二句用了比喻)
②結合文章,品頭完成填空
()的西風()的天空大雁()的叫
()的白霜()的早晨()的殘月
()的山巒()的夕陽
③上句應讀出低沉的語氣,因為環境惡劣
下句應讀出高興的語氣,因為勝利后心情喜悅。
④指名讀,挑戰讀,全班讀。
4、生匯報b組題,師點撥
①碎,寫出紅軍行軍之急,行軍之快。
咽,軍號聲被西風撕裂,環境艱苦卓絕,突出紅軍仍一往直前的革命在革命精神。
漫道,表現紅軍藐視困難、從容不迫的英雄氣概。
從這句話可看出:此句既是歌頌婁山關戰役的輝煌戰績,抒發跨越婁山關關口的豪邁情還,表達把長征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也是對遵義會議所取得的勝利和熱烈贊頌。
②b組第一句應讀得低沉有力,第二句應讀得昂揚。
③指名讀,挑戰讀,全班讀。
④指名說心理活動。
5、本文寫出了作者怎樣情懷?歌頌了紅軍什么樣的精神?
6、配樂、同學們朗讀、背誦。
四、拓展
①屏幕出示毛澤東的《長征》、配樂讀。
②說說對今天生活的感悟。
五、課后作業:將本詞改寫為記事文憶秦娥·婁山關
紅軍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去婁山關的路線篇二
【注釋】:
咽(yè):在這里讀入聲。本義是聲音因梗塞而低沉,這里用來描寫在清晨寒風中聽來時斷時續的軍號聲。
〔從頭越〕重新跨越。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據作者說,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產生了他自以為頗為成功的這兩句話。
婁山關:又名太平關.遵義市北大婁山脈中段遵義.桐梓交界處,從四川入貴州的要道上的關口。海拔1440米,古稱天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烈:猛烈,強勁。
長空:遼闊的天空。
碎:細碎。
咽:聲音阻塞低沉。
漫道:莫道。
殘日:日落時殘存的晚霞。
殘陽:夕陽。
【題解】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義會議開了三天,隨后紅軍就經婁山關北上四川,想和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會合。二月五日,在一個叫“雞鳴三省”(四川,貴州,云南)的村莊,博古把軍事指揮權正式移交給毛澤東。上任伊始的毛澤東求勝心切,敵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沒料到四川辣子們十分打得,紅軍折兵數千,敗下陣來。毛澤東當機力斷,決定放棄和張國燾會合的這一長征初始目標,回貴州攻打戰斗力薄弱的黔軍。這是長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戰略轉折。黔軍企圖憑婁山關天險力阻紅軍,會合川軍、滇軍和中央軍聚殲紅軍于云貴川交界處。彭德懷親自帶兵以急行軍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搶占婁山關,接著幾天,又在婁山關周圍殲敵二個師,取得了自從慘敗湘江,損失一半人馬以來的長征途上的第一個大勝利。這首詞,應該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譯詩】
西風正壯烈地吹送,大雁鳴霜、曉月當空。
曉月當空,嗒嗒的馬蹄令人心碎,軍號聲聲沉郁低回。
不要說群山起伏像鐵般難以逾越,而如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陽光華赤如血。
【賞析】
?毛澤東這首《憶秦娥·婁山關》是他所有詞作中絕對第一流的作品,寫景狀物、抒發胸臆,堪當精品。
這首詞慷慨悲烈、雄沉壯闊,?從內到外描寫了紅軍“風蕭蕭兮易水寒”般的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這一節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黨中央和紅軍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開始了漫長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此詩所寫的就是當年2月26日紅軍先銳重占婁山關后,?毛主席及中央領導機關跟進途中經過婁山關時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釋的情況:“詞是后來追寫的,?……”毛主席追憶了當時的風物及心情。
此詞上半闋,一開始三個字“西風烈”,悲聲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劃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這個“烈”字,讓人讀來不禁淚雨磅沱,?猶如置身凜冽的西風之中聳然動容,平添悲壯。
接著第二句,凄婉悠長的景致出現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鮮明的對比中產生回腸蕩氣之感。長空浩大無涯,大雁哀涼清幽,?“霜晨月”雖讀上去是三字一頓,但這個畫面可以剖成三個字組成的意境,一幅曉月寒霜圖,而在圖中美麗的大雁也為這美麗晨景感動得如歌如泣了。就在這霜、晨、?月(有意分開,讓我們細細品一品這三個字本身的美)中,?在肅殺的西風及大雁的凄聲中,在聲、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場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馬蹄與嗚咽的軍號聲遠近唱和,起伏迭蕩,?在山間回環向前。前面三行已層層鋪開了這樣一個悲烈的風景,就在這霜華滿地,?殘月當空的風景中,紅軍的長征壯懷激烈猶如易水之寒。?詩人僅用“馬蹄”“喇叭”代表紅軍,又用“碎”與“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煉、準確、優美,?情景相得益彰。整個上半闋一氣讀到此處不由得立馬想到稼軒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斷鴻聲里,憂愁風雨中:“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稼軒這幾行千古絕唱在毛澤東的這首詩尤其上半闋得到了完美的應和,?可堪英雄蒼涼之氣難分伯仲。
下半闋上來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厲悲壯,豪氣再升,一筆宕開,?并不寫攻占婁山關激烈的戰斗,而是指明即便關山漫漫,長路艱險,但已定下從頭做起。因當時確立毛主席為最高軍事統帥的遵義會議已經于1月召開,在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結束了王明的錯誤路線,選舉了毛主席為政治局常委,?并確立了他和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實際上確定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是在這樣的當口,詩人毛澤東在上半闋正視了紅軍的現實處境,?但在下半闋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氣以及對獲勝的信心。所以這二句雖表面寫實,?卻的確有象征意義,詩人感到即便過去遭過一些失敗,但可以“從頭越”。“從頭越”這三個字凝結了多少內心的奮發突破之情。?“真如鐵”這個“鐵”字用得極妙,讓人有超現實之感。
最后二行讓人有一種仿佛親眼見到詩人佇立于婁山關之巔,?遙望萬里祖國壯麗江山之英姿。他看見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陽,?畫卷之美正符合蒼涼沉雄的大寫意之境界,而這種大寫意之境界正是漢風眾美之中一類。?李白《憶秦娥》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曰:“寥寥八字,?遂關千年登臨口。?”而毛主席這最后二行博大蒼茫之氣與李白有同氣相呼應之感,同時毛主席這二行還更多一些英雄之氣與壯麗之氣。
另外,“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兩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極為廣泛。當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難時,?我們情不自禁或下意識地說出這兩句詩,以此來表達我們心中強烈的感受,以及我們將暗自下定決心,?樹立必勝之決心,克服萬重困難,以致于最后獲得成功。?它對于升華我們的精神起到了某種神奇般的效應,有某種神秘的符語般的力量。
我們皆知毛澤東一生寫下許多政論文和軍事論文,這些大都結集在《毛澤東選集》中。毛澤東的政論文章明白曉暢、大氣磅礴,又高屋建瓴,說理透徹。這些文章大多創作于戰爭時期,有對時政的分析,有對形勢的判斷,有對戰爭的宏論,有對救國救民的設想,有很強的針對性。由此我們可知他作為一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作為一位軍事家的縱橫捭闔。
毛澤東不只是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詩人,一位感情豐富、才氣縱橫的詩人。他不只是馳騁政壇,策馬疆場,也曾暢游于中國浩瀚的詩詞王國,創作出雄奇瑰麗的詩篇。翻開毛澤東詩詞,我們更走進了他的詩歌世界,同時也走進了這位一代偉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
毛澤東的詩詞雖然仍依聲韻,遵音律,采用中國傳統的舊體詩的形式,但他卻是“舊瓶裝新酒”,為舊體詩的形式注入了嶄新的時代內容。采用舊體詩的形式,乃是因為毛澤東接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很深,他沉浸其中,博通經典,而他處的時代風云際會,滄桑巨變,又不得不讓他這個中共領導人一次又一次站在時代潮頭,左右中國近代史的方向和進程。年輕的毛澤東心懷家國壯志,身歷困苦舛桀,時代的洪流在他身上投影為離亂奔波,交織成一首雄渾悲壯的命運交響曲。這樣獨特的人生經歷和人生體驗讓他有了深厚的感情積淀和豐富的創作素材,發言為詩,又或為詞,便成了他真實感情的寫照和當時時代狀況的折射。他的詩詞基本風格便往往會慷慨激昂,氣勢如虹。“指點江山,激昂文字”,貫注了作者多么豪壯的感情!在紅軍長征和解放戰爭時期,艱難困苦,毛澤東保持樂觀主義精神,笑看戰場風云,更體現他這一時期的詩詞創作中,“烏礞磅礴走泥丸”這樣的詩句是何等的豪壯,又是何等的胸懷。
當然毛澤東并非是我們想象中的“豪放派”,他也有婉約低徊之作,真情流露的表白。《賀新郎》一闋懷念楊開慧,“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真情之真切,語之婉麗不讓宋人佳作,而《蝶戀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驕楊君失柳”,又讓我們看出一代偉人晚年時期對亡妻深摯的懷念之情。我們稱許毛澤東詩詞的藝術價值,著眼于他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發揚,更著眼于他對于詩詞內容上的創新,我們贊嘆他對于語言典故熟練的駕馭程度,贊嘆他高度的成就,更加看重他詩詞中體現的精神和人格氣質。這些詩詞不只給我們藝術上的美感愉悅,更加給我們精神上的享受,讓我們領略其中雄渾蒼茫的景象,感染其中樂天達觀、笑看風云的大無畏和樂觀主義精神。
有人曾從技巧上批評毛澤東詩詞作品,認為有些作品沒有嚴格遵守音韻聲律,甚至有重字等犯戒,又有俚語入詩詞的習慣,這些也許從傳統詩詞創作的角度該是成立的,但我們欣賞今人的作品,沒必要非要拿古人的標準苛求今人,亦步亦趨,以形式的來約束內容,恰恰相反,我們可以說,毛澤東的詩詞創作大膽創新,繼承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形式上突破聲律的繁文縟節,不以內容遷就形式,內容上取材用語大大拓寬,表現了更廣闊范圍內的題材,表達了更豐富更綺麗的情感世界。
不走進毛澤東的詩詞世界,不仔細品味研讀他的詩詞作品,我們就無法欣賞其精華,無法知其價值所在。下面只以毛澤東在長征初期的一首詞《憶秦娥–婁山關》為例。加以賞析,可窺其詩詞藝術之一斑。
【背景】
1934 年 10 月,中央紅軍開始戰略性的大轉移——長征。長征初期,王明等“左”傾機會主義者驚慌失措,倉促從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動員,也未作一定的軍事準備,在行動上搞大搬家,實行退卻中的逃跑主義,在軍事上盲人瞎馬,遇敵硬打硬拼,使紅軍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因此,當紅軍突破蔣軍的第四道防線,渡過湘江時,歷時僅僅兩個月,即損過半。1935 年 1 月,紅軍強渡烏江,攻占遵義。1 月 15 日到 17 日,在這里召開了中國革命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著名的遵義會議。會上,糾正了“左”傾機會主義在組織上和軍事上的錯誤,改組了書記處和軍委,結束了“左”傾路線在黨內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從此,紅軍改變了以往的被動局面,在戰略上轉入主動的態勢。1 月中旬,紅軍離開遵義,過婁山關,經桐梓,渡赤水,準備從川南的宜賓和瀘州之間渡過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此時蔣介石集結重兵,封鎖長江,嚴守川黔邊境,毛澤東當機立斷,改變計劃,揮師東進,再渡赤水,重占桐梓。貴州軍閥王家烈手忙腳亂,急調兩個師憑險固守婁山關。
據最新可靠資料,婁山關之戰的經過是這樣的: “紅軍二渡赤水,24 日攻占桐梓,25 日凌晨借著月色向婁山關挺進,與黔軍在紅花園遭遇,敵軍倉皇應戰,敗退關口。紅軍沿盤山道向關口猛烈攻擊,又在點燈山一帶的山梁上與敵激烈拼搏,經過反復爭奪,終于占領點燈山高地,牢牢控制了關口,這時已近黃昏。中央紅軍在夕陽映照下,疾迅通過婁山關。26 日,擊潰了向婁山關反撲之敵,27 日在遵義以北粉碎敵三個團的阻擊。28 日,紅軍乘勝追擊再取遵義。這次戰役,殲敵兩個師又八個團,俘敵近3000 人,是遵義會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見臧克家主編《毛澤東詩詞鑒賞》第 340 頁)。由此可見,婁山關之戰包括了 25 日奪取婁山關和 26 日堅守婁山關兩個戰斗階段。本詞寫于婁山關激戰之后,以婁山關之戰為題材,雖然寫的是翻越婁山關的行軍情景,寫的是勝利后的所見所聞所感,但運用的是高度綜合法、側面描寫法,把兩天的戰斗歷程凝縮為一天,通過嚴肅、緊張的行軍氣氛,透露出激戰的先兆,通過猛烈的西風聲、凄厲的雁叫聲、細碎急促的馬蹄聲和時斷時續、悲咽帶澀的喇叭聲,暗示戰斗的場面,通過如海濤般起伏的蒼山、如鮮血般殷紅的殘陽,象征浴血奮戰、英勇犧牲的激戰情景。1962 年 5 月毛澤東在修改郭沫若《喜讀毛主席的(詞六首)》(見《人民文學》 1962 年 5 月號)加寫的一段話中,細致而深情地回憶了本詞的創作過程: “那天走了一百多華里,南方有好多省,冬天無雪,或多年無雪,而只下霜,長空有雁,曉月不堪寒。”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兩句,據作者說,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印象與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的實然遇合,造成了作者自認為頗為成功的這兩句詩。這些話說明,詞人確實是寫了婁山關激戰的,只不過,他是用含蓄的筆法——正面明寫行軍,側面暗寫激戰,一正一側,一明一暗,使行軍和激戰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
去婁山關的路線篇三
楊子穩
一、說教材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課文。理解詩意及蘊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學習作者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
二、說教法
本課主要使用誦讀法,提問法和點撥法。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從教師的范讀、學生試讀、全班齊讀、個別朗讀等加強朗讀,在讀中領略詞的沉郁剛勁、悲壯的感情基調,在讀中欣賞、領悟詞的優美語言和優美意境。
二、說學法
具體的學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和合作感悟。這節課在教學中將朗讀訓練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在朗讀、齊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這首詞形美,意美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詩詞重要方法--誦讀法。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為此,安排學生按照學習小組討論活動,之后交流調動各層次學生積極性。
三、說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二、激情誦讀 1.生自由朗讀
學生大聲地自由讀課文,自行處理生字難詞 2.指名讀
現在請同學來朗讀課文,其余的同學注意品評。讀一讀,看你讀準字音,讀出節奏了嗎?(學生個別朗讀)
3齊讀
教師領起,學生齊讀。男女分組讀后,分別給予掌聲鼓勵。
四、品悟鑒賞 師:你們最喜歡的詩句是哪一句?說說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點撥學生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詞的上闕中有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樣的氣氛?
2、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和小組討論概括上闕內容,描寫的是紅軍在婁山關戰斗中行軍的情景。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憶秦娥·婁山關》
去婁山關的路線篇四
ⅴ.課后鞏固練習(90分鐘 100分)
一、基礎題(14分)
1.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6分)素裹()折腰()謙遜()風騷()粉suì()lǎ()叭 ....2.下列詞語中加點字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2分)a.分外(特別)略輸(差)b.須晴日(等到)頓失滔滔(立刻)...c.惟余莽莽(只)俱往矣(都)d.西風烈(劇烈)蒼山(蒼茫)....3.判斷修辭。(4分)
①殘陽如血。()②頓失滔滔。()③看紅裝素裹。()④欲與天公試比高。()4.填入橫線上恰當的一項是()(2分)
二、整體感悟(4分)1.《憶秦娥?婁山關》中“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如何理解?(2分)
2.《沁園春?雪》中“惜秦皇漢武”中的“惜”是何意思?(2分)
三、課文閱讀題(20分)
閱讀《沁園春?雪》的下闋,回答問題。1.給下闋劃分層次。(2分)2.“競”的意思是,“折腰”的意思是。(2分)
3.評論的幾位古代帝王依次是(4分)4.“風騷”本指 里的 和 里的,此處指,采用了 的修辭方法。(6分)
5.作為一代偉人的毛澤東,一生寫下了大量的詩詞,相信你也積累了不少,請寫出他的一首詩或詞。(6分)
四、類文閱讀題(4分)沁園春?長沙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1.給加點字注音。(4分)
舸()悵()遒()遏()2.解釋詞義。(4分)
競: 寥廓: 主: 揮斥: 3.填空。(6分)上闋中“看”字領起的內容從 到,描寫了 的景色;下闋中“恰”字領起了 組句子,展示了同學們的革命精神,表現出革命青年們對反動統治者的極端,表現出 的氣魄。4.分別概括上下闋的內容。(4分)
5.假如你是詞中所寫的革命青年,你看了該詞會有何感想,試寫出來。(30字左右)(6分)
賞析:該詞和課文第二首均是按“沁園春”的詞牌所寫,意境開闊,讀了為之亢奮。不同的是課文借北方壯麗的雪景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而該詞借湘江秋景來暗示了革命的蓬勃發展,勢不可擋。課文最后三句直抒胸臆,點明主旨,而該詞最后用問句作結,明確回答上闋提出的問題,是全詞的收束。
五、中考題(18分)不可忽視的土壤污染
①土壤、水、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賦予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關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顯現出來。所以,人們常常忽視對土壤污染的整治。
②近年來,由于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工業的迅猛發展,固體廢物的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滲透,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漂浮的塵土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導致了土壤污染。
③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土壤污染導致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對此目前尚缺乏系統的調查資料。僅以土壤重金屬污染為例,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的糧食就有1000多萬噸,被污染的糧食每年也多達1200萬噸,合計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第二,土壤污染導致食物品質不斷下降。我國大多數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許多地方的糧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鎘、鉻、砷、鉛等重金屬含量超標和接近臨界值。第三。土壤污染會使污染物在植物體中積累,并通過食物鏈富集到人體和動物體中,危害人畜健康,引發多種疾病。另外,受到污染的土壤表土在風力和水力的作用下,進入到大氣和水體中,導致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
④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解決辦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強對工業“三廢”的治理。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凈化土壤。還可以通過增施有機肥、換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⑤近年來,世界各國的環保專家和生物學家都提出了讓植物來凈化土壤的新方案。他們培養出各種轉基因植物,讓它們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質,然后集中起來焚燒處理,這樣,經過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屬還可以提煉出來,變廢為寶,不但凈化了土壤,還獲得了貴重的重金屬。與傳統的化學、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資和維護成太低、操作簡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經濟效益明顯等優點。1.給文中加點的字注音。(2分)
滲
透
2.本文的說明內容除了土壤污染不被重視、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之處,還有。(3分)3.第③段中加的詞“至少”在句子中的作用是:。(3分)4.填充下面方框,完成植物凈化土壤的過程。(每空6個字)(4分)
培養轉基因植物 → → → 提煉重金屬 5.請在下邊給第③段空白處補寫一句話。(3分)6.為了提高人們對土壤及環境的保護意識,請你教學設計設計一條公益廣告。(含標點20字以內)(3分)
小幽默
點 名
去婁山關的路線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課文。理解詩意及蘊含的思想感情。
1.針對單元重點和教材內容,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紅軍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
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素材。【課時安排】
一課時(40分鐘)【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復習《沁園春長沙》
(課件展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理解詩意及蘊含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3、學習作者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
二、弄清標題,了解背景 師:我們常說:“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我們拿到一首詩詞,首先要讀的也是標題。明確:憶秦娥是詞牌名,源于李白的詞“秦娥夢斷秦樓月”,而婁山關是本詞的題目,也是本詞的寫作地點。師:1935年在婁山關究竟上演了一段怎樣的歷史呢?(教師介紹,課件展示圖片)
又名太平關,位于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拔1400余米,婁山關關口地勢險要,四周崇山峻嶺,懸崖峭壁,群山中只有一條盤山公路通過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關南50公里為遵義市城區。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戰略性大轉移--長征。初期,王明等左傾機會主義者在軍事上遇敵硬打硬拼,使紅軍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1935年1月,紅軍遵義會議后,糾正了組織和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毛澤東在黨軍的領導地位。從此,紅軍改變了以往的被動局面,在戰略上轉入主動的態勢。1月中旬,紅軍離開遵義,過婁山關,婁山關在貴州省遵義城北婁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貴州北部重鎮遵義的要沖。上任伊始的毛澤東求勝心切,敵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沒料到四川兵十分打得,紅軍折兵數千,敗下陣來。此時蔣介石集結重兵,封鎖長江,嚴守川黔邊境。毛澤東當機力斷,決定放棄和張國燾會合的這一長征初始目標,回貴州攻打戰斗力薄弱的黔軍。這是長征途中最重大的戰略轉折。彭德懷親自帶兵急行軍在2月26日下午搶占婁山關,接著幾天,又在婁山關周圍殲敵二個師,取得了自從慘敗湘江,損失一半人馬以來的長征途上的第一個大勝利。也是遵義會議后的第一個大勝利。這首詞作于2月26日左右。
三、初讀全詞
1、生自由讀:
2、指讀(教師給予鼓勵指導,提示學生注意節奏的把握。)
3、教師范讀
4、聽配樂誦讀,整體感受詞的意境。
5、齊讀
四、品讀鑒賞
師:同學們都能準確地讀出詞了,但若要真正地讀好它,還需要我們細細品讀,才能走進詩詞,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首先讓我們透過詩歌的意象體悟意境。
1、透過意象,體悟意境
師: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自讀這首詞。
師:這是什么時候的看到的情境?婁山關戰役勝利歸來 明確:在我們的眼前出現的是一幅勝利越關圖 師:讓我們在歌聲中體悟這首詞的意境。
播放歌曲,給學生創設氛圍,讓學生再次體悟那詩中的畫面。
2、推敲詞語,品味精妙。師:讀毛澤東的詞,如讀一幅幅畫,一幅幅山水畫,一幅幅逼真的、動感十足的畫。《沁園春長沙》一個“看”字讓我們看到毛澤東指點江山的情境。在這首詞中又有什么詞用得如此精妙呢?(學生分析,教師歸納)(1)“碎” :是馬蹄聲斷斷續續、時斷時續、零零落落,是零碎、雜亂、急促的,說明走在崎嶇不平山道的紅軍馬匹之多和紅軍行軍之急。(師生共同用手指體會萬馬平川奔騰的聲音與萬馬在崎嶇道路上奔跑的聲音,從而理解“碎”的妙處。(2)“咽”:喇叭聲時斷時續,低沉嗚咽。
(3)漫道:不要說,表達了對險阻的蔑視,對據險頑抗之敵的鄙視。(4)“鐵”:充分體現雄關的堅不可摧。(5)“越” :形象表現了紅軍翻越時的雄姿,表達紅軍再次躍過婁山關的勝利豪情。(可請學生表演“越”的動作)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體會詞中用詞的精妙。]
3、通觀全詞,把握情感。
師:毛澤東在自注此詞時說:“萬里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于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板書沉郁)
板書:亦喜亦憂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師(總結):有同學認為這兩句只寫眼前所見之景,有同學認為這是借眼前之景抒發婁山關戰爭的勝利,因為長征的前期一直都打敗仗,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這是遵義會議后的第一次勝利,長征中的第一次勝利;還有同學認為這是借眼前之景暗寫紅軍排除外難取得勝利,預示未來斗爭的艱辛與曲折。每個同學都能從中讀到屬于自己的見解,這就是詩詞的最大魅力。這就是我們說的“詩無達詁”。
五、布置作業,課外拓展
1、背誦全詞。
2、收集自己喜歡的毛澤東詩詞。(課件出示)【板書設計】
憶秦娥婁山關
毛澤東
上闕:
西風、長空、雁群、霜、冷月、馬蹄聲、喇叭聲
碎:馬蹄聲斷零碎、雜亂、急促
咽:喇叭聲時斷時續,低沉嗚咽
下闕:
雄關、蒼山、殘陽
漫道:對險阻的蔑視,對據險頑抗之敵的鄙視。
鐵:體現雄關的堅不可摧
越:翻越時的雄姿
勝利豪情
霜晨行軍圖
沉郁
勝利越關圖
亦喜亦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