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酥油讀后感信仰酥油閱讀篇一
她,是小說《酥油》里的女主人公,梅朵。她亦是一直以義工身份支教在西藏的女作者,江覺遲的真實化身。梅朵,藏語是花朵。這美意的名字,是一見多情的他為她起的。而她為他起的名字是月光。于是,漢地女子梅朵和藏地青年月光,攜手走進了慈憫的多農喇嘛鋪展的畫卷中,從事草原孤兒學校的創建工作,并由此經歷著那些雪域高原上的奇麗景觀,奇異人情,和沉重的背負。
神秘的麥麥草原上,有茂盛無盡頭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有炎夏里也戴著白蓮花苞般的巨大雪冠,有順著冰川披掛下來的冷杉、云杉、高山杜鵑。雖然美麗著你的眼眸,但其中更隱藏著無盡的殺機。怪僻的叢莽雪窟里,有行人要走的路,更有要你性命的野豬家族;詭異的雪崩夾著泥石流,切割埋覆著山林,排山倒海要淹沒奔命的路人;還有陰冥的靈異與人如影相隨,要墮你入深暗的洞穴,任你孤獨在絕望中。
在這樣險象環生的路途中,他們卻要去草原腹地,尋回一個個散落的孤兒。此舉已經不易,竟還要遭遇重重人事的阻撓。
頂禮膜拜著菩薩的益西夫人,亦即月光的舅媽,雍容華貴高高在上,奴役著孤兒阿嘎不放手。因走上歧途而遭遇唾棄的阿芷,想回頭卻悔之晚矣,留下小阿妹在空空念數著三萬八千遍的經語。多情而愚昧的翁姆女人,生養了一群私生子而猶未已,一邊盲目阻止有音樂天分的大兒子進學校,一邊卻虔誠地送他到寺里做喇嘛……一段段痛楚和遺恨,反復在噬咬著支教老師梅朵的心,讓她感覺到任重而道遠。
還有,衣食無著落,做學校的碉樓幾近坍塌在暴雪中,全力扶持學校的多農喇嘛突然離世,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然而,梅朵們在堅守,在孤兒青年班哲和月光父母的幫助下,咬牙堅守著,他們是草原上點亮酥油燈,照亮草原人前途和命運的人。
在復雜艱難中,又收獲著愛情:學生對老師的不斷依賴眷戀之情,草原樸實牧民對梅朵奉若菩薩的信任與感激之情,若隱若現卻如酥油燈盞的火苗,一直跳躍不息的梅朵月光暗戀之情,都叫人心生溫暖,希望無盡。
可是,地域的差異,文化的不同,信仰的迥異,也讓梅朵遭遇著身體疾患的重荷,遭遇著孰是孰非的信仰糾結,遭遇著二十五個孤兒學生的未來可能全部入寺出家的無奈。當回到平原城市歷經三年磨難急籌經費的梅朵,再回草原,尋找苦苦等待在青稞地的月光時,卻驚愕地獲知,為了祈禱久無音信的梅朵平安,月光永遠遁入空門!巨大的哀傷和孤獨,淹沒了柔弱的漢地女子梅朵!不僅是個人得失的哀傷,更哀傷于從父親妹妹手里接過的重托,沒有承接穩當,有負于活佛,有負于草原孤兒,有負于藍藍的天空飄蕩的白云!幸而已謀得多方贊助可以重建學校,幸而還有默默相守相扶的月光好友班哲,幸而梅朵心中的酥油火苗一直未息……神圣的使命要怎樣折磨這位漢族女教師才善罷甘休!
本可在平原城市里,憑借學歷能力,謀得一份白領金領的工作,行有車,居有屋,食有整桌美味,聚有滿座賓朋。卻偏偏多年來,義無反顧地奔波在平原高原間,折耗著青春生命的本金。是為義務,為信仰,為承諾,為一份宿緣,故更真摯,更倔強,更肅穆莊嚴。
《酥油》,是一首女人或者女教師,對雪域高原的赤情熱戀之歌。
酥油讀后感信仰酥油閱讀篇二
他們唱著那么深情的歌,到底溫暖著誰的耳朵。
那是一個怎樣的國度,你我都不曾到達。那里有蒼茫無言的雪山,溫婉襲人的河流,也許還有你我不曾看到的過的牛羊遍布,白云萬里。也許還會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悅目賞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落寞荒涼,但我想我們永遠都不得而知,除非你攜一程風雨匆匆奔赴。
只是我曾聽一個堅韌如蒲葦的女子,寂靜,淡然的講述,她告訴我那樣純粹,美好的國度真實清晰地存在著。那個如梅朵一般盛放的女子,她千里迢迢的去奔赴,那場愛或痛,亦或悲喜交加的盛宴。
我一直篤信,最純凈的地方,亦會有最純粹的愛,正如月光與梅朵那般的愛情。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靈魂,一個看慣了工業時代的浮世與無奈,一個卻只懂得原始牧民的敬仰與卑微。也許你不來我不往,此生不遇,我們就會自以為完美的錯過。但你卻攜一程風雨不遠萬里的到來,最初的最初,我們以為我們會永遠。
那些流落的草原孤兒,像散落天邊的星點,每一個微小的光芒,都是我們存在的希望。那所破舊的碉樓,像我們曾經一貧如洗的靈魂,不懂得怎樣讓它純凈,美好的盛放。終于,一個一個的孤兒讓那里充滿了歡聲笑語和生機,于是月光和梅朵相視而笑,曾經遇過的雪崩,滑坡,誤解,不滿與刁難都似那么輕微的一掠而過。我喜歡他們學校般的家,那些孩子,阿嘎,蘇拉,小尺呷……各種不同的淘氣和可愛,但我想他們的笑臉一定同樣的燦爛。
安妮說,日光之下,并無新事。是的,喜的對立面永遠是悲,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能夠改變的,但那只是我們所能夠改變的。那里的佛教莊嚴而肅穆,它以抽象的龐大真實的根植于每個牧民的靈魂之內,那是怎樣強大的力量,使得一個人終身去信仰與敬畏,不惜耗盡生命。面對災難,傷痛的無能無力,無疑是人們不懈追隨喇嘛朝圣,矢志不渝的動力。也許只有這樣,才可以得到靈魂的純凈與解脫,也許只有這樣,才可以為逃避選擇一個漂亮的借口。
雪災中,學校坍塌,梅朵病倒了,孩子們再次成為流落的星點。梅朵難過的看著人去樓空的碉堡問月光,你會永遠在我身邊嗎?月光晃神,白色的碗碎落一地,也許這就是悲劇的前奏了吧。物質上的貧窮亦是這純白世界清晰,明確的傷口。三年,是怎樣一個漫長的時光,梅朵終于帶著那包希望的錢幣回到了麥麥草場,可一切似乎都不是原來的樣子了。那個讓她變為像酥油般的女子的人兒,已經隨著那場大雪被埋葬,有的只是一個眾人眼里即將成名的東月喇嘛。梅朵睡在寺院破落門前的那晚,也許是他們之間最為悲哀的距離,一把破鎖,就隔掉了一世的愛。
再次看到月光,那已是他們之間再也回不去的落寞和錯節。
“你不是一個人。抬頭望天,你看神靈就在你的頭頂上方,你看到了嗎?”
“是,只是你能看到,我也會看到。”
“還有什么,還有你的信念嗎?”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不知是故人心變,還是時光錯裂,再也無法找到新的契合點。
《酥油》寫給月光下的梅朵,希望你是下一個。
酥油讀后感信仰酥油閱讀篇三
我想,是它的真實。作者江覺遲在這樣遼遠的地方度過了五年,以親身經歷和六十萬字的日記為原型,寫出這本《酥油》。她并不是游客,不是為了享受風景、體會自由。她是為了心里的善和愛,選擇只身踏上尋找孤兒的旅途。歷經艱險,她尋找到了二十五位孤兒,為他們建立學校,教會他們讀書,她卻因為這份工作,染上了嚴重的疾病,最終回到了漢地,但她卻一直掛念著,時不時重回高原。這份情,這份心,我想不是這短短60萬字可以描述和記錄的。雖然作者一再聲明梅朵與月光的愛情是虛構的,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因為這本書并非一本純粹的愛情小說,向讀者道出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它的主題,是愛與信仰。這種愛,是一種博大而深沉的愛。這種信仰,是一種堅不可摧的信仰。這兩個主題,都是觸及靈魂的東西。在如今的浮華世界里,誘惑太多,浮躁難安,清遠寧靜太少,有如作者這樣的純粹與堅定便也鮮見了。
書中講到了很多因自然災害而流亡在草原上的孤兒,每一個孤兒都有一個苦難動人的故事。梅朵一個一個地把他們找到,通過文字,慢慢地將他們的身世呈現,她心疼著他們的稚嫩和懂事,教給他們現代文明的知識,教他們成長和愛。然而,當這些孩子在梅朵生命中變得不可缺少時,梅朵卻因身體原因不得不回漢地療養,而當她終于歸來時,孩子們卻都因了各種不得己的原因,再次散落天涯。當得讓這些孩子接受梅朵的教育只是為了讓他們出家時,梅朵驚訝又憤怒,但卻被另一種更深沉的悲哀和沉重壓住了——這是信仰差異造就的一種靈魂深處的負重,對于藏地的子民,那幾乎是不可動搖的信仰。
書中有關西藏人們的宗教信仰沒有太明顯的描寫,但是作者卻在每個眼神、每次對白中展示出藏民對他們自己的文化和神所懷有的虔誠。然而,這些崇拜也殘酷得讓人生畏。梅朵和月光爭論的根源,正是來自于兩人在宗教和文化上的彼此不相讓。對他們來說,信仰是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所以,當梅朵一不小心觸碰到宗教信仰問題,溫和的月光會變得堅決執拗,讓人無言以對。盡管他們的愛情純凈得如同《西邊月亮》那首情歌,但信仰上的差異使得兩人之間始終存在著難言的痛楚和無奈。
這種差異,成就了那美麗而絕望的結尾。當梅朵歷盡艱難回到草原時,卻看到自己深愛的男子已經為了她出家,歸順了心中的神。她淚眼朦朧地想追問,卻看到他的眼神已經靜若深水,他漠然地告訴她,我已經屬于神,注定用一生苦行祭奠你。兩人再次相遇的眼神,仿佛遠方一聲長長的嘆息,我突然明白了這種信仰差異的深刻與無奈。
有人說,梅朵所做的努力終究是無力而短淺的,不如多多捐錢,給他們實際的物質改善。而且,沒有在藏地成長起來的梅朵,對那里的宗教是沒資格在內心評論和質疑的。但無論如何,我想梅朵的堅持,足以證明她的熱愛和虔誠。她愿意親身到那里去,力所能及地去貢獻和犧牲,這種勇氣是少有的。
合上書,輕輕閉上眼睛,我突然覺得,那些遙遠的地方,或許真的有一種魔力,身在那里,當你不經意抬頭看到天空時,會讓你感到某種觸及靈魂的東西。作者說,希望通過這本書點亮下一盞掌著酥油燈的人,我覺得一定會有的。那些愿意付出愛,愿意堅持信仰的人,會來到這里,成為下一個梅朵,用生命譜寫一段傳奇。我也相信,這片美麗而苦難的土地,會因為有了更多的梅朵,而變得更加純凈,更靠近天堂。
酥油讀后感信仰酥油閱讀篇四
前些日子在網上商城買了幾本書,剛好書城搞買贈活動,送了一本叫《酥油》的書,我一向對贈品都不放在心上,認為贈品都是一些滯銷的商品,不會有驚喜,因此這本《酥油》被我帶回家后便隨手放在了書柜的角落里不理會了。
直到最近整理書柜看到書面上淺淺的灰塵,用布巾拭去灰塵后順手翻了幾頁,這一翻便是欲罷不能。
跟隨書中主人公那個酥油一樣的女子“梅朵“在藏區的支教足跡,我被帶到了一個從未經歷的世界:一路上先是要坐火車,再坐汽車,汽車走不通了改乘拖拉機接著是摩托車,之后換騎兩天的馬,最后還要翻越半天的山路這才到達目的地——麥麥草原。在麥麥草原上生活,人和牲畜同住,睡在潮濕的地上,夜里大雨從帳篷上漏下來,要打著傘才能昏昏入睡,吃沾著牛毛的生肉和混著麥香和牛糞的燒餅……對于一個每天吃蔬菜水果的漢地女子來說,這樣的生活能堅持五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梅朵支教的五年里,最最讓人感到無力的除了短缺的資金,艱苦惡劣的生活環境,就要數藏區人民不可逾越的宗教信仰了。
因為信仰,蘇拉的姐姐把自己餓死了;因為信仰,有畫畫天分的所畫成了殘疾人,此生都不能再畫畫了;因為信仰翁姆明知自己懷了畸胎也不愿打掉……對于藏區的他們來說,這樣的事很正常,因為這都是佛祖的安排,他們不是為自己而活,不考慮自己的利益,而是為前世贖罪或為下代祈福,他們對佛祖從不懷疑,也不允許任何人質疑,這是怎樣的信仰?怎樣的堅持!我不能理解,也理解不了。但當我讀到這些情節時,心情卻是無比沉重的。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這位省長的回答引起了在場觀眾的共鳴。邊遠落后的地區要改變,要進步,要讓當地人民摒棄長期以來形成的愚昧無知的思想觀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國家的希望。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草原上孤兒和綴學的問題,需要有更多的梅朵也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努力。
酥油讀后感信仰酥油閱讀篇五
一個偶然的機會,從一個業內前輩那里得知,我們桐城有一位有愛的教育者---江覺遲老師。江老師寫了一本書,叫做《酥油》,前輩建議我們都去讀一讀。
后來,學校汪校長牽頭,成立了沙鋪學校青年教師悅讀俱樂部。是的,作為老師,我們更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正好在這個時候,我在孔城老街遇見了《酥油》。借此機會,我開始讀《酥油》。
翻開書,便看到陳彥瑾先生的題詞“大美之書”。一開始,我并不理解為何要用“大美”來形容這本書。直到我看完本書,才明白。何為大美,那便是江老師的大美心靈,江老師的大美行為,江老師的大美人格。
在序言里,了解了這一切發生的源頭,從祖母裁襟勵子的愛與誠信,到父親在電話里叮嚀的言而有信。江老師用愛堅守著自己的承諾,用誠信延續著自己的承諾。在草原上5年的那些日日夜夜,那些點點滴滴,幻化成文字的時候,每每讀來,我都覺得艱難異常,更何況親身經歷了那些艱險的江老師。
一個柔弱的女子,小小的身軀是如何隱藏了這些巨大的能量,使得她在那片草原上堅持了那么多年。讀書的時候,我經常想,若是對于旅行者而言,路過草原的晴朗天氣,我們肯定會感慨于大自然的奇妙,怎么會有如此美妙的圣地。但是,對于長期生活在那里的人們而言,他們要面對的不僅是偶爾的晴朗,更多的時候還有雨雪和狂風的問候,世代生活的居民大概習以為常了,他們可以適應。但是作為外來居民,僅憑著滿腔熱血,我想是不足以應付這草原上的日日夜夜,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繼續走下去的耐力和與困難抗衡的決心。
圖片
從第一個孩子阿嘎,到第二個孩子蘇拉,再到后來的所畫、小尺呷、米拉……與每一個孩子的相遇,都稱得上是緣分的指引,努力的結果。我印象最深的是梅朵和月光與阿嘎的相遇,梅朵的一次意外受傷,給這個孩子帶來的是命運的改變。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梅朵的內心是舍不得一個孩子不讀書,舍不得一個孩子不受教育,所以,在她養傷期間,偶然碰到了在益西醫生家做工的小阿嘎時,內心的那團火熱即刻就被點燃,無論如何,她要幫助這個可憐的孩子走出這片困境,幫助他開拓新的人生,雖然知道這并不容易,但是她從來也不曾放棄,憑借著自己的執著,在月光的大膽陪同下,兩個人終于帶走了阿嘎,這一番波折,是文化差異的碰撞,所幸的是他們成功了。于是,梅朵老師有了第一個學生。可愛的小阿嘎心懷善念,帶著我們的梅朵找到了蘇拉女孩,在多農喇嘛的碉樓里,經過一番打掃,麥麥草原孤兒學校便開學了。
有了學生,教育便是最大的問題,如何教這些完全沒有基礎的孩子呢?該教些什么內容呢?于是,我們的梅朵又化身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戰士,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劃分不同的班級,均衡教育,除了書本上的知識,還有做人的道理。雖然孩子們的教育資源比較匱乏,但是在這個社會生存的各種本領,也是都要學習的。難得梅朵老師這樣用心的對待孩子們,這樣的為孩子們的未來操心。
除了孩子們,梅朵老師的生活中還有另外一個最重要的人---月光。從他們的相遇相伴,就注定了這兩個人不平凡的經歷。兩人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生活差異,思想差異,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兩顆心反而越來越近。很多時候,我想假如老天沒有開那些玩笑的話,后來的梅朵和月光,肯定是幸福地生活著。雖然江老師一再說這些愛情是虛構的,但是我寧愿相信這是真的,至少在前半段,他們的生活是如此美好,他們經歷過的那些溫情的、艱難的、糾結的,總歸都是溫暖而有意義的。
在《酥油》的后來,梅朵姑娘徹底病倒了,無法再去她心心念念的草原,康巴漢子月光去往遙遠的尼泊爾,碉樓學校解散了。
萬幸的是,孩子們已經成長了,在不同的地方發揮著自己的光芒,猶如酥油一般,點亮自己的光,照著這一方明亮。持續而悠長……而這一切,都源于一位叫江覺遲的奇女子。一位擁有大美大愛的教育工作者。